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胆囊癌与肝胆脾胃的关系

胆囊癌与肝胆脾胃的关系

中医对胆囊癌并无固定命名,在古代中医典籍记载中属于“症瘕”、“胁痛”、“黄疸”、“腹痛”等疾病的范畴,常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表现进行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胆与肝互为表里,秉春木之气,其性刚阳,内藏精汁,又为奇恒之腑,扼守消化要冲,其病多因郁化火,灼津为痰,结而成疾;七情内伤日久,肝气郁结不解,饮食不节乃是引发胆囊癌的主要原因。

与胆囊癌发病密切相关的主要脏腑为肝、胆、脾、胃,肝主疏泄,胆为中清之腑,胆汁源于肝,贮于胆囊,排出后可助消化,以通为顺,若七情内伤日久,肝气郁结不解,胆汁淤积,不通则痛,右胁下遂发胀痛或绞痛。气滞日久则发生血瘀,积结于胆而形成癌肿。若肝气郁结化火,或饮食失节,脾胃受损,湿寒不化,日久则湿热蕴结肝胆,多以黄疸症多见。湿热阻滞中焦,脾胃失和则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脾主升清、运化,胃主降、受纳。故胆囊癌病虽在胆囊,病机则与肝脾胃关系极为密切。

腹部肿块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1.右上腹部肿块

(1)肝脏肿大:如肝炎,肝脓肿,肝脏肿瘤,肝囊肿等。

(2)胆囊肿大:如急性胆囊炎,胆囊积水,胆囊积血,淤胆性胆囊肿大,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原发性胆囊癌,胆囊扭转等。

(3)肝曲部结肠癌。

2.中上腹部肿块

(1)胃部肿块:如溃疡病,胃癌及胃部其他良恶性肿瘤,胃黏膜脱垂症,胃石症等。

(2)胰腺肿块:如急性胰腺炎,胰腺囊肿,胰腺囊性腺瘤,胰腺癌等。

(3)肝左叶肿大。

(4)肠系膜与网膜肿块:如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肠系膜囊肿等。

(5)小肠肿瘤:如小肠恶性淋巴瘤,小肠癌,其他少见的小肠肿瘤。

(6)腹主动脉瘤。

3.左上腹部肿块

常见的原因有:

(1)脾脏肿大:肝硬化,游走脾,副脾等。

(2)胰腺肿瘤与胰腺囊肿。

(3)脾曲部结肠癌。

4.左右腰部肿块

(1)肾脏疾病引起的肿块:如肾下垂与游走肾,先天性肾囊肿,肾积水,肾积脓,蹄铁形肾,肾包虫囊肿,肾脏肿瘤等。

(2)嗜铬细胞瘤及肾上腺其他肿瘤。

(3)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5.右下腹部肿块

(1)阑尾疾病:如阑尾周围脓肿,阑尾类癌,阑尾黏液囊肿等。

(2)回盲部肿块:多见于回盲部结核,克罗恩病,盲肠癌,回盲部阿米巴性肉芽肿,回盲部放线菌病。

(3)大网膜扭转。

(4)右侧卵巢肿瘤。

6.中下腹部肿块 可见于膀胱肿瘤,膀胱憩室,子宫肿瘤。

7.左下腹部肿块 可见于溃疡性结肠炎,直肠,乙状结肠癌,直肠,乙状结肠血吸虫病性肉芽肿,左侧卵巢囊肿等。

8.广泛性与不定位性肿块 常见的病因有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肺吸虫病,腹部包虫囊肿,腹膜转移癌,肠套叠,蛔虫性肠梗阻,肠扭转等。

(二)发病机制

腹部肿块虽然病因繁多,但其发病机制不外以下几点。

1.脏器肿大 腹腔实质性脏器常因为炎症或脏器肿瘤组织增生使脏器肿大,循环障碍,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缩窄性心包炎时,肝脏可因淤血而肿大,肾脏可因输尿管堵塞,狭窄或受压而引流不畅致肾积水使肾脏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门静脉高压致使脾静脉血流受阻而引起脾脏肿大,也可由于脏器的扭转或异位形成。

2.空腔脏器膨胀 空腔脏器常可因炎症,肿物或脏器扭转而引起梗阻,梗阻以后使腔内积液积气引起脏器膨胀,如幽门梗阻时可在上腹部见到胃的膨胀,肠梗阻可在梗阻的上段见到肠型,下尿路梗阻使膀胱积尿致膀胱膨胀,胆道阻塞胆汁排泄不畅使胆囊肿大。

