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 - 临床表现
风疹 - 临床表现
后天性风疹
风疹从接触感染到症状出现,潜伏期为14~21天,前驱期有低热及卡他症状,常因症状轻微或时间短暂而被忽略。出疹期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伴有触痛,持续1周左右。皮疹在淋巴结肿后24小时出现,呈多形性,大部分是散在斑丘疹,也可呈大片皮肤发红或针尖状猩红热样皮疹,开始在面部,24小时内遍及颈、躯干、手臂,最后至足部。
常是面部皮疹消退而下肢皮疹方现。一般历时3天,出疹后脱皮极少。在前驱期末和出疹早期软腭处可见红色点状粘膜疹,与其他病毒感染所致粘膜疹相似,无特异性。出疹时可伴低热,持续1~3天,轻度脾肿大常见。年轻妇女在出疹时或以后几天内有多发性关节炎,常为对称性,最常累及的是近端指(趾)关节,顺序是掌指关节、腕、肘、膝、踝、足、肩及脊柱关节,特点是局部有红肿、疼痛、触痛及渗出,持续几天至2周,很少有后遗症。此外尚有感觉异常及睾丸疼痛等报告。合并症有感染后脑炎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预后均良好。
先天性风疹综合症
风疹病毒通过抑制细胞有丝分裂、细胞溶解、胎盘绒毛炎等引起胎儿损伤,可产生:
① 一过性新生儿期表现;
② 永久性器官畸形和组织损伤;
③ 慢性或自身免疫引起的晚发疾病,这些迟发症状可在生后2月至20年内发生。
风疹诊断标准
风疹与轻型麻疹极易误诊,与人类小DNA病毒B19、猩红热、幼儿急疹和肠道病毒引起的出疹容易混淆。所以实验室鉴别诊断占愈来愈重要的地位。风疹患者出疹1~3天,75%IgM阳性,4~15天约100%阳性,如采血时间过早,IgM阴性,可一周后再查一次,查IgM最好疹后一周至两周采血。查双份血时,第一份血在疹后七天内采集,第二份血采集距第一份十天以上,双份血应在同一实验室同时完成检查。
(一)疑似病例
发热(37℃或以上)、出疹、淋巴结肿大或关节炎/关节痛或结膜炎,或任何经过训练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风疹的病例均为疑似风疹病例。
(二)确诊病例
疑似风疹病例有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实验室证实为风疹感染的为确诊病例。
(三)临床符合病例
符合以下条件的风疹疑似病例为临床符合病例:
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无实验室诊断结果的临床报告病例。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与实验室确诊风疹病例有明显流行病学联系的病例。
实验室证实为风疹暴发,同一暴发中其它未经实验实证实的病例。
(四)排除病例
有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并采取了合格的血清标本,并经合格实验室检测IgM阴性的病例。
(五)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1.确诊病例:有A组之中一项或B组者并经实验室证实的为确诊病例。
2.符合病例:有A组之中二项或A组之中一项加上B组之中一项者,但并未经实验室证实的病例为符合病例。
(1)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心脏畸形、先天性耳聋和视网膜色素沉着。
(2)血小板减少紫癜、脾肿大、黄疸、头小畸形、智力低下、骨骼发畸形、脑脊膜炎。
(六)实验室证实:有下例之一者为实验室证实。
1.IgM抗体捕捉ELISA法
病人或新生儿血/脐带血中风疹IgM阳性。
2.间接ELISA或血凝抑制法
病人恢复期血清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含由阴转阳)或婴儿6个月后血IgG不降反升。
3.在患者(新生儿或胎儿)内脏器官、呼吸道、尿液、鼻咽分泌物的标本中用Vero/BHK-21/RK-13细胞分离到风疹野病毒。
药疹临床表现
