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孙思邈养生内容有哪些呢

孙思邈养生内容有哪些呢

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各做10次,可有效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目常运用力睁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再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

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不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每次36下。此法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增强肠胃功能。

耳常鼓双手掩双耳,用力向内压,放手,伴有“噗”的声音,重复做10下。之后,双手掩耳,双手中指扣住食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临睡前做,有利于增强记忆力。

腰常摆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最少做50下。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揉的范围由小到大,揉36下。此法有助消除腹部鼓胀。

膝常扭双脚并排,膝部紧贴,身体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此法可以锻炼膝关节。

脚常搓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对身体有益。

老人养生贵在养神

养神思想倡始于老子、庄子,至秦汉时代则形成学派,以后绵延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补充和发展。老子、庄子均主张“清静无为”。

《庄子·有宥》曰:“抱神以静,形将自正。”指出养神是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稳定的关键所在。《内经·摄生篇》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了清心寡欲,祛病养生的方法。

李东垣的《远欲论》、《省言碱》强调清心寡欲,“积”精会神,以获取健康长寿。晋代嵇康的《养生论》提出“修性以养神,安心以全身”等以静“神”来养“形”的养生思想。

梁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主张“和心,少念,静虑,先祛乱神犯性之事。”唐代孙思邈提出了“自慎”以养生的观点。明代医家则提出“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

清代曹庭栋在《老老恒言·燕居》中指出“养神为摄生要务”,并给养神赋予新的内容。所以,养神是养生的关键之所在。养神是一种观念,是人对自身认识的一次回归,具有更多的社会内容,不是逃避现实,而是慎独其身,不是消极无为而是追求真正的人生,对人格有强化作用。

孙思邈教你怎么长寿健康

运动不过度。运动过度会加速身体能量的损耗,因为机体的快速磨损将会出现健康透支,继而缩短寿命。国外有一家保险公司对1000名过早亡故的体育运动员和1000名平常体育锻炼者进行对比调查,发现体育运动员比普通体育锻炼者的平均寿命缩短5岁。这是因为体育运动员为了争夺锦标而“大炷点灯”,使机体出现了健康透支的缘故。

工作不过劳。人体忍耐疲劳的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过度劳累,就会使身体发生健康障碍。体力劳动者过度劳累会伤筋劳骨,损脏折腑 脑力劳动者过度劳累会伤精损神,使内分泌失调,脏器发生器质性病变。值得一提的是,体力劳动者感觉劳累时会自动停下来歇一歇,而脑力劳动者却常常连轴运转而不知停歇,结果脑力劳动者因为“大炷点灯”最易出现机体劳损。近年对知识分子进行寿命调查,发现英年早逝者中,专家、学者及教授等脑力劳动者所占的比例最高。著名作家路遥,就是因为“用生命写作”,不知疲倦地“灯用大炷”而出现健康透支,结果只活了42岁。

玩乐不过节。玩乐不节制同样是“大炷点灯”,会伤身折寿。因为,人的精神和耐力是有限度、有节律的,而一旦超负荷玩乐,同样会引起体能和精神透支。比如打麻将,通宵达旦、夜不安寝,结果致使精神紧张、亢奋无度、精疲力竭,它不但影响大脑的正常休息,而且由于精神高度紧张,使心脏搏动节律紊乱、血压升降无序,常此以往地“灯用大炷”,将会提前燃尽体内“灯油”。

饮食不过量。俗话说 少吃多滋味,多食坏肚皮。人体好比机器,适量吞吐才是符合客观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而过量吞进,也是“大炷点灯”,不但体内消化器官无法承受,即使消化了,吸收系统也难以接纳,怎么办?只得囤积,以致出现脂肪肝、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痛风症等疾病。这样,还能健康长寿吗

情绪不过激。从科学的观点解释,人的情绪有一个上下有限度的波动范围,倘若情绪波动曲线超越了上下限度,就会发生悲剧。尤其是,人生在世,碧落而黄泉,云端而深渊,大起大落、忽沉忽浮在所难免,因此,无论是遇到喜事还是悲事,都要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乐极,也不要悲极,只有防止情绪出现大喜大悲,遏制“灯用大炷”式的情绪过激现象,才能安全度过各种复杂环境下的生命危机,进而使自己延年益寿。

冬至是几月几日 节欲保精

不要纵欲: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节制房事,不能因为房事不节,劳倦内伤,损伤肾气,严格而有规律地节制性生活是健康长寿的重要保证;

养血固精:“医圣”孙思邈就曾建议“男子贵在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性应平心定志以样气血。”意思就是说男性应该注重养精,而女性应当注重养血。

