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过敏的误区都有什么
皮肤过敏的误区都有什么
误区一:脸上冒出一堆痘痘,一定是皮肤没洗干净
正解:很多人都认为只要长了痘痘,肯定和清洁不彻底有关系,于是疯狂的洗脸去角质,其实这样只会让你的脆弱的痘痘肌肤更受伤害。
正确的方法:痘痘的出现,有可能是肌肤敏感的症状,或是因为压力而发的成人痘痘,这时要去看医生。专业医师看过建议你采取什么样的护理方式,使用什么样的护理产品和药物,你再采取行动。而不能一味的猛擦治痘产品,或去角质或深层清洁,这些都会更加刺激皮肤,在选择洁面产品的时候,建议选择有抗敏性或能提高肌肤肌能的品牌。
误区二:皮肤粗糙、红红干干的,好难看,多用粉遮起来
正解:发炎了,要停止化妆,正在发炎的肌肤很是敏感,要首先停止化妆。这样肌肤才能够轻松自由的呼吸,慢慢的恢复过来。如果使用化妆品,只会让肌肤更受伤。
正确的方法:已经发炎的敏感肌肤,即使上粉也无法服帖,还会因不透气而导致敏感加剧,最好不要上妆,让皮肤好好休息几天,如果非化妆不可,只要“防晒+蜜粉”就行了,选择通气,保湿,质地轻薄无负担。
误区三:把洗面乳直接抹在脸上搓洗
正解:没搓起泡沫的洗面乳会紧紧地贴在皮肤表面,伤害皮脂膜。
正确的方法:洗面乳要先加清水搓揉发泡,因为发泡后的洗洁剂才能发挥清洁效果,而且泡沫状比未发泡的乳状温和。洗脸时要先洗T字部位,两颊轻轻带过就用温水洗掉。
抗皮肤过敏治疗的几个误区
1过敏性疾病可以根治。随着气温的升高,植物花粉大量在空气中扬播,以螨为代表的微小昆虫活动频繁,日光中的紫外线逐渐增多,这些都是过敏性疾病的外因。但更重要的是内因——过敏体质。患者虽经过治疗,过敏的症状得到了缓解或消除,但过敏体质依然存在,仍属于“特应性个体”,他们对致敏原的反应仍高于正常人,一旦遇上了另一个过敏原,仍会发生皮肤过敏。所以,要求“一次治疗彻底根治”是不现实的想法。
2一些过敏性鼻炎患者对有轻微的流涕、打喷嚏并不在意;一些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对手上的一两粒红点不以为然。殊不知,对这些细微症状置之不理的话,时间久了就有可能引发一些并发症,如渗出性中耳炎、支气管哮喘等。因此,一旦有了轻微的过敏症状,一定要积极治疗。建议在症状轻微时先去药店购买一些开瑞坦等抗组胺药;若症状较为严重时,直接去医院就诊。
3服用抗皮肤过敏药易瞌睡。目前市场上用于抗过敏的药物多为抗组胺药和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其中抗组胺药是最常见的抗过敏药。但有很多人认为服用抗组胺药后会出现程度不等的瞌睡、疲乏、困倦、口干等副作用,影响工作和学习,尤其不适合驾驶员、高空或危险作业者、电脑操作者和学生。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无嗜睡的抗组胺药如今已经问世。
皮肤敏感与皮肤过敏有区别
皮肤敏感与皮肤过敏有什么区别?皮肤敏感是指皮肤易受到各种刺激而出现不症状,而皮肤过敏则是指皮肤受到各种过敏原刺激后产生的一种红、肿、热、痛、搔痒的现象。
(一)原因:
1.敏感:主要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前者主要跟遗传及体质有关;后者主要与保养不当、滥用化妆品、太阳暴晒、风沙吹打、换肤等因素有关。
2.过敏:从过敏原来看有食物因素、季节因素、药物因素、化学品因素、遗传因素等;从根本原因来看是体内自由基氧化嗜碱细胞和肥大细胞、破坏免疫系统造成。
(二)特征及临床表现:
1.敏感:敏感的肌肤皮肤较薄、脆弱、毛细血管显露,容易发红,且呈不均匀潮红,时有痒感及小红疹出现。
2.过敏:皮肤过敏时皮肤充血、发红、发痒、出现红色丘疹,严重者出现水疱、脱皮、水肿。
(三)两者的关系
1.敏感:敏感肌肤如果呵护不够,经常出现红、热、痒等症状或试用含激素类的外用药,则会转变为易过敏肌肤。
2.过敏:易过敏肌肤有可能是偶尔过敏后引起,但大多数过敏肌肤前期多有敏感肌肤的症状。
(四)预防及治疗措施:
