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尿期肾衰竭该如何治疗
少尿期肾衰竭该如何治疗
一、少尿期的治疗首先来介绍急性肾衰竭在少尿期的治疗方法,一般患有肾衰竭的患者常常是因为出现急性肺水肿、高血压、上消化道出血和并发感染等一些症状的而导致患者死亡。所以治疗患者疾病的重点是治疗原发病、纠正可逆的病因,调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控制一些症状的出现、供给适当营养和防止并发症。二、多尿期治疗急性肾衰竭患者多尿期开始时,由于肾小球滤过率尚未恢复,过滤功能并不是很好,肾小管的浓缩功能仍较差,治疗仍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控制氮质血症,和防止各种并发症。已施行透析的病人,仍应继续透析。保证病情不在恶化。三、恢复期的治疗患者在恢复期的时候,—般无须特殊处理,定期到医院随访肾功能,避免使用对肾有损害的药物,做好护肾的工作。同时专家提醒患者,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以免病情恶化。
肾衰患者的保健护理方法
肾衰竭可分为急性及慢性,急性肾衰竭的病情进展快速,通常是因肾脏血流供应不足(如外伤或烧伤)、肾脏因某种因素阻塞造成功能受损或是受到毒物的伤害,引起急性肾衰竭的产生。而慢性肾衰竭主要原因为长期的肾脏病变,随着时间及疾病的进行,肾脏的功能逐渐下降,造成肾衰竭的发生。其护理措施主要如下: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体温、呼吸、脉搏、心率、心律、血压等变化。急性肾功能衰竭常以心力衰竭、心律紊乱、感染、惊厥为主要死亡原因,应及时发现其早期表现,并随时与医生联系。保证患者卧床休息休息时期视病情而定,一般少尿期、多尿期均应卧床休息,恢复期逐渐增加适当活动。
营养护理。少尿期应限制水、盐、钾、磷和蛋白质入量,供给足够的热量,以减少组织蛋白的分解。不能进食者从静脉中补充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透析治疗时患儿丢失大量蛋白,所以不需限制蛋白质入量,长期透析时可输血浆、水解蛋白、氨基酸等。
精确地记录出入液量口服和静脉进入的液量要逐项记录,尿量和异常丢失量如呕吐物、胃肠引流液、腹泻时粪便内水分等都需要准确测量,每日定时测体重以检查有无水肿加重。严格执行静脉输液计划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有无输液过多、过快引起肺水肿症状,并观察其他副作用。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皮肤护理及口腔护理,定时翻身,拍背。病室每日紫外线消毒。
急性肾衰竭带来哪些不适
根据引致本病的基本病因、病情轻重及病期等而有不同。通常可因发现患者血肌酐(Cr)或尿素氮(BUN)在严重疾病过程中突然明显上升、尿量明显减少或出现其他有关肾功能急性减退的症状,如神经、心血管或肺部等相应症状而被注意。传统上,为叙述方便常将急性肾衰竭分为少尿期、多尿期以及恢复期等三个时期,但在许多病例中该三个时期并不一定均出现。另外,有相当一部分急性肾衰竭患者尿量并不减少,24小时尿量可在500ml以上,称之为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后者大多病情相对较轻,预后也相对较好。
一、少尿期 少尿期一般持续1~2周,长者可达4~6周,持续时间越长,肾损害越重。持续少尿大于15天,或无尿大于10天者,预后不良。少尿期的系统症状有:
(1)水钠潴留:患儿可表现为全身水肿、高血压、肺水肿、脑水肿和心力衰竭,有时因水潴留可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
(2)电解质紊乱:常见高钾血症、低钠血症、低钙血症、高镁血症、高磷血症和低氯血症。
(3)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疲乏、嗜睡、呼吸深快、食欲不振甚至昏迷,血pH值降低。
(4)尿毒症:因肾排泄障碍使各种毒性物质在体内积聚所致。可出现全身各系统中毒症状。其严重程度与血中尿素氮及肌酐增高的浓度相一致。
1)消化系统:表现为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和腹泻等,严重者出现消化道出血或黄疸,而消化道出血可加重氮质血症。
2)心血管系统:主要因水钠潴留所致,表现为高血压和心力衰竭,还可发生心律失常、心包炎等。
3)神经系统症状:可有嗜睡、神志混乱、焦虑不安、抽搐、昏迷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多汗或皮肤干燥,还可表现为意识、行为、记忆、感觉、情感等多种功能障碍。
4)血液系统:ARF常伴有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贫血随肾功能恶化而加重,系由于红细胞生成减少、血管外溶血、血液稀释和消化道出血等原因所致。出血倾向(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点及消化道出血)多因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和DIC引起。急性肾衰竭早期白细胞总数常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也增高。
(5)感染:感染是ARF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以呼吸道和尿路感染多见,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最多见。
