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胃溃疡变癌的症状 哪些人是胃癌的高危人群

胃溃疡变癌的症状 哪些人是胃癌的高危人群

一是有肿瘤家族史的人。

二是有长期吸烟、饮酒,特别爱吃烫食、腌制和烧烤食物、高盐食物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

三是长期患有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炎、肠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它们将使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胃癌的发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胃癌的发生并非是由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骤然转变为癌细胞,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要足够重视完全可以主动预防,对于高危人群尤其适用。

定期肠胃镜检查的重要性

1. 为何需要定期行胃肠镜检查

在各类癌症中,胃癌是最为常见的癌症之一,胃癌在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居第一位,在全身癌肿中居第三位。我国早期胃癌的发现率不超过10%,日本由于广泛筛查,早期胃癌发现率可达70%。胃癌高发年龄50-60岁,但今年来,青年人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的胃癌发生率有上升趋势。而我省是食管癌的高发区,因此,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尤其重要。

2. 哪些人需要定期行胃肠镜检查

a. 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食后饱胀感,食欲不振、消瘦、乏力、吞咽不顺,以及黑色柏油样便等症状者;

B.原有胃病而近期症状出现变化或加重者;

b.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胃溃疡、胃息肉及恶性贫血、胃切除术后和有胃肠道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

c.出生在胃癌高发区,或曾在高发区长期生活过;

d. 腹痛、腹泻(2周以上),排便困难或有腹部包块等症状以及既往有肠息肉病史;

e. 年龄40岁以上;

胃癌漏诊不少见

为什么经过先进的胃镜检查,胃癌仍会漏诊?这是因为在临床上,胃癌的形态千奇百怪,病灶较小的早期胃癌常常和胃溃疡、糜烂、萎缩性胃炎相混淆;广泛浸润的皮革胃的黏膜表面常常正常,包括从医多年的高年资医生有时也难以鉴别。因此,胃癌的漏诊情况是常见的。据日本统计,胃癌的漏诊率为10%~20%。

胃癌的首选诊断方法仍然是胃镜检查,必要时辅以X线钡餐检查或CT检查。通常,医生在给病人做胃镜时,都会全方位观察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球部,并对各部位作照相记录,可疑部位还会作多块、多方向活检及其病理学检查。

一些易患胃癌的高危人群,特别是40岁以上者,肺癌知识库,即使没有发现特殊病变,一般也应在一年内作胃镜定期复查,定期复查可以减少胃癌漏诊率。

胃癌漏诊虽然常见,但医生不能“放任自流”。下列方法对诊断胃癌有一定的补救作用:

1。有以下病灶者“近”期复查

胃镜检查中发现有胃溃疡、糜烂、不规则凹陷、小结节或黏膜色泽改变(发红、苍白、褪色等),即使活检病理报告为普通胃炎,患者也应在3个月内再次去医院接受胃镜复查。医生会在胃镜下对原病灶仔细观察,并钳取多块活组织进行病理学复查,可发现部分漏诊胃癌。

2。诊断不明者应接受“特殊”检查

若胃镜下发现可疑病灶,但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无异常,应采用特殊检查,如胃镜下喷洒色素提高识别力,进行超声胃镜检查、放大胃镜检查等,特别是应用先进的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可以直接在胃镜下看到胃黏膜的组织结构,甚至可以直接发现癌组织和癌细胞,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

3。无病灶者“定”期复查

一些易患胃癌的高危人群,特别是40岁以上者,即使没有发现特殊病变,一般也应在一年内作胃镜定期复查,定期复查可以减少胃癌漏诊率。

胃癌高危人群

严防漏诊发生

下列人群患胃癌的机会比普通人群高,因此,高危人群更需要提高警惕,防止胃癌漏诊发生:

直系亲属中患胃癌或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者;

胃镜下,胃黏膜出现糜烂、溃疡、颗粒或小结节,活检病理为胃黏膜上皮内瘤变者;

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或重度肠上皮化生者;

胃溃疡经治不愈或出现不断变换部位的胃溃疡;

