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精神分裂症的经典反常状态

精神分裂症的经典反常状态

1、类神经衰弱状态

头痛、失眠、多梦易醒、做事丢三落四、注意力不集中、遗精、月经紊乱、倦怠乏力

2、性格改变

疑心重重,认为周围的人都跟他过不去,见到有人讲话,就怀疑在议论自己,甚至别人咳嗽也疑为是针对自己。

3、情绪反常

无故发笑,对亲人和朋友变得淡漠,疏远不理,即不关心别人,也不理会别人对他的关心,或无缘无故的紧张、焦虑、害怕。

4、意志减退

原来积极、热情、好学上进的状态,变得工作马虎,不负责任,甚至旷工,学习成绩下降,不专心听讲,不愿交作业,甚至逃学;或生活变得懒散,仪态不修,没有上进心。

5、行为动作异常

往日热情乐观的神情变的沉默不语,动作迟疑,面无表情,或呆立、呆坐、呆视,独处不爱交往,或对空叫骂,喃喃自语,或做些莫名其妙的动作,令人费解。

跑步能治好精神分裂症吗

专家指出:跑步可以强身健体,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同时也会加速人体血液循环使人变得兴奋。跑步能治好精神分裂症吗?跑步不能治好精神分裂症,同时不建议精神分裂症患者经常去跑步,除非说患者本身觉得通过这种方式能转移注意力,释放多余能量。

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其实有很多种,主要是通过心理治疗为主。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有很多,患病的原因也不同,所以并不能主管的认为一种方式就可以将精神分裂症一下子治好,又或者说这种方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点用都没有。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不同的患病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对于跑步能治好精神分裂症吗这个问题,其实跑步可以释放多余能量。有的患者症状可以进行自我控制,认为跑步可以减缓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可以转移注意力,同时释放多余能量。并且在实际验证的过程中,确实跑步对减轻症状有很好的效果,那么说明这位患者就适合跑步缓解精神分裂症。但是只靠跑步去治疗精神分裂症估计效果不会很明显,可以搭配其他的例如听轻音乐、太极拳、站桩等又或者是通过旅游、与朋友出去玩耍等方式进行配合性的治疗。这些方法对于有自控能力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用。

对于没有自控能力的患者,很容易失控的患者,若是患者在跑步过后会显得很兴奋,同时表现为加重精神分裂症症状,那么这样的患者就不适合用跑步进行辅助治疗精神分裂症。并且这样的患者也不能使其过度兴奋,要多进行其他方面的辅助调理,使患者内心达到一种安宁的状态,这样也许能够缓解精神分裂症症状,通过缓解症状,并转移患者注意力。那么精神分裂症的影响对患者将会越来越弱,直至消失。

引起精神分裂症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精神分裂症的原因一:家族病史。对于精神分裂症这种疾病来说,遗传因素是一个主要的原因。调查表明,大约有四分之一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父辈、或者祖辈都曾有精神病史,只不过严重程度不同而已。根据权威数据统计得知,家族遗传因素对精神分裂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家族精神病史的人,一定要更加提高警惕。

引起精神分裂症的原因二:神经病变。脑部神经某些部位发生病变,也是引起患者精神分裂的一个重要原因。临床医学数十年的研究发现,脑部神经递质的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状态。科学家曾在白鼠身上做过相关试验,证明脑部神经物质的缺失对白鼠的兴奋状态有着重要的作用。

引起精神分裂症的原因三:本体生理方面的原因。如今,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很大一部分患者是女性,而且处于青春期或者分晚期,这是一个明显的生理特征。由此可以得知,精神分裂症与患者内分泌状况、妇女经期紊乱等方面也不无关系。

引起精神分裂症的原因四:性格因素。性格因素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科学家对一千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做了跟踪调查,发现其中有百分之六十的患者在发病前都有性格缺陷。性格孤僻、自卑、怪异、思维能力低下的人,都是精神分裂症的易发人群。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养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出开朗的性格对预防精神分裂有着积极的意义。

引起精神分裂症的原因五:精神刺激。精神刺激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许多患者因为失恋、失去亲人、事业或情感受到沉重的打击而沉沦堕落,如果患者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而得不到好的疏导,就很容易患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好吗

在日常临床诊疗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精神病患者家属这样的疑问:精神分裂症能治疗好吗?专家指出,精神分裂症能否治好牵涉的相关问题有很多,总体来说,只要患者及早发现病情并坚持合理医治,该病都能得到良好的控制,而且预后效果良好。本文就精神分裂症能治疗好吗的相关问题做了以下的简要叙述,希望您从中获益。

精神分裂症能治疗好吗?家属的这种顾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现实中,精神分裂症治愈后能不复发吗?我们说,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发率较高的精神疾病。有人报导,精神分裂症一生只患一次,不复发的病例很少;多次发作,在发作缓解期不能恢复到病前正常状态的占8%;多次发作,在发作缓解期不能恢复到正常且精神损害一次比一次加重的病例占到三分之一之多。

由此可见,精神分裂症要“断根”确实不容易。但是,要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率,提高缓解率还是有可能的。

一般来讲,起病急者预缓好,缓慢、隐匿性起病的,预缓较差;起病年龄越小,预缓越差;有精神文明病家族史的病人,预缓较差,无遗传史的病人,预缓较好;临床症状中情感色彩丰富者,预后较好,情感淡漠者,预后较差;已婚、家庭融洽者,预后较好,虽已结婚但家庭关系紧张者,预后较差;独身、分居、丧偶、离异、生活自理能力差者预后较差,虽独居,但生活自理能力强,适应能力强者,预后较好;工作能力较强者,较工作能力差者预后好;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强的,预后较好,反之,则差。

精神分裂症能治疗好吗?从精神分裂症的类型来看,紧张型和偏执型的病人,较青春型和单纯型者预后好。病程越长,越容易复发,发病的最初3年是治疗的重要时期。若3年后再治疗,会明显降低治愈率,同时增加了疾病复发率。由此可见早期治疗的重要。不少家属虽已发现病人不正常,却碍于面子,不去正规医院治疗,结果,转为慢性,给治愈带来了难度。

