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虫病严重吗 导致肝脏疾病
肝吸虫病严重吗 导致肝脏疾病
肝吸虫病患者由于肝内胆管,可能会出现肝大,以左叶为明显,有压痛和叩击痛,可伴有头晕、失眠、疲乏、精神不振、心悸、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
并且个别患者因大量成虫堵塞胆总管而出现梗阻性黄疸,甚至发生胆绞痛。慢性重复感染的严重病例发展为肝硬化及门脉高压时,出现消瘦、贫血、腹壁静脉曲张、肝脾大、腹水、黄疸等。
吃鱼注意事项 吃生鱼片得寄生虫病
现在有很多人喜欢日本饮食——生鱼片,觉得味道鲜嫩美味,却不知生鱼片对肝脏很不利,极易感染肝吸虫病,甚至诱发肝癌。
肝吸虫病是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寄生虫病,人体通过生食或半熟的含肝吸虫活囊蚴的淡水鱼虾和淡水螺类受到感染,症状为疲劳、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肿大等,严重感染者造成肝腹水,甚至死亡。
常吃淡水生鱼片或可感染肝吸虫
时不时吃点生鱼肉做成的鱼生是孙先生的一大爱好,可近日孙先生却出现了恶心、肝区隐痛等症状,辗转多家医院才发现原是吃生鱼片染上肝吸虫惹的祸。专家提醒,生的或没煮熟的淡水鱼虾可能会感染肝吸虫,严重者还可诱发肝硬化和癌症。
遭遇“怪病”
肝里的虫子原来是鱼“传染”上的
“大夫,最近我总是恶心,肚子还觉得胀得慌,肝这块儿还有点疼。”近日,孙先生在辗转多家医院后来到了位于济宁的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经过研究所临床科主任于振华诊断发现,孙先生肝里有很多细小的虫子,肝里怎么会有虫子?这是啥“怪病”?孙先生很是害怕。于振华解释,这是因食用鱼生而感染的肝吸虫,“病情还不是很严重,在门诊上开点吡喹酮等药就行,不需要住院治疗。”
在听了大夫的解释后,孙先生心情轻松了许多。“按疗程服用药物后,患者一般都能完全恢复。”于振华说,现在病例虽然很少,但有不少像孙先生一样,在就诊时走了一些弯路,“不少患者是在看了很多医院之后,最后才想起来可能是寄生虫。”于振华介绍,肝吸虫大都是因食用生的淡水鱼虾而感染的,“在南方一些地方该病发病率比较高,这是因为这些地方喜欢吃鱼生的多,我省发病率很低,但对于喜欢鱼生的朋友,对此不能忽视。”
专家分析
此虫不难治,时间长了就可怕啦
据悉,肝吸虫病是由肝吸虫寄生于人体的肝内胆管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往往是人进食含有虫卵的“鱼生”或未煮熟的鱼虾造成的。
于振华介绍,肝吸虫本身不会对人体造成很大伤害,及时治疗也不会对人体有大碍,但如果长期在人体内,就会带来比较严重的影响。肝吸虫排泄物会刺激胆囊黏膜,阻塞胆管,从而形成胆结石、慢性胆囊炎等。如果长期不治疗,最终还可能诱发肝硬化甚至是胆癌和肝癌。
患者在染上肝吸虫病之后,有的会在一个月左右出现急性发作。症状主要包括上腹部疼痛和腹泻、黄疸等。但在肝吸虫感染者中,只有约30%的患者会有急性期症状,有70%的没有明显症状。然而,没有症状不代表没感染肝吸虫,因为它可能正躲在胆道内暗中破坏胆囊、肝脏。有的患者可能在数年后才会慢慢出现不适,常见症状像胃口差,恶心,上腹部饱胀不适,肝区隐痛,腹泻或便秘,莫名消瘦并常感到疲倦等。“有些甚至患了肝硬化,倒过来追查原因,才发现是肝吸虫引起的。”
特别提醒
靠醋和芥末消毒鱼生这招不靠谱
那如何预防肝吸虫病呢?于振华提醒,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鱼、虾是最有效的措施。“而像做饭生熟不分有时也会感染。”于振华提醒,居民要改进烹调方法和饮食习惯,注意生、熟食的厨具要分开使用,经常对砧板、菜刀、盆碟、碗筷等餐具进行高温消毒也会起到预防作用。
