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批评孩子的三原则

批评孩子的三原则

孩子的教育也是很重要的,这也是都知道的,现在也是有很多的人都很关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的,批评孩子也是都知道的,这也是有需要注意的地方的,下面就介绍一下批评孩子的原则是什么?

批评的态度:批评不等于不尊重

批评管教少不得,而尚且年幼的孩子心灵也该得到保护,怎么拿捏其中平衡呢?对于众多家长的问题,教育专家宫老师说,家长们保护孩子自尊的意识强了,可有时,却把“对孩子的尊重”和“管教孩子”这两件事给简单对立起来了,好像保护孩子的尊严,就要放弃最基本的管教和批评。

批评的目的:公平教育

如果我们本着尊重孩子的出发点,来选择批评的方式,批评便是公平的。不会以大欺小地指责、谩骂孩子,也不会因为他年龄小,就放松管教,任由孩子一再犯错。宫学萍说,最简单的批评,就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对一个四岁的孩子,应当让他知道,用硬邦邦的玩具打妈妈的头,妈妈会很痛,他也不应该用这样的方式去攻击别人。而这样的批评,并不存在不尊重或伤害。

而对孩子造成伤害的批评,往往是由于我们忽略了自己该告诉孩子的重点是什么。就拿青琳的例子来说,孩子打了妈妈,我们可能一时气极说,你竟敢打妈妈,真是个坏孩子!但这样会把一件具体的事,扩大到“坏”和“好”的区分,给孩子留下长远的影响。

批评的方法:一事归一事

所以,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我们只要明白自己的批评,是为了他知道,做什么样的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而不是为了伤害他或给他打上“坏孩子”的标签,就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以上就是对批评孩子的原则的介绍,现在应该是有了解了吧,对于孩子的批评也是不能盲目的,也是要知道找对方法的,希望本文对您有帮助,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长。

批评孩子的三大原则

批评孩子的三大原则

批评的态度:批评不等于不尊重

批评管教少不得,而尚且年幼的孩子心灵也该得到保护,怎么拿捏其中平衡呢?对于众多家长的问题,教育专家宫老师说,家长们保护孩子自尊的意识强了,可有时,却把“对孩子的尊重”和“管教孩子”这两件事给简单对立起来了,好像保护孩子的尊严,就要放弃最基本的管教和批评。

她说,其实,如果我们了解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对批评的接受方式,就完全可以根据他的承受能力,进行适当的批评。并且,在孩子做错事时,明确地告诉他“这件事你做得不对”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因为担心伤害,就不批评、不管教。

批评的目的:公平教育

如果我们本着尊重孩子的出发点,来选择批评的方式,批评便是公平的。不会以大欺小地指责、谩骂孩子,也不会因为他年龄小,就放松管教,任由孩子一再犯错。宫学萍说,最简单的批评,就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对一个四岁的孩子,应当让他知道,用硬邦邦的玩具打妈妈的头,妈妈会很痛,他也不应该用这样的方式去攻击别人。而这样的批评,并不存在不尊重或伤害。

而对孩子造成伤害的批评,往往是由于我们忽略了自己该告诉孩子的重点是什么。就拿青琳的例子来说,孩子打了妈妈,我们可能一时气极说,你竟敢打妈妈,真是个坏孩子!但这样会把一件具体的事,扩大到“坏”和“好”的区分,给孩子留下长远的影响。

批评的方法:一事归一事

所以,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我们只要明白自己的批评,是为了他知道,做什么样的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而不是为了伤害他或给他打上“坏孩子”的标签,就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宫学萍建议,我们的批评一定要针对具体的事情,比如,孩子回家后又忘记洗手,我们应该告诉他,我们每个人回家后都要洗手,不洗手是不对的,而不要扩大到其它事情上。而当孩子的错误举动涉及人际关系时,最理想的方式是用两个步骤去“完成”一次批评——先把自己对于孩子某个行为的感受直接告诉他,然后,平静地告诉孩子,你知道他是一个好孩子,只是这次做错了。

