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类疼痛不能上来就服止痛药
3类疼痛不能上来就服止痛药
1.腹部疼痛,服止痛药无效
腹部承载着机体的很多组织器官,腹部疼痛时有各种可能,当疼痛的部位靠上时,可是胃、肝、胆等部位的问题,比如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穿孔、胆囊炎、胆结石等。而疼痛的部位靠下时,也许与阑尾炎、肠道寄生虫等关系密切。若是满腹的疼痛时,或许是腹膜炎、肠梗阻所致……但无论是何种疼痛,都不是服止痛药能解决的,而判断这些复杂的情况,是需要有临床经验的专科医生来完成的,所以当肚子疼的时候最好及时到医院就医。
2.高血压头痛,降压才是硬道理
头痛是高血压的常见症状之一,假若你的头痛时血压升高,在血压得到平稳控制后头痛消失,此时说明你的头痛是和高血压直接相关的,这种疼痛首先要控制的是血压,此时的头痛可能不仅仅是高血压的症状表现,脑梗塞等脑血管病变发生时也会头痛。因此,高血压患者避免头痛,首先要平稳控制血压才是最佳的选择、切不可仅是“头痛医头。”
Tips
如何区别高血压头痛
高血压引起的头痛从3点可以区分:
疼痛的性质: 多为持续性的钝痛或一跳跳的搏动性胀痛,严重时会感觉到头痛得像炸开一样。
疼痛的时间: 多见于晨起睡醒时,起床活动或饭后头痛减轻。
疼痛的部位: 多见于前额部、两侧太阳穴、后脑勺。
3.突然发生痛经,诊断明确再用药
痛经是困扰很多女性的症状反应,一些女性习惯在月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肚子坠胀等不适时,吃点止痛药缓解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以前没有痛经的情况,在患有某些妇科疾病后才出现的痛经是不能单纯服用止痛药的,此时盲目服用止痛药的后果可能会掩盖某些严重的病情,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甚至妇科肿瘤,都可能有痛经症状,要慎重对待。
痛经时服止痛药有害么
调查显示,女性中绝打部分的人都在受痛经、经期不准、腹胀、腰痛等困扰,其中较常见的为痛经。
恐惧加重痛经的发作
调查中还发现,很多女孩在每次来月经时服用止痛药。为此,妇科医生告诫,止痛药更会造成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记忆力降低、失眠等不良后果。
据妇科医生介绍,调查中不少女孩都属于原发性痛经,一般从初潮后开始,几乎每月都有,使许多女孩都有一种恐惧感,更加重了痛经的发作,甚至产生恶性循环。这主要是由于心理压力大、久坐导致气血循环变差、经血运行不畅、爱吃冷饮食品等造成的。另外,经期剧烈运动、受风寒湿冷侵袭等,均易引发痛经。
可喝些生姜红糖茶以缓解
为此,医生们认为,家长应让孩子多学习生理卫生知识,消除经前恐惧心理。个人也要注意经期卫生,若月经来时肚子不舒服的话,可用热水袋热敷或喝些生姜红糖茶、玫瑰花茶等暂时缓解。若一直持续疼痛不能缓解的话,应及时到医院妇科进行检查,以对症下药进行治疗。
腰背别随便贴药膏止痛常见7误区少碰
慢性劳损引发的颈肩腰背痛,急性扭伤拉伤等身体疼痛,国际通用的方法是先行使用外用止痛药,如扶他林乳胶剂,其中主要成分双氯芬酸是医生公认的止痛金标准,可以迅速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止痛,全面俱到不如对症下药。
生活中,很多人都受过疼痛的罪,但大多数人总是能忍则忍。而实际上,疼痛被认为是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人类第5大生命指征”,但对于像颈肩痛、腰背酸痛、关节痛等经常出现的疼痛来说,人们还存在着很多误区。
误区一:疼痛来袭,能忍则忍。疼痛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也会表现不同的类型,比如不良坐姿以及久坐引起的肌肉劳损,或由于缺乏锻炼而导致的肌肉乏力,很容易引起“颈肩腰背痛”;喜欢运动的人由于关节和肌肉的重复运动,难免会出现肌扭伤或拉伤;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出现骨关节炎的几率也会增加,从而导致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到限制。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人都有过急性扭伤拉伤的经历,存在颈肩腰背疼、骨关节炎的人也不在少数。