完全不吃“鱼生”,对那些吃货来说可能无法接受。“不是说蘸芥末、醋等调料可以杀死肝吸虫吗?”孙先生以前就很相信这种说法。但专家提醒,这一说法并不科学,蘸着芥末,甚至饮用酒、醋、酱油都不能很快杀死肝吸虫囊蚴。肝吸虫囊蚴在醋中可活2个小时,在酱油中可活5个小时。
“肝吸虫最怕的是热。”于振华说,肝吸虫囊蚴怕热,90℃以上的热水几秒即可杀死生鱼片中肝吸虫及其囊蚴。因此,要杀灭囊蚴一定要充分煮熟煮透。对于那些实在无法抵御“鱼生”诱惑的吃货,专家提醒,经常吃淡水鱼生的人一定要进行检查。“现在可以通过查血和查大便及时发现。”于振华提醒,经常吃淡水鱼生的市民最好尽早做肝吸虫的排查,因为肝吸虫未引起胆囊、肝脏严重损害时,很好治疗,一般只需口服药物即可。
生鱼片中的寄生虫
许多人喜欢吃“鱼生”,珠江三角洲的许多食肆也以“鱼生”鲜美招徕食客,更有人以讹传讹认为用酱料拌过的生鱼片不会感染肝吸虫病。其实寄生在淡水鱼肉中的肝吸虫叫做囊蚴,具有厚厚的壁的囊蚴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实验证明一般的调味品,如酱油、醋都不易杀死在鱼肉中的囊蚴,就是把厚度约2-3mm的鱼片投入90℃热水中,也要经三秒钟才能将囊蚴杀死。
因此,吃“鱼生”,吃用酱料拌过的生的鱼片,或者打边炉时生鱼片煮的时间不足,都不能杀死肝吸虫囊蚴,都可能染上肝吸虫病的。肝吸虫寄生于人体的肝内胆管,轻者可暂时无症状,随着寄生在胆管中的肝吸虫繁殖增多,患者会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隐痛、肝脏肿大,部分出现胆囊炎、胆道梗阻,少数人会发展到肝硬化。
小儿肝硬化病因
小儿肝硬化病因:
一、发病原因:
其病因很多,可由肝脏本身疾病所致,也可以是全身系统性疾病的一部分表现。感染是导致小儿肝硬化的主要病因,先天性胆道梗阻及先天性代谢缺陷和遗传病也为小儿肝硬化较常见的病因。
二、发病机制:
1、感染:
(1)病毒种类:
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庚型肝炎、巨细胞病毒性肝炎)、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先天性梅毒;寄生虫病(日本血吸虫、肝吸虫、弓形体病)等。
(2)致病机制:
因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等感染肝脏后,渐进展为肝硬化,儿童中常见为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重症肝炎后坏死后性肝硬化;
新生儿因免疫功能不完善,感染肝炎后呈亚临床过程,易发展成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宫内感染,先天梅毒均易侵犯肝脏,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
寄生虫病中晚期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弓形虫病及疟疾;细菌中毒性肝炎较少发展为肝硬化,但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或1岁以下婴儿伴有营养不良或病毒性肝炎时易导致肝硬化。
2、遗传性或先天性代谢缺陷:
主要由于某些酶的缺陷使酯、氨基酸、脂肪或金属微量元素铜、铁等贮积肝脏,致肝硬化。
常见有肝豆状核变性、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酪氨酸血症、半乳糖血症、糖原累积病Ⅳ型、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Zellweger综合征(脑肝肾综合征)是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为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发育缺陷或过氧化物酶体中某一种酶功能缺失所致,以肝硬化、肾囊肿、肌无力、惊厥、特殊面容及青光眼、白内障等先天眼疾为主要表现,伴有铁代谢异常。
