孕妈妈感冒的辨证施治方法
孕妈妈感冒的辨证施治方法
中医学认为,孕妇感冒初期,病热轻浅者,可治病以安胎;如病势较重“而壮热日久不退者,或风疹泛起较甚者,从优生优育角度考虑必要时应终止妊娠。
”《医门棒喝·叶氏温病论》日:“凡温病初起'发热而微恶寒者,邪在卫分;若舌深绛,烦躁不寐,或夜有谵语,已入血分矣。”
所以,孕妇感冒应根据邪气所在部位辨证论治,凡卫分证者,可用辛凉解表;而气分证热邪壅肺者,宜用清热宣肺。
(1)卫分证:金银花、连翘、淡豆豉各15克,荆芥穗、竹叶、桔,梗、牛蒡子、甘草各10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可连用,“3~5日。此方具有辛凉清热、解表发汗等功效,使病去胎安。
(2)气分证:石膏、鱼腥草各20克,炙麻黄、杏仁、黄芩、知母、甘草各10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可连用3~5日。此方具有清热宣肺、化痰止咳等功效。
胎毒的辨证施治
1.胎毒发热
(1)证候 见壮热,面赤口闭,呼吸气热,眼泡浮肿,气急喘满,啼叫惊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2)治则 泻火解毒。
(3)主方 凉膈散。
(4)方药 大黄、朴硝、甘草、山栀仁、薄荷、黄芩、连翘等。
2.胎毒发寒
(1)证候 面色青白,昏昏欲睡,吮乳泻白,呼吸气冷,身起寒栗,曲足握拳,啼哭不休,或口噤不开。
(2)治则 温中祛寒解毒,回阳救逆。
(3)主方 四逆汤加减。
(4)方药 干姜、附子、甘草等。
3.胎毒发搐
(1)证候 频频作搐,身热面青,牙关紧闭,气逆痰鸣,腰直身僵,双目上视,啼声不出。
(2)治则 镇惊通络解毒。
(3)主方 牛黄八宝散。
(4)方药 牛黄、羚羊角、水牛角、珍珠粉、冰片、朱砂、玄参、浙贝母、黄连、羌活、雄黄、乳香、没药、青黛、紫花地丁、金银花、菊花、紫草、甘草等。
4.胎毒发黄
(1)证候 皮肤、面目、尿液皆黄,身热,不思乳食,啼哭不止等。
(2)治则 泄热利湿,退黄解毒。
(3)主方 茵陈蒿汤加减。
(4)方药 茵陈、栀子、大黄等。
血虚的辨证施治
1.心悸病中见血虚证
证候:心悸,头晕,失眠多梦,面白无华,倦怠乏力,舌质淡红,脉细弱。治则: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主方:归脾汤。方药: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炒、远志、龙眼肉、酸枣仁炒、党参、木香、甘草炙、生姜、大枣。
2.虚劳病中见血虚证
临床表现每以心、肝血虚症状为主。
(1)心血虚 证候: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淡、脉细或结代。治则:养血安神。主方:养心汤。方药:当归、生地黄、熟地黄、党参、麦门冬、五味子、炙甘草、柏子仁、茯神、灯芯草、莲子。
(2)肝血虚 证候:头晕、目眩、耳鸣、胁痛、惊惕不安、月经不调、经闭,甚则肌肤甲错、面色苍白、舌质淡、脉弦细。治则:补血养肝。主方:四物汤加味。方药: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
3.眩晕病中见血虚证
证候: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白无华,唇甲苍白,常兼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心悸失眠等。治则: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主方:归脾汤。方药: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炒、远志、龙眼肉、酸枣仁炒、党参、木香、甘草炙、生姜、大枣。
4.头痛病中见血虚证
证候:头痛头晕,隐隐作痛,遇劳加重,面色少华,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治则:补养气血。主方:八珍汤。方药:晒人参、白茯苓、白术、炙甘草、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
5.便秘病中出现血虚证
证候:大便干结,排出困难,乏力,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口唇色淡,脉细。治则:养血润肠通便。主方:润肠丸。方药:当归、生地黄、桃仁、火麻仁、枳壳。
6.出血性疾病中见血虚证
证候:鼻衄,或兼齿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耳鸣,心悸,脉细无力等。治则:补气摄血。主方:人参归脾汤。方药:黄芪炒、白术、当归、白茯苓、远志、龙眼肉、酸枣仁炒、晒人参、木香、甘草炙、生姜、大枣。
7.发热病中见血虚证
证候:发热,夜重昼轻,心悸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脉细数。治则:清热养血。主方:当归补血汤。方药:当归、黄芪。
痰证的辨证施治
一是掌握该病证的脏腑虚实缓急,急则先治其痰,以化痰、祛痰为主,缓则求其本,治在肺、脾、肾。
二是依据痰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法则。
对脾失健运,湿聚成痰者,宜健脾燥湿化痰;对火热内郁,炼津为痰者,宜清热化痰:肺燥阴虚,虚火灼津为痰者,宜润肺化痰;脾肾阳虚,寒痰内停者,宜温阳化痰。若外邪袭肺,肺失宣降,聚液为痰者,宜宣肺化痰;痰迷心窍者,宜涤痰开窍;痰火扰心者,应清心豁痰;痰停于胃,宜健脾燥湿化痰;肝风内动挟痰上扰者,宜熄风化痰;胆郁痰扰者,宜清化热痰、降逆和胃;痰浊上犯于头,宜健脾去湿、化痰熄风;痰气凝结于咽喉,宜化痰利气解郁;痰阻经络筋骨,宜软坚消结、通络化痰。
精浊的辨证施治
1.湿热下注
(1)证候小便频数,灼热涩痛,腰骶及会阴部胀痛,阴囊及会阴部潮湿、臊臭,或见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2)治则清化湿热。
(3)主方前列化浊汤加减(郭军经验方)。