然而,仅有15%的人采取药物治疗,95%的人对疼痛原因、治疗及自我保健认识不清。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北京医院疼痛科主任赵英表示,7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疼痛的发病率高达80%。但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将忍耐作为一种良好品质,而对于疼痛的忍耐却往往耽误了很多疾病的最佳诊疗时机,给日后的治疗带来麻烦。
误区二:一种止痛药能消灭所有疼痛。止痛药有很多种类,每一种都有不同的作用机理,可以针对相应的疼痛发挥作用。因此,当身体出现疼痛时,首先应该根据症状区别疼痛类型,然后再选择和使用止痛药物,像肌肉慢性劳损、急性扭拉伤、骨关节炎引发的疼痛,应优先考虑选用外用止痛药,如扶他林乳胶剂。药物可以直达患处,止痛并且消炎。而月经引起的疼痛、牙痛等疼痛则可以考虑使用口服止痛药,但口服止痛药不是万能的,副作用也相对较大。拿头痛来说,如果头痛患者长期服用止痛药,可能会引起药物依赖性头痛。一旦形成药物依赖性头痛,其危害一是每次头痛会越来越严重;二是治疗起来困难。另外,一般疼痛,比如肚子痛、胃痛最好也不要吃止痛药,因为吃过之后很容易耽误病情,造成漏诊或者误诊,尤其是胃痛,既不能缓解症状,还有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导致胃溃疡、胃出血等严重的消化道并发症。
止痛常见7误区少碰
误区一:疼痛来袭,能忍则忍。疼痛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也会表现不同的类型,比如不良坐姿以及久坐引起的肌肉劳损,或由于缺乏锻炼而导致的肌肉乏力,很容易引起“颈肩腰背痛”;喜欢运动的人由于关节和肌肉的重复运动,难免会出现肌扭伤或拉伤;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出现骨关节炎的几率也会增加,从而导致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到限制。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人都有过急性扭伤拉伤的经历,存在颈肩腰背疼、骨关节炎的人也不在少数。然而,仅有15%的人采取药物治疗,95%的人对疼痛原因、治疗及自我保健认识不清。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北京医院疼痛科主任赵英表示,7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疼痛的发病率高达80%。但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将忍耐作为一种良好品质,而对于疼痛的忍耐却往往耽误了很多疾病的最佳诊疗时机,给日后的治疗带来麻烦。
误区二:一种止痛药能消灭所有疼痛。止痛药有很多种类,每一种都有不同的作用机理,可以针对相应的疼痛发挥作用。因此,当身体出现疼痛时,首先应该根据症状区别疼痛类型,然后再选择和使用止痛药物,像肌肉慢性劳损、急性扭拉伤、骨关节炎引发的疼痛,应优先考虑选用外用止痛药,如扶他林乳胶剂。药物可以直达患处,止痛并且消炎。而月经引起的疼痛、牙痛等疼痛则可以考虑使用口服止痛药,但口服止痛药不是万能的,副作用也相对较大。拿头痛来说,如果头痛患者长期服用止痛药,可能会引起药物依赖性头痛。一旦形成药物依赖性头痛,其危害一是每次头痛会越来越严重;二是治疗起来困难。另外,一般疼痛,比如肚子痛、胃痛最好也不要吃止痛药,因为吃过之后很容易耽误病情,造成漏诊或者误诊,尤其是胃痛,既不能缓解症状,还有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导致胃溃疡、胃出血等严重的消化道并发症。
误区三:口服止痛药比外用止痛药效果好。“许多人用药都有这样的观念:外用不如口服,口服不如打针。”中华医学会疼痛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麻醉科主任徐建国教授指出,这种观念恰恰是选择止痛药的误区。从技术上来说,外用止痛药其止痛效果与口服止痛药不差上下。其中含有双氯芬酸的扶他林乳胶剂,可有效抑制疼痛因子,无论是腰背酸痛、关节疼痛等慢性疼痛,还是扭伤、拉伤等急性伤痛等,都具有很强的镇痛、消肿、抗炎和抗风湿功能。另外,乳胶剂这种剂型兼具乳剂与凝胶的亲脂和亲水的特性,使其有效成分能快速渗透皮肤,而且不会弄脏衣服。在国外,外用止痛药的使用率特别的高,韩国外用止痛药占止痛药使用率的70%,英国及日本比率为60%,美国为50%。而我国外用止痛药的使用率不及10%。