提高治愈率,药物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措施,若结合家庭关怀和社会功能训练,可使不复发率提高到75%;若单独用药,不复发率仅为38%,只有及时治疗,采取综合性康复措施,才能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躁狂症诊断鉴别

诊断

一、症状标准: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特征,且症状持续至少一周,在心境高扬期,至少有下述症状中的三项:

1、言语比平时显著增多。

2、联想加快,或观念飘忽,或自感言语跟不上思维活动的速度。

3、注意力不集中,或者随境转移。

4、自我评价过高,可达妄想程度。

5、自我感觉良好,如感头脑特别灵活,或身体特别健康,或精力特别充沛。

6、睡眠的需要减少,且不感疲乏。

7、活动增多,或精神运动性兴奋。

8、行为轻率或追求享乐,不顾后果,或具有冒险性。

9、性欲明显亢进。

二、严重程度标准,至少有下述情况之一:

1、工作,学习和家务劳动能力受损。

2、社交能力受损。

3、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

三、排除标准:

1、不符合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与精神活性物质和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可参考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1、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临床常见的是将青春型精神分裂症被误诊为躁狂症,相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是因为精神分裂症也可有循环病程,临床表现也可有运动性兴奋,但精神分裂症经过几次发病后,循环病程渐不明显,而呈慢性进行性病程,临床相虽有兴奋躁动,但情感不是轻松,愉快,而是喜怒无常,行为也多具冲动性,临床上确有一些躁抑症病人具有与心境不协调的精神病性特征,但历时短暂,随病程而长。

2、中毒性精神病

某些药物如皮质激素,异烟肼,阿的平等中毒可引起躁狂状态,根据用药史,用药时间,剂量与发病关系,停药或减药后渐趋好转可资鉴别,中毒性精神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3、脑器质性精神病

如麻痹性痴呆,老年性精神病可出现躁狂状态,但往往有智能障碍,情感并非高涨,而是以欣快为主,详细的病史,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有助鉴别。

4、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甲状腺机能亢进可出现轻躁狂状态,但情感并非真正高涨,而以焦虑,情绪不稳为主,伴有原发躯体病症状和体征。

常见的精神病与狂躁症的区别

中毒性精神病:某些药物如皮质激素、异烟肼、阿的平等中毒可引起躁狂状态。狂躁症与中毒性精神病区别,可根据用药史,用药时间、剂量与发病关系,停药或减药后渐趋好转等进行鉴别。另外,中毒性精神病往往还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临床常见的是将青春型精神分裂症被误诊为躁狂症,相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是因为精神分裂症也可有循环病程,临床表现也可有运动性兴奋。那么,狂躁症与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区别是什么呢?一般精神分裂症经过几次发病后,循环病程渐不明显,而呈慢性进行性病程;临床相虽有兴奋躁动,但情感不是轻松、愉快,而是喜怒无常,行为也多具冲动性。并且,临床上确有一些狂躁症患者具有与心境不协调的精神病性特征,但历时短暂,随病程而长。

躁狂症主要表现是情绪高涨,兴奋多语。他的高涨情绪,往往会感染他人,惹得哄堂大笑。他不是一个人独自兴奋多语,而是忙着与别人对话。他是开心,不是发怒。他会热心做好事,不会无端地搞破坏。除非自己的活动受到阻扰或责备,否则他不会发脾气,更不会打人。他没有情感淡漠,所以不会无情无义地殴打亲人。除了极为严重的时期,一般说,仍有自知力,自己知道情绪有点过于兴奋,同意并接受治疗。

而精神病患者出现的‘狂躁’的表现,他们可能受到幻听或妄想的支配,出现狂怒,大发脾气,大吵大闹,打人骂人,无情无义,殴打亲人,破坏财物,甚至放火杀人。他们虽有狂躁表现,但情感不是轻松愉快,而是喜怒无常,行为也多具冲动性,危险性,让别人感到开心,他们没有自知力,不认识自己的错误,更不承认是病态,事后根本不会认错或道歉。

精神分裂症有什么危害

人一旦患上精神分裂症,首先是思想意识上的混乱,对原本驾轻就熟的一切感到茫然无知,甚至觉得面前的一切都是伤害自己的东西。于是会在发病的时候伤害别人。精神分裂症危害的社会化已经露出可怕的面目。

精神分裂症患者对身边的人和事缺乏基本的判断力。随着时间的推进,反应会越来越迟钝。社交能力退化,甚至整日独处一室,不愿意见人。家庭中,患者发病出现的精神分裂症危害也不可小觑。比如:又打又骂,又哭又笑的举动,还会出现乱砸东西,没有任何顾忌的搞破坏等等。病情被控制住的时候,他们对自己发病时的所做所为却浑然不知。

随着思想意识上懒散,患者逐渐失去自理能力。这时候家属承受的精神分裂症危害之一就是需要牺牲大量时间和金钱照料患者。其次是患者行为动作上的反常表现,相比于意识上的平静变化,这时候精神分裂症危害出现的更直接、更激烈。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妄想症,主要类型是被害妄想症、自大妄想症和关系妄想症。

有些患者会出现幻听、幻视、幻触情况,那些在病情发作期间自言自语、打扮古怪甚至哭天喊地的患者,可能就是此种情况导致的。精神分裂症危害伤害的不仅有家人。他们在没有人看管的情况下走出家门,一旦疾病症状发作,伤害的将是更多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对社会的安全稳定是一种大威胁。

患者病情一旦发作,大多时候会失去自控力,伤人毁物的情况并不稀奇。这不仅带来经济上的损失,还会造成情感上的裂痕。总之,精神分裂症危害害人不浅。

精神分裂症的检查

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当出现合并症,如感染等,实验室检查显示并发症的阳性结果。

