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白油的药用价值

白油的药用价值

既然白油与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大的联系,我们就应该更加认真的了解一下这种物质。白油除了存在以上物质中,那么它有没有药用价值呢?

白油(white oil )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没有气味。0.831~0.883,闪点(开式)164~223℃,运动黏度(50℃)5.7~26mm2/s,酸值≤0.05。对酸、光、热均稳定,不溶于乙醇,溶于乙醚、苯、石油醚等,并可与多数脂肪油互溶。为液体类烃类的混合物,主要成分为C16~C31的正异构烷烃的混合物,是自石油分馏的高沸馏分(即润滑油馏分)中经脱蜡、碳化、中和、活性白土精制等处理后而成。

白油有不同的种类,常用的有工业级白油、化妆品级白油、医用级白油、食品级白油等。不同的类别的白油在用途上也有所不同。

医用级白油,适用于制药工业,可作发生产轻泻用的内服剂及生产青霉素的消泡剂。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它的出现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

玉竹药用价值

1.肺阴虚证。该品药性甘润,能养肺阴,微寒之品,并略能清肺热。适用于阴虚肺燥有热的干咳少痰、咳血、声音嘶哑等症,常与沙参、麦冬、桑叶等品同用,如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治阴虚火炎,咳血,咽干,失音,可与麦冬、地黄、贝母等品同用。

又因该品滋阴而不碍邪,与疏散风热之薄荷、淡豆豉等品同用,治阴虚之体感受风温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等症,可使发汗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留邪,如加减葳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2.胃阴虚证。该品又能养胃阴,清胃热,主治燥伤胃阴,口干舌燥,食欲不振,常与麦冬、沙参等品同用;治胃热津伤之消渴,可与石膏、知母、麦冬、天花粉等品同用,可共收清胃生津之效。

此外,该品还能养心阴,亦略能清心热,还可用于热伤心阴之烦热多汗、惊悸等证,宜与麦冬、酸枣仁等清热养阴安神之品配伍。

药方选录

①治发热口干,小便涩:萎蕤五两。煮汁饮之。(《外台》)

②治秋燥伤胃阴:玉竹三钱,麦冬三钱,沙参二钱,生甘草一钱。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温病条辨》玉竹麦门冬汤)

③治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沙参三钱,麦门冬五钱,冰糖一钱,细生地五钱,玉竹一钱五分(炒香)。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温病条辨》益胃汤)

④治阴虚体感冒风温,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生萎蕤二至三钱,生葱白二至三枚,桔梗一钱至钱半,东白禳五分至一钱,淡豆豉三至四钱,苏薄荷一钱至钱半,炙草五分,红枣两枚。煎服。(《

桂枝药用价值

①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渐渐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细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巳须臾,吸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②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③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一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河蚌药用价值

河蚌清热滋阴,适宜阴虚内热之人食用,诸如消渴,口干舌燥,目赤者;治烦热,适宜甲状腺机能亢进者;消渴,适宜炎夏季节烦热口渴时食用;

可治血崩,带下,痔瘘,目赤,湿疹。且养肝凉血,熄风解酒,明目定狂。[10] 蚌泪,治消渴,赤眼,烫伤。蚌粉,治痰饮咳嗽,胃痛,呕逆,白带,痈肿,湿疮。[11]

适宜妇女虚劳,以及痔疮之人食用;

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红斑性狼疮者食用;适宜胆囊炎,胆石症,泌尿系结石,尿路感染,癌症患者及糖尿病患者食用;适宜小儿水痘者食用;蚌肉性寒,感冒风寒者忌食,脾胃虚寒、腹泻便搪之人也忌食。

梨的药用价值

主治热嗽,止咳。治咳热,中风不语,伤寒发热,解丹石热气,惊邪。利大小便,除贼风,止心烦气喘热狂。润肺凉心,消痰降炎,解 疮毒、酒毒。具有下火,治便秘功效。[1] 李时珍说:《别录 》谈梨,只说它的害,不说它的功。

