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老年低温症策略方法
应对老年低温症策略方法
一、添加衣物保暖
1、脚部的保暖 大家可以穿棉裤和皮靴达到脚部保暖的目的。皮靴可不是只有年轻人才可以穿,老人也可以穿啊,当然高跟的就算了。之所以向大家推荐穿皮靴,可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看上了它的保暖性。
2、腰部的保暖 老年人冬天的衣服最好是长款的,少穿或者不穿短款衣物。因为如果穿短款,弯腰的时候很容易就会把腰露出来。腰部暴露在寒冷的空气里,很容易冻出一些毛病,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腰部。
3、腿部的保暖 这个部位的保暖大家一般都会注意到,而且腿部不是很娇气,胯骨神经只要不受凉,一般不会出现疼痛的症状,因此就不多说了。
4、脖子的保暖 很多老年人朋友对脖子的保暖方式很简单,一条围脖绕几圈就算是保暖了。其实这种方法是需要纠正的,围巾 可不能随随便便一围,而是要围到没有风能灌进脖领的程度才行。当然了,既然说到了脖子,我顺变也说一下头部的保暖。这个很简单,出门戴帽子就行了,以避免 头部因为受凉而引发的头痛。做好脚部、腰部、腿部和颈部四个部位的保暖工作,老年朋友就不必再为如何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季而发愁了。
二、减少热量流失
1、穿着湿冷的衣物,或是长时间浸泡在水里,会让身体的热能迅速流失,因此即使是在运动过后,身体会产生大量的热能,但如果穿着被汗水浸湿衣服,也有可能会造成失温现象。
2、游泳前一定要做好暖身运动才下水,游泳过后也要立即擦干身体,换上干爽保暖的衣物,以免身体中的热能急速被消耗殆尽。
3、酒精饮品虽然会让人感觉温暖,但其实会使血管急速扩张,加快热量的发散,因此造成体温下降,所以千万别相信在寒冬中饮酒可以驱寒暖身的错误说法。
三、提高体内制造能量机场能
除了靠外在的力量来保暖之外,提高自体体温才是最积极的方法,例如保持运动习惯,能够加强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机能;维持营养均衡,身体才有足够的能量来提供所需的热能,尤其是维他命E、C含量丰富的食物,如青背鱼、黄绿色蔬菜、豆类、柑橘、花椰菜,青椒、薯类等应多多摄取,高热量易吸收的食物,也能迅速帮身体加温,不过还是要避免高油脂、高胆固醇,同时我们要注意老年人的胆固醇,还有高脂肪,避免在冬天的过度增加能量而导致增加健康风险。
孕期反应应对策略
孕妇在妊娠早期(停经六周左右)体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增多,胃酸分泌减少及胃排空时间延长,导致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喜酸食物或厌恶油腻恶心、晨起呕吐等一系列反应,统称为妊娠反应.缓解孕期反应3大策略:
1、心理战胜
孕期孕妈妈应该懂得一些早孕反应的常识,放松心情,不要让自己心里有负担,这个时候家人要多关心孕妈妈,增加孕妈妈面对早孕反应的信心,另外孕妈妈的环境一定要舒适,这样也可以减轻孕期反应。
2、饮食对策
注意多吃一些有食欲的食物,孕妈妈可以少吃多餐,多喝水,多吃些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B1的食物可以防止便秘,便秘会加重孕期反应,孕妈妈吃饭的环境也很重要,好的环境能刺激孕妈妈的食欲。
3、适量活动
因为孕前反应整日卧床是会加重孕前反应,因为活动太少,出现恶心、不想吃东西、倦怠等症状会加重,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孕妈妈要适当的活动,可以改善心情,还可以锻炼身体,减轻孕期反应。
低体温老人用药有禁忌
所谓低体温症,是指人的体温在35摄氏度以下。据国外调查,秋冬季老年人发生低体温的大约占10%。国内统计资料表明,60岁以上老人,在气候尤为恶劣的冬季,死亡率要比平时高60%。
寒气逼人的冬季,对老年人的健康有一种威胁,若保健不当,可因患老年低体温症而死亡。
所谓低体温症,是指人的体温在35摄氏度以下。据国外调查,秋冬季老年人发生低体温的大约占10%。国内统计资料表明,60岁以上老人,在气候尤为恶劣的冬季,死亡率要比平时高60%。发病的主要原因为:老年人对寒冷的反应低下,体内产热减少,皮肤血管又不能很好收缩,以致皮肤大量热量丢失,体温不能维持在正常水平。
对患低体温症的老年人来说,某些药物是应当禁忌的。如冬眠灵、安定、甲基多巴、阿米替林等,这些药物可抑制下丘脑后部体温调节中枢,促进周围血管扩张,抑制血管收缩,干扰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还可通过降低患者对环境的反应,干扰老年人对寒冷的反应,致使体温降低。故老年人要少用或不用这些药物,尤其是在秋冬季节。
