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固醇低是怎么回事 其他疾病因素
胆固醇低是怎么回事 其他疾病因素
病毒性流感、肺炎、风湿病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均可导致血液中胆固醇出现过低的症状。
低密度胆固醇过低高密度胆固醇过高正常吗
昨天去医院验血,空腹,排了五次队,憋了一肚子气,用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被抽了血。其实在自己小区楼下不用排队就可以很方便验血的,就是因为听了同仁医生的话,一周前先开好单子,昨天赶上尾号限行,才决定去验血的。经历是很令人愤懑的,连诅咒带发誓,以后再也不会去同仁验血了。
下午取回结果,指标基本正常,但是胆固醇的指标有些奇怪,总胆固醇正常,低密度胆固醇低于正常范围,高密度胆固醇高于正常范围。因为化验单上有“正常范围”指标,对过高或过低指标以上下箭头表示,所以可以认为这些指标属于不正常。
赶紧上百度去查(本来应该去google查,可google当年不听劝告执意用“谷歌”在中国经营,结果悲惨退场),看到下面的说法,暂时没什么压力了:
看了前一时期贵刊万大夫健康讲坛血脂篇的报道,我受益匪浅。日前查体发现,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55mmol/L,比正常范围2.8至3.1mmol/L的低限还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42mmol/L,比正常范围1.29至1.55mmol/L的上限还高。请问像我这样属于正常吗? 读者:巍同芬
医师介绍,要解答读者这一疑问,首先要弄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人体内的作用。胆固醇对人体并非有百害而无一益,它是细胞组成不可缺少的成分,也是一些激素类物质和胆汁酸合成的原料。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主要将肝脏合成的胆固醇从肝脏运送至身体各组织中利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主要将组织中的胆固醇运送至肝脏进行分解、代谢。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是导致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孙跃民说,目前各医院化验单上标示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正常范围,反映的是人群平均水平,只适合于正常人,对已患心血管病和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者有些偏高。以往有专家认为,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增加肿瘤、脑出血和自杀发生的几率,但大规模临床试验一致否定了这一点,并证明其可有效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孙跃民说,血脂数值是动态变化的,一次偶测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应在两个月内再次检查。只要没有结核病、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偏食等不良习惯存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越高越好。
降血脂过度也可致危险
高脂血症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其中,血脂中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数值越高,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越高。降低血脂,可以减少患冠心病、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危险。但是,降脂究竟到什么程度合适?是不是越低越好呢?
水平过低危险大于水平高
血脂是人体内的中性脂肪,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类脂,是人体不可缺少和生理物质。它不仅参与能量的产生和贮存,还是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雌激素的原料。如果血脂水平过低,机体的一些生理活动必将受到影响。研究显示,对老年人来说,胆固醇低并非都好,年龄超过70岁的老年人,胆固醇水平低于4.16毫摩尔/升时,其危险性与胆固醇水平高于6.24毫摩尔/升相当。尽管脑出血发病率随血清胆固醇水平下降而降低,但血清胆固醇低于3.64毫摩尔/升时,脑出血发生率反而更高,而且缩短寿命。
