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按摩常用穴位-手掌
小儿按摩常用穴位-手掌
阳掌穴位(手掌面穴位)
1、大肠穴【功效】清利肠腑
【部位】徐氏原书说在“食指外侧上节,穴如豆粒”。
【主治】腹泻、便秘、积滞等。
【手法】在食指外侧,向指尖方向推为清,不必拘于上节,向虎口方向推为补,来回推为清补,一般不专用补法。
2、胃穴【功效】清脾胄积热,降气和胃,消导助运化。
【部位】大指掌面第二节,第一掌骨赤白肉际处。
【主治】肚腹胀满,积滞腹痛,恶心呕吐,纳呆,便秘等。
【手法】自鱼际外缘黄白皮交界处,从腕部掌边高骨起,离心推至大指根或至大指第二节皆可,此为清法;反之则为补法。清之则气下降,补之则气上升。因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故一般用清法。
3、心穴【功效】清心安神,镇惊益智。
【部位】中指末节掌面(罗纹面)。
【主治】身热无汗,高热神昏,烦躁,夜啼。
【手法】一般用清补法,在中指末节从指端到指根来回推之,称为清补心法。
【专家心得】心血亏,可用清补心法来回推。如无虚,不可妄补。如有心火,也不得用清法,而以推天河水代之。
4、肺穴
【功效】宣通肺气,发散外邪。
【部位】无名指末节掌面。
【主治】咳嗽气喘,伤风感冒。
【手法】穴位在无名指末节掌面,清法从无名指指根推到指端,补法从无名指指端推到指根,但补法少用。
【专家心得】清肺法常与平肝、推天河水配合应用。退热,治肺炎、肺热,透发麻疹,都用这三个穴。肺非极虚不宜妄补,补则呼吸满闷。如欲补肺,可用补脾法培土生金以代之。
小儿常见的按摩手法有哪些
【推法】(直推;分推;旋推)
推法为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分直推、分推、旋推三种。有旋推为补,直推为清为泻(向指根方向);往上推为清,往下推为补等说法。
1.直推法以拇指端外侧缘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腹,或以掌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直线向前推动。
2.分推法用双姆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分向推动
3.旋推法用拇指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频频旋转推动。
【运法】
用拇指或食、中、无名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运转。此法有顺运为泻,逆运为补,左运汗,右运凉及左转止吐,右转止泻等说法。
【揉法】(指揉法;掌揉法;鱼际揉法)
1.指揉法用拇指或食指端,或用食、中、无名指端着力,紧紧吸附在穴位上并作回环揉动,称指揉法。
2.掌揉法用掌根大、小鱼际部着力在穴位上回环旋转揉动,称掌揉法。
3.鱼际揉法仅用大鱼际部着力,在其穴位上回环频频揉动,称鱼际揉法。
【按法】
用拇指腹或掌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向下按压,称按法。操作时常与揉法结合而用,称按揉。
【摩法】
摩法是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分指摩法、掌摩法和旋摩法三种。有顺摩为补,逆摩为泻;掌摩为补,指摩为泻;缓摩为补,急摩为泻等说法。
1.指摩法食、中、无名等三指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连续的回旋抚摩,称指摩。
2.掌摩法用掌心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回旋抚摩,称掌摩。
3.旋摩法用双手全掌指面着力,自患儿下腹部开始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解剖方向,两手一前一后作交替旋转运摩,称旋摩法。
【掐法】
掐法为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用拇指甲用力掐入穴内以不掐破皮肤为宜。
【拿法】
拿法是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用拇指指端和食中二指指端,或用拇指指端与其余四指指端相对用力提捏筋腱。后者又称五指拿。
【捏法】
捏法正位手势
捏法为小儿按摩常用手法。分捏脊法和挤捏法两种。
1.捏脊法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作捏物状手形,自腰骶开始,沿脊柱交替向前捏捻皮肤;每向前捏捻三下,用力向上提一下,至大椎为止,然后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端沿着脊柱两侧向下梳抹;每提捻一遍随后梳抹一遍。在操作时,所提皮肤多少和用力大小要适当,而且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2. 挤捏法用双手拇指与食、中、无名指指端自穴位或部位周围向中央用力挤捏,使局部皮肤红润和充血为止。
