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疼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头疼艾灸管用吗
头疼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头疼艾灸管用吗
头疼艾灸是有治疗效果的。
通过艾火熏灸,对特定穴位进行刺激,可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化痰祛湿,疏风散寒,通络止痛,从而对头疼起到缓解效果。
头疼艾灸管用吗 风寒袭表型头疼艾灸部位
症状:头疼怕寒,肩背发冷,遇风加重,鼻塞咳嗽,苔薄白,脉浮紧。
施灸方法:宜选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穴进行治疗。
1.艾条灸:点燃艾条,火头距离穴位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火力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穴灸5分钟左右。
2.艾炷灸:在穴下涂敷大蒜汁,以粘附艾炷,选用标准大中艾柱施灸,可吹火使艾柱较快燃烧,当穴下产生强烈刺激感时即清除艾柱一般灸3-10壮。
施灸穴位:风池,风门,外关,合谷。
头疼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气血虚型头疼艾灸部位
症状:头疼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不华,遇劳则重,自汗盗汗,舌淡苔薄白,脉细。
施灸方法:宜选用足太阴脾经,任脉穴及背俞穴进行治疗。
1.艾条温和灸:将艾条点着,一手中,食指放于所取穴位两旁,另一手持艾卷垂直旋起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离皮肤3-4厘米,以患者觉得温热至有灼痛感觉为度,如果觉得太热可回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
施灸穴位:百会,风池,神庭,中脘,气海,足三里,心俞,脾俞穴。
头疼艾灸哪里最有效
艾灸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活血镇痛,清热开窍,升阳举陷之功,对头疼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头疼有外感头疼和内伤头疼之分,而外感头疼有风寒头疼,风热头疼和风湿头疼之分,内伤头疼则有肝阳头痛,肾虚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痰浊头痛以及瘀血头疼之分,因此艾灸治疗时应分型施灸。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取穴
多以厥阴经和太阴经腧穴为主。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
艾灸处方:百会,太阴,头维,上星,列缺,合谷,阿是穴。
取穴方义:百会,太阴,头维,上星诸穴标本兼顾,皆能调和经气,疏通络脉;列缺,合谷皆治头面五官之疾,镇痛效穴;阿是穴调和局部气血,以痛处为穴,故上穴配伍,共奏通经活血止痛之功,通治一切头痛。
辩证分型艾灸
外感头疼艾灸
风寒头疼:症见头疼连项或有紧束感,遇热痛减,恶风寒,常喜裹头带帽,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风热头疼:症见头疼而昏胀,甚则如裂,遇热加重,恶风发热,面目红赤,口渴欲饮,咽喉肿痛,舌苔薄黄,脉象浮数。
风湿头疼:症见头疼昏沉,头重如裹,肢体困重,阴雨加剧,胸闷纳呆,大便或溏,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艾灸取穴:在灸疗常用穴的基础上,风寒头疼加灸风池,风门穴;风热头疼加灸曲池,外关,大椎穴;风湿头疼加灸风府,足三里穴。
内伤头疼艾灸
肝阳头疼:症见头掣疼而眩,多偏于一侧,烦躁易怒,面部或有烘热,或兼胁痛,口苦舌红,苔薄黄,脉象弦或弦数。
肾虚头疼:症见头空疼兼眩晕,腰膝酸软,耳鸣,或遗精,女子或有带下,舌质红,苔薄或剥,脉象沉细或弦细无力。
气虚头疼:症见头疼绵绵,时发时止,遇劳则重,气短乏力,食欲不振,脉象虚而无力。
血虚头疼:症见头隐疼而晕,心悸怔忡,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舌苔薄,脉象沉细。
痰浊头疼:症见头疼昏蒙而重,或眩而欲呕,胸闷脘痞,纳呆,或呕哕痰涎,舌苔白腻,脉象滑或弦滑。
瘀血头疼:症见头疼经久不愈,疼有定处,多有刺痛感,常伴随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黯或有紫斑,脉象细涩或沉涩。
艾灸取穴:在灸疗常用穴的基础上,肝阳头疼加灸太冲,阳辅,太溪;肾虚头疼加灸太溪,肾俞;气虚头疼加灸气海,足三里,脾俞;血虚头痛加灸三阴交,血海,膈俞;痰浊头疼加灸中脘,丰隆,足三里;瘀血头疼加灸行间,血海,三阴交。
操作手法
