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不当也会中风
降压不当也会中风
把血压控制在一个适当的水平确实可以有效降低中风的发病率,但并非所有人都一定要将血压降到正常值。对于长期患有脑动脉狭窄或硬化的病人来说,血压降到正常标准,轻者可出现站立行走时头晕、心慌、乏力、出汗症状,重者可导致脑梗塞。原因在于血液是靠压力和流速来保证脑组织供血的。
当人直立时,脑处于高位,此时机体需要一定的血压压力才能保证脑部充分的血供应。脑动脉狭窄病人脑部供血量本来已显不足,此时如硬性降压,血液只能供应到脑动脉的主干和分支,两支动脉之间的脑组织边沿区域就会出现缺血灶,从而导致中风偏瘫。如果形象地比喻,就像机械浇灌的麦田,因动力不足,两块麦田之间的地域因浇不到水,麦苗就会干枯一样。
由于这类中风是因血流达不到所引起的,医学界称此为“分水岭性脑梗塞”,也叫“血流动力学性脑梗塞”。有时液体摄入过少,或丢失过多(腹泻、高烧出汗、不恰当地使用利尿药等)导致的血容量相对不足,也可造成这种血流动力学性脑梗塞,但均发生在脑动脉狭窄的基础上。
白酒泡红花禁忌
白酒泡红花,红花应用不当会中毒,酒精摄入过多,人体也会中毒,因此白酒泡红花不宜服用过多,以免引起中毒症状。
白酒泡红花有很强的活血作用,患有出血症的患者服用,容易引起病情发作,或者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因此换此类疾病的患者不宜服用。
孕妇正处于一个特殊的生理时期,外界的任何刺激都有可能会对孕妇健康及胎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孕妇不宜服用白酒泡红花。
部分人群服用白酒泡红花后,可能会出现皮肤发痒、起丘疹、呼吸异常等过敏反应,因此对白酒或者红花过敏的人群不宜服用。
脑出血的八大诱因
(1)情绪激动指生气、激动、焦虑、悲伤、恐惧、惊吓等。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酗酒成瘾)。
(3)超量运动、过度劳累、用力过猛。
(4)气候突然变化,尤其是气温突然降低的季节和地区脑卒中发病率增高。
(5)大便秘结干燥,必须用力才能排除。
(6)服降压药不当(如降压药服用不当,导致血压不降或降得过低)。
(7)老年人起床时突然坐起。
(8)妊娠、口服避孕药。
搭配不当会中毒的家常饮食
学生出现中毒症状很可能是因为食谱组合不当所致,比如民间早有“土豆+蛋”一起吃会呕吐、“蜂蜜+葱”吃了也会不适等说法。昨日,有关医生就此接受记者采访时提醒市民:错误的食物搭配不仅可能引发不适感,更有可能导致中毒。
成都某医院一营养学专家告诉记者,某些食物搭配不当会导致中毒,危及生命。比如,海鲜与啤酒同食易诱发痛风,海鲜是一种含嘌呤和苷酸两种成分的食物,而啤酒中则富含分解这两种成分的重要催化剂———维生素b1。如果吃海鲜时饮啤酒,会促使有害物质在体内的迅速结合,一旦遇到自身代谢有问题,吃海鲜的时候喝啤酒就容易诱发痛风,以致出现痛风性肾病、痛风性关节炎等。而菠菜与豆腐结合则易患结石症,因为豆腐里含有氯化镁、硫酸钙这两种物质,而菠菜中则含有草酸,两种食物遇到一起可生成草酸镁和草酸钙。这两种白色的沉淀物不能被人体吸收,不仅影响人体吸收钙质,而且还容易患结石症。
除了上述两种特例之外,萝卜与橘子、白酒与柿子、对虾与维生素c、鲤鱼与甘草、白酒与柿子、奶与巧克力、火腿与乳酸饮料等不良搭配均可能出现不好的饮食效果,甚至出现中毒现象。
民间流传可能引起不适的搭配
猪肉+菱角,引起肚子痛
白酒+柿子,引起中毒
牛肉+栗子,引起呕吐
洋葱+蜂蜜,伤眼睛
羊肉+西瓜,伤元气
萝卜+木耳,致皮炎
香蕉+芋头,致腹胀
花生+黄瓜,致伤身
白酒+柿子,致中毒
萝卜+水果,可致甲状腺肿大
对虾+维生素c,可致中毒
鲤鱼+甘草,会引起中毒
上述不宜同时食用的食物,可以分开进食。吃完一种后,另外一种最好相隔4小时以上再吃。
低血压对人体的危害
低血压对人体的危害:当今生活中,对于血压不稳定的人群并不在少数,血压不稳的危害大家都知道:容易引起中风,但是有没有想过低血压也会引起中风呢?血压过高过低都会引起中风,所以预防中风的时候不仅高血压患者要注意了,低血压的患者同样要注意。
很多人都知道,高血压是中风的危险因素,降血压是防治中风的重要措施。是不是血压降得越低越好,还是低血压就安全不会中风呢?其实,血压的过高过低都是中风的危险因素。
临床上将中风分为两类,一类是出血性中风,这类中风与高血压是直接相关的,绝大部分是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破裂引起的;另一类是缺血性中风,主要与动脉硬化有关。缺血性中风既可发生在高血压病人身上,也可发生在血压过低的病人身上。因为血压低的病人也会有脑血管硬化,如脑血栓形成是由于长期脑血管动脉硬化,是血管腔狭窄、闭塞;有的动脉变得粗细不匀,血管挛曲,阻力增加,血流缓慢,局部脑组织供血不足而形成软化、坏死所致。