【搓法】
用双手掌心相对用力,挟住一定部位,然后双手交替或同时用力快速搓动,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的移动,称为搓法。
【擦法】
用拇指外侧缘或用食、中、无名指面在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来回摩擦。擦法又分指擦、掌擦和鱼际擦三种。
【抹法】
用单手或双手拇指面紧贴皮肤,作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移为抹法。
【捻法】
用拇指、食指面,捏住一定部位,作对称的用力捻动,称为捻法。
小儿推拿治呕吐
1、运内八卦
内八卦在手掌内侧,为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之一,具有开胸化痰,利气利膈,消食除胀的功能,对于治疗小儿胃气上逆、呕吐等有很好理气止呕的作用。用左手托起小儿四指,使其掌心朝上,用右手的拇指外侧缘在内八卦穴上运揉50次。
小儿推拿治呕吐
2、推板门
板门穴位于小儿拇指掌侧,大拇指的大鱼际处,按摩此处具有升降之功,能够宽胸利膈、消食化痰,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小儿呕吐泄泻。将小儿的手掌握住,掌心向上,使大鱼际处暴露,按摩时用右手拇指端桡侧从腕横纹处推向拇指指根处100次。
小儿推拿治呕吐
3、揉中院
中脘穴位于肚脐直上约4寸处,为人体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主要可治疗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小儿呕吐可通过揉中脘穴来健脾和胃,和中止呕。将小儿平躺在舒适的床上,用手掌根部着力,在小儿的腹部中脘穴处做环形揉动50次。
4、摩腹
摩腹即按摩小儿的腹部,通过对小儿腹部的按摩刺激能够更好地健脾和胃,理气止呕。在按摩时用手指的掌面在小儿的腹部做顺时针方向的环形抚摸约5分钟。
手掌穴位按摩
指压法
顾名思义,就是用手指刺激穴道的方法,在外出或会议之中,这是个相当简便的方式。但指压按摩不适合用于需要强烈刺激的时候,例如:头痛、牙痛、腰痛等。一般来说,指压按摩是将拇指按在穴道上,其余四指{依照穴道位置选择使用卜4指)由后支撑着手,并且施加压力。
指压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用压的方式,另一种则是边压边画圆圈的压揉法。请依照症状识别治疗法,分别使用。
指压的要领是,用手指按在穴道上,以能感到疼痛的强度来按压穴道。在压了l、2、3,三下后离开,再压三下,再离开,并重复地做。至于刺激的时间长短,以疾病的不同而不同。若伴随着胸闷、咳嗽等症状时,就一直做到症状缓解为止;至于其他的疾病,就一直按压到穴道周围有暖和感可即可。
疾病不同’刺激强度也有所不同,某些疾病在强烈的刺激下,反而会造成反效果。所以请根据自身病情斟酌处理。
指压合谷时,依疾病与症状的不同,增加或减少刺激的强度。
烟灸法
就是用点着了火的香烟,来代替艾草灸的温热刺激。至于没有抽烟习惯的人,可以用中药灸或者简易灸来代替。
方法很简单,就是将点燃的香烟,靠近需要刺激的穴道。为了达到效果,横向的拿着香烟靠近穴道,比垂直的对着穴道,可更快温热穴道。至于香烟的火和穴道距离,则是以能感觉到暖和即可,大约是5毫米的距离。而如果感觉到烫时,即立刻移开香烟。这样靠近、离开的动作算是一次,依照疾病的不同,每回做7~l5 次,而有些时候,必须每天都要做。包括香烟灸在内的温热刺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洗完澡之后,绝对不可以立即进行治疗。因为刚洗完澡,皮肤表面还残留许多水分,若进行温热刺激,会有引起水泡的可能性。
烟灸术
用牙签或者发卡来做刺激可代替针。这些方法与指压相比,都属于较强烈的刺激,适用于需要比香烟灸等温热刺激更有效果的时候使用。虽然可以用1枝牙签做穴道疗法,但对于穴道位置不熟悉的人来说,最好是用5枝到10枝的牙签束起来做治疗。依照疾病的不同,当需要强的刺激时,可使用发夹细的那一端,就是分成 2枝的末端,在不需要太强的刺激时,可使用发夹的“头”也就是弯曲的部分。
加强刺激时,不需要做到会渗血的地步,但若未能感觉到疼痛和刺激,是没有效果的。牙签和发夹刺激的方法是,1、2压,3、4离开,再1、2压,这样按照4拍子的速度刺激穴道。第一次刺激穴道的次数,大约是在10次左右。视病情轻重酌情增减。
其他的刺激法
可以独自进行的穴道疗法,大略为上述的指压、香烟灸、牙签、发夹等。至于较大范围的刺激,就需要用到发刷、牙刷等摩擦穴道,或是用吹风机做温热刺激。 使用发刷、牙刷或用吹风机做温热刺激时,必需使穴道周围都有暖和感才有效。
按摩外关有什么好处 外关的功效作用
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与阳维脉相通,故有和解少阳,疏泄少阳,风热实火,清头目,利关窍之功,为保健按摩常用穴。