误区四:出现腰酸背痛,随便贴膏药。很多中老年人一出现腰背疼、关节痛,不管自己适不适合,会不会过敏,先贴上几片膏药再说。贴上膏药后,不少人局部皮肤会出现丘疹、水疱或感觉瘙痒剧烈,而且揭膏药的滋味也很不好受,让人疼痛难忍。相比来看,外用止痛药可以减少这样的担忧,尤其是过敏体质的人,更应该选择安全系数高的药物,将其直接涂抹在患处,不仅不用担心过敏问题,而且治疗效果非常明显。
误区五:不看药物说明书。很多人拆开止痛药的药盒,就把药品说明书随手丢掉了。专家指出,这种习惯非常不好,只有仔细阅读药物说明,考查药物的禁忌症,严格遵循使用剂量及方法,才能达到预想的治疗效果。比如口服止痛药应尽量在饭后半小时至1小时服用,以减轻胃肠道刺激;外用止痛药通过外部涂抹就能直达患处,迅速起效,但如果在涂抹后能按摩几分钟,更能有效促进药物吸收,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误区六:所有止痛药物副作用都很大。我们常见的止痛药包括外用和口服两种,均可以缓解身体疼痛,但口服止痛药会刺激胃肠道,副作用较大。徐建国教授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当身体发生疼痛时,国际上通行的治疗方法是首选外用止痛药。这是因为外用止痛药可以直接作用在局部,具有简单、方便、快速、有效、副作用小等优点。由于吸收量少,外用止痛药更不会造成胃肠道和心血管的不良反应。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中国非处方药协会专家孙忠实教授则建议,家庭药箱中应常备扶他林乳胶剂类止痛药,出现扭伤拉伤以及腰背疼痛时抹一点,可以有效缓解疼痛。
误区七:止痛药可以随便搭配其他药物。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感冒了,吃了感冒药,同时又服用了止痛药,很有可能会影响疗效。相比来看,外用止痛药在药效不打折的前提下,安全性会更高一些。
小孩生长痛怎么办 药物治疗
当宝宝疼痛剧烈难以忍受时,可以通过口服止痛药物治疗,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三叉神经痛慎服止痛药
三叉神经痛属于一旦得上以后很难自愈的疾病,患者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治疗方法。
很多三叉神经痛的患者为了尽快摆脱难以忍受的疼痛,往往会用一些西药来快速止痛。虽然,这些西药对缓解疼痛会有一定效果,但治标不治本,停药后,三叉神经痛还会再次发作。而且不论是口服或者针剂西药,都要经过肝肾代谢,长期服用,都会对肝肾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对于三叉神经痛和各类头痛的治疗我们要慎用西药,找到病因,对症下药才是关键。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当人的头部血管压迫神经或神经自身免疫功能出现异常时,神经外膜保护组织就会受损,感知神经就会像电流短路一样反射回中枢神经系统,人的面部就会出现电击一样的剧烈疼痛,三叉神经痛发作。因此解除头部血管压迫,修复受损的神经外膜保护组织,才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根本办法。
孕妇慎服止痛药
研究人员发现:在妊娠早期服用某些止痛药(如奥施康定、维柯丁和扑热息痛)的女性,生下的孩子患有神经管缺陷(如脊柱裂)的可能性会增加两倍。不过研究人员将这种“风险升级”描述为“适度”,这是因为神经管缺陷(包括大脑和脊柱)很少发生。如果试验参与者服用阿片类处方药物,那每1万个活产儿中将可能出现6例。
这项研究时间跨度长达12年,是在收集了2万多名母亲的电话访问数据资料,包括详细的服药问题后得出的。尽管这项研究发现了妊娠期内服用止痛药与神经管出生缺陷风险较高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并没有发现两者存在因果关系。
因此,研究人员建议,处于生育年龄的女性如果觉得需要服用止痛药,应当事先与医生进行沟通,权衡利弊后再做出决定。
痛经服止痛药避免7个错误
