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14种异常不是病
婴儿14种异常不是病
婴儿的某些异常表现实属正常,年轻的妈妈不必惊慌。
1.呼吸不规律:新生儿的呼吸不但浅表,而且也无规律,有快慢不均现象。这主要是新生儿肋间肌软弱、鼻咽部和气管狭小,肺泡适应性差,呼吸主要靠膈肌的升降,所以新生儿以腹式呼吸为主。胸式呼吸软弱且浅,新生儿每次呼气与吸气量均小,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所以呼吸较快,每分钟可达40-50次,这属生理现象。警示:若有面色发紫及其它症状出现,应及时就诊。
2.下巴抖动:新生儿出现下巴不自主的抖动,不伴其它症状,属正常生理现象。这是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抑制功能较差。警示:寒冷季节注意保暖,以免由于小儿受冷而出现下巴抖动。
3.肢体卷曲:胎儿在宫内都是头向胸,双手紧抱于胸前,腿曲起的姿势。出生后仍暂时保持着原有的胎儿体形,大约到满月后消失。双足内翻三个月后就会正常,所以小儿出生后常有小腿轻度弯曲、双足内翻、两臂轻度外转、四肢呈屈曲状态,这些表现都属正常现象,它与胎儿生前在子宫内的位置有关。
4.体重减轻:新生儿出生后一周往往有体重减轻的现象。这是因为生后不能立即进食或进食量少,再加上每天排出大小便,呼吸和皮肤排出的肉眼看不到的水分等,使体内一时失去平衡,造成暂时性体重减轻。一般情况下10天内即可恢复。警示:如10天后仍未恢复,应寻找原因。
5.打喷嚏:新生儿偶尔打喷嚏并不是感冒的症状。新生儿鼻腔内血运丰富、鼻腔狭小、鼻脸短,有外界微小物质,如棉绒、绒毛、尘埃等均可刺激鼻粘膜引起打喷嚏,溢奶返流至鼻腔中,也可引起喷嚏。洗澡后小儿受冷气刺激,也可引起打喷嚏,妈妈不必担心,注意保暖就是了,且莫动辄服感冒药。
6.溢奶:新生儿的胃是“横躺”的。食道与胃连接处的贲门以及胃与十二指肠连接处的幽门几乎处在同一水平面上。另外,新生儿胃的容量较小,贲门肌肉发育也尚未完善,关闭不严,容易引起胃内奶汁倒流。尤其是喂奶后立即换尿布,哭闹或多动时更会发生溢奶现象。有时用奶瓶喂乳汁或水时,由于其奶瓶的乳头没有被完全充满,致使小儿吸入空气,造成胃体膨胀而引起溢奶。警示:溢奶不同于吐奶,吐奶量较多,像喷出来一样,是一种病态,应去看医生,溢奶是生理现象,注意喂奶技巧,喂后轻轻抱起小儿,头部靠在母亲肩上,用手拍其背部2-3分钟,待听到打嗝声再放到床上。喂奶后勿换尿布,不要让小儿哭闹,取右侧位可使溢奶减少。
7.女婴阴道出血:女婴于生后一周左右阴道有少许血性分泌物或粘液属正常现象。这是由于胎儿在体内受母体雌激素水平作用,出生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使子宫及阴道上皮组织脱落,医学上称为“假月经”,属正常生理现象。
8.乳房增大:母亲怀孕后,体内孕激素、催乳素等含量逐渐增多,直到分娩前达到高峰。这些激素能促进母体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胎儿在母体内通过胎盘受到影响。因此有的新生儿会出现乳房增大。出生后来自母体的激素消失,增大的乳房也就渐渐消失了。因此父母切忌紧张,更不应挤乳头,以免发生感染。
9.皮肤黄染:新生儿出生后2-3天皮肤变黄,但过7-10天后,黄色逐渐减退而消失。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黄疸。警示:若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皮肤发黄,且很快加重,或两周后黄疸仍不消退,应考虑是病理黄疸,需到医院治疗。
10.马牙:新生儿齿龈边缘或在上腭中线附近常会有乳白色的颗粒,乍看起来像长出牙,俗称“板牙”或“马牙”,这是上皮细胞堆积形成的。一般经两周左右可自行吸收或脱落,不必治疗。更不能用针去挑或用布擦,以免损伤粘膜,引起感染。
11.脱皮:新生儿皮肤脱落是正常现象。新生儿皮肤最上层表皮的角化层,由于发育不完善,容易脱落。另外,新生儿连接表皮和真皮的基底膜不够发达,细嫩松软,使表皮和真皮连接不够紧密,表皮脱落的机会就多。
12.打嗝:新生儿打嗝是极为常见的现象,不是病。这是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而致。