(一)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型药疹亦称发疹型药疹。较常见,属轻型药疹,可能由第Ⅳ型变态反应所引起。
1、引发药物 多为解热止痛药,巴比妥,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等。
2、临床表现 突然发疹,常同时伴有轻或中度发热,中或重度瘙痒。麻疹样红斑型药疹皮肤损害与麻疹酷似,为散在或密集的红色帽针头样后疹,以躯干为多,可泛发全身。猩红热样型药疹的损害与猩红热相似。初起为细小红斑,从面、颈、上肢、躯干顺序向下发展,于2~3天可遍布全身并相互融合。面部四肢可出现肿胀,以皱褶处及四肢屈侧为明显。
3、鉴别诊断 应与麻疹、猩红热相鉴别。可依据药疹的发热与发疹间无传染病性规律,无扁桃体化脓性炎症、杨莓舌、卡他症状及全身严重性中毒症状几点而与之鉴别。
(二)固定性红斑型药疹或称固定性药疹,属轻型药疹,较常见。
1.引发药物 常为磺胺类,解热止痛类,催眠镇静类,四环素,酚酞等。
2.临床表现 起病急,皮损为孤立性或数个境界清楚的圆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一般不对称,1~4cm直径大小,重者红斑上可出现大疱。有痒感而一般无全身性症状。皮损可发生在皮肤任何
面部药疹部位。位于唇、口周、龟头、肛门等皮肤粘膜交界部位者,常易出现糜烂或继发感染而引起疼痛,此时,患者常来急诊。皮损历1周不退,留有灰黑色色素沉着斑,经久不退。再服该药时,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在原处发痒,继而出现同样损害并向周围扩大,致使表现为中央色素加深而边缘潮红的损害。复发时,其他部位可出现新皮损。
(三)荨麻疹型药疹较常见。多由第Ⅰ型及第Ⅲ型,偶由第Ⅱ型变态反应所引起。
1、引发药物 多为青霉素,血清制品,痢特灵,水杨酸盐,磺胺,普鲁卡因等。
2、临床表现 与急性荨麻疹相似。也可有高热、关节痛、淋巴结肿大、血管性水肿、蛋白尿等血清病样综合征样表现,并可累及内脏,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四)Stevens-Johson综合征型药疹多由Ⅲ型变态反应引起,属重型药疹。
1、引发药物 常为磺胺类特别是长效磺胺,巴比妥,保太松等解热镇前药,苯妥英钠等。
2、临床表现 发病急,伴高热等全身中毒性症状。皮损分布广泛,以水疱、大疱、糜烂与结痂为主。常位于腔口周围,并严重地侵及粘膜。可出现肝、肾功能障碍并伴发肺炎等合并症,病死率5%~10%。
临床表现
原发炎症:各种病原菌所引起的原发炎症与其在人体的分布部位有关。原发炎症的特点是局部的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毒血症症状:起病多急骤。常有寒战、高热、发热多为弛张热及或间歇热,溶血性链球菌亦可呈稽留热、不规则热及双峰热,后者多系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所致。发热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毒血症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周身不适、肌肉及关节痛等。
皮疹:见于部分患者,以瘀点最为多见,多分布于躯干、四肢、眼结膜、口腔粘膜等处,为数不多。
关节症状:可出现大关节红、肿、热、痛和活动受限,甚至并发关节腔积液、积脓,多见于革兰阳性球菌、脑膜炎球菌、产碱杆菌等败血症的病程中。
感染性休克:约见于1/5~1/3败血症患者,表现为烦燥不安,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皮肤花斑,尿量减少及血压下降等,且可发生DIC,系严重毒血症所致。
痒疹的五大临床表现
本病的病理变化为非特异性慢性炎症,表皮有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棘细胞层肥厚,表皮内水肿,表皮浅层可发生水疱。真皮内轻度水肿,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结节性痒疹病理表皮有明显角化过度和棘层肥厚,呈乳头瘤样增生,真皮浅层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下面介绍痒疹的临床症状:
