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误区有哪些
冠心病的误区有哪些
室内要安静
安静、噪声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安静的环境能使人感到舒适,并可得到休息,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噪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对人是个不良的刺激,令人烦心,长时间的噪声环境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应当避免一切可以避免的噪声。日常我们面对面说话的响度为30分贝左右,属正常范围,居室内噪声白天不得超过50分贝,夜间应低于45分贝。若超过70分贝,则会对人的听觉器官及心血管、消化、神经、内分泌等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导致心动过速、血管痉挛、血压升高,成为导致冠心病发作的原因之一。
卧室不妨电视机
对冠心病患者来说,室内最好不要放置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等容易产生噪声的装置。如因条件所限,必须放置时,请记住噪声要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下(白天不超过50分贝,夜间应低于45分贝),这样会使人感到舒适,心情愉快,有利于康复。
有较好的采光和通风设施
保证空气流通和清新,门窗不要关闭得严严实实,以保持空气流通、新鲜。因为新鲜和清洁的空气可以使人头脑清楚,精神爽快、轻松,利于肺部呼吸和气体交换,保证心脏充足的供氧。空气中有充足的氧气对于冠心病患者尤其重要。居室内不能放置蜂窝煤炉(即使有通风管也不妥)。居室距厨房要有一定距离,并在厨房安装抽吸油烟的设备,尽量不使油烟污染居室。有冠心病患者的家庭,室内要严禁吸烟。
室内应有合适的温度与湿度
一般以室温20℃及60%的湿度为宜。室温过高,可致机体代谢旺盛,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室温过低,也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使心肌供血减少。这些异常因素均可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此外,室内的湿度对冠心病患者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湿度过高时,患者会感到胸闷、气短;反之,干燥的空气也可使人口燥、喉干、心烦不宁。
居室内最好不要养花养草
有花草要放在居室外或阳台上,避免花草来和人争氧
1、冠心病和高血压是老年人才得的病
不少年轻人认为,冠心病和高血压是老年人才得的病,与自己无关。其实不然,就高血压而言,仅在我国6~18岁的中小学生中,高血压的发病率就已经 达到约8%,当然这其中部分是继发于其它疾病而出现的高血压,但是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年轻人,还是应定期测量血压,尤其是30岁以后,以便及早发现,及 时治疗,并且纠正诱发血压增高的饮酒、口味过咸等不良习惯。
那么,冠心病怎么样呢?其实,冠心病就是心脏血管的动脉硬化了,这种过程其实早就在青年、甚至在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当然,由于遗传、饮食、生活习惯以及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人发病年龄也不一样,有些人甚至一生也不出现明显症状。血管只有狭窄到一定程度,或是合并急性血栓形成时才会有明显 的症状。
2、好不容易活动一下,运动量要大一些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很多人不得已超负荷运转,熬夜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偶尔的一点放松时间,便想起“生命在于运动” 的明言,于是乎跑到健身房狂练一番,或是一口气爬到山顶,以为这样就算是运动了,身体就健康了。殊不知,这样做的危害可能更大。
前不久,国内两位企业界的名人相继在健身房运动时发生猝死,令人扼腕!这些人平时长期工作紧张,身体超负荷运转,疾病已悄然而至,蓄势待发,一旦 激烈运动,超出身体承受能力,发生意外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常的做法是,每周保持2~3次活动,每次持续1小时左右。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佳,比如快走、慢跑、 游泳、骑自行车等(无氧运动则主要指力量训练,如举重、角斗等)。那么运动强度要多大才能够算合适呢?判定运动的强度的公式如下:最大心率=(220─年 龄)×85%;最低心率=(220─年龄)×70%。
如果运动后测得心率介于最大与最低心率之间,那么此次运动强度适当。例如:一位60岁的老年人,运动后的心率应在(220─60)×70%到 (220─60)×85%之间,即112次~136次/分。运动后心跳低于112下则表示运动强度太低,达不到运动效果,心跳超过了136下则表示运动强 度太高,可能会导致各种意外。此外,在运动后,有点喘,有微微流汗,仍可讲话而不累,就表示此次运动强度适当。如果活动后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明显感到疲 乏,甚至有头晕目眩等不适症状时,说明运动量过大了。