1.艾炷灸:头部穴位可用小艾炷灸,每穴灸3-5壮,余穴用艾条灸5-10分钟,每日灸1-2次。
2.隔物灸:附片,艾叶,姜片均可随证选用,每穴灸5-10壮,每日灸1次。
3.艾条灸:每穴用艾条悬灸5-10分钟,偏寒偏虚者可灸至20分钟。
头疼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肝阳上亢型头疼艾灸部位
症状:胁肋胀满,头疼眩晕,心烦易怒,面赤目红,舌红苔黄,脉弦有力。
施灸方法:宜选用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穴进行治疗。
艾条灸:点燃艾条,火头距离皮肤2-3厘米处施灸,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每穴灸5分钟左右,若皮肤产生小泡,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产生较大瘢痕,刺激以能忍受为度。
施灸穴位:风池,太冲,中封,阳辅。
头疼艾灸哪个穴位 温和灸缓解头痛
头疼艾灸穴位:百会穴、太阳穴、上星穴、合谷穴。
操作方法:患者取合适的体位。术者立于患者身侧,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日灸15~20分钟,灸至患者感觉舒适、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灸1~2次。
头疼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风热犯表型头疼艾灸部位
症状:头疼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苔白,脉濡。
施灸方法:宜选用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穴进行治疗。
1.艾条灸:点燃艾条,火头距离皮肤2-3厘米处施灸,以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为宜,火力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穴灸5分钟左右,若皮肤产生小泡,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产生大的瘢痕,刺激以能忍受为度。
2.艾柱隔姜灸:穴上放2毫米厚的姜片,中穿数孔,姜片上方艾炷,每次选3-5穴,每穴灸3-10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
施灸穴位:曲池,大椎,风池,列缺,合谷。
头痛艾灸哪个穴位 回旋灸缓解头痛
头疼艾灸穴位:百会穴、头维穴、风池穴、风门穴、中脘穴。
操作方法:点燃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约3厘米高处。艾条在施灸部位上左右往返移动,或反复旋转进行灸治.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移动范围在3厘米左右。
头疼艾灸哪里最有效 头疼艾灸注意事项
1.艾灸对某些功能性头疼能达到治愈的目的。对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疼也能改善症状,但应同时注意原发病的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2.部分患者忧郁头疼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故易产生消极,悲观,焦虑,恐惧情绪,在艾灸治疗的同时,应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
腰疼艾灸管用吗 腰疼艾灸哪里最好
阿是穴就是指疼痛的部位,阿是穴(痛点)是由于经病灶部位的气血不通而致,也就是说,只要阿是穴存在,就会影响经络功能,阻塞经气运行。所以要想缓解疼痛,疏通经络,激发气血运行,充分发挥经络作用,最重要的就是艾灸阿是穴。
腰疼可以灸命门然后选取痛点。命门穴是人体督脉上的要穴,位于后背两肾之间,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肚脐相对的区域。
腰疼可以灸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即命门穴两侧旁开各1.5寸处。这处穴位有强腰健肾之功,是治疗腰痛要穴。
腰疼可以灸灸足三里、曲池、中脘这些穴位,因为这些穴位可以调整全身气血,恢复阴阳平衡。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痛,所以灸肾俞,以补肾气。局部选取大肠俞、天枢、腰阳关、腰俞,可以缓解疼痛。
足太阳膀胱经是阳气最旺盛的一条经脉,在人体的腰部和背部,除了正中间的一条督脉,其余就全是膀胱经了,脊椎左右各两条。只要打通膀胱经,绝大多数腰部和背部的疼痛都能解决。
头疼艾灸哪个部位
风寒袭表型头疼艾灸部位
症状:头疼怕寒,肩背发冷,遇风加重,鼻塞咳嗽,苔薄白,脉浮紧。
施灸方法:宜选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穴进行治疗。
