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儿童孤独症的5种鉴别方法
判断儿童孤独症的5种鉴别方法
越来越多的父母带着小孩来看孤独症,来就诊的人群中,以2―3岁的儿童为多,而且三分之二的父母带小孩来医院就诊,往往是因为孩子语言能力落后。 喜欢看广告不喜欢与人交往 大连市孤独症脑瘫儿童康复指导中心康复师说,他自己就接诊过一个典型的孤独症小孩小鹏(化名),是个男孩,已经4岁了,他妈妈很担心,一个劲地询问,自己儿子从小到大都不喜欢与人交往,不知是不是得了孤独症。 小鹏妈妈说,小鹏从1岁半开始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症状:比如特别喜欢看电视上的广告和天气预报,却不喜欢看动画片和儿童片,行为刻板,情绪不稳定;2―3 岁时,时不时地会尖叫、旋转身体、摇头、滚地、哭闹不止,每次叫他时,他的反应总特别慢,而且口齿不清,含含糊糊的,现在在幼儿园,见到老师、同学就逃避,害怕和他们说话,总是喜欢一个人玩。 平时,小鹏不会用自己的语言和别人交谈,喜欢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容易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 小鹏妈妈说,奇怪的是小鹏很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读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能记住,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但让他用词表达时则明显很困难。 儿童孤独症最好在两岁前发现 孤独症起病于婴幼儿期,是以社会和交流能力受损以及狭隘的兴趣为特征的行为障碍性疾病。像小鹏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孤独症,他每天都能碰到好几个类似患者,男女发病有明显差异,比例在4―5∶1左右。 临床上,诊断孤独症的三大症状标准是,社会交往质的损害,言语与非言语沟通能力质的损害以及刻板僵硬的行为模式与兴趣。李荣说,很多婴儿在一岁时就能表现出交互性的注意,会目光注视,跟随他人的注意指向和指引他人的注意,有些婴儿6个月时就有部分能力,能跟随母亲的目光转向某个可见物体。而有孤独症的婴幼儿不能自觉地注意周围环境中自然发生的社会刺激。 “交互性注意的缺陷被认为是孤独症早期典型的、特有的社会交流损害。”李荣说,到1 岁时就会表现出来,并可作为诊断孤独症的标准之一。此外,2―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时期,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尽早识别高危儿童,尽早强化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最好在两岁前就能发现孩子患有孤独症,尽早治疗。 在孩子18个月时,可以通过以下五种行为来测试一下孩子是否患有孤独症,一、目光接触、呼唤其名字时看孩子的应答反应是否很慢;二、交互性注意时看其是否有反应;三、装扮性游戏时看其进入状态是否比较慢;四、非言语沟通能力是否很差;五、言语发育是否很差。
儿童孤独症尿检可以诊断
目前儿童出现孤独症的原因还是一个迷,很多家长都想了解怎么才能知道孩子是否得了孤独症,专家指出:儿童孤独症尿检可以诊断。
孤独症是发生在婴儿时期的一种特殊精神障碍。通常观点认为,儿童孤独症由遗传基因、脑部疾病或创伤及其他生理原因所致,而现有诊断方法多以观察儿童社交能力、交流反应等为主,诊断精确度差且诊断时间长。科学家新近发现,通过尿检也可判断儿童是否患孤独症。
尽管儿童孤独症及相关紊乱症患儿的比例如今在全球已达到5%。~7%。,但在临床诊断环节依旧存在诸多障碍,缺乏一套完善的化学检验方法。
而最近,英国的一项针对一批孤独症儿童展开尿检后发现,孤独症儿童尿检中可检测出某种菌群留下的特殊化学记号。
研究人员说,孤独症儿童通常伴有肠道疾病,原因是他们内脏中存在一种特殊菌群。这种菌群在患者尿液中留下一种特殊化学记号,可经由光谱分光镜等设备轻松分辨。
这种检验手段的问世对儿童孤独症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快速诊断儿童孤独症使对症早期治疗成为可能。而传统诊断一般需在儿童3岁以后进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研究人员称,此项研究对儿童进行孤独症尿检是一项重大进步,由此可以对患者展开早期治疗。
儿童孤独症可检查唾液