老年低温症的症状
1.外貌
由于面部出现苍白和发绀的混合表现,患者面色灰白,有时呈特异粉红色而疑为一氧化碳中毒。皮肤发凉。面部虚肿、讲话迟钝和声音嘶哑可误诊为黏液性水肿。当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上述症状消失。
2.中枢神经系统
轻度低温症时出现寒战,中枢神经系统呈现共济失调、痴呆、发音障碍或缓慢,幻觉改变等,常被误认为是“衰老”所致。体温<32℃时,寒战消失,反射迟钝代以肌张力增强,并出现谵妄和昏睡。体温<25℃时,病人呈昏迷,反射消失,两侧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应微弱。
3.呼吸系统
开始因呼吸中枢抑制不明显,症状很少。随着体温下降,呼吸变缓变浅,通气呈现不足。肺底出现的啰音不完全是由于感染,有可能是有肺水肿。由于精神错乱、咳嗽反射减弱以及寒冷对支气管肺脏的刺激,致使分泌增加,痰液排除困难,可导致吸入性肺炎、肺水肿、继发性感染和肺不张,后者可闻及捻发音。低温症时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左移,使组织水平的氧释放减少,出现无氧代谢增加和呼吸换气减少,从而导致严重呼吸性酸中毒,终致呼吸衰竭。
4. 心血管系统
常见心排血量减少、低血压、心动过缓和心房颤动。如果出现心动过速应想到低血糖性低温症。心电图常呈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并可出现室内传导延迟,亦可出现各种形式的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性期前收缩和室性自主节律。更为常见的心电图改变是细小规则的基线摆动,这是由觉察不出颤抖的肌张力增加所形成。体温<32℃时,1/3患者可在QRS波终末与 ST段联结处出现特征性的曲折——“J”波,于左心前导联上尤其明显,呈正性波。而右侧则呈负性,虽无预后意义,但它仅在低温症时出现。体温<28℃可出现室颤,最终可致心脏停搏。
5.泌尿系统
低温症患者由于缺血加上寒冷对肾脏的直接损害,可发生少尿和急性肾小管坏死。早期由于肾小管活动减退,也可出现“寒冷性多尿”,导致低血容量和肾前性氮质血症。
6.消化系统
常出现急性胰腺炎和腮腺炎,前者往往缺少体征,仅有血清淀粉酶升高,如用力压迫上腹部,患者出现畏缩者应疑及本病。胃肠道功能常发生障碍,蠕动减弱,出现麻痹性肠梗阻和消化道出血,腹气胀和肠鸣音减弱。肝功能受损时血液pH值下降,肝脏解毒能力低下。
7.血液系统
血浓缩,血液黏性增加,血小板减少,并可发生DIC。
8.内分泌系统
由于胰岛素释放减少和效应减退,使葡萄糖利用减少,可出现高血糖症。肾上腺皮质受损可误诊为艾迪生病,但当体温回升后症状消失。甲状腺和垂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损害。
老年低温症吃什么好
提高自体体温才是最积极的方法,例如保持运动习惯,能够加强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机能;维持营养均衡,身体才有足够的能量来提供所需的热能,尤其是维他命E、C含量丰富的食物,如青背鱼、黄绿色蔬菜、豆类、柑橘、花椰菜,青椒、薯类等应多多摄取,高热量易吸收的食物。
1、老年低温症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应多进食一些高热量的食物。
2、老年大便失禁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忌过量饮酒。
老年低温症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判断引起低温症的各种原发疾病也很难,应高度警惕由于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糖尿病、心肌梗死、支气管肺炎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合并继发性低温症。对无明显原因可查的低温症患者,特别是处于昏迷状态者应测定血浆和尿中有无导致低温症的药物。
低体温老人禁服药
寒气逼人的冬季,对老年人的健康有一种威胁,若保健不当,可因患老年低体温症而死亡。
所谓低体温症,是指人的体温在35摄氏度以下。据国外调查,秋冬季老年人发生低体温的大约占10%。国内统计资料表明,60岁以上老人,在气候尤为恶劣的冬季,死亡率要比平时高60%。发病的主要原因为:老年人对寒冷的反应低下,体内产热减少,皮肤血管又不能很好收缩,以致皮肤大量热量丢失,体温不能维持在正常水平。
