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的合理膳食
动脉粥样硬化的合理膳食
合理的膳食:
(1)膳食总热量勿过高,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40岁以上者尤应预防发胖。正常体重的简单计算法为:身高(cm数)减110=体重(kg数)。
(2)超过正常标准体重者,应减少每日进食的总热量,食用低脂、低胆固醇膳食,并限制蔗糖和含糖食物的摄入。
(3)年过40岁者即使血脂不增高,应避免经常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和含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肥肉、猪油、骨髓、奶油及其制品、椰子油、可可油等;避免多食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肝、脑、肾、肺等内脏,鱿鱼,牡蛎,墨鱼,鱼子,虾子,蟹黄,蛋黄等。若血脂持续增高,应食用低胆固醇、低动物性脂肪食物,如:各种瘦肉,鸡、鸭、鱼肉,蛋白,豆制品等。
(4)已确诊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严禁暴饮暴食,以免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合并有高血压或心力衰竭者,应同时限制食盐和含钠食物。
(5)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c和植物蛋白的食物。在可能条件下,尽量以豆油、菜油、麻油、玉米油、茶油、米糠油等为食用油。
中风有什么表现 中风怎么预防
1、一级预防。一是防治高血压:积极控制高血压可使脑卒中发病率和患者死亡率分别降低40%以上。因此,控制高血压是脑卒中的最重要措施。一是预防心源性脑卒中:风湿性心瓣膜病、心肌梗死和心房纤颤患者是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高危人群,应长期口服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聚集药以预防脑卒中。三是防治糖尿病:糖尿病可导致微血管病变及促发大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应在人群中筛查糖尿病患者并积极治疗、控制糖尿病。四是防治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合理膳食,减少钠盐摄入;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酒。
2、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的主要措施。其主要针对已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发生轻型卒中并在短期内(3周)完全恢复者,防止发生完全性脑卒中,以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发生。
3、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指临床预防或康复性预防,主要为发病后积极治疗,防止病情恶化,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了解并干预危险因素有助于冠心病的防治。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总胆固醇过高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甘油三酯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超重/肥胖、高血糖/糖尿病,不良生活方式包括吸烟、不合理膳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等)、缺少体力活动、过量饮酒,以及社会心理因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家族史。此外,与感染有关,如巨细胞病毒、肺炎衣原体、幽门螺杆菌等。
冠心病的发作常常与季节变化、情绪激动、体力活动增加、饱食、大量吸烟和饮酒等有关。
防动脉粥样硬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当前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这种疾病虽然后果严重,却是可防可治而不可怕的。血脂异常(既往称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十分密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及周围血管疾病的元凶。
血脂异常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其发病机制除了与先天的遗传基因有关外,后天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要想改善血脂异常情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限制食物性胆固醇的摄入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虽然体内的胆固醇不全来自食物,但是限制胆固醇的摄入是降低高胆固醇血症所必需的。
食物中含胆固醇丰富的是鸡蛋黄、蟹黄和各种动物内脏,这些食物应尽量少吃。如一个蛋黄就含胆固醇约200-300mg,这就是每天胆固醇摄入的最高量。
2.限制脂肪的摄入
食用的脂肪包括动物脂肪和植物脂肪,前者主要含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可升高胆固醇,应该严格限制,使其不超过每天总热量的7%。后者虽然是不饱和脂肪酸,但因其提供较高的热量,也应该适当限制,以每天不超过20-25g为宜。全部脂肪热量不超过摄入总热量的30%。
提倡科学的烹调方法,菜肴以蒸、煮和凉拌为主,炒菜少放油,尽量不煎、炸食品,少吃人造奶油食物。
3.限制总热量的摄入
除了限制脂肪外,提供热量的碳水化合物也应适当限制,也就是每天的主食要有所控制,做到每餐食无求饱,而且多吃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而热量较低的粗粮(如全麦面粉等)、杂粮(如豆类杂面等)和新鲜绿叶蔬菜。
若血脂异常合并或继发于糖尿病者,其主食控制就更为重要。
4.戒烟限酒
吸烟能抑制脂蛋白脂酶(人体内一种参与脂蛋白代谢的重要的酶)的活性,使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还能破坏内皮细胞的功能,引起动脉痉挛等。所以对于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危害很大,必须戒烟。
而适量饮酒,尤其是葡萄酒,对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有益,以每天不超过1oog葡萄酒为宜。
5.选择适当的体育锻炼