1、小儿痒疹
又称Hebra痒疹或早发性痒疹,轻痒疹,多在儿童期发病,皮损开始主要为红色丘疹,粟粒至绿豆大小,也可以是风团或丘疹样荨麻疹样皮疹,以后成为弧立结节性丘疹或小结节损害。由于搔抓可以出现抓痕,血痂或湿疹样改变,四肢伸侧为常见部位,但背部,头面部等均可发生。自觉症状瘙痒剧烈,皮疹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也可以反复发作,少数病人一直延续至成年,腋窝与腹股沟淋巴结可肿大。
2、寻常痒疹
也称单纯性痒疹,以中年男女多见,损害是弧立的圆形丘疹,绿豆至豌豆大小,数目不定,丘疹顶部有微小的水疱,但水疱常被抓破而不见,疱破后表面留有浆液性结痂,损害分批出现,引起剧烈瘙痒,由于长期搔抓可出现抓痕,苔藓化及色素沉着,少数病例愈后留有点状结疤。皮疹好发于四肢伸侧及躯干,臀部等部位,损害在短期内自然消失,但有时会复发。
3、结节性痒疹
亦称疣状顽固性荨麻疹损害初起为淡红色或红色丘疹,很快变成为圆顶形坚实结节,由豌豆到指甲大小,一般呈灰褐色或红褐色,损害表面角化、粗糙,呈疣状,触之有坚实感,自觉剧烈痛痒。由于长期磨擦和搔抓,出现流血和血痂;周围的皮肤常有色素沉着及苔藓样改变,有时与钱币状湿疹相似。损害常发生在四肢,尤其以小腿伸侧多见,也可以发生背部或其他部位,数目不定,结节有沿着肢体排列纵列的趋向,本病多见成年人,以妇女占多数,慢性经过,经久不愈。
4、妊娠痒疹
常发生在第二次妊娠的妇女,少数病人也可见于第一次妊娠的孕妇,损害出现在妊娠早期的第3~4个月,或妊娠期的最后两月,皮疹为淡红色的丘疹,丘疱疹或风团样损害。少数病人的损害与多形性红斑相似,对称性分布于躯干,臀部,股部以至全身,自觉剧烈瘙痒。由于搔抓可出现抓痕,血痂及苔藓样改变,大部分病人分娩后皮疹自然消退,少数患者也可在分娩后不立即减退,持续数月或数年之久,皮疹泛发严重的孕妇可出现死胎。
5、夏季痒疹
有的学者认为本病是轻型的夏季水疱病或痘样疱病,初起为风团样丘疹,可发生水疱,瘙痒剧烈,但不发生痘疮样损害。皮疹消退后也不遗留瘢痕,常发生于成年人。
湿疹临床表现
1.根据湿疹皮肤的损伤程度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
(1)急性湿疹
皮肤损伤的初期多数为密密麻麻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或小水泡,基底潮红,逐渐融合成片,由于搔抓,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顶部有明显的点状渗出及小糜烂面,边缘不清。
如继发感染,炎症更明显,可形成脓疱、脓痂、毛囊炎、疖等。自觉剧烈瘙痒。好发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阴囊、肛周等,多对称发布。
(2)亚急性湿疹
急性湿疹炎症,主要有小丘疹皮损,结痂皮损和鳞屑皮损,但只有少量的丘疱疹及糜烂。仍严重瘙痒。
(3)慢性湿疹
常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和反复发作的慢性湿疹,也可能是慢性湿疹。病变时皮肤增厚,浸润,棕红色的色素沉着,粗糙表面,或由于划伤和痂。自觉瘙痒。
常见于小腿、手、足、肘窝、腘窝、外阴、肛门等处。病程不定,易复发,经久不愈。
2.根据皮损累及的范围,分为局限性湿疹和泛发性湿疹两大类
(1)局限性湿疹
发生在特定部位,如手部湿疹、腿部湿疹、外阴湿疹、耳部湿疹、阴囊湿疹、乳腺湿疹、肛周湿疹等。
发生在特定部位,即可以部位命名,如手部湿疹、女阴湿疹、阴囊湿疹、耳部湿疹、乳房湿疹、肛周湿疹、小腿湿疹等。
(2)泛发性湿疹
皮肤损伤多,发病部位能散于全身。如自身敏感性湿疹、钱币性湿疹、缺乏脂肪性湿疹等。
治疗湿疹
湿疹病因复杂,治疗好转后仍易反复发作,难根治。因临床形态和部位各有特点,故用药因人而异。
1.一般防治原则
寻找可能诱因,如工作环境、生活习惯、饮食、嗜好、思想情绪等,以及有无慢性病灶和内脏器官疾病。
2.内用疗法
