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药选对了,为什么还是效果更不好 应激因素
降糖药选对了,为什么还是效果更不好 应激因素
处于感冒发热、严重感染、外伤、手术、急性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等应激状态或女性处于妊娠期、月经期等,皆可使体内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削弱药物的降糖效果,导致血糖居高不下。如果情况严重的话,患者可暂时改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人有时不需吃药
你要做妈妈或你正在为你的宝宝哺乳时,是不能口服降糖药的。女人怀孕时,身体处于特殊时期,如果口服降糖药,并不能平稳的控制血糖,这会导致血糖波动大,危害胎儿的正常发育。哺乳期的妈妈也不适合口服降糖药,药物能通过乳汁排泄,会导致孩子低血糖,这是很危险的。所以如果你要做妈妈了,或者你已经是一个可爱宝宝的妈妈了,那么,你就要暂时停止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的注射。
糖尿病人最怕的就是糖尿病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会对身体造成进一步的损害,甚至危害生命。那么,在糖尿病并发症时期,比如,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这时候患者口服降糖药,往往降糖的效果不明显,那么就需要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了,也可以口服药和注射胰岛素双管齐下,尽快的控制血糖,治疗并发症。
还有一些糖尿病人群,平常就不适宜服用降糖药,比如;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人,单靠服药是控制不了血糖的,必须要胰岛素的注射降糖,当然也可以口服药物双管齐下。还有就是肝、肾、心功能不好的人,口服降糖药会使药物对脏器造成损害,长期服用减少糖尿病人器官寿命。
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便宜,但在特殊时期,特殊情况,或口服药物效果不明显,身体不能承受口服的药物,就需要胰岛素注射。
糖尿病孕妇需要注意哪些用药事项
(1)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不宜单用口服降糖药,当然双胍类降糖药及拜糖平与胰岛素合用还是很有效的;
(2)糖尿病孕妇应一律停用口服降糖药,以免目前血糖控制不佳,同时引起胎儿发育有异常。因为口服降糖药能通过乳汁排泄,所以喂奶的女性也不要服用口服降糖药;
(3)肝、肾功能不全者不用或慎用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全部都须肝脏代谢,大多数都要经肾脏排出,肝、肾功能不好的病人服用口服降糖药可能发生药物积累中毒或发生低血糖症,还可能进一步损害肝、肾功能;
(4)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等病人使用口服降糖药效果很差,有些还可能加重酮症酸中毒或引起乳酸性酸中毒,最好不用;
(5)比较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特别是发展到Ⅲ期或Ⅲ期以上的肾脏及眼底病变者应停用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治疗;
(6)其它急症:如肌梗塞、手术、创伤等情况发生时,也应短期改用胰岛素治疗。
治疗糖尿病一般要怎样降糖
控制饮食治疗糖尿病: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由于饮食问题引起的,因此,在治疗糖尿病主要是降血糖,药物的选择很重要,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其实非常多,虽然都是治疗糖尿病的,但是每种药物的治疗目的和是否对症都有讲究,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进行饮食控制、适当的运动,降低自身的体重等治疗方式后,如果治疗的效果不满意,都可以使用磺脲类药物来进行进一步治疗糖尿病。因降糖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素分泌,所以对有一定胰岛功能者疗效较好。
降糖药物控制糖尿病:
生活中,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以降糖药物为主,治疗糖尿病主要是降血糖,药物的选择很重要,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其实非常多,虽然都是治疗糖尿病的,但是每种药物的治疗目的和是否对症都有讲究,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进行饮食控制、适当的运动,降低自身的体重等治疗方式后,如果治疗的效果不满意,都可以使用磺脲类药物来进行进一步治疗糖尿病。因降糖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素分泌,所以对有一定胰岛功能者疗效较好。
降糖药物控制糖尿病效果不错,例如肠促胰岛激素。主要有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抑制胰升血糖激素的分泌,调节摄食中枢等作用。是一种胰升血糖激素样肽类药物,也被称之为人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如:利拉鲁肽、艾塞那肽等。能较好的控制血糖和降低体重,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和腹痛等。
心理治疗糖尿病:
治疗糖尿病一般要怎样降糖?其实心理治疗对糖尿病的控制非常重要。乐观稳定的情绪有利于维持病人内在环境的稳定,而焦虑的情绪会引起一些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拮抗胰岛素,引起血糖升高,使病情加重。正确的精神状态和对疾病的态度应该是在医生正确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防治糖尿病知识。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对于单纯饮食和口服降糖药控制不好并已有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应尽早使用胰岛素。应用胰岛素时需监测血糖及时调整剂量。
2.饮食治疗:目前主张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即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0.8g/kg.d)。对已有水肿和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在饮食上除限制钠的摄入外,对蛋白质摄入宜采取少而精的原则(0.6g/kg.d),必要时可适量输氨基酸和血浆。在胰岛素保证下可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保证足够的热量。脂肪宜选用植物油。
3.抗氧化治疗:由于现在已经明确导致肾脏损害的原因系氧化应激,因此抗氧化治疗对糖尿病肾病表现出显著的效果,n a i t o等在研究中发现“氧化应激( o x i d a t i v e s t r e s s ) ”是糖尿病导致肾病的一个重要机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检测血糖水平、体重、尿白蛋白、尿 8羟基脱氧鸟苷( 8 -o h d g ) 。实验结果显示,经过艾诗特asta虾青素的长期治疗,尿白蛋白和8 -o h d g的增加明显被控制,而且未经治疗的小鼠肾小球内8- o h d g免疫反应性细胞比治疗组多。实验结果表明,艾诗特asta虾青素通过降低肾的氧化应激来控制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和预防肾脏细胞的损伤。
2型糖尿病患者要不要打胰岛素
2型糖尿病病人应用胰岛素是有益处的,它可使血糖浓度得到有效的控制,消除高血糖所致的“葡萄糖毒性作用”,有利于自身胰岛功能的恢复;并能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改善脂肪代谢异常,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并发症。
下列情况必须使用用胰岛素治疗:
(1)病人长期应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但对口服治疗的效果越来越差,血糖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2)口服降糖药物有禁忌,如应用口服药物出现过敏反应。
(3)存在肝功能、肾功能不全,口服降糖药后可进一步损害肝肾功能。
(4)应激状态,如病人处于外伤、手术、妊娠、严重感染等情况时该用胰岛素来有效控制血糖浓度,以利于机体度过应激状态。
血糖高降不下来
●不良情绪等应激状态
心理因素对血糖的影响很大,紧张、焦虑、气恼、失眠、大喜大悲、过度兴奋等情绪变化均会引起体内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胰岛素释放减少,致使血糖升高。处于感冒发热、严重感染、外伤、手术、急性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等应激状态或女性处于妊娠期、月经期等,皆可使体内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削弱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酌情增加降糖药物的用量,以保证降糖效果。应激状态解除,降糖药物再恢复正常量。
●选药不当
糖尿病患者用药讲究个体化,应当针对每位患者的糖尿病类型、胰岛功能状况、年龄、胖瘦、有无并发症及全天血糖谱的特点,合理选择药物。就拿Ⅱ型糖尿病来说,肥胖者宜选用双胍类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以餐后高血糖为主者,宜选用α-糖苷酶抑制药和格列奈类药物。有些患者在虚假广告的误导下,选用降糖效果不确切的保健品来代替降糖西药,致使血糖居高不下。
有些病人用药虽然正确,但因用药不到位,用药方法、服药时间及用药量不当,使药物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联合用药不当
单一药物治疗在开始阶段多可奏效,而服用数年后,常出现药效降低、血糖逐渐升高的现象,此时应及时采用联合用药方案。联合用药的原则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协同发挥降糖作用,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但是,有些患者将同一类的降糖药物合用,如格列本脲(优降糖)与格列吡嗪(美吡达)联用,这样非但不能增强降糖作用,反而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自身原因导致药物失效
许多降糖药物都是在患者尚存部分胰岛功能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随着病程的延长,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逐渐减退甚至衰竭,这就是为什么有些降糖药物开始有效,应用一段时间以后,效果逐渐减退甚至完全失效的缘故。因为此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当患者胰岛功能已完全衰竭时,此类药物也就没有效果了。
●胰岛素抵抗
当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时,就会大大削弱胰岛素的降糖作用,造成血糖升高。身体超重或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在病程的早期阶段,其血糖升高的原因多是由于对胰岛素不敏感,而并非胰岛素分泌量不足。这类患者治疗的首选药物不是促胰岛素分泌药或者胰岛素,而应当选择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等具有胰岛素增敏作用的药物,通过消除胰岛素抵抗来改善对血糖的控制。
