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牙痛针灸扎哪里 太溪穴

牙痛针灸扎哪里 太溪穴

定位:足内踝尖正中微凹陷处。

刺法:左痛取做,右痛取右,一侧不效者可双侧取穴,用13毫米亳针垂直进针,刺至骨面后手不离针,不断捻转行气,持续5-10分钟,5-10分钟,行针时患者可感觉足内踝部有酸胀,重麻感,不少患者自觉有一股热胀感自足踝缓慢向上,停留在膝关节部,也有少数患者热,胀感在膝部停留数分钟后继续上行至躯干。

点评:中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若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枯槁易于松动,若肾阴不足,则不能上濡牙齿,虚火上炎,熏灼牙龈而至疼痛,太溪位于足内踝尖,内踝乃足少阴肾经所环绕,其脉络“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针刺太溪可以起到鼓舞生气,益肾天井的功效,使牙齿得肾气充养,水壮则火自消,牙痛速止。

​吃热的东西牙痛要怎么办

1.西医治疗:口服镇痛药物,如安定、利眠宁等镇静剂,也可给予阿司匹林、去痛片、三七片、云南白药等止痛药暂时止痛。或者是手术治疗,洗牙刮治及拔除患牙。中医药物治疗:可用中药散剂外用治疗牙痛。散剂的表面积较大,因而具有易分散、奏效快的特点;散剂对牙齿能产生一定的机械性保护作用。用牙刷蘸水后拌上中药散剂,早晚刷牙各一次,一次三分钟。比如中药齿宁散。相对于其他治疗方法而言,中药治疗不仅易于操作而且疗效迅速无副作用。

2.中医针灸治疗:治法为祛风泻火,通络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合谷 颊车 下关

配穴 :风火牙痛者,加外关、风池; 胃火牙痛者,加内庭、二间;阴虚牙痛者,加太溪、行间。

操作:主穴用泻法,循经远取可左右交叉刺,合谷持续行针1—3分钟。配穴太溪用补法,行间用泻法,余穴均用泻法。

中医针灸治病偏方

1、感冒:取大椎、合谷、风池,都用针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2、呕吐:主穴取内关、中脘、足三里、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3、失眠:取神门、内关、三阴交,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50分钟,每日针一次。

4、关节痛:腰脊痛取肾俞、昆仑;膝关节痛取足三里、阳陵泉、悬钟,先针刺,用泻法,留针20分钟,再艾灸20分钟。

5、痛经:经前或经期腹痛取中极、三阴交、内庭,先刺内庭,再针三阴交、后针中极、三阴交。均用泻法,留针20分钟。

6、经后腹痛:取气海、关元、三阴交,均用补法,针后加灸,留针30分钟。

7、牙痛:上牙痛取下关、内庭,下牙痛取颊车、合谷,针刺,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8、便秘:取支沟、天枢、长强,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9、落枕:取落枕、大椎、后溪,针刺。落枕用泻法,大椎、后溪,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

10、月经不调:1.月经先期:取中极、血海、三阴交、太冲,均针刺、用泻法,留针20分钟。2.月经后期:取命门、肾俞、关元,用补法,针后加灸,留针30分钟。

11、腰痛:取肾俞、委中、腰阳关,针刺,用泻法,留针30分钟,如是腰痛日久不愈的,加艾条灸命门20分钟。

12、痢疾:针治痢疾,有较好的疗效。取中脘、天枢、足三里,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天一次。如有发热的,加刺曲池;头痛的加剌风池、百会;不发热而下痢过久的,可艾条灸关元10分钟,或隔盐灸神阙。

13、哮喘:针灸有缓解防止发作的作用。取膻中、肺俞、天突、丰隆。如吐出的痰稀白,用艾条灸20分钟;如痰色发黄时,针剌,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如果平时常灸肺俞、气海,可以防止发作。