保持在何种水平适宜
对于没有冠心病和其他部位动脉粥样硬化,又不存在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家族史,其血脂总胆固醇最佳范围在5.2~5.6毫摩尔/升,低密度脂蛋白要小于3.6毫摩尔/升。如果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但无冠心病史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清总胆固醇就要小于5.2毫摩尔/升,低密度脂蛋白要小于3.12毫摩尔/升。已患冠心病的人总胆固醇就要小于4.68毫摩尔/升,低密度脂蛋白应小于2.6毫摩尔/升。糖尿病患者不仅糖代谢异常,而且脂代谢异常,高血糖常与血脂、血压和肥胖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存。专家指出,糖尿病实质上也是心脏病,糖尿病患者如果单纯控制血糖,只能减少眼睛、肾脏等并发症的发生,并没有减少危及生命的血管疾病。因此,只有同时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才能阻止糖尿病心血管病的发展。故糖尿病患者血脂控制应与冠心病患者一样。
血脂升高时,人们往往没有任何感觉,但是危害极大。因此,一般人每年应至少检查一次;而已知血脂高的人,应3~6个月检查一次。在用药物降脂过程中,不要盲目追求低胆固醇。低胆固醇并非是老年人健康的必需因素,而极低的胆固醇水平反而可能与冠心病有关。高龄老人降脂治疗要多加小心,降到一定水平即可。
胆固醇低是怎么回事
在临床症状中总胆固醇偏高的现象要比总胆固醇偏低的现象较多,致使有更多的人在问总胆固醇偏高的原因,单总胆固醇偏低的原因也不容忽视。那么黑龙江最好的肝病医院专家指出:胆固醇偏低主要有两类原因:1.总胆固醇偏低的原因还有可能是由于日常生活中饮食营养不合理,摄入的胆固醇太低,这些常见于一些由于减肥而长期素食的人。专家提醒,日常饮食合理搭配非常重要,如果由于减肥或者其他原因而造成的偏食、厌食都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大家一定要把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2.肝脏损害导致总胆固醇偏低,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等肝脏疾病,针对此类的总胆固醇偏低的治疗,重要的就是对肝脏疾病的治疗。肝病名医提醒患者,患有酒精性肝炎,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治疗,同时也是国内肝病治疗新技术的领跑者和最佳的实践者,在治疗肝病上,采用科学的乙肝治疗方法,已经成功的成功治疗了50000多名乙肝患者,值得信赖
高胆固醇与低胆固醇食物
自然界中的胆固醇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之中,植物中没有胆固醇,但存在结构上与胆固醇十分相似的物质——植物固醇。植物固醇无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在肠粘膜,植物固醇(特别是谷固醇)可以竞争性抑制胆固醇的吸收。
胆固醇虽然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之中,但是不同的动物以及动物的不同部位,胆固醇的含量很不一致。一般而言,兽肉的胆固醇含量高于禽肉,肥肉高于瘦肉,贝壳类和软体类高于一般鱼类,而蛋黄、鱼子、动物内脏的胆固醇含量则最高。
通常,将每100克食物中胆固醇含量低于100毫克的食物称为低胆固醇食物,如鳗鱼、娼鱼、鲤鱼、猪瘦肉、牛瘦肉、羊瘦肉、鸭肉等;将每100克食物中胆固醇含量为100~200毫克的食物称为中度胆固醇食物,如草鱼、鲫鱼、鲢鱼、黄鳝、河鳗、甲鱼、蟹肉、猪排、鸡肉等;而将每100克食物中胆固醇含量为200~300毫克的食物称高胆固醇食物,如猪肾、猪肝、猪肚、蚌肉、蛀肉、蛋黄、蟹黄等。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应尽量少吃或不吃高胆固醇的食物。
在对待食物胆固醇的作用方面,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片面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胆固醇是极其有害不能吃的东西。说这种观点片面,是由于持这种观点的人对胆固醇在人体内的作用缺乏清楚的认识。事实上,胆固醇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参与了一些甾体类激素和胆酸的生物合成。由于许多含有胆固醇的食物中其它的营养成分也很丰富,如果过分忌食这类食物,很容易引起营养平衡失调,导致贫血和其它疾病的发生。
另一种观点认为胆固醇对人体无多大危害,人们可以尽情地摄取。这种观点之所以错误,是由于对高脂血症、冠心病的发病机制缺乏认识。长期过量的食物胆固醇摄入,将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