古人说到病大多与风寒有关,用药都是桂、附,却不知梨有制风热、润肺凉心,消痰去火、解毒的功用。当今人们的病十有六七是痰病、火病。梨的有益之处肯定很多,但也不宜过量而食。遗憾的是,只有乳梨、鹅梨可吃并可治病,其它梨即使可以吃也不能治病。

梨梨除可供生食外,还可酿酒、制梨膏、梨脯,以及药用。如梨果治热咳,切片贴之治火伤;捣汁内,润肺凉心,解疮毒、酒毒。梨花能去面黑粉刺;梨叶煎服,治风 和小儿寒疝,树皮能除结气咳逆等症。[1]

秋葵药用价值

秋葵嫩果中含有一种黏性液质及阿拉伯聚糖、半乳聚糖、鼠李聚糖、蛋白质、草酸钙等,经常食用帮助消化、增强体力、保护肝脏、健胃整肠。秋葵含有特殊的具有药效的成分,能强肾补虚,对男性器质性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是一种适宜的营养保健蔬菜,享有“植物VIAGRA”之美誉。由于黄秋葵富含有锌和硒等微量元素,能增强人体防癌抗癌。加上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可溶性纤维,不仅对皮肤具有保健作用,且能使皮肤美白、细嫩。

利咽;通淋;下乳;调经。主咽喉肿痛;小便淋涩;产后乳汁稀少;月经不调。

黄秋葵做为菜品在民间以江西萍乡为盛,云南、贵州、广西、江西其它县市也偶而能见到。秋葵已成为人们所热追高档营养保健蔬菜,风靡全球。它的可食用部分是果荚,又分绿色和红色两种,其脆嫩多汁,滑润不腻,香味独特,深受百姓青睐。近年来,在日本、台湾、香港及西方国家已成为热门畅销蔬菜,在非洲许多国家已成为运动员食用之首选蔬菜,更是老年人的保健食品。种子可榨油,秋葵油是一种高档植物油,它的营养成分和香味远远超过芝麻油和花生油。秋葵为低能量食物,是很好的减肥食品之一。

林蛙油的记载

《本草纲目》记载:哈士蟆,《本草纲目》中称之"山哈",别名哈士蟆、雪蛤。现今被命名为东北林蛙。主要生长在中国东北山区,包括长白山山脉,小兴安岭大部,张广才岭腹地,纯野生动物,亦被称为哈什蚂(哈士蟆),是东北地区特有的蛙种,其雌蛙输卵管的干燥物称之为"雪蛤油",具有补虚润肺、强身健体的功效,自古在民间就被誉为与东北三宝齐名的传世滋补佳品。千百年来广为人们应用,其药理作用亦早已为人所知。

林蛙油的主要成分是蛙醇,具有“补肾益精,养阴润肺”的功效。《中国药典》收载:蛤蟆油具有“补肾益精,养阴润肺”之功效。用于“阴虚体弱,神疲乏力、心悸失眠、盗汗不止、劳嗍咳血”等正的治疗。

《中药大词典》记载:蛤蟆油具有独特的“补肾益精、润肺养阴”之功效。用于治疗“病后、产后虚弱、肺痨咳嗽吐血、盗汗”等症。

《中国药物学》记载:蛤蟆油是“润肺、生津、补虚的身体增强剂,是

身体衰弱的滋补佳品”。

经专家考证:东北地区出产的东北林蛙药用历史悠久,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此均有记载;明清时期,以其为原动物加工制成的道地蛤蟆油药材就已成为名贵滋补珍品,受到医学专家推崇;清明时期,道地蛤蟆油药材更被誉为“八珍之首”,并作为“上等宫廷贡品”供达官贵人享用。

近些年,道地蛤蟆油药材以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营养药用价值,被赞为“东北新三宝”之一。

药用价值

黄皮果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叶、果和种子等都可入药,具有消食健胃、理气健脾、行气止痛等功效,俗有“饥食荔枝,饱食黄皮果”之说。果皮可消风肿,去疳积;种子可治疝气、蜈蚣咬伤和小儿头疮。

黄皮果种子富含油分,出油率高达42%,为优良的润滑剂。黄皮果作为一种优质的水果,其果实除鲜食外,尚可加工成果冻、果酱、蜜饯、果饼及清凉饮料等或盐渍、糖渍。所以,在民间黄皮果素有“果中之宝”之称。

