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大便形状是什么样
正常大便形状是什么样
一个人每天都需要排便,很多疾病都是可以通过辨识大便的形态来诊断的,那么正常大便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呢,有的人因为胃肠道不好,会出现一些稀薄的大便,还有的人会因为痢疾出现一些流质大便,所以平时一旦发现大便的形状有了改变的时候,就应该赶快找医生看看。
正常的大便应为圆柱形,较软,异常的形状包括:太硬、太烂甚至黏液或水状。间隔应是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
大便干硬是因为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都吸干了。腹泻者排出的烂便,是由于肠蠕动过快,来不及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导致的。柱状便见于习惯性便秘;羊粪粒状见于痉挛性便秘;扁形带状便可能由于肛门狭窄或肛门直肠附近有肿瘤挤压所致;糊状便见于过量饮食后及其他消化不良症;液状便见于 食物中毒性腹泻及其他急性肠炎;脓血便见于细菌性痢疾;粘冻便见于慢性结肠炎或慢性菌痢。
如果稀便有红色,应考虑是否大肠黏膜出血;若红色稀便中混有黏液、脓液,应检查大肠黏膜看看有无炎症;如果是柏油样的大便常常是由于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的大量出血,另外小肠溃疡、癌肿等有时也会出现柏油样便型;如果大便变细或变扁,可能是直肠溃疡。
正常大便的形状能够说明一个人很健康,如果平时发现大便的颜色或者是形状不好的时候,就应该引起警惕,千万不要太大意这样的事情,尤其是胃肠道不好的人来说,大便的形态也是不正常的。
判断肠子是否需要排毒
1. 排便次数:只要每天不超过 3 次,每周不少于 3 次的频率都属于正常范围。
2. 大便重量:便条直径在 2-3cm 左右,总长度约 15cm( 重约 100g) 左右,都属于正常。
3. 大便颜色:健康的大便呈黄色或黄褐色,素食主义者的大便颜色略浅,而肉食主义者的大便颜色较深。
4. 大便形状:正常的大便形状应是香蕉形,大便的含水量在 60%-75% 为正常。含水量太少容易便秘,含水过多就是腹泻。
5. 排便时间:大便时间太长或太短都不好,正常的排便时间应在 5-10 分钟之间。
从大便形状来判断健康
1. 香蕉状:如果每天排出这样的大便,说明您的肠道是健康的。
2. 块状:这说明大便中水分含量很少,排便吃力。经常排这种便一般预示肠内出现病变,如各种炎症,有时甚至是癌。
3. 泥状:这表示肠内已经积满了宿便,肠道运动受到了极大的阻碍,长期下去有可能营养不良,进而导致很多种疾病。
4. 水状:这种大便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它通常是一些恶性疾病的征兆,肠道运动几乎停滞,食物和水被原封不动的排泄出来。
5. 硬邦邦状:说明体内水分缺乏,肠道运动不太舒畅,这样的大便极易成为各种疾病的根源。
6. 半链状:大便中水分多,说明肠不能充分吸收水分,对营养物质也不能很好的吸收。
肠息肉的早期症状3大主要症状表现
一、便血。如果是结肠息肉的,那么最容易出现便血现象,而当出现便血时,不少患者会以为是痔疮,从而没及时进行防治,从而可能带来更大的危害,其实痔疮和肠息肉便血症状是不一样的,痔疮引起的便血多是在大便后滴血,血色为鲜红色,平时不会出血,不过对于结肠息肉引起的出血,它常是混杂在大便中间的。
二、大便习惯改变。当患上肠息肉时,患者可有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或是出现便秘,不明原因的腹泻等症状,尤其是如有便秘和腹泻交替反复出现,或是伴有腹痛现象的,那么就要引起注意,很可能是有肠息肉,要及时就诊检查,以便确诊。
三、大便形状改变,对于正常健康的人来说,粪便应该呈圆柱形,而如果有息肉在结肠腔内,可以压迫粪便,从而导致排出的大便形状会变细,或是出现扁形,有的还会出现血痕。
婴儿大便形状应该是什么样子
正常的大便应为圆柱形,较软,异常的形状包括:太硬、太烂甚至黏液或水状。间隔应是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