14、头痛:头痛有正头痛、偏头痛、头顶痛、头项痛等区别。针灸治疗,是按头痛的部位来取穴的。正头痛:取上星、合谷,攒竹,针剌,用泻法,留针30分钟。偏头痛:取太阳、头维、外关。针剌,用泻法,留针20分钟。头顶痛:取百会、太冲、后溪,针剌,用泻法,留针20分钟。头项痛:取风池、列缺,针剌,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针一次。

牙痛针灸扎哪里

大杼穴

定位: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刺法:患者取端坐位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快速斜刺入皮肤0.5-0.7寸,然后先慢后快,提插捻转,待患者有针感后,接电麻仪两极于针柄上,开机调频率和波型,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间隔5分钟停电1次,留针30分钟,在无针或患者畏针时,可用双手拇指尖压迫穴位,使患者有酸麻,胀,重感。

点评:大杼穴是太阳膀胱经穴位,联络肾脏,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另大杼为八会穴之骨穴,是骨精气会聚的地方,电针使气血运行通畅,通则不痛,症状自然消失。

内庭穴

定位:在足背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

刺法:取坐位或仰卧位,只取牙痛对侧的内庭穴,用长13毫米亳针针刺捻转提插有较强的针感,同时嘱咐患者按摩患牙或上下牙作咀嚼食物状,留针15-20分钟,针毕,用三棱针点刺该穴,放血3-10滴,一般治疗1次,最长3次。

点评:内庭是胃经荥穴,属水,刺激内庭穴有以水抑火之功,三棱针点刺出血有泻热之功,二者相结合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从而达到止痛功效。

太溪穴

定位:足内踝尖正中微凹陷处。

刺法:左痛取做,右痛取右,一侧不效者可双侧取穴,用13毫米亳针垂直进针,刺至骨面后手不离针,不断捻转行气,持续5-10分钟,5-10分钟,行针时患者可感觉足内踝部有酸胀,重麻感,不少患者自觉有一股热胀感自足踝缓慢向上,停留在膝关节部,也有少数患者热,胀感在膝部停留数分钟后继续上行至躯干。

点评:中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若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枯槁易于松动,若肾阴不足,则不能上濡牙齿,虚火上炎,熏灼牙龈而至疼痛,太溪位于足内踝尖,内踝乃足少阴肾经所环绕,其脉络“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针刺太溪可以起到鼓舞生气,益肾天井的功效,使牙齿得肾气充养,水壮则火自消,牙痛速止。

类风湿想关节炎如何医治 针灸治疗

近年来用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已取得了不少成绩,对这方面的报道也逐渐增多。有单独用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者,也有针药并施或用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者。目前所采取的针灸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温针壮督法治疗:主穴取大椎、神道、至阳、命门、腰阳关。配以肩髃、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解溪。

2、蜂针治疗:取穴以病痛局部压痛点作为主穴,配穴按经脉的循行所过而取穴。上肢多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溪等;下肢多取环跳、血海、犊鼻、阴陵泉、足三里、解溪、太冲等;督脉多取背部的穴位。特定穴主要是背俞穴,经外奇穴常用夹脊、膝眼、鹤顶等穴。先皮试,后用蜂针治疗。

中医针灸减肥

中医针灸减肥方法:耳针

耳穴:口、食道、十二指肠、饥点、内分泌、脑、胃。

操作:每次选1~2穴,以双侧耳交替方式扎针,每周耳针贴敷2~3次,10次为2个疗程,而每次疗程间隔5~7天。

针灸减肥方法:体针之一

取穴:主穴为关元、三阴交。

配穴:依据辩证分型而取。

属脾虚湿带:内关、水分、天枢、丰隆、列缺、脾俞。

属湿热内盛:曲池、支沟、大横、四满、内庭、腹结。

属衡任失调:支沟、中注、带脉、血海、肾俞、太溪。

操作:每次主穴必取,然后依据症型酌加配穴3~4个。每次均留针半小时,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每次疗程间隔5天。