自从提出精神分裂症的概念以来,已从多方面进行过脑形态学变化及某些有毒代谢物研究,尚未取得肯定结果,直至近二三十年,由于检查技术的进步,发现了一些肯定的结果,脑影像学技术研究发现该病存在器质性基础,过去的20年里,影像学技术为人们了解活体脑的功能和结构提供了便利途径,而关于精神分裂症脑部异常的研究主要涉及3个方面,第一,通过CT或MRI寻找使精神分裂症易感性升高的脑部损伤部位;第二,应用功能性影像学技术,如PET,SPECT,fMRI,观察局部神经元活动情况,从而建立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与精神分裂症临床特点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三,通过脑组织的分子结构图像,明确神经元功能缺陷的病理过程的本质,如采用PET,SPECT观察神经递质受体,或用MRS检测神经化学的变化。

1.结构性影像

精神分裂症的全脑体积缩小和脑室扩大是比较一致的观点,而且灰质的体积缩小更为明显,CT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室扩大而脑组织体积缩小,关于脑组织缩小的部位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在颞叶,特别是左侧颞叶,有的认为存在普遍的体积缩小,而以额,颞和枕叶明显,脑室扩大在疾病的早期就可被查出,与病前功能缺损,阴性症状,治疗效果差及认知功能缺损有关,与病程无明显相关性,虽然CT异常具有临床意义,但无诊断特异性,因为同样的异常在AD和酒精中毒的患者中也可见到,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室扩大,而另一些具有活动性症状的患者使用多巴胺阻断剂疗效良好,这些现象使Crow(1980)提出精神分裂症两类病理过程的假说,这就是Ⅰ型和Ⅱ型精神分裂症,Crow认为,阴性症状与脑组织缺失和脑室扩大有关,但CT未提供这方面的证据,大多数研究显示,脑室扩大与临床的认知功能和神经心理学功能缺损有关,另一些学者试图寻找特异的认知损害与脑组织缺失的定位关系,如Raine等(1992)发现,额叶体积缩小与神经心理测试中额叶功能检查得分减少相关,以血浆高香草酸水平作为多巴胺能活性的指标,Breier等(1993)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诱导的应激状态下多巴胺能活性异常增高,并认为多巴胺能反应的幅度与额叶体积呈负相关。

MRI的优势是能够区分灰质和白质,能测出特别脑区结构的大小,使精神分裂症脑部结构异常的研究从大体结构异常,发展到研究特异区域的异常,然而,尽管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可能脑区较多,但肯定的区域较少,最早的MRI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选择性的额叶,大脑总体积和颅内体积缩小,提示上述异常与神经发育不完善有关,而非日后的退行性改变。

关于额叶的变化是众多研究的焦点之一,由于前额叶执行着较多的皮质功能,这些功能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受损明显,包括执行功能,抽象思维和工作记忆能力等,因此对这一部位的研究较多,近年来研究发现,慢性和首发患者中存在额叶萎缩,同时还有丘脑,杏仁核,海马,基底核和颞叶萎缩,其中颞上回的体积缩小与幻听有关,Andreasen是首次用MRI研究并报道额叶缩小的学者,以后有不少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如对前额叶皮质进行的研究结果提示,前额叶背外侧皮质区面积与认知能力存在负相关,国内研究人员在对38例精神分裂症和34例对照组脑部MRI的研究中发现,精神分裂症的哈氏值,侧脑室体部指数,第三脑室,左额叶脑沟,胼胝体前后径及面积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这提示精神分裂症存在侧脑室,尤其是侧脑室前角和第三脑室,左侧额叶脑沟的扩大和胼胝体缩小,再一次表明额叶结构的改变在精神分裂症中的重要意义,该项研究还发现,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侧脑室前角,第三脑室和左额叶脑沟大于Ⅰ型的患者,胼胝体前后径和面积小于Ⅰ型,表明阴性症状与脑萎缩有关,<30岁的患者与>30岁的患者相比,脑部结构异常无差异,由此提示早年的神经发育障碍可能是引起患者脑部异常及后来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原因。

颞叶-边缘系统对精神活动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目前大量研究证实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这一部位也存在萎缩,体积减小约8%,以左侧更明显,此外,颞上回的变化与幻听,思维障碍等阳性症状的关系密切,很值得进一步研究。

2.功能性影像

SPECT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血流从前到后发生阶梯性改变,最严重的损害发生在额叶,左侧重于右侧,患者几乎每个感兴趣区与其他任何一个感兴趣区的血流灌注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而在正常人中只有特定区域之间存在相关性,这一结果提示,大脑各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精神分裂症和正常人之间存在差异,可作为精神分裂症脑神经功能变化及失调的一种信号。

比较静息和激活状态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发现在静息状态时,患者背侧前额叶皮质区血流量显著减少,在激活状态时,正常人该部位的血流灌注增加,而患者并没有增加,未曾用药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前额叶灌注高于正常人;在激活状态下患者该部位灌注不会增加,而正常人则会显著增加,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时就存在前额叶功能障碍,与结构性影像学的发现一致。

国内研究人员提出,精神分裂症脑血流灌注的异常主要在额叶,并与视觉诱发电位P300振幅的异常相吻合,因此可认为精神分裂症存在额叶整合功能异常,与其阴性症状密切相关,对首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认知激活前后的SPECT检查,比较激活前后SPECT图像变化的情况,结果为静息状态下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存在颞叶和额叶的灌注改变;激活时,阴性症状为主的患者额,颞叶血流无明显增加,而阳性症状为主的患者上述部位血流灌注增加明显高于阴性症状为主者,症状越轻,增加越明显。

晚发和早发精神分裂症的图像特点不尽相同,前者表现为双侧额叶和颞叶血流灌注下降,左半球与右半球的灌注比值下降,左颞叶血流灌注下降对判别患者和对照组最敏感,后者也表现为额叶的低灌注,左额更明显,但颞叶血流灌注下降不明显。

精神分裂症各症状群的脑血流灌注特点研究表明,思维形式障碍及夸大妄想与双侧额叶及颞叶灌注正相关;妄想观念,幻觉行为及猜疑与双侧额叶,扣带回,左侧颞叶和左侧丘脑灌注负相关;阴性症状中刻板思维与左额叶,左颞叶及左顶叶灌注负相关,经药物治疗及临床症状改善后,残存的阳性症状与脑局部血流灌注之间无相关性,而阴性症状与双侧额叶,颞叶,扣带回,基底核及后脑的灌注负相关。