教孩子学会善待批评

和许多成年人一样,孩子往往也喜欢听表扬而反感批评。而专家们普遍认为,那些在孩提时代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持“敬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等消极态度。由此,他们进而认定,从小就学会接受批评无论对一个人的完整人格的塑造,还是对促成其事业的成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一,教育孩子不必对他人的批评大惊小怪。

事实上,在幼儿期就能适应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也较能适应社会,包括拥有正确对待来自他人的批评乃至非议的“平和”的心态,以及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第二,要求孩子认真倾听,冷静处理。

不论批评有多尖锐、多不中听,都应该要求孩子认真倾听。因为只有认真倾听,才会发现其中也许确实有几分道理,才能虚心予以接受。同时应该让孩子渐渐明白:对他人的批评认真倾听,不仅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而且也是完善自我之必需。

第三,允许孩子作出解释。

如果批评不符合事实,那么应允许孩子作出解释,因为让孩子虚假地表示接受批评但心里大感委屈实际上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可能引发种种心理弊端。

第四,要求孩子对批评者一视同仁。

不少孩子可以做到认真倾听并虚心接受来自师长的批评,但对同龄人的批评却拒之门外。这时应教育孩子:只要批评得有道理,即便这批评来自小伙伴,也理应虚心接受。而且对那些提出善意批评的人不论是谁,都可建议孩子作出真诚的道谢。这不仅能表达自己的虚心和诚意,而且还能加快弥合双方的分歧。

第五,让孩子作对比,同时学会作出批评。

不妨在孩子接受批评并作出改进后,有意让其作一下前后对比——聪明的孩子自会明白接受批评有益。通过接受批评,孩子学会了知晓“如何作出批评才能使对方虚心接受”的要点。不妨帮他总结,批评前作好调查分析,语气要婉转,用词要文明恰当,态度不要偏激,要允许对方分辩。

家长要尽量避开3个时间段批评孩子

一般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行为指导和批评教育都是随心所欲的,比如孩子吃饭不专心,或者弄坏了玩具,家长总是会当时就批评孩子。但在教育专家看来,不分时间、不分场合批评孩子不仅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

教育与监护孩子虽是父母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批评孩子。为保证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家长批评教育孩子应最好避开以下三个时间段:

一是早上出门时。一天之计在于晨,父母要帮助孩子怀着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温馨地与孩子道别,而不是先来一顿批评让孩子从早上开始就带有挫折感。

二是一起吃饭时。有些父母平时不抽时间陪孩子,只有吃饭时专心面对孩子,看到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者突然想到孩子有什么问题,就开始教育孩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食欲,破坏本来宁静的家庭时光,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三是家长情绪不稳定时。当家长情绪不稳定时,很容易一张嘴就骂人,结果伤了孩子,也损害了自己做父母的慈爱形象。此时,家长一定要息怒,等自己心平气和后再开口。

自卑的表现

做事没主见,不敢自己实践

有的孩子遇事总是喜欢说“我不懂”、“我不会”、“我不行”,面对选择的时候更是不知如何是好,看到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就要小心了。

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可能跟家长包办一切事物,或者是动不动就批评孩子有关。

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在家里时,家长要试着放手让孩子去解决自己的事情,为孩子制造更多的锻炼机会,帮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能力。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当然,鼓励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孩子只是取得一个小小的进步,也不要忘记鼓励,更不要常常批评孩子。

回避竞赛、竞争,不敢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

有些孩子会过于害羞,在别人面前感到自己很无能,觉得自己比不上他人。因此,他们会可以回避竞赛、竞争,更不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以免他们自身所认为的短处被别人发现,而要被家长批评。

孩子犯错家长该怎么教育

心理学家:孩子犯错是学习的过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犯错是不可避免的。著名心理学家于东辉表示,孩子天生就是要从犯错误中慢慢成长的,孩子有犯错误的权利,而且他们会在犯错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成长,犯错就是学习的过程。

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应该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而不是地想到怎么惩罚,更不能以打骂的方式来惩罚孩子。于东辉解释说,从心理学来讲,打骂对孩子是绝对没有好处的,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有研究表明,经常被打骂的孩子长大后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如果是在父母关爱下成长的孩子,则出问题的几率会小很多。因此,家长们千万不要认为打骂孩子是为他好,打骂是最失败的教育方式。

