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腹泻 小心宝宝胃肠炎
呕吐腹泻 小心宝宝胃肠炎
医生会给得了胃肠炎的宝宝开什么药?
如果宝宝的胃肠炎是细菌感染所致,医生可能会开处方抗生素。不过如果是病毒性胃肠炎,和其他病毒性感染一样,吃抗生素不会有用,需要度过整个病程才行。不要给宝宝吃止泻药,因为这只会延长他的病程,并且还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副作用。
如果宝宝发烧,并且看起来好像不舒服,你可以咨询医生看能不能给他吃适当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永远也别给宝宝吃阿司匹林,因为阿司匹林有可能导致宝宝患瑞氏综合征,这是一种罕见但可能致命的疾病。
宝宝会因为胃肠炎而脱水吗?
宝宝得了胃肠炎后,不管是呕吐、腹泻还是发烧,只要宝宝的体液在不断流失,你就要考虑到脱水的问题。
根据宝宝呕吐的量以及他是否能喝下一些液体而不吐,医生可能会建议给宝宝服用口服补液盐。口服补液盐有助于补充宝宝丢失的水分、矿物质和盐。医生会根据宝宝的月龄和体重,告诉你该给他喝多少。
如果宝宝喝不下配方奶或母乳,医生可能会建议你每隔一小会儿就给他喝一小口补液盐溶液,等宝宝能喝下这些东西后,再慢慢地让他恢复正常饮食。
在你尽量恢复宝宝的体液平衡期间,一定不要让他喝糖分高的饮品,比如果汁、汽水和果冻,这些东西会让宝宝胃肠炎的症状加重。由于胃肠炎会暂时性地损伤小肠内壁,所以肠道消化甜食的功能减退。
如果宝宝正在添加辅食,并且胃肠炎的症状相对较轻,比如宝宝只是轻微腹泻但不呕吐,那他在整个病程都能继续吃适量的辅食,而且多半不需要口服补液盐。用母乳或者配方奶喂养宝宝,应该就能让他不脱水。
小儿咳嗽呕吐的原因
小孩子如果出现了咳嗽,那有可能是感冒,或者是支气管炎、肺炎,这种情况有可能会伴有呕吐,一般有的小孩子感冒容易累及到胃肠道,就是出现胃肠道的一些不适的情况,就会有呕吐,或者是腹泻的情况。
另外如果小孩子咳嗽比较剧烈,或者是痰比较多,它有可能会刺激咽部,引起喉咽反射,然后出现呕吐的情况。
还有一些情况就有可能是宝宝就是上呼吸道感染合并胃肠炎,这种情况有可能会出现呕吐,一般这种家里要注意宝宝呕吐的时候,避免呛咳,或者是异物的吸入,如果是呕吐的时候重新吸到气道里面,那有可能会进一步的加重宝宝咳嗽的情况。
另外如果是咳嗽痰比较多,建议家长帮助宝宝拍背,用空心掌从下面往上面拍,帮他把痰液排出来,如果是咳嗽呕吐,然后家长比较担心,这种情况还是建议去医院,由专科医生对宝宝进行治疗。
新生儿腹泻呕吐引起的原因有哪些
(1)细菌感染
我们知道婴儿的肠胃功能尚未发展完成,如果在日常饮食当中不注意,误吃了一些被细菌感染变质的食物或者奶粉,都有可能会引起腹泻呕吐的情况。如果婴儿腹泻呕吐以外,还出来剧烈的腹痛,甚至还伴随有身体发热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到医院就诊,以免更大的风险损害出现。
(2)抗生素过敏
在临床当中有的宝宝之所以出现了腹泻呕吐的问题,可能是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其他疾病,这个时候需要警惕是否是抗生素过敏,最好及时告知医生,方面及时做出调整。
(3)肠胃炎
肠胃炎也是导致婴儿腹泻呕吐的最常见原因,主要是因为轮状病毒、大肠杆菌等入侵了肠道、胃部,最终引起的一种炎症表现,主要以夏天和秋天最常见,因此时下就成为了婴儿腹泻呕吐的高发季节,如果生活中宝宝出现了莫名的腹泻、呕吐以及腹痛等,很有可能就是肠胃炎发作的症状。
大便像水一样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经常忽略的一个问题,那么就是因为孩子的肠胃是比较脆弱的,很容易在宝宝的饮食方面没有注意就会引起孩子出现大便稀稠不成形,那么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宝宝出现了大便稀薄不成形怎么办?