以SPECT技术作为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手段,该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抗精神病药对局部脑血流灌注的影响及其与临床疗效关系,以及药物治疗前后特定部位的受体结合率的变化,血流灌注方面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从某种程度上提示抗精神病通过作用于特定的受体和神经递质,而不是通过改变局部脑血流灌注起效,神经递质方面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D2受体密度指数高于正常人,且变异较大,服药患者的配体结合率均下降,提示其D2受体占有率升高,服用典型抗精神病药者纹状体D2受体占有率较未服药或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者高,发生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者占有率也较高,基础状态时患者和健康人D2受体利用度无差异,使用苯丙胺后患者的D2受体利用度明显下降,而过度的多巴胺释放与患者某些症状的加重有关,从未用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3天后,基底核与额叶的配体结合率比值的变化与疗效和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明显相关: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的患者比值下降;而疗效差,不良反应大的患者比值上升,这提示抗精神病药会引起后一类患者基底核D2受体的上调。

PET能更清晰地观察不同刺激下脑部的激活状态,某些药物对脑部的激活情况,特异性中枢部位的受体占有率,各相关部位的动态变化,以及药物血浓度及临床疗效间的关系等,PET的受体研究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5HT2受体并不减少,患者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与D2受体占有率有关,后者是剂量依赖性的,且与患者的年龄有关。

精神分裂症的fMRI研究常与其认知缺陷症状研究联系在一起,认知功能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缺陷症状涉及多个领域,如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功能及整合功能等,不同学者针对上述不同认知缺陷设计使用了不同fMRI认知研究模式,其中,记忆力(尤其工作记忆)的fMRI研究最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工作记忆的fMRI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较多研究支持精神分裂症患者(包括高危后代)额叶背外侧(DLFC)及顶叶后下部的激活低下,但也有一些相反的结论,得出额叶激活增加,此外,Fletcher等研究发现随着言语性工作记忆容量的增加,对照组的DLFC激活增加,而精神分裂症患者上述部位的激活却随着容量的增加而减少;Stevens等和Barch等研究发现言语性工作记忆较非言语性工作记忆激活低下更明显,可能反映精神分裂症患者言语性工作记忆的缺陷更明显,至于治疗前后的fMRI研究极少,Wexler等用系列单词位置记忆测验研究了认知训练对认知功能的影响,8例病情稳定的患者接受为期10周的记忆训练,发现认知训练后精神分裂症患者左侧额下回的激活较训练前明显增强;Wykes等用倒数n项测验(n=2)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治疗前后的变化,发现认知治疗后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工作记忆有关的脑区(尤其额叶)激活明显增加,国内刘登堂及江开达等也运用fMRI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研究,以倒背数字作业测验作为刺激模式,倒背数字作业测验主要测定被试者对语言材料信息的保持功能,同时有选择性注意及执行控制的认知成分参与,研究发现,治疗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左侧DLFC(主要是左侧额上回),左侧额叶腹外侧(VLFC)及左侧顶叶后下部(左侧顶上小叶及左侧缘上回)的激活低下,这与上述已知有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初期就存在工作记忆(主要是言语性工作记忆)缺陷,用利培酮或氯丙嗪治疗2个月后复查fMRI,发现利培酮治疗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左侧额上回及左侧额下回的激活低下明显改善,氯丙嗪治疗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左侧额上回及左侧额下回的激活低下也有改善,并且,利培酮组及氯丙嗪组在治疗前后各脑区的变化并未发现明显差异,进一步分析原因,这可能与本研究所取样本均为以阳性症状为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有关,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阳性症状均明显改善,与阳性症状有关的认知缺陷症状亦改善,若进一步随访,两组之间可能有差异。

(1)脑部静息状态的研究:对某类疾病患者静息状态下脑部功能的研究往往是作为这类疾病影像学研究的开始工作,产生的研究结果也多被用作基线数据,用于和其他非静息状态下的结果作比较。

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状态下局部脑血流与健康对照组并无差异,所不同的是其额叶相对后部脑区而言活性并不增加,而在健康对照组中这一特性较明显,特别在前额叶皮质区表现得更为突出,尽管有另一些研究并不支持这种结论,但据此提出的精神分裂症“低额叶功能”已成为至今为止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经典学说,此后,运用SPECT和PET技术也发现了相同的结果,特别是在前额叶和左侧额叶皮质区,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研究的另一重要发现是基底核活性增加,这似乎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的继发现象,与健康对照组服用单一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后壳核活性增加的现象相吻合。

对上述结果的解释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难以确定被检查对象在所谓“静息状态”下的认知活动情况,因为在“静息状态”下,患者依然存在的情感和认知活动因人而不同,这一不同则造成相应脑部区域的不同功能状态,研究人员甚至已证实不同的“静息状态”下(闭眼,塞耳,闭眼并塞耳),健康人会表现出不同的脑部功能状态,他们因此认为“静息状态”是一个不恰当的名称,尽管如此,有关“静息状态”的研究还是提供了部分精神障碍脑功能缺损的依据,这为进一步研究这些疾病的特质提供了可做对照的基线,而如何使“静息状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静息”,也已经是该领域内新的探索方向。

(2)认知激活状态下脑功能的研究:采用认知激活任务,测量受试者在完成任务时的脑功能状态是精神疾病研究中使用较多的影像学方法之一,为“在线”评估脑功能提供了途径,如使用激活前额叶皮质区的认知任务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进行研究就是一个范例,这些认知任务包括持续作业试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试验,瑞文渐进模型试验和工作记忆试验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完成上述作业时,前额叶激活水平较对照组低下,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的行为应答和反应水平均在较低水平,所以这类研究存在的问题是,无法肯定受试者在进行认知任务的同时脑部功能是否被“在线”成像,或“即时成像”,同时也无法确定前额叶激活水平低下是精神分裂症应答和反应水平低下的原因还是结果,为回答后一问题,研究人员设计了这样的方案,即对有着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类似的低应答和反应模式的亨廷顿病(HD)的患者进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试验,但HD患者未表现出低额叶激活水平,这至少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无法将低额叶激活水平简单归因于低应答水平。