孩子犯错是教育的好时机

每一个孩子都会犯错,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大声呵斥,去阻止孩子犯错,而是应该考虑,如何将其“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和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出“犯错”在什么地方,告诉他下次正确的做法,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控和反思,孩子会在自我修正的过程中逐渐成熟。

孩子犯错时家长应遵循7个一原则

1、避一避

批评孩子不能伤害其自尊心,切忌当众训斥孩子。

2、缓一缓

家长在气头上批评孩子,难免会言语和行动过激。此时,最好先尝试着让自己放松,心平气和后再选择适当的方式教育孩子。

3、选一选

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来批评孩子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在融洽的氛围中,孩子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批评,并认真思考、改正。

4、绕一绕

借助讲述寓言、故事、童话等加以引申、发挥,含蓄委婉地教育孩子,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冷一冷

有时候采取“冷处理”的方式,能够使孩子感受到无声的惩罚,从而反省自己的过失。

6、激一激

根据孩子好胜心强的特点,用激将法激励孩子,使之改正缺点。

批评孩子最忌的三件事

忌讳一:不该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伤孩子自尊

5岁的宣宣弹琴时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老师讲过的正确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迹,仿佛从来就没有学过似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外加亲自示范,可宣宣摆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态度,在琴凳上扭来扭去,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没过两分钟又嚷嚷着累了要歇会儿。

错误批评:

内心的怒气终于冲破了忍耐的底线,妈妈一巴掌挥了过去,宣宣的手背顿时就红了——说服教育升级为武力惩罚。

留下的伤痕:

从根本上说,武力惩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使双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继续下去的学习中途搁浅;在父母的拳头下,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败涂地,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既而对所有的批评刀枪不入,那可真是两败俱伤。

忌讳二:大喊大叫——失控的情绪难以给孩子正确引导

陶陶每天都把家里弄得天翻地覆:玩具散落一地,画笔、画纸摊满了桌子,床上也堆着他的各种小玩意儿,自己最喜欢的书也十有八九到想看的时候不知道去哪了。多次的提醒仍然没能使陶陶有任何改观。

错误批评:

屋内的一片狼藉点燃了妈妈心中的怒火:“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从哪儿拿来的东西玩完了还放回哪儿去。你就是不长记性,你不收,看我全把它们扔掉!”说着假装把孩子最心爱的玩具扔了,接着是一阵急风暴雨般的叫嚷。

留下的伤痕:

不是你的嗓门越高就越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声调和结果往往成反比;并且大喊大叫使孩子丝毫感觉不到尊严的存在,也把你的修养咆哮得无影无踪。如果大人孩子都发脾气,批评很有可能会升级为哭闹和打骂,教育的效果抵消为零。而且孩子很快就会知道,妈妈嘴上说“扔掉”,但是手上却没有真正“扔掉”,妈妈的威信也由此丧失。

忌讳三:喋喋不休——过滥的批评引来逆反

玟玟有一大盒子各种形状的小珠子,串起项链漂亮极了;但当她看到别的小朋友拿着几个透明的围棋棋子充当“夜明珠”时,哭着喊着要,对方不给,她就把人家装“夜明珠”的小瓶子扔到地上……

错误批评:

玟玟的举动让妈妈觉得很没面子:“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不能总是看着别人的东西好,你家里的玩具还少吗?自己的东西扔在一边不玩,一看到别人拿点什么就跟宝贝似的,真没出息……下次再这样,我绝不再给你买任何玩具!”