羊肝和辣椒能一起吃吗

羊肝与辣椒不宜同食。

《金匮要略》中记载:“羊肝共生椒食之破人五脏。”孙思邈日:“羊肝合生椒食,伤人五脏。最损小儿,合苦笱食,病青盲,妊妇食之,令子多厄。”辣椒中富含维生素C(每100克含维生素C达198毫克),而羊肝内含的金属离子,可将其中的维生素C破坏殆尽,削弱了其应有的营养价值。

李子一次吃多少颗合适 吃李子有什么功效

李子对肝病有较好的保养作用。唐代名医孙思邈评价李子时曾说:“肝病宜食之。”李子有促进血红蛋白再生的作用,贫血者适度食用李子对健康大有益处。李子的悦面养容之功十分奇特,经常食用鲜李子,能使颜面光洁如玉,实为现代美容养颜不可多得的天然精华。李子酒就有“驻色酒”之称。祖国中医理论认为,李味甘酸、性凉,具有清肝涤热、生津液、利小便之功效。

揭秘孙思邈长寿奥妙

孙思邈出生在今陕西省关中平原北部的耀县孙家原村,是唐代一位杰出的医药学家,被尊称为“药王”,同时也是我国七世纪以前一位集养生之大成者。其学问渊博,医德高尚,医德精湛,对养生学和本草学有很深的研究。

《旧唐书》载:“永淳初卒,年百余岁。”倘若以孙氏10岁左右(公元537年)会见西魏将军洛州总管独孤信为依据来推算,孙思邈的最高年寿可达150多岁。这绝非无稽之谈!

孙思邈从小体弱多病,经常需要延医服药,甚至付出了沉重的开销费用。一个连年患病的孱弱小儿,竟然能够成长为中国医学史上技艺精湛、医德高尚的良医,进而成为罕见的高龄老寿星,不能不使人大为惊异。其中的奥妙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但是孙氏本人的生活和养生实践能够为其作出最好的解答。

修心励志

孙思邈享年高寿正是其行其德所产生的结果!孙氏重视道德修养以延寿,所以他在许多养生长寿理论和方法中都用养性来概括,认为“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故《内经》指出:“德全不危”。俗语常言:“善必考寿,恶必早亡!”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孔子提出的“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命题,为《内经》养生理论所直接接受,开始形成中医养生重德的传统。孙思邈是一位文化巨人,又是一位医德的楷模,因此他对养生重德的传统加以充分的继承和发挥。他的养生学思想突出的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着重论述了“养德”与长寿的关系。他引用嵇康的话,阐明:“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此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孙氏把精神修养视为“养生大旨”,一再指出“德行不克,纵服至液金丹未能延寿……虽常服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

淡性情

孙氏在道家“清静无为”、“恬澹虚无”、“无为而无不为”及儒家的“德全不危”、“仁者寿”的思想指导下,非常注重道德修养在养生长寿中的价值和重要作用,要求人们在精神上保持乐观,即恬淡虚无,颐养精神,主张各种精神活动,都不能偏激、持久和过度。要少思、少欲、少愁、少怒,才能使精气收敛,这就是他将《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疾安从来”精神实质的具体体现。

所谓养性,主要指道德修养。养生要达到的精神素养首先就是去除名利之心。他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说“驰骋六极,孜孜汲汲,追求名利,千诈万巧,于名于利,若存若忘;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忘。所以没身不殆也。”养生的关键在清虚静泰,少思寡欲。正如《养生论》中所说的那样“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泊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只要做到这些,就能消除以上的心理病态,从而防患于未然。

重视四时环境养生

孙思遂先生对四时养生也有许多精辟见解。他主张“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季月(每季最末一月)各十八日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的四时五脏饮食摄养法。

重视环境居处在居住方面,孙思邈强调:“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事实上,不少“长寿星”出自于山深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环境幽静之处。

和淡的饮食养生

孙思邈主张饮食有节,五味贵和,不能偏嗜。强调“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而不能花天酒地,醇酒厚味,只趁一时之愉,岂不知因偏嗜好,当时虽无灾害,积久为人作患。所以常以淡食为善,脂腻膏厚少食为佳。孙氏的养生观突出体现在“食药并济”、“动静相宜”两个方面。

药饵是用滋补健体,抗衰老的药物制成,可供长期服用而无副作用。孙氏非常重视药饵养生。自己身体力行,在毫老之年还“竞三余而勤药饵。”主张“勤*服食,则百年之内不惧于夭伤也。”

