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与心理因素
痤疮与心理因素
痤疮不仅是皮肤病,也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痤疮多发于青少年,工作压力较大阶段,或刚刚走入社会适应阶段年轻人,痤疮对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
首先,情感压力能够影响痤疮。阐明压力与痤疮程度的关系,通过考试期间和非考试期间痤疮的严重程度及精神压力,应用既往确认有效评估方法评定,选择22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者痤疮程度应用Lucky痤疮评分法评定痤疮的严重程度,精神压力通过公认压力等问卷在考试期间应用。结果,在考试期间志愿者均有较高的痤疮分级和较高的精神压力。 并且,痤疮患者在考试期间均因精神压力大而导致饮食恶化,说明痤疮的严重程度与压力程度密切相关,情感压力对痤疮有显著影响。
痤疮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其他心理问题。但是痤疮影响心理健康目前并未被大多数医生所认识,缺乏痤疮严重程度与心理障碍量化依据。英国伦敦一项全科医师调查表明13-16青少年痤疮患者38%存在心理异常,虽然仅有2%表现出明显精神症状,但痤疮是导致心理异常最常见原因。他们有心理异常不是去心理诊所,反而去皮肤科治疗。
在治疗时,口服异维A酸及抗生素治疗后可以改善患者抑郁症状及提高痤疮患者的生活质量。
青少年治疗痤疮要合理饮食劳逸结合
(1)合理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糖类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香蕉和蜂蜜水都有增加排便的功能。记得要多吃哦
(2)劳逸结合,保持精神愉快,对痤疮的治疗很有好处。长了痤疮心理不要产生负担,以免引起神经内分泌紊乱,使痤疮加重。
(3)痤疮患者洗脸也有讲究的,洗脸的时候一定要用温水洗,因为热水促进皮脂分泌。洗脸的时候一定不能用刺激性肥皂,虽然香皂对痤疮有一定好处,但是刺激性香皂会加重痤疮。
(4)用维甲酸、维胺脂、及维生素A等,能改善角化过程,将有助于减轻和消除痤疮。
黄褐斑的心理因素
精神因素以及神经肽的异常与黄褐斑的发病直接相关,研究人员提示,在药物治疗黄褐斑的同时,加强心理治疗,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和增强其自信,有可能改善目前黄褐斑整体疗效欠佳的状况。
以往学术界一直把内分泌失调、遗传、紫外线照射作为黄褐斑发病的主要原因。但临床证实,很多患者在起病或疾病进展时有过精神创伤,存在不同程度的易怒、焦虑、抑郁、精神衰弱等负性情绪,流行病学调查也证实,精神因素与黄褐斑的发病密切相关;实验室研究证实,不良精神因素通过下丘脑—垂体释放如促黑素细胞激素MSH等相关神经肽NP而致色素沉着。黄褐斑的病理机制是黑素细胞的黑素形成活跃,皮肤中存在的各种NP是影响黑素细胞活性的物质基础。现已证实,MSH是一种内源性NP,可与黑皮素受体结合,促进黑素细胞分化、增殖,加速黑素形成,间接加深色素沉着。
这项研究认为,黄褐斑带给病人的心理障碍远大于皮损本身,单纯靠药物治疗的作用是有限的,排除病人的负性情绪在治疗中应受到重视。
痤疮产生因素
(1)内分泌因素
进入青春期,雄性激素增加,刺激毛囊皮脂腺分泌,皮脂排出增多,阻塞毛孔,出现面部痤疮。此外一些皮脂腺分泌发达的地方,如背部,其皮肤较厚,也容易出现痤疮。
(2)遗传因素
痤疮是存在一定的遗传性,如果父母双方都是油性或者混合性的皮肤,曾经都有过青春痘,那么子女患痤疮的几率也是会增加的。
年轻人为什么会长青春痘
一、是生理因素
青少年患痤疮的因素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其特殊的生理年龄。该主要是针对女性青少年来说的,特别是生理期,体内的生长激素以及性激素的分泌会增加,进而刺激到毛囊,病发炎症,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出现在脸上的痤疮。
二、是环境因素
其次如今我们生活的这个大家庭中,环境质量存在很大的问题,环境污染特别的严重,导致人体内分泌失调,比如空气中的化学物质,以及人们使用的化妆品等,其中含有的刺激均会造成痤疮病发的几率增加。
三、是心理因素
再次,此因素也许不会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但是它确实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可能造成内分泌失调。
青少年是种特殊的年龄时期,对于其患病原因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痤疮会给人们的面部带来很大的影响。
心理因素引发阳痿
1、在心理发育过程中受过不良影响,如婚前有过遗精或手淫史,因而怀疑自己的性功能已受到影响。有的新婚青年,因为房事过敏,又怕妻子过早怀孕,常在射精前中断性交,每次过性生活时,精神都十分紧张;还有的人在首次性生活中受到了精神创伤,便怀疑自己的性功能等等。这些不良精神状态会逐渐使勃起中枢受到持续性抑制,从而产生阳痿。