二、多尿期 指尿量从少尿逐渐进行性增加以至超过正常量的时期,此期通常持续1~3周。此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已有某种程度恢复,肾小管内阻塞的滤过液从小管细胞反漏基本停止,但由于近端肾小管细胞对水钠重吸收尚未完全正常,因此滤过液无法充分重吸收,从尿中大量丢失;再加上此时肾小球滤过功能已有一定程度好转,少尿期在体内积聚的代谢产物,在通过肾单位时产生渗透性利尿,尿量可以增多,每日达3000~5000ml,有报告可以更多。尿比重常偏低。多尿期早期血肌酐、血尿素氮仍可继续上升,但一般为期不长。由于尿量过多,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脱水、血压下降等。系统症状大多逐渐减轻,但如有明显失水,可造成高钠血症,而使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继续恶化。如果其他器官功能衰竭在多尿期出现,则又可能使尿量减少,病情继续恶化。不少患者在本期出现各种感染并发症,因此仍需注意。
三、恢复期 指肾功能恢复或基本恢复正常,尿量正常或正常偏多,大多数患者体力有所改善。由于在少尿期及多尿期限制饮食、合并感染及应用广谱抗生素、透析治疗等,患者普遍有不同程度营养不良,老年患者体内还可能残留有某些感染病灶,如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导致的腹腔或皮肤瘘管感染以及褥疮、尿路感染等。尿比重有所提高,内生肌酐清除率常偏低。有报告半年以后肾活检仍大多有不同程度病变存在。
肾衰竭的护理方法有哪些
急性肾衰竭的护理:
1、观察变化:注意患者体温、呼吸、脉搏、心律、血压的变化。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常会伴有心力衰竭、心律紊乱、感染等症状。
2卧床休息:休息时间视病情程度而定,一般少尿期、多尿期均需要卧床休息,到了恢复期可逐渐增加适当活动。
3营养护理:在少尿期应限制水、盐、钾、磷和蛋白质的摄入量,提供足够的热量,以减少体内蛋白的分解。不能进食的患者应采取静脉注射的方法补充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接受透析治疗的患儿因为丢失了大量蛋白,所以不需限制蛋白质摄入,做长期透析的患者可输血浆、水解蛋白、氨基酸等。
4、记录出入液量:口服和静脉的药量要做逐项记录,尿量和异常丢失量如呕吐物、胃肠引流液、腹泻时粪便内水分等都需要及时准确的测量,每日定时量体重以检查是否有水肿症状。
肾功能衰竭的症状
急性肾功能衰竭
急性肾衰临床表现为少尿型急性肾小管坏死。分3期:
①少尿期。尿量减少致使发生高钾血症、水中毒(浮肿严重、血压升高、肺水肿或脑水肿)、代谢性酸中毒及急性尿毒症症状。高钾血症及水中毒为主要死因。
②多尿期。肾小管上皮细胞再生修复后尿量渐增多,使血钾、血钠下降,持续多尿患者可死于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③恢复期。多尿期后尿量减至正常,血Bun、肌酐(Scr)及电解质均恢复正常水平,但肾小管功能及结构恢复正常尚需3~6个月。未能恢复者转为慢性肾功能衰竭。非少尿型虽尿量不少,但血Bun,Scr逐日升高并出现中毒症状,因肾损伤轻,故预后良好。
急性肾衰起病急骤,B超示两肾增大,尿比重<1.015,尿渗压<400mOsm/kg及尿钠>40mmol/L可助诊断。不同病因所致急性肾衰根据其原病固有的症状和体征亦可作出诊断。凡不能确定病因和治疗方案者应尽早作肾活检。
肾衰竭的临床表现
1、起始期 此期患者常遭受一些已知 ATN 的病因,例如低血压、缺血、脓毒病和肾毒素等。但尚未发生明显的肾实质损伤。在此阶段急性肾衰竭是可预防的。但随着肾小管上皮发生明显损伤,GFR 突然下降,临床上急性肾衰竭综合征的表现变得明显,则进入维持期。
2、维持期 又称少尿期。典型的为 7-14 天, 但也可短至几天,长至 4-6 周。肾小球率保持在低水平。许多患者可出现少尿 (<40Oml/d)。但也有些患者可没有少尿,尿量在 400ml/d 以上,称为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其病情大多较轻,预后较好。然而,不论尿量是否减少,随着肾功能减退,临床上均可出现一系列尿毒症表现。
感染是急性肾衰竭另一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在急性肾衰竭同时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还可合并多个脏器衰竭 , 患者死亡率可高达 70%。
3、恢复期 肾小管细胞再生,修复,肾小管完整性恢复。肾小球滤过率逐渐回复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少尿型患者开始出现利尿 ,可有多尿表现,每日尿量可达 3000-5000ml,或更多。通常持续1-3周,继而再恢复正常。与肾小球滤过率相比,肾小球上皮细胞功能(溶质和水的重吸收)的恢复相对延迟,常需数月后才恢复。少数患者可最终遗留不同程度的肾脏结构和功能缺陷。
急性肾衰竭主要临床表现 急性肾衰竭护理问题
急性肾衰竭患者护理方面首先要监测患者的出入量,也就是要记录好患者的每天喝水、饮食,包括他的小便,计算患者一天的总的入量和出量的问题,掌握患者的出入量基本上能够达到平衡,而不能入量太多出量太少,或者是出量太多入量太少这种情况。
急性肾衰竭一般所指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特指是肾急性肾小管坏死,这个疾病一般分为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三个时期,在少尿期,患者的尿量一般都在400毫升以下,这时候就要严格控制患者的入量,避免患者因,为入量多、出量少导致出现心功能衰竭、水肿等情况。
