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教育会造成孩子心理压抑
餐桌教育会造成孩子心理压抑
1.吃饭时。许多家长工作忙,一日三餐就成了教育孩子的好时候。但不要查成绩、批评孩子的过错,否则“餐桌教育”会造成孩子心理压抑,加深亲子间的隔阂。不妨教孩子认一认餐桌上的食物,比如馒头是麦子磨成面粉做成的,麦子长什么样,进而引申到成熟的麦子低着头,成熟的人懂得谦虚的道理。
2.参加社交活动时。出门做客或在家待客时是个教育的好机会。但有些孩子是“人来疯”,还有的太羞涩,让家长难堪。此时万不可为了面子批评孩子或逼孩子叫人,而要顺其自然。回家后也不可“秋后算账”,而应循循善诱地教导。
3.做家务劳动时。从三四岁起就可教孩子洗手帕、铺床、叠被、扫地等家务,并借机教育。比如,当孩子拖完地,而家长不小心踩脏了时,可以诚恳地向孩子道歉,让他们知道任何人都不能轻易破坏别人的劳动成果。
4.有成绩或过错时。根据行为心理学,不论孩子取得成绩还是犯错时,都是最好的教育时机。当孩子考了好名次、被评为“三好学生”等,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新目标,引导孩子乘势而上。孩子犯错时,家长要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给孩子最大的包容,并循循诱导地帮其总结经验教训。若抓住孩子“闯祸”的辫子不放,没完没了横加指责,就会适得其反。
5.对某一事情有浓厚兴趣时。当孩子对某一事情如绘画、弹琴、踢球等产生浓厚兴趣时,会产生积极寻求知识的欲望。有的孩子喜欢上跟学习成绩关系不大的事物,如玩航模等,家长会横加干涉。但世间没有白学的东西,而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航模的孩子在正确引导下也可能爱上物理。父母应尊重孩子的兴趣选择,而不应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逼其去做不愿做的事、学不愿学的东西。
6.生日时。生日往往是孩子最难忘、最愉快的日子。除了生日礼物,家长还要给孩子准备生日赠言,让孩子明白一些人生道理。赠言要简短、正面,不要说教,每次只说一个道理或愿望。比如“愿儿子成为一个彬彬有礼的小伙子”。
孩子心理压抑的5种表现
乱扔东西爱打人
5岁的小威是个让人“头痛” 的孩子:在幼儿园总是抢小朋友的玩具;做游戏只能赢不能输,否则就会耍赖;想要什么就大哭大闹,从不会好好说……小威妈妈深感无奈,只好带他到医院儿童心
理科咨询。医生发现,小威的父母由于工作忙,很少带他出去玩,以致小威缺乏与人交流和相处的机会,父母的冷落也让他的心灵受到伤害,从而导致了“不合群” 等表现。
一般而言,孩子的攻击性在2―3岁左右开始体现,比如没轻没重地随手把东西扔在地上,或莫名其妙地推别的孩子。这是因为,幼儿 是不会约束自己的。对孩子的这些行为,有的家长觉得好玩而放任不管,反而会固化其攻击行为。据研究,攻击行为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倾向,但后天的养育也很重 要,如果父母或家人过于粗暴,对孩子的关爱不够,更有可能固化其先天的攻击倾向。
对策:家长不要急着教训孩子,首先要了解导致攻击行为的事件始末和孩子内心的想法,弄清楚后再思考从 何入手来教育孩子。切忌不分青红皂白就打孩子,以暴制暴只会强化攻击行为。对于只是偶然出现攻击行为的孩子,只需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等孩子大一些,心理成长了,攻击行为自然就会消失。对于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家长可以安排一些简单、需要耐心的游戏,以确保他有足够的时间完成。
总是不愿意睡觉
上5年级的小洋晚上不愿意睡觉,整天无精打采,还常常无故乱发脾气。医生检查发现他并无躯体原因,经心理医生询问得知,小洋在学校目睹没写作业的同学被老师惩罚,这让他总担心作业做不完,会受到同样的惩罚,所以睡不着觉。
目睹同学被老师责罚,或许被责罚的人心里没当回事,可看到的孩子却被吓坏了。这其实与孩子天生的气质类型不同有关。有的孩子天生忧郁、敏感,情绪易受影响,容易受到创伤性事件的影响。有的孩子区分不开想象与现实的世界,会被想象中的怪物吓到,会因白天看到的动画片、听到的故事中有一个吓人的怪物,而认为怪物就在身边。还有的孩子对公平和温暖的要求很高,一旦老师和家长冷落了他们,或对他们有所不公,就会内心受伤。因此,家长一定要读懂孩子的心,关注孩子 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有时候,许多困难在家长眼里不值一提,但却会让孩子受到伤害。