用H215O PET技术检查精神分裂症患者,完成多级记忆任务时的前额叶皮质血流情况,当任务为回忆几个单词时,患者完成任务的情况和其前额叶的激活情况均与对照组相似;当要求回忆的单词数量增加时,患者对任务的完成情况变差,且该临床表现与患者的前额叶血流无法随认知任务的负荷加重而相应增加有关,提示患者前额叶对认知任务的响应能力下降可能仅在患者无法完成认知任务的要求时才会显现。

此外,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激活的异常因所采用的认知激活任务的特点不同而呈现不同情况,如患者在完成语词流畅性任务时表现出前额叶低激活水平,而在完成语意决定任务时则不出现这一现象,尽管上述两项任务均属语词加工任务,并都与前额叶激活有关,但前者的要求是根据提示产生词汇,而后者要求对外部的刺激语汇进行分类,因此推测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低激活水平与其内源性的合成能力缺陷有关。

(3)精神症状的研究:

①症状群与局部脑功能关系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3组较具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即“阴性症状”,“思维障碍”和“阳性症状”(即幻觉和妄想),用PET检查患者局部脑血流的方法,发现阴性症状与前额叶血流呈负相关;思维障碍与扣带回的功能相关;而幻觉与妄想与颞叶中部皮质区的血流相关。

如果将抑郁症的症状分为3组,采用相同的方法对抑郁症进行研究后发现,其中的焦虑症状与扣带回后部和顶叶下部皮质区的血流正相关;精神运动性迟滞和抑郁情绪与左背侧前额叶和顶叶皮质区血流负相关;而认知功能则与左侧前额叶中部皮质血流正相关,此外,还发现无论是单相还是双相抑郁,患者腹侧皮质区相对胼胝体膝部有功能异常下降;而在双相躁狂患者,则表现为该部分功能上升,这一现象提示该区域的功能状况可能是情感状态依赖性的,即随情感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②症状发作时的即刻脑功能研究: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比较相同疾病诊断的患者发生某一症状的当时和不发生症状时的脑部功能情况,是揭示症状特质更为直接的方法,他们比较了有幻听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无幻听症状的患者的脑部功能,发现有幻听症状的患者颞叶外侧部的代谢水平相对较低,而右下侧额叶区的代谢相对较高,另有研究比较同一组患者在存在丰富幻听时和幻听症状缓解后的脑功能,对有幻听症状的患者,要求其在听见幻听时移动其手指,试验人员则在看见其手指移动的当时进行脑功能成像,结果发现成像当时有幻听的患者左下额叶区的局部血流较无幻听的患者升高,左侧前扣带回和颞叶皮质的血流也相对较高,其他研究人员重复上述试验时,将移动手指的要求改为揿按钮,结果提示幻听与纹状体,丘脑和颞叶中部皮质区的功能有关。

这些试验均以“捕捉”症状发生当时的脑功能变化为目的,但存在这样的缺陷,即精神症状常常是一种主观体验,试验数据的质量将最终取决于患者报告其症状的可信度和忠实度,而且,标记症状发生的过程,如移动手指或揿按钮这些动作本身也可能影响脑部的功能状态。

对精神症状进行横向研究是指对出现于不同疾病中的同一类症状进行研究,这一方法尤其适用于精神科,因为诸如妄想,抑郁和幻觉常在不同的精神疾病中出现,一系列的研究比较了继发于HD和帕金森病(PD)的抑郁与神经影像功能的关联,部分结果提示,双侧眶部,前额叶下部和前颞叶皮质区在两组患者中均呈低代谢;也有部分研究支持伴抑郁症状的PD患者表现为双侧额叶中部和前扣带回皮质区低代谢水平,尽管结果不同,但均提示抑郁症状本身可能独立于其所伴发的疾病,与联系额叶,颞叶皮质和纹状体神经通路的功能相关,这一神经通路的功能缺损将可能导致原发性抑郁,或与基底核部位相关的其他疾病,此外,对伴有精神运动贫乏的精神分裂症和伴有精神运动性迟滞的抑郁症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这类症状与左背侧前额叶皮质区(DLPFC)的功能下降有关,而与其伴发于何种疾病无关,从上述研究可知,脑部存在着某些特定结构区或神经通路,一些精神症状的发生可能与这些部位的功能有关,而与症状发生于何种精神疾病无关。

3.神经受体影像学技术对精神分裂症神经递质理论的研究

精神分裂症是目前众多精神障碍中神经递质理论相对完善的一个,主要涉及多巴胺和5-HT两大递质系统,有关方面的分子影像学研究的重点也多集中于此,此类研究的主要设计模式可分两类:一类称为“临床研究”,目的是了解精神疾病在神经递质和受体等神经化学方面的异常,并进一步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另一类是“受体占位研究”,用于更好地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途径。

中枢的多巴胺受体主要位于皮质和纹状体,由于适合于皮质多巴胺受体的放射性配体的开发和研制较晚,因此关于纹状体多巴胺受体方面的研究较多,临床研究证实,精神分裂症患者纹状体的多巴胺D2受体密度高于正常对照组,使用安非它明以刺激多巴胺的释放,释放的高峰与安非它明所致的一过性精神症状明显相关,这一现象与患者以往是否使用过抗精神病药无关;而且,上述现象仅在患者疾病加重时出现,在症状缓解后消失,对于该现象最常见的解释是患者的多巴胺释放因安非它明的刺激而增加,另一解释则是患者的D2受体对于多巴胺的亲和力增加。

