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儿童心理问题有哪些

儿童心理问题有哪些

性格上的变化。有些孩子出现问题,我们家长会发现这个孩子平时挺开朗,挺活泼的,爱玩爱闹的,突然怎么变得有点发闷了,不爱动了,内向了,胆怯了。以前这个孩子无忧无虑了,什么事都不操心,变得心事重重的,变得敏感的,多疑了。以前这个孩子挺温和的,变得动不动就发脾气,以前对人挺宽容,挺友爱的,变得爱计较了,甚至嫉妒别人,甚至有些孩子出现有些报复的心理。这是属于性格上的变化。行为上的变化。孩子有些外显行为上的变化,比如说这个孩子开始变得少言寡语了,饮食上也开始出现问题,比如厌食或者食欲不振,或者有的孩子暴饮暴食。最明显的有些问题是不愿意上学,不愿意和家人或者同伴交流,甚至有的孩子连出门都不愿意出了,也有的孩子表现得他比过去显得过分地好动了,有的坐卧不安,以前学习挺好,挺认真的孩子,变得注意力不集中了,学习成绩有明显的下降过程。

儿童心理问题的常见症状

1、多动

儿童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儿童的行为上,有些儿童出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几个方面。

2、焦虑

指突如其来的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3、攻击

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攻击性。

4、感到恐怖

恐怖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儿童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十分突出,儿童由于恐怖而出现回避、退缩行为。

5、失眠

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6、恶劣的人际关系

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儿 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一般没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由于个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与人产生交流障碍。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儿童心理病--预防重于治疗

儿童心理问题较为普遍

通常儿童的心理问题分为一般性和严重性两类。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包括口吃、尿床、逃学、不吃饭、说谎、好动等。而特殊性的儿童心理疾病,则包括自闭症、适应障碍、癫痫、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等。当孩子出现上述病症时,家长就需要多加关心针对儿童患者怎么治疗心理疾病的问题了。

儿童心理问题预防重于治疗

一方面父母要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对他们好奇、喜欢模仿、创新思维的特点应给予理解。经常将孩子的心理特点、行为方式与同龄的孩子对比。另一方面,父母还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科学的家庭教育。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力求一致,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在家庭教育中,对儿童不应有求必应,而应从小培养儿童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

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急切地想知道怎么治疗心理疾病。对此心理专家表示,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到医院治疗。由心理医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达到治疗目的。对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常用的方法有行为治疗、认知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感觉统合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家长的配合必不可少。

由于儿童的心理特点、病因和症状表现与成年人在出现心理问题时的表现截然不同,这给心理医生在考虑怎么治疗心理疾病时增加了难度。而家长对孩子症状表现的描述越细致精确,对孩子的疾病确诊和治疗就越能达到对症治疗的目的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多

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4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某些偏僻的农村惊醒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认知偏差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自我封闭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情绪失控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把握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期

抓住关键期解决儿童心理问题

在王慧看来,儿童在校园生活中面临两大心理问题:一是学习问题;二是交往问题。而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一定要在关键时间段内进行。“现在,妈妈们生育年龄普遍提高、剖腹产概率提高、母乳喂养概率减少、隔代教养的现象比较多。因为规则意识缺乏而引发的心理问题相对比较集中。”

王慧介绍,注意力缺陷的问题,是目前比较多存在的问题。占全国学生比例大概5%到6%,全国一共有一千五百万到两千万注意力缺陷的患儿,相当于平均每个班级就有一到两个孩子存在这样的问题。另外,由于家庭教养方式引发的心理疾病也不容忽视。就全国来说,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心理学家的高度关注。

在上海,由于生存压力大,父母忙于工作,隔代教养的问题就比较突出。孩子们在四到六岁的幼儿园时期,是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如果规则意识没有培养好,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会导致儿童在入学后无法很好适应,容易造成孩子的一些自私自利、情绪波动性大、攻击性强等一系列问题。

“二孩政策”之后要更关注大娃的心理健康

目前,我国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对于很多独生子女儿童来说,可能会面临一个情感缺失。对此,徐静特别提醒家有二孩的家长们,对大娃的情绪问题尤其要加以关注。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在家庭中,小孩子也是处于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在零到六岁的成长过程中,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来练习怎么和同伴交往,到学校后,遇到同龄人就会存在交往困难。其实,二孩政策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但是从情绪上来看,有些孩子在成为哥哥、姐姐之后,可能会感觉父母的爱被弟弟、妹妹剥夺了,会有失落感。如果家长能够把孩子遇到的问题,做理性的教育思考,有多子女的家庭会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成长。”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育儿专家说:孩子的有些表现是家长难以控制的,比如说孩子拼命得哭闹,不停地动,或者坐在那里不理人,那是因为孩子的心理活动与成人不同,非常复杂,也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1.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2.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3.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4.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5.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6.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7.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8.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9.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10.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11.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12.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13.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14.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15.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16.退缩行为