止痛药自问世以来,极大缓解了身体的各种疼痛,销售量仅次于抗生素。但与之俱来的是用药不规范导致的各种问题。近日,美国药剂师协会发言人,药学专家克里斯滕·A·比纳索博士和佛罗里达疼痛研究专家艾瑞克·R·海恩斯博士在“网络医学博士”网站刊文,总结出服止痛药应避免7个错误。
1.一片止痛,两片更好
海恩斯博士表示,医生开具镇痛药的剂量通常危险最低药效最好。加倍甚至三倍用药,其阵痛效果并非更快,但是镇痛药有害副作用却出现得更早。
2.不同止痛药叠加服用
很多人服药(尤其是非处方药)往往不爱看说明书,这很容易导致过量用药。不同止痛药的叠加服用,就等于服药剂量翻倍,很容易导致危险。
3.酒后头痛服止痛药
止痛药与酒精通常会相互促进作用。酒后服用止痛药,不但更容易醉酒,而且会导致更严重危险。
4.止痛药与其他药物混服
服用止痛药之前,应该考虑一下目前是否服用其他药物或补品。一些药物或补品可能会与止痛药成分发生交叉反应,增加副作用危险。比如,阿司匹林会影响一些非胰岛素类糖尿病药物的药效;可待因和羟可酮会影响抗抑郁药的药效。
5.服止痛药之后开车
有些人服用止痛药更容易昏昏欲睡。不同的人对不同药物会产生不同反应。比纳索博士建议,为了安全起见,服用止痛药之后,最好别开车。
6.与他人共用药
海恩斯博士和比纳索博士一致认为,与亲朋好友或同事共用处方药物(特别是止痛药)是用药禁忌。原因是人与人健康状况、体质、过敏反应及药物交叉作用等都不一样,共用药危害大。
7.过期止痛药舍不得丢弃
止痛药未用完应该早点扔掉。原因是,药物一旦过期,就很容易开始分解,在潮湿环境下更容易变质失效。服用这些药物非但不起作用,反而可能导致危险。
六类人不宜服止痛药
1.高龄。
专家介绍,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机体防御能力下降,如黏膜防御作用变差等,出现胃出血以及穿孔的风险增加13.2倍。因此,如需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最好选择对胃肠道副作用较小的类型,如塞来昔布。
2.有胃病。
胃不好的人服非甾体抗炎药,无疑是雪上加霜。有研究显示,胃肠道疾病患者在150天内单次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风险增加2.4倍;多次服用后该风险增加7.4倍。
3.服用抗凝剂。
抗凝剂适应症广泛,可用于防治动、静脉血栓栓塞等多种疾病。有研究显示,布洛芬会影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使用抗凝剂再用非甾体抗炎药时胃出血风险增加12.7倍,低剂量阿司匹林联合非甾体抗炎药时为7.7倍。
4.使用激素类药物。
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到过敏性鼻炎、湿疹、哮喘等过敏性疾病,都会用到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单用非甾体抗炎药出现消化性溃疡的风险增加3.8倍,单用糖皮质激素是2.6倍,两药联合应用该风险增加近9倍。
5.酗酒。
长期酗酒伤胃,很多人在出现腹痛、腹胀时常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止痛。研究表明,与不使用布洛芬相比,频繁饮酒者经常服用布洛芬会使胃肠道出血风险增加2.7倍,偶尔服用增加1.2倍。
6.吸烟。
单纯吸烟增加消化道溃疡风险1.9倍,吸烟同时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增至4倍。
女性生殖器疱疹治疗
1.一般疗法
(1)主要是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可每天用等渗生理盐水清洗,疼痛者可口服止痛药,给予精神安慰。
(2)并发细菌感染者,可外用抗生素药膏。
(3)局部疼痛明显者,可外用5%盐酸利多卡因软膏或口服止痛药。
(4)心理支持,说明疾病的性质、复发的原因和如何治疗及处理,增强与疾病斗争的信心。
2.抗病毒药治疗
推荐采用的治疗方案包括:阿昔洛韦,口服,每天5次。或阿昔洛韦,口服,每日3次。或伐昔洛韦,口服,每天2次。或泛昔洛韦,口服,每天3次。如果是初发生殖器疱疹,疗程为7~10天。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疗程为5天。频发复发者则需以较低的剂量服用较长时间的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