2、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如缺乏性生理常识、轻信传说、被迫性行为,以及来自一些不正常的指导和语言的暗示等。另外,青少年时期由于没有接受科学的性教育,如恋爱方面的精神创伤、同性恋、手淫恶习或首次性交失败等问题,均可造成阳痿。
3、强烈的情绪波动,沉重的精神负担,心情过分忧郁、沮丧,体力和脑力劳动过度疲劳,也会暂时出现精神性阳痿。
4、感情因素:如夫妻间感情破裂,存在抱恨,或一向在性生活上不和谐(如频度、持续时间、快感等)。
5、其它,如工作太疲劳,情绪紧张或苦闷,性交的频度过多,性交的场所不合适(如怕人碰见),和封建迷信或宗教思想的影响。
黄褐斑的心理因素
精神因素以及神经肽的异常与黄褐斑的发病直接相关,研究人员提示,在药物治疗黄褐斑的同时,加强心理治疗,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和增强其自信,有可能改善目前黄褐斑整体疗效欠佳的状况。
以往学术界一直把内分泌失调、遗传、紫外线照射作为黄褐斑发病的主要原因。但临床证实,很多患者在起病或疾病进展时有过精神创伤,存在不同程度的易怒、焦虑、抑郁、精神衰弱等负性情绪,流行病学调查也证实,精神因素与黄褐斑的发病密切相关;实验室研究证实,不良精神因素通过下丘脑—垂体释放如促黑素细胞激素(MSH)等相关神经肽(NP)而致色素沉着。黄褐斑的病理机制是黑素细胞的黑素形成活跃,皮肤中存在的各种NP是影响黑素细胞活性的物质基础。现已证实,MSH是一种内源性NP,可与黑皮素受体结合,促进黑素细胞分化、增殖,加速黑素形成,间接加深色素沉着。
这项研究认为,黄褐斑带给病人的心理障碍远大于皮损本身,单纯靠药物治疗的作用是有限的,排除病人的负性情绪在治疗中应受到重视。
系统红斑狼疮生活注意事项
一:避免各种过敏现象,
二:避免各种感染,包括感冒,尿道感染,妇科感染,肠道感染等
三:避免口服避孕药,因为避孕药含雌性激素,易加重SLE病情
四:避免计划外怀孕,由于妊娠和流产均可能诱发病情加重,因此SLE病人想要生育, 须在医生指导下,控制好病情,并停用免疫抑制剂3----6个月以上才可怀孕
五:避免各种对SLE有害的含紫外线的照射,包括阳光,复印机,电焊等。日常照明用的电灯,日光灯,液晶电脑显示器等所含的紫外线成分很低,对SLE病人没有影响
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疾病,不是不治之症。它并不是癌症,而是结缔组织病。现在先进的医学技术,可以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红斑狼疮是可以控制的,甚至完全治愈。因而患者不必恐惧,要树立与疾病斗争的坚强信心,保持乐观的情绪,这样才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对红斑狼疮患者心理因素的许多研究,提示了有某种性格特征的人易患红斑狼疮,心理应激可促发或加重红斑狼疮,应激可能在其易患人格和其他个体素质基础上,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而引起免疫系统紊乱,故性格、应激等心理因素可能是红斑狼疮的主要病因之一。
长寿心理因素
心理免疫
当代心理免疫学的研究表明,人在罹患疾病之时需要“心量抗争”。只有对战胜疾病有信心的人,才能有效地调动机体内部的免疫力量,进而可促进早日康复,即谓之“心理免疫”。
几十年来,许多专家在心理因素与疾病关系上作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情绪及个人特征与疾病的发生明显相关;患病后讲究心理免疫的人,比那些精神情绪较差的人易于战胜疾病获得康复。这是因为精神因素与机体内在的免疫功能潜力密切相关,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有一位美国妇女,颈部长了一个肿块,经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当时她感到极度的恐惧、悲观,对生活失去信心,整天萎靡不振,甚至拒绝进食,肿瘤也一天比一天大,身体渐渐消瘦,不久上身便不能活动,头颈歪向一侧,右侧上肢瘫痪,肌肉萎缩,医生判断她最长只能活3个月。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心理医生遇见了她,详细了解病情后,对她进行耐心的解释,告诉她癌症并不是“不治之症”,可以努力去战胜它。心理医生向她介绍了心理免疫的作用,要求她在进行治疗时,保持乐观情绪,尽量恢复正常起居,同时把颈部肿瘤看成敌人,想象自己的白细胞如同骑士的利剑,向瘤体砍去,并认为瘤体在渐渐缩小。在医生指导下,这位患者信心不断增强,情绪也渐渐乐观起来。一年后,颈部的肿瘤消失,果然恢复了健康。此例告诉我们,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一定不要忽视情绪的调节。在采用手术、放疗、化疗、免疫及中医治疗时,应结合使用心理治疗及护理。患者消极情绪的调控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其他治疗措施的落实及治疗效果的好坏。大量事实说明,在病魔面前,心理防线一旦崩溃,则会成为疾病的牺牲品。
手抖的心理因素
预期焦虑症
这种问题常常制造了一个使病人感觉到恐惧的情境。比如,你非常担心工作有别人在场时手会发抖,结果别人来到你面前时,你的手真的在抖动了。
在预期性焦虑症中,引起心理反应的症状的焦虑会加剧或导致症状的产生。