为什么会有肝吸虫
什么是肝吸虫病
肝吸虫病又称华支睾吸虫病是肝吸虫成虫寄生肝内胆管所引起。虫卵随胆汁入肠,由粪便排出体外,落入池塘;被淡水螺吞食,在螺体内发育形成尾蚴而出螺体,再侵入淡水鱼或小虾肌肉内,即成囊蚴,人或其它肉食或杂食动物吞食带囊蚴的鱼虾,即被感染。成虫寿命达15-25年,我国华东、华南、西南、东北等共有23个省、市、自治区有此病分布。轻中度感染时肝内胆小管病变不明显,虫数多时肝内胆小管因机械性堵塞、胆汁淤积而扩张,胆管增厚。急性重度感染时可有细胞浸润及胆小管周围充血等炎症变化。慢性感染则以结缔组织及弹力纤维增生为主,肝细胞可有脂肪变性萎缩,肝吸虫感染偶有引起胆汁性肝硬化,也可诱发肝胆管及胆囊内胆色素结石,本病与原发性胆管细胞癌间可有一定关系。
什么原因引起肝吸虫病
人吞食带囊蚴的鱼虾就会感染肝吸虫病。
肝吸虫病有什么症状
本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视感染轻重而异。感染较轻者可无症状,当初次大量感染非流行区居民时,人体反应常特别显著,患者可出现发热、乏力、黄疸、肝区疼痛,肝脏肿大且有压痛。流行区居民慢性多次感染, 可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腹泻、乏力、营养不良、黄疸、肝脏肿大等症状。少数长期反复严重感染者,最后可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当成虫迁移至总胆管时,可引起胆绞痛和梗阻性黄疸。
烧烤寄生虫 肝吸虫:生鱼中的数目最多
顺滑入口的生鱼片,是吃货一族的最爱。痛快了嘴,担心受累了肝。鱼类最容易被肝吸虫感染而传染给人,在日本、韩国、法国等27个沿海国家都曾有爆发肝吸虫病,仅日本就曾报告过3万多病例,而我国广东省是肝吸虫病的高发地。
肝吸虫虫体大小为5~10毫米,而人的肝脏约两个手掌大小,不及时排虫,肝脏就会挤满肝吸虫,多则数百条甚至上千条。他曾看过一个教学视频,肝吸虫患者的肝脏密密麻麻的都是蠕动的虫子,真是触目惊心。而且虫子在其中繁衍、死亡,死亡的虫子通过胆汁流到胆囊,会阻塞胆管,导致胆囊炎等胆道病变。而留在肝脏内的肝吸虫会影响肝脏正常工作,出现肝区不适、腹胀等症状,严重了还会变成肝硬化。
建议:一般来说,淡水鱼中更易有肝吸虫卵,少吃淡水鱼的鱼生,而吃三文鱼等海鱼,也要选择切鱼时“一种鱼一个砧板”的饭店,因为可能厨师在切完淡水鱼后,刀和砧板沾上虫卵,再切三文鱼等海鱼,就把虫卵“人工移植”到海鱼上。
肝吸虫病如何治疗 病因治疗
导致肝吸虫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感染了华支睾吸虫,因此首先应进行病因治疗。建议到正规医院检查,由专业医生开对应症的驱虫药,遵医嘱进行服药,驱除体内的华支睾吸虫。
生鱼片中的寄生虫
许多人喜欢吃“鱼生”,珠江三角洲的许多食肆也以“鱼生”鲜美招徕食客,更有人以讹传讹认为用酱料拌过的生鱼片不会感染肝吸虫病。其实寄生在淡水鱼肉中的肝吸虫叫做囊蚴,具有厚厚的壁的囊蚴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
实验证明一般的调味品,如酱油、醋都不易杀死在鱼肉中的囊蚴,就是把厚度约2-3mm的鱼片投入90℃热水中,也要经三秒钟才能将囊蚴杀死。
因此,吃“鱼生”,吃用酱料拌过的生的鱼片,或者打边炉时生鱼片煮的时间不足,都不能杀死肝吸虫囊蚴,都可能染上肝吸虫病的。
肝吸虫寄生于人体的肝内胆管,轻者可暂时无症状,随着寄生在胆管中的肝吸虫繁殖增多,患者会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隐痛、肝脏肿大,部分出现胆囊炎、胆道梗阻,少数人会发展到肝硬化。
肝吸虫危害及预防
