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鳇鱼的形态特征

鳇鱼的形态特征

鳇鱼体长约2米,最大的可长达5米以上。头略呈三角形,吻长而较尖锐。头部表面被有多数骨板。口下位宽大,稍成弧形;口前方有吻须2对,内侧的须稍在前方,外侧的须较后。眼小,距吻端较近。左右鳃膜向腹面伸展,彼此愈合,全体有纵列的菱形骨板5行,骨板上有尖锐微弯的刺。背骨板1行,较大,10~16块,位于背部正中,从头后直连尾鳍。背、腹侧骨板各2行,背侧骨板32~46块;腹侧骨板8~12块;腹鳍基部之后有不太明显的骨板1~2块。身体其他部分光滑无鳞。背鳍43~57,位于后方;臀鳍26~36;其起点在背鳍的后部下方。尾鳍歪形,上叶长而尖。体表黑青色,两侧黄色,腹面灰白色;背部骨板黄色,侧骨板黄褐色。

鳝鱼的形态特征

鳝鱼体长约20.70公分(8.28寸),无鳞或具很小鳞片,背、臀鳍很低且绕过尾端相连续,鳃通常仅于喉部有一外鳃孔。前段管状,至尾渐侧扁,尾端扁细。全体裸露无鳞,头大,锥形,吻尖。

口大,端位,上颌稍突出,一些种类的鳃本身很小,依靠通过喉部或肠的黏膜吸入的氧进行呼吸。体细长呈蛇形,体前圆后部侧扁,尾尖细,头长而圆。

上下颌及口盖骨上都有细齿。眼小,为一薄皮所覆盖。左右鳃孔于腹面合而为一,呈“V”字形。鳃膜连于鳃峡。体表一般有润滑液体,方便逃逸,无鳞。

无胸鳍和腹鳍;背鳍和臀鳍退化仅留皮褶,无软刺,都与尾鳍相联合。生活时体呈大多是黄褐色、微黄或橙黄,有深灰色斑点,也有少许鳝鱼是白色,俗称“白鳝”。

鲐鱼的形态特征

鲐鱼体粗壮微扁,呈纺锤形,一般体长20~40厘米,体重150~400克。头大、前端细尖似圆锥形,眼大位高,

口大,上下颌等长,各具一行细牙,犁骨和胯骨有牙。体被细小圆鳞,体背呈青黑色或深蓝色,体两侧胸鳍水平线以上有不规则的深蓝色虫蚀纹。腹部白而略带黄色。背

鳍2个,相距较远,第一背鳍鳍棘9~10根,第二背鳍和臀鳍相对,其后方上下各有5个小鳍;尾鳍深叉形、基部两侧有两个隆起脊;胸鳍浅黑色,臀鳍浅粉红色,其他各鳍为淡黄色。

象鱼的形态特征

巨骨舌鱼体形巨大,成体长度可超过2.5米,最长达3米,重量归高达200千克。长形,稍侧扁。头部骨骼由游离的板状骨组成。口大,无须。无下颌骨,舌上有坚固发达的牙齿。鳔四周富有血管,内表呈蜂窝状,常有特殊的鳃上器。鳞片大且硬,呈嵌镶状。背鳍和臀鳍位于体的后部,互为相对。胸鳍位低。腹鳍位腹部之后。尾鳍圆形。体灰绿色,背部颜色深,腹部较淡,尾鳍及体后部红色。

带鱼的形态特征

带鱼,体带状,侧扁。前部背腹缘几平行,体长一般50-70cm,大者长达120cm。头狭长,尖突吻尖长。眼中大,位高,眼间隔平坦,中央微凸。口大;平直,口裂后缘达眼下方。

带鱼

下颌长于上颌,突出。牙强大,侧扁而尖,两颌前端各有2对倒钩状大犬牙,上颌具侧牙10-13颗;下颌具侧牙12-14颗。鳃孔宽大,鳃耙(8-14)+(15-24),细短。体表银灰色,无鳞,但表面有一层银粉,侧线在胸鳍上方向后显著弯下沿腹线直达尾端。[1] 体光滑,鳞退化为银膜。侧线于胸鳍上方显著下弯,沿腹缘伸达尾端。背鳍1285-145,起点在头后部,延达尾端。臀鳍88-13-13,完全由分离小棘组成,仅棘尖外露,第1鳍棘甚小。胸鳍11-12,短尖而低。无腹鳍。尾鞭状,尾鳍消失。体银白色,背鳍上关部及胸鳍浅灰色,具细小黑点。尾暗黑色。脂肪较多且集中于体外层。