大便干硬是因为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都吸干了。腹泻者排出的烂便,是由于肠蠕动过快,来不及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导致的。柱状便见于习惯性便秘;羊粪粒状见于痉挛性便秘;扁形带状便可能由于肛门狭窄或肛门直肠附近有肿瘤挤压所致;糊状便见于过量饮食后及其他消化不良症;液状便见于 食物中毒性腹泻及其他急性肠炎;脓血便见于细菌性痢疾;粘冻便见于慢性结肠炎或慢性菌痢。
如果稀便有红色,应考虑是否大肠黏膜出血;若红色稀便中混有黏液、脓液,应检查大肠黏膜看看有无炎症;如果是柏油样的大便常常是由于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的大量出血,另外小肠溃疡、癌肿等有时也会出现柏油样便型;如果大便变细或变扁,可能是直肠溃疡。
正常大便的形状能够说明一个人很健康,如果平时发现大便的颜色或者是形状不好的时候,就应该引起警惕,千万不要太大意这样的事情,尤其是胃肠道不好的人来说,大便的形态也是不正常的。
6标准识正常大便
根据主要症状,肠易激综合征分为三大类型,分别是腹泻主导型、便秘主导型及腹泻便秘主导型。三大类型患者症状各有区别,大便颜色各不相同。人们通过观察肠易激综合征大便颜色可以发现病因,科学选择治疗方法。
6标准识正常大便
大便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识大便可以知健康,辨疾病。
大便性状:条状软便不粘连。正常大便呈条状,是软便,不粘连,能浮在水面,水冲就会干净。糊状大便也属正常。大便偏硬的主要原因是食物蛋白质高;大便偏软的主要原因是人体碳水化合物高。
大便颜色:黄褐色或黄色。正常大便颜色为黄褐色或黄色。大便淡黄色的原因是摄入奶制品过多;大便绿色的原因是食用绿色蔬菜过多;大便棕黄色的原因是吃肉太多;大便发黑的原因是中药服用太多。
大便气味:微臭。正常大便是微臭的,主要原因是细菌分解产生粪臭素。喜欢吃肉的人粪便臭味会比较浓;喜欢吃素的人粪便臭味比较淡。如果粪便臭味让人恶心,想呕,这人就要高度重视,到医院查看是否患有疾病。
大便数量:正常一条大便大约100克。正常大便每条长约10~15厘米,重约100克,每次2~3条,呈香蕉状。排便量会随食量和食物种类而发生改变。
排便次数和习惯:每日一次。每个人因个人身体情况排便次数会不一样,健康的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早上吃完早餐后排便。如果连续3天不排便,人则便秘;如果每天排便超过3次,人则腹泻。
排便感觉:粪便5分钟左右排出,没有不净感。粪便自然排出的时间为1-5分钟,如果超出此时间,则排便不顺畅,否则属正常“畅便”。
观肠易激综合征大便颜色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便颜色为墨绿色,颜色较淡,大便形状为糊状或水状,大便数量较少且有大量粘液。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大便颜色为黑色,颜色较深,大便形状为块状,大便量少,大便干结。
新生儿正常大便
1、胎便:宝宝出生后十小时内开始排出胎便,为黑绿或深绿色,粘稠、无臭、有点像铺路用的沥青,是由脱落的上皮细胞、浓缩的消化液及胎宝宝时期吞入的羊水所组成。一般在二至三天内排完,每天约3-5次。
2、母乳喂养宝宝的粪便:未加辅食的母乳喂养宝宝的粪便是黄或金黄色,均匀呈膏状或带少许黄色粪便颗粒,偶尔稍稀而略带绿色,不臭、有酸味。
每日排便2-4次,但如平时每日大便1次,忽然好几天都没有排便1次,应考虑为病态,如平日口经常每日大便4-5次,甚至7-8次,但大便不稀也不太稠,宝宝精神状态好,体重增加如常,一般不认为是病态。
3、人工喂养宝宝的粪便:宝宝的粪便呈淡黄或灰黄色、较干稠。因牛奶含蛋白质较多。粪便有明显的蛋白分解产物产生的臭味,大便每日1-2次。
有些吃配方奶粉的宝宝,排出的粪便呈暗绿色,其原因是一般配方奶中都加入了一定量的铁质,这些铁质经过消化道,并与空气接触之后发生化学变化,就会呈现为暗绿色。
宝宝1天1次大便属于正常,但有的小儿2-3天解1次大便,而且大便质软量多,也属正常。
三个月宝宝大便形状是怎样的
1、三个月大小儿的大便应该是黄色的,糊状的;如果有白色粒状的东西,说明孩子吃的奶粉有不消化的情况;如果大便发绿色,说明孩子受凉了或是喂奶的妈妈吃了凉的东西.