近日,有媒体报道广西横县的零先生吃了20多年鱼生,现在查出得了肿瘤,零先生患病肝脏上手术切除的部分,通过肉眼就可看到上百条如同瓜子仁状的肝吸虫,而它们是零先生吃鱼生进入到肝脏内的。消息一出,立即让很多爱吃生鱼片的食客们大惊失色,但也有部分食客表示只吃过一两次鱼生,在得知肝吸虫的危害后,就一直犹豫自己该不该到医院检查,“我只吃了一两次,应该不会那么倒霉被感染吧。”像这样抱侥幸心理的食客并不少,而实际上只吃一片鱼生都有可能感染肝吸虫,区疾病控制中心寄生虫所曾经做过实验,将指甲盖大小的生鱼片用消化液进行分解后,发现了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的肝吸虫囊蚴。
近年来,在武鸣、横县、宾阳等地的肝吸虫病监测结果显示发病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2006-2010年,武鸣县的监测显示:肝吸虫感染率近50%。相对上世纪90年代的31.80%增加了1.5倍。横县从1992年的14.4%上升至2002年的28.78%,2011年基线调查为53.54%,平均10年近2倍递增。2012年,疾控部门在横县8个乡镇进行局部调查,男性的感染率达到了71.33%,女性的感染率达到了34.06%,也就是说,在这8个乡镇里,10名男性中就有7名感染了肝吸虫。
广西区内肝吸虫病的高发与广西的地域与饮食习惯有关。春末夏初,广西邕江流域沿江两岸和以南宁为中心周边的居民均有吃鱼生的习惯,其中横县鱼生名气最大,广西旅游部门把横县鱼生列为广西“十大名菜”之一。除了横县鱼生名气大之外,扶绥县、玉林等地还曾举办鱼生节,吃鱼生在广西很是时髦,一些原来不吃鱼生的地方桂林、柳州也出现鱼生馆。然而鱼生馆的扩张也方便了肝吸虫病的传播。而感染率的快速上升,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吃鱼生的人越来越多。10多年前,当地人只在逢年过节或办喜事时才能吃到鱼生,现在是想什么时候吃都能吃到。
人会感染肝吸虫,是因为吃了带虫的鱼。鱼的健康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有调查显示,在邕江里的鱼,肝吸虫带虫率约为10%。因此,从水系分布来看,邕江流域居民的肝吸虫病感染率最高,其次是左江流域。 在一些人的观念里,野生淡水鱼比养殖的鱼更安全,但事实却恰好相反。据了解,从监测结果看,河里的鱼肝吸虫感染率要高于养殖的鱼。有观点认为,这可能与水体的清洁有关,比起养殖场所,河流、水库等大环境的水体难以彻底清洁,更容易滋生寄生虫。
肝吸虫“囊蚴”进入人体后,成虫会从囊壁中破壳而出,在肝胆管“安家”,在人体里存活的时间可达到20-30年。其实,用90℃的热水,几秒钟就能杀死肝吸虫的幼虫,可是吃货们偏偏就爱那一口生鲜。因此,老食客们总结出一套“杀虫吃法”:吃鱼生时要喝高度白酒,蘸芥末,嚼大蒜,实在不行喝点醋。疾控人员为此专门做过实验,用52度的白酒、大蒜、酱油、芥末、醋等,把肝吸虫幼虫泡在里面,两小时后依然存活着。这是因为囊蚴的外面有一层囊壁,把幼虫给保护起来了,酒、醋、辣椒等很难渗入虫体,所以起不到杀虫的作用。
肝吸虫的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肝脏受损。病变主要发生于肝脏的次级胆管。成虫在肝胆管内破坏胆管上皮及粘膜下血管,虫体在胆道寄生时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等因素可引起胆管内膜及胆管周围的超敏反应及炎性反应,出现胆管局限性的扩张及胆管上皮增生。感染严重时在门脉区周围可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的萎缩变性,甚至形成胆汁性肝硬化。由于胆管壁增厚,管腔相对狭窄和虫体堵塞胆管,可出现胆管炎、胆囊炎或阻塞性黄疸。由于胆汁流通不畅,往往容易合并细菌感染。轻度感染时不出现临床症状或无明显临床症状,重度感染时,在急性期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和消化道不适,包括发热、胃痛、腹胀、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肝区痛、血液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等,但大部分患者急性期症状不很明显。