增加好胆固醇不如降低坏胆固醇
根据国健局调查发现,台湾20岁以上成年人,每十个人当中就有一人有高血脂的问题,也就是胆固醇过高,人数总共将近180万人,居然比糖尿病患还要多。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的民众对于胆固醇超标这个问题,因为没有明显的症状,常常都是掉以轻心,等到管塞住了、中风了,才知道原来自己的胆固醇这样高。
之前所有的观念总认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好的胆固醇)多一点,对血管比较好,因为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作,但是现在有个最新登在知名研究期刊LANCET「刺胳针」的遗传学研究却发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好的胆固醇)即便比较多,和降低心脏疾病发作风险之间,并不一定呈现正相关。
美国哈佛医学院研究人员曾经做过一个研究发现,有2.6%的人体内具有某种基因变体,而拥有这种基因变体的人体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好的胆固醇)比较多,与没有这种基因变体的人比起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好的胆固醇)平均多了约6点。
研究人员在约20913位有心脏病发作及95407位没有心脏病发作的人中寻找他们的基因变体发现,带有某种基因变体的人,体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好的胆固醇)含量确实比较多,但是哈佛医学院的Sekar Kathiresan医师说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好的胆固醇)含量确实比较的这些人,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并没有因此比较低。
而另外的研究则是针对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好的胆固醇)相关的14种常见基因变体,研究人员再一次发现,这些基因变体与心脏病发作,都没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要预防心血管疾病,不如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坏的胆固醇),利用饮食习惯的改变,包括低油、低盐、低糖,避免吃反式脂肪类的食物及饱合脂肪,如猪油、牛油及红肉,多增加蔬菜、水果、全麦类食物,再加上适度的运动,就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坏的胆固醇),同时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胆固醇高的病因
1、阻塞性黄疸。这是说明人体胆汁排出收到阻碍,血中出现脂蛋白-X和肝内胆固醇合成亢进所致,以游离型胆固醇的增加为主。
2、肝细胞受到损害。胆固醇的酯化发生障碍,血中胆固醇减少,在肝硬化、重症肝炎等严重损害时,血中总胆固醇也降低。
3、饮食不当。吃多了含胆固醇比较高的食物。摄入过多的胆固醇,引起总胆固醇偏高,这也是造成总胆固醇偏高的原因之一。
这些原因导致总胆固醇升高,可能引起心脏病,胆固醇血症等疾病,应该严格按照专业医生的指导进行,同时戒烟,戒酒,严格控制高胆固醇,高脂肪的食物。
目前已知引起胆固醇异常的环境因素是饮食,而我们仅需要注意一些就可以避免过多胆固醇的摄入:海鲜中避免食用虾、蟹、沙丁鱼和贝壳类。每日吃一个鸡蛋是不会造成胆固醇升高的,老年人最好吃蒸、煮熟的鸡蛋。少量饮酒对心血管有益,长期大量饮酒会使血脂升高。动物内脏富含胆固醇,应该避免摄入过量。
总胆固醇偏低是什么原因
1、肝脏疾病:肝细胞严重损害时,可能会引起胆固醇合成所必须的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还原酶的合成减少,从而引起血清总胆固醇降低。临床上常见于失代偿期肝硬化,爆发性肝功能衰竭、急性和亚急性肝坏死、重型肝炎和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肝炎中度、肝硬化合并肝坏死、急性中毒性肝细胞损伤等。
2、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爱迪生病。
3、严重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贫血等。
4、脂类代谢异常疾病:低胆固醇血症、α-脂蛋白缺乏症,低β-脂蛋白血症及无β-脂蛋白血症等。
胆固醇高是什么病 胆固醇高的原因
现在很多人都注重养生,明白胆固醇过高会对讲课造成严重危害,成人总胆固醇正常值范围在2.86~5.98mmol/L,如果血清中胆固醇水平高于这个范围,则说明总胆固醇偏高。那么导致胆固醇高的原因有哪些呢?