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17.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18.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19.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20.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21.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22.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脑瘫儿童为什么会行为异常

儿童在生理上存在疾患的特殊性,可能是引父母出现矛盾的主要原因。家庭和睦是小儿健康成长的基础,和谐的家庭往往对孩子倾注更多的关怀,儿童出现行为异常的发生率较低,反之儿童出现异常的可能性会明显增高,家长对孩子的支持与关心可以有效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脑瘫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活能力差、任性娇气、依赖性强、哭闹、破坏东西等,

若未得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则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将明显增多。调查中发现女孩肥胖的比例较高,提示对脑瘫儿童也应注意合理的喂养。脑瘫儿童总分异常发生率为6.52%,要文献报道相符,但行为因子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文献报道资料,因此脑瘫儿童的行为问题不容忽视。

家庭,脑瘫可以引起儿童自卑、孤僻、焦虑等心理问题,反过来,自卑、孤僻、焦虑的脑瘫儿童往往不愿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因而不利于康复。通过对脑瘫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矫正,旨在使这些儿童以及家长清楚地意识到由于各种不良因素导致儿童躯体障碍,如运动障碍,语言发育障碍,智力障碍等,疾病己成事实,但应冷静地对待这一事实,所谓“身残志不残”,使这些特殊儿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代病威胁孩子

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社会迅速变迁,对社会结构、家庭功能特别是个人心理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冲击,目前心理疾病已经跃居世界十大疾病排位的首位。而儿童是人群中最脆弱的部分,更加难以承受由此带来的紧张因素。这些原本在成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现代病”也“辐射”给了儿童,因而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就显得日益突出。据最新统计,我国的心理疾病病人约1600万,而三分之一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

从生理上的角度看,儿童这些怪毛病与独生子女家庭的生活环境、孕育过程中的问题和出生后的抚育方式等因素有关。如孩子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儿童应有的摸、爬、滚、打、蹦跳等行为发育的自然历程被人为破坏,大人对幼儿过度保护,孕期病毒感染、早产、难产等都会造成儿童的神经系统无法健全发展,从而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得当也是致病的原因。俗话说,“问题儿童的身后是问题父母”,此话虽然有失偏颇却有一定的道理。在广东省儿童健康心理指导中心,前来咨询的家长中明显暴露出错误教养观和教养方式的个案约占40%。广东省科学育儿基地副主任刘兰妮指出,时下仍有为数不少的家长认为,“训斥打骂都是疼,不管多严总是爱”。缺乏与孩子游戏、沟通的艺术,不尊重孩子,过分包办或是期望值太高,这些都构成了儿童发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关注并切实保障儿童心理健康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可目前在国内健全的矫治干预体系还没有形成。最大的瓶颈是心理学专家人才的奇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我国每百万人口只有2.4个心理学工作者,其中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不足2%。

另外,专业医疗机构捉襟见肘,寥寥无几的医疗机构使医生对日渐增多的小病人应接不暇,也相应地增加了就诊难度。据静进介绍,广东省正规的儿童心理健康指导和医疗机构极少,广州市中山三院设立的“儿童行为发育中心门诊”,很多病人要提前一个月预约挂号才有希望看上病,开诊两年来也只有2000多名患儿得到收治。

更为重要的是,儿童心理疾病要以预防为主,宜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矫治,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开展社区卫生服务通过大量的社会宣教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并进行一些初期保健性的特殊训练。而遗憾的是,据悉全国只有北京、杭州等极少数的大城市做了一些尝试。

相关推荐

儿童心理问题受那些因素影响

在正常的遗传条件下,周围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精神心理发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使气质中的优点得到发扬,弱点得到克服,出生后的环境影响来自家庭、托幼机构、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家庭是儿童从出生到青少年阶段接触最密切的环境,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最大。和谐的家庭关系、父母良好的道德品德,充满着爱的安定环境和丰富充实的生活使儿童获得健康的心理。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模仿的榜样。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对儿童早期情绪和性格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溺爱和照顾过多会使孩子养成幼稚、胆怯、任性、粗暴、无责任心、社会适应性差、依