留下的伤痕:

如此絮叨、缺乏新鲜感的批评,不能给孩子大脑以明显的刺激,说得越多,孩子越会把这些话当成耳边风。而且,别看孩子小,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一点不差, “没出息”、“占有欲”一类不尊重孩子人格的话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反感,明着或暗着和你对着干,身上的毛病很可能会有增无减。

如何正确批评孩子

1 要弄清楚孩子犯错的性质进行批评

批评孩子,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只要觉得不对就训斥孩子,比如说孩子不小心打碎了饭碗、弄坏了你心爱的手机、从垃圾堆里捡来了他(她)喜欢的瓶瓶罐罐这些诸如此类的事情,那大可不必,因为这是孩子天性使然,相反他(她)可能通过这些事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并可以使一些开始做不好的事情慢慢熟练起来。

但是如果孩子是因为无理取闹、打骂别的小朋友、甚至有说谎等行为,那么家长就必须管教了。进行批评的程度就要根据自家孩子的情况来决定,有的孩子胆子小,可能家长给讲清楚其中的道理或者训斥两句,就不敢再这样做了;但是也有特别顽皮的孩子不吃这一套,那么家长就应该见仁见智,譬如可以惩罚他(她)不能玩自己喜欢的玩具、不能去向往已久的游乐场、不能吃最喜欢吃的零食......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打孩子。毕竟打孩子对大人对孩子都是有伤害的,但如果的确到了什么方法都用尽,只有打孩子这条路可选时,一定要注意,只能打孩子的手心和屁股,因为这两个地方不容易被打坏,并且打的时候一定要亲自用手去打,不能拿别的东西代替,这样可以掌握力道和分寸,千万不可因为一时的气愤而做出让自己遗恨终身的事情。

2 批评孩子要有度

曾经看过我的一个同事教育她的女儿,不管女儿做了什么让她看起来“难以忍受”的事情,反正每天必修的功课就是将孩子打一顿(当然不是很疼),起初的时候很有效果,好像孩子是听话了很多,什么都按照妈妈的心意去做,但是后来我再去串门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当我这位同事像往常一样“教育”孩子时,孩子没有像原来一样哭闹,反而笑嘻嘻的看着妈妈打她,打完之后她该做什么还做什么,完全没有把挨打当做一回事了。所以这就像俗语说的“打皮骂滑”了,每天重复的批评孩子,一有点不对就大呼小叫,久而久之孩子习以为常,批评也就不起作用了。最正确的做法是:每天批评孩子不要超过三次,孩子犯一些小错误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重新对别的东西产生兴趣。

3 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最爱他(她)

孩子受了批评,多多少少心里会有些委屈和阴影,他(她)会觉得是不是爸爸妈妈因为自己犯了错误从此不再喜欢自己了,更有内向的孩子会因此改变了性格甚至出现心理疾病......因此家长平时要多亲近孩子,多拥抱多亲吻,让孩子知道即使他(她)做了错事但是爸爸妈妈都是最喜欢最爱他们的,批评他(她)是为了要改掉身上的坏毛病,让孩子感受到家长身上的正能量,茁壮成长。

4 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第一任老师

有时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有的家长就喜欢说脏话,孩子没有是非观念当然也跟着学;家长吃饭的时候挑三拣四,孩子也一定会挑食......所以家长要求孩子达到的标准自己一定要先做到,在孩子面前为自己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批评孩子要掌握6技巧

人多不批评

宝宝也是要面子的,且自尊心脆弱而强烈,在人多的时候批评她,拿她跟其他人比较,这对教育孩子而言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儿,不仅让孩子打心眼里对你反感,还收不到教育的效果。

睡前不批评

这是我以前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因为睡觉之前比较空闲,也想起教育这回事儿了,于是猛说一通,只想让宝宝听懂我的心声,明白我的苦心,知晓她的错误,可这么做的结果是把我们这唯一一点儿亲子交流的时间也浪费了,并且让宝宝一看到我摆出跟她聊天的驾势就立即产生抵触心理。

进餐不批评

我发现不少家庭都有这种情况,一家子团圆起来吃饭,结果宝宝就成了挨批的对象。宝宝边吃边听训,不仅影响食物消化效果,也令宝宝对批评失去敏感性,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久了,宝宝听训就会像听歌一样,你播你的他吃他的,完全起不到作用。

错误不重提

批评宝宝最主要的是就事论事,不要一个缺点连着一个缺点地批。“你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敢表现!像上次表演,你怎么不敢上去呢?其他小朋友表演得那么好!每一个都笑笑嘻嘻的!说一下你就哭了是不是?还哭?你最大的毛病就是好哭!”当批评失去重点,宝宝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了。这样的批评还有作用吗?