儿童孤独症可检查唾液。儿童孤独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儿童孤独症严重危害孩子的健康,而且儿童孤独症预后大多不良,儿童孤独症患儿往往残留行为障碍,以致适应困难,不能独立生活,仅少数人年长后,能适应社会生活。当然儿童孤独症预后与智力水平有关,智力障碍严重者预后差。
但令人开心的是,有研究发现唾液可测儿童孤独症,这样非常有利于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提高儿童孤独症患儿的生活质量。
唾液可测儿童孤独症
意大利科学家完成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的唾液中含有某些特别的复合物。因此唾液检测可诊断出孤独症。研究焦点集中手某些较小蛋白和缩氨酸。结果发现,三分之二的儿童孤独症患儿至少有一种唾液缩氨酸与健康孩子不同。唾缩氨酸分析有助于识别出自闭症倾向的人群。
儿童孤独症要及早治疗
儿童孤独症预后差,所以越早治疗儿童孤独症,越有利于患儿恢复健康,而且五岁以内绝大多数可以治愈,特别严重的需四岁半以前,所以父母要提高警惕,一旦发现孩子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就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请问什么是儿童孤独症
儿童孤独症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且近年来有增多趋势,发病年龄在30个月内,基本临床特征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以及刻板、僵硬的行为方式。儿童孤独症社会交往障碍表现为缺乏社交兴趣与反应,和同龄儿玩不到一块儿;缺乏面部表情;对父母没有明显的依恋,呼唤其名也无反应,神情淡漠、行为迟钝。儿童孤独症语言发育障碍非常严重,沉默不语,语言发育迟缓或有特殊的语言形式。
如何发现孩子有儿童孤独症
发现孩子有儿童孤独症,主要表现在有的患儿在婴儿阶段即表现为与家人不亲密、互动差、发育迟缓,也有的患儿生后 2 ~ 3年发育基本正常,之后逐渐出现孤独症症状。
儿童孤独症有哪些主要症状
作为孤独症的主要发病群体,儿童孤独症是指由脑功能发育不良引起的,以社会交往、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行为刻板重复等为基本特征的严重的儿童发育障碍性疾病。
交流障碍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儿童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婴儿期不喜欢拥抱,缺乏与亲人目光的对视;多数患儿表现为语言发育落后,部分患儿具备语言能力,但表现为重复、刻板的语言,或者自言自语,内容单调;孤独症儿童一般会表现出重复刻板的动作,比如特别依恋某个东西,重复收看电视广告等。
此外,专家认为,60%至70%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20%至30%在正常范围,约有10%为智力超常。大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在机械记忆方面等,但这些儿童认知功能异常,长大后很难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多数患儿存在感觉异常,包括对某些声音特别恐惧或者喜好,听觉怪异,对震耳的声音不在乎,但一听到某些声音却逃之夭夭,不喜欢被人拥抱、感觉迟钝;此外,儿童孤独症患者多动和注意力分散较为明显,发脾气、攻击、自伤行为在孤独症儿童身上均能看到,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的打骂或惩罚具有一定关系
预防儿童孤独症的方法有哪些
儿童孤独症要从妊娠期开始,因为妊娠和围产期诸多因素造成的大脑损伤与儿童孤独症的发病密切相关,预防重点是加强围产期卫生保健,积极进行优生优育工作,妊娠期病毒感染,先兆流产,出生时窒息和剖宫产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母亲妊娠期病毒感染尤其是孕期前3个月病毒感染可导致胎儿大脑发育异常而致儿童孤独症,如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均可损害患儿中枢神经而致病,所以孕妇在怀孕期间尤其是怀孕初期要注意不要感染病毒,在分娩时如遇难产时,应尽量避免婴幼儿窒息,以免造成脑损害,在婴儿早期也要注意避免高烧惊厥,多次的高烧惊厥也会造成脑损害。