夏天吃黄皮果时,可以将果肉、果皮和果核放在口中嚼碎,连渣带汁一并吞下,味虽有些苦,但可以起到降火、治疗消化不良、胃脘饱胀的作用。

暑天到郊外旅行,暑气迫人,倘能备带一些黄皮果,尤以苦味黄皮果更好,口渴或感到头脑闷热不适时,即嚼几个黄皮果,不但生津、止渴,且有预防中暑的好处。

水果性味:甘酸而温、微苦、辛。含丰富的维生素C、糖、有机酸及果胶;果皮和叶含挥发油,叶又含酚类、黄酮甙和氨基酸;树皮含小檗碱、黄柏碱、掌叶防己碱等多种生物碱、甾醇、黏液质、酚类成分。果有消食化痰、理气功效,用于食积不化、胸膈满痛、痰饮咳喘等症,并可解郁热,理疝痛,叶性味辛凉,有疏风解表,除痰行气功效,用于防治流行性感冒、温病身热、咳嗽哮喘、水胀腹痛、疟疾、小便不利、热毒疥癞等症;根可治气痛及疝痛。

黄皮果图册1.防治流行性感冒:黄皮果树叶2斤半,加水24斤,煎至8斤,将汁水滤出、再在药渣上加水20斤,又煎至8斤,将2次滤液合并,再煎煮浓缩至8斤,然后加防腐剂。成人每次服30毫升(约1小酒杯),一日3次。小孩减半,连服3至6天(或每人每日用叶2—3钱,水煎服,连服数天)。治疗和预防流感有显着效果。此方同时可治疟疾。2.肝胃气痛:生黄皮果晒干,每日10个,水煎服。或用黄皮果树根l至2两,水煎后去渣,加黄酒冲服。

3.疝气偏坠:黄皮果树根2两,小茵香5钱,水煎后去渣,冲入黄酒适量,温服,一日2次。

4.风痰流注,寒性脓疡:黄皮果树嫩叶,黄皮果果核焙燥研细,龟板砂炒研末,各4两,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2钱,一日2次,以黄酒送下。

5.蛔虫上攻,心下痛:黄皮果果6钱(鲜者2两),水煎空腹服。

6.毒蛇、狂犬咬伤:黄皮果树叶2两,焙燥,研细,用适量好黄酒隔水炖煮,一月分2次温服,并以药渣敷于伤口。

7.肠痉挛,肠癌痛,胃神经痛:黄皮果果核炒香,研细末,以水或黄酒送下,每服2钱,一日2至3次。

8.促进孕妇消化:黄皮有促消化的功效,特别是有些苦味的黄皮,可以刺激胆汁分泌,促进消化,使吸收机能畅旺。所以孕妇饭后或食欲不佳时吃一些黄皮有促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

9.缓解孕吐的不适:黄皮有和胃,消食,顺气,止呕的作用,适用于肝胃不和导致的孕后恶心呕吐,吐酸水苦水的孕妇,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孕吐的不适感。

梨的药用价值

梨味甘微酸、性凉,入肺、胃经;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解酒的作用;用于热病伤阴或阴虚所致的干咳、口渴、便秘等症,也可用于内热所致的烦渴、咳喘、痰黄等症。梨果: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等功效,适用于热病伤津烦渴、消渴症、热咳、痰热惊狂、噎膈、口渴失音、眼赤肿痛、消化不良。梨果皮:清心、润肺、降火、生津、滋肾、补阴功效。根、枝叶、花有润肺、消痰清热、解毒之功效。

梨籽:梨籽含有木质素,是一种不可溶纤维,能在肠子中溶解,形成像胶质的薄膜,能在肠子中与胆固醇结合而排除。梨子含有硼可以预防妇女骨质疏松症。硼充足时,记忆力、注意力、心智敏锐度会提高。主治主治热嗽,止咳。治咳热,中风不语,伤寒发热,解丹石热气,惊邪。利大小便,除贼风,止心烦气喘热狂。润肺凉心,消痰降炎,解 疮毒、酒毒。具有下火,治便秘功效。[1]