3.腹腔的炎症 腹腔脏器或组织发生炎症时,如果形成脓肿就可出现炎性包块,如肝脓肿,肾周围脓肿,阑尾周围脓肿,腹腔的炎症可使脏器与脏器,组织之间相互粘连形成包块,最常见的是结核性腹膜炎。

4.腹腔肿物 腹腔脏器的良恶性肿瘤,由于组织的不正常的增生常在所在部位形成包块,如胃癌,胰腺癌常在上腹部见到肿块,肿物压迫邻近脏器,如胰腺癌压迫胆总管引起胆囊肿大,腹腔的良性肿物多见于囊肿,可为先天性或继发于炎症,一般生长速度缓慢,但体积可以很大。

胆囊息肉的预防与治疗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从胆囊肿瘤的意义上分析胆囊息肉,又可分为真性肿瘤和假性肿瘤两种。所谓真性肿瘤,指胆囊本身的腺体、肌层增生引起的胆囊息肉,这是一种胆囊的真正意义上的肿瘤。所谓假性肿瘤,是指由于肝胆清理功能失调、紊乱引起胆固醇积聚、结晶,胆囊慢性炎症引起炎性增生,胆囊、胆汁异常改变引起的其它增生性病变。

2、胆囊息肉与肝功能的关系:

部分胆囊息肉患者检查发现肝功能中谷丙转氨酶(GPT)升高,这与胆囊息肉有一定的关系,同时GPT升高可能与肝脏病变也有关,或者在检查前曾服用某些药物或大量饮酒。另外,当肝功能下降后,肝脏的清理功能失调,肝脏分泌的胆汁成分发生病变,引发胆固醇聚积,从而导致胆囊发生增生性病变,因此息肉和肝功能有很密切的关系。

3、胆囊息肉的症状及分型:

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根据其生长部位但为同可分为胆囊颈部息肉,胆囊体部息肉、胆囊底部息肉,按其病理成分分型可分为:①胆固醇性 ②炎症息肉 ③腺瘤性 ④肌瘤性 ⑤混合性 ,按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①肝胆湿热型 ②肝胆气滞型 ③肝胃阴虚型 ④瘀血内阻滞型。

4、胆囊息肉是否癌变:

从多年的临床观察看,胆囊息肉癌变率占患者的8-15%,各种类型的胆囊息肉在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治疗,在一定的诱因条件下均有可能癌变,据统计,确诊为腺肌瘤性的癌变率远远高于其它类型息肉。

因此一但检查出来有胆囊息肉一定要趁早治疗,等到息肉增大了,一般药物已经很难解决问题,必然手术,而手术又存在众多弊端。

5、胆囊息肉的治疗:

目前西医针对胆囊息肉的处理方式主要是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手术时所产生的并发症,如肝外胆管损伤、血管损伤、脏器损伤等,无论哪一种并发症,一旦发生,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二是,手术治疗只是针对病灶,而没有针对病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所谓治标而不治本。

治标治本是中医药在治疗胆囊息肉领域中的优点之一,尤其近几年来,中医 对胆囊息肉的治疗开展了前瞻性多途径的临床研究,疗效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由于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功能以及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且不会引起药物依赖性,更不会引起医源性疾病的发生,因而受到众多患者的欢迎。

胆囊结石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1、当胆囊结石堵塞了胆囊管或胆囊炎胆总管后引起急性胆绞痛,胆囊炎剧烈时难以忍受,胆囊癌并牵扯至右背痛,胆结石的危害伴有高热、胆囊炎寒战、恶心、胆囊癌呕吐,甚至血压下降、胆囊癌烦燥不安、休克、胆囊癌昏迷危及生命。

2、胆囊结石还可造成十二指肠或胆囊结肠胆囊炎而危及机体。胆囊炎胆结石与胆囊癌密切相关,胆结石的危害因为结石是胆囊癌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胆管结石胆囊炎或胆囊结石对胆囊的长期刺激胆囊炎可引起胆管壁黏膜的炎性改变胆囊炎至黏膜细胞异常增生,胆囊癌导致癌症的发生,胆结石的危害国内外报道,胆囊炎96%以上的胆囊癌患者均伴有胆结石。

3、胆囊结石可导致胆囊疽或穿孔,胆结石的危害引起腹膜炎危及生命。

4、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炎对人体组织所造成的后果胆囊癌是比较严重的,胆结石的危害主要是可引起肝胆化脓性炎症和胆囊炎梗阻造成的肝实质病变,胆囊癌导致肝脏纤维化,胆结石的危害最终导致肝硬化。患有胆囊结石的老年人很容易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等,也是很危险的信号。