儿童多动症心理辅导方法有哪些

1、听轻音乐:轻音乐那种优美的旋律可以让精神放松,也可以听故事或广播,温和的声音和平稳的语调能给小孩以安全感,这种多动症儿童心理辅导方法让其安静下来这对多动症有很大帮助。 2、涂鸦:多动症儿童心理辅导方法推荐让你的孩子学习画涂鸦,在画画之时需要全神地贯注,心思就很容易就可以沉静下来。 3、看浮动物体:专家表示,聚精会神地看某物有镇静效果也是多动症儿童心理辅导所推荐的。可以让小孩看会儿水池里的玩具小鸭,飘浮在空中的肥皂泡等等,凝视一阵子这类浮动物体,可让兴奋的神经冷静下来。 4、玩手工游戏:专家指出,活动手

儿童口吃是跟心理问题有关

正确示范法 您用一种和蔼温柔的表情和态度,从容不迫地说出一句话,让孩子跟着学一遍。孩子开始如果讲不好,切忌急躁,应耐心引导。孩子稍有进步,马上赞扬鼓励:“对,就这样慢慢讲,你看,比昨天又进步了。” 唱歌朗读法 口吃的孩子唱歌或朗读课文时并不口吃。这是因为这种语言活动中的节奏感使然。您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一同唱歌、背课文、说儿歌,使其掌握语言的节奏。再进一步引导他以读课文的节奏来说话,一点点地过渡。 缓慢对话法 平时孩子跟您谈话时,让他慢慢讲,特别是开头第一句,甚至头一个字,更要慢而再慢。您应极耐心地倾听,不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一、智力发育正常。 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稳定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 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

聋儿心理与行为问题

儿童成长过程中,心理、智力、言语三者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单方面的迟滞都会影响其它方面的健康发展。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包括:注意的发展、记忆的发展、思维的发展、想象的发展和情绪的发展等。聋儿的心理发展与正常儿童没有质的差别,但是聋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比正常儿童更容易受到干扰和影响。因此,家长必须认识到聋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儿童时期,学习是起主导地位的行为活动,在认知客观事物的能力上,听力言语上的障碍会给聋儿带来明显的困难,有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造成其心理、行为不利影响有以下

幼儿心理特征与年龄关系

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而时间对于儿童心理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 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

儿童饮食问题

1、食品中的添加剂未引起高度重视。“三精”(糖精、香精、食用色精)在食品中的使用是有国家规定标准的,很多上柜台的儿童食品也确实符合有关标准,但食之过量,会引起不少副作用。 2、分不清食品的成分和功能。不少家长往往分不清奶乳制品与乳酸菌类饮料,乳酸菌饮料适用于肠胃不太好的儿童,两者选择不当,反而会引起肠胃不适等症状。 3、过分迷信洋食品。从有关部门的抽查结果可以看出,进口儿童食品也并非100%完美。客观地讲,如今的国产儿童食品,从质量和包装上来看,比前几年已有很大的进步,有不少已达到出口标准,因而不能迷信于

早泄多是心理问题

一、不要担心早泄会进度成为阳痿 早泄的男性多半会很焦虑,担心自己是否会进一步发展为阳痿,甚至序幕避匿性生活,每次性生活的时候都很担心是否会浮现早泄,而这些心理累赘恰恰是导致早泄的首要因素。几次早泄并不代表着什么,疲软、过于激动都可以形成早泄,调整好自己的身躯,多数数早泄是可以防止的。 二、不要担心自己的性实力 早泄会使妻子的性要求得不到相中,所以早泄的男士会认为很负疚,万一延续露出几次早泄,不少男士就会开端担心自己的性才智。这种担心对于性生活的影响特征大,常常会导致精神性阳痿。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几次早泄

常说孩子笨蛋孩子真的会变傻吗

李女士有个儿子,这孩子在上学前就不太听话,有时出门特别丢面子,家长们好声好气的教育,但效果不好。没办法,家长就经常训斥他,暴力之下,儿子有所收敛,就是不能像人家孩子那样乖乖的。有一次,他因为要一件东西达不到目的,就睡在地上打滚,被孩子的爸爸打了一顿屁股。事后,李女士发现自己的孩子犯错误的时候,问他话,他就有口吃的现象。上学后,很简单的题目,他常常因为粗心做错,家长也会忍不住说他“笨蛋”,要求他细心点,经常提醒,他还是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把大人都愁死了。李女士疑惑,是不是因为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影响了孩子的心

10岁儿童心理特点

1、开始从被动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 10岁的孩子处在儿童的后期阶段,孩子开始从被动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心理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虽然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是极其有限的,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经过正确的引导,孩子可以安然度过这个不安的时期,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 2、10岁儿童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 10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期人地大脑从婴儿期到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