孙氏的食疗思想,被后世医家广泛接受,宋・唐慎微所著的《证类本草》中收集的“孙真人食忌”被认为是孙氏所作,系统阐发了孙氏的食疗思想。明・吴禄辑的《食品集》是食疗食品专著,书中的饮食宜忌,五脏所补,五脏所伤,五脏所禁均是孙氏食疗思想的发展。

此外,孙氏还阐释了更多长寿的思想。药王孙思邈博学群经,融合儒、道、释三家学说,结合自己长期的医疗实践和养生实践,总结了唐以前的医药、养生经验,提出了系统的养生长寿理论和方法,载之于书,流传后世,功德无量。作为医药工作者,定要努力继承和发扬孙氏学说,造福人类!

孙思邈长寿办法

吃灵芝

药王孙思邈从35岁开始一生长服灵芝,无疾而终,用自己的一生见证灵芝的长寿之道。最早记载宣皇帝《游七山寺赋》中说:“山多寳玩,地出琼珍”这里的琼珍就是指灵芝,寓意“珍宝”。药王孙思邈把在林中寻得的灵芝也称为“琼珍”,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山林中的灵芝称为琼珍灵芝。

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各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目常运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有助于眼睛保健,纠正近视。

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做36下。可以通上下颚经络,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

1.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

2.口微微合上,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可以强健肠胃。

耳常鼓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重复做10下;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面常洗

搓手36下,暖手以后上下扫面,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头常摇

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向重复。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摄谷道(即提肛)

吸气时,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

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可以强化膝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延年益寿,应由双腿做起。

常散步

挺直胸膛,轻松地散步。最好心无杂念,尽情欣赏沿途景色。民间有个说法,“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虽然有点夸张,不过,散步确实是有益的运动。

脚常搓

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长寿老人的养生之道

极为规律的饮食起居

孙思邈的晚年生活依然很有规律。

由大门而入,众多茅草屋中一排3间瓦房必是正屋,是孙思邈的寝室。雄鸡刚刚报晓,他就穿好衣服,坐在床上修炼气功,吸纳天地之灵气。

做功结束后,就是洗漱早饭了。

早饭后,孙先生还要坚持热手抚摸腹部帮助消化,继而在院子里徐徐行走50~60步。

散步后,回到正屋后面20多米有座小屋,开始静静的烧香念经,借以消除心中杂念,然后,再在院子里或者山上慢慢散步。

午饭后,依然用热手抚摸腹部帮助消化,并慢走100~200步。

回到屋子中,展开手足躺在床上,但不入睡,而是等到呼吸平缓后,便起来静坐。

晚饭后,依然如此做法。临睡前,还要修炼气功。

千年之前,130多岁的孙思邈每天在此散步

正屋东面不到十米远处的3间屋子,就是厨房。孙思邈的饮食比较简单。

早点主要是粥。午饭和晚饭,都是家常便饭。蔬菜中,孙思邈喜欢用蔓菁做齑(捣碎的菜末)吃。他还爱吃暮春以前的商陆苗,常叫人采来,或煮或炒或制成齑。

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孙思邈将杀生视为一种“罪孽”。想吃肉是叫人用钱去买,认为这样做比亲手宰杀要仁慈一些。而且肉只吃新鲜的,变质变味的不吃,不吃生冷食物。

唯独饮用品比较讲究,孙思邈喜欢喝用人参、茯苓、甘草等泡制的饮料。

他对穿戴不讲究,只是粗布衣服,但求夏季宽松绵软,吸汗,冬季能够御寒即可。

此外,孙思邈坚持每天洗澡,每次都要把浑身洗得干干净净。

3清心寡欲的修身养性之道

孙思邈对家中的大小事务一概不过问,统统交给儿子处理。对家庭所有成员的所作所为,也一律不打听,只要知道对方平安就行了。

弟子和家人们的住处,皆安排在离自己寝室较远的厨房东面的两间屋子。正屋背后是两座小屋,一座是药房,另一座是药器房。西北面还有两间屋子,是料理和曝晒药物的场所,为防闲人出入,用篱笆隔开。

自己的生活用品,都是由儿子从家里送来,而且要求次数不能过多,否则他就觉得喧闹。

但是,孙思邈又很珍惜亲情和友谊,每逢亲友来看望自己,便引入正屋西面的会客室,总是又说又笑,但只是适可而止,以免疲劳。客人告辞时,他还要携手送出门口百步之远,再坐下目送一阵,然后才回屋。