●有升糖因素存在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服用了具有升糖作用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b-受体阻滞药(如普萘洛尔)、噻嗪类利尿药(如氢氯噻嗪)、雌激素、甲状腺激素等;二是同时合并某些内分泌疾病,如肢端肥大症、库欣病等。
●血糖监测不准确
自我血糖监测的结果准确与否,取决于血糖仪的质量和使用者的操作水平。一个不准确的检测结果,常会错误地指导治疗调整,导致血糖居高不下或低血糖的发生。
因此,血糖控制不好的原因很复杂,必须医患合作,共同认真分析原因,因人而异,采取相应措施,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糖友的降糖药该怎么吃
1、糖尿病孕妇及哺乳的女性:应一律停用口服降糖药,以免血糖控制不佳,引起胎儿发育异常。另外,口服降糖药能通过乳汁排泄,所以哺乳的女性也不要服用口服降糖药。
2、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如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等病人,使用口服降糖药效果很差,有些还可能加重酮症酸中毒或引起乳酸性酸中毒,因此最好不用降糖药。
3、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不宜单用口服降糖药,当然双胍类降糖药及拜糖平与胰岛素合用还是很有效的。
4、比较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特别是发展到Ⅲ期或Ⅲ期以上的肾脏及眼底病变者,应停用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治疗。
5、肝、肾功能不全者:不用或慎用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全部都需肝脏代谢,大多数都要经肾脏排出,肝、肾功能不好的病人服用口服降糖药可能发生药物积累中毒或发生低血糖症,还可能进一步损害肝、肾功能。
口服降血糖药物为什么会逐渐失效
一、口服降血糖药物为什么会逐渐失效
口服降糖药失效是2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主要见于胰岛素促泌剂,包括磺脲类药物(如优降糖、消渴丸等)和格列奈类药物(如诺和龙、唐力等)。因为此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刺激胰岛ß细胞分泌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药物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体内存在一定数量的胰岛ß细胞。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人在诊断之初,胰岛功能就已降至正常人的50%,此后,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胰岛功能将以大约每年5%的速度衰减,直至完全衰竭。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2型糖尿病人服用胰岛素促泌剂开始阶段效果好,以后越来越差,最终完全失效。因为在病程早期,患者仍保留一定的胰岛功能,而到了病程晚期,患者胰岛功能已完全衰竭。换句话说:胰岛ß—细胞分泌功能逐渐衰竭是导致胰岛素促泌剂失效的主要原因。
二、口服降糖药失效分哪两种情况?
口服降糖药失效是2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根据药物失效发生的早晚,分为“原发性失效”和“继发性失效”。有的人在糖尿病确诊之初,口服胰岛素促泌剂就不起作用,血糖始终居高不下,谓之“原发性失效”, 这种情况多见于发现时病情已处于晚期、胰岛功能严重衰竭的糖尿病人。“继发性失效”是指在服药的头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内,血糖可得到满意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药效越来越差,将药物加至最大剂量血糖仍得不到理想控制(空腹血糖>10mmol/L),继发性失效的发生率每年为5%~15%,应用胰岛素促泌剂治疗5年,将有大约30%~40%的病人发生继发性失效。
三、口服降糖药失效能否逆转?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是由于胰岛功能完全衰竭所致,逆转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有些病人之所以服用胰岛素促泌剂血糖控制不好,原因在于饮食控制不严、运动过少、腹泻导致药物吸收不良、药物用法不当、存在应激因素(如感染、创伤、急性期心脑卒中等)或同时应用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利尿药、避孕药等)等等。这些情况均不属于真正的口服降糖药失效,因为在消除这些干扰因素之后,药效可以重新恢复,故又称之为“口服降糖药假性失效”。
四、口服降糖药失效后该咋办?
一旦发现胰岛素促泌剂失效,应及早加用胰岛素联合治疗,这对于迅速控制血糖,减轻高血糖的毒性作用,保护残存的胰岛功能很有意义。不仅如此,两者联用还可节省外源性胰岛素用量,避免高胰岛素血症的危害。临床上有些继发性失效的病人,配合胰岛素治疗一段时间后,胰岛ß—细胞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可以重新恢复对口服降糖药的敏感性。当然,如果病人胰岛功能完全衰竭,丧失分泌功能,则应完全换用胰岛素替代治疗。
有些患者心理上有强烈的“胰岛素抵抗”,明明已经出现口服降糖药失效,但对使用胰岛素却一再拖延甚至拒不使用,致使血糖长期居高不下。高血糖的毒性作用不仅会加速胰岛功能的衰竭速度,而且会导致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这种做法实在要不得。
五、如何防止和延缓口服降糖药物失效?
