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是如何形成的
月经是如何形成的
少女从进入青春期开始,其卵巢便开始排卵,此时卵巢内可以产生两种激素,即雌激素和黄体激素(黄体酮)。这两种激素可以使子宫的内膜增厚。
如果卵子在排出后没有受精,黄体就会慢慢萎缩,使这两种激素分泌急剧减少,增厚的子宫内膜得不到激素的支持,就会出现退行性变化和缺血坏死而脱落,并经过阴道流出体外形成月经。
由此可见,经血就是脱落的子宫内膜与少量血液的混合物,可以说月经对子宫内膜的脱落起着清扫作用。
月经是如何形成的
女性通常在十二三岁便开始有了月经,第一次月经来潮可称为初潮。当由于当时女性的卵巢功能尚不稳定,所以月经并不规律,在月经初潮后一般需要隔数月、半年或更长时间再来月经。一般女性会在月经初潮来临之后的2年左右逐渐形成规律。
那么,月经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少女从进入青春期开始,其卵巢便开始排卵,此时卵巢内可以产生两种激素,即雌激素和黄体激素(黄体酮)。
这两种激素可以使子宫的内膜增厚。如果卵子在排出后没有受精,黄体就会慢慢萎缩,使这两种激素分泌急剧减少,增厚的子宫内膜得不到激素的支持,就会出现退行性变化和缺血坏死而脱落,并经过阴道流出体外形成月经。
由此可见,经血就是脱落的子宫内膜与少量血液的混合物,可以说月经对子宫内膜的脱落起着清扫作用。
月经是怎么样形成的
卵巢中的卵泡在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的刺激下成熟,在成熟过程中产生较多的雌激素,雌激素使子宫内膜逐渐增厚,腺体增多。雌激素分泌在排卵前1到2天达到高峰,抑制了丘脑和垂体,使促卵泡激素减少,而促黄体生成激素升高,引起排卵,卵子排出后,卵泡变成黄体,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使子宫内膜进一步增厚;排卵后9到10天,雌激素与孕激素突然下降,由于缺乏激素支持,增厚的子宫内膜血管坏死脱落,随之出现阴道流血,形成月经。
女性月经是怎样形成的
泌调节以及反应正常的子宫内膜,卵巢则是月经周期调控的枢纽。在正常月经周期中,每月有一卵泡发育成熟,卵泡的发育代 表一个新周期的开始,卵泡分泌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呈增生期变化,至月经周期的第14天左右,黄体生成素形成高峰促使已成熟的卵泡排卵, 排卵后卵泡的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发生黄素化,形成月经黄体,分 泌孕激素和少量雌激素,在两种激素共同作用下,使增生的子宫内膜出 现分泌功能,进入分泌期。如卵子不受精,黄体逐渐萎缩,卵巢分泌的 雌、孕激素很快减少,子宫内膜失去支持,促使子宫内膜脱落,即坏 死、出血、剥脱而被排出,形成月经。当任何原因导致卵巢不排卵,或虽然有排卵但卵泡期由于雌激素 水平低,使子宫内膜修复不良,或黄体功能不正常,或子宫内膜反应 异常时,即可出现各种类型的月经异常。在月经期,由于坏死的内膜 脱落形成创面,易发生感染,所以要保持外阴部清洁卫生和避免剧烈 运动。月经第一次来潮称为月经初潮,年龄一般在12岁左右,是生殖功 能成熟的标志之一。但是由于已建立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还不稳定,易受体内外环境的影响,可引起无排卵性功血,即青春期功 血。到了围绝经期,年龄约在41-54...