而症状的出现又进一步强化预期性焦虑,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在这个恶性循环中,你被封闭起来而不能自拔。
由此可见,病人真正害怕的是害怕本身。
心理因素导致多梦
情绪不良性失眠是因情绪激动,如兴奋、喜悦、焦虑、悲伤、恐惧等,使机体一时不能调整适应所致。患者多伴有焦虑和抑郁反应。
当引起情绪激动的原因消除,或经自我调整后,可在1~2周内恢复正常。情绪不良性失眠可因再遇情绪激动而复发,也可因诱因持续存在或紧张焦虑过度而使病程迁延,最终发展为心理生理性失眠。
心理生理性失眠是单纯因持续精神紧张引起的失眠,且在诱因去除后失眠仍持续存在。造成精神紧张的因素和表现主要有:①生活中出现了负性生活事件,或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之中。患者常伴紧张性头痛,进一步干扰了睡眠。②睡前强烈希望有一次良好的睡眠,由此而过分焦虑不安,反而造成入睡困难。③过分担心失眠对健康的危害,在经过几夜失眠后,这种担心更加强烈而将注意力都集中在失眠问题上,使精神进一步紧张和焦虑。心理性失眠的患者应积极作好自我心理调整,并注意安排好日常生活节奏,有劳有逸,进行自我放松。必要时可在医师指导下适量服用些镇静催眠药,以改善睡眠。
习惯不良性失眠是指由于睡眠习惯不良所致的失眠,如睡前大量吸烟、饮酒、喝茶或咖啡,或者剧烈运动,过于兴奋,说话时间过长等,这些都会增加入睡难度,且使睡眠质量下降。还有些人白天睡得过多,昼夜规律紊乱,到了夜间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过短,呈现失眠状态。对此,要进行自我调整,克服白天贪睡的不良习惯,逐渐恢复睡眠的正常节律性。
环境影响失眠有两种情况:一是养成了某种与入睡相伴随的行为习惯,如长期看电视入睡,形成了对电视的依赖,一旦没有电视可看就发生失眠,这种失眠又称入睡条件性失眠。二是环境不良因素对睡眠造成了直接影响,即真正的环境性失眠。常见因素有严寒、酷暑、噪声、强光等,或处在需要保持警惕的环境下,如守护病人,身处危险场所等。这些因素可使人感到不安或紧张焦虑,并由此产生失眠,一旦环境变化或环境因素消失,此类失眠常可自行消失。
预防头上长痤疮就从4个源头起
第一
要注意面部清洁,常用温水洗脸,痤疮如何治愈因为冷水不易去除油脂,热水促进皮脂分泌,不用刺激性肥皂,硫磺香皂对痤疮有一定好处,不要用雪花膏和其它油脂类的化妆品。
第二
要合理的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糖类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第三
不要用手去挤压痤疮,以免引起化脓发炎,脓疮破溃吸收后形成疤痕和色素沉着,影响美观。
第四
预防痤疮要劳逸结合,保持精神愉快,对痤疮的治疗十分有益。长了痤疮心理不要产生负担,以免引起神经内分泌紊乱。
痤疮与心理有关吗
痤疮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常见的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临床表现为粉刺(黑头、白头)、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好发于面、背、胸部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现代研究认为其病因主要与雄性激腺素及皮脂腺功能亢进、毛囊皮脂异常、毛囊皮脂单位中微生物的作用、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医称为“粉刺”、“肺风粉刺”、“酒刺”,俗称“暗疮”、“青春痘”。由于此病具有损容性,使患者不仅在生理上感到不适,更多的是给患者在心理上带来很大的压力。上海曙光医院东院医疗美容科王耀萍
根据多国健康监测系统统计数据显示,人群中约有85%在12~24岁期间出现痤疮,其中约10%~30%的痤疮患者就诊于皮肤科。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和营养条件的改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学习等精神压力的增加,痤疮发病已从青年向中年和少年扩展。
有学者研究了青春期后痤疮发生在30岁以上患者,其女性占多数,由于这部分患者外周皮肤组织雄激素代谢紊乱,雌二醇降低,血清睾丸酮水平升高,从而导致出现迟发性痤疮和经前期症状加重等现象,并与患者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大部分患者与睡眠障碍、情绪不稳定有关。其多数情绪稳定性较差,对生活事件的反应强度更剧烈。因此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同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有关,慢性、长期精神紧张可能是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重要诱因之一。
也有学者研究认为当人们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精神压力时,抑郁、焦虑等情绪变化都将通过大脑皮层-边缘系统的情感环路,发放神经冲动到下丘脑-脑垂体-性腺轴或肾上腺轴,使雄激素增加。另外皮脂腺本身对雄激素敏感性也增加。皮肤与神经系统在胚胎发育中同源,都是雄激素的重要靶器官,皮脂腺细胞的雄激素受体分布最高,并且对于循环血液中的雄激素有特殊的亲和力,由于遗传的个体差异,皮脂腺细胞的雄激素受体的分布及数量是不同的,受体对雄激素的亲和力也是不同的,因此痤疮患者的发病出现不同的轻重程度。