(4)方药茵陈、黄柏、赤白芍、当归、栀子、车前子、甘草。
临床前列腺液若见大量白细胞或脓细胞者,加蒲公英、夏枯草、土茯苓、以清热解毒消痈,利湿消肿。
2.气滞血瘀
(1)证候小便淋漓或滞涩,淋漓不畅,胁腹胀满,或会阴及少腹部刺痛、胀痛,精神烦躁、抑郁,或见早泄,阳事不举,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涩。
(2)治则活血化瘀,利尿通淋。
(3)主方少腹逐瘀汤加减。
(3)方药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白芍、蒲黄、五灵脂等。
若小便淋漓较重者,加车前子、泽泻、金钱草,以清热通淋。若气虚乏力者,加黄芪、党参以补气行血。
3.肾气不固
(1)证候肾气不固。病程日久,耗气伤肾,临床见小便频数而清,夜间尤甚,尿后余沥,或小便淋漓如膏脂,涩痛不显,或早泄,滑精,腰膝酸软,舌淡胎薄腻,脉沉细无力。
(2)治则补肾固涩。
(3)主方菟丝子丸加减。
(3)方药菟丝子、泽泻、肉桂、附子、石斛、干地黄、白茯苓、牛膝、续断、山茱萸、补骨脂、五味子、桑螵蛸、川芎、覆盆子等。
4.肾阳不足
(1)证候尿频清冷,会阴部及小腹冷痛,得暖缓解,腰骶酸冷,畏寒喜暖,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或阴冷、勃起功能障碍(ED),舌淡白,脉沉细。
(2)治则温补肾阳。
(3)主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3)方药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等。
若排尿困难,或点滴难下,加肉桂、车前子、川牛膝以温阳化气、活血通淋。
气短的辨证施治
1.心血不足
证候
常表现为心慌不宁,面色少华或萎黄,夜寐不安,或多梦,胆小善惊。
治则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2.心气虚弱
证候
常感心慌气短,动则出汗或自汗,面色晄白、倦怠乏力、胃纳减少,或四肢不温,舌淡苔白。
治则
补益心气。
3.阴虚火旺
证候
经常心慌而烦,咽痛口干,手足心热,夜寐不安而烦躁,或有盗汗,舌红少苔。
治则
滋阴降火安神。
风寒的辨证施治
1.风寒束表
(1)证候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红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2)治则祛风散寒解表。
(3)主方荆防败毒散或葛根汤加减。
2.风寒袭肺
(1)证候咳嗽、咽痒、鼻塞、流涕、多嚏,恶风、咳痰色白质稀、口不渴、头痛、无汗,舌淡红苔白,脉浮或浮紧。
(2)治则祛风散寒、宣肺止咳。
(3)主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产后妈妈感冒的辨证施治办法
(1)风寒感冒:党参、葛根各12克,桔梗10克,防风、半夏、前胡、茯苓、苏叶各9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可连用3---5日。具有扶正解表、宣肺止咳等功效。
(2)风热感冒:金银花、连翘各15克,荆芥、桔梗、牛蒡子、豆豉、芦根各10克,薄荷、甘草各6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可连用3~5日。此方具有辛凉解表、清热生津等功效。
(3)暑热感冒:产妇暑热感冒,中医称“暑温’’,西医叫产褥中暑,常分暑伤津气、暑人心包两种证型,可分型辨证施治。
①暑伤津气。西瓜翠衣30克,石斛、荷叶梗、粳米各15克,西洋参、麦门冬各10克,知母6克,黄连、甘草各3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此方具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等功效。
肝火的辨证施治
1.肝经火旺
证候: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嗳气,口干,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症。治则: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主方:左金丸。方药:姜、黄连、吴茱萸。
2.肝火灼肺
证候:咳嗽痰中带血,痰质浓稠,咯吐不爽,心烦口渴,颊赤,便秘,舌苔黄,脉弦数等。治则:清热化痰,止咳止血。主方:咯血方。方药:青黛、瓜蒌仁、山栀、诃子、海蛤粉。
3.肝火郁结
证候:目赤肿痛,易惊多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者。治则:清泻肝火。主方:泻青丸。方药:当归、龙脑、川芎、生栀子仁、川大黄、羌活、防风。制成蜜丸,煎竹叶汤同砂糖化下。
肺火的辨证施治
1.肺实热证
(1)证候发热,口渴,咳嗽,胸痛、咯黄痰或腥臭脓痰、咽喉红肿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2)治则清热宣肺。
(3)主方轻症可用桑菊饮加减、重症可用清金化痰汤加减。
2.肺阴虚证
(1)证候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稠,不易咳出,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
(2)治则养阴清肺。
(3)主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肺实热证多是因感受外邪,如六淫中的风、寒、暑、湿、燥均可化火(即五气化火),也可因机体素来阳气旺盛,加之情志因素中的喜、怒、思、忧、恐在一定条件下化火(即五志化火),火热导致邪热内盛于肺,肺失清肃而表现的肺经实热证候。肺阴虚证多由久咳伤肺,肺阴受损;或因外感热病伤及肺津;或其他劳损,致肺阴不足,失于清肃所表现的肺失清肃和阴虚内热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