对患低体温症的老年人来说,某些药物是应当禁忌的。如冬眠灵、安定、甲基多巴、阿米替林等,这些药物可抑制下丘脑后部体温调节中枢,促进周围血管扩张,抑制血管收缩,干扰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还可通过降低患者对环境的反应,干扰老年人对寒冷的反应,致使体温降低。故老年人要少用或不用这些药物,尤其是在秋冬季节。
老年低温症的症状
常见症状:面部浮肿、寒战、低血压、昏睡、幻觉、共济失调、痴呆、低热、面色苍白、发绀、声音嘶哑、谵妄
无论是原发性或继发性低温症,身体所有系统和器官均可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但临床表现常是非特异性的。
1.外貌
由于面部出现苍白和发绀的混合表现,患者面色灰白,有时呈特异粉红色而疑为一氧化碳中毒。皮肤发凉。面部虚肿、讲话迟钝和声音嘶哑可误诊为黏液性水肿。当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上述症状消失。
2.中枢神经系统
轻度低温症时出现寒战,中枢神经系统呈现共济失调、痴呆、发音障碍或缓慢,幻觉改变等,常被误认为是“衰老”所致。体温<32℃时,寒战消失,反射迟钝代以肌张力增强,并出现谵妄和昏睡。体温<25℃时,病人呈昏迷,反射消失,两侧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应微弱。
3.呼吸系统
开始因呼吸中枢抑制不明显,症状很少。随着体温下降,呼吸变缓变浅,通气呈现不足。肺底出现的啰音不完全是由于感染,有可能是有肺水肿。由于精神错乱、咳嗽反射减弱以及寒冷对支气管肺脏的刺激,致使分泌增加,痰液排除困难,可导致吸入性肺炎、肺水肿、继发性感染和肺不张,后者可闻及捻发音。低温症时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左移,使组织水平的氧释放减少,出现无氧代谢增加和呼吸换气减少,从而导致严重呼吸性酸中毒,终致呼吸衰竭。
4. 心血管系统
常见心排血量减少、低血压、心动过缓和心房颤动。如果出现心动过速应想到低血糖性低温症。心电图常呈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并可出现室内传导延迟,亦可出现各种形式的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性期前收缩和室性自主节律。更为常见的心电图改变是细小规则的基线摆动,这是由觉察不出颤抖的肌张力增加所形成。体温<32℃时,1/3患者可在QRS波终末与 ST段联结处出现特征性的曲折——“J”波,于左心前导联上尤其明显,呈正性波。而右侧则呈负性,虽无预后意义,但它仅在低温症时出现。体温<28℃可出现室颤,最终可致心脏停搏。
5.泌尿系统
低温症患者由于缺血加上寒冷对肾脏的直接损害,可发生少尿和急性肾小管坏死。早期由于肾小管活动减退,也可出现“寒冷性多尿”,导致低血容量和肾前性氮质血症。
6.消化系统
常出现急性胰腺炎和腮腺炎,前者往往缺少体征,仅有血清淀粉酶升高,如用力压迫上腹部,患者出现畏缩者应疑及本病。胃肠道功能常发生障碍,蠕动减弱,出现麻痹性肠梗阻和消化道出血,腹气胀和肠鸣音减弱。肝功能受损时血液pH值下降,肝脏解毒能力低下。
7.血液系统
血浓缩,血液黏性增加,血小板减少,并可发生DIC。
8.内分泌系统
由于胰岛素释放减少和效应减退,使葡萄糖利用减少,可出现高血糖症。肾上腺皮质受损可误诊为艾迪生病,但当体温回升后症状消失。甲状腺和垂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损害。
老年低温症是怎么回事
1.外源因素 意外性低温症的病因有外因、内因之分,最主要是外源性因素,即暴露于寒冷环境或淹溺于冷水之中。此外,热量供给不足,以及刮风和气候潮湿也可分别通过对流和蒸发增加体热丢失。
2.内在因素 内因对老年低温症患者极为重要,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原因,即体温调节的生理功能障碍和伴随的各种基础疾病及降低热能产生的药物是老年人意外性低温症的重要病因。
(1)生理性原因:人体温度能够保持恒定,是通过生理调节使体内热量的产生和发散保持平衡。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机体一方面通过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使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皮肤血管收缩,以保存体热;另一方面促使肌肉寒战(即发反应),促进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功能(迟发反应),以增加热量产生。在老年人,上述自主性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表现为皮肤对寒冷的血管收缩反应减退,甚至无反应,并出现异常的外周血流型(静息时外周血流量减少,可<5ml/100ml手部组织/min,而正常人则不减少)。皮肤温度鉴别能力亦减退,例如,年轻人手指能辨别的温差<1℃,而老年人手指只能辨别>2℃的温差,有的甚至温差在5℃以上尚不能觉察。这种体温调节的生理性障碍是导致老年人容易发生意外性低温症的原因。
