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好处与功效 艾灸的好处
艾灸的好处与功效 艾灸的好处
艾灸调理范围广,无毒副作用,是中医有效的治疗手段,能有效调理机体的生理功能,增强身体抵抗力,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而且艾灸疗法简单易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施灸取穴手法,自己在家里也可以施灸调理身体;再者,艾灸法治疗的病症广泛,有着“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的神奇疗效。
艾灸对胃有好处吗?胃不好艾灸灸哪里
有好处。
胃功能一旦失调,就会导致对食物受纳,消化,吸收,转化利用能力下降,造成免疫力下降,引起各种炎症和疾病,艾灸有温胃散寒,健脾祛湿,补中益气的功效,艾灸对胃部可以起到保养作用。胃不好的人群可以选择艾灸五大穴位来养胃。
胃俞穴和胃健脾
取穴:找到第12胸椎,在它的骨性标志直下,旁开1.5寸处,即为胃俞穴。
艾灸功效:该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为胃之背俞穴,内应胃腑,可增强人体后天之本,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故艾灸本穴可增强胃的功能,有和胃健脾,理中降逆之功效。对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肠炎,翻胃吐食,等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中脘穴调理脾胃虚弱
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从肚脐向上量4寸,即为中脘穴。
艾灸功效:艾灸此穴位可调理肠胃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使人体的气血充盛,新陈代谢旺盛,常用于调理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脘胃寒以及由于脾胃不足导致全身虚弱之症,也常作为调治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主穴。
三阴交养胃理气
取穴:正坐屈膝成直角,找到足内踝尖,向上取3寸胃X轴,与胫骨内侧后缘作为Y轴,两轴线相交处即为三阴交穴。
艾灸功效:该穴位是肝经,脾经,肾经的交会穴,故可滋阴补肾,健脾养胃,疏肝理气,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对腹痛,肠鸣,腹胀,便溏,泄泻等有良好的调理作用。
梁门穴消食化滞
取穴: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艾灸功效:该穴位归足阳明经,居胃脘部,具有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消食化滞,祛湿止泻之功,协助旁边的中脘穴能更好的发挥对胃的保健治疗作用。主治胃痛,呕吐,不欲食,泄泻等症。
梁丘穴理气和胃
取穴:屈膝,从膝盖骨右端,量约3个手指的上方即是该穴。
艾灸功效:该穴归于足阳明胃经,是足阳明脉气深聚之处,有理气和胃,止痛,泻胃火之功效,艾灸该穴位有助于缓解胃痉挛,胃痛,腹泻,不欲食等症状。
卵巢保养艾灸灸哪里
神厥穴
取穴:肚脐正中处。
艾灸功效:神厥穴作为任脉经腧穴,居于任脉,任脉为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二者均经过肚脐,艾灸该穴位具有温阳固脱,理气化滞的功效,对卵巢功能恢复及盆腔炎的恢复有效。
水分穴
取穴:上腹前正中线上,脐中上1寸,取穴位时采用仰卧姿势。
艾灸功效:调和气血,行气利水,提升泌尿生殖系统的免疫力,有效恢复卵巢功能,防治子宫内膜炎,膀胱炎,月经不调等症。
水道穴
取穴: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处。
艾灸功效:利水消肿,通经活络,可以调节痛经,保养卵巢,对改善盆腔炎,卵巢炎,子宫脱垂等症有良好的效果。
天枢穴
取穴: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
艾灸功效:温痛气机,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等症,有效调节卵巢功能。
归来穴
取穴: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处。
艾灸功效:活血化瘀,调经止痛,调节卵巢功能,用于改善月经不调,带下,泌尿系统疾病。
宝宝拉肚子几天了吃药也不见好怎么办 方法四:艾灸止泻
艾灸是中医一种传统的治病方式,宝宝拉肚子几天了吃药也不见好时,家长可以试一试给宝宝进行艾灸。但是注意要在宝宝没有哭闹的情况下进行,为了避免烫伤宝宝,如果是温和灸最好两人协作进行。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效: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5-10分钟。
位置:在脐中部,脐中央。
功效: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肚脐两侧三指宽处(约2寸),与肚脐齐平。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两侧天枢穴均需要灸。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功效: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萎,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并有强壮作用。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痢,便秘,腰脊痛,及细菌性痢疾,肠梗阻,坐骨神经痛等。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10分钟左右。
位置: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腰痛,腹胀,泄泻,痢疾,遗尿,消渴及膀胱炎等。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输卵管堵塞艾灸哪里
肾俞穴:位于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艾灸功效:具有滋阴壮阳、补益肾元,使之精力充沛、益精聪耳的作用。