痤疮发病与人的心理因素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慢性、长期精神、情绪因素导致痤疮的发生,痤疮发生后给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特别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加重患者焦虑、抑郁以及其他一些精神、情绪、心理上的问题,这些因素现已越来越被医务界和患者所重视,由此对痤疮的预防和治疗已不仅仅限于生物医学模式,而逐渐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临床上对心理因素明显的患者应采用相应的心理疏导,对提高疗效、抑制复发是很有作用的。
生存在社会中来自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压力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要学会通过交流、述说、运动、郊游、饮食调理等方法来舒缓它,这将有利于预防痤疮的发生,痤疮发生后,除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外,积极地调整心态,做到不急躁、不抑郁、不焦虑,正确的面对易发生的疾病,了解疾病的治疗愈合过程,配合医生用药,将给疾病的愈合起到一个十分良好而积极的作用。
心理因素与不孕症
大多数夫妻对不孕的现状难以接受,对自己的生育问题持否定态度,对医师的诊断感到意外
和震惊,进而将因挫折感、自责感产生的愤怒直接向对方发泄,并逐渐自感抑郁,导致性功能紊乱。
由于对怀孕的切盼,夫妻双方在每次月经中期都抱有侥幸的心态,月经后期都充满对妊娠的期望和等待,而每次月经来潮都倍感失望和懊丧,这种周而复始的月经周期造成激烈的情绪波动、心理挫折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20%的妇女排卵障碍,而男方则表现为性功能降低甚至阳痿。临床调查也表明,心理压抑与不孕呈明显正相关,心理因素对不孕症的影响已是公认的不孕因素之一。
因此,不孕夫妇应积极在就医时向医师倾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医师也应鼓励患者之间交流处积压的感受和治疗过程,调整心态,减轻压力,打破恶性心理循环,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以期达到尽早怀孕的效果。
痤疮与心理的关系
有学者研究发现,青春期后的痤疮发生在30 岁以上患者中,女性占多数。
由于这部分患者外周皮肤组织雄激素代谢紊乱,雌二醇降低,血清睾丸酮水平升高,从而导致迟发性痤疮和经前期症状加重等现象,并与患者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大部分患者与睡眠障碍、情绪不稳定有关,大多情绪稳定性较差,对生活事件的反应强度更剧烈。
因此专家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同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有关,慢性、长期精神紧张可能是重要诱因之一。
也有学者研究认为,当人们受到来自各方的精神压力时,抑郁、焦虑等情绪变化都将通过“大脑皮层-边缘系统”的情感环路,发放神经冲动到下丘脑-脑垂体-性腺轴或肾上腺轴, 使雄激素增加。
另外,皮脂腺本身对雄激素敏感性也增加。皮肤与神经系统在胚胎发育中同源,都是雄激素的重要靶器官,皮脂腺细胞的雄激素受体分布最高,并且对于循环血液中的雄激素有特殊的亲和力。
由于遗传的个体差异,皮脂腺细胞的雄激素受体的分布及数量是不同的,受体对雄激素的亲和力也是不同。
因此,痤疮患者的发病出现不同的轻重程度。
痤疮发病与人的心理因素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
慢性、长期的精神、情绪因素导致痤疮的发生,给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特别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加重患者焦虑、抑郁,以及其他一些精神、情绪、心理上的问题,这些因素现已越来越被医务界和患者所重视。
由此,对痤疮的预防和治疗已不仅仅限于生物医学模式,而逐渐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临床上,对心理因素明显的患者,应采用相应的心理疏导,对提高疗效、抑制复发有一定作用。
在社会中生存,来自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压力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要学会通过交流、诉说、运动、郊游、饮食调理等方法来舒缓,这将有利于预防痤疮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