3、心绞痛能扛就扛,尽量不吃药
很多冠心病患者,平时犯心绞痛的时候,总是先忍着,尽量不吃药,以为药如果经常吃,以后可能就没效了,其实不然,一方面,心绞痛急救用药最常用的 是硝酸甘油,这类药物只有长期吃、且每天吃的频率又很频的时候才可能产生耐药性,每天偶尔吃一次,甚至一天吃上3、4次也不会形成耐药性,以后吃药也就不 会不管用;另一方面,心绞痛发作时,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及早地给药治疗,可以尽快缓解冠脉痉挛,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肌缺血的损伤程度,甚至可以减 少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如果发作心绞痛且含服硝酸甘油,半小时后症状仍没有缓解,要高度警惕是否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应及早去医院救治,以最大程度 地减少心肌坏死,说“时间就是心肌”一点也不为过。
4、急性心肌梗死宁可保守治疗,也不愿意手术
冠心病介入治疗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它的出现为冠心病提供了药物治疗外又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除了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差的患者外,对急性 心肌梗死治疗效果尤佳,血管再通机会明显优于药物治疗,急性期的死亡率由原来的30%下降至5%以内,并且明显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然而,有些冠心病患者 对新技术、新疗法了解太少,觉得手术有风险,在紧急时刻仍不愿选择最佳急诊介入手术,造成救治良机错失甚至危及生命。
有资料表明,仅有30%的急性心绞痛、急性心梗等患者在发病后的6小时内接受了紧急介入手术,高达70%的急性冠心病人由于种种原因选择了药物保 守治疗,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冠心病患者要改变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怀疑急性心肌梗死时要尽早就医,在有作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如经济条件许可,采用急诊介 入手术治疗方法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气。住高楼的患者没有电梯者最好搬居低楼层或平房,以免因上楼过度用力诱发冠心病的发作。厕所最好是坐便式,坐起方便省力,特别是大便秘结患者,每次排便需要时间较长,长时间蹲着因费力太大,老年患者难以承受,有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危险。
冠心病患者的日常用药误区
1、不能正确认识病情,盲目用药
对于冠心病的患者来说,在用药的课问题上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每一种药物都有它严格的适应症、禁忌症,而且不同个体用药也不一样。有的患者常常嫌吃药太多,不按医嘱用药、自行停药或增加减少药量,有病况时用点药,没有病况时就随意停药或减少药量等,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2、听信广告宣传,盲从购药
冠心病患者用药三误区包括了盲目的听从广告的宣传,每个冠心病的患者,其病情的不同,在用药上也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而且药物配合治疗也就不一样。盲目迷信广告,蒙受经济损失事小,关键是可能起不到很好的治疗作用,还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甚至耽误病情。应该认识到,有病要到正规医院去,明确诊断后按医生指导用药,尽量服用正规厂家生产的药物,不要盲目听信广告药物宣传。
3、过分在意副作用,不敢用药
的确是药三分毒,但是不吃药的话,病情更是得不到较好的控制的,很多的患者在看到其副作用之后,往往就不敢在服用药物了,其实药品说明书上,不良反应写得越详细,说明这个药物的药理学、药代学、药效学、毒理学试验和临床观察等做得越详细,疗效货真价实。有的把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副作用都列举出来,就是为了万一出现某些副作用,也好知道是不是服用这种药物导致的,及时停药就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人们对高血脂的误区有哪些
1.疾病误区--血脂达标后可以停药
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患者没有坚持服用调脂药,使得血脂反弹,影响治疗效果。专家指出,初期治疗血脂达标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最小维持剂量,对血脂达标值的保持有很好的作用。因此,只要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就不应停药。