临床上见到的病例多为慢性期,患者的症状往往经过几年才逐渐出现,一般以消化系统的症状为主,以疲乏、上腹不适、食欲不振、厌油腻、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肝区隐痛、头晕等较为常见。常见的体征有肝肿大,多在左叶,质软,有轻度压痛,脾肿大较少见。严重感染者伴有头晕、消瘦、浮肿和贫血等,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化、腹水,甚至死亡。儿童和青少年感染华支睾吸虫后,临床表现往往较重,死亡率较高。除消化道症状外,常有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浮肿、肝肿大和发育障碍,以至出现侏儒症。
因此曾经吃过鱼生的人应该到医院去检查,如果抽血查到肝吸虫抗体阳性,则应留大便反复寻找肝吸虫卵。由于大便检验的局限性,虫卵不容易找,所以患者和检验师都应该保持足够的耐心,因为只有找到肝吸虫卵才可以确诊肝吸虫病,也可通过B超、CT等辅助检查确诊。患上肝吸虫病不要自己买药治疗,应该到医院去找专科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预防肝吸虫病我们就一定要注意:1、不吃“鱼生”,即不吃未煮熟的淡水鱼虾;2、家庭主妇处理过鱼虾后,要及时洗净手、刀、砧板;3、厨房里的生、熟厨具一定要分开使用。
肝病可以分为哪几种
1.代谢障碍引起的肝脏疾病:最常见的也是大家最熟悉的脂肪肝。
2.酒精性肝病:顾名思义,这是由于过度饮酒引起的以肝细胞损害为主的肝病,严重的可发展为脂肪肝、肝硬化。
3.药物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中毒性肝病。
4.自身免疫性肝病。比如,红斑狼疮引起的肝炎。
5.各种病原体感染: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肝脓肿、肝结核,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肝吸虫病、阿米巴肝脓肿等等。
6.肝脏占位性疾病:所谓占位,简单地讲就是指不正常的或非肝脏组织在正常肝脏组织内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并可能在其中生长、扩大,大多数可引起肝脏或全身损害。比如,各种良恶性肿瘤、肝囊肿、肝脓肿、肝包虫病、肝血管瘤、肝内胆管结石,等等。
7.先天性或遗传性肝病:比如,主要以黄疸为表现的Gilbert综合征,就是一种先天性肝病。其他如多发性肝囊肿、海绵状肝血管瘤等等。
8.肝硬化:它是各种原因长期损害肝脏后,肝脏病的晚期表现。比如肝炎后肝硬化、血吸虫病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淤血性肝硬化(多见于慢性心功能衰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等。
肝吸虫病不治能好吗 肝吸虫病如何治疗
导致肝吸虫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感染了华支睾吸虫,因此首先应进行病因治疗。建议到正规医院检查,由专业医生开对应症的驱虫药,遵医嘱进行服药,驱除体内的华支睾吸虫。
对重度感染并有较重营养不良或肝硬化者,应加强营养,纠正贫血,保护肝脏,以改善全身状况,并及时进行驱虫治疗。
并发胆囊炎、胆管炎者,除驱虫外并加用抗菌药物。对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总管梗阻时应予手术治疗。合并病毒性肝炎时,除积极保护肝脏外,应在病情改善的基础上尽早进行驱虫治疗。
这种肚子疼可能是肝癌
