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囊虫病的表现
脑囊虫病的表现
脑囊虫病多见于青壮年。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四型:
1.癫痫型
最多见。发作类型常见的有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及其连续状态,部分性运动发作和复合性部分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等。
2.颅内压增高型
主要表现有头痛、呕吐、视力减退、视乳头水肿,可伴有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如出现偏瘫、偏盲、失语等局限性神经体征可称为类脑瘤型。少数患者在当头位改变时突然出现剧烈眩晕、呕吐、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和意识障碍,称Brun综合征。
3.脑膜脑炎型
系囊虫刺激脑膜和脑弥散性水肿所致。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发热,还常同时有精神障碍、瘫痪、失语、癫痫发作、共济失调和颅神经麻痹。脑脊液白细胞数明显增加,且嗜酸性粒细胞占优势。
4.单纯型
无神经系统症状,且无明显的皮肌囊虫结节,由于诊断方法的进步,(如CT等)而被发现。
脑囊虫病危害
脑囊虫病可伴发癫痫,也可与眼部囊虫合并存在,伴有不同程度视力下降。1最常见(1)癫痫,多数为大发作。(2)精神症状:表现有淡漠、智力减退、定时和定向力丧失、精神错乱,兴奋或狂躁,严重者痴呆,不能自理生活。(3)颅内压增高:表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症状。(4)局部症状:如轻偏瘫、感觉异常及锥体束征阳性等。3.脑室型(1)颅内压增高:表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严重者昏迷。(2)局限性症状:第四脑室囊虫可出现强迫前倾头位,颈强直,当头部转动时,如囊虫突然阻塞脑脊液通路则引起急剧颅压增加而发生脑疝、死亡。
囊虫病的诊断鉴别
生前诊断比较困难,可以检查眼睑和舌部,查看有无因猪囊虫引起的豆状肿胀。触摸到舌根和舌的腹面有稍硬的豆状疙瘩时,可作为生前诊断的依据。
宰后检验咬肌、腰肌等骨骼肌及心肌,检查是否有乳白色的、米粒样的椭圆形或圆形的猪囊虫。钙化后的囊虫,包囊中呈现有大小不一的黄色颗粒。现行的肉眼检查法,其检出率仅有50%~60%,轻度感染时常发生漏检。
人脑囊虫病的诊断,除根据患者的临诊症状外,可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间接荧光抗体技术(IF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皮内反应试验等免疫诊断法进行确诊。近年来上述血清免疫学诊断方法也已被应用于猪囊虫病的诊断上。
脑囊虫病有哪些症状
一、病史及症状:
常有食用米猪肉或被绦虫节片污染食物史,根据侵入神经组织的囊虫数目,部位不同而出现炎性反应和中毒刺激症状,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可分为以下类型:
1.脑膜脑炎型:较多见,常于一次大量感染后导致弥漫脑水肿,反应性炎症,临床表现为精神症状。
2.癫痫型:囊虫位于皮层运动区,癫痫发作为突出症状,形式可为大发作,小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
3.颅压型:囊虫寄生于脑室系统影响脑脊液循环引起,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高颅压症状。
二、体检发现:
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体检中可有不同的临床体征。
1.皮下结节,多数病人可触0.5-1.5cm质地坚实,皮可自由移动,无压痛的圆形或椭圆形的皮下结节,活检可确诊。
2.局灶体征,脑实质内的囊虫由于周围炎性反应,可出现病灶局部脑功能障碍的相应体征,如单瘫,偏瘫,共济失调,锥体束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等,高颅压型可见视乳头水肿,视力下降。
在生活中什么原因可以引起羊角风的发生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指影响羊角风发作在特发性羊角风的近亲中,羊角风病患病率为2%6%,高于一般人口的0.5%1%。例如儿童期失神羊角风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发性婴儿痉挛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颅脑其它疾病。羊角风的发生和脑部疾病是有非常大的联系的,比如脑肿瘤、脑血管病、颅内感染等。遗传因素是常见的引起羊角风的病发原因之一。在一些有羊角风病史或有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或心脏畸形的病人家族中容易发现羊角风。
3、脑囊虫病。脑囊虫病是成人羊角风的常见原因之一,50%-70%的脑囊病人有羊角风发作。由脑囊虫病引起的羊角风,其预后关键在于抗囊虫治疗。
4、脑血管病。其主要病因为脑血管病(如脑动脉硬化、脑出血、脑梗死等),少数脑瘤或脑转移瘤所致。有人认为脑血管病引起羊角风发病率较低,预后较差,约60%的患者可以完全缓解,且复发率较低。但是有人报道,脑血管病,特别是天幕上脑梗死的急性期限生羊角风者预后不良,羊角风复发率高达 60%。脑梗死急性期有羊角风发作者,其死亡率为30%。
5、脑肿瘤。其预后取决于肿瘤的性质、部位、大小及能否根治等因素;另一方面,即使肿瘤被根除,但由于手术遗留的疤痕仍可成为致痫灶。近几年随着肿瘤外科治疗水平的提高,其预后也有明显的改善。但由转移性脑肿瘤引起的羊角风,其预后肯定不良。