2、如果宝宝是母乳喂养的,现在的大便差不多是一天三四次,是稀软的大便,颜色是金黄色的,也没有什么臭味的,要到宝宝开始添加辅食以后,宝宝的大便形状才会慢慢的发生改变的。如果是奶粉喂养的宝宝,大便次数会少一些。
消化不良腹泻的多发年龄段
小儿消化不良腹泻是一种临床多发病,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一般情况下小儿在这个年龄段患的腹泻基本上均是由于消化不良而引起的腹泻,
小儿消化不良腹泻的症状表现在大便次数上。一般小儿正常大便次数是每天1—2次,呈黄色条状物。而小儿消化不良腹泻时排便次数就会比正常情况下增多,轻者4—6次,重者可达10次以上,甚至数十次。
小儿消化不良腹泻症状表现大便形状上。小儿消化不良腹泻时小儿排便为稀水便、蛋花汤样便,有时是黏液便或脓血便。宝宝同时还会伴有吐奶、腹胀、发热、烦躁不安,精神不佳等表现。
鼻子过敏怎么办 从大便也能知道鼻子好不好
鼻部健康、气很顺畅则阳气足,则大便会干湿正常,大便形状也会软,并且会使直肠产生热量,水蒸气足够,就不会出现腰痛,男性前列腺就正常,女性子宫卵巢也会健康,则性功能好;所以,大家在大便之后多看一眼,如果大便都正常,代表气很顺畅,就可以健康且有活力的多活好几年。
大便形状的改变需引起注意
即使宝宝的胃肠道和消化能力都处于成长中,但无论如何,食物被吃进人体后,营养会为人体吸收和利用,而消化吸收不完全的残渣则会排出体外。如果宝宝的大便性状发生了改变,则意味着在吸收利用环节出了问题。余德钊介绍,一般判断孩子大便是否正常要看大便是否与平时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如颜色、性状、气味上的变化——
形状:比如平常宝宝的大便是“成形”的,那么突然不成型,出现烂便甚至是水样状大便则可能是出现腹泻的问题;如果出现黏液状的大便,甚至是带血的大便,那么就可能是感染导致的,如痢疾、肠炎等问题。
气味:一般添加辅食前,宝宝的大便没有太难闻的气味。而添加辅食后,会根据辅食添加的种类增多逐渐产生难闻的气味。但如果大便粘滞且散发出酸臭的气味,就有可能是消化不良。
颜色:宝宝大便颜色的异常改变,应该先考虑与之前所摄入的食物是否有关。例如一些红颜色的火龙果会导致尿液甚至大便出现红色、紫红色等。绿叶青菜也有可能导致宝宝的大便变得较为绿色。进食过多含铁量较高的食物,如猪红、猪肝等也许会让大便偏黑,这些都属于正常状况。
如果食物调整后宝宝的大便还是出现异常颜色则需要引起重视。比如多排出灰白色的大便,意味着胆汁可能没有参与到消化中,需要检查下肝胆是否出现异常。而偏硬的大便带有血丝可能是肛裂,多先出现便秘,然后大便带血。值得一提的是,便秘有可能是大肠出现了问题,也有可能是消化的问题,还有可能是肺部感染(咳嗽)引起,因此如果孩子长期便秘,最好到医院求诊治疗。
正常大便的形状和次数
对于吃母乳的宝宝来说,他们的大便是金黄色的,而且有的时候还会带有一点的绿色哦,质地比较均匀,没有汽包。宝宝每天排便次数在两到五次这个。
随着孩子月龄的增长,大便次数会逐渐减少,2—3个月后大便次数会减少到每天1—2次。因此,吃母乳的婴儿如果出现大便较稀、次数较多等情况,只要婴儿精神饱满,吃奶情况良好,身高、体重增长正常,家长就没有必要担忧。
如果婴儿吃的是配方奶,那么大便通常呈淡黄色或土黄色,比较干燥、粗糙,如硬膏样,常带有难闻的粪臭味。如果奶中糖量较多,大便可能变软,并略带腐败样臭味,而且每次排便量也较多。有时大便里还混有灰白色的“奶瓣”。