5、胆囊结石会引起许多并发症、心律失常、胆结石的危害感染性休克、肝脓肿、胆囊癌胆道出血、胆囊炎肝功能衰竭和肝肾综合症等,胆囊癌还可诱发糖尿病。

中重度脂肪肝的危害有哪些呢

1、易患免疫类疾患,脂肪肝人群肝脏解毒功能下降,免疫力差,衰老速度快,有些人40多岁看起来像60多。脂肪肝的人体质弱,乏力,经常感冒,更容易发生免疫类疾患,如:过敏、类风湿、红斑狼疮、肿瘤等等。

2、导致肝纤维化,我国肝癌发生率占全世界的55%,癌症死亡率排领先的是肺癌,第二是肝癌。脂肪肝与肝癌关系密切,每二个肝癌人,就有一人是脂肪肝患者。50%的肝癌人都有脂肪肝历史。中、重度脂肪肝患者有不同程度肝纤维化,肝纤维化可以逆转,恢复健康。

3、诱发和加重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脂肪肝与冠心病、高血压的关系十分密切,研究表明,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容易导致心肌梗塞而猝死。

4、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脂肪肝患者常伴有高血脂症,血液粘稠度增加,其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因其分子量极小,很容易穿过动脉血管内膜在血管壁沉淀,使动脉弹性降低,柔韧性减弱,管径变窄,最终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血管破裂,危及生命。

5、对机体消化系统的损伤,肝、肠、胃、胆都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机体摄取三大营养素(蛋白、脂肪、糖)都要经过肝脏的代谢才能被机体利用,脂肪肝患者肝脏功能受损,时间一长就会累及脾、胆、胃、肠。肝脏有病常影响胆囊的功能,据临床研究和证实:脂肪肝患者中约20-30%伴有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了解了重度脂肪肝的治疗方法及它所产生的危害,希望患者切记遵循治疗原则,切勿盲目治疗,误信治疗偏方。

补气血按摩哪里最有效 按摩肝脏调气养血

按摩方法:按摩手法同心脏调气血法相似,意念集中在肝区。

功效:肝脏是肝,胆经络循行之处,肝区的按摩能直接作用于肝脏和胆囊,而加强肝胆的疏泄功能,使肝的疏泄功能得到加强,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情志调畅,舒肝利胆,脾胃运化正常,同时还能间接对肺,膈肌,胃,肠等脏器起到按摩作用。

慢性胆囊炎的治疗

一、对症治疗

1.助消化药物如胰酶片、复合维生素B、山楂丸等。

2.解痉药物出现胆绞痛时,可含化硝酸甘油片或肌注阿托品、654-2等,严重者可同时应用解痉药及镇痛药派替啶、阿法罗定、美沙酮等。

3.制酸药物 胃灼热反酸病例可服用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胃达喜、丽珠得乐、瑞倍等药物治疗。

4.促胃肠动力药对胃部撑胀、嗳气之病例,可选用:胃复安、多潘立酮、莫沙比利、舒丽启能等药物治疗。

二、手术治疗

对于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手术治疗应慎重,有明确的病理改变如胆囊管梗阻、胆囊排空障碍者,胆囊切除术的效果较好。但部分这类病人切除胆囊后消化道症状存在,治疗效果欠佳,而且可使诊断治疗复杂化。

慢性胆囊炎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为:

l.发作时疼痛剧烈,且伴有黄疸者。

2.在胆绞痛发作时,有急性胆囊炎之症状或体征者。

3.慢性胆囊炎伴有胆石者。

4.经内科治疗疗效不好,反复发作者。

三、中医辨证论治

论治原则:慢性胆囊炎虽病位在胆,但常常涉及肝、肾、脾、胃。胆与肝互为表里,同脾胃是“木”与“土”的特殊关系,肝与肾为“乙癸同源”.关系密切。加之病程较久,使本就复杂的关系失去常态,病虽不急不重,但却不易痊愈。治疗时要掌握:治胆勿忘肝、脾、肾,通利兼顾气、血、阴,补不滞腻,利不伤正,才能切合 病机,提高疗效。

胆囊癌的病因

胆石病(25%):

胆囊癌患者常合并有胆囊结石,其合并率在欧美为70%~80%,日本为58.8%,我国为80%,胆囊癌好发于易被结石撞击的胆囊颈部,并多发于患结石时间10年以上,故认为胆囊结石与胆囊癌关系密切,结石直径大于3cm者,胆囊癌发病的危险性比直径小于1cm者大10倍,有人认为胆石中含有致癌因子,但缺乏确切的证据,且胆石症患者中胆囊癌发生率仅1%~2%,因此,胆石与胆囊癌之间有无明确的因果关系,目前尚不明确。