有的高血压病人应用降血压药后血压降得过低,或有低血压及脑动脉硬化的老年人,血压过低时脑组织缺氧,血流缓慢,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几血粘度升高,引起脑血管阻塞、脑供血不足,而发生缺血性中风。另外,还有的老年人由于存在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使心脏不能有效地搏血,而导致血压过低,脑血管供血不足,也可能发生缺血性中风。患有动脉硬化症的老年人血压不宜过低,高血压病患者在服用降血压药的过程中要经常测量血压,以免血压降得过低而发生中风。
低血压对人体的危害:提醒血压低的患者应该注意饮食调整,避免长期血压低带来的危害,平时都要注意中风的前兆,及时防护,谨防中风。
降血压注意事项
当血压一直居高不下时,很多高血压患者都采取各种方法把血压降下去,以免血压高带来的一系列不适。专家提醒,在降 压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以免降压不当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1.不要盲目降压。首先弄清是否因肾脏疾病、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妊娠中毒症、大动脉疾病等引起的高血压。须找出病因,对症治疗。
2.用药剂量和种类不能雷同。应按病情轻重分级治疗,并注意个体差异,药量因人而异。
3.除轻型或刚出现的高血压外,用药尽量不要单一,应联合用药,复方治疗。优点是产生协同作用,减少每种药物剂 量及其副作用。
4.坚持长期合理服药,勤测血压,及时调整剂量,巩固疗效。
5.宜逐渐降压。对无并发症的患者,要求使血压降至140/90毫米汞柱左右。过度降压可使脑、心、肾供血不足导致进一步缺血,轻者头晕,重者导致缺血性脑中风和心肌梗塞。
6.合理服用 降压药,不宜骤然停药,以免引起血压升高。
7.防止情绪激动,保证睡眠充足,心情舒畅。生活有规律,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体操、太极拳、气功等。
8.戒烟、避免过 量饮酒。防止饮食过腻过饱,宜清淡,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少进食盐和胆固醇过多的食物。
有关中风的五个问题
1.年轻人不会中风吗?
很多年轻人认为,中风是老年人的疾病,自己不会中风。虽然90%以上的中风发生在40岁以上的人身上,但实际上,中风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特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青年人并不罕见,连儿童偶尔也会中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年轻人饮食、生活习惯不良,具备了很多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脂等,他们可能中风,也可作为高危人群而成为中风的“后备军”。另外,一些少见的病因(如感染或血管炎等)是年轻人中风的主要原因。如果先天性血管异常(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更是造成年轻人脑出血的重要原因。因此,中风是可以累及各个年龄层次的疾病,预防中风要从年轻时做起。
高血压病人最容易发生中风,预防中风就要防治高血压,而调节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是防治高血压的关键。另外,随着生活的富裕,饮食上逐渐形成了高蛋白、高脂肪、高糖类的习惯,这种饮食习惯应该得到改变。专家们指出,脑血管疾病与饮食关系密切。比如,红细胞本来是扁形的,如果过食蛋白质就会把体内的红细胞养得过“肥”,由扁变圆的红细胞,在通过微血管时,就会把微血管堵死,发生脑血管堵塞的病症。
2.血压正常就不会中风吗?
血压高的人中确实患中风的人较多,但高血压只是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导致中风的其他因素很多。血压不高并不是“上了保险”。实际上,许多病人发病时血压正常或偏低。另外,高血压病人如果血压降得过低、过快,容易诱发低灌注症状,甚至导致缺血性中风。所以,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则、合理地降压,切忌过低、过快。血压偏低可导致脑血流变缓,更易发生缺血性中风。但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患者,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以及其他因素存在,也会发生中风。
3.得了中风不死也会残吗?