1.对于敏感性皮肤应避免食用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和使用药物化妆品等;避免接触热、碱、电流刺激;不要过度磨擦;防止紫外线照射。平时可用冷水或温水洗脸。
2.一旦发生过敏则要注意:
(1)要有良好的心态:首先应明白过敏只是代表这个人不适合这种产品并不表示这个产品不好;任何化妆品都可能产生过敏;任何人在某些情况下都有可能过敏。
(2)弄清过敏的原因:远离过敏原,同时通过清除自由基,调节免疫力,改善自身过敏体质。
皮肤过敏治疗十大误区
误区一:过敏是免疫力低下引起
过敏是指免疫平衡失调,并不等于免疫力低下。
容易过敏,不是说你的免疫力不好,相反,免疫力过于旺盛,也会导致过敏。免疫系统的定义是人体抵御病原性生物侵害和清除体内异常细胞的特殊防御机制,相应的防御系统就是免疫系统。
正常的免疫力是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稳定。一旦免疫力失去平衡,就会导致身体的各种异常表现,包括皮肤过敏。
误区二:我已经很忌口了,怎么还会发作
过敏不一定是食物引起的,不要以为过敏就是吃东西吃坏了。
可导致皮肤过敏的物质很多。比如食入性过敏原,有鱼虾、牛奶、禽蛋、坚果、小麦等;吸入性过敏原,有尘螨、花粉、真菌孢子等;接触性过敏原,有芒果、生漆、金属镍、铬、酸碱类化学物质、生活、工作中接触的物质等。
还有些是多个过敏原引起的过敏,这些皮肤过敏的过敏原比较复杂,不容易查找,如湿疹、特应性皮炎等。
另外,某些皮肤瘙痒疾病不是过敏引起的,而是精神或者神经因素引起的,如神经性皮炎。药物也可以导致过敏。
误区三:医生,先给我把皮肤瘙痒止住再说
并不是所有瘙痒都是皮肤过敏。
有些瘙痒是皮肤病,并不是过敏引起的。比如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秋冬季皮肤瘙痒症、内脏疾病或系统性疾病诱发的皮肤瘙痒(有尿毒症、恶性肿瘤、糖尿病、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这些皮肤病应该对症治疗,而不是以治疗瘙痒为目的。
误区四:药用了几天没有效,赶紧换家医院换个医生看
药不能随便使用,更不能随意更换。
皮肤过敏,使用药物治疗很有讲究,比如较轻的皮肤过敏,用外用药就可以。较重的皮肤过敏,或者比较顽固的皮肤过敏,光靠外用药解决不了问题,需要内服加外用。
外用药的选择和使用是很有讲究的,用不好会使皮肤病加重,随意更换药物,更会导致皮肤耐药性增加,使很多常用药物失效。
误区五:不要让我服药,因为有副作用
一过性的皮肤过敏,引起的皮肤反应很轻微的可以不用药。除此之外都要用药物治疗。
治疗皮肤过敏用中药好还是用西药好?急性的,可以用西药,短平快。慢性的,可以用西药,也可用中药,各有千秋,根据皮肤过敏的种类来定。
误区六:只注重治疗,不注重护理
只注重用药不注重护理是绝对错误的。
皮肤就像衣服一样,平时需要很好地进行护理。得皮肤病后,皮肤屏障破坏,所以用药后还要多用保护和修复皮肤屏障的医学护肤品。
建议大家平时远离酸碱化学物质,接触时要戴手套;不要长时间反复接触水,特别是热水;皮肤要注重保暖、防晒、降温。
误区七:过分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
过分担心药物副作用会影响疗效。
门诊中很多患者因为担心副作用,怕用药,这是因噎废食。
药物有没有副作用?这个问题是很多患者都会问的一个问题,胆子大的病人,当面问医生,胆子小的病人,当面不好意思问医生,回家想想感觉害怕,就把药扔在一边了。还有些特别仔细的病人,回家把每一份药品说明书都拿出来仔细阅读,一旦发现说明书上写着这个、那个的副作用,越想越担心,最后还是不敢用药。
误区八:道听途说或者偏听偏信,频繁换药
患者频繁换药,药效不能发挥。
患者依从性差,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看了医生等于没有治疗。
误区九:过度清洁或者从不清洁
正确的皮肤清洁方法很重要。
皮肤一定要清洁,即使患了皮肤病,也要适当清洁。用什么清洁剂清洁皮肤?肥皂、硫黄皂、药皂、香皂、透明肥皂或者沐浴露?