Strauch从18篇文献中统计胆囊癌与胆石的关系为54.3%~96.9%,Jones报告3/4胆囊癌伴有胆石,Balaroutsos等报告胆囊癌病例77%伴有胆石,Priehler与Crichlow复习文献2000例胆囊癌伴有胆石者占73.9%,动物实验证明从胆酸,去氧胆酸,胆固醇制备的甲基胆蒽(Methyl- cholanthrene)做成丸剂植入猫的胆囊,可以形成胆囊癌,Lowenfels认为胆道肿瘤的发生,与这些脏器的梗阻,感染,致使胆酸转化为更活跃的物质有关,Hill等在2/3的胆石中发现梭状芽孢杆菌,这种细菌可使胆酸脱氧化后转化为去氧胆酸和石胆酸,二者是与多环芳香碳氢化物致癌因素有关物质,胆石可引起慢性炎症,胆囊钙化的瓷胆囊(procellaneous gallbladder)恶变率高,但是,胆囊结石的长期慢性刺激,是否诱发胆囊癌,尚未得到充分的证明,只可以说胆石可使胆囊癌发病率增多,美国印第安人妇女胆石病20年,胆囊癌发病率由0.13%上升至1.5%,Nervi等应用Logistic回归模式计算出胆石患者胆囊癌发生率比无结石者高出7倍。

胆囊癌患者中40%~50%有慢性胆囊炎症,有人研究胆囊切除标本发现,胆囊慢性炎症严重组比不严重组的异型细胞增殖和恶性变的比率高;在非癌部位有很高的肠上皮化生率;在癌灶内有类似肠上皮的肿瘤结构,从而认为肠上皮化生是发生癌变的重要病变,胆囊癌的发生可能是:正常胆囊黏膜→慢性胆囊炎(含结石)→肠上皮化生→分化型胆囊癌(肠型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胆囊腺瘤(10%):

Sawyer报告29例胆囊良性肿瘤,其中4例恶变,他复习了近20年文献资料,认为胆囊腺瘤是癌前病变,胆囊腺瘤多单发,有蒂,癌变率约10%,若合并胆囊结石则癌变的危险性增加,有研究发现,直径小于12mm者,多为良性腺瘤;直径大于12mm者,多为恶性病变,所有原位癌和19%的浸润癌有腺瘤成分,从而认为腺瘤有癌变的可能。

Yamagiwa及Tomiyama研究1000例胆囊的组织学检查,不含胆石者有4%肠化生现象,含有胆石病例,肠化生者占30.6%,发育异常者69.8%,胆囊癌占61.1%,36例胆囊癌的组织中,发育异常与腺瘤分别为22.2%与8.3%,所以认为肠化生到发育异常到胆囊癌,可能有发病顺序的意义。

胆囊腺肌增生症:以往认为胆囊腺肌增生症无恶变可能,但近年陆续有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发生胆囊癌的报道,目前已被确认为胆囊癌的癌前病变。

胆胰管合流异常(5%):

Kinoshita及Nagata研究,胆胰管汇合共同通道超过15mm,出现胰胆反流,称为胆胰合流异常,许多作者指出胆胰管不正常的汇合,使胆囊癌的发病率上升,胰胆管汇合部畸形时,胰液长期反流使胆囊黏膜不断破坏,反复再生,在此过程中可能发生癌变,有报道,ERCP检查发现胆囊癌患者中,有16%合并胰-胆管汇合部畸形,Kimura等报告96例胆囊癌经造影证实65例胆胰管合流异常,同时观察65例胆胰合流异常者,16.7%合并胆囊癌,对照组641例胆胰管汇合正常者,胆囊癌发生率为8%,另一组报告胆胰管合流异常者,胆囊癌发生率为25%,正常汇合组635例,胆囊癌发病率为1.9%。

其他因素(5%):

此外,Ritchie等报告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往往伴发胆囊癌,Mirizzi综合征患者胆囊癌的发生率增加,亦可能为病因之一,有报告胆囊癌发病与胆囊管异常或先天性胆管扩张有关。

胆囊癌的病因尚不清楚,临床观察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同时存在,最常见是与胆囊结石共存,多数人认为胆囊结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Moosa指出“隐性结石”5~20年后,发生胆囊癌者占3.3%~50%,国内大宗资料报告20%~82.6%的胆囊癌合并有胆结石,国外报告则高达54.3%~100%,癌肿的发生与结石的大小关系密切,结石直径小于10mm者癌发生的几率为1.0,结石直径20~22mm者的几率为2.4,结石直径,在30mm以上者的几率可高达10%,还有人提出胆囊癌的发生可能与病人的胆总管下端和主胰管的汇合连接处存在畸形有关,因有此畸形以致胰液进入胆管内,使胆汁内的胰液浓度提高,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粘膜变化生,最后发生癌变,胆囊癌的病因尚不清楚。