选用抗组胺药止痒,必要时两种配合或交替使用。泛发性湿疹可口服或注射糖皮质激素,但不宜长期使用。
抽搐的临床表现
抽搐的引发原因有很多,症状也有很多表现形式,主要的有:发热,发烧,便秘,喉中痰鸣,痰黄、苔黄腻,壮热口渴,便秘腹胀,斑疹、舌绛,烦躁、目赤、口苦,断烦失眠,兼血虚,抽搐频作,抽搐频作,痰涎壅盛,痰涎壅盛,纳呆、腹胀,肢冷、便溏,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全身痉挛,上下肢抽动,发作不定时,神志清醒。
临床表现
1、全身强直性抽风:全身肌肉强直,一阵阵抽动,呈角弓反张(头后仰,全身向后弯呈弓形),双眼上翻或凝视,神志不清。
2、局限性抽风:仅局部肌肉抽动,如仅一侧肢体抽动,或面肌抽动,或手指、脚趾抽动,或眼球转动,眼球震颤、眨眼动作、凝视等。大多神志不清。以上抽风的时尚可为几秒钟或数分钟,严重者达数分钟或反复发作,抽风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者称惊厥的持续状态。
3、高热惊厥:主要见于6个月到4岁小儿在高热时发生抽风。高热惊厥发作为时短暂,抽后神志恢复快,多发生在发热的早期,在一次患病发热中,常只发作一次抽风,可以排除脑内疾病及其它严重病疾,且热退后一周作脑电图正常。
风疹的临床表现
1.获得性风疹
(1)潜伏期 14~21天。
(2)前驱期 1~2天,幼儿患者前驱期症状常较轻微,或无前驱期症状;在青少年和成人患者则较显著,可持续5~6天,表现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及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偶有呕吐、腹泻、鼻出血、齿龈肿胀等,部分患者咽部及软腭可见玫瑰色或出血性斑疹,但无颊黏膜粗糙、充血及黏膜斑等。
(3)出疹期 通常于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初见于面颈部,迅速扩展躯干四肢,1天内布满全身,但手掌、足底大都无疹。皮疹初起呈细点状淡红色斑疹、斑丘疹或丘疹,直径2~3mm。面部、四肢远端皮疹较稀疏,部分融合类似麻疹。躯干尤其背部皮疹密集,融合成片,又类似猩红热。皮疹一般持续3天(1~4天)消退,亦有称“三日麻疹”。面部有疹为风疹之特征,个别患者出疹呈出血性,伴全身出血,主要由于血小板减少和毛细血管增高所致。出疹期常有低热、轻度上呼吸道炎、脾肿大及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尤以耳后、枕部、颈后淋巴结肿大最为明显。肿大淋巴结有轻度压痛,不融合,不化脓。有时风疹患者脾脏及淋巴结肿大可在出疹前4~10天已发生肿大,消退较慢,常持续3~4周。疹退不留色素,无脱屑。仅少数重症患者可有细小糠麸样脱屑,大块脱皮则极少见。疹退时体温下降,上呼吸道症状消退,肿大的淋巴结也逐渐恢复,但完全恢复正常需数周后。
(4)无疹性风疹 风疹患者只有发热、上呼吸道炎、淋巴结肿痛而无皮疹;也可在感染风疹病毒后没有任何症状、体征,血清学检查风疹抗体为阳性,即所谓隐性感染或亚临床型患者。显性感染患者和无皮疹或隐性感染患者的比例为1:6~1:9。
2.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
母体在孕期前3个月感染RV可导致胎儿发生多系统的出生缺陷,即GRS,感染发生越早,对胎儿损伤越严重。胎儿被感染后,重者可导致死胎、流产、早产;轻着可导致胎儿发育迟缓,甚至累及全身各系统,出现多种畸形。新生儿先天畸形多为先天性风疹所致。多数先天性患者于出生时即具有临床症状,也可于生后数月至数年才出现进行性症状和新的畸形。
水痘的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
潜伏10~24日,一般为13~17天。
(二)前驱期
成人于皮疹出现前1~2日可先有发热、头痛、咽痛、四肢酸痛、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小儿则皮疹和全身症状多同时出现,而无前驱期症状。
(三)发疹期