6、脑伤害。导致羊角风发现比较常见的因素就是脑伤害,这种情况主要是在胚胎发育中受到病毒感染、放射线照射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胚胎发育不良能够引起羊角风,胎儿生产过程中,产伤也是引起羊角风的一个主要原因。
什么是囊虫病
囊虫病(又称猪囊虫病)是猪肉绦虫的蚴虫寄生在人体各组织器官所致的疾病。囊虫病是猪绦虫病人内源性的自体感染或人进食猪条虫卵污染的水与食物,虫卵经口感染进入胃、小肠,经消化液作用后,六勾蚴脱出,穿过肠壁血管,经血循环散布全身,寄生在人体的皮下组织、肌肉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为囊虫称囊虫病。其中脑囊虫病最为严重。囊尾蚴的寿命可长达十数年。因此要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脑囊虫病的治疗是什么
脑囊虫病彻底治愈是有可能的,但是这要分情况,像虫体在脑子里的位置,多少,对脑部的影响,其他部位驱虫的效果,患者本人的身体状况等等因素。
首先是需不需要手术治疗的问题,这个主要取决于虫体在脑子的位置,多少,病情的严重程度(比如经常癫痫发作之类的),其次就是患者的身体状况适不适宜手术。如果虫子恰好在重要的功能区,比如语言中枢之类的,可能就考虑不切除。
其次手术治疗的方法,我学神外的时候,老师说脑囊虫病现在一般用伽马刀治疗,精准,对周围组织损伤小,但是不可避免会有些射线辐射。虫子最后是被机体吸收还是形成瘢痕(可能会发生癫痫),一是取决于手术治疗的方法,比如伽马刀用的剂量,二是取决于患者本身对这些治疗的反应。
当然术前要驱虫治疗,保证其他地方不会有虫子再产卵跑到脑子里,术后要注意不生食肉类等等这些,大夫会详细说明的
这些你可以作为参考,总之一点就是可以治愈,但是因人而异。或者说虽然没有办法清除所有的虫子,但是患者生活工作正常,应该也算是达到了临床治愈的标准了。
囊尾蚴病的医治原则是什么
原则上所有的囊虫病人均应住院治疗。对猪带绦虫患者抗囊虫治疗前,应该先驱虫治疗。眼尾蚴病应该手术治疗,不采用杀虫治疗。脑囊尾蚴病驱虫治疗同时应注意降低颅内压。病原治疗主要用药为吡喹酮。皮肌型尾蚴病总剂量为120mg/kg,每天3次,分4天口服。脑囊尾蝴病总剂量为180mg/kg,每天3次,分9天口服。以上两种治疗均间歇2-3月重复一次。
脑囊虫要注意什么吗
1.西医药治疗(1)病原治疗:吡喹酮,脑囊虫病总剂量180mg/kg,分3~4次口服;皮肤肌肉囊虫病总剂量120mg/kg,分3—4次口服.阿苯达唑,每次10mg/kg,每日2次,10日为1疗程,间隔2周再服第2疗程,一般2~3个疗程.(2)手术治疗.
脑囊虫病西医治疗
一、药物治疗:
1.吡喹酮:系一种广谱的抗蠕虫药物,对囊虫亦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常用的剂量为120mg/kg,分6天(每天三次)口服。服药物囊虫可出现肿胀、变性及坏死,导致囊虫周围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及过敏反应,有的患者还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脑水肿,脑脊液压力与细胞数增高,严重者甚至发生颅内压增高危象。
2.丙硫咪唑,亦系广谱抗蠕虫药物。常用剂量为每日15-20mg/kg,连服10天。常见的毒副反应有皮肤瘙痒、荨麻疹、头昏、发热、癫痫发作和颅内压增高。
3.甲苯咪唑:常用的剂量为100mg,3次/d,连续三天,常见的毒副反应有腹痛、腹泻、皮肤瘙痒和头痛等。
为了减免抗囊虫治疗过程中在体内大量死亡所引起的过敏反应,一般均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如吡喹酮先从100mg,3次/d起用,如无不良反应,每次递增100mg,直至达到治疗剂量时再持续用6天后停用。在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后应及时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治疗,还应酌情并用类固醇激素等。如发生严重颅内增高,除及时停用抗囊虫药物及脱水、抗过敏处理外,还可应用颞肌下减压术,以防止颅内压增高危象。
二、手术治疗:
确诊为脑室型者应手术治疗。其次,对颅内压持续增高,神经体征及CT证实病灶甚局限的患者亦可考虑手术治疗。
三、驱绦虫治疗:
对肠道仍有绦虫寄生者,为防止自身再次感染,应行驱绦虫治疗。常用的药物为灭绦灵(氯硝柳胺),2克,嚼碎后一次吞服,服药后3-4小时应予泻药一次以排出节片及虫卵。
脑囊虫病的病因
囊尾蚴引起脑病变的发病机理主要有:①囊尾蚴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和破坏;②作为异种蛋白引起的脑组织变态反应与炎症;③囊尾蚴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引起颅内压增高。
囊尾蚴侵入脑后各期的主要病理变化如下。早期可见活的囊尾蚴,囊的大小不等,最小的约2mm,一般5-8mm,头节如小米大小,灰白色,囊内有透明液体。囊的周围脑组织有炎性反应,为中性多核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胶原纤维,距囊稍远处可有血管增生、水肿和血管周围单个核细胞浸润。后期囊壁增厚,虫体死亡液化,囊液混浊,囊周呈慢性炎性改变,囊液吸收后,囊变小或为脑胶质组织所取代而形成纤维结节或钙化。脑室内的囊尾蚴可引起局部脉络膜炎,颅底的囊虫可引起蛛网膜炎。
吃烧烤会不会感染寄生虫啊
会让人感染到寄生虫,很多人在很多时候烧烤都不会把食物全部烧熟的,都会烧到里面还有一点生的,假如这些肉洗不干净或者是一些不合格的肉的话,人吃了就有可以感染到寄生虫了,会让人有脑囊虫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