安非它明刺激试验的缺陷在于突触间隙多巴胺的变化是由于非生理性刺激引起的,而且试验也未能提供有关突触间隙多巴胺基线浓度的数据,使用A甲基旁酪氨酸(AMPT)以抑制多巴胺的合成,并通过配体与突触后D2受体结合率的增加来评估抑制前突触间隙多巴胺的基线水平及其与突触后D2受体的结合率,由于上述配体与突触后D2受体结合率增加现象仅出现于体内试验,而未在体外试验中出现,因此提示该现象与受体上调无关,而是由于内源性的多巴胺消耗和原本被多巴胺结合的D2受体重新被解离有关,由上述试验证实,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发作期,其D2受体与多巴胺的结合率高于健康对照组,这与患者突触间隙多巴胺水平较高的假说相吻合。

此外,使用特异放射性标记的配体对多巴脱羧酶和多巴胺转运蛋白的研究也同样证实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多巴胺水平增高。

目前的“受体占位研究”主要用于对药物的受体作用机制的研究及经典与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的比较研究,一般经典抗精神病药的D2受体占有率为70%~89%,而氯氮平占有率为28%~63%,即使将前者的剂量加至临床使用剂量的上限,后者则用临床使用剂量的下限,它们各自的受体占有率仍维持在原来的范围内,提示D2受体占有率与药物剂量无关,而是药物特性的一个指标,可用于区分经典与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然而对利培酮和奥氮平这两类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的研究结果不支持这一说法,因为两者的D2受体占有率均随剂量的加大而升高。

关于5-HT的临床研究目前尚无重大突破,原因是其配体的非特异性结合率高,标记/干扰率低,血浆内的游离物难以测量,脑内清除率低,受体占位研究结果表明,5-HT2A受体的拮抗作用是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区别于经典抗精神病药的特征,而,5-HT2A受体阻断后所致临床症状的改善依然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4.精神分裂症脑诱发电位的改变

(1)P300:国外对精神分裂症P300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发现:

①波幅下降,精神分裂症P300波幅明显减低,可能是信息主动加工过程的障碍以及由于被动注意缺损的结果,最近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的高危儿童P300波幅减低,认为P300可作为一项发病前预测指标;

②潜伏期延长,有20%~30%分裂症患者P300潜伏期延长,超过2个标准差;且发现精神分裂症高危儿童P300潜伏期显著缩短;

③P300分布于不同脑区,精神分裂症患者P300在头皮左中和后颞区活动缺损。

Olichney(1998)报道了P300波幅和发病年龄较晚的老年精神分裂症的关系,发现听觉P300在发病年龄较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波幅下降,但发病年龄较晚的老年精神分裂症中未见有类似的改变,这项研究发现,发病年龄早和发病年龄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听觉P300的N100和N200波幅没有差别;而发病年龄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300波幅比正常值有极显著下降,发病年龄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P300的波幅大多数均在正常值范围内,这表明发病年龄较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更严重的信息加工缺陷。

Weir(1998)描述了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P300潜伏期和地形图分布,根据DSM-Ⅲ-R诊断标准,检测19例右利手的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4例右利手的抑郁症患者及31例正常人P300地形图,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左侧中央区显著缺陷,而抑郁症患者右侧听觉P300地形图中有缺陷,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潜伏期比正常人延长22ms,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别;而抑郁症的潜伏期比正常人延长10ms,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别。

Buchsbaum等人认为N100波幅的升高或降低反映了调控大脑皮质感觉传入通路的“阀门结构”开闭程度,N100的波幅随着光刺激强度的增高而升高,N100波幅除了受到刺激强度的影响外,还受人格因素的影响,他们还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P300的N100~P200波幅下降;慢性精神分裂症的N100波幅改变与急性精神分裂症不同,前者升高,而后者降低,N100被认为与选择性注意有关。

精神分裂症P300的P3波幅下降是国内外研究报道一致的发现,P300中靶P3波幅降低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属性标志之一,因为这一变异可见于缓解期的患者和部分高危人群。

(2)CNV:Ruiloba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CNV有以下改变:

①基本波形变异大,无规律性;

②最高峰电位下降,平均波幅下降,且发现幻听,抑郁,妄想等精神症状患者,CNV波幅更低;

③CNV全程时间延长;

④操作反应测试的错误增加;E.指令刺激后负变化的时程(PINV)延长。

江开达等(1982)报道了76例精神分裂症CNV研究结果发现:

①波形特点:指令信号后负相期待波的形态不规则,稳定性差;

②CNV总时程延长,以PINV更明显,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CNV总时程延长至1612.9ms,而正常组仅为1154.6ms,差别非常显著,慢性精神分裂症PINV潜伏期为677.2ms,正常组为220.2ms,差别非常显著,同时,提出PINV超过400ms可作为精神分裂症临床诊断的电生理参考指标之一;

③CNV的峰电位下降: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CNV峰电位均值分别为11.9±4.3μV,14.3±4.7μV,正常人组为16.7±4.9μV,差别非常显著;

④指令信号前负变化面积缩小,指令信号后负变化面积增大;

⑤指令信号后按键反应的时间明显延长,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更明显;

⑥CNV时程和波幅变化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呈平行相关,急性患者经治疗后精神症状缓解,病情趋于稳定时,其CNV波形亦趋稳定,波幅升高,PINV潜伏期缩短(治疗前535.4±380.2ms,治疗后149.5±40.6ms),认为CNV峰电位和PINV时程可作为评定患者近期疗效的一项客观的参考指标。

(3)N400:吴良堂等(1995)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未服药组N400波形多不规则,波幅下降,甚至消失,潜伏期延长,N400的波幅下降,表明其在语意期待方面有缺陷,N400的潜伏期延长,提示信息过程的的延搁。

任岩等(1997)报道:精神分裂症患者能诱发出明显的N400成分,在未服药时,N400的波幅明显低于正常人,波形也不同,在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思维障碍等影响了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对语意的非预期性差,对语意差异的辨认能力较低,语言信息处理能力不如正常人,造成N400异常。

侯沂(1993)对1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N400进行对照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N400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波幅降低,额区更加明显,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语言发生机制及信息处理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障碍。

(4)MMN:精神分裂症患者在MMN实验中发现波幅下降,Javitt(1993)报道14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波幅下降,MMN波幅与年龄,智商无显著相关,波幅改变是精神疾病MMN研究颇为一致的结果。