当进入多尿期的时候,患者的尿量可能每天达到3000-6000毫升,这时候就要根据患者的出量给他进行补液。 不管是输液还是患者的口入,喝水的量,我们一定要计算好这个量,要尽量掌握在患者尿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当急性肾衰到恢复期的时候,还是要根据患者的出入量维持平衡。 除了这种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情况,出现其他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出入量的平衡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另外,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容易合并高钾血症,在护理的时候,要注意不能给病人吃含钾多的食物,比如说香蕉,橘子,哈密瓜,猕猴桃,因为患者的肾功能衰竭,排钾的能力下降,可能导致高钾血症。高钾血症有可能出现急性的心律失常,比如说心率很慢,心率可能在二十多次,甚至出现急性的心脏骤停的情况,所以要控制患者钾的摄入。
肾衰患者慎吃哈密瓜
由于尿少,不能把体内的钾及时排泄出去,致使过多的钾在体内潴留而引起高钾血症。若病人合并高血钾症时,应给予低钾饮食。若每日尿量大于1000毫升或血钾正常时则不必再限钾摄入量。限钾膳食应避免食用果汁,慎重选食蔬菜及水果。若病人每日尿量增多,大于1500毫升时应观察血钾含量,过低时还须补钾。
哈密瓜中钾离子含量相当高,由于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及肾小管功能降低,处理钾的能力减退,如食用高钾食品,则会引起心动过缓,甚至导致意外的情况发生。所以,肾衰者尿少时不宜食用哈密瓜。香蕉含钾也很丰富,据检测,每100克香蕉含钾283~472毫克。因此,肾衰者尿少时也不宜食用香蕉。
急性肾功能衰竭按其病程演变可分为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三个阶段,饮食治疗应针对临床各期的不同表现来调节不同的营养成分。
24小时尿量少于400毫升者为少尿,少于50毫升者为无尿,少尿期和无尿期均应限制含钾高的食物。肾功能衰竭后期可出现体内钾的滞留,少尿时视有无高血钾症,钾盐的摄入量应加调节,以免外源性摄入钾过多而致高钾血症。
当血钾升高,尿量减少(低于1000毫升/日)时,要适当限制含钾高的食物,如各种干货(紫菜、蘑菇、干枣、百合等),多数蔬菜(菜花、油菜等),橘子、香蕉、哈密瓜等水果,各种肉类、薯类、粗粮类。当尿量增多、血钾降低时,就要相应补充钾。
一般当尿量1500~3000毫升/天,可选择含钾高的食物摄入,如瘦肉、乳、蛋、土豆、绿叶蔬菜、茶叶、葵花子、谷物、香蕉、哈密瓜、橘子、柠檬、杏、梅等。一般来说,钾盐的补充应根据血钾水平而及时调整。
急性肾脏衰竭的临床病程分为几个阶段
⑴少尿期:此期由于肾脏受到较为严重的损伤,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在短时间内尿量明显减少,各种尿毒症毒素在体内蓄积引起全身各系统的中毒症状。其严重程度以原发病及病人病情发展的速度和是否存在高分解代谢而定。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消化道出血、高血压、心力衰竭、意识障碍、抽搐昏迷、严重的酸中毒和电解质异常。由于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并发各种感染,严重时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此期一般持续7~14天,此期持续时间越长,病人的预后越差。
⑵多尿期:急性肾衰竭病人尿量超过400毫升时,则由少尿期进入多尿期,此期通常持续1~3周。多尿开始时,由于肾小球滤过率尚未恢复,肾小管的浓缩功能仍较差,血尿素氮、肌酐和血钾还可以继续增高,该期仍容易发生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以及并发感染等急性肾衰竭并发症,因此不能大意。
⑶恢复期:此期急性肾衰竭病人肾小管细胞再生,肾小球滤过率逐渐恢复至发病前的水平,血尿素氮和肌酐降至正常范围。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功能常需数月才能恢复,因此应慎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少数严重的病例最终遗留不同程度的肾脏结构和功能的缺陷。
高钾的病因
1.肾排钾减少
①急性肾衰竭:少尿期或慢性肾衰竭晚期。②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分泌不足: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低醛固酮症。③保钾利尿剂:长期应用氯苯蝶啶、螺内酯(安体舒通)、氨氯毗咪(阿米洛利)。
2.细胞内的钾移出
①溶血、组织损伤、肿瘤或炎症细胞大量坏死,组织缺氧、休克、烧伤、肌肉过度挛缩等。②酸中毒。③高血钾周期性麻痹。④注射高渗盐水及甘露醇后,由于细胞内脱水,改变细胞膜的渗透性或细胞代谢,使细胞内钾移出。
3.含钾药物输入过多
青霉素钾盐(每100万单位含钾1.5mmol)大剂量应用或含钾溶液输入过多、过急。
4.输入库存血过多
5.洋地黄中毒
洋地黄过量可致离子泵活力降低,影响钾进入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