对策:睡觉前和孩子聊聊天,给他们关爱和安全感,也给他们机会说出心里话。如果是因为看了什么吓人的东西,可以通过一些小故事引导他们克服恐惧,同时要让孩子看积极快乐的动画片和图书。如果在学校出了问题,家长应该与老师沟通,并与老师达成共识,善待孩子,多给他们一些鼓励。
经常性地说个谎
说谎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在成长中,孩子发现自己的某些行为能引起父母的重视,有时会靠撒谎来吸引父母注意。成人常会 使用善意的谎言来处理人际关系,可许多家长不注意回避孩子,会被他们模仿。因为某些愿望无法实现,类似吹牛、说大话这样的谎言,在孩子成长经历中也屡见不 鲜。
如果家庭环境过于严苛,孩子的撒谎行为就会被固化。不少家长常常责备孩子,却从不思考自己有没有错,有没有对孩子关心不够。这种粗 暴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下意识地逃避惩罚,而撒谎就是最便捷的方法。谎言被识破,家长会更生气,打骂得更狠;如果说谎成功了,就会加强孩子的侥幸心理,更加 习惯撒谎。久而久之,甚至会发展到品行障碍的程度。
对策:父母要因势利导,鼓励孩子说实话,这对于孩子心理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还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要告诉他们:“不要怕,跟爸爸妈妈说实话,把你的遭遇
和困难都与我们分享,我们和你共同面对一切。”有了父母的支持,孩子才不会选择用撒谎来逃避。此外,父母千万不要轻易地将谎言与孩子的品质联系在一起,以 为孩子不学好,这些想法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把自己定位成坏孩子。需要提醒的是,如果说谎已经成了孩子的一种习惯,你就应该带他看心理医生了。
哭哭啼啼招关注
孩子的有些哭泣是有心理需求的,表现一般是,偷偷抹泪,哭声较小,哭泣中穿插一些行为来吸引大人的注意,比如发出声响或做小动作等。出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长一般不鼓励孩子哭出来,导致他们的情绪无法释放和表达。不少家长在孩子哭泣时,会采取3种错误的处理方式。
1.责怪与评判:诸如“走路怎么不小心”、“这点小事也哭,太懦弱了”之类的话,使孩子得不到家长情绪上的认同和安慰,让他们不敢再在家长身上寻找依靠和支持,损害亲子关系;同时,孩子会将“懦弱”之类的负面词语接纳到潜意识中,降低自我价值感,容易导致他们缺乏自信。
2.错误转移:很多家长在孩子遇到挫折时,会给他们食物来转移注意力,这导致孩子成年后会将食物或购物与解除痛苦的情绪联系起来,形成错误的压力应对方式。转移注意力也是对孩子情绪的变相压抑,剥夺了孩子表达情绪的机会。
3.推卸责任:“都怪桌子不好,弄疼宝宝”,许多家长说过这样的话,殊不知这会让孩子养成推卸责任的习惯,导致孩子长大后遇到挫折时,不会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总是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这也会让孩子不愿意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不知如何从挫折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
对策:孩子哭的时候,父母首先要接纳哭的情绪,明白孩子有这个情绪需求,需要经历哭的过程。家长还要对此情绪持认同、支持的态度,比如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摔跤了很痛,妈妈也很心疼,别害怕,妈妈和你在一起。”这是家长增进亲子感情的一个契机,让孩子感受到“在我伤心的时候,还有人在支持我”。
上学就喊肚子疼
有些孩子一提上学就喊肚子疼、头晕,甚至呕吐、晕厥,可到了医院又查不出原因。这就是孩子的躯体障碍。焦虑时,人常常会呈现出一些躯体性症状,如肚子疼、发烧、腹泻、出虚汗等。比如有的孩子害怕上学,就会每到周日晚上开始肚子疼,这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一种躯体障碍的表现。还有的孩子心理压力很大,不但会压抑他们的发展能力,扼杀创造性,还会降低自尊和自信,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导致身体上的障碍。
对策:家