带鱼腹部有游离的小刺,游动时不用鳍划水,通过摆动身躯来向上游动。捕食毛虾、乌贼及其他小型鱼类。洄游性鱼类。带鱼食性很杂而且非常贪吃,有时会同类相食。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惯,白天群栖息于海洋中、下水层,晚间活动于海水底层。带鱼寿命8年左右,1龄鱼的平均身长18至19厘米,重90克~110克,当年即可繁殖,2龄鱼可长到300克左右。

梭鱼的形态特征

1.梭鱼,又译金梭鱼或梭子鱼,俗称海狼(Barracuda)或麻雀锦,是一种金梭鱼科魣属的条鳍鱼。个性凶狠且具侵袭性,爱联群出动,因其较大的体积(可长达1.8米)和凶猛的外形而广为人知。梭鱼身体属长圆柱形,嘴巴尖,下巴阔大,头如梭,长有突出的犬牙状牙齿。两边背鳍分开,一边有五条刺针,另一边则有一条刺针和九条放射状搜索线条,全身横线明显。梭鱼主要是用来作观赏用途,但亦可作食用,产于沿海或海水淡水交界处,肉质鲜美,不过却含有珊瑚礁鱼毒素。 上下颌上长着尖锐的牙齿。两只宽大的背鳍和叉形的尾巴可以给梭鱼提供足够的前进动力。梭鱼喜欢在海面上蹦蹦跳跳。它们常常跃出水面,连续不断地做跳跃动作。识别梭鱼并不困难。梭鱼的眼睛周围的颜色是略带红色的黄色。

2.梭鱼(湾海产),北方叫红眼鱼、肉棍子;棱梭,又称犬鱼、尖头西;鲻鱼,俗称乌鲻、白眼。其共同特征是体呈纺锤形,性活泼,常跳跃。

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对梭鱼有了较多的认识。屠本峻在《海味索隐》中说它“不嫌入淤而食泥”。梭鱼常常用下颌刮食海底泥沙中的低等藻类和有机碎屑。梭鱼的鳃耙密集,牙齿退化成微小的毛刷状。梭鱼幽门胃的肌肉很发达,象一个沙囊,非常适合研磨和压碎泥沙中的食物。

梭鱼在开阔的温暖海域产卵。每到产卵季节,梭鱼将卵子和精子直接释放到海水中。受精卵孵化出来的幼鱼靠浮游生物为食。梭鱼有一个长长的流线型的身体。这使它在水中能迅速游动。梭鱼有一个向前延伸的下颌。

梭鱼属于鲻形目的鲻科。体纺锤形,细长,头短而宽,有大鳞。脂眼睑不甚发达,仅遮盖眼边缘。体被圆鳞。背侧青灰色,腹面浅灰色,两侧鳞片有黑色的竖纹。为近海鱼类,喜栖息于江河口和海湾内,亦进入淡水。性活泼,善跳跃,体型较大,我国产于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

体细长,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头短小而宽,背面扁平,吻端钝尖。口小,前下位,口裂略呈人字形,上颌中央有1缺刻,可与下颌中央突起相吻合。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齿细弱,下颌无齿。眼较小,侧上位;眼间隔宽平,宽约为眼径的1.9倍之内;眶前骨末端在近口角处稍下弯,边缘有锯齿。前鳃盖骨和鳃盖骨边缘平滑。

鳃孔大。尾柄粗,长为高的1.8-2.2倍。背鳍2个,分离。第1背鳍位于体背中间稍偏前,由4根鳍棘组成,前3棘粗,第1棘最长;第2背鳍位于第1背鳍末基与尾鳍基之间中央稍偏后,前缘有1棘,后缘微凹。胸鳍较宽长,侧中位,鳍条向下渐短。腹鳍较小,位于胸鳍起点与第1背鳍起点之间近中央下方,左右两鳍靠近,各有1棘。臀鳍始于第2背鳍起点稍前下方,两鳍近同形,后基近相对,其前缘有3棘。尾鳍浅叉形。体被大栉鳞,胸鳍基部上缘无长鳞。无侧线。