小儿按摩推拿常用穴位
1 攒竹(天门)
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也称开天门。
2 坎宫
位于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桡侧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或分推坎宫。
3 太阳
位于眉梢与外眦连线中点向后一寸。
用两拇指桡侧推运,称推太阳或运太阳,向眼方向推运为补,向耳方向推运为泻。
4 天柱骨
位于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边蘸水边自上而下刮。
5 腹
位于腹部。
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小儿推拿按摩常用穴位及操作
小儿推拿基础手法
1 推法
(1)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亦可用食中二指面着力作直线推动。
(2)旋推法: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
(3)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自穴位中间向两旁分向推动。
(4)合推法:以拇指桡侧缘自穴位两端向中央推动称合推法。
2 揉法
(1)指揉法:以指端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2)掌揉法:以掌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鱼际揉法:以大鱼际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 按法
以掌根或拇指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称为按法。
4 摩法
以手掌面或食中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
#p#副标题#e#
5 掐法
用指甲重按穴位称掐法。
6 捏法
(1)二指捏:医生两手略尺偏,两手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两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2)三指捏:两手略背伸,两手拇指桡侧横抵于皮肤,食指中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三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7 运法
以拇指或食中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
小儿按摩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
1 攒竹(天门)
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也称开天门。
2 坎宫
位于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桡侧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或分推坎宫。
3 太阳
位于眉梢与外眦连线中点向后一寸。
用两拇指桡侧推运,称推太阳或运太阳,向眼方向推运为补,向耳方向推运为泻。
#p#副标题#e#
4 天柱骨
位于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边蘸水边自上而下刮。
5 腹
位于腹部。
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6 脐
位于肚脐。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用指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
7 丹田
位于脐下2-3寸之间。
用揉法揉称揉丹田;用摩法摩称摩丹田。
8. 脊柱
位于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用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
宝宝咽炎按摩什么位置
小儿咽炎按摩常用穴位
1.点揉天突:天突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胸骨上窝中央,按摩时用拇指指腹稍用力点揉穴位。
2.点揉缺盆:缺盆位于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按摩时用中指指腹稍用力点揉穴位。