皮疹先见于躯干、头部,逐渐延及面部,最后达四肢。皮疹分布以躯干为多,面部及四肢较少,呈向心性分布。开始为粉红色帽针头大的斑疹,数小时内变为丘疹,再经数小时变为水泡,从斑疹→丘疹→水泡→开始结痂,短者仅6~8小时,皮疹发展快是本病特征之一。水疱稍呈椭圆形,2~5mm大小,水泡基部有一圈红晕,当水疱开始干时红晕亦消退,皮疹往往很痒。水痘初呈清澈水珠状,以后稍混浊,疱疹壁较薄易破。水痘皮损表浅,按之无坚实感,数日后从水疱中心开始干结,最后成痂,经1~2周脱落。无继发感染者痂脱后不留疤痕,痂才脱落时留有浅粉色凹陷,而后成为白色。因皮疹分批出现,故在病程中可见各项皮疹同时存在。
口腔、咽部或外阴等粘膜也常见疹,早期为红色小丘疹,迅速变为水泡,随之破裂成小溃疡。有时眼结膜、喉部亦有同样皮疹。
丘疹荨麻疹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丘疹性荨麻疹常在春夏秋暖和季节发病,主要发生于1岁以上的儿童及青少年,尤以学令期前更为多见。本病往往好发在躯干、四肢伸侧,但头面部较少被波及。皮损表现为风团丘疹或风团水疱。典型损害,其风团状似纺锤形,中央有小丘疹或水疱。还可以在四肢远侧端和掌跖部位出现张力性水疱。皮疹可群集或散在分布,但一般不对称。患儿多有剧痒,以夜间尤甚。常因搔抓而继发脓疱疮等化脓性皮肤病,但通常无全身症状,局部浅淋巴结也不肿大。病程约1~2周,损害消退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斑,但易复发。然而,本病可随着年龄增加或复发次数增多而病情逐渐缓解,直至不再发病。
诊断与鉴别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则可做出诊断。
丘疹性荨麻疹需与水痘鉴别,后者好发躯干,四肢近侧及头面部,口腔粘膜常常被累及,损害未见风团样皮疹,更无张力性水疱发生。自觉不痒或轻痒,但患者往往有低烧等全身症状。丘疹性荨麻疹与荨麻疹鉴别,前者不是单纯风团,而是混合性损害,即风团丘疹或风团水疱。
临床表现
潜伏期5~6天,初起为红色或紫红色的小丘疹、质地坚硬,以后扩大成为顶端扁平的水疱、能发展成出血性大疱或脓疱,中央可有脐凹,大小为3~5cm。在24~48小时内疱破表面覆盖厚的淡褐色焦痂,痂四周有较特殊的灰白色或紫红色晕,其外再绕以红晕,以后变成乳头瘤样结节。最后变平、干燥、结痂而自愈。病程一般为3周,也可长达5~6周,获得永久性免疫。皮疹数目不多,为单个或数个,好发于手指、前臂及面等暴露部位。除了局部有轻微肿痛外,无全身症状或仅有微热,局部淋巴结肿大。有些人在发病后2周,于躯干部出现一过性斑丘疹,亦可在四肢伸侧出现多形红斑样皮疹。
1.绵羊痘:病羊体温升高达41~42℃,结膜眼睑红肿,呼吸和脉搏加快,鼻流出黏液,食欲丧失,弓背站立,经1~2天后出现痘疹,痘疹多见于皮肤无毛或少毛处,先出现红斑,后变成丘疹再逐渐形成水疱,最后变成脓疱,脓疱破溃后,若无继发感染逐渐干燥,形成痂皮,经2~3周痊愈。发生在舌和齿龈的痘疹往往形成溃疡。有的羊咽喉、支气管,肺脏和前胃或真胃黏膜上发生痘疹时,病羊因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而死于败血症。有的病羊见痘疹内出血,呈黑色痘:还有的病例痘疹发生化脓和坏疽,形成深层溃疡,发出恶臭,常为恶性经过,病死率高达20%~50%以上。
2.山羊痘:病羊发热,体温升高达40~42℃,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不食,在尾根、乳房、阴唇、尾内肛门的周围、阴囊及四肢内侧,均可发生痘疹,有时还出现在头部、腹部及背部的毛丛中,痘疹大小不等,呈圆形红色结节、丘疹,迅速形成水疱、脓疱及痂皮,经3~4周痂皮脱落。
药疹主要临床表现
1. 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型 其皮疹特点为发生大小不等的风团。这种风团皮疹较一般荨麻疹色择红,持续时间较长,自觉搔痒,可伴有刺痛。触痛等。
2. 腥红热样或麻疹样发疹型 呈弥漫性鲜红色斑或米粒至豆大红色斑丘疹,密集分布。
3. 剥脱性皮炎或红皮病型 表现为全身皮肤鲜红肿胀、伴渗液、结痂、继而大片叶状鳞屑剥脱,有臭味、粘膜亦有充血、水肿、糜烂等。