2.疾病误区--调脂药副作用大
事实上,大多数人对调脂药的耐受性都很好,只有少数人对他汀类药物有不良反应,如转氨酶升高;还有少部分人会出现肌病,比如肌肉疼痛或关节疼痛等,这类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换药治疗,但是只要初次服药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就可以继续服用,不用过多担心副作用的问题。
3.疾病误区--吃了药就万事大吉
除了吃药以外,非药物治疗对于高血脂的康复也很重要。即使患者坚持服药,但常食用高脂肪食物,会降低药物作用。同时,嗜烟酗酒对于高血脂的康复也有害。
4.疾病误区--只要是降血脂药就行
很多患者发现自己得了高血脂后,不及时到医院治疗,随便服用降脂药。殊不知,高血脂是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不能轻视。调脂药要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服用,随便用药不但不能起到治疗的作用,反而耽误治疗。
左边肩膀疼痛持续不缓解要警惕心脏病
也许你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肩膀疼痛为什么会跟心脏病扯上关系呢?的确,一般的肩膀疼痛考虑外科疾病比较多,或者是颈椎病压迫神经所致,但是如果左侧肩膀持续疼痛不缓解的话,就要考虑到是否是冠心病心绞痛了,因为冠心病的疼痛也会放射到左部肩膀。如果疏忽了,有可能给自己的生命安全带来隐患。
宋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因为总是在电脑跟前伏案工作,脖子和肩膀经常疼痛,宋先生也不会太在意,以为是长期保持一个姿势的原因,昨天工作的时候感觉左边肩膀不舒服,起初没在意,后来一直疼,怎么都不缓解,发展到后来还有些胸部憋闷的感觉,他隐隐感到不是简单地劳损,于是来到医院,经检查,是冠心病惹的祸,幸亏宋先生来的及时。
医生提示:长期在办公室电脑跟前工作的一族,由于工作压力大,平时缺少运动,往往处于亚健康状态,长此以往,对心脏是一个负面的刺激,这类人群需要多加注意,心脏病引起的肩膀疼痛在左臂和左肩最为常见,但严重时也会放射到右臂。尽管疼痛不太严重,但要举手抬臂也很困难。疼痛一般为钝痛,而不是剧痛,也不会扩散到腕部和手指,通常仅限于前臂内侧,切不可把心脏病误以为是颈椎病发作。
治疗胃病误区
误区一:胃溃疡当成普通胃炎治。
误区二:胃痛乱吃药病易加重。
本身有胃肠病的患者更应谨慎吃药,像阿斯匹林、伤风胶囊、感冒通等药物对胃有刺激作用,加重病情。吃药时应再加上保护胃黏膜的药物,用温开水送服。另外,患者一旦遇到突发剧烈腹痛,不应马上服止痛药,因为部分消炎、止痛药,比如非甾体类消炎药能引起胃、肠不良反应,甚至会发生胃穿孔、胃溃疡、胃出血等严重上消化道并发症的危险。
误区三:喝牛奶可以缓解胃痛。
每个人的体质不尽相同。有的缺乏乳酸酶,喝牛奶容易引起腹泻、饱胀、嗳气等情况出现。另外,胃溃疡患者饮用牛奶有可能令病情恶化,因为牛奶会促使更多胃酸分泌,令胃壁受到进一步侵袭。
人们常见的风湿病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老年人才会患风湿病
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所以不单是老年人,儿童也是风湿病的高发人群,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而青壮年人群常常会发生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
误区二:风湿病的分类
风湿病的病因主要以是一种以肌肉、关节疼痛为主的疾病,风湿病会影响患者的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风湿病的发病范围很广泛,包括结缔组织病、脊柱关节病、及感染性关节炎等百余种疾病。不仅局限于人们了解的风湿热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误区三:风湿病是治不好的
由于风湿病的病因错综复杂,多数风湿病是难以根治的,往往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因此风湿病情仍是可以控制的。如果合理的使用药物,风湿病患者是可以控制病情、缓解症状甚至挽救生命。如果延误病情,很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误区四:风湿病是因为潮湿所致
风湿病的病因复杂多样,寒冷和潮湿只是风湿病的诱发因素之一,能够导致风湿病患者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使患者全身的各个脏器受损。很容易发生感染现象。
冠心病能治好吗
心病能治好吗?对于冠心病其实大家了解不是很多的,冠心病能治好吗?这是很多早期冠心病患者最为想咨询的,其实冠心病这种疾病是没有办法能彻底的治疗好的,只能是早期经过积极的治疗后,疾病能有一个很好的控制,关于冠心病的一些治疗,下面就来看看相关的介绍吧。
冠心病能治好吗?冠心病虽说也是生活中的常见病,但是对于病情的具体了解,相信很多人对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也是不太清楚的,由于人们对冠心病病的认识尚浅,很容易在冠心病的治疗中,进入种种误区,这会大大的影响治疗的效果。这些误区是什么呢?