李时珍说:《别录 》谈梨,只说它的害,不说它的功。古人说到病大多与风寒有关,用药都是桂、附,却不知梨有制风热、润肺凉心,消痰去火、解毒的功用。当今人们的病十有六七是痰病、火病。

梨的有益之处肯定很多,但也不宜过量而食。遗憾的是,只有乳梨、鹅梨可吃并可治病,其它梨即使可以吃也不能治病。梨梨除可供生食外,还可酿酒、制梨膏、梨脯,以及药用。

如梨果治热咳,切片贴之治火伤;捣汁内,润肺凉心,解疮毒、酒毒。梨花能去面黑粉刺;梨叶煎服,治风 和小儿寒疝,树皮能除结气咳逆等症。[1]

相关推荐

薄荷药用价值

【薄荷的功效与作用】: 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透疹;解郁。主风热表证;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陷疹瘙痒;肝郁胁痛。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 ①《药性论》: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 ②《千金·食治》:却肾气,令人口气香洁。主辟邪毒,除劳弊。 ③孙思邀:煎汤洗漆疮。 ④《唐本草》:主贼风,发汗。(治)恶气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 ⑤《食疗本草》:杵汁服,去心脏风热。 ⑥《食性本草》:能引诸药入营卫。疗阴阳毒、伤寒头痛。 ⑦《日华子本草》:治

茴香药用价值

小茴香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的功效。盐小茴香有暖肾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痛经,少腹冷痛,脘腹胀痛,食少吐泻。盐小茴香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经寒腹痛。 1、治小肠气疼闷,不省人事:小茴香(盐炒)、枳壳(麸炒)各一两,没药半两。诸药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 2、治胃痛,腹痛:小茴香子、良姜、乌药根各6g,炒香附9g。水煎服。 3、治肾虚腰痛,转侧不能,嗜卧疲弱者:小茴香(炒,研末)。破开猪腰子,作薄片,不令断,层层掺药末,水纸裹,煨熟。细嚼,酒咽。 4、治遗尿:小茴香6g,桑螵蛸15g。装

糖蒜药用价值

1.蒜水能治小儿久咳; 2.糖蒜佐粥佐酒,酸甜可口,有蒜香,又不辣,解腻祛腥,助消化; 3.蒜能保护肝脏,诱导肝细胞脱毒酶的活性,可以阻断亚硝胺致癌物质的合成,从而预防癌症的发生; 4.蒜的抗氧化活性优于人参,常食能延缓衰老,经常接触铅或有铅中毒倾向的人食用,能有效地防治铅中毒; 5.蒜中含有一种叫硫化丙烯的辣素,其杀菌能力可以达到青霉素的1/10,对病原菌和寄生虫都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可以起到预防流感、防止伤口感染、治疗感染性疾病和驱虫的功效。 1.避免与芒果同食,以免诱发黄疸; 2.糖蒜一般不与补药同食

鸡汤药用价值

鸡汤尚未对鸡汤进行过严格的临床检验。不过,专家们提出鸡汤所具有的几个特点可证明鸡汤可以预防感冒或减轻感冒症状。鸡汤是一种流食,营养丰富,对于病人有两点很重要。热汤能够清洁体内粘液,尤其是鼻腔粘液。在这一项研究中,人们对比了喝热水、冷水和鸡汤的不同影响,发现热水和鸡汤更能畅通呼吸,清洁鼻腔,而且鸡汤比热水还更有效。 鸡汤有很多的功效,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就是可以杀死感染的细胞,根据专家的解释,鸡汤或许能减轻炎症感染,让人不再那么难受。 前面已经讲过,目前还没有人深入研究过鸡汤,但有一组研究人员就鸡汤对免疫细胞的

藕的药用价值

以藕为主的单验方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有很好的效验。比如鲜藕汁,每日早晚各服半杯,治肺结核出血、产后出血、鼻流血。另外,生藕捣绞取汁,加蜂蜜适量,搅匀,分次服,治热病烦渴不止;藕汁、梨汁各半杯,和匀服用,治上焦痰热、口干咳嗽。 藕连接部分称为藕节,含天门冬素、鞣质等,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藕节和藕在性味、功用上大致相似,但藕节又侧重止血功效。 中医认为藕节性平、味甘涩,药用可以缩短出血时间,有止血散淤之效,治咳血、吐血、尿血、便血、子宫出血等。[3] 比如将藕节捣汁饮用,并在鼻中滴3-4滴,每天2-3次,治鼻出