对于超重和肥胖者,除了饮食控制外,体育锻炼是有效的减肥措施。以腰围增加为特征的向心性肥胖,内脏脂肪增多,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不少血脂异常患者合并有脂肪肝,更应通过体育锻炼达到消耗脂肪,减轻体重的效果。体育锻炼的方式建议采用低、中强度的有节律、重复性的有氧运动,如行走、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或体操等,如每天行走30分钟,距离为3000米。
如果切实做到了以上的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大约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0%-30%,疗效还是相当可观的。所以对于心血管综合危险程度属于低、中度的血脂异常者,可在药物治疗前,先采取这些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3-6个月,可能会收到较好的调脂效果。即使是需要服用调脂药物治疗的患者,这种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治疗措施,而且应持之以恒,贯穿始终。
动脉粥样硬化治疗
手术治疗
包括对狭窄或闭塞的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肾动脉和四肢动脉施行再通或重建或旁路移植等外科手术,以恢复动脉的供血。用带球囊的导管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将突入动脉管腔的粥样物质压向动脉壁而使血管畅通;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经皮腔内血管旋切术、旋磨术、激光成形术等多种介入治疗,将粥样物质切下、磨碎、气化吸出而使血管再通。目前应用最多的还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STent)包括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
药物治疗
1、调整血脂药物血脂异常的患者,经上述饮食调节和注意进行体力活动3 个月后,未达到目标水平者,应选用以他汀类降低TC 和LDL-C 为主的调脂药,其他如贝特类、烟酸类、胆酸隔置剂、不饱和脂肪酸等。
2、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药物,可防止血栓形成,可能有助于防止血管阻塞性病变病情发展,用于预防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血栓栓塞。最常用者为阿司匹林。
3、溶血栓和抗凝药物对动脉内形成血栓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者,可用溶解血栓制剂,继而用抗凝药。
4、针对缺血症状的相应治疗,如心绞痛时应用血管扩张剂及β受体阻滞剂等。
一般防治措施
1、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配合治疗:树立信心,长期坚持,积极配合治疗。
2、合理膳食:控制膳食总热量,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40岁以上者尤应预防发胖。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C(如新鲜蔬菜、瓜果)和植物蛋白(如豆类及其制品)的食物。尽量以花生油、豆油、菜籽油等植物油为食用油。已确诊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严禁暴饮暴食,以免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合并有高血压或心力衰竭者,应同时限制食盐。
3、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对老年人提倡散步,做保健体操,打太极拳等,不宜勉强作剧烈活动。
4、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
5、提倡不吸烟,不饮烈性酒:虽然少量低浓度酒能提高血HDL,但长期饮用会引起其他问题,因此不宜提倡。
6、积极控制与本病有关的一些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等。
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怎么办
1、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怎么办
调节血脂
在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的基础上,血脂仍高于正常时,可用调脂药。
抗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抗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药物可防止血栓形成,防止血管阻塞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怎么办
2、下肢动脉硬化发病机制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现为脂质和坏死组织的骤聚,因此往往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退行性病变。其特点是受累下肢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病变常累及弹性及大中等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3、下肢动脉硬化临床诊断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DA早期的症状为间歇性跛行、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后期可出现静息痛、皮肤温度明显降低、发绀、趾端溃疡、坏疽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症状的有无、轻重受病变进展的速度、侧支循环的多寡、个体的耐受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单纯依靠临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表现来诊断刁;敏感、不客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容易漏诊、漏治,可操控性差。MeijerW等的研究显示仅10%-20%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DA患者具有临床症状。如合并糖尿病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由于神经系统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变患者的感觉迟钝,一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下肢动脉供血已经严重不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症状轻微、甚至缺乏。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劳逸结合与精神调节 避免精神紧张、烦恼焦虑,生活要有规律,学会经常用脑,又要避免用脑过度。