(2)病理性原因:老年人虽可因处于寒冷环境和体温调节的生理性障碍引起原发性意外性低温症,但更多见的则是病理性原因即继发性低温症,许多重要的基础疾病可以继发低温症。
①重症感染:败血症可表现为低温症而无发热,而且是预后不良的征兆,故败血症不要等到发热才做血培养;支气管肺炎伴低温症时,常是先由其他原因引起低温症,后诱发支气管肺炎。
②内分泌疾病:黏液性水肿和垂体功能低下因热量产生不足而出现低温症时,其病死率明显增高。脂肪泻所致的低温症也可能与垂体功能低下有关。糖尿病致低温症的危险性比非糖尿病高6倍,这可能与自主神经、周围神经和血管等病变有关。低血糖患者50%可出现低温症,可以此作为重要诊断线索。以便迅速给予葡萄糖治疗。尿崩症和艾迪生病亦可引起体温过低。
③中枢神经和运动系统疾病:脑血管意外、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脑膜下血肿、脑瘤、颅外伤和脊髓损伤等疾患均能扰乱下丘脑体温调节而致低温症,其中Wernicke氏出血性脑病(急性出血性脑灰质炎)尤其值得注意,这是一种由于酒精中毒引起的维生素B缺乏症,特征是在第三脑室、延脑及乳头状体上有出血性病变,如果患者出现低温而未及时想到本病,就会失去应用硫胺素治疗的机会,使本来容易治疗的疾病恶化。许多神经和运动系统疾患可因活动受限制、热量产生不足而致低温症。帕金森病则是由于自主功能紊乱引起低温症。跌倒也是引起本病的原因之一,老年人夜间上厕所跌倒时,可能因无力爬起而长时间躺在地板上,导致体热大量丧失引起体温过低。
④药物和酒:药物的使用是造成大量体温过低的一个原因。许多药物如镇静、苯甲二氮、抗抑郁药以及酒精等均可抑制中枢和外周的体温调节机制而引起低温症。用药的人可以感到寒冷,又无法使自己暖和起来,寒战也可能被抑制了。最可能引起体温过低的药物,包括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三环类抗抑郁药、苯甲二氮类和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麻醉剂等,如氯丙嗪能抑制发抖,是最熟知的降温药。大量饮酒不仅抑制体温调节中枢,而且通过扩张周围血管导致体温过低。
⑤精神因素:精神错乱和痴呆可能缺乏对寒冷的警觉,常伴有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加之应用精神病治疗药物以致诱发低温症。抑郁,特别是丧失亲人后的抑郁是促使体温过低的一个常见原因,他们的生活勇气受到挫折,可能拒绝吃、喝、取暖。此外,抗抑郁药常抑制颤抖并可能进一步加重体温过低。
⑥其他疾病:营养不良和恶病质也是老年人继发性低温症的重要原因。烧伤、剥脱性皮炎和Paget氏病等可因皮肤损伤、体表血管分布增多,使体热大量丢失而导致低温症。急性心肌梗死和肺栓塞等均能引起体温调节机制的急性紊乱。尿失禁也易促使体温过低,一则散热;二则当尿与身体接触时,使身体变凉。
老年低温症吃什么好
老年低温症吃什么好:
提高自体体温才是最积极的方法,例如保持运动习惯,能够加强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机能;维持营养均衡,身体才有足够的能量来提供所需的热能,尤其是维他命E、C含量丰富的食物,如青背鱼、黄绿色蔬菜、豆类、柑橘、花椰菜,青椒、薯类等应多多摄取,高热量易吸收的食物。
1、老年低温症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应多进食一些高热量的食物。
2、老年大便失禁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忌过量饮酒。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老年低温症,我们知道老年低温症这种疾病的病因有多种,我们在上文也详细介绍了老年低温症的临床表现和症状,老年低温症会导致老年人多个系统出现状况,所以我们要遵循上文介绍的老年低温症吃什么好。
导致老人低温症的原因
1、老人如何缓解低温症
首先要注意保暖,老人的居室温度最好保持在20℃左右,睡眠时,床上要采取一些保暖措施,如使用电热毯、热水袋等。其次,要多参加一些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做广播操、种花、养鸟等等。第三,老年人冬季应多进食一些高热量的食物,但不宜多饮酒。如果体温一直不能回升,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2、导致老人低温症的原因
2.1、外源因素