体背灰青色,体侧淡黄色,上部具有几条黑色纵纹和许多斜横纹,腹部白色。眼晶液体呈红色。尾鳍、胸鳍淡黄色。其他各鳍均浅灰色。体长一般为20-40厘米。吻短,体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眼较小,脂眼脸不发达,眼旁一圈呈红色。上颌骨在口角处突然向下弯曲。第一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基近。尾鳍后缘微凹。

银鱼的形态特征

银鱼,体细长。近圆筒形,后段略侧扁,体长约12厘米。头部极扁平。眼大,口亦大,吻长而尖,呈三角形。上下颌等长;前上颌骨、上颌骨、下颁骨和口盖上都生有一排细齿,下颌骨前部具犬齿1对。下颌前端没有联合前骨,但具一肉质突起。背鳍Ⅱ11~13,略在体后3/4处。胸鳍8~9,肌肉基不显着。臀鳍Ⅲ23~28,与背鳍相对;雄鱼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行大鳞,一般为18~21个。背鳍和尾鳍中央有一透明小脂鳍。体柔软无鳞,全身透明,死后体呈乳白色。市面上部分银鱼为保鲜和保色用硫磺熏蒸,静置后呈土黄色,应注意不要购买。体侧各有一排黑点,腹面自胸部起经腹部至臀鳍前有2行平行的小黑点,沿臀鳍基左右分开,后端合而为一,直达尾基。此外,在尾鳍、胸鳍第一鳍条上也散布小黑点。珠湖银鱼因为个体较小,肉质透明性较好,黑点透射使整体呈亮灰色时为上品。

鱼翅的形态特征

鲨鱼属软骨鱼类,鳍骨形似粉丝。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看,鱼翅(即软骨)并不含有任何人体容易缺乏或高价值的营养。

鱼翅之所以能食用,是因为鲨鱼的鳍含有一种形如粉丝状的翅筋,其中含80%左右的蛋白质,还含有脂肪、糖类及其他矿物质。鱼翅是比较珍贵的烹调原料,但营养价值并不高,因鱼翅所含的蛋白质缺少一种必需的氨基酸(色氨酸),是一种不完全蛋白质。

立鱼的形态特征

体长13~30.6厘米。体高,侧扁,长椭圆形,背部狭长,腹面钝圆。吻钝。体被薄栉鳞;颊部与头顶部均具鳞,颊鳞5行。侧线完全,弧形,与背缘平行。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胸鳍尖长。腹鳍胸位。体色青灰而带黄色,体侧有若干条灰色纵走线,沿鳞片而行。背鳍、臀鳍的一小部分及尾鳍边缘灰黑色,腹鳍的大部及尾鳍下叶黄色。

鲚鱼的形态特征

头短,侧扁。吻短,圆突。口大,下位。口裂倾斜。上颌骨后延伸达或伸过胸鳍基底。下缘具细锯齿。两颌具绒毛状牙一行,犁骨、腭骨均有细小牙。鳃孔大。鳃盖条9-10。鳃耙细长。体被圆鳞。腹缘棱鳞16-17+22-26。背鳍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臀鳍低而延长,与尾鳍相连。腹鳍短小。胸鳍上部游离鳍条6延长成丝状,后超过臀鳍起点。尾鳍不对称,上叶长于下叶。体长191mm。体延长,甚侧扁,前部高,向后渐低,呈尖刀状。背鳍基底前部上凸,向头尾下斜。背缘较腹缘宽,腹缘广弧形而窄。头稍小而侧扁,吻端尖。口大,下位,稍斜裂。上颌长于下颌,上颌骨后缘超过鳃孔。两颌齿细小。眼中大,侧上位,靠前;眼间隔宽而圆凸,宽约为眼径的2倍。鳃盖骨薄而平滑。鳃孔宽大。尾部细长,超过体长之半。背鳍1,13;臀鳍74-86;胸鳍6+12;腹鳍I-6。纵列鳞60-65。鳃耙16-17+22-26。体长为体高5.3-6.1倍;为头长5.6-6.4倍。头长为吻长3.7-5.4倍;为眼径4.1-5.6倍。背鳍1个,基底短,起点约与腹鳍起点相对,起点前有1小棘,鳍条向后渐短。胸鳍较小,侧下位,上方有长丝状游离鳍条6根,尖端达到或稍超过臀鳍起点。腹鳍短小,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下方。臀鳍基底甚长,始于胸鳍尖端或稍前下方,后缘与尾鳍相连,鳍条90以内。尾鳍短小,上叶长约为下叶长的2倍。体被薄圆鳞,易脱落,纵列鳞58—65行。腹缘自峡部到肛门前有锯齿状棱鳞。无侧线。体背灰黄色,体侧和腹侧银白色。背鳍、臀鳍和尾鳍浅灰色,胸鳍和腹鳍白色。体长一般为15—20厘米。体形与鲚相似,但臀鳍条数目较少,仅73-86根;体侧纵列鳞也较少。体呈淡黄色。其吻端和各鳍条均呈黄色,鳍边缘黑色体呈白色,体背淡绿色。体延长,侧扁,向后渐细尖,腹部有棱鳞。