发病机制

胆囊癌有多种不同的组织类型,但无一种有其固定的生长方式和特殊的临床表现,胆囊癌绝大多数为腺癌,约占80%,其中60%为硬性腺癌,25%为乳头状腺癌,15%为黏液腺癌,其余为未分化癌占6%,鳞癌占3%,混合瘤或棘皮瘤占1%,尚有其他罕见的肿瘤包括类癌,肉瘤,黑色素瘤和淋巴瘤等。

肉眼观察多表现为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并侵及邻近器官,偶见乳头状突起向胆囊腔内生长者,胆囊癌的扩散方式主要以局部浸润肝脏和周围器官如十二指肠,结肠以及前腹壁为多见,如胆囊颈或Hartmann袋的肿瘤直接浸润肝总管,则在临床表现和放射影像学检查上很难与胆管癌相鉴别,早期病变可直接浸润到胆囊窝,也可通过血源性播散,经胆囊静脉沿胆囊颈而侵及肝方叶,胆囊壁具有丰富的淋巴管,有利于肿瘤早期向胆囊管,胆总管和胰十二指肠区周围的淋巴结扩散,直至肿瘤晚期,方可见远处转移及经腹腔播散,临床上仅有10%的患者因胆石症行胆囊切除时发现肿瘤局限于胆囊,另有15%早期已侵犯胆囊窝或周围淋巴结,在此期若行扩大性根治手术,仍有治愈的可能,Piehler等(1978)收集文献报道的984例胆囊癌,侵犯肝脏占69%,区域性淋巴结受侵者占45%。

75%的胆囊癌可直接侵犯周围脏器,发生频率依次为肝,胆管,胰,胃,十二指肠,网膜和结肠,60%有淋巴转移,远处转移者约占15%,腹膜转移者不到20%,沿神经鞘扩散是肝胆系统癌肿特点之一,在进展期胆囊癌患者中有近90%发生神经侵犯,是本病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

胆囊癌的病理分期:1976年,Nevin等首先提出了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病理分期和分级方案,其依据是胆囊癌组织浸润生长和扩散的范围以及细胞的分化程度,由于其简便实用,很快为广大外科学者认同并广泛采用,具体分为5期3级,方案如下:分期:Ⅰ期,癌组织仅限于胆囊黏膜;Ⅱ期,癌组织侵犯胆囊黏膜和肌层;Ⅲ期,癌组织侵及胆囊壁全层,即黏膜,肌层和浆膜层;Ⅳ期,癌组织侵犯胆囊壁全层并有淋巴结转移;Ⅴ期,癌组织直接侵犯肝脏或有肝转移,或者有任何器官的转移,分级:Ⅰ级,高分化癌;Ⅱ级,中分化癌;Ⅲ级,低分化癌,分期和分级与预后单独相关,分期和分级的相加值与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数值越高,预后越差。

国际抗癌联盟(UICC)于1995年公布了统一的胆囊癌TNM分期标准,成为全面衡量病情,确定治疗策略和评估预后的重要参考,研究表明,行胆囊癌根治性手术后,Ⅰ,Ⅱ期肿瘤的生存曲线无明显差异,累计生存期均明显长于Ⅲ,Ⅳ期患者,影响胆囊癌预后的因素很多,如组织分级,病理类型等,但以病理分期最为重要,此外,正确判定胆囊癌的TNM分期在制定手术方式,辅助治疗计划时非常必要。

小柴胡汤药物的组成

小柴胡汤由七味药物组成:柴胡,黄芩,半夏,人参(可用党参代替),生姜,大枣,炙甘草。

柴胡味辛、苦,性微寒,主入肝、胆经。它有三大功能:一是解热作用,主要靠它的辛散之性,所以多被用于治疗外感发热,尤其是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时;二是解郁作用,柴胡辛散,又入肝胆经,肝胆主管疏通人体的气机,所以柴胡自然能治肝胆气郁之证;三是升阳作用,柴胡为伞形科植物,伞形科植物大多具有轻清上升的特性,能够升提人的阳气,所以小量的柴胡可以治疗阳气的不足或下陷的病症,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等。黄芩味苦性寒,主要入胆与肺经,所以善于清胆热和肺热,性质下沉入里。柴胡与黄芩是小柴胡汤的灵魂药,二者一个性升,一个性降;一个喜外散,一个喜内入;一个喜动,一个喜静。所以二者相配,升降相因,出入相济,动静相合,从而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外邪入侵少阳的寒热往来。