1、年龄因素。血清中的总胆固醇水平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但一般会在70或者80岁以后有所下降。绝经前后女性发生高脂血症的机会较其他时期多。
2、妊娠因素。在妊娠期由于母婴的生理需要,孕妇血清中的总胆固醇含量水平会较孕前有所增高。
3、饮食因素。长期摄入高饱和脂肪酸和高热量的饮食可导致血清中总胆固醇水平增高,平日喜爱食用动物油脂或者富含胆固醇的食物人群,其血清中的总胆固醇水平也容易增高。
4、遗传因素。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可收到遗传基因的调控,如家族性患有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等家族遗传性疾病的人群均有血清总胆固醇增高。
5、继发性疾病。某些继发性疾病,如生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痛风、肝胆胰腺等疾患等,也可出现胆固醇水平增高。
6、其他因素。其他可导致胆固醇水平升高的因素有缺乏运动和体力劳动、吸烟、长期精神紧张等因素。
血胆固醇低怎么办
1.他汀类药洛伐他汀(美降脂),口服20毫克,每晚1次,若需调整剂量则应间隔4周以上,最大可增至80毫克/日。长期服用可引起消化道反应,偶见肌痛、转氨酶升高等。孕妇、哺乳期和育龄期妇女禁用。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辛伐他汀(舒降之) 每晚服10毫克,4周后视病情调整药量,最大剂量为40毫克/日,长期服用偶有消化道反应、头痛、肌痛、转氨酶升高等。孕妇、哺乳期和育龄期妇女禁用。对本品过敏者及活动期肝脏病病人禁用。普伐他汀(普拉固),每晚口服10毫克,最大剂量40毫克/日。长期服用偶有消化道反应、头痛、肌痛、转氨酶升高等。对本品有过敏史者禁用,有严重肝功能障碍者慎用,孕妇、哺乳期、育龄期妇女慎用。氟伐他汀(来适可),由人工化学合成。能使胆固醇合成减少,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清除增快,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其调脂作用较美降脂强。每晚口服20毫克。副作用较少。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阿伐他汀(立普妥),由人工化学合成。其降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效果显著。每晚口服10毫克。副作用小。
2.泛硫乙胺(潘特生),适用于肝肾功能不良的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口服每次200毫克,每日3次。副作用很少。
3.普罗布考(丙丁酚),口服每次0.5~1.0克,一日1~2次。偶有胃肠道反应。
很多人对血胆固醇低没有什么概念,很简单如果你的血胆固醇低,那么它就会让你的变得一天中,都处于谨慎萎靡的状态。并且很容易生病,等问题,所以说,血胆固醇低一旦被查出来最好还是积极的接受治疗为好,以免耽误病情。
总胆固醇偏低是什么原因
人群总胆固醇水平主要取决于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总胆固醇包括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肝脏是合成和贮存的主要器官。胆固醇是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胆汁酸及维生素D等生理活性物质的重要原料,也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其血清浓度可作为脂代谢的指标。专家表示将总胆固醇控制在2.1~5.2mmol/L(90-200mg/dl)范围内可能较为合适。低于这个范围的就属于偏低了,要引起注意。
一定量的总胆固醇对人体是有好处的,由于胆固醇可以形成胆酸,也是构成细胞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有成份,但是总胆固醇偏低对人体不利了,轻易引起肝炎,也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胆固醇转移酶受到抑制或生产减少,因此会造成胆固醇降低,并损害越严重,胆固醇降低越明显。说明损害更严重。若是胆固醇持续降低,预后有不良后果发生,但病情好转后胆固醇会逐渐上升。
具体来说,总胆固醇偏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肝脏疾病:肝细胞严重损害时,可能会引起胆固醇合成所必须的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还原酶的合成减少,从而引起血清总胆固醇降低。临床上常见于失代偿期肝硬化,爆发性肝功能衰竭、急性和亚急性肝坏死、重型肝炎和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肝炎中度、肝硬化合并肝坏死、急性中毒性肝细胞损伤等。
2、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爱迪生病。
3、严重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贫血等。
4、脂类代谢异常疾病:低胆固醇血症、α-脂蛋白缺乏症,低β-脂蛋白血症及无β-脂蛋白血症等。
老年人不可过度降血脂