(5)SEP:Shagass和Schwartz等报道,刺激100ms以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SEP波幅大于正常人,慢性患者大于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Shagass将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两组:一是慢性组(包括慢性病程的未分化型,妄想型,单纯型);二是“其他”组(包括紧张型,情感型,急性发作的精神分裂症),从C3,C4处记录到的SEP发现,慢性组在N60处波幅特别高,这可能是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个特征,Shagass还报道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抑郁症状量表评分低,而简明精神症状量表评分高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100ms内的SEP波幅比抑郁症症状量表评分高而简明精神症状量表评分低的分裂症患者为高,且变异小,另外,在体感刺激100ms以后的N130,P180,P280波,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正常人的波幅低,且不规则。

江开达等(1996)报道精神分裂症患者SEF主波P2波幅为1.26±0.9μV,正常人为3.5±1.2μV,两者有极显著性差异,发现精神分裂症的SEP波形变异还表现在部分患者P1或P3波较P2主波大,另外,还发现无论是正常人或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1,P3波的出现率均高于VEP,AEP,这可能与VEP,AEP传导途径的神经元换元次数及各种神经元的反应敏感度不同有关。

(6)AEP,VEP:Shagass复习有关文献,发现精神分裂症AEP,VEP的主要改变归纳为:

①主波群(N1-P2-N2)变异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

②波幅降低;

③潜伏期缩短;

④后节律(300ms后)成分的活跃性低,表现P3波的各出现率低,幅度低;

⑤恢复功能改变,波幅恢复低于正常水平。

张明岛1983年曾报道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AEP和VBP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发现:

①波形特点:急,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AEP,VEP波形变异较正常人组大,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更为明显,主波群(N1-P2-N2)形态不规则,不稳定,同一患者在相同时间内两轮实验波形无一致性可循;

②波幅降低:急,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N1-P2平均波幅较正常人组下降25%~30%,P2-N2波幅下降30%~40%,P2波幅下降17.5%~37.5%,与正常对照组间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③潜伏期:急性患者P2波潜伏期较正常人组短,而慢性患者P2潜伏期与正常人组比较差异不明显。

Roth,Schlor通过对VEP N1和P2潜伏期研究发现,潜伏期前移与阳性症状有关,而潜伏期延迟与情感淡漠等阴性症状有关,Schwartz,Kopf分析了不同刺激强度VEP,比较了阴性,阳性症状之间VEP潜伏期的差异,结果显示,在低强度的刺激下,阳性症状组的平均P2潜伏期显著小于阴性症状组,Crow曾提出阴性症状代表着一种可能的器质性病变,它是由于大脑某区域的损害导致功能丧失。

(7)P50:王建军等(2001)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组呈现两种改变:C-P50波幅降低和T-P50抑制减弱(T-P50波幅和T/P比的显著升高),即感觉门异常,他们还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P50与病程无关,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该病的感觉门缺陷有其固有的物质基础,不少研究者认为,精神分裂症的注意障碍可能属于对注意的选择和维持问题,这与中枢性抑制功能障碍有关。

Venables(1964)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不能有效地过滤刺激以至于被过多的刺激所“淹没”,从而表现出分裂的症状,Epstein等(1970)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刺激输入增多时缺乏对输入信息的整合,并推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注意和知觉障碍是由感觉传入的过滤或节制缺陷所致,因为这种缺陷会导致过度警觉和辨别困难,进一步的研究提示,中枢多巴胺功能亢进与条件反应P50波幅及潜伏期降低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亢进与感觉门控缺陷有关。

5.精神分裂症影像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结构性还是功能性影像学研究,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对精神分裂症的异质性缺乏足够的重视,阳性型和阴性型,伴认知缺损和不伴认知缺损型,这些是人们已经知道的亚型,但一定还存在不知道的亚型,因此在进行任何研究时应该首先确定所要研究的亚型,以便使样本纯化而获得可靠结论,另外,额叶的功能和结构缺损是精神分裂症最值得关注的影像学发现,但这似乎与阴性症状的关系更加密切,至于阳性症状,是否也有哪一个部位与之对应呢?额叶的问题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表现还是状态性指标?这些问题可在对症状消失前后的患者脑部情况进行研究后了解,但至少目前答案仍是未知。

总之,精神分裂症不同亚型或症状群与大脑不同区域rCBF的关系较为复杂,由于不同的研究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尽相同,故结果有一定的差异,需采用统一的标准及方法进行研究,以便阐明精神分裂症亚型或精神病理症状与影像学指标变化之间的关系。

躁狂抑郁症如何鉴别诊断

1、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临床常见的是将青春型精神分裂症被误诊为躁狂症,相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是因为精神分裂症也可有循环病程,临床表现也可有运动性兴奋。但精神分裂症经过几次发病后,循环病程渐不明显,而呈慢性进行性病程。临床相虽有兴奋躁动,但情感不是轻松、愉快,而是喜怒无常,行为也多具冲动性。临床上确有一些躁抑症病人具有与心境不协调的精神病性特征,但历时短暂,随病程而长。

2、中毒性精神病某些药物如皮质激素、异烟肼、阿的平等中毒可引起躁狂状态。

根据用药史,用药时间、剂量与发病关系,停药或减药后渐趋好转可资鉴别。中毒性精神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2、脑器质性精神病

如麻痹性痴呆、老年性精神病可出现躁狂状态,但往往有智能障碍,情感并非高涨,而是以欣快为主。详细的病史,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有助鉴别。

精神分裂常见的3种危害

1、精神分裂症患者会损伤别人有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都会做一些损伤别人的行动,比方进犯别人,而且被进犯的人往往是患者周围了解的人,乃至是亲人的居多,一起对被进犯者的心思以及身体上形成不一样程度损伤。这是常见的精神分裂症的危害。