13.惊跳:新生儿在睡眠时常常出现惊跳,属正常现象。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受到刺激引起的兴奋容易“泛化”,凡是大声、强光、震动以及改变体位都会使小儿惊跳起来。新生儿惊跳时,只要妈妈用手轻轻按住宝宝身体任一部位,都可以使其安静下来。警示:新生儿惊跳应与惊厥区别开来。惊跳表现为双手向上张开,又很快收回,有时还伴有啼哭。新生儿惊厥则表现为两眼凝视、震颤,或不断眨眼,口部反复地作咀嚼、吸吮动作,吸呼不规则,皮肤青紫,面部肌肉抽动。出现这种症状时,应及时看医生。
14.体温波动: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完善,调节功能差,体温不易稳定。受凉时,新生儿没有颤抖反应,只是依赖一种称为棕色脂肪的物质产热。新生儿的体表面积按体重比例计算比较大,皮下脂肪又薄,很容易散热,造成体温过高,或盖得过多,又未补充足够水分,可使新生儿体温升高。所以要保持新生儿体温正常,就应让新生儿处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夏季要通风,多饮水;冬季要注意保暖。
如何判断婴儿是否贫血
判断婴儿贫血的指标
单位容积血液内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数低于正常值称为贫血。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关于小儿贫血的国内诊断标准是:出生后10天内的新生儿血红蛋白(Hb)《145g/L;10天~3月的婴儿因“生理性贫血”等因素影响,贫血的标准很难确定,建议暂以Hb 《100g/L;3月~不足6岁Hb《110og/L;6~14岁Hb《120g/L为贫血。小儿各种贫血疾病中,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最常见。
婴儿贫血的常见症状
面色苍白,嘴唇、指甲颜色变淡等;呼吸、心率增快;食欲下降、恶心、腹胀、便秘;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激动等,年长患儿还会出现头痛、头晕、眼前有黑点等,患病时间长的患儿常常会出现容易疲劳、毛发干枯、生长发育落后等。缺铁性贫血的主要表现除了皮肤黏膜逐渐苍白(嘴唇、指甲颜色表现最明显)、食欲降低、呕吐或腹泻以外,有的孩子还会出现异食癖如喜欢吃泥土、墙皮等;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智能下降等。
婴儿大便异常与疾病
宝宝的健康是家族最为关注的问题,可是大家知道吗?从婴儿的大便状况也能判断他们的健康,本文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婴儿大便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家长若能重视对婴幼儿大便的质地、色样和次数的观察,正确地识别正常和异常的大便,有助于早期发现宝宝消化道的异常,为诊断疾病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宝宝的大便书之颜色篇
新生儿胎便---墨绿色
刚生下来的宝宝,出生后6~12小时会拉出墨绿色胎便。胎便通常没有臭味、状态黏稠、颜色近墨绿色,主要由胎内吞入的羊水和胎儿脱落的分泌物等组成。
专家提醒:这不是坏“臭臭”:早产儿排胎便的时间有时会有所推迟,主要和早产儿肠蠕动功能较差或孩子进食延迟有关。
过渡期大便---黄绿色
待排净胎便,向正常大便过渡时的大便呈黄绿色。多数新生儿在吃奶2~3天后大便呈现这一阶段,然后逐渐进入黄色的正常阶段。
专家提醒:这不是坏“臭臭”:新生儿喂养开始的时间和摄入奶量会直接影响过渡便出现和持续的时间。若开奶延迟过渡便出现的时间也会推迟。
吃辅食后的大便---颜色较暗
宝宝从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随着宝宝辅食数量和种类的增多,宝宝便性开始慢慢接近成人,开始变得颜色较暗。有时会与食物颜色有关,妈妈来必为之担心。
专家提醒:这不是坏“臭臭”:吃较多蔬菜、水果的宝宝,大便会较蓬松。如果是鱼、肉、奶、蛋类吃得较多的孩子,因为蛋白质消化使然,大便就会比较臭。
儿童专家指出,如果对孩子的大便问题给予超过其他事情的特别关注,孩子就会利用这个机会来叛逆、消极抵抗,或糊弄周围的人。越自然、越没有压力的方法对孩子身心健康越好。
21三体综合症种类
第21对染色体的三体变异现象。