建议使用不含香料、防腐剂的沐浴产品,要弱酸性温和无刺激产品,可以使用医用护肤品。注意,有香味的、有颜色的、泡沫丰富的,添加物质较多,皮肤过敏的患者谨慎使用。
另外,皮肤过敏的患者洗澡不要用热水烫洗、不要频繁过度清洗、不要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洗后立即擦干,涂保湿剂。
误区十:忽略精神因素、生活规律对皮肤过敏的影响
皮肤过敏的患者要注重生活品质。
有些因素会加重过敏皮肤病,比如精神紧张、焦虑、烦躁不安;过度疲劳、熬夜、不注意休息;饮食不注意、大吃大喝,不忌口;有不良嗜好,比如抽烟、喝酒;长时间处在空气不好的环境中。
皮肤过敏的诊断误区
皮肤过敏的诊断误区
1、 过度进补
有些人以为过敏源于体质差,所以拼命进补,试图通过提高营养水平或者抵抗力来减少过敏发生。这种做法有所不妥,首先,过敏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由此对普通人不过敏的东西产生了过度的反应,而不是由体质不好、或者营养不良造成的。所以说,在避免摄入过敏原的前提下,保持均衡饮食就可以了。此外,诸如膏方等某些补品成分比较复杂,如果选择不慎,还有增加过敏风险的可能。
2、 只防海鲜
海鲜固然是比较常见的过敏原,但是并非所有过敏体质的人都对海鲜过敏,而对海鲜过敏的人也未必只对海鲜过敏。
有些人明明不对鱼虾过敏,也为了防过敏,处处忌口,这样做没有太大防护意义,还影响了口福,实在不划算;有些人对海鲜过敏,对不吃海鲜记忆深刻,但对规避其他过敏原就放松了警惕,从而造成顾此失彼。
3、只看表象
有些人认为,皮肤过敏就是皮肤发些红疹和风团,有时候夏天被蚊子叮咬了,不也会痒会红吗?所以对皮肤过敏满不在乎的,这种只看表面的做法也是错误的,事实上,皮肤过敏只是全身过敏反应在皮肤上的表现,可以说是冰山一角,忽略了所谓的“表象”,其实是忽视了过敏反应对全身的影响。比较直观的例子是:某些人吃了过敏的药物,皮肤出现药疹,此时,体内免疫系统也同时发生了紊乱,有时就会出现高热和肝肾功能受损。所以,一旦过敏,可不能光根据表面现象,一味延误诊治。
揭秘防晒的误区
防晒的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提起防晒的“晒”,
许多人认为就是晒太阳,认为防晒就是防阳光。其实生活中需要防晒的地方很多,比如长期在电脑前工作,使用手机频率高,都需要对面部皮肤做一定的防护措施。
误区二:只有在阳光强烈时才需要使用防晒用品。
这是把紫外线与阳光等同看待了。其实,阳光中的紫外线,即使在薄雾、阴天和有云层的天气,也照样存在,因此时时都要注意防晒。
误区三:在夏天以外的季节,不需要使用防晒用品。
即使在夏天以外的季节,紫外线也会夺走肌肤水分,破坏肌肤组织,因此防晒是一年四季都要做的功课。
误区四:防晒用品的防晒指数越高,越能提高防晒效果。
这是错误的。防晒指数过高的防晒用品容易阻塞毛孔,不利于排汗,造成肌肤过度的负担,故而擦上后会感觉不适,而且不适合天天使用。正确的做法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要求,选用不同防晒指数的用品。
误区五:只需防UVA就够。