过去是这样的情况,但近年来由于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中风的治愈率显著提高,中风后5年生存率已达到62%左右,平均寿命已达66岁,后遗症大为减少。
4.中风只能进行内科保守疗法治疗吗?
过去确实如此,但近年来国内外已开展了外科手术疗法,而且效果较好。缺血性中风开展颅外动脉搭桥术、大网膜颅内移植术、椎动脉减压术等;出血性中风的手术适应症是中等量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手术主要有两种:开颅清除血肿和立体定位手术清除血肿。
5.父母亲患中风,子女一定会中风吗?
中风并不是遗传病,仅有一部分中风具有遗传倾向。因此,中风患者的子女不必忧心忡忡。但应知道,这些人患中风的危险性可能大于一般人群。为此,他们应加强自我保健,认真、积极地防治高血压、高血脂和动脉硬化等。
为大家讲解中风的误区有哪些
1、漏服药没关系
在我们身边很多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差,常忘记或重复服药。所以,建议中老年朋友将自己常服的降压药、降糖药、强心药等分开包装,上面注明服用日期及早中晚具体时间,或者把每日用药种类按时间写在一张纸上,贴在醒目处作为备忘录。工作繁忙的朋友应备三套药,办公室、家里、手提包内各一套,随时提醒自己服药。
2、瘦人不会中风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误区,瘦人不会中风,于是拼命减肥。其实,科研工作者做过这方面的试验:他们对3975名患有高血压的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跟踪调查,得出结论:瘦人也会中风,只不过比胖人略少一些。所以,不管胖瘦,都应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以避免中风的发生。
3、中老年人才易中风
虽然90%的中风都是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但毕竟还有10%的中风病人不是中老年人。年轻人社交活动多,生活压力大,酒肉大餐机会多,许多人仗着年轻,往往忽略了身体保健。事实上,近年来中风有年轻化的趋势。近几年,脑血管病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4、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中风
因为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存在,导致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引起缺血性中风。
5、小中风无关紧要
众所周知,不少中风病人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6、只管服药不检查
常有些患者使用抗凝药,不注意监测。因风湿性心脏病引起偏瘫的患者多见于心房纤颤,这类病人要终身使用抗凝药,同时进行用药监测。尤其对于彩超检查发现心房内有血栓的病人,在使用抗凝药时,要根据病情不断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及时调整临床用药剂量。否则,用药多了,会引起出血;用药量不足,又会引起血栓。许多风湿性心脏病人术后出问题,都是由于这个问题没处理好。
低血压对人体的危害
当今生活中,对于血压不稳定的人群并不在少数,血压不稳的危害大家都知道:容易引起中风,但是有没有想过低血压也会引起中风呢?血压过高过低都会引起中风,所以预防中风的时候不仅高血压患者要注意了,低血压的患者同样要注意。
很多人都知道,高血压是中风的危险因素,降血压是防治中风的重要措施。是不是血压降得越低越好,还是低血压就安全不会中风呢?其实,血压的过高过低都是中风的危险因素。
临床上将中风分为两类,一类是出血性中风,这类中风与高血压是直接相关的,绝大部分是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破裂引起的;另一类是缺血性中风,主要与动脉硬化有关。缺血性中风既可发生在高血压病人身上,也可发生在血压过低的病人身上。因为血压低的病人也会有脑血管硬化,如脑血栓形成是由于长期脑血管动脉硬化,是血管腔狭窄、闭塞;有的动脉变得粗细不匀,血管挛曲,阻力增加,血流缓慢,局部脑组织供血不足而形成软化、坏死所致。
有的高血压病人应用降血压药后血压降得过低,或有低血压及脑动脉硬化的老年人,血压过低时脑组织缺氧,血流缓慢,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几血粘度升高,引起脑血管阻塞、脑供血不足,而发生缺血性中风。另外,还有的老年人由于存在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使心脏不能有效地搏血,而导致血压过低,脑血管供血不足,也可能发生缺血性中风。患有动脉硬化症的老年人血压不宜过低,高血压病患者在服用降血压药的过程中要经常测量血压,以免血压降得过低而发生中风。