剩下的五味药物,是作用于脾胃系统的,其中半夏、生姜主降,可以和胃止呕;人参、甘草、大枣,主升,可以补益脾气,也是有升有降,合在一起,就可以调理人体气机的升降。那么,肝胆病为什么要调理脾胃呢?这是由肝胆与脾胃的密切关系所决定的,肝胆在五行属于木,脾胃在五行属于土,木容易克土,所以肝胆病就容易导致脾胃病,有时肝胆病最先出现的却是脾胃消化系统的症状,往往因脾胃症状的出现而确诊为肝胆病,如乙型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肝癌等就是如此。所以治疗肝胆病,无论有无消化系统的症状,都要加调理脾胃的药物,从而斩断病邪传变的通道,防患于未然,张仲景对此总结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也是小柴胡汤被大量使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所在。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胆管癌

1.胆石病与胆囊癌的关系胆囊癌患者常合并有胆囊结石,其合并率在欧美为70%~80%,日本为58.8%,我国为80%。胆囊癌好发于易被结石撞击的胆囊颈部,并多发于患结石时间10年以上,故认为胆囊结石与胆囊癌关系密切。结石直径大于3cm者,胆囊癌发病的危险性比直径小于1cm者大10倍。有人认为胆石中含有致癌因子,但缺乏确切的证据,且胆石症患者中胆囊癌发生率仅1%~2%。因此,胆石与胆囊癌之间有无明确的因果关系,目前尚不明确。

Strauch从18篇文献中统计胆囊癌与胆石的关系为54.3%~96.9%。Jones报告3/4胆囊癌伴有胆石,Balaroutsos等报告胆囊癌病例77%伴有胆石。Priehler与Crichlow复习文献2000例胆囊癌伴有胆石者占73.9%。动物实验证明从胆酸、去氧胆酸、胆固醇制备的甲基胆蒽(Methyl-cholanthrene)做成丸剂植入猫的胆囊,可以形成胆囊癌。Lowenfels认为胆道肿瘤的发生,与这些脏器的梗阻、感染,致使胆酸转化为更活跃的物质有关。Hill等在2/3的胆石中发现梭状芽孢杆菌,这种细菌可使胆酸脱氧化后转化为去氧胆酸和石胆酸,二者是与多环芳香碳氢化物致癌因素有关物质。胆石可引起慢性炎症,胆囊钙化的瓷胆囊(procellaneous gallbladder)恶变率高。但是,胆囊结石的长期慢性刺激,是否诱发胆囊癌,尚未得到充分的证明,只可以说胆石可使胆囊癌发病率增多。美国印第安人妇女胆石病20年,胆囊癌发病率由0.13%上升至1.5%。Nervi等应用Logistic回归模式计算出胆石患者胆囊癌发生率比无结石者高出7倍。

2.胆囊良性息肉与腺瘤和胆囊癌的关系Sawyer报告29例胆囊良性肿瘤,其中4例恶变。他复习了近20年文献资料,认为胆囊腺瘤是癌前病变。胆囊腺瘤多单发,有蒂,癌变率约10%。若合并胆囊结石则癌变的危险性增加。有研究发现,直径小于12mm者,多为良性腺瘤;直径大于12mm者,多为恶性病变。所有原位癌和19%的浸润癌有腺瘤成分,从而认为腺瘤有癌变的可能。

胆囊炎与胆结石的关系

一、胆囊炎的症状

急性胆囊炎,可出现右上腹撑胀疼痛,体位改变和呼吸时疼痛加剧,右肩或后背部放射性疼痛,高热,寒颤,并可有恶心,呕吐。慢性胆囊炎,常出现消化不良,上腹不适或钝疼,可有恶心,腹胀及嗳气,进食油腻食物后加剧。

二、胆石症的症状

胆石症的表现很多与胆石的大小和部位有关。如果结石嵌入并阻塞胆囊管时,可引起胆绞痛,中上腹或右上腹剧烈疼痛,坐卧不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甚至出现黄疸和高热。但也有症状不典型,不感疼痛的,称“无疼性胆石”。

三、胆囊炎并发胆石症出现的症状

胆囊炎并发胆石症是有可能的。胆囊结石是诱发胆囊癌的重要因素之一。胆囊炎并发胆石症者,结石嵌顿时,可引起穿孔,导致腹膜炎,疼痛加重,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或衰竭。胆囊炎胆石症可加重或诱发冠心病,引起心肌缺血性改变。