针灸减肥方法:体针之二

取穴:主穴为天枢、中睆、大横。

配穴:曲池、合谷、膏肓、内庭、三阴交。

操作:天枢、大横接电针仪,然后持续通电15~20分钟,每日获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针灸减肥方法:芒针

取穴:肩禹透曲池、梁丘透髀关、梁门透归来。

操作:选28号3吋长的芒针备用,每次每穴都要扎针。

针灸减肥方法:艾灸

取穴:主穴是阳池、三焦俞。

配穴:地机、命门、三阴交、大椎。

操作:每次选主穴与配穴各一个,用隔姜灸扎针。

牙痛针灸治疗3法

中医针灸可以治疗的东西很多,牙痛也是治疗的内容之一。牙痛是指牙齿因某种原因引起的疼痛,为口腔疾患中常见的症状,属于中医的“牙宣”范畴,针灸治疗牙痛有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几法。

1.毫针法:选合谷、颊车、下关、内庭等为主穴。胃火牙痛者配内庭、二间等;风火牙痛者配风池、外关等;虚火牙痛者配行间、太溪等。毫针刺用泻法,虚火牙痛补太溪。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2.电针法:选穴颊车、合谷、下关,先行毫针刺得气后选用密电波,通电25分钟。每日1次,直到疼痛缓解。

3.耳针法:选牙、口、胃、肾、神门、大肠等,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或毫针刺,每日1次。

太溪穴怎么针刺

太溪的针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内踝最突起处与跟腱指尖的中点,胫后动脉后方。由足内踝尖往后推至凹陷处(大约当内踝尖与跟腱间之中点)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内测刺向外,与小腿内侧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可透昆仑穴,深0.5寸,局部可有酸胀感;直刺,略偏向内踝,深0.3-0.5寸,可有麻电感向足底放射,留针30分钟;艾炷灸3-7壮,或温和灸5-15分钟。

针刺太溪的作用

太溪为足少阴神经腧穴,原穴,又是回阳九针穴之一,有滋肾阴,退虚热,壮元阳,利三焦,补命火,理胞宫,补肝肾,强腰膝,安心神之效,以滋肾为要,现代常用于咽喉炎,齿痛龈肿,耳聋耳鸣,不寐,遗精,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肾炎,膀胱炎,月经不调,腰背痛,足跟痛,腰肌劳损,神经衰弱,乳腺炎,膈肌痉挛等症。

针刺太溪注意事项

1.忌针刺手法过强,进针后会有触电样针感窜行至足心,此时应稍提针,改变进针角度再刺入,如仍强行捻转或大幅度提插则可损伤神经,导致下肢麻木,行走困难,形成针感后遗。

2.深刺透昆仑穴,应注意进针的角度和方向,以防刺伤胫后动,静脉。

3.本穴皮下肌肉浅薄,位于关节附近,一般不宜使用艾柱瘢痕灸,以防艾火灼伤皮肤,影响关节活动。

中医常用的针灸减肥穴位有哪些

一、耳针耳穴:口、食道、十二指肠、饥点、内分泌、脑、胃。操作:每次选1~2穴,以双侧耳交替方式扎针,每周耳针贴敷2~3次,10次为2个疗程,而每次疗程间隔5~7天。二、体针取穴:主穴为关元、三阴交。配穴:依据辩证分型而取。属脾虚湿带:内关、水分、天枢、丰隆、列缺、脾俞。属湿热内盛:曲池、支沟、大横、四满、内庭、腹结。属衡任失调:支沟、中注、带脉、血海、肾俞、太溪。操作:每次主穴必取,然后依据症型酌加配穴3~4个。每次均留针半小时,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每次疗程间隔5天。三、芒针取穴:肩禹透曲池、梁丘透髀关、梁门透归来。操作:选28号3吋长的芒针备用,每次每穴都要扎针。四、艾灸取穴:主穴是阳池、三焦俞。配穴:地机、命门、三阴交、大椎。操作:每次选主穴与配穴各一个,用隔姜灸扎针。专家表示,以上各方法以耳针应用最为普遍,而且耳穴埋针效果贴敷更好,只是如果针具消毒不严,容易造成感染,另2种体针效果大致与耳针相似,芒针的操作则比较困难,主要适用身体较强壮的肥胖者,减重效果也其它方法高。至于隔姜扎针的艾灸法,不易操作疗效也比较差。