1.艾条灸:点燃艾条,火头距离穴位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火力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穴灸5分钟左右。
2.艾炷灸:在穴下涂敷大蒜汁,以粘附艾炷,选用标准大中艾柱施灸,可吹火使艾柱较快燃烧,当穴下产生强烈刺激感时即清除艾柱一般灸3-10壮。
施灸穴位:风池,风门,外关,合谷。
风热犯表型头疼艾灸部位
症状:头疼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苔白,脉濡。
施灸方法:宜选用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穴进行治疗。
1.艾条灸:点燃艾条,火头距离皮肤2-3厘米处施灸,以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为宜,火力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穴灸5分钟左右,若皮肤产生小泡,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产生大的瘢痕,刺激以能忍受为度。
2.艾柱隔姜灸:穴上放2毫米厚的姜片,中穿数孔,姜片上方艾炷,每次选3-5穴,每穴灸3-10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
施灸穴位:曲池,大椎,风池,列缺,合谷。
风湿困表型头疼艾灸部位
症状:头疼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苔白,脉濡。
施灸方法:宜选用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穴进行治疗。
1.艾炷灸:在穴下涂敷大蒜汁粘附艾炷,用标准大中艾柱施灸,可吹火使艾柱较快燃烧,待穴下产生强烈刺激感时清除艾柱,一般灸3-10壮,适宜于慢性顽固性病症。
2.艾柱隔姜灸:穴上放2毫米厚的姜片,中穿数孔,姜片上方艾炷,每次选3-5穴,每穴灸3-10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
施灸穴位:风池,合谷,阴陵泉,足三里。
牙疼艾灸什么部位图解 牙疼怎么艾灸
艾条温和灸:悬灸合谷,每次10-20分钟,每日1-2次,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即可。效果不明显时加灸颊车,足三里,每次5-10分钟。
艾条雀啄灸:取颊车,外关,配伍合谷,大椎,将艾条的一段点燃,对准穴位像鸟雀啄食一般,一上一下的施灸,灸条距离皮肤0.5-1厘米,按照先灸头部穴位,再灸背部和四肢的顺序施灸,每穴10-15分钟,灸到局部红晕温热为止,每日1次,7日为一个疗程,疼痛消除即止。
尿酸高导致脚痛怎么办 艾灸缓解疼痛
尿酸高引起脚趾头疼时还可通过艾灸进行缓解疼痛,艾灸治疗痛风主要以痛点和肿胀的部位作为施灸的重点,能够温经驱寒,加快痛风石溶解,缓解痛风。
艾灸方法:患者自执点燃的艾灸条,对准脚趾头疼痛位置,距皮肤1.5-3cm,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每日灸一次,每次灸3-5分钟。
头疼艾灸管用吗 肾虚型头疼艾灸部位
症状:头疼而空,每兼眩晕,腰酸腿软,神疲乏力,遗精,妇女带下,舌红少苔。
施灸方法:宜选用足少阴肾经穴,背俞穴进行治疗。
用艾柱隔姜灸,取厚度为0.2-0.5厘米的新鲜姜片,穿刺数孔,放于所选穴位皮肤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患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施灸穴位:肾俞,命门,太溪,完骨,天柱,风池。
头疼艾灸哪个穴位
温和灸
艾灸穴位:百会穴、太阳穴、上星穴、合谷穴。
操作方法:取合适的体位。术者立于患者身侧,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日灸15~20分钟,灸至患者感觉舒适、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灸1~2次。
隔附子灸:
艾灸穴位:涌泉穴。
操作方法:将附子用水浸透后,切成0.3~0.5厘米的薄片,用针扎数孔,用大、中艾柱点燃放在附子片中心施灸。若患者有灼痛感可将附子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一般每次施灸5~10壮。
回旋就
艾灸穴位:百会穴、头维穴、风池穴、风门穴、中脘穴。
操作方法:点燃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约3厘米高处。艾条在施灸部位上左右往返移动,或反复旋转进行灸治.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移动范围在3厘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