不少父母都喜欢将自己的宝宝和别人的宝宝做对比,这是不好的,没个孩子的成长是不同的,每天的排便次数也是不一样的哦。
正常大便6标准
“看便识病”首先要了解什么样的大便是正常、健康的。
性状:条状软便不粘连。健康的大便多呈条状软便,在便池内不粘连,能浮在水面,水冲即净。糊状、没有干结成块的大便也属正常。食物蛋白质高时,大便会偏硬,近似黏土;碳水化合物高时,大便则偏软或成糊状。
颜色:黄色或黄褐色。正常大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摄入奶制品,大便多为淡黄色;吃较多绿色蔬菜时,大便会偏绿;吃肉较多,大便为棕黄色;吃猪血、猪肝,或服用某些中药时,大便发黑。
气味:带有微臭。由于细菌分解产生的粪臭素等,正常大便是微臭的,爱吃肉的人气味会重一些,素食者味轻。如果臭得难以忍受,可能有健康问题。刺鼻酸味、烧焦味都可能由消化不良引起;腥味,则可能意味着消化道出血。
数量:“一条便”约100克。健康大便多呈形如香蕉的条状,每条长度约10-15厘米,重量约100克,每次排2-3条。排便量可因食量、食物种类等发生改变,如膳食纤维摄入较多,排便量会增加。
次数和习惯:每日一次,晨起排便最佳。排便次数和习惯因人而异,每日一次、晨起排便者居多。一般而言,无排便困难及其他不适,1-3天排便一次不算便秘,一天排便不超过3次不算腹泻。
排便感觉:5分钟内排出,无残留便意。能在1-2分钟内自然、通畅地排出,整个时间不超过5分钟,便后觉得轻松,没有残留便意,就是正常“畅便”。
正常大便形状是什么样的
第1类:分开的硬块,像坚果
这是典型的急性菌群失调症。这些大便缺乏正常非晶质量,因为细菌缺失,并且不能保水。硬块坚硬粗糙,直径通常为1-2厘米,并且在排泄时会引起疼痛。因肛管缺乏润滑而撕裂出血的可能很大。
第2类:像腊肠,但多块
很像第1类大便被压缩在一起,并由纤维成分和一些细菌合为一体。这是典型的器质性便秘。大便直径约为3-4厘米,是对肛管最具破坏性的尺寸。它在排泄时导致极端压力,大多数由肛管裂伤,痔脱垂,或憩室病造成。要达到这种形状,大便必须在结肠滞留几周时间,而不是正常的72小时。大便呈现这种形状的人最经常患肠易激综合征,因为大便持续对肠壁施加压力。小肠阻碍的可能性很高,因为大肠充满大便。
第3类:像香肠,但表面有裂缝
这种形状具有第2类大便的所有特征,但通过时间更快,在1-2周之间。通常是潜在便秘的表现。尺寸在2-3.5厘米之间。有轻微胃胀气,因为菌群失调。在排便时也需要用力,并且具有所有第2类大便的负面影响。
第4类:像香肠或蛇,光滑且柔软
这是每天排泄一次的正常大便形状。直径约为1-2厘米。直径越大需要的通过时间越长。
第5类:软斑点有清晰的边缘
被视为理想的形状。通常是每天2或3次的大便,一般都在主餐后。直径为1-1.5厘米。
第6种:糊状,蓬松有参差不齐的边缘
这种形状在多方面靠近舒适边缘。首先,它在便急时难以控制,尤其是难以马上去卫生间时。其次,单纯用卫生纸不容易处理干净。此外,它被视为正常的边界。这种大便意味着结肠有点极度活跃,并且与摄入太多钾,突然脱水,或与压力有关的血压骤然升高有一定关联。
第7种:水样,无固体
毫无疑问,这是腹泻,应引起注意,并采取适当治疗措施防止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