女肾虚艾灸什么穴位

1、女性肾虚艾灸太溪穴位

太溪穴肾是人的先天之本,人体的元阴和元阳都来源于它,所以肾是人体元气之源。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是汇聚肾经元气的“长江”,所以古人称太溪穴为“回阳九穴之一”,认为它具有极高的回阳救逆之功。功效:艾灸太溪穴具有明显提高肾功能的作用。

2、女性肾虚艾灸关元穴位

我们身体里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与原动力,叫元气。中医认为元气禀于先天,藏在肾中,又依赖后天精气充养,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功效:艾灸关元穴,可以使肾气活跃,补充肾气。

3、女性肾虚艾灸肾俞穴位

肾俞穴也是补肾要穴,它就在我们平常所扎的皮带和腰椎交叉处向上约四指的地方。功效:经常艾灸肾俞穴,既能培补肾元,又可以缓解腰肌劳损,保护腰部。

长脚钉穴位注射法

1、 取穴

主穴:分3组。1、内庭、昆仑;2、太冲、太溪;3、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外踝与内踝后连线的中点。

2、 治法

每次用一组穴,可独用一组,亦可交替轮用。第1组穴,用2%普鲁卡因5毫升加盐酸肾上腺素2滴,每穴注入2.5毫升,每周治1次;第2组穴,以2%普鲁卡因1毫升加盐酸肾上腺素0.2毫克,分注于患侧太冲、太溪,5天注入1 次;第3组穴,以0.5~1%普鲁卡因5毫升和盐酸肾上腺素0.1毫升注入阿是穴,每周2次。

艾灸

3、 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病灶区(下同)。

5、其他>

4、 治法

先用温水(约40℃)浸泡患足30~45分钟,使皮肤软化。然后以75%酒精棉球消毒皮肤,用消毒刀片削去老皮,注意不要削痛、出血。艾灸采用艾炷灸或艾卷灸,任选一法。艾炷灸法:将艾炷(其底座略小于鸡眼)直接于阿是穴,点燃其尖端,烧至局部有灼痛时,用镊子夹掉,再放1炷,连灸5~7壮,每日1次;艾卷灸法:以燃着之艾卷在鸡眼上行雀啄灸,以患者略感灼痛、局部红润为度,每次约灸20分钟,每日1次。上述方法,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天。

体针

一、 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取 26~28号1寸毫针,患部常规消毒后,对准鸡眼中心快速进针,如阻力较大,可捻转进针,约进0.6~0.7寸后,可达鸡眼根部,阻力变小,不宜再进。如鸡眼过大,可在鸡眼旁刺1针,或周围上下左右刺4针,成45度刺向中心。均不留针或留针20分钟。出针后,挤出少量血液,酒精棉球按压局部。隔日1次,3 次为一疗程。停针约15~20日,鸡眼变软或枯萎脱落。

鸡眼穴位穴位

火针

一、 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 治法

局部清洗干净,穴区以酒精消毒,以细火针或26号5分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对准鸡眼中心坚硬如钉处,直刺入根底部,此时针下阻力增加,患者有明显疼痛反应,至针下有空感或冒出少许白色分泌物立即出针。一般1只鸡眼刺1针,在者可连续刺2次。进针速度不可太猛太快,否则不能焦化鸡眼角质和毛细血管,反易引起出血和疼痛。术后局部不须上药或包扎,7天后用温水浸泡剪去硬皮,两周后仍有压痛者,可行第2次治疗。