艾灸治疗儿童厌食 小儿厌食艾灸取穴解析

中脘,建里,梁门疏调脘腹经气,以助胃纳和脾之运化;足三里是胃经要穴,和胃健脾,补养气血;肝胆脾胃夹脊穴直接刺激支配肝胆脾胃的脊神经根,提高消化功能。

胆结石为什么会导致胆囊癌

胆囊癌患者伴胆石病者占60%~90%,胆石病患者中患胆囊癌者占3%~14%,因此一般认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病与胆囊癌的发生密切有关。肝胆专家提示,胆结石如果长期拖延治疗的话,就有可能引发患者胆囊癌变,引起胆囊癌。肝胆专家介绍说,胆管内的恶性肿瘤(胆管癌)可沿着胆管树发生在任何部位,发病高峰年龄在60-65岁,主要表现为黄疸、偶尔伴有疼痛和体重丢失。胆管癌的危险因素包括华枝睾吸虫、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硬化性胆管炎、溃疡性结肠炎。胆囊癌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与胆囊炎相似,常常在胆囊切除时偶然发现。有数据调查显示,胆囊癌的危险因素大多与胆结石的相同。美洲土著的一些人群有遗传倾向,他们在较年轻时发生胆结石的频率就很高,胆囊癌在他们当中的发病率为普通人群的5-10倍。胆结石的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与胆囊癌的危险因素有关。胆囊癌尤其与大结石(直径>3cm)或有慢性炎症的胆囊壁的钙化(瓷胆囊)有关,所以胆结石患者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避免病情恶化,造成胆囊癌的发生。

相关推荐

区分慢性胃炎和胃癌

慢性胃炎的确很常见,因此是上腹部隐隐作痛、食欲有些不好的都以为是慢性胃炎。殊不知有不少病,包括较轻和严重的,症状都和胃炎类似,即便是医生也还要细细鉴别一番真假,各型肝炎、胆囊炎、胆石症、反流性食管炎、溃疡病、肠寄生虫病等,这些虽不同于胃炎,但与胃炎却有相似之处,而其中有些疾病一旦延误治疗,后果非常严重。 胃癌:早期胃癌的症状极像胃炎,晚期有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腹痛加重甚至腹部摸到包块。胃镜可确诊。 胰腺癌:有进行性体重下降,腹痛越来越重,一般治疗无效。腹部ct多可确诊。 胆系肿瘤:可有慢性胆囊炎、胆结石史

小腹疼痛是什么病

①脏器炎症 常见于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腹膜炎及急性肾盂肾炎等。 ②脏器穿孔 常见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胃癌穿孔及肠穿孔。 ③脏器阻塞或扭转 常见于胃粘膜脱垂、急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症、胆结石、肾与输尿管结石及卵巢囊肿蒂扭转等。 ④脏器破裂出血 常见于肝脾破裂、宫外孕等。 ⑤脏器血管病变 常见于肠系膜动脉硬化及梗塞、门静脉栓塞、脾梗塞、肾梗塞、腹主动脉瘤及夹层主动脉瘤等。

腹部疼痛的原因 多半这几种病

1)急性腹痛由多种原因引起,按照其病变的部位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1.腹腔内病变。 ①脏器炎症--常见于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腹膜炎及急性肾盂肾炎等。 ②脏器穿孔--常见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胃癌穿孔及肠穿孔。 ③脏器阻塞或扭转--常见于胃粘膜脱垂、急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症、胆结石、肾与输尿管结石及卵巢囊肿蒂扭转等。 ④脏器破裂出血--常见于肝脾破裂、宫外孕等。 ⑤脏器血管病变--常见于肠系膜动脉硬化及梗塞、门静脉栓塞、脾梗塞、肾梗塞、腹主动脉瘤及夹层主动脉

中医治疗胆囊癌有效果吗

胆囊癌的恶性程度很高,而且往往在胆囊癌早期不易被发现,因此会给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中医治疗胆囊癌目前常常用于临床,可是中医治疗胆囊癌的效果好吗? 中医中药治疗胆囊癌效果是比较理想的。胆囊癌患者通过服用中药抗肿瘤,可以起到稳定瘤灶,缓解症状,减轻手术、放化疗副作用,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作用。 中医认为胆囊附于肝,与肝相表里,凡气血郁积胆腑,湿热瘀结中焦,必影响肝的疏泄和胆的中清、通降。中医治疗晚期胆囊癌的经验是“胆病以肝求之,先通过辨证论治控制痛、胀、疸、热,随即回归健脾和胃,坚持人体气血通畅阴阳平衡