不论何种原因进行胃部分切除术后10年以上者,残留胃,特别是贲门部或吻合口易患残胃癌;

胃息肉,尤其是伴有上皮内瘤变的胃腺瘤病人;

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合并有胃溃疡、糜烂性胃炎或有胃癌家族史者。

胃溃疡会癌变吗 胃溃疡癌变的症状

胃溃疡癌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胃溃疡的本身疼痛、反酸、上腹部不适等症状,往往会掩盖癌变的早期一些表现,加之有的患者并没有特异性的早期症状提示癌变,因此胃溃疡癌变早期容易被忽视。一般而言,有疼痛变得无规律、疼痛频繁、体重下降、黑便、不明原因低热等现象应该考虑到胃溃疡癌变的可能。

胃溃疡会变成胃癌吗

有可能癌变的,建议你平时注意饮食规律,定期检查。胃溃疡患者已经被证实为胃癌的危险人群,其中胃溃疡伴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为胃癌的高危人群,对于胃溃疡患者而言,预防癌变是非常重要的,应当每半年或者一年复查一次胃镜。

胃癌高危人群

胃癌高危人群

1、感染幽门螺杆菌患胃癌的危险性增加2~3倍;

2、患有癌前病变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部分切除者);

3、饮食习惯不良的人群(三餐不规律进食,食物过烫过辣,喜欢腌熏烧、高盐饮食,少食新鲜蔬菜等);

4、长期酗酒及吸烟的人群;

5、有胃癌或消化系统肿瘤家族人群;

6、某些特殊职业(从事开采煤炭、锡矿、木材加工、金属制、橡胶处理、化肥农药等职业者);

7、居住在地质、水质含有害物质的地区(如火山岩、高泥炭、有深大断层的地区)。

胃癌高危人群

1、感染幽门螺杆菌患胃癌的危险性增加2~3倍;

2、患有癌前病变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部分切除者);

3、饮食习惯不良的人群(三餐不规律进食,食物过烫过辣,喜欢腌熏烧、高盐饮食,少食新鲜蔬菜等);

4、长期酗酒及吸烟的人群;

5、有胃癌或消化系统肿瘤家族人群;

6、某些特殊职业(从事开采煤炭、锡矿、木材加工、金属制、橡胶处理、化肥农药等职业者);

7、居住在地质、水质含有害物质的地区(如火山岩、高泥炭、有深大断层的地区)。

如何发现胃癌

自然人群的普查有资料表明,间隔期为1.5-2年的大规模筛查有助于检测早期胃癌。如日本医学界采用放射影像学的气钡双对比方法进行普查,然后对可疑病例进行胃镜精检,结果胃癌早期手术率达到50%以上,5年存活率达90%以上。我国目前主要在胃癌高发区进行选择性局部普查,如年龄大于35岁,有食用高盐、霉变食物等不良的饮食习惯,有肿瘤家族史等,然后综合分析筛选出高危个体,再行内镜及x线摄片检查。综合我国各地普查结果,普查中胃癌检出率约0.037-0.6%,在检出的胃癌中,早期胃癌占15-25%,大大提高了无症状患者胃癌的发现率。据统计,无症状胃癌患者中半数左右手术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绝大部分无淋巴结转移;而有症状胃癌中有57%已经发生了淋巴结转移。所以对自然人群的普查是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工作。

门诊筛选凡有相关症状前来就诊者,即进入筛选,这是胃癌早期诊断的重要环节。早期胃癌表现有上腹部隐痛、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均不为早期胃癌所特有,故易被当作一般胃病而被忽视,这也是患者就诊过晚的原因之一。所以应强调在40岁以上的男性(嗜烟酒者应放宽到35岁)稍有上腹部不适,应予筛查,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之目的。此外消化不良症状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经临床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者,应考虑有胃癌的可能性。对于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胃息肉、残胃及良性胃溃疡等疾病者,更应警惕其演变为胃癌。我国门诊筛选早期胃癌检出率0.27%,低于日本(0.88%)而介于西欧(0.37%)和美国(0.1%)之间。现在普遍认为胃镜检查是早期胃癌最好的筛选方法。如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门诊胃镜检查26634例,检出胃癌951例,占胃镜检查术的3.57%,其中早期胃癌72例,占全部胃癌的7.6%。由于患者的传统习惯以及部分医院胃镜检查适应证偏严,致使早期胃癌的检出率难以提高。