3.按揉合谷:合谷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按摩时用拇指指腹稍用力旋转按揉穴位。
4.揉大鱼际:大鱼际位于手掌拇指根部,伸开手掌时明显突起部位,按摩时用拇指指腹稍用力旋转按揉大鱼际。
5.按压少商:少商位于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按摩时将拇指和食指做钳状,夹住少商穴,一夹一松的按压。
6.点揉风府:风府位于项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按摩时用拇指指腹稍用力点揉穴位。
穴位解析:天突降逆止呕,理气平喘;缺盆调理气血,清咽止咳;合谷镇静止痛,通经活络;大鱼际消炎止痛;少商宣肺解郁,清热止呕;风府散热除湿,通关开窍。六穴配伍,长期按摩,有助于缓解小儿咽炎。
中医小儿推拿有哪些常见手法
法为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分直推、分推、旋推三种。有旋推为补,直推为清为泻(向指根方向);往上推为清,往下推为补等说法。
【推法】(直推;分推;旋推)
推法为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分直推、分推、旋推三种。有旋推为补,直推为清为泻(向指根方向);往上推为清,往下推为补等说法。
1.直推法以拇指端外侧缘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腹,或以掌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直线向前推动。
2.分推法用双姆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分向推动
3.旋推法用拇指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频频旋转推动。
【运法】
用拇指或食、中、无名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运转。此法有顺运为泻,逆运为补,左运汗,右运凉及左转止吐,右转止泻等说法。
【揉法】(指揉法;掌揉法;鱼际揉法)
1.指揉法用拇指或食指端,或用食、中、无名指端着力,紧紧吸附在穴位上并作回环揉动,称指揉法。
2.掌揉法用掌根大、小鱼际部着力在穴位上回环旋转揉动,称掌揉法。
3.鱼际揉法仅用大鱼际部着力,在其穴位上回环频频揉动,称鱼际揉法。
【按法】
用拇指腹或掌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向下按压,称按法。操作时常与揉法结合而用,称按揉。
【摩法】
摩法是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分指摩法、掌摩法和旋摩法三种。有顺摩为补,逆摩为泻;掌摩为补,指摩为泻;缓摩为补,急摩为泻等说法。
1.指摩法食、中、无名等三指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连续的回旋抚摩,称指摩。
2.掌摩法用掌心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回旋抚摩,称掌摩。
3.旋摩法用双手全掌指面着力,自患儿下腹部开始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解剖方向,两手一前一后作交替旋转运摩,称旋摩法。
小儿推拿治呕吐
1、运内八卦
内八卦在手掌内侧,为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之一,具有开胸化痰,利气利膈,消食除胀的功能,对于治疗小儿胃气上逆、呕吐等有很好理气止呕的作用。用左手托起小儿四指,使其掌心朝上,用右手的拇指外侧缘在内八卦穴上运揉50次。
2、推板门
板门穴位于小儿拇指掌侧,大拇指的大鱼际处,按摩此处具有升降之功,能够宽胸利膈、消食化痰,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小儿呕吐泄泻。将小儿的手掌握住,掌心向上,使大鱼际处暴露,按摩时用右手拇指端桡侧从腕横纹处推向拇指指根处100次。
角孙穴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角孙位于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角孙穴位手少阳三焦经之穴位,角,耳也,肾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收引之气;孙,火也,按摩此穴,具有清热散风,消肿止痛的作用,是治疗口腔溃疡的常用穴。适用于耳部肿痛,目赤肿痛,目翳,齿痛,唇燥,项强,头痛等症;配足临泣治眩晕;老年人易罹患白内障,齿龈肿痛等疾病,只要经常按摩此穴,就会起到很好的预防和调理作用。
宝宝一岁多了不爱吃饭怎么办 推拿按摩
位置:小儿推拿中脾经位于小儿大拇指的指腹螺纹面上。