意外性低温症的病因有外因、内因之分,最主要是外源性因素,即暴露于寒冷环境或淹溺于冷水之中。此外,热量供给不足,以及刮风和气候潮湿也可分别通过对流和蒸发增加体热丢失。
2.2、内在因素
内因对老年低温症患者极为重要,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原因,即体温调节的生理功能障碍和伴随的各种基础疾病及降低热能产生的药物是老年人意外性低温症的重要病因。
2.2.1、生理性原因 人体温度能够保持恒定,是通过生理调节使体内热量的产生和发散保持平衡。
2.2.2、病理性原因 老年人虽可因处于寒冷环境和体温调节的生理性障碍引起原发性意外性低温症,但更多见的则是病理性原因即继发性低温症,许多重要的基础疾病可以继发低温症。
3、老人低温症的症状
3.1、外貌
由于面部出现苍白和发绀的混合表现,患者面色灰白,有时呈特异粉红色而疑为一氧化碳中毒,皮肤发凉,面部虚肿,讲话迟钝和声音嘶哑可误诊为黏液性水肿,当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上述症状消失。
3.2、呼吸系统 开始因呼吸中枢抑制不明显,症状很少。随着体温下降,呼吸变缓变浅,通气呈现不足。
3.3、中枢神经系统 轻度低温症时出现寒战,中枢神经系统呈现共济失调、痴呆,发音障碍或缓慢,幻觉改变等,常被误认为是“衰老”所致。
3.4、心血管系统 常见心排血量减少、低血压、心动过缓和心房颤动。如果出现心动过速应想到低血糖性低温症。
3.5、泌尿系统 低温症患者由于缺血加上寒冷对肾脏的直接损害,可发生少尿和急性肾小管坏死。
冬季须防“老人低温症”
寒气逼人的严冬,对老年人是一个较大的威胁。不少老年人因患“冬季低温症”而死亡(这种死亡常常被误认为是由心肺疾病引起的)。调查表明,60岁以上的老人在气候恶劣的冬季,死亡率要比气候正常的冬季高60%。
老年人的体温持续在35℃以下,医学上便称作“老人低温症”。老年人容易罹患此病,是因为老人的身体机能都已老化,体内产热减少,能够觉察到温度降低的身体机理已经丧失了敏感,在与寒冷的接触中,皮肤血管反应比较迟钝,不能很好地收缩,丢失的热量也比较大,因而不能使体温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老年冬季低温症的形成一般需要数天时间。当老人体温降到35-36℃时,一般自己还能诉说寒冷,但有嗜睡、无精打采的症状;若体温低于35℃,就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此时老人的皮肤往往表现苍白,摸上去有冰凉的感觉,有时还可发现紫癜或水疱,面部常肿胀,肌肉僵硬,很少有寒战反应,甚至还会出现呼吸心跳减慢的症状,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可以发展到心跳骤停。
预防“老人冬季低温症”,首先要注意老人的保暖,除了御寒衣被要充足外,老人的居室温度最好保持在20℃左右,睡眠时,床上要采取一些保暖措施(如使用电热毯、热水袋加热被窝);其次,要鼓励老年人冬季多参加一些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做广播操、种花养鸟等;此外,在饮食方面,老年人冬季应多进食一些高热量的食物,但不宜多饮酒,有些人以为饮酒可以御寒,其实是错误的,因为饮酒只会帮助身体散热,使得酒后倍觉寒冷。
对于已患有低温症的老人,如果症状较轻,家人可先采取保暖措施,看能否使老人的身体温暖起来;如果老人体温不能回升,则要尽快送医院,请医生治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患有冬季低温症的老人,有些药物是应当禁忌的,如冬眠灵、安定、甲基多巴、阿米替林等。
老年低温症常见检查
1.常见检查:白细胞数、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心电图、纤维蛋白原(Fg,FIB)、血糖、血清淀粉酶(AMS)、肾功能检查、动脉血气分析、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血清促甲状腺激素
2.体温过低的多数实验室数据是非特异的。检查包括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糖、血清淀粉酶、血尿素氮、血清谷草转氨酶、a-J羟酸脱氢酶(HBD)和肌酸磷酸激酶(CPK),肾功能以及动脉血气分析等。如发现血小板减少,血尿素氮、血清淀粉酶和上述其他酶类水平增高应想到本病。此外应用放免法测定血清三碘甲状腺氨酸(T3)、甲状腺素(T4)以及促甲状腺素(TSH)水平,可以诊断为原发性黏液水肿所致低温症,本病血清T3、T4水平下降而TSH升高,非黏液性水肿所致的低温症则尚不能达到这一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