高危人群随访胃癌高危人群包括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者。前者指一些发生胃癌危险性明显增高的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巨大胃黏膜皱襞病等。后者主要指病理上的胃黏膜不典型增生。高危人群随访法对胃癌及早期胃癌检出率高于普查法和门诊筛选法。现在认为胃癌的自然病程是一个较缓慢的过程,从早期阶段发展到进展期约需要3~4年时间,因此对高危人群每6-12个月随访复查胃镜较为合适。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有关的观点已经被广泛接受。已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是无感染者的3-6倍。还不清楚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可以预防胃癌,但有胃部恶性疾病家族史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且有临床症状者应列为胃癌高危人群,开展随访研究,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性治疗。

相关推荐

怎么防止慢性胃病

1、凡慢性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部手术后的患者,都应该将自己列为胃的高危群,学习一些防治胃的知识。 2、对各种慢性胃病应系统治疗,并到医院经胃镜或X线复查,确认治愈才行。不能以症状缓解作为治愈的标准。 3、当出现新的不适症状或原有疼痛规律发生改,或服药效果欠佳,以及出现贫血、黑便、乏力、消瘦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4、定期到医院复查。一般一年一次,最好胃镜检查与X线钡餐检查相互补充。一方面可以确定慢性胃病有无复发和加重,另一方面可以发现早期。5。40岁以上的慢性胃病患者要特别提高

哪些乳腺高危

乳腺女性最常见的症之一,每年约有20万查出患有乳腺。不论中年妇女或老年朋友一旦察觉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表现,就可列入乳腺高危群。 (1)有乳腺增生史或良性乳腺肿瘤史者。抑基因突者。 (2)有乳腺家族史者,尤其直系亲属(母亲或姐妹)中有一患过乳腺或乳腺相关基因突者。 (3)过晚生育的女性。有资料显示,30岁以后才生育第一胎者,乳腺发病率较30岁以前生育者高2倍。 (4)年龄超过40岁,未婚未孕未受乳者。乳腺发病风险升高,而有哺乳史者的乳腺发病风险显着降低,妊娠、哺乳岩

高危群须定期筛查胃

1.患有胃前病的患者:胃前病指具有胃倾向的良性疾病,常见的有: ①慢性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的一种前病,其发生胃的几率可以高达10%。 ②慢性胃溃疡率一般不足3%,若近期溃疡症状的规律性改,程度加重,并出现食欲减退、呕吐、进行性消瘦,应注意否发生。 ③胃息肉,一般认为,直径>2cm,多发且基底较宽的息肉率高。 ④胃部分切除术后者,大量资料表明,胃部分切除术后残胃发生的危险性增加,可达0.3%~10%。⑤其他前病,如巨大胃黏膜肥厚症,疣状胃炎等。 2.有幽门螺

得了胃痉挛对身体都有哪些危害

1、恶性贫血:恶性贫血患者中10%发生胃痉挛,胃痉挛的发生率为正常群的5~10倍。 2、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痉挛的发生率呈显着的正相关。 3、巨大胃粘膜皱襞症:血清蛋白经巨大胃粘膜皱襞漏失,临床上有低蛋白血症与浮肿,约10%可。 4、胃息肉:腺瘤型或绒毛型息肉虽然占胃息肉中的比例不高,率却为15%~40%.直径大于2cm者率更高.增生性息肉多见,而率仅1%胃痉挛的危害。 5、良性胃溃疡胃溃疡本身并不一个前期状态.而溃疡边缘的粘膜则容易发生肠上皮化生与恶。 6、残胃:

腿越长越容易得这种

身材高大腿长的患肠几率高 大肠主要包括结肠和直肠,早期常无症状,至出现便血、腹痛、腹泻等非特异症状时,患者常常已属中晚期。 大肠高危群主要包括:大肠高发地区年龄大于40岁的有症状群;接受过大肠、大肠息肉手术治疗的群;有直系亲属患过大肠或大肠息肉的群。 身材高更易患大肠 大肠一种可以预防的症,根据调查,我国大肠高发年龄在50-60岁,而西方国家则为60-70岁,相比之下我国发病年龄平均年轻了10岁。 容易得大肠群包括肥胖、高蛋白高热能低纤维饮食群,有大肠家族史的

总胃疼

不过还好,“治胃病”似乎比“治未病”简单多了,自己去买点胃药,或者休息一下,大部分情况都能“治好”,就有时会复发一下。“没事,反正也没有多疼,扛扛就过去了,还得上班呢,哪有时间看医生啊!”长期以来,很多这样做的…… 然而近年,诸如“30岁IT精英体检查出胃”、“饮食不注意,容易得胃”、“xxx名胃痛诊断为胃仅2月去世”……这些报道看得多了,难免心生顾虑:我老胃痛,不会得了胃吧?胃病和胃要怎么区分?两者有何因果关系……如果你也有这样的问题,不妨继续往下看吧。 1.“胃病”千千万,你

1种小病最易拖成肝

1.肝炎 虽然“病毒性肝炎患者只要活得够久,最终都会患上肝”听起来有点绝对,但它的确的最主要诱病原因之一。因此,高危群必须定期检查,以早诊早治。 2.慢性溃疡性疾病 口腔溃疡、胃溃疡十分常见,许多常常不将这些“小病”当回事。慢性溃疡长期存在可能发生。一般的口腔溃疡,经过适当治疗,7~10天就能痊愈,但如果同一处溃疡数周甚至一个月还不见好,就可能和口腔关系密切了。胃溃疡这样,如果反复发作,胃黏膜反复受到破损刺激,就可能会恶,发生胃。 3.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症的患病率高于非糖尿病患

哪些乳腺高危

(1)有乳腺增生史或良性乳腺肿瘤史者。抑基因突者。 (2)有乳腺家族史者,尤其直系亲属(母亲或姐妹)中有一患过乳腺或乳腺相关基因突者。 (3)过晚生育的女性。有资料显示,30岁以后才生育第一胎者,乳腺发病率较30岁以前生育者高2倍。 (4)年龄超过40岁,未婚未孕未受乳者。乳腺发病风险升高,而有哺乳史者的乳腺发病风险显着降低,妊娠、哺乳岩鳖对乳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5)妇女的中年后期,45岁以后乳腺的高发年龄段。初次分娩前曾有过多次工流产者。 (6)肥胖,有进食过多动物脂肪史

这种小病会致肝

1.肝炎 虽然“病毒性肝炎患者只要活得够久,最终都会患上肝”听起来有点绝对,但它的确的最主要诱病原因之一。 因此,高危群必须定期检查,以早诊早治。 2.慢性溃疡性疾病 口腔溃疡、胃溃疡十分常见,许多常常不将这些“小病”当回事。但罗荣城表示,慢性溃疡长期存在可能发生。一般的口腔溃疡,经过适当治疗,7~10天就能痊愈,但如果同一处溃疡数周甚至一个月还不见好,就可能和口腔关系密切了。 “胃溃疡这样,如果反复发作,胃黏膜反复受到破损刺激,就可能会恶,发生胃。” 3.糖尿病 有研究者指出,

怎样可以养胃啊

平时最重要的就要注意饮食调养,食物应该以柔软、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特别慢性胃炎、残胃炎、胃溃疡,吃的问题不解决好,就不可能治好病。临床上,慢性胃病的反反复复,这与很多没办法管住自己的嘴有关系。因此,必须管好嘴巴,但在门诊上往往很少能够做到这一点。对于大部分胃病患者来说,都怕凉的,因此,在生活起居上应该注意保暖。 心情不好吃不好更伤胃中医认为,忧思恼怒、情志不遂或饮食不节,致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或久病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职,痰凝气滞,热毒血瘀,交阻于胃,积聚成块而发为本病。由此看来,心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