胰岛功能衰竭是导致口服降糖药物失效的主要原因,而长期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又是导致胰岛功能衰竭的罪魁祸首,因此,延缓或避免口服降糖药物失效,最好的办法就是早诊断、早治疗,将血糖控制控制达标,以延缓胰岛功能衰竭。此外,严格控制饮食,加强体育运动,避免肥胖,减轻胰岛素抵抗,也是必不可少的防治措施。
新近研究证实,新型降糖药物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百泌达)可以促进胰岛β细胞增生和分化,有效保护及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应用,可以起到延缓胰岛功能衰减,预防口服降糖药失效的作用。
六、如何正确看待口服降糖药失效?
发生口服降糖药失效以后,病人往往情绪悲观、低落,情绪波动反过来又促使血糖升高,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口服降糖药失效并不意味着无药可医、无计可施,通过联合或改用胰岛素治疗,同样能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但是,有些糖尿病人明知口服降糖药失效,却拒不使用胰岛素,而是盲目加大用药剂量或滥用偏方、秘方,导致血糖长期居高不下,引起各种并发症,最终落得个人财两空的结局,实不足取。
降糖药选对了,为什么还是效果更不好 药量不合适
无论是药量不足还是用药过量都会使血糖升高。用药剂量不足导致血糖不降,很好理解,不再赘述。需要警惕的是后一种情况,降糖药物用量过大,血糖降得过快、过低,可引起体内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使血糖先降低而后升高(反跳性血糖增高)。此时若继续增加药量,血糖会反弹得更高。所以,对于空腹血糖升高的患者,一定要先弄清是“降糖药用量不足”还是“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后一种情况又叫“苏木杰现象”,属于晚间降糖药用量过大,半夜出现低血糖,清晨空腹血糖反跳性升高,所以晚间降糖药应适当减少。
降糖药选对了,为什么还是效果更不好 其他药物的干扰
有些糖尿病患者多病缠身,除了降糖药外,还同时服用其他治疗药物,其中有些药如糖皮质激素、β-受体阻滞药(如心得安)、噻嗪类利尿药(双氢克尿噻)、雌激素、甲状腺激素等都具有升血糖作用,会影响降糖药物的疗效。
降糖药选对了,为什么还是效果更不好 服用频率不正确
根据药物半衰期的不同,有的药需每日3次服用,有的每日服用1次即可。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吡嗪(美吡达)等降糖药均属短效制剂,应当每日3次餐前服用,如果每日1或2次口服,则很难使全天的血糖得到满意控制;而格列吡嗪(瑞易宁)、格列美脲(亚莫利)等药物均属长效制剂,每日服用1次即可。
不宜用口服降糖药情况
不宜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情况很多,有些是绝对不能用,有些只是相对不能用,或者说明时要相当小心的。
不宜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情况很多,有些是绝对不能用,有些只是相对不能用,或者说明时要相当小心的。这些情况包括:
(1)胰岛素依靠型糖尿病病人不宜单用口服降糖药,当然双胍类降糖药及拜糖平与胰岛素合用还是很有效的;
(2)糖尿病孕妇应一律停用口服降糖药,以免目前血糖控制不佳,同时引起胎儿发育有异常。因为口服降糖药能通过乳汁排泄,所以喂奶的女性也不要服用口服降糖药;
(3)肝、肾功能不全者不用或慎用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全部都须肝脏代谢,大多数都要经肾脏排出,肝、肾功能不好的病人服用口服降糖药可能发生药物积累中毒或发生低血糖症,还可能进一步损害肝、肾功能;
(4)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等病人使用口服降糖药效果很差,有些还可能加重酮症酸中毒或引起乳酸性酸中毒,最好不用;
(5)比较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非凡是发展到Ⅲ期或Ⅲ期以上的肾脏及眼底病变者应停用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治疗;
(6)其它急症:如肌梗塞、手术、创伤等情况发生时,也应短期改用胰岛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