4. 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坏死型 是药疹中最严重的一型,其特点是发病急,皮疹初起于面、颈、胸部、发生深红色、暗红色及略带铁灰色斑很快融合成片,发展至全身。红斑基础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及表皮松解,呈烫伤样表现。
5. 固定性药疹 本型是药疹中最常见的一种疹型,其形态特殊,易于识别。皮疹特点是局限性园形或红斑、鲜红设或紫红色、水肿性、炎症剧烈者中央可形成水疱。
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表现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很麻烦的疾病,相对于急性荨麻疹治疗起来更为麻烦,对于慢性荨麻疹我们做的只有是早发现早治疗。
常不定时地在身上、脸上或四肢发出一块块红肿且很痒的皮疹块,风疹块扁平发红或是淡黄或苍白的水肿性斑,耳边缘有红晕。常常越抓越痒,越抓越肿。
有时,风疹块呈环形可称环状荨麻疹,几个相邻的环形损害可以相接或融合而成地图状,可称为图形荨麻疹。有时,损害中央有淤点,可称为出血性荨麻疹,肾脏及胃肠可以同时出血。风疹块中有水疱时称为水疱性荨麻疹。有大疱时称为大疱性荨麻疹。有时,水疱或大疱发生于似乎正常的皮肤上,但常有红晕,这类风疹块较易发生于儿童。
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表现:
1.迅速出现风疹块(风团),在风疹块出现前几分钟,局部常发痒或有麻刺感。有的病人在风疹块出现数小时或一两天内有些全身症状如食欲不好,全身不适,头痛或发热。皮肤划痕试验部分病例呈阳性反应。这也是慢性荨麻疹症状之一。
2.风疹块扁平发红或是淡黄或苍白的水肿性斑,而边缘有红晕。血常规检查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若有严重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或细胞计数正常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多,或同时有中性颗粒。
3.风疹块中有水疱时称为水疱性荨麻疹。有大疱时称为大疱性荨麻疹。有时,水疱或大疱发生于似乎正常的皮肤上,但常有红晕,这类风疹块较易发生于儿童。自觉瘙痒,慢性荨麻疹症状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和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少数有发热、关节肿胀、低血压、休克、喉头水肿窒息症状等。
4.部位不定,可泛发全身或局限于某部。有时黏膜亦可受累,如累及胃肠,引起黏膜水肿,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喉头黏膜受侵时则有胸闷、气喘、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引起喉头水肿发生窒息而危及生命。如伴有高热、寒战、脉速等全身症状,应特别警惕有无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的可能。
5.起病较急,皮损常突然发生,为限局性红色大小不等的风团,境界清楚,形态不一,可为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开始孤立散在,逐渐可随搔抓而增多增大,互相融合成不整形、地图形或环状。如微血管内血清渗出急剧,压迫管壁,风团可呈苍白色,周围有红晕,皮肤凹凸不平,呈橘皮样。
丘疹性荨麻疹的临床表现
①急性荨麻疹:起病急,剧痒。随后出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鲜红色风团。风团可为圆形、椭圆、孤立、散在或融合成片。风团大时,可呈苍白,表面毛孔显著,似桔皮样。风团此伏彼起,病重者可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样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甚至窒息。