白鱼的形态特征

鱼(White Fish)属鲤科鱼类,俗称大白鱼、翘嘴白鱼。体形长,甚侧扁,头背平直,头后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颌很厚,上翘,口裂与体长轴几乎成垂直。眼大,位于头的侧下方。下咽齿末端成钩状。腹鳍基部至肛门有腹棱;背部具强大而光滑的硬刺;尾鳍分叉,下叶稍长于上叶。体背略呈青灰色,两侧银白,各鳍灰黑色,平时多生活在流水及大水体的中上层,游泳迅速,善跳跃,以小鱼为食,是一中凶猛性鱼类。它可以在1~32度水体环境中生活,长年捕食生长。雌性3龄,雄性2龄成熟,6~7月产卵,幼鱼喜栖湖泊进岸水域或河道、港湾水流较缓沿岸生活。自然分布甚广,是我国南北水域常见的淡水鱼类。

白鱼生长快,个体大,最大个体可达10公斤,其肉质白而细嫩,味美而不腥,一贯被视为上等佳肴。原为野生品种,近些年养殖工作者有效地解决了白鱼的人工繁殖,苗种的培育与白鱼用颗粒饲料问题,已能进行大面积人工饲养。学名翘咀红白鱼,是一种凶猛鱼类,也属太湖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与“太湖三宝”合称“太湖四珍”。少刺多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

梭鱼的形态特征

1.梭鱼,又译金梭鱼或梭子鱼,俗称海狼(Barracuda)或麻雀锦,是一种金梭鱼科魣属的条鳍鱼。个性凶狠且具侵袭性,爱联群出动,因其较大的体积(可长达1.8米)和凶猛的外形而广为人知。梭鱼身体属长圆柱形,嘴巴尖,下巴阔大,头如梭,长有突出的犬牙状牙齿。两边背鳍分开,一边有五条刺针,另一边则有一条刺针和九条放射状线条,全身横线明显。梭鱼主要是用来作观赏用途,但亦可作食用,产于沿海或海水淡水交界处,肉质鲜美,不过却含有珊瑚礁鱼毒素。 上下颌上长着尖锐的牙齿。两只宽大的背鳍和叉形的尾巴可以给梭鱼提供足够的前进动力。梭鱼喜欢在海面上蹦蹦跳跳。它们常常跃出水面,连续不断地做跳跃动作。识别梭鱼并不困难。梭鱼的眼睛周围的颜色是略带红色的黄色。

2.梭鱼(湾海产),北方叫红眼鱼、肉棍子;棱梭,又称犬鱼、尖头西;鲻鱼,俗称乌鲻、白眼。其共同特征是体呈纺锤形,性活泼,常跳跃。

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对梭鱼有了较多的认识。屠本峻在《海味索隐》中说它“不嫌入淤而食泥”。梭鱼常常用下颌刮食海底泥沙中的低等藻类和有机碎屑。梭鱼的鳃耙密集,牙齿退化成微小的毛刷状。梭鱼幽门胃的肌肉很发达,象一个沙囊,非常适合研磨和压碎泥沙中的食物。

梭鱼在开阔的温暖海域产卵。每到产卵季节,梭鱼将卵子和精子直接释放到海水中。受精卵孵化出来的幼鱼靠浮游生物为食。梭鱼有一个长长的流线型的身体。这使它在水中能迅速游动。梭鱼有一个向前延伸的下颌。