天元穴:在脐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艾灸功效:培补元气、导赤通淋。
气穴:该穴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该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关元穴左右一指宽处。艾灸功效:补益冲任。
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艾灸功效: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三阴交:位于足太阴脾经穴位,位于小腿内侧,踝关节上三寸。艾灸功效: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
拉肚子怎么艾灸 脾虚型拉肚子艾灸
艾灸疗法1:灸神阙,关元,脾俞,胃俞,命门,肾俞,申脉,足三里,腹泻特效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取神阙,关元穴。
艾灸疗法2:灸脾俞,胃俞,命门,肾俞穴。
取穴体位:患者取俯卧位灸以上穴位。
艾灸手法:1.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2.用艾炷隔姜灸,每穴3-5壮,每日1次。
艾灸疗法3:灸申脉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雀啄灸法,将艾条点燃,对准所选穴位,采用类似麻雀啄食般的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手法施灸,给以较强烈的温热刺激,灸10分钟,以局部温热而不灼痛为度,每日1次。
艾灸疗法4:灸足三里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温和灸至局部皮肤潮红,每日1次。
艾灸疗法5:灸腹泻特效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10-15分钟,灸法同上温和灸。
艾灸功效:健脾止泻。
拉肚子艾灸什么部位 肾虚型拉肚子艾灸
艾灸疗法1:灸神阙,关元,脾俞,命门,肾俞,申脉,足三里,腹泻特效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取神阙,关元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或用艾炷隔姜灸,每穴3-5壮,每日1次。
艾灸疗法2:灸脾俞,胃俞,命门,肾俞穴。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分钟;或用艾炷隔姜灸,每穴3-5壮,每日1次。
艾灸功效:补肾止泻。
拉肚子艾灸什么部位
拉肚子应该分型取穴进行艾灸:湿热型拉肚子艾灸
艾灸疗法:灸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
艾灸手法:用艾炷隔姜灸,将新鲜老姜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火中等艾炷在姜片上,点燃艾炷施灸,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艾灸功效:健脾消食,导滞止泻。
脾虚型拉肚子艾灸
艾灸疗法1:灸神阙,关元,脾俞,胃俞,命门,肾俞,申脉,足三里,腹泻特效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取神阙,关元穴。
艾灸疗法2:灸脾俞,胃俞,命门,肾俞穴。
取穴体位:患者取俯卧位灸以上穴位。
艾灸手法:1.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2.用艾炷隔姜灸,每穴3-5壮,每日1次。
艾灸疗法3:灸申脉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雀啄灸法,将艾条点燃,对准所选穴位,采用类似麻雀啄食般的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手法施灸,给以较强烈的温热刺激,灸10分钟,以局部温热而不灼痛为度,每日1次。
艾灸疗法4:灸足三里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温和灸至局部皮肤潮红,每日1次。
艾灸疗法5:灸腹泻特效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10-15分钟,灸法同上温和灸。
艾灸功效:健脾止泻。
艾灸对胃有好处吗 中脘穴调理脾胃虚弱
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从肚脐向上量4寸,即为中脘穴。
艾灸功效:艾灸此穴位可调理肠胃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使人体的气血充盛,新陈代谢旺盛,常用于调理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脘胃寒以及由于脾胃不足导致全身虚弱之症,也常作为调治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主穴。
头痛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头痛艾灸常用穴位
取穴:将耳郭折叠向前,找到耳尖,经过耳尖连成一线,与正中线的交点处取穴。
艾灸功效主治:镇痛止晕,清热开窍,健脑宁神,安神定志,升阳举陷,主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目不能视,鼻塞,鼻出血。
取穴: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处即为该穴,
艾灸功效主治:开窍苏厥,回阳救逆,镇痉定眩,益肾清心。主治头痛目眩,小儿惊风,癫痫,失眠等症。
取穴:在足背部,第1,2趾间,皮肤颜色深浅交界处。
艾灸功效主治:清肝明目,熄风镇惊。主治头痛,眩晕,目赤痛,中风,癫痫,失眠等症。
取穴:足背第1跖骨间隙后方凹陷处,在拇长伸肌腱外缘取穴。
艾灸功效主治:燥湿生风,主治头痛,失眠,腰痛,全身胀痛,甲状腺肿大, 肝炎,闭经,胆囊炎,胆结石。
取穴:将两手拇指和其余四指自然恩凯,于两虎口处垂直相交,一手食指搭在另一手上,手臂自然落下,食指尖处即为该穴。
艾灸功效:止咳平喘,通经活络,利水通淋,主治头痛,咳嗽气喘,感冒,咽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