批评不比较

天下的妈妈最爱的都是自家的孩子,她们也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最出色、最可爱。但是也挺奇怪的,当妈的张嘴闭嘴就是:“你怎么不看看某某某呢?人家做得那么好!”似乎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比自家的出色。比较来比较去,最后却伤害了彼此,并让忠告变质失效。

情绪不发泄

宝宝做得不好,我也经常生气,控制脾气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火气都到嗓子了就是得吞下去,因为我明白在气头上的教育是没有结果的。把所有的怒气发泄出来了,你是痛快了,但是把伤害转移到了宝宝身上,根本收不到教育的效果。

​父母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

一、批评孩子,要客观

  很多时候,孩子觉得自己犯错,家长批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长必须客观、公正地批评孩子,而不是自己主观地意气用事,生起气来孩子就没有一点好。这样的批评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

  孩子和大人,被批评者和批评者,处于平等的地位,正是基于这一点,家长才能严肃认真又心平气顺地对待孩子,孩子也会尊敬用心地对待家长的批评建议。

  二、批评孩子,对事不对人

  批评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心服口服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家长批评孩子,就要对事不对人,方可达到这种效果。

  如果教师采取批评对人的做法不仅不能让这位学生认真听课,反而会让他更加捣乱。其实这位老师在批评这位学生时,只要把他上课不专心这点指出来就行了。这就是仅对事,孩子容易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会理解老师的苦衷,会马上认真听讲。

  父母批评教育孩子时,不能夸张,通过一次错误就否定孩子的未来,将孩子批评得体无完肤。

​低声调教孩子更有效

心理学家对表达哪些事情该用怎样的声调进行了研究,发现处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声调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这是因为:

1、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

2、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对方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声责骂孩子,孩子反抗的声音也不低,双方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惹得大人一肚子气,孩子也不服气。

3、低声调可以赶走愤怒。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大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大,遇事暴躁,不冷静,开口大声责骂的父母,肯定对孩子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建议家长跟孩子说话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正确的语气和措词。对许多父母来讲,控制自己不去批评孩子是很难的,因此,说话前请三思,运用恰当的语气和措词,效果会很好。比如“我爱你,但是你的行为我不能接受”,这种话初听会觉得很生硬,但过一会儿,孩子很自然就会明白你的意思了。

2、把你所期望孩子要做到的要求解释给他们听。比如带孩子逛超市,告诉他不要乱动商品,并警告如果违反的后果将是什么。你要从头到尾贯彻到底,无需大声威胁。

3、不要使用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语言,尽量减少对孩子的批评。

相关推荐

老人带孩子也需要批评孩子

今年一月份幼儿园刚放假的那几天,我妈到我家帮我看护女儿。 自从女儿记得住我的手机号码,她便会时常打电话给我,有时一天打几个。 那天我正在上班,手机响了,来电显示是家里的电话号码,估计是女儿打来的。接通后,我刚“喂”了一声,便传来女儿的哭喊,“妈妈,我要你回来——— 你快点回来啊。”期间还直呼我的大名,要我回家,还说不要姥姥在这里,要姥姥回她自己的家。知女莫如母,一定是她做了什么事,姥姥批评她了。于是我对她说,“是不是你做了什么事,姥姥批评你了?”电话那头的女儿立即声音小了一点,我对她说,“你是乖宝宝来的。

孩子自卑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

做事没主见,不敢自己实践 有的孩子遇事总是喜欢说“我不懂”、“我不会”、“我不行”,面对选择的时候更是不知如何是好,看到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就要小心了。 分析与对策: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可能跟家长包办一切事物,或者是动不动就批评孩子有关。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在家里时,家长要试着放手让孩子去解决自己的事情,为孩子制造更多的锻炼机会,帮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当然,鼓励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孩子只是取得一个小小的进步,也不要忘记鼓励,更不要常常批