梭鱼属于鲻形目的鲻科。体纺锤形,细长,头短而宽,有大鳞。脂眼睑不甚发达,仅遮盖眼边缘。体被圆鳞。背侧青灰色,腹面浅灰色,两侧鳞片有黑色的竖纹。为近海鱼类,喜栖息于江河口和海湾内,亦进入淡水。性活泼,善跳跃,体型较大,我国产于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

体细长,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头短小而宽,背面扁平,吻端钝尖。口小,前下位,口裂略呈人字形,上颌中央有1缺刻,可与下颌中央突起相吻合。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齿细弱,下颌无齿。眼较小,侧上位;眼间隔宽平,宽约为眼径的1.9倍之内;眶前骨末端在近口角处稍下弯,边缘有锯齿。前鳃盖骨和鳃盖骨边缘平滑。

鳃孔大。尾柄粗,长为高的1.8-2.2倍。背鳍2个,分离。第1背鳍位于体背中间稍偏前,由4根鳍棘组成,前3棘粗,第1棘最长;第2背鳍位于第1背鳍末基与尾鳍基之间中央稍偏后,前缘有1棘,后缘微凹。胸鳍较宽长,侧中位,鳍条向下渐短。腹鳍较小,位于胸鳍起点与第1背鳍起点之间近中央下方,左右两鳍靠近,各有1棘。臀鳍始于第2背鳍起点稍前下方,两鳍近同形,后基近相对,其前缘有3棘。尾鳍浅叉形。体被大栉鳞,胸鳍基部上缘无长鳞。无侧线。

体背灰青色,体侧淡黄色,上部具有几条黑色纵纹和许多斜横纹,腹部白色。眼晶液体呈红色。尾鳍、胸鳍淡黄色。其他各鳍均浅灰色。体长一般为20-40厘米。吻短,体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眼较小,脂眼脸不发达,眼旁一圈呈红色。上颌骨在口角处突然向下弯曲。第一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基近。尾鳍后缘微凹。

鳊鱼的形态特征

鳊鱼体高,侧扁,全体呈菱形,体长约50厘米,为体高的2.2—2.8倍。体背部青灰色,两侧银灰色,腹部银白;体侧鳞片基部灰白色,边缘灰黑色,形成灰白相间的条纹。体侧扁而高,呈菱形。头较小,头后背部急剧隆起。眶上骨小而薄,呈三角形。口小,前位,口裂广弧形。上下颌角质不发达。背鳍具硬刺,刺短于头长;胸鳍较短,达到或仅达腹鳍基部,雄鱼第一根胸鳍条肥厚,略呈波浪形弯曲;臀鳍基部长,具27—32枚分枝鳍条。腹棱完全,尾柄短而高。鳔3室,中室最大,后室小。

鳊鱼头后背部急剧隆起。背部青灰色,两侧银灰色,整个体侧呈现出一行

行紫黑色条纹,腹部银白。上盖有坚硬的角质,但容易脱落。眼侧位,至吻端的距离较至鳃盖后缘的距离为近。下咽齿3行。鳃耙17—22,多数为18—21。侧线鳞50—60。背鳍条3,7,起点至吻端的距离较至尾鳍基部的距离为小,具有强大而光滑的硬刺;背鳍高度显著大于头长。胸鳍刚达到腹鳍的基部。腹鳍仅伸至肛门,腹鳍基部至肛门间有显著的腹棱。臀鳍条3,24—32,多数为26—28;无硬刺,起点在背鳍基部末端的垂直线下方。尾鳍分叉深,下叶较上叶为长。体呈青灰色,头的背面及体的背部较深,侧面灰色带有浅绿色泽,腹部白色,各鳍均呈灰黑色。

白鱼的形态特征

白鱼(White Fish)属鲤科鱼类,俗称大白鱼、翘嘴白鱼。体形长,甚侧扁,头背平直,头后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颌很厚,上翘,口裂与体长轴几乎成垂直。眼大,位于头的侧下方。下咽齿末端成钩状。腹鳍基部至肛门有腹棱;背部具强大而光滑的硬刺;尾鳍分叉,下叶稍长于上叶。体背略呈青灰色,两侧银白,各鳍灰黑色,平时多生活在流水及大水体的中上层,游泳迅速,善跳跃,以小鱼为食,是一中凶猛性鱼类。它可以在1~32度水体环境中生活,长年捕食生长。雌性3龄,雄性2龄成熟,6~7月产卵,幼鱼喜栖湖泊进岸水域或河道、港湾水流较缓沿岸生活。自然分布甚广,是我国南北水域常见的淡水鱼类。