1、久拖不愿做手术,使心脏长期缺血,心功能不全,导致治疗不及时,或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2、认为放了心脏支架就万事大吉,血管可以永远保持通畅了,因此饮食、用药、抽烟喝酒等方面随意放松,结果导致病情复发。
3、对冠心病过度恐惧,不需要进行心脏介入手术,却盲目要求医生放置血管支架,也是冠心病的治疗误区。心脏介入手术有其相应的适应症,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科学选择治疗方法。
冠心病的误区有哪些
1、冠心病和高血压是老年人才得的病
不少年轻人认为,冠心病和高血压是老年人才得的病,与自己无关。其实不然,就高血压而言,仅在我国6~18岁的中小学生中,高血压的发病率就已经 达到约8%,当然这其中部分是继发于其它疾病而出现的高血压,但是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年轻人,还是应定期测量血压,尤其是30岁以后,以便及早发现,及 时治疗,并且纠正诱发血压增高的饮酒、口味过咸等不良习惯。
那么,冠心病怎么样呢?其实,冠心病就是心脏血管的动脉硬化了,这种过程其实早就在青年、甚至在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当然,由于遗传、饮食、生活习惯以及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人发病年龄也不一样,有些人甚至一生也不出现明显症状。血管只有狭窄到一定程度,或是合并急性血栓形成时才会有明显 的症状。
2、好不容易活动一下,运动量要大一些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很多人不得已超负荷运转,熬夜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偶尔的一点放松时间,便想起“生命在于运动” 的明言,于是乎跑到健身房狂练一番,或是一口气爬到山顶,以为这样就算是运动了,身体就健康了。殊不知,这样做的危害可能更大。
前不久,国内两位企业界的名人相继在健身房运动时发生猝死,令人扼腕!这些人平时长期工作紧张,身体超负荷运转,疾病已悄然而至,蓄势待发,一旦 激烈运动,超出身体承受能力,发生意外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常的做法是,每周保持2~3次活动,每次持续1小时左右。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佳,比如快走、慢跑、 游泳、骑自行车等(无氧运动则主要指力量训练,如举重、角斗等)。那么运动强度要多大才能够算合适呢?判定运动的强度的公式如下:最大心率=(220─年 龄)×85%;最低心率=(220─年龄)×70%。
如果运动后测得心率介于最大与最低心率之间,那么此次运动强度适当。例如:一位60岁的老年人,运动后的心率应在(220─60)×70%到 (220─60)×85%之间,即112次~136次/分。运动后心跳低于112下则表示运动强度太低,达不到运动效果,心跳超过了136下则表示运动强 度太高,可能会导致各种意外。此外,在运动后,有点喘,有微微流汗,仍可讲话而不累,就表示此次运动强度适当。如果活动后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明显感到疲 乏,甚至有头晕目眩等不适症状时,说明运动量过大了。
3、心绞痛能扛就扛,尽量不吃药
很多冠心病患者,平时犯心绞痛的时候,总是先忍着,尽量不吃药,以为药如果经常吃,以后可能就没效了,其实不然,一方面,心绞痛急救用药最常用的 是硝酸甘油,这类药物只有长期吃、且每天吃的频率又很频的时候才可能产生耐药性,每天偶尔吃一次,甚至一天吃上3、4次也不会形成耐药性,以后吃药也就不 会不管用;另一方面,心绞痛发作时,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及早地给药治疗,可以尽快缓解冠脉痉挛,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肌缺血的损伤程度,甚至可以减 少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如果发作心绞痛且含服硝酸甘油,半小时后症状仍没有缓解,要高度警惕是否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应及早去医院救治,以最大程度 地减少心肌坏死,说“时间就是心肌”一点也不为过。
4、急性心肌梗死宁可保守治疗,也不愿意手术
冠心病介入治疗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它的出现为冠心病提供了药物治疗外又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除了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差的患者外,对急性 心肌梗死治疗效果尤佳,血管再通机会明显优于药物治疗,急性期的死亡率由原来的30%下降至5%以内,并且明显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然而,有些冠心病患者 对新技术、新疗法了解太少,觉得手术有风险,在紧急时刻仍不愿选择最佳急诊介入手术,造成救治良机错失甚至危及生命。