艾灸太溪的作用与好处 治疗肾虚引起的疾病

1.艾灸太溪可治疗因肾虚所致的头面五官疾病,太溪穴为循经所选取的主要穴位,如头痛目眩,牙痛,慢性咽炎,神经性耳聋等。

2.艾灸太溪还可以治疗肾虚型男女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失调,遗精,阳萎,小便频数等。

相关推荐

针灸出血吗 针灸必求“准”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针不出血。同样是《黄帝内经》,《素问·刺齐论篇》主要讨论的是针刺的深浅差别。针灸针是十分讲究的,主要在一个准字。 要通过刺骨来进行治疗,就不能伤筋;要刺筋就不能伤到肉;要刺肉就不能伤脉;要刺脉就不能伤皮;要刺皮就不能伤肉;要刺肉就不能伤筋;刺筋也不能伤骨。前面四种阐述的就是针刺要深的时候就不能太浅,后面三种阐述的是要刺浅的就不能太深,总而言之就是各归其道,不多不少。

列缺针刺方法 列缺常用配伍疗法

1.配风池,太阳,风府,外关,针刺泻法,疏风散寒,宣肺解表,治疗外感风寒,感冒头痛,痛连项背,项强,恶寒发热等。若风寒偏头痛,加率谷,阳陵泉;风痰头痛,加上星,中脘,丰隆,印堂;项强,加天柱,风门,后溪。 2.配肺俞,合谷,针刺泻法,宣肺止咳,治疗各型咳嗽。若风寒疏肺,加外关,风门;风热壅肺,加尺泽,大椎;痰湿阻肺,加脾俞,太白,丰隆;肝火犯肺,加肝俞,太冲;风痰咳嗽,加太渊;寒饮伏肺咳嗽,加尺泽,风门。 3.配少商,尺泽,合谷,鱼际,少商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清热宣肺,利咽止痛,治疗肺热炽盛之喉痹咽痛

针灸治疗阳痿的方法

惊恐伤肾 取胆俞、肾俞、长强、心俞、神门、阳陵泉等穴。以艾条雀啄灸胆俞、肾俞穴各49次;针长强、心俞、神门穴。长强穴刺痛出针,心俞、神门穴捻转补法,阳陵泉穴深刺泻法。 肝气郁结 取太冲、会阴、曲骨为主穴,取行间、中极、急脉、太溪为配穴配先针太冲、行间、中极穴,泻法不留针。其他穴位平补平泻。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命门火衰 取长强、会阴、命门为主穴,取肾俞、关元、太溪为配穴。针主穴得气后向右捻转3600停,再捻,如此30秒,取针。针配穴得气后留针5分钟。另以艾条作雀啄灸,先关元后会阴穴,各49次。 湿

常见五种针灸减肥法应该准哪些穴位

一、耳针耳穴:口、食道、十二指肠、饥点、内分泌、脑、胃。 操作:每次选1~2穴,以双侧耳交替方式针,每周耳针贴敷2~3次,10次为2个疗程,而每次疗程间隔5~7天。 二、体针〈之一〉取穴:主穴为关元、三阴交。 配穴:依据辩证分型而取。 属脾虚湿带:内关、水分、天枢、丰隆、列缺、脾俞。 属湿热内盛:曲池、支沟、大横、四满、内庭、腹结。 属衡任失调:支沟、中注、带脉、血海、肾俞、太溪。 操作:每次主穴必取,然后依据症型酌加配穴3~4个。每次均留针半小时,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每次疗程间隔5天。 三、体针

针灸减肥一般采用哪几种方式

至于一般常用的针灸减肥方式,古方中医专家说,下列5种是最常使用的方法: 一、耳针 耳穴:口、食道、十二指肠、饥点、内分泌、脑、胃。 操作:每次选1~2穴,以双侧耳交替方式针,每周耳针贴敷2~3次,10次为2个疗程,而每次疗程间隔5~7天。 二、体针〈之一〉 取穴:主穴为关元、三阴交。 配穴:依据辩证分型而取。 属脾虚湿带:内关、水分、天枢、丰隆、列缺、脾俞。 属湿热内盛:曲池、支沟、大横、四满、内庭、腹结。 属衡任失调:支沟、中注、带脉、血海、肾俞、太溪。 操作:每次主穴必取,然后依据症型酌加配穴3~4