婴儿应尽可能用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碱性矿物质,有益于孩子智力的发展,较大的儿童应少吃糖,多吃蔬菜,水果,杂粮等“碱性食物”,注意膳食的“酸碱平衡”,有益于机体内PH值的相对稳定,使各种代谢功能协调,进而使身心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防治儿童孤独症要采取综合性措施,要让孩子多参加各种锻炼,多参与集体活动,切勿让孩子长期过“封闭式”的生活,以免形成孤僻性格而殃及孩子终生,一旦发现孩子出现类似儿童孤独症的表现,应及时请教医生,妥善施治,并进行有关诱导训练。
在了解孩子有这方面的倾向时,家长越早发现,越早对其进行治疗,效果就会越好,因为这些孩子若没有及时地接受特殊的教育训练,他们将成为终身残障,若他们能得到合理的教育和训练,绝大部分儿童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一部分孩子可能基本具备自主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
语言障碍将影响儿童孤独症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要尽力去训练,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文字训练:用文字卡来进行训练,目的是使儿童孤独症患儿除了认识文字外还会将文字与读结合起来。
2、语言理解能力训练:在单词训练阶段即可开始语言理解训练,如利用让儿童孤独症患儿从若干卡片中选择出要求的卡片来进行。
3、呼吸训练:在行为中加人由口吐气的动作,这样才能顺利进行发声训练。在训练中要反复示范及时给予正性强化,如赞扬,给糖果等。
4、说句子训练:可利用儿童孤独症患儿的一些要求进行,句子开始要简短,之后逐渐延长,最后加入一些表示礼貌和客套的词。
5、单词训练:从模仿说出实际物品的名称开始,物品最好选择儿童孤独症患儿感兴趣的食品或玩具,待能说出实物名称时可过渡到卡片。对一些动词,可通过动作去学习。
6、复述和对答能力的训练:可训练患儿听训练者念句子或文章,然后正确加以模仿和复述,在儿童孤独症患儿能复述20字以上后,可利用画书或日常情景训练他的对答能力。
7、朗读文章及表达能力训练:对于已经入学或认识一些文字的患儿,可让他朗读一些有简单文字说明的画书或配有一定图解的故事,然后请他复述故事并针对故事内容进行提问。
8、口型和发音训练:让儿童孤独症患儿很快学会模仿口型和发音较为困难,可先从让他模仿一些身体大动作开始,逐步过渡到口型发音的模仿。对患儿来经特别训练之前的偶然发音要立即给予鼓励,以增加自动发音的频率。
高龄父亲容易生个得孤独症的孩子吗
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的神经系统疾病。患病儿童三岁前会表现出语言和沟通能力发展迟缓,不愿与人交流,整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多数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有明显障碍,兴趣狭隘、行为刻板,严重的还会有自残或暴力的倾向。专家提醒,由于儿童孤独症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和多基因遗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围产期并发症等精神因素有关),减少孤独症危害的最好办法就是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相对于较为年轻的男性,高龄父亲所生的子女患上孤独症的几率要高近6倍。 超过10万名儿童,这些孩子出生时他们的父亲都已经超过了40岁,结果发现这些孩子患孤独症和相关机体失调病症的几率比那些父亲低于30岁的孩子高出近5倍。调查发现,若小孩出生时父亲的年龄在15到29岁之间,孩子患上孤独症的几率只有万分之六,若当时父亲年龄在30到39岁之间,那么孩子患病几率上升到万分之九(为上组人群的1。6倍)。而那些父亲已是40到49岁的“高龄”的,其孩子患上自闭症的几率就猛增到万分之三十二(增加到5。75倍)。50岁以上的父亲的孩子患病几率则为万分之五十二。总之,父亲年纪越大,孩子患病比率越高。该项目负责人、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研究员亚伯拉罕·莱申博格介绍说,父亲的年龄每增加10岁,诞下孤独症儿童的几率就会翻倍。
别让孩子吃出孤独症