有资料表明,仅有30%的急性心绞痛、急性心梗等患者在发病后的6小时内接受了紧急介入手术,高达70%的急性冠心病人由于种种原因选择了药物保 守治疗,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冠心病患者要改变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怀疑急性心肌梗死时要尽早就医,在有作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如经济条件许可,采用急诊介 入手术治疗方法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冠心病治疗之心脏支架手术是什么
随着发病率的提高,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也渐渐被人们所关注。在现代医学技术支持下,心脏支架手术已经成为冠心病的治疗主要方法之一,然而很多患者都对这种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一:支架越多越好。支架手术是通过血管在血管内进行操作,作用在血管发生局部病变的地方。对于一些病变多、病变复杂的病人,支架手术往往不能一次完成,需分次进行。但就冠心病的治疗效果而言,并不和支架的数量成正比。支架越多,支架再狭窄的几率就会越大。
误区二:支架是惟一的选择。近年来,支架手术发展很快,以往一些不适合或不能够用支架治疗的病变,如今也可以用支架来矫正。但是,任何技术都有它自己的优势与缺陷,病人又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在选择冠心病的治疗方法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情况,综合作出科学的判断。
误区三:做了支架就万事大吉。心脏支架可以暂时使血液顺畅流通,但并不具备清除冠状动脉血管内的瘀血和血脂的作用,而且植入支架处的血管壁会随着瘀血和血脂的积累,而变得越来越薄,如不加以保养,日积月累会有血管破裂的危险。因此,并非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就万事大吉,日常的血液净化保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以上都是我们的专家来进行冠心病的治疗手术时候,常常遇到的问题。这里也希望大家在阅读完本文后,对冠心病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也希望患者能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冠心病的治疗,早日康复。
心血管疾病防治的误区
误区一:冠心病和高血压是老年人的事
有调查显示,在我国6-18岁的中小学生中,高血压的发病率就已达到8%。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年轻人,更要定期测量血压。此外,冠心病是心脏血管的动脉硬化,这个过程早在青年甚至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目前我国冠心病发病年龄明显有年轻化的趋势。
误区二:运动量越大越好
现代人工作生活节奏紧张,特别是白领一族,平常朝九晚五的忙碌,没时间锻炼。偶尔放松便到健身房狂练一番,殊不知这样的危害更大。如果工作在长期紧张的状态下,体能透支,疾病已经悄然而至,一旦运动超出身体承受能力,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运动后有点喘,微微流汗,讲话不累,就说明这次运动强度足够了。
误区三:尽量不吃药
有些得了冠心病的朋友,在犯心绞痛时,总是尽量忍着不吃药,认为经常吃药,以后就无效了。其实,如硝酸甘油等急救用药,只有长期吃且每天吃的频率又很高时,才可能产生耐药性;间断服用,甚至一天吃上三四次,不会形成耐药性。
误区四:急性心梗保守治疗好
冠心病介入治疗已有20多年历史,它创伤小、效果好,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如果经济条件许可,介入治疗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误区五:装了支架就没事
有些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做完支架手术后症状迅速消失,甚至恢复了体力活动。但由于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其他部位同样也会发生狭窄,危险性仍然存在。因此,即使放了支架,也要注意健康生活方式,定期到医院复诊。
误区六:化验结果正常就无需服降脂药
以上就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误区,希望上述内容介绍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有临床试验证明,血脂化验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并不一定就不需要治疗,关键是要看个人的情况,如果大家还有关于心血管的疑问,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专家,专家将为您耐心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