白鱼生长快,个体大,最大个体可达10公斤,其肉质白而细嫩,味美而不腥,一贯被视为上等佳肴。原为野生品种,近些年养殖工作者有效地解决了白鱼的人工繁殖,苗种的培育与白鱼用颗粒饲料问题,已能进行大面积人工饲养。学名翘咀红白鱼,是一种凶猛鱼类,也属太湖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与“太湖三宝”合称“太湖四珍”。少刺多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

相关推荐

金枪鱼的形态特征

体形较长,粗壮而圆,呈流线形,向后渐细尖而尾基细长,尾鳍为叉状或新月形。尾柄两侧有明显的稜脊,背、臀鳍后方各有一行小鳍。具有鱼雷体形,其横断面略呈圆形。金枪鱼的形状也很奇特,它的整个呈流线型,顺着头部延伸的胸甲,仿佛是一块独特的能够调整水流的平衡板。 另外,金枪鱼的尾部呈半月形,使它在大海里能够很快地向前冲刺。强劲的肌肉及新月形尾鳍,肩部有由渐渐扩大的鳞片组成了胸甲,背侧较暗,腹侧银白,通常有彩虹色的光芒和条纹。另一特征是肚皮下有发达的血管网,可以作为一种长途慢速游泳的体温调节装置。 最巨大而稀少的金枪鱼

虎头鱼的形态特征

外形 虎头鱼的头部背面具棱棘。眼间隔凹深,较窄,为眼径的一半。眼眶骨下缘无棘;眶前骨下缘有一钝棘。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细齿带。背鳍鳍棘12根;胸鳍鳍条常为18根。体侧有5条 暗色不规则横纹。 虎头鱼属蛋种鱼。它体短而肥似鸭蛋。背部光滑无鳍,其余诸鳍短小。这种鱼的主要特征是头部有比高头更发达的肉瘤,除包着头部以外,还包向两颊颚,连眼和嘴巴陷到肉瘤内。在头顶部的肉瘤上“王”字凹纹隐约可见,十分威武,故称虎头。虎头因尾鳍很短,头又大,游动时从容安详,很像金鱼中年高望重,行动蹒跚的长老,因此有些地方又称它为寿星

老板鱼的形态特征

鳐形目鳐科鳐属的1种,体长约50厘米左右,体盘亚圆形。幼体和雌体成体前缘稍波曲,吻稍突出;雄体成体前缘波曲很显著,吻显著突出。尾较宽扁,侧褶发达。眼小,椭圆形,吻长比眼径大3.6~4.4倍。喷水孔位于眼后。前鼻瓣宽大,伸达下颌外侧,后鼻瓣前部作半环形突出于外侧,形成一入水孔。口中大,横平;牙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雄体尖锐,雌体平滑。鳃孔5个,狭小。背鳍2个,约同大、同形;第二背鳍与尾鳍上叶几连接;腹鳍前部呈足趾状突出;胸鳍前延,距吻端有相当距离。尾上结刺在雄性成体3纵行,在雌性成体5纵行,在幼体1纵行;头

丁香鱼的形态特征

香鱼属鲑形目﹑胡瓜鱼亚目﹑香鱼科。其形体最显着的特征是背鳍特别大,口腔底膜呈褶膜状。有脂鳍,尾分叉,背部青绿色,腹部银白色,在胸部侧面鳃盖后方,有一条椭圆形淡黄色斑纹,显得鲜艳夺目。 个体小,细长近圆筒状,一般体长6 8厘米,头甚平扁,嘴短,嘴的两侧稍向内凹。 自然产丁香鱼一般体长150~250mm,体重80~150g。人工养殖的可长达250~300mm,体重可达150~200g。