针灸减肥常用的5种方法

一、耳针 耳穴:口、食道、十二指肠、饥点、内分泌、脑、胃。 操作:每次选1~2穴,以双侧耳交替方式针,每周耳针贴敷2~3次,10次为2个疗程,而每次疗程间隔5~7天。 二、体针〈之一〉 取穴:主穴为关元、三阴交。 配穴:依据辩证分型而取。 属脾虚湿带:内关、水分、天枢、丰隆、列缺、脾俞。 属湿热内盛:曲池、支沟、大横、四满、内庭、腹结。 属衡任失调:支沟、中注、带脉、血海、肾俞、太溪。 操作:每次主穴必取,然后依据症型酌加配穴3~4个。每次均留针半小时,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每次疗程间隔5天。 三、

周围神经损伤针灸改善

周围神经损伤以桡神经损伤和腓总神经损伤最常见。针灸治疗一般以循经取穴和按神经干取穴相结合。[1] 参见桡神经损伤: 桡神经损伤的针灸治疗:选穴分肩贞、曲池与手三里、合谷两组,每次取一组,使用电针机,肩贞及手三里接负极、曲池和合谷接正极,频率为20~30次/分,逐渐加大电量,以患者出现抬腕动作或能耐受为度,每次通电20~30分钟,隔日1次。另外,可配合梅花针,穴位注射等法治疗。[2] 参见腓总神经损伤: 桡神经损伤的针灸治疗,取用患肢委中、足三里、阳陵泉、解溪、太冲、太溪、商丘等穴。刺委中要求有触电样感觉向

针灸能治疗腰痛吗

腰痛是一种急性疾病,严重的会导致患者无法正常的站立。因此,患有腰痛的朋友一定要及时的采取治疗措施。下面,我们就着肿来了解下针灸治疗腰痛的方法吧。 辨证治疗 1.急性腰扭伤 选穴:人中、后溪、委中、腰痛点、腰部阿是穴。 操作:人中、后溪、腰痛点,进针后施提插捻转泻法,留针10-15分钟,期间行针1-2次,并令患者缓慢而较大幅度地活动腰部;委中三棱针点刺放血。 2.慢性腰肌老损 选穴:肾俞、大肠俞、委中。 操作:进针后施提插捻转补泻法。 3.随症配穴 选穴:肾虚者配命门、志室、太溪;寒湿者加腰阳关;配合阿是穴

针灸可以治痛经吗

针灸能治痛经。 分期治疗痛经,主要为分疼痛发作期以及间歇期施行针灸治疗。如果是痛经疼痛发作期,则取穴位置是关元、三阴交、地机和十七椎。如是寒湿凝滞,则需要取穴加灸水道。气滞血瘀需要针灸加合谷和太冲。气血不足主要针灸的穴位是加血海、脾俞和足三里。然后,痛经间歇期应取穴取太溪(双)。最后,根据以上方法治疗,如果一周后仍未改善,可以继续下一周的治疗。在治疗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针感的传导,具有明显的临床表现。综上述所述,如果痛经,有针对性的进行针灸是可以缓解的女性疼痛的。

针灸治疗痛风怎么操作

痛风针灸操作可以采用以下手法: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 1、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 2、曲池。 配穴:分2组。 1、内踝侧:太溪、太白、大敦;外踝侧:昆仑、丘墟、足临泣、束骨。 2、合谷。 (二)治法 病变在下肢,均各取第一组;在上肢各取第二组。以主穴为主,据部位酌加配穴。以1~1.5寸28号毫针刺入,得气后采用捻转提插补泻手法;急性期用泻法,恢复期用平补平泻法,均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临床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