大便不成形是肠炎的典型之一,大便不成形也可能与药物,情绪紧张,食物不耐受,结肠运动功能异常,小肠机能障碍及食管,
肠炎是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胃肠炎、小肠炎和结肠炎。
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稀水便或粘液脓血便。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及里急后重感觉,故亦称感染性腹泻。肠炎按病程长短不同,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肠炎拉肚子诊断时,可有起病急,恶心、呕吐频繁,剧烈腹痛,频繁腹泻,多为水样便,可含有未消化食物,少量粘液,甚至血液等。呕吐、腹泻严重者,可有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等。
解决肠炎疾病,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每天三服“效灵清肠方”,服药期间忌食辛辣肥腻之物,忌酒;同时在饮食上加以注意, 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作息规律,避免精神焦虑等等。
上面的文章当中了解到了大便稀薄不成形,因为孩子在平时的时候吃的很多不利于消化的食物,结果弄得宝宝的肠胃受的伤害渐渐的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所以家长朋友们并不要太过担心哦。
婴儿呕吐腹泻怎么办
家里如果小孩子出现呕吐腹泻的情况时,家长要第一时间反应到孩子是不是出现肠胃炎了。宝宝在肠胃炎时,通常都是会出现呕吐腹泻的。如果发现宝宝确实是肠胃炎的话,那么家长就可以熬一些粥水给宝宝食用,比较容易消化,不会损伤孩子的肠胃。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当孩子出现肠胃炎的时候是不可以吃鱼的。不过,一些照顾孩子比较有经验的奶妈却会建议家长们可以给宝宝吃鱼。不过,鱼的做法跟平常会不太一样。首先鱼是不可以直接放到粥里一起熬的。可以先放少许的油把鱼蒸熟,接着再把蒸熟了的鱼肉单独剥离出来,把它们都捣碎捣烂,然后加入到熬好的白粥里面去,这个时候要留意尽量不要在粥里放盐了。这样熬粥有一个很好的好处,那就是通常白粥没什么味道,宝宝都不太喜欢吃,而且,只和喝白粥的话小孩子的营养会跟不上。
宝宝出现呕吐腹泻,除了上面的情况之外,还有一个可能,这种情况就会比较棘手了。因为现在的医生一般看到小孩子呕吐,动不动就会让宝宝进行验血,检查是否会出现细菌感染的现象,如果检查结果并没有出现细菌感染的话,医生就会认为是肠胃炎来进行治疗。这样子做的结果会使得小孩子病情越来越严重,呕吐腹泻的情况还没有治疗好,又要开始还要打针吃药,使得宝宝的身体一下子就瘦下去。
其实,很多时候宝宝出现这种情况,从中医角度考虑,就会认为宝宝进风了,简单来说就是小孩子的肚子着凉了。针对这种情况,其实治疗的方法是比较简单,可以使用花生油进行治疗。直接把花生油滴在手心上,双手合起来用力的搓,搓到两个手心都开始发烫时,就把两只手压在宝宝的肚脐上面,压住2秒种左右再用手开始在宝宝肚子上搓,这个时候力气就不要太大了。只是为了维持花生油的热量,如果感觉热量散了的话可以再使用一次。如果家长自己懂得一点穴位知识的话,也可以在宝宝的背部,颈部用花生油搓以下。
小儿感染性腹泻有哪些特点
小儿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全,更容易受到各种致病菌的侵袭,引起腹泻。小儿腹泻通常突然发生,如不及时采取措施,病情进展快,宝宝腹泻时,由于呕吐、腹泻丢失大量身体里的水分,加之呕吐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很容易导致不同程度的脱水,严重威胁宝宝健康。因此,小儿出现腹泻后,如怀疑为感染性腹泻,因及时就医,根据病因给予恰当治疗。