味精食用不当会中毒吗
一忌:高温使用
烹调菜肴时,如果在菜肴温度很高的时投入味精就会发生化学变化,使味精变成焦谷氨酸钠。这样,非但不能起到调味作用,反而会产生轻微的毒素,对人体健康不利。科学实验证明,在70℃ -90℃ 的温度下,味精的溶解度最好。
所以,味精投放的最佳时机是在菜肴将要出锅的时候。若菜肴需勾芡的话,味精投放应在勾芡之前。根据高温不应放味精这个道理可以得知,您在上浆挂糊时也不必加味精。
二忌:低温使用
温度低时味精不易溶解。如果您想吃拌菜需要放味精提鲜时,可以把味精用温开水化开,晾凉后浇在凉菜上。
三忌:用于碱性食物
在碱性溶液中,味精会起化学变化,产生一种具有不良气味的谷氨酸二钠。所以烹制碱性食物时,不要放味精。如鱿鱼是用碱发制的,就不能加味精。
四忌:用于酸性食物
味精在酸性菜肴中不易溶解,酸度越高越不易溶解,效果也越差。
五忌:用于甜口菜肴
凡是甜口菜肴如“冰糖莲子”、“番茄虾仁”都不应加味精。甜菜放味精非常难吃,既破坏了鲜味,又破坏了甜味。
六忌:投放过量
过量的味精会产生一种似咸非咸、似涩非涩的怪味,使用味精并非多多益善。
七忌:用于炒黄菜
炒黄菜即炒鸡蛋。鸡蛋本身含有许多谷氨酸,炒鸡蛋时一般都要放一些盐,而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经加热后,谷氨酸与氯化钠这两种物质会产生新的物质--谷氨酸钠,即味精的主要成份,使鸡蛋呈现很纯正的鲜味。炒鸡蛋加味精如同画蛇添足,加多了反而不美。
小心吃药吃出热中风
当气温在32℃时,中风的危险便可上升60%,而且气温越高,危险性越大。但您知道吗?有些药物使用不当亦可导致热中风。可引起热中风的常见药物包括以下几类:
降压类药物 夏季人体血压不太稳定,若服药剂量过大或多种药物同时服用,会使血压在短时间里突然大幅度下降。
脑部供血不足,血流缓慢,血液易于凝集,已有脑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很容易发生脑血栓。
利尿类药物 速尿、双氢克尿塞等利尿药直接作用于肾脏,促进电解质和水的排出。若中老年人使用利尿类药物剂量过大,尿液排出增多,易使体内水分大量丢失,可导致血液浓缩,黏滞性增加,脑血栓形成。
解热镇痛类药物 此类药物虽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但也常使人大量出汗,尤其是伴有呕吐、腹泻的中老年人,发汗后机体缺水严重,血液浓缩,易诱发血栓形成。
镇静催眠药 安定与巴比妥类药物,均有抑制大脑皮质、扩张血管等作用,如果用量较大,会使血压下降,引发缺血性中风。
降压过度易引发中风
72岁的于大爷患高血压多年,最近发现血压有点过高,于是加大了服药剂量,随后血压顺利地降到了140/90毫米汞柱以下,可这时于大爷出现了 头晕、乏力等症状。就医后,医生告诉于大爷这是低血压惹的祸,血压不是越低越好,降得过低也会导致脑中风,而对于部分老年人降压不一定要降到 140/90,可适当放宽标准。
血压降得过低主要存在以下风险,首当其冲是脏器的缺血。高血压患病时间长了,血管会出现动脉硬化, 血压突然下降,硬化的血管不能收缩,而血管内压力明显减低,血液流动速度减慢,就容易供血不足。最常见的是心脑肾的供血不足,同时眼睛周围的血管也会受到 影响。降压过度,则会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正常人的血压标准是不超过140/90,但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血压值可以适度宽松 些,150/90以下也是允许的。而当血压稳定在150左右后,若患者没有任何不适的症状,再降低到140左右。血压达标了,能延长心脏的使用时间。但如 果患者的血压降到140时出现缺血的症状,就不要勉强一定要达标准值。
此外,对于降压更不能一蹴而就。血压越是处于高值,降压就越要求平稳,正常的速度是在几周内渐渐降下来。因为如果患者没有并发症,一下子急于降压,就很容易出现心脑肾的问题。
顽固性高血压病因
1)饮食不当
有些高血压病患者是饮食不当造成的。即患高血压病后不注意控制饮食,如胡吃乱喝,烟、酒、糖、肥肉、动物内脏等一概不忌,加重了动脉硬化,影响了血管弹性,导致血管痉挛,可使血压居高难下,因此,服降压药效果不佳。
(2)用药不当
用药单一,忽视了药物的综合治疗,也往往是高血压久治不降的原因,所以,高血压病人要注意联合用药。同时,还应注意坚持用药,既不可见好就停药,也不可因久治血压不降而放弃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病患者往往要终生服药。
(3)减肥不力
对于肥胖型高血压,往往肥胖程度与血压升高呈平衡关系,此类高血压病人如果单纯依靠降压药物治疗,而不减体重,血压下降往往不理想,所以,这类病人除坚持降压治疗外,还应注意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