推拿方法:用拇指螺纹面着力,在小儿拇指的螺纹面旋转向指根方向推300次。
功效作用:通过补脾经能够健脾胃、补气血,适用于脾胃虚弱和气血不足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位置:板门穴位于小儿拇指掌侧的大鱼际处,
推拿方法:将小儿的手掌握住,掌心向上,使大鱼际处暴露,按摩时用右手拇指腹着力,按揉大鱼际处50次。
功效作用:按摩板门穴具可以宽胸利膈、消食化痰,对小儿厌食、食欲不振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位置:在手掌面第二至第五指根部横纹处,即指掌交界处。
推拿方法:使小儿掌心向上,用拇指桡侧缘从食、中、无名、小指根横纹逐个掐按,然后用拇指在四指根部横纹处左右来回横擦,反复3-5次。
功效作用: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可以调理小儿脾胃,增强食欲。
位置:中脘穴位于肚脐直上约4寸处(小儿肚脐与剑突下端连线的中点),为人体任脉上的重要穴位,
操作方法:将小儿平躺在舒适的床上,用手掌根部着力,在小儿的腹部中脘穴处做环形揉动50次。
功效作用:主要可治疗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小儿厌食、食欲不振可通过揉中脘穴来健脾和胃,促进消化,增强食欲。
位置:小儿腹部脐周位置。
推拿方法:在按摩时用手指的掌面在小儿的腹部做顺时针方向的环形抚摸约5分钟。
功效作用:摩腹即按摩小儿的腹部,通过对小儿腹部的按摩刺激能够更好地健脾和胃,理气。
位置:足三里位为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膝眼下三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处。
推拿方法:以拇指螺纹面着力,按揉小儿双侧足三里穴左右各50次。
功效作用:按摩此处可以健脾化湿,生发胃气,调整小儿肠胃功能,促进消化。
位置:小儿背部脊柱所成的一条直线上,起于尾骨,终于大椎穴。
推拿方法:小儿推拿中捏脊手法比较特殊,是特定部位的特殊推拿手法。操作时需要将儿童俯卧,用是双手的拇指指腹顶住皮肤,然后在用双手的食指、中指同时将皮肤用力捏拿,双手交替由长强穴开始沿着脊柱向上推至大椎穴。每次推3-5遍即可。同时为了增强刺激,可在每向推移3次时向上用力提拿一次。
功效作用:捏脊疗法可以调整小儿脾胃功能,使其正常运转,脾胃功能正常,小儿的食积、消化不良、厌食等症状就自然消失了。
小儿感冒按摩哪里
小儿感冒按摩常用穴位
1.开天门:天门位于两眉中间往上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按摩时用双手拇指自小儿眉间交替推摩至前发际。
2.推坎宫:坎宫位于眉心至眉梢成一横线。按摩时用双手拇指从眉心推至眉梢,推摩坎宫,反复操作。
3.点按太阳:太阳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按摩时用拇指指腹做一按一松的动作点按太阳穴。
4.按迎香:迎香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按摩时用拇指指端做一按一松的动作点按迎香穴。
5.清天河水:天河水位于前臂正中,自腕至肘,成一直线。按摩时用食指和中指指腹以每分钟150次的频率推摩天河水。
6.揉一窝风:一窝风位于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按摩时用双手托住患儿手掌部位,用双手拇指指腹揉按一窝风。
穴位方解:天门解表发汗,明目止痛,开窍醒神;坎宫疏风解表,清热止痛,醒脑明目;太阳宁神醒脑,祛风止痛;迎香祛风通窍;天河水清热解表,泻火除烦;一窝风温中行气,疏风解表;六穴配伍,长期按摩,有助于宣肺泄热,解表祛邪,缓解感冒引起的不适症状。:
小儿咽炎按摩示意图 小儿咽炎按摩常用穴位
1.点揉天突:天突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胸骨上窝中央,按摩时用拇指指腹稍用力点揉穴位。
2.点揉缺盆:缺盆位于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按摩时用中指指腹稍用力点揉穴位。
3.按揉合谷:合谷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按摩时用拇指指腹稍用力旋转按揉穴位。
4.揉大鱼际:大鱼际位于手掌拇指根部,伸开手掌时明显突起部位,按摩时用拇指指腹稍用力旋转按揉大鱼际。
5.按压少商:少商位于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按摩时将拇指和食指做钳状,夹住少商穴,一夹一松的按压。
6.点揉风府:风府位于项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按摩时用拇指指腹稍用力点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