其实紫外线中不仅黑色素是皮肤晒黑、晒伤的元凶,UVB也是不容忽视的“杀手”,会让皮肤过敏、起斑,因此选择既能防UVA又能防UVB的防晒霜才是最佳防晒品。
误区六:一天只擦一次就足够。
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因为一般的防晒用品防汗程度为30分钟,防水程度为80分钟。如长时间在阳光下,应该隔1小时擦一次。
夏季防晒误区七:防晒是年纪稍长的人才做的事情。
其实年轻肌肤比年老肌肤更容易受紫外线伤害,只是积累的伤害在年纪稍长时才显现出来,比如色斑、皱纹等。其实防晒是从幼儿时代起就必须关注的问题。
皮肤过敏和敏感性皮肤有什么区别
皮肤过敏和敏感性皮肤有什么区别呢?生活中经常会有人把皮肤过敏和敏感性皮肤相混淆,专家指出其实这两种皮肤病是不一样的,患者要注意区分,积极有效的对症治疗。那么,究竟皮肤过敏和敏感性皮肤有什么区别呢
一、两者的关系
1、敏感:敏感肌肤如果呵护不够,经常出现红、热、痒等症状或试用含激素类的外用焓,则会转变为易过敏肌肤。
2、过敏:易过敏肌肤有可能是偶尔过敏后引起,但大多数过敏肌肤前期多有敏感肌肤的症状。
二、原因
1、敏感:主要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前者主要跟遗传及体质有关;后者主要与保养不当、滥用化妆品、太阳暴晒、风沙吹打、换肤等因素有关。
2、过敏:从过敏原来看有食物因素、季节因素、焓物因素、化学品因素、遗传因素等;从根本原因来看是体内自由基氧化嗜碱细胞和肥大细胞、破坏免疫系统造成。
三、特征及临床表现
1、敏感:敏感的肌肤皮肤较薄、脆弱、毛细血管显露,容易发红,且呈不均匀潮红,时有痒感及小红疹出现。
2、过敏:皮肤过敏时皮肤充血、发红、发痒、出现红疹甚至过敏性面疱严重者脱皮、水肿。
四、预防及治疗措施
1、对于敏感性皮肤应避免食用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和使用焓物化妆品等;避免接触热、碱、电流刺激;不要过度磨擦;防止紫外线照射。平时可用冷水或温水洗脸。
2、一旦发生过敏则要注意:
(1)要有良好的心态:首先应明白过敏只是代表这个人不适合这种产品并不表示这个产品不好;任何化妆品都可能产生过敏;任何人在某些情况下都有可能过敏。
(2)弄清过敏的原因:远离过敏原,同时通过清除自由基,调节免疫力,改善自身过敏体质。
春季皮肤过敏该怎么办 春季治皮肤过敏的误区
有些家长自己抹了药膏觉得很管用,看到孩子身上出现类似的皮肤过敏症状,就把自己的药膏给孩子用。专家解释,婴儿及儿童的皮肤薄嫩,易吸收药物,对激素的敏感性高于成年人。故婴儿及儿童应减少药物的用量,仅用低效或者不含氟类激素的药膏。
很多人出现过敏性皮炎时,喜欢自己去买药膏,觉得很有效,抹了就好。再犯时再去买,有时一用就是几年。专家提示,这种做法要不得,因为这类外用药膏中多数都含有皮质激素,如果长期使用会形成激素依赖性皮炎,表现为用药后短期内很快见效,停药后反而加重。
对于许多患者因皮炎过敏奇痒难耐时就擦点药膏,不痒就停药的做法,专家指出,以春季容易发作的脚气,外用药一个疗程至少要4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