治疗宝宝吐奶的方法
为什么容易呕吐
为什么小宝宝更容易呕吐呢?主要还是其消化器官和成人有很大不同。小宝宝的胃就像一个浅浅的盘子,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一旦出现摇、晃、笑、哭等情况,就很容易出现呕吐反应。而成人的胃则像一个深深的杯子,不太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另外,成人的食道与胃交界处(贲门)有一处括约肌,在大部分时间内,该括约肌都是闭锁的,只有当食道中有食物要进入时才会打开,而括约肌的功能就是防止胃内容物反向流入食道内。可是婴幼儿括约肌发育并不完全,只要胃内的食物稍多或压力稍大,就很容易出现反流的现象,况且流质食物在胃中也更容易比固体食物反流出来。而一旦流速太快或流量太大时,就会直达口腔而吐溢出来。
具体来说,造成宝宝呕吐的原因有很多,可简单分为两大类:
1 肠胃型呕吐
最常见的是病毒性胃炎、肠胃炎以及便秘;其次是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溃疡、盲肠炎、肝炎、胆管炎、先天性幽门狭窄、肠道阻塞、喂食过量、食物中毒等;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呕吐。
肠胃型感冒
如果宝宝被医师诊断为肠胃型感冒,那么家长就不用过度担心。只要注意几个重要的照顾原则,就能快速减轻呕吐、腹泻等症状。
如果宝宝在未断奶之前罹患肠胃型感冒,并且出现腹泻,那么一般将原来的配方奶浓度稀释到1/4~1/2,或使用特殊的止泻奶粉(该奶粉无需稀释,在生产环节就已将乳糖去除),并停止一切辅食的摄取。
另外,喂食米汤或用米汤冲奶,也可有效改善肠胃症状,随后可视患童的排便情况慢慢将配方奶的浓度恢复正常。不过,当呕吐或腹泻情形严重时,婴幼儿容易脱水,此时必须立即就医。
2 非肠胃型呕吐
最常见的是一般感冒、咽喉炎所引起的呕吐;其次是支气管炎或肺炎引起剧烈咳嗽、脑膜炎或脑压上升等脑部病变;甚至于糖尿病等代谢因素、晕车及心理因素等,也都有可能造成呕吐。
溢奶&呕吐
溢奶是指食道或胃中的东西不自主地从嘴巴里流出,当新生儿在打嗝排气时,或是当宝宝处在熟睡状态时,最容易发生溢奶。一般来说,未满1周岁的正常婴儿都会有轻微的溢奶现象,这是因为生理性的食道下括约肌闭锁不全所造成,大多在5~6个月时逐渐减轻,到1岁或1岁半时则基本完全消失。
需要注意的是,溢奶并不只是由食道下括约肌的发育问题所导致,有些时候喂奶方式不适当,使得宝宝吞入大量的空气,也是婴幼儿溢奶的主要原因。如果溢奶情况比较严重,则很可能是胃食道逆流,那些患有脑性麻痹、先天性心脏病或有肠道畸形的小宝宝最容易发生这样的问题。其症状经常在出生几天后就开始出现,比如溢奶、呕吐、贫血、营养不良、胸口有灼热感、体重增加不理想等,有时还会出现吸入性肺炎、食道炎等并发症。
溢奶也可说是呕吐的一种,不过大多数呕吐是胃内的东西被强有力地排出来,这可能是肠胃的问题所引起,也可能是其他部位的问题所造成。当宝宝呕吐时,有时奶会从鼻孔中出来,那是因为呕吐的力量太强。只要肠胃道有任何一段阻塞不通,就可能引起呕吐。有时呕吐物会带有一些绿绿的胆汁,那表示肠胃道阻塞的部位可能在小肠近端以后的位置。而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或食道闭锁造成的呕吐,则不会带有胆汁,不过空肠闭锁则仍旧会引起胆汁性呕吐。
对于新生儿来说,最常见的非胆汁性呕吐基本都由胃食道逆流所引起。虽然这个问题属于机能性问题,多数以溢奶来表现,不过情形严重者仍会吐奶。除了胃食道逆流之外,其他引起呕吐的常见原因就是肠胃炎、牛奶蛋白过敏、乳糖耐受不良,以及非肠胃道疾病如脑膜炎、尿道炎、咽喉炎、肝炎、败血症等。