家庭中常见引起腹痛的疾病

(1) 胃、十二指溃疡、胃炎、胃癌。 (2) 小肠及结肠疾病,常见的有肠梗阻、阑尾炎、肠炎、痢疾、肠道寄生虫病。 (3) 胆道和胰腺疾病如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胰头癌。 (4) 急慢性肝炎、肝癌。 (5) 腹膜炎,常继发于胃肠穿孔,脾破裂。 (6) 胸部脏器引起腹痛,如大叶性肺炎早期,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常误诊为腹腔脏器病变。 (7) 泌尿生殖器官疾病,如肾及输尿管结石、宫外孕、输卵管炎、卵巢囊肿蒂扭转、急性膀胱炎、泌尿系感染、痛经等等。 (8) 全身疾病引起的腹痛,如糖尿病。

胆结石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

胆结石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胆结石病又称胆系结石病或胆石症,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病,是胆结石、胆管结石(又分肝内、肝外)的总称。胆道系统主要是为了行使运送、贮存、浓缩以及排泄胆汁的作用,因此倘若胆道系统本身构造或者胆汁成分有所变异,就会在胆道系统任何部位形成固体结晶的“胆结石”,甚至造成胆道阻塞,更进一步刺激胆道系统衍生癌症病变。 胆结石对人体的危害有以下几点: 1、急性胆囊炎:有时结石因体位的转动或进食油腻食物,引起胆囊收缩迫使结石阻塞胆囊管,引起急性胆囊炎。常出现胆绞痛,胆囊积脓,甚至坏死、穿孔、弥漫性胆汁性

腹痛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1 胃、十二指溃疡、胃炎、胃癌。 2 小肠及结肠疾病,常见的有肠梗阻、阑尾炎、肠炎、痢疾、肠道寄生虫病。 3 胆道和胰腺疾病如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胰头癌。 4 急慢性肝炎、肝癌。 5 腹膜炎,常继发于胃肠穿孔,脾破裂。 6 胸部脏器引起腹痛,如大叶性肺炎早期,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常误诊为腹腔脏器病变。 7 泌尿生殖器官疾病,如肾及输尿管结石、宫外孕、输卵管炎、卵巢囊肿蒂扭转、急性膀胱炎、泌尿系感染、痛经等等。 8 全身疾病引起的腹痛,如糖尿病。

胆囊癌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胆囊癌的病因尚不清楚,临床观察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同时存在,最常见是与胆囊结石共存,多数人认为胆囊结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Moosa指出“隐性结石”5~20年后,发生胆囊癌者占3.3%~50%,国内大宗资料报告20%~82.6%的胆囊癌合并有胆结石,国外报告则高达54.3%~100%,癌肿的发生与结石的大小关系密切,结石直径小于10mm者癌发生的几率为1.0,结石直径20~22mm者的几率为2.4,结石直径,在30mm以上者的几率可高达10%,还有人提出胆囊癌的发生可能与病人的胆总管下端和主胰管

饮食与胆囊癌关系是什么

1.胆囊癌患者应多吃易消化吸收并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这类食物包括牛奶、鸡蛋、鱼类、豆制品等。这些食物不但有提高癌症患者机体抗癌能力的作用,还有调整癌症患者体内蛋白质代谢的作用。 2、胆囊癌患者应进食适量的糖类,以便为机体补充足够的热量。含糖丰富的食物包括蜂蜜、马铃薯等。必要时,病人可通过静脉注射葡萄糖的方法来纠正低血糖。 3、胆囊癌患者应多吃有抗癌作用的食物,如甲鱼、蘑菇、黑木耳、大蒜、海藻及芥菜等。 4、胆囊癌患者应多吃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维生素C和维生素A有阻止细胞恶变和防止癌细胞扩散的作用;维生素E

胆总管癌临发病原因

胆管癌的病因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已发现与下列因素有关: 1.胆道慢性炎症、感染因素 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是胆管癌发生的基础,因为临床上发现与胆管癌有联系的疾病均可导致胆管慢性炎症。胆汁中某些物质(如胆汁酸的代谢产物)长期对胆道黏膜的刺激,导致上皮不典型增生。 2.胆管、胆囊结石 20%~57%的胆管癌患者伴有胆结石,因而认为结石的慢性刺激可能是致癌因素。 3.溃疡性结肠炎有报道,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胆管癌发生率较一般人群高10倍。伴溃疡性结肠炎的胆管癌患者发病年龄较一般者早20~30年,平均为40~45岁,常有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