月经的形成原因
女性的内生殖器官由卵巢、子宫、输卵管构成。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子和合成卵巢激素,子宫和输卵管则是生育器官,卵巢中含有几十万个卵泡,每个卵泡中含有1个卵子。
青春期之前卵泡基本上没有功能。到了青春期,在脑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不成熟的卵泡逐渐发育,同时合成雌激素。当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之后,卵泡壁塌陷,细胞变大、变黄,称为黄体,它合成雌激素的同时还产生孕激素。随着卵巢的变化,子宫内膜受其影响也发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增厚,内膜细胞增多、增大,间质内小动脉变得愈加迂曲,呈螺旋状,称为增殖期子宫内膜。排卵后,由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共同作用,子宫内膜发生水肿,腺体产生大量粘液及糖原,内膜厚度由1毫米增到6毫米,称为分泌期子宫内膜。
如果卵子没有受精,在月经周期中的月经期和增殖期,血中雌二醇和孕酮水平很低,从而对腺垂体和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减弱或消除,导致下丘脑对促进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增加,继而导致腺垂体分泌的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增多,因而使卵泡发育,雌激素分泌逐渐增多。此时,雌激素又刺激子宫内膜进入增殖期。黄体生成素使孕激素分泌增多,导致排卵。此期中雌激素与孕激素水平均升高。这对下丘脑和腺垂体产生负反馈抑制加强的作用,因而使排卵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水平下降,导致黄体退化,进而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降低。子宫内膜失去这二种激素的支持而剥落、出血,即发生月经。此时,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减少,又开始了下一个月经周期。
因此,月经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卵巢周期的长短,一般为28-30天,但因人而异,也有23-45天,甚至3个月或半年为1个周期。只要有规律,一般都属于正常月经。出血的时间一般为2-7天,每一次月经出血总量为30-50ml。有人认为月经量多于80ml即为病理状态。
卵子从哪里排出形成月经 卵子在月经后几天形成
一般在月经后的第14天形成。
通常在月经完全排干净的第5~7天时,卵巢中就会卵泡出现,并且开始逐渐发育,当月经过后的第10天左右,卵泡的生长会逐渐加快,而到了第14天时,卵泡就会发育成熟,并且从卵巢中排出,形成卵子。
月经是怎么样形成的 怎么判断月经是否正常
月经正常与否,可以从月经的时间,颜色,性质来判断。
月经时间:月经如果提前或错后一到五天来潮,只要没有不适的感觉,算是月经正常;月经来潮三到七天,经血干净是正常月经;如果开始来月经准时,突然延迟或提前就要注意是不是月经不调或是其他疾病问题导致的了。
月经颜色:正常的月经颜色一般是暗红色,如果血色淡红,鲜红或发黑都不是正常颜色。
月经性质:正常的月经稍带粘性,里边间或可见白色粘块,这是子宫内膜落下来的,如果经血又黏又稠,或稀薄如水,或血块大而坚,就说明月经异常。
月经周期的形成
月经周期的形成
月经是由下丘脑、垂体和卵巢三者生殖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调节的,在月经周期中的月经期和增殖期,血中雌二醇和孕酮水平很低,从而对腺垂体和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减弱或消除,导致下丘脑对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增加,继而导致腺垂体分泌的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增多,因而使卵泡发育,雌激素分泌逐渐增多。此时,雌激素又刺激子宫内膜进入增殖期。黄体生成素使孕激素分泌增多,导致排卵。此期中雌激素与孕激素水平均升高。这对下丘脑和腺垂体产生负反馈抑制加强的作用,因而使排卵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水平下降,导致黄体退化,进而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降低。子宫内膜失去这二种激素的支持而剥落、出血,即发生月经。此时,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减少,又开始了下一个月经周期。 在月经周期中出现下列的变化过程:
①女性进入青春期后,在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控制下,垂体前叶分泌卵泡刺激素(FSH)和少量黄体生成素(LH)促使卵巢内卵泡发育成熟,并开始分泌雌激素。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骨膜发生增生性变化;
②卵泡渐趋成熟,雌激素的分泌也逐渐增加,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又通过对下丘脑垂体的正反馈作用,促进垂体前叶增加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且以增加LH分泌更为明显,形成黄体生成素释放高峰,它引起成熟的卵泡排卵;