防止/减少吐奶7大守则
1. 适量喂食,切勿过多。
2. 少量多餐,以减少胃部所承受的压力。
3. 每次喂奶中及喂奶后,让宝宝竖直趴在大人肩上,轻拍宝宝背部,这个动作可将吞入胃中的空气排出,以减少胃的压力。
4. 喂奶时不要太急、太快,中间应暂停片刻,以便宝宝的呼吸更顺畅。
5. 奶瓶开孔要适中,开孔太小则需要大力吸吮,空气容易由嘴角处吸入口腔再进入胃中;开孔太大则容易被奶水淹住咽喉,阻碍呼吸气管的通路。
6. 在喂食完毕后,不要让宝宝马上平躺,先把上半身挺直坐一会儿,并轻拍其背部。在躺下时,也应将宝宝上半身垫高一些,最好是右侧卧,这样胃中的食物不易流出。
7. 在喂食之后,不要让宝宝有激动的情绪,也不要随意摇动或晃动宝宝。
呕吐的正确处理方式
1. 让小宝宝平躺,脸朝下,清除口内异物。不要马上再次喂食,以免造成吸入性肺炎。
2. 清洁口腔(漱口或擦拭),清除呕吐物,换衣服,去除呕吐味道。
3. 准备小毛巾、塑料袋或容器,以备呕吐之用。
4. 必要时收集呕吐物,可以为医师的诊断提供帮助。
呕吐后是否就医
如果宝宝反复呕吐超过4~6小时,在无法进食的情况下还继续呕吐,或出现脱水现象、活动力下降,或呕吐物含深墨绿色的胆汁、鲜血、咖啡色血块,或合并其他症状如发烧、腹痛、腹胀、腹泻、抽筋、意识不清、头痛等,应立即就医。如果没有出现以上症状,而且宝宝的活动力还不错,那么就不必着急就医,只要继续保持密切观察即可。
呕吐后如何补药
在生病时,有很多不得不吃的药,如抗生素、退烧药。不过仍旧有些药(如咳嗽药)可以暂时停用,等呕吐过后,再根据医生的建议来补充吃药。
一般而言,再严重的呕吐也不可能把胃里的药完全排出来,大约仍有一半药保留在胃内。因此,在宝宝呕吐之后,父母可以再补充约一半的药量。如果在喂药后1小时内发生呕吐,则最好要补充吃药。如果喂药后超过2小时才发生呕吐,那么大部分药物已蠕动进入小肠内,不会被呕吐出来,也就不需再补充吃药了。
呕吐后如何进食
如果症状比较轻微,又没有其他不适,可先休息1~2小时,给宝宝喝少量开水。假如没有再次出现呕吐,则可由清淡饮食开始进食。
如果症状比较严重而无法进食,或同时合并有腹泻、脱水等其他症状,则应由医师判断是否需要给予点滴注射营养液,并寻找潜在病因。
宝宝肠胃不适的三大表现
一、呕吐
呕吐实际上是在排毒的过程,人们通过呕吐的方式将那些被误食入口而进入到胃里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如果不是因为疾病而引发的呕吐的话,呕吐就是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而新生儿的肠胃功能尚未完善,家长在喂食的时候有点稍微的操之过急都有可能引发宝宝呕吐。
正常家长看到宝宝呕吐都会很心急,因为呕吐就代表着宝宝其实半点东西都没吃进去,其实如果只是喂养不当引起宝宝呕吐倒也没什么关系,在之后给宝宝喂食的时候耐心一点,煮饭的时候食材尽量切得小块一点,然后煮的软一些,好让宝宝咀嚼易吞咽。
如果你家宝宝频繁呕吐,或者没有原因的呕吐很有可能就是宝宝胃出现问题了,宝宝在进食之后肠胃和食管没有进行正常的工作就会导致食物向上返涌最终呕吐出来。而新生儿最常见的肠胃问题病因是感染了胃肠病菌,想要从这方面预防很简单,多注意下个人卫生,勤洗手就可以了。
二、胀气
胀气,说白了就是人体内吸入了过量的气体。通常情况下宝宝在用奶瓶喝奶的时候出现胀气的可能性极高,因为宝宝在喝奶的时候倾斜奶瓶,要是不小心太过倾斜导致吸管待在没有奶水的一边这时候宝宝再吸就是吸空气,也有可能奶嘴孔太小,宝宝吮吸太急也就会出现胀气的情况。
宝宝偶尔的胀气没什么大问题,只要把胃里多余的空气排出就好了,家长先将宝宝抱起来,让宝宝直立的趴在家长的肩膀上,然后轻轻拍打宝宝的背部直至宝宝将嗝打出即可。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宝宝的肠胃蠕动受到阻碍,肠胃没能正常的蠕动,吃进胃里的东西也就不好消化,从而又引发了消化不良,所以这种原因导致的胀气不利于宝宝健康成长,要避免宝宝因此胀气家长平时要注意饮食搭配,少让宝宝吃容易胀气的食物,在宝宝进食之后给宝宝拍嗝,然后用手温轻轻按揉宝宝的小肚子,促进宝宝胃肠蠕动。