立春后天气还会冷吗 红枣

古代名医孙思邈说过:“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立春养生宜少吃酸的,多吃甜的。而中医认为春天是肝气旺盛的时候,这时候过多食用酸味食物就会使得肝气过剩从而损伤脾胃。而红枣十分的甘甜并且滋补益气,所以这时候可以适当的食用红枣。

老年人的中医养生

养生之道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

养生家曹慈山在论述时说:“养生之道,惟贵自然。”这是最适合运用的养生准则。人体十二经脉以不同时辰循行全身,假如我们能从认识经脉循行路径及流注时辰,并了解其功能以时辰配合脏腑养生,便可以得到人生中之最好的养生之道。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疲及强所不能堪尔。”古人主张劳逸“中和”,有常有节。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劳逸适度对人体养生保健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比较重要的养生之道。

对现代人来说,养生之道贵在情感沟通,养生不仅仅是让身体健康无疾,还要让心理舒坦无忧,要做到这点,情感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这里主要包含男人女人养生之道的详细内容,以及养生之道视频等,还包括各种养生技巧,常见的食疗配方等内容。

常喝李子酒有什么效果 养肝

李子对肝病有较好的保养作用,每天食用3个李子,对慢性肝炎有很好的疗效,唐代名医孙思邈评价李子时曾说:“肝病宜食之”。

佛家养生之睡眠养生

睡梦是佛法中梦幻光明的境界。睡眠之时,佛法不仅能够使人在睡梦中寂静安神,让人的身心得到完全的休息,特别当辗转难眠,睡不着觉时,使用此方法,可以使人容易入睡。

一位佛教大师对睡眠的禅法总结和内心感受,做了如下的描写和记录:

很舒服地仰躺在床上,让自己的身体与心理进入最轻松舒适的状态,两手放在身体两侧,身体完全放松,整个身体的骨头全部放开放松,肌肉全部放松,完完全全地放松。

现在开始想象:自己仰躺在一个绿草如茵的山谷当中,整个大地长满了鲜嫩的绿草,每一根草都是柔柔软软的,我们躺在上面是那么地舒适,那么地喜悦。

天上阳光普照着,是蓝色的无云晴空。

思想透明得如清水流入了大地,与绿草如茵的山谷完全融合在一起。

身体便消失在如茵的绿草中。

现在整个宇宙就剩下绿草如茵的山谷,天上是无云的晴空。

慢慢地,整个绿草如茵的山谷开始消失了,消失在无边无际的蓝色晴空当中。

整个身体、心灵充满了觉醒的力量,十分舒适、喜悦,感觉处在很快乐、很安详的境界当中。

现在整个蓝色晴空及绿草如茵的山谷消失在我们心中。

这晴空越来越亮,越来越透明,整个宇宙就像透明的水晶一样,无边无际的透明水晶,很亮、很明澈。整个宇宙越来越亮,我们的心还能够察觉到这样的明亮。

所有念头都像虚空中的流星一样,一个个自然地消失了。

清晨,一念醒觉时,心也开始醒了,心十分清晰,十分明白,从宇宙的光明中醒来。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有言:“睡眠是一切精力的源泉,是病患者的灵药。”

自从前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创立睡眠疗法后,人们很快就把这种治疗方法应用到了精神病临床上,并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为当时精神病的治疗开拓了新路。其实,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名医孙思邈就曾用“睡法”来治疗疾病了。

传说唐朝相国寺的和尚允惠得了癫病(现代医学所称的抑郁型精神分裂症),经过许多医生治疗,不见丝毫效果。允惠和尚的哥哥,立誓要治好允惠的病,便求助于孙思邈。孙思邈诊脉后说:“只要设法让病人安睡,醒来便可愈。”他给允惠和尚吃了很多咸的食物,半夜时分,允惠和尚大叫口渴,孙思邈令人再进咸汤少许。而后,他才用温酒调了些药粉给允惠和尚吃。允惠和尚渴极,一口饮尽。不一会儿允惠和尚便入睡了,过了两天两夜才醒过来。此时,其癫病已十去八九。病人经调理痊愈后,人们问孙思邈,此为何种疗法。孙思邈回答说:“睡法。”

人的一生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好的睡眠是对人体的定期修复,也是对人体的不断“充电”,对恢复体力,增加智力,保证健康都十分重要。

好的睡姿会给睡眠质量带来非常大的帮助,睡时取右侧卧位,微曲双腿,全身自然放松,一手屈肘放枕前,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这样脊柱自然形成弓形,四肢容易变动,全身肌肉松弛,有利于肌肉组织休息,消除疲劳。同时,右侧卧可使心脏处于较高位置,有利于心脏排血并减轻其负担。