染色体移位造成第14对染色体的变异标准型第21对染色体三体变异(trisomy 21):又称廿一三体症,第21对染色体多出一条,细胞中有四十七条色体,占唐氏综合症患者的90-95%
这大多是由通常第1减数分裂期的不分离造成的。也有在第2减数分裂时发生的情况。父母方通常都携带正常的染色体,婴儿是偶然形成的三体异常。
染色体移位型(translocation):占全体比例的5-6%
细胞中多出一条染色体,附着在d组(第13、14、15对染色体)或者g组(第21对22对染色体)的染色体上,特别容易出现在第14对或第21对染色体上。移位型中一半左右是偶发性的,也就是父母双方都是正常染色体。另外一半是遗传性移位,父母有一方携带有这样的染色体,这在家族中常能找到相同病症的亲属。
无色体型(mosaicism):占全体比例的1-3%
由第21对三体变异染色体结合体(占80%)和正常细胞结合体的体细胞分裂所产生的不分离造成。这种场合表现出来的临床现象较轻。通常父母方染色体正常,染色体的不分离在受精卵的细胞分裂过程中偶然发生,造成婴儿的部分细胞三体变异,部分细胞正常,极为罕见。
白带异常病因及治疗
对白带异常病因及治疗也都是有着很方面,因此在治疗前,女性也都是要对这样的疾病进行了解,这样才会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方法最佳,最适合自己,同时不会危害到身体健康。
白带异常病因及治疗:
病因:白带开始时间,白带的形成与雌激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故青春期前的女孩一般是没有白带的。青春期后卵巢开始发育,并分泌雌激素,以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这时就开始出现了白带。白带结束时间 妇女绝经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体内缺少雌激素,所以阴道变得干燥而无白带。 白带是女性生殖道分泌经阴道排出的一种对人体有益的液体,健康的妇女都有白带。白带来源于子宫颈和阴道,内有宫颈分泌的粘液、阴道粘膜的渗出物、子宫和阴道脱落的表皮细胞,以及少量的白细胞和非致病性阴道杆菌等。它使阴道保持一定的湿度,对防止病菌侵入很有好处。
婴儿8种异常行为需看紧急就医
婴儿8种异常行为需看医生
俗话说“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意思是小婴儿2个月时会抬头,4个月时会翻身,6个月会坐,7个月会来回滚,8个月会爬,一岁会走。尽管每个孩子的生长发育都不一样,但绝大多数的孩宝宝的大运动发育是符合这条经典的育儿口诀的。可是,我们也会发现有些孩子的生长发育似乎远远落后于同龄的孩子,比如孩子已经4个月了还不会抬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内科主治医师赵喆提醒家长,务必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行为发展,最好是定期做保健,如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婴儿8种异常行为需要看医生
婴儿出生之后的一年时间里,生长发育的速度是惊人的,无论是身高体重的快速增加,还是大运动发育的快速发展,或是精细动作的不断变化等,都会让爸爸妈妈觉得几乎是“一天一个样”。对于细心的妈妈来说,宝宝的生长发育口诀恐怕是滚瓜烂熟,并时刻检测孩子的生长发育,稍有一点跟不上就揪心不已,这类妈妈需要认清究竟哪一种异常才需要引起关注。而粗心的妈妈要是看见这篇文章可千万得开始注意孩子的生长发育了。
那么,宝宝出现什么情况才算是行为发育异常呢?赵喆指出以下8种情况可能预示着宝宝神经行为异常:
(1)3个月以内整天昏昏欲睡,不容易唤醒;吸吮能力差;哭声异常,表现为哭声无力或发直,有时为尖叫。
(2)3个月以后俯卧不能抬头,双手总是握拳状。
(3)3个月后还不会微笑,对周围不关心,不看周围物品或对周围声音无反应。
(4)4-5个月时仍不会将手放入口中,“注视手”的动作持续存在,6个月以后也不消失。
(5)7个月仍不会咀嚼或吞咽困难。
(6)8-9个月仍不能坐稳。
(7)9个月时双手仍会不能在胸前握在一起玩。
(8)9个月后仍对周围缺乏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对玩具的兴趣也很短暂,不会玩玩具。