长需要先带孩子去医院,排除器质性疾病。如果查不出问题,那说明很可能是孩子心理有问题了。家长需要详细询问,让孩子觉得父母可以信赖,以便找出他们焦虑的原因,并想办法解决。父母如果发现孩子过度自责,就应该及时调整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中止各种偏激的、有悖情理的“高标准、严要求”。父母应该学会通过 评价孩子努力的过程来肯定孩子,充分肯定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和取得的进步。对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孩子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常说孩子笨蛋孩子真的会变傻吗
李女士有个儿子,这孩子在上学前就不太听话,有时出门特别丢面子,家长们好声好气的教育,但效果不好。没办法,家长就经常训斥他,暴力之下,儿子有所收敛,就是不能像人家孩子那样乖乖的。有一次,他因为要一件东西达不到目的,就睡在地上打滚,被孩子的爸爸打了一顿屁股。事后,李女士发现自己的孩子犯错误的时候,问他话,他就有口吃的现象。上学后,很简单的题目,他常常因为粗心做错,家长也会忍不住说他“笨蛋”,要求他细心点,经常提醒,他还是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把大人都愁死了。李女士疑惑,是不是因为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孩子真的变傻了?
儿童心理教育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傅宏教授表示,家长教育方法不当,经常说孩子笨蛋,确实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变傻了的假象。像孩子有口吃的现象就是心理问题,并不是生理问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够,说明儿童早期受到了不适当的影响。傅教授说,多动症的孩子自卑多,为啥?其实,多动症本身不会造成孩子自卑,但会造成他违反社会规范和一些规章制度,老师、家长会因此批评他、训斥他,造成他心理压力大,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好,老是挨批评,时间长了,越来越自卑。
傅教授建议家长不妨多观察孩子的行动、语言,不要过多干涉他的行为,适时地给予引导。
餐桌教子的疑问
由于工作繁忙,很多父母没有时间管教孩子,于是一日三餐,尤其是晚餐,往往成了一个教育孩子的好时机,美其名曰“餐桌教子”。
但有关专家提醒, “餐桌教子”不可龋餐桌是全家团圆、感情汇聚的欢乐地,父母若将进餐时间当作教孩子的课堂,将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在全国六大城市2500名中小学生中进行的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孩子在吃饭时挨过父母批评。
专家指出吃饭时训子会影响孩子的消化和吸收,甚至导致胃玻容易导致孩子厌食。
孩子受到训斥后,边吃边哭很容易在抽泣时将食物吞咽到气管里去,引起强烈的呛咳,甚至呼吸受阻,危及生命。
此外还会造成孩子心理压抑、情绪低落,使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影响感情。
孩子心理压抑家长怎么办
心理问题的心理疏导方法:起床是人生的天敌
起床是人生的天敌,对于贪睡的孩子来说就更是如此。有句话说得好,毁掉一句好歌的方式就是把它设置成起床铃声,足见,人们对起床的愤恨。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孩孩优小编建议家长别自己去喊孩子起床,而是把叫孩子起床这件事教给闹钟,给闹钟设置一段优美的,孩子喜欢的音乐,当孩子醒来就听到自己喜欢的歌声,虽然起床是一件让孩子愤恨的事,但是动听的音乐能相对抵消孩子对起床这件事的怨恨,相对的也能减轻孩子的压力。当然,最主要的是,如果你希望孩子讨厌你的话,就别去当这个起床的铃音。
心理问题的心理疏导方法:都说质比量重要,其实两者都挺重要的,尤其在陪伴过程中
虽然主流观念认为,家长每天抽出一些时间陪伴孩子,只要保证了高质就足够了,时间短点没关系,但真实情况是,很少有家长能做到在短时间内保证质的,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如果你要陪伴孩子,帮助孩子减少心理压力那陪伴他的时间可以稍微延长一些,除非你真的能在短时间内做到高质,否则其余免谈!