在这些时间点不要批评孩子

教育与监护孩子虽是父母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批评孩子。有些时间父母不应该批评教育孩子。 一是早上出门时。一日之计在于晨,父母要帮助孩子怀着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温馨地与孩子道别,而不是让孩子从早上开始就受气。 二是一起吃饭时。很多父母平时不抽时间陪孩子,只有吃饭时专心面对孩子,看到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者突然想到孩子有什么问题,就开始教育孩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食欲,破坏本来宁静的家庭时光,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 三是父母脾气变坏时。父母脾气

教育孩子低声调或许更有效

1.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 2.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对方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声责骂孩子孩子反抗的声音也不低,双方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惹得大人一肚子气,孩子也不服气。 3.低声调可以赶走愤怒。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大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大,遇事暴躁,不冷静,开口大声责骂的父母,肯定对孩子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建议家长跟孩子说话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正确的语气

孩子爱哭怎么办

1、教会孩子善于明白地表达自己的痛处,说清为什么要哭,这时妈妈给些安慰,可以减少哭的机会。 2、对孩子要少批评,多表扬,孩子做事没有达到大人所希望的那样,但他只要尽力了,就别批评他。对敏感的孩子来说,大人瞪眼、失望的表情,都会此起反应,所以大人要有控制,更不要大声骂孩子,对他们温和与幽默或许效果更好,但当敏感的小孩做了错事时,也不要因怕他哭而不批评,要清楚地说明错在哪里。既不要斥责,也不能无原则。 3、千万不要说下列贬低孩子存在价值的话。例如:“哭什么,不准哭,再哭下次就不带你出来。”“我不喜欢爱哭的孩子

孩子犯错不要着急批评

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 第二个问题是:“你的感觉如何?”事情经过是客观事实,当事人心里受到的冲击纯然是主观的感受,无所谓是非对错。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已。一旦说出来,哭一哭,骂一骂,心

孩子自卑有哪些表现

1、做事没主见,不敢自己实践。 分析与对策: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可能跟家长包办一切事物,或者是动不动就批评孩子有关。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在家里时,家长要试着放手让孩子去解决自己的事情,为孩子制造更多的锻炼机会,帮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当然,鼓励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孩子只是取得一个小小的进步,也不要忘记鼓励,更不要常常批评孩子。 2、回避竞赛、竞争,不敢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 分析与对策: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家长的爱比较有关。家长最爱拿

批评孩子又不伤害孩子的技巧

孩子犯错了,父母有责任批评和管教,但怎样的批评才能既有作用,又不伤害孩子呢?心理专家告诉我们,在批评和尊重之间,了解孩子的承受能力,并选择适合的批评方式,会帮助父母找到平衡。 该吃饭了,四岁的儿子拿着玩具不肯放,叫了几遍也没反应,青琳决定来点硬的。儿子哭闹着不肯放玩具,挣扎间竟用玩具把妈妈的头给敲出了个大包。青琳这下可火了,生气地把孩子说了一顿。可是,说完之后,看着儿子哭得可怜兮兮,青琳又心软了,开始后怕,自己这样批评孩子,会不会给他留下心理阴影? 青琳的担心立刻赢得一群妈咪好友的共鸣,青琳这才发现,原来

那些让孩子反感的教育方式

一、居高临下 这可能是传统遗留下的问题,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时,总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专家表示:在人格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如果父母总以家长自居,即使父母的批评有时百分之百正确,孩子们也会“口服心不服”。因此,专家建议:父母们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样大家的感觉都会很好。 二、求全责备 毕竟还是个孩子还小,当他在整理被褥、画画或者投掷皮球时没有做好,父母不应苛刻对待他们的表现,如果父母们总是苛刻地对孩子说,“你还差得远呢”,就会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 三、频频夸奖 别以为赏识教育就是要不停地夸

自卑是怎么形成的 缺少教育

孩子形成自卑的原因,大多是因为从小不正确的教育,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指责、抱怨、讽刺,都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让孩子产生自我否定意识,长期的自我否定则形成了自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