赵喆介绍,婴儿神经心理行为异常可能跟遗传、社会环境和教养、营养、疾病等因素有关,如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异常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会通过科学的筛查来进行诊断。
宝宝行为发育 家长训练少不了
虽说孩子的很多技能是天生的,但如果家长不给予良好的生长环境,比如就让孩子一整天睡在床上不让孩子出来活动,那么孩子的生长发育恐怕也是会滞后的。赵喆建议家长应该根据宝宝的生长发育特点,帮助宝宝进行训练,有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
大运动训练:0-3个月帮助孩子练习抬头;3-6个月练习侧身、扶着宝宝站在怀里跳跃;7-9个月练习独坐、爬行;10个月练习扶栏杆站起、坐下和横走;12-15个月练习独自走路;
精细动作训练:5-6个月让孩子练习伸出手抓面前的玩具;6-9个月练习两手传递玩具,拿2块积木对敲;10-12个月的孩子用手指捏豆子、小娃娃等小物品(注意安全);1-2岁在家长陪同下练习搭积木、把豆子装入瓶中。
肝功能异常病因
1、感染
寄生虫血吸虫、华枝睾吸虫、阿米巴、钩端螺旋体、细菌、病毒均可造成肝脏损害;其中尤以病毒最常见如病毒性肝炎。
2、化学药品中毒
如四氯化碳、氯仿、磷、锑、砷剂等,往往可破坏肝细胞的酶系统,引起代谢障碍,或使氧化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atp生成减少,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有些药物,如氯丙嗪、对氨柳酸、异菸肼、某些碘胺药物和抗菌素如四环素,即使治疗剂量就可以引起少数人的肝脏损害,这可能与过敏有关。
婴儿14种啼哭声隐藏的信息
1、夜间惊哭
宝宝在夜间总醒,哭一会儿,睡一会儿,很不安宁,如同受了惊吓。哭时常呈睡状,闭着眼睛哭,同时肢体抖动。宝宝出现夜惊,诊断缺钙,就开始补充鱼肝油,鱼肝油有维生素D和维生素A组成,但摄入过多的维生素A时可引起中毒,表现苦恼不安,多汗,类似缺钙的表现,若忽视了维生素A中毒的可能,而误认为是缺钙未纠正,继续补充鱼肝油,甚至加大剂量,则出现维生素A中毒表现。
2、阵发性啼哭
宝宝突然剧烈地哭闹。这种哭闹非同寻常,一阵一阵的,怎么也哄不住,哭闹时面色苍白,表情痛苦,呈屈腿卧位。过一会儿宝宝可玩耍或安静入睡,但间隔一段时间又再次剧烈哭闹。
宝宝可能患上肠套叠,妈妈应赶快带宝宝就医。
3、突发尖叫啼哭
宝宝发出尖叫般的哭声,脸阵阵青紫、四肢肌肉抖动。这时候宝宝可能有脑出血或缺血性脑病,赶快去医院。
4、啼哭伴抓耳挠腮
宝宝哭声大而高,在夜间更甚,哭时总晃动着头,或抓耳挠腮。这时候需注意患儿耳部是否有不舒服,如果有,需到医院就诊。
5、疝气宝宝突然啼哭
宝宝以往有疝气,突然哭闹起来。有可能疝气嵌顿,需及时到外科就医。
6、啼哭伴流涎
宝宝开始流涎,或比原先流涎大为增加,并一给喂东西吃就哭闹不已。有可能黏膜上有溃疡、疱疹,及时去口腔科就诊。
7、啼哭伴咳喘
宝宝连续短促的急哭,并口唇发紫,出气很费劲,有时还伴有发烧。这时候宝宝可能患上了肺炎,马上去医院进行治疗。
8、嘶哑的啼哭
哭声嘶哑,呼吸不畅,一阵阵的哭伴咳嗽。这时候可能是咽喉炎,需到医院就诊。
9、小鸭叫样啼哭
像小鸭子样啼哭,若同时出现颈部强直,则应考虑是否有咽后壁脓肿,应把这种哭声与一般的声音嘶哑相鉴别,声音嘶哑是感冒引起的咽炎、喉炎,而咽后壁脓肿较危险,若脓肿溃破脓汁可堵塞呼吸道危及生命,故若出现小鸭叫样啼哭应及时就医。
10、呻吟低哭
呻吟和啼哭有所不同,它不带有情绪和要求,似哭又似微弱的“哼哼”声,表现无助的低声哭泣,是疾病严重的自然表露,这时候需立即就医。
11、突发尖叫啼哭伴发烧、呕吐
两眼发直,精神萎靡,面色发灰,可能患有脑膜炎等脑内感染性疾病,需立即就医。
12、连续短促的急哭、不能平卧、拒乳
宝宝哭闹时表现为连续的短促的急哭,同时伴有不能平卧,喜欢让妈妈竖着抱起,头部放到妈妈的肩上,拒乳,还可表现口唇青紫,点头样呼吸等,这有可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需就医。
13、哭伴某一肢体不动
宝宝哭闹时多是四肢舞动,小手乱抓,小腿乱蹬,若宝宝哭闹时有某一肢体不动,或父母触动某一肢体时引起孩子哭闹,则可能有关节,骨骼或肌肉病变,如关节脱位,骨髓炎,关节炎软组织感染等。
14、排便性啼哭
宝宝于排大便时啼哭,可能由于肛门疾病引起,如肛周脓肿,肛裂,痔疮等,排尿时啼哭多由于尿道口严整所致,男婴可由于包皮过长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