对于儿童孤独症的病因,以前认为是由于脑部机能障碍及后天教育方式不当所致,也有人认为是父母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忽视家庭教育造成的。但科学家认为,孩子过量食用“酸性食物”增加了儿童孤独症的发生和发展。如今,三高(高蛋白、高糖、高脂肪)的营养食品充斥餐桌,受到孩子的青睐,导致蔬菜、杂粮摄入偏少。许多科学研究已证明:过量食用高糖、高脂肪和动物性蛋白的酸性食品,易使体液酸性化,呈现酸性体质。儿童时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医学研究证明,过食酸性食品,会渐进性地出现一系列症状———手足发凉,容易感冒,常哭闹不止,免疫力降低,严重者可殃及大脑功能,导致思维功能紊乱。可以说,酸性食品对儿童孤独症的发生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防患于未然”,专家告诫:儿童应多食绿色蔬菜,如菠菜、油菜、空心菜、香菜等深色蔬菜。这些蔬菜最能为儿童提供适宜的维生素a。
儿童孤独症筛查好吗
1、自闭症儿童又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儿童孤独症起病于婴幼儿期,会通过语言功能表现出来,即两三岁的孩童尚不能说话,对事情不感兴趣,还包括已经能说话、但年龄增长到三四岁,出现语言能力下降甚至消失的情况。
2、儿童孤独症还表现在社会交往能力严重损害。婴儿6个月大后,却分不清父母、亲人,无法感知情感,没有交往的欲望和能力,既不参与也不痛苦,更不羡慕,很少说话、说很少的话,甚至慢慢完全不说话。
3、专家介绍,孤独症儿童兴趣范围窄,常钟情于某一物件如一张纸、一个毛线团。“家长可将自家孩子与其他孩子对比判断,一看语言发育状况,二看其兴趣范围是否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扩展。”曲伟杰说。
4、如发现孩子在语言、情感、兴趣、智能等存在异样,家长要及早带孩子就诊心理科、精神科,将对儿童进行心理检查、身体检查置于等同位置,以防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在治疗阶段,要借助专业机构,由专业人员结合具体理论、设施,对患病儿童进行专业化、系统化、个性化治疗。
自闭症的认识误区
(1)认为孤独症就是性格孤僻。
不了解孤独症的人很容易联想到性格孤僻或内向,即把孤独症与心理障碍联系起来,认为孤独症儿童是受到某种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孤僻性格的。研究表明孤独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而非为单纯心理方面的障碍。
(2)认为孤独症儿童认知能力低下,很难教会。
绝大多数研究和经验显示,到现在为止教育仍然是最有效的一种干预手段。孤独症儿童不仅跟一般儿童一样可以通过教育获得知识和技能,也可以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最终融入社会。教育是一种帮助孤独症儿童融入和回归社会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3)认为孤独症是由于父母不称职造成的。
孤独症曾经被认为是由所谓“冰箱妈妈 ”造成的。这种理论把儿童孤独症的责任归咎于母亲给子女们的关心和爱太少。这种理论虽然早已被推翻而且没有任何依据,但它似乎仍然时不时地以各种形式出现来宣泄情绪和归咎责任。事实上,孤独症是一种大脑发展障碍,而非父母教养方式所产生的结果。
孩子不爱说话是自闭症吗
自闭症,是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孤独症的孩子经常有诸多表现:不愿与父母亲热,也没有眼神情感交流,更不愿接受父母的拥抱、抚爱;不喜欢与小朋友一起游戏,只喜欢独自活动;当别人呼唤他的时候,他漠然不应,无动于衷。根据《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孤独症病患超过1000万,0-14岁儿童病患的数量超过200万。
早期孩子发病一般都有各种征兆,比如你叫他,他很少有反应,以至于有的家长会以为孩子是不是有听力障碍。到了该说话的年龄,他始终不讲话,或是有些孩子讲出来的话家长听不懂。还有就是这些孩子在早期的时候,玩儿的东西比较刻板、重复、单调。还有的孩子上了幼儿园,他不太会交流,也不愿意参与到群体的环境里去玩儿,基本上都是单独的在玩儿。
不过有些孩子只是喜欢单纯的独处,不爱说话,性格较为孤僻,但是事实上并没有语言及行为问题等障碍,这个不是真正的孤独症,只不过性格孤僻些。真正的孤独症孩子要比这个严重得多,家长要注意区分,不要盲目下结论。
儿童孤独症的病发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父母的心态、家庭生活状态和社会交际都有可能引发儿童孤独症。一旦确定孩子患上孤独症,一定要尽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