专家提醒,肝病发病初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因此患者常常延误了治疗时机。体检是及时发现肝脏疾病的有效手段,专家建议,普通人应每年进行一次肝脏检查。而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硬化患者、长期酗酒人士、甲胎蛋白轻度升高人士,属于肝癌的高危人群,即使没有不适症状,也要每3个月检查一次。
恶心腹胀腹痛并非都是“胃”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约37%的肝病患者患病初期都误以为是“胃病”而贻误诊疗。肝病由于发病初期症状不典型,出现食欲不振、恶心、腹胀、上腹部不适等,很容易与胃病相混淆。
霍枫表示,如果出现疑似胃病症状,不要自行用药,应到医院检查明确诊断,尤其是经常喝酒、携带有乙肝病毒或既往有胆道疾病史者更应小心。“如果患者长期把肝病当胃病治,擅自服药,结果很可能使肝炎发展成肝硬化晚期或肝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肝癌3大“元凶”:病毒、胆道病、脂肪肝
“乙肝病毒是诱发肝癌的最大隐患,在我国约80%的肝癌患者都是由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转变而来。”霍枫指出,乙肝病毒引发肝癌的途径,是由于人体感染了病毒,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对肝脏造成损害,酿成慢性肝炎,长期的慢性肝炎又导致肝硬化,继而发展成肝癌。这一过程比较漫长,需要超过十年以上的时间。
其次是胆道系统疾病,例如肝胆管结石以及肝吸虫病,都能诱发肝癌。“虽然肝、胆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但在某些层面上互相影响,而且最终都有可能导致肝功能不全,甚至慢性肝衰竭。”此外,霍枫提到,目前国际最新研究表明,脂肪肝也可以导致肝癌,而且发病呈现上升趋势。严重脂肪性肝炎也能导致肝硬化,最后也可发展成肝癌。
肝脏疾病有哪些呢
肝脏疾病包括以下几类:
一、 自身免疫性肝病。比如,红斑狼疮引起的肝炎。
二、 药物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中毒性肝病。
三、 代谢障碍引起的肝脏疾病。最常见的也是大家最熟悉的是脂肪肝。
四、 酒精性肝病。顾名思义,这是由于过度饮酒引起的以肝细胞损害为主的肝病,严重的可发展为脂肪肝、肝硬化。
五、各种病原体感染。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如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还有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肝脓肿、肝结核,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肝吸虫病、阿米巴肝脓肿等等。
六、肝硬化。它是各种原因长期损害肝脏后,肝脏病的晚期表现。比如肝炎后肝硬化、血吸虫病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淤血性肝硬化(多见于慢性心功能衰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等。
七、 先天性或遗传性肝病。比如,主要以黄疸为表现的Gilbert综合征,就是一种先天性肝病。其他如多发性肝囊肿、海绵状肝血管瘤等等。
八、 肝脏占位性疾病。所谓占位,简单地讲就是指不正常的或非肝脏组织在正常肝脏组织内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并可能在其中生长、扩大,大多数可引起肝脏或全身损害。比如,各种良恶性肿瘤、肝囊肿、肝脓肿、肝包虫病、肝血管瘤、肝内胆管结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