相关推荐

冬季如何养生保健 早点睡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句俗语:春困秋乏夏打盹儿,睡不醒的冬仨月。中医讲究春发夏长秋收冬藏,冬天是养精蓄锐的季节。 方法: 冬季养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益于阳气潜藏,阴津蓄积;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立春吃什么好 吃红枣养脾胃

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说过:“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立春养生宜少吃酸的,多吃甜的。中医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所以立春养生少食酸味食品。而人们在春天里的户外活动比冬天增多,体力消耗较大,需要的热量增多。但此时脾胃偏弱,胃肠的消化能力较差,不适合多吃油腻的肉食,因此,热量可适当由甜食供应。红枣正是这样一味春季养脾佳品。

感冒能食疗吗

食疗为饮食治疗的简称,又可称食治,即应用食物对疾病进行治疗或调理。其原理在于食物不同的性味,因此可以调节器官与脏腑的功能,同样可以达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等目的。从近代科学看,不少食物特殊的营养与成分,可以提高机体自身的免疫力,或是促进代谢,从而增强抗病能力以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所以早在唐代一位名医孙思邈便已说过“食能排邪而安脏腑”。 感冒乃遭受风邪而起,或兼寒,或兼热,或夹湿,或夹暑,多种分型,为此食疗也须辨证,施用不同的菜肴,食品,饮料或佐餐等。事实证明,不少病例不必药治

奈李是凉性还是热性 清肝利水

唐代名医孙思邈谓“肝病宜食之”;《素问》亦称李味属肝;《医林纂要》认为李可“养肝、泻肝、祛瘀”;《泉州本草》称李“清湿热,解邪毒,利小便,止消渴”作用。古代多将李用于治疗肝脏疾患。

毛桃的营养价值 补气润肺

唐代名医孙思邈称毛桃为“肺之果,肺病宜食之”;毛桃中富含蛋白质、脂肪、磷、钙、铁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等多种矿物质,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纤维化、肺不张、矽肺、肺结核等肺病很好的辅助作用;经常吃毛桃,可起到养阴生津、补气润肺的保健作用。

怀孕第一二月如何养胎

怀孕第一二月如何养胎 孙思邈的医学巨著《千金要方》中,记载孕妇怀胎十月的逐月养胎法,现简介孕早期养胎法。 1.妊娠第一月应注意睡眠的环境要安静,无噪声打扰,更不能受到惊吓。饮食上注意摄取富营养的食物,并且要煮熟煮透。 2.妊娠第二月孕妇慎戒房事。 3.妊娠第三月孕妇静心养息,怡养性情,以安和气血。坐立、行走要保持正确的姿势,多接触美好的事物,始终保持精神愉快。做胎儿体操早晚平躺在床上,腹部放松,手指轻按腹部后拿起,让胎儿感觉每次5-10分钟即可。 孙思邈的医学巨著《千金要方》中,记载孕妇怀胎十月的逐

阿胶枣的基本介绍

阿胶枣是以上好红枣为原料,添加桂花、陈皮、阿胶等中药成份,精炼制作而成,具口感细腻微苦、甜而不腻、补血养颜的功效。为女性养颜美容之佳品。阿胶枣可以到超市里买现成袋装的,以山西汉波阿胶贡枣最为好吃,就是价格偏高,也可以选择价格偏低的其他品牌的。另外,自己在家制作也很简单。 历史记载:古人“日食三枣、长生不老”之说。大枣,我国首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不可多得的上品。《神农本草经》记述大枣功能“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唐代著名医学家孙

女性贫血吃什么食物好 红枣

对于“一日三枣,青春不老”的红枣,它的补血功能当之无愧地排行第一。药王孙思邈就极力推崇大枣,认为大枣的养气补血叹为观止。 红枣具极其惊人的补血效果,大枣中的氨基酸、维生素、核黄素等及各种微量元素都是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红枣最好以熟吃为主,蒸煮熬汤皆可,营养丰富,健脾养胃,益血宁神。

房间里熏艾草杀病毒吗

能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 经常在房间内熏艾草的话是能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的,早在古时,孙思邈就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将熏烟作为的主要的防疫方法之一,熏艾草时所产生的艾烟具杀菌消毒的作用,同时其含多种挥发油成分,对多种细菌以及病毒都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吃哪些坚果养肾 板栗

孙思邈曾称:板栗为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板栗富含膳食纤维,具健脾、强心、补肾、强筋、补血等功效。每天吃6-7个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