2、对家庭形成损伤精神分裂症患者很简单就会致使家庭决裂,由于患者不只会因病态的行动给家人形成身体乃至是生命上的损伤,还会形成家庭经济以

3、危害社会患者常常会做出一些反常行动,而且很难走出心思的误区,有的患者乃至还会采纳很过激的行动,给社会形成很不良的影响,这是严峻的精神分裂症的危害。

精神分裂常见的类型有哪些

1、紧张型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紧张性木僵,病人不吃、不动也不说话,如泥塑木雕,或如蜡像一般,可任意摆动其肢体而不作反抗,但意识仍然清醒。有时紧张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会从木僵状态突然转变为难以遏制的兴奋躁动,这时行为暴烈,常有毁物伤人行为,严重时紧张型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可昼夜不停,但一般数小时后可缓解,或复又进入木僵状态。

2、单纯型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为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或意志减退等,早期单纯型精神分裂症可表现为类似神经衰弱症状,例如精神萎靡、注意力涣散、头昏、失眠等,然后单纯型精神分裂症患者逐渐出现孤僻、懒散、兴致缺失、思维贫乏或松弛、情感淡漠和行为古怪,以至无法适应社会需要,但没有妄想、幻觉等明显的“阳性症状”。病情严重的单纯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衰弱日益明显。

相关推荐

精神分裂症第二次发作什么意思

患者在遇到高压环境的时候,会遭受前所未有的压力,又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外界的社会因素和自身的心理因素下,可能会发生精神分裂症复发的情况。当然,这些情况是可以避免的。精神分裂症症状在得到有效的控制的三年内,患者还必须继续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虽然患者本身看起来快要好了,但是患者的大脑可能还存在思维混乱的情况,这时患者又遇到一些烦心事,可能就会出现第二次发作的情况。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帮助患者控制症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决定是否停药。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可以给患者制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家庭环境,给患者带来好的休息。家属多

精神分裂症的后遗症有哪些啊?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病程一般迁延,呈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但有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精神分裂症是由一组症状群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它是多因素的疾病。精神分裂症通常需要和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药物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进行鉴别。 抗精神病药物

精神分裂症会遗传吗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病程一般迁延,呈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但有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精神分裂症是种极其复杂的心理疾病,据统计全球18岁到45岁的人群中有6%的人会患精神分裂,这还不足以为之震惊,最为恐怖的是精神分裂症

5个问题让你了解精神分裂的真相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由于大脑功能出现问题,导致不正常的思维、情感及行为的疾病。它是属于重性精神病之一,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工作、社交、生活及自我照顾的能力。 精神分裂症系多发病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70/10万,终生患病率为1%%。我国现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约800万,且呈逐年增长趋势。 精神分裂症是由精神刺激引起的吗? 精神刺激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诱发因素,诸如天灾人祸、亲人亡故、失业穷困等,精神创伤和重大生活事件均可诱发精神分裂症,这些精神刺激属于心理因素之一,心理负担重和心理应激多都可能是

精神分裂症的检查方法

1.结构性影像 精神分裂症的全脑体积缩小和脑室扩大是比较一致的观点,而且灰质的体积缩小更为明显。CT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室扩大而脑组织体积缩小。关于脑组织缩小的部位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在颞叶,特别是左侧颞叶,有的认为存在普遍的体积缩小,而以额、颞和枕叶明显。脑室扩大在疾病的早期就可被查出,与病前功能缺损、阴性症状、治疗效果差及认知功能缺损有关。与病程无明显相关性。虽然CT异常具有临床意义,但无诊断特异性。因为同样的异常在AD和酒精中毒的患者中也可见到。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室扩大,而另一些具有活动性症状的患者

得了精神分裂症遗传吗

精神分裂症的家谱调查资料中发现精神病患者家属的患病率比一般人的患病率高6.2倍,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人婚配,所生子女中患精神分裂症几率为16.4%,男女双方均为精神分裂症者所生子女患精神分裂症几率为39.2%。 由此看来,精神分裂症确实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并非所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所生的子女都患精神分裂症。因此,建议处于生育年龄的病人,可以结婚,但不宜生育子女,或者生育时需要更加注意。 精神分裂症是遗传素质和环境中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所以,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为这些易感人群提供一个良

5个问题让你了解精神分裂的真相

精神分裂症危害着人类的身心健康,要想战胜它,就让我们先来认识它,看清它的真面目吧。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由于大脑功能出现问题,导致不正常的思维、情感及行为的疾病。它是属于重性精神病之一,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工作、社交、生活及自我照顾的能力。 精神分裂症系多发病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70/10万,终生患病率为1%%。我国现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约800万,且呈逐年增长趋势。 精神分裂症是由精神刺激引起的吗? 精神刺激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诱发因素,诸如天灾人祸、亲人亡故、失业穷困等,精神创伤和重大生活

精神分裂症会遗传吗

一、精神分裂症会遗传吗? 精神分裂症是多因素引起。其中遗传因素十分重要。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疾病。在同卵双胎或父母都患精神分裂症的子女,发病率比没有遗传因素的子女高40余倍。精神分裂症不是单基因遗传病,可能是由多个微效或中效基因共同作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因素影响。 所以精神分裂症明确有遗传倾向,但是不仅仅是遗传在发病中起作用。一般出生时孩子无法判断是否会患精神分裂症,出现症状发病大多在16-35岁间是高发年龄。 简单的说,精神分裂症具有巨大的遗传风险,但不是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子女一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是什么病 常见症状表现

发病时多表现为精神病状态,即症状涉及幻觉、妄想、对环境有明显的歪曲的认识和误解、显著的精神运动性兴奋、与思维障碍或者医生障碍相联系的行为出现紊乱等等。可有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的标准的症状。若精神分裂持续症状一个月以上者,可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怎么治疗

一、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是非常关键的,在患病初期,就采取药物治疗的措施,能够尽早的控制病情,减少疾病恶化的几率,而且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来说,药物治疗是最为直接有效的,采用抗精神病药治疗,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的不良精神症状。循序渐进的通过药物治疗的方案,对精神分裂症进行治疗,对病情的恢复和巩固治疗作用是非常大的。 二、心理治疗 患上精神分裂症,很大程度跟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关,受到某种强烈的精神刺激,或是长期被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所束缚,心理自由度严重缩小,造成了精神分裂症的发作,采取心理治疗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