③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排卵后的卵泡形成黄体,并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此期子宫内膜,主要在孕激素的作用下,加速生长且机能分化,转变为分泌期内膜;
④由于黄体分泌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血中这两种激素浓度增加,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下丘脑和垂体,使垂体分泌的卵泡刺激和黄体生成素减少,黄体随之萎缩因而孕激素和雌激素也迅速减少,子宫内膜骤然失去这两种性激素的支持,便崩溃出血,内膜脱落而月经来潮。
此时血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浓度降低,解除了对下丘脑 以及垂体的抑制,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又可增加,并开始下一个月经周期。第一次来月经称初潮,初潮的年龄多数在11~15岁。初潮的早晚和气候、遗传及健康状况有关,如果女孩到18岁还未来月经,应考虑为病态,要进行查治。初潮标志着青春期的开始。青春期卵巢的功能还不稳定,月经周期也不规则,初潮后,往往相隔数月,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再来月经,以后就逐渐接近28~30天行经一次。有规律的月经周期,其两次月经间隔的时间一般不少于20天或不多于45天。正常月经持续的时间为2~7天,多数为3~5天。出血量平均约50毫升,但少至20毫升,多至100毫升。月经血色暗红,因经血内含纤溶素,可防止经血凝固。流血多时纤溶素不足而有血块形成,如月经期过长或经血量过多、过少,都属异常,要进行及时诊治。
在初潮后的几年与绝经前的数年较常见到无排卵的周期,于是在此期间其间隔期最长,且变动最大.每个周期的出血量平均为130ml(范围13~300ml),往往第二天最多,一条浸透的月经垫或棉塞吸收20~30ml。月经血一般不凝结(除非出血很多),可能是由于溶纤维蛋白和其他因子抑制凝结,基于内分泌的变化。
月经周期的计算
出血的第1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1天的间隔时间称为月经周期,因此月经周期的计算应包括月经来潮的时间。有些女性只计算月经干净的时间,这样就可能认为月经周期缩短了,临床上有的妇女常自诉月经不正常,一个月月经来潮两次。其实仔细算来,月初及月末各来潮1次也是正常的。正常月经周期为28-35天,周期长短可因人而异,提前或错后7-10天可视为正常范围,只要能保持一定的规律性就不能认为是月经不调。
末次月经是指距就诊日最近的一次月经,应从出血第1天计算。但需注意,末次月经系指此次月经与通常一样的行经持续时间及量,不要将阴道不正常出血误认为是月经。此种出血一般量较月经少,时间或短或延长,或失去平时月经来潮的规律。
月经来潮的持续时间一般为3-7天,出血量在20-60毫升之内,以第2-3天为最多。月经血一般呈暗红色,不凝固,除血液外,还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及阴道上皮细胞。一般女性月经期无症状,少数人可有下腹或腰骶部下坠感、乳房胀痛、便秘或腹泻、头痛等不适,一般不影响日常的工作、学习及生活。
月经量少的调理方法
1、充足的睡眠。有道是:"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养肝血对女人来说至关重要。肝血不足,月经量容易变少,皮肤容易粗糙、发暗、长斑、长痘痘。很多女性都想知道吃什么最养肝血,其实最养肝血的不是食物,而是睡眠。最迟也要在晚上11点以前入睡,才能使肝血得到滋养。
2、调整心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些时候,心理上的压力会导致月经异常。精神上受挫折、压力大等负面情绪,均会造成月经异常,所以女性朋友必需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必要。
3、多吃含有铁和滋补性的食物。多吃含有铁和滋补性的食物。补充足够的铁质,以免发生缺铁性贫血。多吃乌骨鸡、羊肉、鱼子、青虾、对虾、猪羊肾脏、淡菜、黑豆、海参、胡桃仁等滋补性的食物。
4、不要太劳累。月经来最好不要让自己太劳累了。身体过度劳累,会影响身体器官的功能,同时会影响新陈代谢。女性朋友月经期间,最好保持休闲的生活,放松身心上的劳累。
月经是怎么样形成的 月经紊乱是怎么回事
月经紊乱是指包括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的改变,以及痛经,闭经,经前紧张综合征等伴随月经周期前后出现的某些症状为特征的多种病症的多种病症的总称。月经紊乱的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
月经稀发:月经周期超过35天。
月经频繁:月经周期短于21天。
月经过多:月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
月经过少:月经量减少或经期缩短。
月经周期不规则:月经周期时长时短,没有规律。
经间期出血:两次正常月经之间少量出血。
痛经:在月经来潮前,或经期出现下腹或腰骶部疼痛,疼痛的轻重程度不同。
闭经:年龄超过十八岁尚未来潮,或已行经,月经突然中断,六个月以上不来潮现象。
经前紧张综合征:月经来潮前出现乳房胀痛,头痛,腹泻,眩晕,发热,情绪异常等一系列症状,这些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
女生痛经的原因
痛经是形成子宫内膜的“前列腺素痛感物质”分泌过多,从而导致子宫强烈收缩,出现剧烈痛经。痛经跟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炎、卵巢囊肿等妇科疾病也有很大的关系,此外,少女痛经通常是因为子宫与卵巢不成熟,骨盆歪斜,遗传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