鳘鱼的形态特征

体侧扁,略延长。口腔内为鲜黄色;上颌外齿为犬齿状,尤以前端2枚最大。体背部为银灰褐色,腹部灰白。背鳍灰黑,软条的基部具数列小圆鳞,占软条高度的1/3。 尾柄细长,尾鳍楔形。 喜栖息于混浊度较高的水域。能以鱼鳔发声,性凶猛。白天下沉,夜间上浮;每年4~5月由深水区游向近岸作生殖洄游。肉食性,以小鱼及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 米鱼的成体一般通常体长50厘米,重2千克左右,大者可达80厘米,体重可达5千克,体长为体高的3.4—4.2倍,为头长3.4—3.7倍。大米鱼的头中等大小,略侧扁,较尖突,长着圆鳞。头长为

形态特征

梨果的功效: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等功效,适用于热病伤津烦渴、消渴症、热咳、痰热惊狂、噎膈、口渴失音、眼赤肿痛、消化不良。 梨果皮的功效:清心、润肺、降火、生津、滋肾、补阴功效。根、枝叶、花可以润肺、消痰清热、解毒。 梨籽的功效:含有木质素,是一种不可溶纤维,能在肠子中溶解,形成像胶质的薄膜,能在肠子中与胆固醇结合而排除。梨子含有硼可以预防妇女骨质疏松症。硼充足时,记忆力、注意力、心智敏锐度会提高。 知道了梨子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建议您春季不妨多吃些梨子来滋阴养肺

海鲜鱼类形态特征

形态 纺锤型也称基本型(流线型)。是一般鱼类的体形,适于在水中游泳,整个 鱼类身体呈纺锤形而稍扁。在三个体轴中,头尾轴最长,背腹轴次之,左右轴最短,使整个身体呈流线型或稍侧扁。平扁型这类鱼的三个体轴中,左右轴特别长,背腹轴很短,使体型呈上下扁平,行动迟缓,不如前两型灵活,多营底栖生活。棍棒型又称鳗鱼型。这类鱼头尾轴特别长,而左右轴和腹轴几乎相等,都很短,使整个体形呈棍棒状。侧扁型这类鱼的三个体轴中,左右轴最短,头尾轴和背腹轴的比例 鱼类差不太多,形成左右两侧对称的扁平形,使整个体型显及扁宽。 鱼鳍 鱼类的

金鱼草的形态特征

为多年生草本花卉,常作一二年生栽培,株高30-50厘米。茎直立,叶矩圆状披针形。总状花序顶生,花冠筒状唇形,外被绒毛,常见栽培有红、紫、黄、白各色品种,花期5-6月。蒴果深褐色,果期7-8月。 多年生直立草本,茎基部有时木质化,高可达80厘米。茎基部无毛,中上部被腺毛,基部有时分枝。叶下部的对生,上部的常互生,具短柄;叶片无毛,披针形至矩圆状披针形,长2-6厘米,全缘。总状花序顶生,密被腺毛;花梗长5-7毫米; 花萼与花梗近等长,5深裂,裂片卵形,钝或急尖;花冠颜色多种,从红色、紫色至白色,长3-5厘米,

安康鱼的形态特征

安康鱼身体粗短柔软,无鳞,略呈纺锤形,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一般体长40-90厘米、体重300克~8KG。安康鱼(monkfish)长着一个超级大的、布满了牙齿的嘴巴和罕见的平平的身体。另外,它的身体上的皮肤还粘乎乎的。但是,就是这么一种外表丑陋的家伙仍然在为满足人们的“口福”做贡献。在欧洲和北美,有数百万人喜欢吃这种味道鲜美的大鱼,它因此常常被称为“穷人的牡蛎”。此安康鱼是在大西洋海岸发现,它最大可以长到090厘米长,最重可达10公斤!头大而平扁 ,吻尖而平扁,吻背中间有一大的骨质隆起,眼间区宽而稍凹

丁香鱼的形态特征

体圆状而侧扁,身长2—3.5厘米;背部青绿色,腹部银白色;眼大,吻圆突;无棱鳞,无侧线。其个体虽小,闻之似丁香花味,体形似渔家女耳垂的金丁香,故雅名丁香鱼。 个体小,细长近圆筒状,一般体长6 8厘米,头甚平扁,嘴短,嘴的两侧稍向内凹。 自然产丁香鱼一般体长150~250mm,体重80~150g。人工养殖的可长达250~300mm,体重可达150~20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