佛手药用价值

饮食养生剂量:5~25克,用水煎服。 1、慢性胃炎、胃腹寒痛 佛手30克,洗净,清水润透,切成丁,放瓶中,加低度优质白酒500毫升密闭,泡10日后饮用,每次15毫升。 2、哮喘 佛手15克,藿香9克,姜皮3克,水煎服。 3、白带过多 佛手20克,猪小肠适量,一起炖,食肉饮汤。 4、理气解郁 佛手10克,青皮9克,川楝子6克,水煎服。 5、理气、化痰、止咳 鲜佛手15克(干品6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或佛手、玄胡索各6克,水煎服。

玉米药用价值

玉米,不仅清香甘甜,还含有多种特殊的营养素。据现代营养学研究,每100克干玉米含蛋白质8.7克、脂肪4.3克、热能364千卡、磷2.93毫克、钙10毫克、铁3.1毫克,还含有镁、硒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玉米所含脂肪中50%以上是亚油酸,还含有谷固醇、卵磷脂、维生素e及丰富的维生素b1、b2、b6等,故玉米油能降低血清胆固醇,预防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 玉米中含有的纤维素比大米、面粉高6-8倍,因而具有刺激胃肠蠕动、加速粪便排泄的特性,可防治便秘、肠炎、肠癌等。 玉米中还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能促进人

虻虫药用价值

1.成无己云,苦走血,血结不行者,以苦攻之,故治蓄血用虻虫,乃肝经血分药也。古方多用,今人稀使。 2.蜚虻,其用大略与ZHE虫相似,而此则苦胜,苦能泄结,性善啮牛、马诸畜血,味应有咸,咸能走血。故主积聚症瘕一切血结为病,苦寒又能泄三焦火邪迫血上壅,闭塞咽喉,故主喉痹结塞也。今人以其有毒多不用,然仲景抵当汤、丸,大黄ZHE虫丸中咸入之,以其散脏腑宿血结积有效也。 3.虻虫,治症瘕寒热,是因症瘕而发寒热,与蜣螂治腹胀寒热不殊。仲最抵当汤、丸,水蛭、虻虫虽当并用,二物之纯险悬殊。其治经闭,用四物加蜚虻作丸服,以

韭菜药用价值

韭菜味甘、辛,性温;有补肾助阳,温中开胃,散淤血等功效;药理研究发现其具有调节血脂、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作治跌打损伤、噎膈、反胃、肠炎、吐血、鼻衄、胸痛、阳痿、早泄、遗精、多尿等症。 韭菜作为药用,最早见于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谓其能“安五脏,除胃中热”。《食疗本草》说它能“利胸膈”。《本草拾遗》说它能“温中,下气,补虚,调和脏腑,令人能食,益阳,止泻白脓,腹冷痛,并煮食之”。 现代研究证明,韭菜含有挥发油、硫化物、蛋白质、脂肪、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B和C、纤维素、钙、磷、铁等,在肠内

杏的药用价值

1、咳嗽寒热。用杏仁半两,去皮尖,在童便中浸七日,取出,温水淘洗,研如泥,加童便三升煎如膏。每服一钱,熟水送下。 2、上气喘急。有杏仁、桃仁各半两,去皮类,炒研,加水调生面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姜蜜汤送下。以微泻为度。 3、喘促浮肿,小便淋沥。用杏仁一两,去皮尖,熬后磨细,和米煮粥,空心吃二合。 4、头面风肿。用杏仁捣成膏,调鸡蛋黄涂布上,包头面。药干又涂。七、八次可愈。 5、偏风不遂,失音不语。生吞杏仁七枚,逐日增加至四十九枚,周而复始。食后饮竹沥,直到病愈。 6、喉痹痰嗽。用杏仁去皮、熬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