②慢性荨麻疹 风团时多时少,此起彼伏,反复发生,病程持续4周以上。
此外,荨麻疹还有一些特殊类型。
①血管性水肿:可单独发生,但更多的是伴随急性荨麻疹。皮损常发生于组织疏松的部位,如眼睑、口唇、外生殖器等处,为突然发生的限局性肿胀,色正常或淡红、表面光亮,自觉发紧发胀,不痛不痒。若发生于喉头粘膜,可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
②皮肤划痕症:亦称人工荨麻疹。用手掐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后,沿划痕发生条状隆起,伴有搔痒,不久消退。可单独发生或与荨麻疹伴发。
③冷性荨麻疹:分两种,一种为家族性,除皮损外,同时伴有发热、发冷、头痛、关节痛等症状,发作时嗜中性白细胞增多。另一种为获得性,重者除有风团肿块外,还出现手麻、唇麻、心悸、气紧、腹痛、腹泻或晕厥。有时进冷食可引起口腔或喉头水肿。
④胆碱性荨麻疹:即小丘疹状荨麻疹,自觉剧痒。有时仅有剧痒而无皮疹。偶伴发乙酰胆碱的全身反应,如流诞、头痛、脉缓、瞳孔缩小等。
⑤日光性荨麻疹:发生于暴露日光下的部位,严重者有全身反应如畏寒、乏力、晕厥、痉挛性腹痛等。
⑥压迫性荨麻诊:皮肤受压后约4-6小时,局部发生肿胀,持续8-12小时消退。常见于行走后的足底部和臀部受压迫后的部位。
寻麻疹临床表现
1.皮肤划痕荨麻疹/人工荨麻疹患者对外来较弱的机械刺激引起生理性反应增强,在皮肤上产生风团。患者在搔抓后,或在紧束的腰带、袜带等出局部起风团,瘙痒。
2.延迟性皮肤划痕症皮肤划痕在刺激后6~8小时出现风团与红斑,风团持续24~48小时。迟发性皮损不只一条,沿划痕形成小段或点,损害较深或宽,甚至向两侧扩展成块。局部发热,有压痛。
3.延迟性压力性荨麻疹皮疹发生于局部皮肤受压后4~6小时,通常持续8~12小时。表现为局部深在性疼痛性肿胀,发作时可伴有寒战、发热、头痛、关节痛、全身不适和轻度白细胞计数增多。局部大范围肿胀似血管性水肿,易发生于掌跖和臀部皮损发生前可有24小时潜伏期。
4.胆碱能性荨麻疹皮疹特点为除掌跖以外发生泛发性1~3mm的小风团,周围有明显,其中有时可见卫星状风团,也可只见红晕或无红晕的微小稀疏风团。有时惟一的症状只是瘙痒而无风团。损害持续30~90分钟,或达数小时之久。大多在运动时或运动后不久发生,伴有痒感、刺感、灼感、热感或皮肤刺激感,遇热或情绪紧张后亦可诱发此病。
5.寒冷性荨麻疹可分为家族性和获得性两种。前者较为罕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受冷后半小时到4小时发生迟发反应,皮疹是不痒的风团,可以有青紫的中心,周围绕以苍白晕,皮疹持续24~48小时,有烧灼感,并伴有发热、关节痛、白细胞计数增多等全身症状。后者较为常见,患者常在气温骤降时或接触冷水之后发生,数分钟内在局部发生瘙痒性的水肿和风团,多见于面部、手部,严重者其他部位也可以累及。可发生头痛、皮肤潮红、低血压、甚至昏厥。
6.日光性荨麻疹皮肤暴露在日光数分钟后,局部迅速出现瘙痒、红斑和风团。风团发生后约经1至数小时消退。发生皮疹的同时,可伴有畏寒、疲劳、晕厥、肠痉挛,这些症状在数小时内消失。
荨麻疹临床表现
荨麻疹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呢?皮疹是一种发作性皮肤黏膜潮红以及风团,风团的大小不一,颜色可能是苍白或鲜红的,风团有时会消退有时又会突起,单个风团持续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4-36小时。患者自己会感觉到瘙痒剧烈,有些还会发热、关节肿痛、头痛、恶心呕吐、腹痛或者腹泻等。
荨麻疹有以下几种类型。急性荨麻疹是发病很快,治疗后几天就会恢复。慢性荨麻疹的病程一般会超过6个星期,而且风团会反复发作。皮肤划痕症则会先出现皮肤瘙痒,搔抓后皮肤会出现线状风团。寒冷性荨麻疹是皮肤裸露在冷风或冷水中,局部出现瘙痒水肿以及风团。
胆碱能性荨麻疹是在遇热或者情绪激动、运动后发作。血管性水肿也被称为巨大荨麻疹,患者会暂时性出现水肿,边缘不清晰,皮肤颜色会变得苍白或淡红,没有瘙痒、有轻度烧灼和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