血脂是人体内的中性脂肪,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类脂,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生理物质。它不仅参与能量的产生和贮存,还是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雌激素的原料。如果血脂水平过低,机体的一些生理活动必将受到影响。研究显示,对老年人来说,胆固醇低并非都好,年龄超过70岁的老年人,胆固醇水平低于4.16毫摩/升时,其危险性与胆固醇水平高于6.24毫摩/升相当。尽管脑出血发病率随血清胆固醇水平下降低,但血清胆固醇低于3.64毫摩/升时,脑出血发生率反而更高,而且缩短寿命。
中老年人血脂应维持在什么水平要结合本人的健康状况。对于没有冠心病和其他部位动脉粥样硬化,又不存在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家族史,其血脂总胆固醇最佳范围在5.2~5.6毫摩/升,低密度脂蛋白要小于3.6毫摩/升。如果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但无冠心病史和动脉粥样硬化时,血清总胆固醇就要小于5.2毫摩/升,低密度脂蛋白要小于3.12毫摩/升。已患冠心病的人总胆固醇就要小于4.68毫摩/升。低密度脂蛋白应小于2.6毫摩/升。
糖尿病人不仅糖代谢异常,而且脂代谢异常,高血糖常与血脂、血压和肥胖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存,专家指出,糖尿病实质上也是心脏病,糖尿病人如果单纯控制血糖,只能减少眼睛、肾脏等并发症的发生,并没有减少危及生命的血管疾病。因此,只有同时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才能阻止糖尿病心血管病的发展。故糖尿病人血脂控制应与冠心病患者一样。
血脂升高时往往没有任何感觉,但是危害极大,因此,一般人每年应至少检查一次;而已知血脂高的人,应3~6个月检查一次。在用药物降脂过程中,不要盲目追求低胆固醇,低胆固醇并非是老年人健康的必需因素,而极低胆固醇反而可能与冠心病有关,高龄老人降脂治疗要多加小心,降到一定水平即可。
需要指出的是,高脂血症导致动脉硬化是渐进的、无声无息的,故下列人员应常规检查血脂水平,以便于了解血脂的高低:
有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者,尤其是直系家属有早发病或早逝者。
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冠心病危险因素者。
40岁以上男性或绝经后妇女。
有家族性高脂血症者。
老年人应该如何降血脂
血脂是人体内的中性脂肪,包括胆固醇、甘油三脂和类脂,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生理物质。它不仅参与能量的产生和贮存,还是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雌激素的原料。如果血脂水平过低,机体的一些生理活动必将受到影响。研究显示,对老年人来说,胆固醇低并非都好,年龄超过70岁的老年人,胆固醇水平低于4.16毫摩/升时,其危险性与胆固醇水平高于6.24毫摩/升相当。尽管脑出血发病率随血清胆固醇水平下降而降低,但血清胆固醇低于3.64毫摩/升时,脑出血发生率反而更高,而且缩短寿命。
中老年人血脂应维持在什么水平要结合本人的健康状况。对于没有冠心病和其他部位动脉粥样硬化,又不存在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家族史,其血脂总胆固醇最佳范围在5.2~5.6毫摩/升,低密度脂蛋白要小于3.6毫摩/升。如果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但无冠心病史和动脉粥样硬化时,血清总胆固醇就要小于5.2毫摩/升,低密度脂蛋白要小于3.12毫摩/升。已患冠心病的人总胆固醇就要小于4.68毫摩/升。低密度脂蛋白应小于2.6毫摩/升。糖尿病人不仅糖代谢异常,而且脂代谢异常,高血糖常与血脂、血压和肥胖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存,专家指出,糖尿病实质上也是心脏病,糖尿病人如果单纯控制血糖,只能减少眼睛、肾脏等并发症的发生,并没有减少危及生命的血管疾病。因此,只有同时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才能阻止糖尿病心血管病的发展。故糖尿病人血脂控制应与冠心病患者一样。
血脂升高时往往没有任何感觉,但是危害极大,因此,一般人每年应至少检查一次;而已知血脂高的人,应3~6个月检查一次。在用药物降脂过程中,不要盲目追求低胆固醇,低胆固醇并非是老年人健康的必需因素,而极低胆固醇反而可能与冠心病有关,高龄老人降脂治疗要多加小心,降到一定水平即可。
需要指出的是,高脂血症导致动脉硬化是渐进地、无声无息的,故下列人员应常规检查血脂水平,以便于了解血脂的高低:
有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者,尤其是直系家属有早发病或早逝者。
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冠心病危险因素者。
40岁以上男性或绝经后妇女。
有家族性高脂血症者。
胆固醇低的原因 慢性消耗性疾病
人体如果患有慢性消耗性的恶性病症,使体内的蛋白质很长出现障碍和其消耗代谢增加,也可导致血液中胆固醇的降低。
血脂高怎么饮食 你的血脂正常吗
常规的血脂检查包括四项,即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HDL-C是越高越好,LDL-C和其他项目是越低越好。甘油三酯、LDL-C异常增高和HDL-C异常降低,都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