心理问题的心理疏导方法:人是需要通过接触才会产生安全感的动物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多跟孩子接触一下。很多家长在孩子长大后都不抱孩子了,于是,亲子关系自然而然也就疏远了,有位教育家说,要一天4次拥抱你的孩子。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是一些接触还是有必要的。
如何减轻心理压力不但影响着孩子的健康也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成绩,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如果你的孩子也出现了一些异常状态,请记得及时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保证他身心都能维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里。
单亲妈妈为了儿子更应该再婚
重组家庭也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有些单亲妈妈认为,为了孩子心理不受影响,宁愿一个人辛苦也不愿意再婚。其实单亲妈妈再婚,对男孩子的教育来说应当说是利大于弊的。如果男宝宝在早年生活中缺乏爸爸的形象,再加上单亲妈妈没有相应的关注,就会使男宝宝在性别角色的确认方面出现混淆,在性格上表现出敏感、多疑、自卑、胆小、心胸狭窄、依赖性强等特征,甚至还会导致“男性女性化”,给宝宝的人格塑造及未来的家庭生活或社会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小编支招:单亲妈妈不应该放弃再次组建家庭的机会,只要新家庭能接纳孩子就不成问题。另外,在组建新家庭时也要跟儿子讲清爸爸、妈妈还有继父这些人物的关系,以免造成孩子的认知混论。另外,将婚姻状况隐瞒孩子也是不可取的,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隐患。使孩子明白,母亲是爱他的,但他不能占有母亲所有的感情空间。母亲给自己时间的同时,也就给了孩子成熟的机会。
另一方面,当孩子提出性疑问时,本着“少儿不宜”的原则,单亲妈妈和部分家长都会选择敷衍孩子,当孩子问起有关性的问题时,那仅仅反映出他的求知欲。高度发展的求知欲就是对真理的矢志不渝的追求的动力,如果父母非但不回答反而斥责他们,就会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压抑求知欲望只会使孩子变得愚昧,并会歪曲他们对性的认识。
小编支招: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性问题,耐心为孩子进行解答。另外,可以适当地将性教育穿插在生活中,有时候可以借助绘本来解答孩子,这样既不会很尴尬也更容易让孩子理解。无论如何,不要无视或粗暴对待孩子的性困惑。
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家长态度
家长的态度也是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重要原因。父母过于武断、过度地唠叨、过分的干涩孩子的生活或者是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的时候,都会造成孩子心理对于一件事情的抗拒,无法集中注意力。
孩子几岁上幼儿园更合适 过早上幼儿园的影响
过早将孩子送入幼儿园,对孩子性格不利。此时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年龄过小、身体不够强壮、比较敏感、自理能力差;过早让孩子与父母分离,容易造成孩子心理自闭。因为他们的心理,还没有成熟到可以与父母分开的程度,没有能力独自去适应团体生活。所以并不建议父母过早地将孩子送进幼儿园,以免对孩子将来的情商发育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