三、腹泻
一提起宝宝腹泻,肯定就是宝宝的胃肠出问题没跑了,通常是由于宝宝肚子受凉了或者是被细菌病毒感染了引发了。而现在是夏季,正是细菌病毒高发的季节,所以宝宝腹泻在这个季节也是高发期。
宝宝出现腹泻症状时腹泻会让宝宝体内的水分大量流失,所以家长一定要及时给宝宝补充水分,而且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检查,千万不要随便给宝宝用药,止泻药可不能随便乱吃,一定要遵照医生指示进行药物治疗。
小孩肠胃炎的治疗方法有什么
如果患儿患上急性胃肠炎,只是轻度的腹泻的话,宝宝腹泻的次数是十次以下,大便呈黄色或者绿色,带有少量的粘液,还有时候会出现蛋花状。不过急性肠胃炎还有可能会引起重度的腹泻,数量达到数十次。还有些患者会出现食欲低下和恶心呕吐的症状,还有时候甚至会吐出咖啡样的物质。同时宝宝还会出现腹胀以及全身中毒的症状。
一旦宝宝引起小儿胃肠炎之后,就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因来进行对症治疗。就是说,患儿是因为什么原因引起急性胃肠炎的,并设法找出并消除掉这个病根。所以,一旦孩子出现任何症状,就要找出办法来治疗这个对身体有害的症状。比如,孩子总是出现呕吐和腹泻,就要及时的给孩子补充水和电解质。若是孩子发烧,就需要进行药物和物理上的降温。
三伏天注意预防小儿患肠胃型感冒
【案例解析】
圆圆,3岁,近三天发热38℃左右,头晕、头痛,疲乏无力、食欲不好,有时恶心,并伴呕吐,每日1-2次,腹痛,大便稀溏,每日二次。妈妈带孩子就诊,医生先给孩子查大便常规,结果正常,不是肠炎引起的发热。再看看圆圆的咽部充血,诊脉滑数,舌红上面有一层又白又腻的舌苔。中医辨证属于暑热感冒,也就是“胃肠型感冒”。
在每年的七八月份常能见到胃肠型感冒,本病既有发热、头痛、咽痛的感冒症状,又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的胃肠道症状。以病毒感染居多。暑热邪气外束肌表,所以发热、头痛、身痛。暑热挟湿,侵犯胃肠,导致脾胃消化功能减弱,所以出现呕吐、恶心、腹泻等症状。
什么是胃肠型感冒
小儿胃肠型感冒主要是由一种叫“轲萨奇”的病毒引起的,同时伴有细菌性混合感染。胃肠型感冒在医学上又称“呕吐性上感”,它的主要症状是:胃胀、腹痛、呕吐、腹泻,一天排便多次,身体感觉乏力,严重时会导致肌体脱水、体内电解质紊乱,免疫系统遭到破坏。由于小儿的胃肠功能还未发育成熟,再加上现在天气寒冷,宝宝胃肠很容易受凉。因此,很多宝宝会经常患胃肠型感冒。近阶段,该院儿科门诊接诊的大半患儿为胃肠型感冒。
胃肠型感冒与急性胃肠炎易混淆
胃肠型感冒患者上呼吸道症状相对比较轻,以胃口差、上腹不适、反酸、烧心、恶心、呕吐为主,同时常常伴有腹痛、腹泻,大便以水样为主,胃肠感冒的病症表现与胃肠炎相似。
其实,胃肠性感冒和急性胃肠炎的主要区别在于,急性胃肠炎病人以前常有不洁饮食史,恶心、呕吐较为剧烈,呕吐物常有刺激性气味,但一般没有发热症状。
小儿胃肠型感冒的治疗
治疗这种类型的感冒,如果发热不重可用藿香正气冲剂治疗。病情较重时中医多以清暑解表、和中化湿的办法,一般常用药有:藿香、佩兰、苏叶、银花、连翘、半夏、白芷、黄苓、陈皮、元一散、砂仁之类的药物。西药是根据病情用抗病毒药或抗炎药如阿莫西林治疗。同时对症处理发热用退热药、呕吐用维生素B6或吗丁林、腹泻用金双歧或思密达。
护理时应给孩子多吃具有清暑的食品,例如:绿豆汤、豆瓜汁、冬瓜汤等。尽量少吃油腻甜食。并应注意夜间不能长时间用电扇、空调降湿,避免再受夜寒。如果体温过度可以洗温水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