②合理饮食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饮食原则是限制脂肪摄入量。摄入动物脂肪(主要含饱和脂肪酸)不宜过多,应少食肥肉、猪油、奶油或其他动物油。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系统有不利的影响,可以促进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并使形成的脂蛋白易于附着在血管壁上,有的还能引起“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血液中堆积,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可以减低血浆中甘油三酯的含量,并能抑制血小板功能,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多吃一些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鱼类、植物油、豆制品等。另外,少吃甜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和钾、钙等,有益于营养素及植物纤维的摄入。摄入适量的盐(5克/天),不吸烟、少饮酒或不饮酒等,这些都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③体力活动 积极地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可帮助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并防止肥胖。
④早期采取治疗措施 一级预防的重点有三个:干预血糖、干预血压、干预血脂。力争在早期采取治疗措施
动脉粥样硬化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西医治疗
手术治疗
包括对狭窄或闭塞的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肾动脉和四肢动脉施行再通或重建或旁路移植等外科手术,以恢复动脉的供血。用带球囊的导管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将突入动脉管腔的粥样物质压向动脉壁而使血管畅通;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经皮腔内血管旋切术、旋磨术、激光成形术等多种介入治疗,将粥样物质切下、磨碎、气化吸出而使血管再通。目前应用最多的还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STent)包括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
药物治疗
1、调整血脂药物血脂异常的患者,经上述饮食调节和注意进行体力活动3 个月后,未达到目标水平者,应选用以他汀类降低TC 和LDL-C 为主的调脂药,其他如贝特类、烟酸类、胆酸隔置剂、不饱和脂肪酸等。
2、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药物,可防止血栓形成,可能有助于防止血管阻塞性病变病情发展,用于预防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血栓栓塞。最常用者为阿司匹林。
3、溶血栓和抗凝药物对动脉内形成血栓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者,可用溶解血栓制剂,继而用抗凝药。
4、针对缺血症状的相应治疗,如心绞痛时应用血管扩张剂及β受体阻滞剂等。
一般防治措施
1、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配合治疗:树立信心,长期坚持,积极配合治疗。
2、合理膳食:控制膳食总热量,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40岁以上者尤应预防发胖。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C(如新鲜蔬菜、瓜果)和植物蛋白(如豆类及其制品)的食物。尽量以花生油、豆油、菜籽油等植物油为食用油。已确诊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严禁暴饮暴食,以免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合并有高血压或心力衰竭者,应同时限制食盐。
3、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对老年人提倡散步,做保健体操,打太极拳等,不宜勉强作剧烈活动。
4、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
5、提倡不吸烟,不饮烈性酒:虽然少量低浓度酒能提高血HDL,但长期饮用会引起其他问题,因此不宜提倡。
6、积极控制与本病有关的一些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等。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治疗
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着多靶向,整体调节,副作用小等优势,通过调节人 体阴阳气血和脏腑功能,中医药治疗能够延缓病程进展并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不同医家对于本病的病机观点个有侧重,但均认可本病的基本病机在于是脏腑功能亏 损,痰瘀互结,虚实夹杂。治疗时根据病情调整脏腑功能,活血化痰,通常能起到良好的疗效。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一些具有活血和补气功能的药物能够起到保护 血管内膜,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如丹参,黄芪,女贞子,杜仲等。
预后
本病预后随病变部位、程度、血管狭窄发展速度、受累器官受损情况和有无并发症而不同。脑、心、肾的动脉病变而发生脑血管意外、心肌梗塞或肾功能衰竭者,预后不佳。
动脉粥样硬化护理
防止病人过度疲劳和剧烈运动,尽量减轻心脏负担。
病人应避免情绪激动和精神紧张,以免因分泌功能增强而引起心肌突然缺血。
病人应戒烟忌酒,不要吃得过饱,以免刺激冠状动脉收缩而发病;保持大便通畅,以免因使劲用力屏气而阻碍血液回流到心脏;防止性生活过频,以减少心脏负担。
遵医嘱按时按量给病人服药,以控制疾病发展。
不要让病人独宿,尤其是老年病人,最好有亲人同室,否则要安装电铃,以便应急。
老年病人最好不要独自外出,若办不到,则应在病人的衣袋内备一张急救卡片和备用的药物。卡片上面写有姓名、住址、监护人的电话、传呼,以及病人所患的疾病,发作时可让路人帮助服药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