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缓需要与哪些症状进行鉴别
心动过缓需要与哪些症状进行鉴别
心动过缓是指每分钟心率低于60次,常见于窦性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动过缓的患者平时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偶尔会感到头晕、乏力或心前区不适。特别是窦性心动过缓者,由于一般情况良好,所以不大引起人们的注意。心动过缓在诊断的时候除了依据该疾病的症状表现,以及常规的检查外,还需与下列相似的症状进行仔细鉴别。
心动过缓需要与下列症状进行鉴别诊断:
1、窦房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于注射阿托品或运动后,心率可成倍增加,而窦性心动过缓逐渐加快。
2、胎儿心动过缓:见于阵发窦性心动过缓(迷走张力增强),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房结功能异常、母亲低温、长QT综合症),2或3度房室传导阻滞,另外常见于房性早搏未下传。
可以做24小时动态心电holter检查,可以检测到一天的心跳频率、节律。以确定是否夜间心率过慢,指导进一步治疗。
心动过缓的症状
一、心动过缓有什么症状?
老人心动过缓十分常见。如果患者本身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过缓也只是“稍缓”,可能老人平安无事,没有症状出现;但如果频率低于40次/分钟或老人有心脏病在身,情况就会变得凶险:轻则晕倒、重则威胁生命。
窦性心律慢于每分钟60次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健康的成人,尤其是运动员、老年人和睡眠时。其他原因为颅内压增高、血钾过高、甲状腺机能减退、低温以及用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利血平、胍乙啶、甲基多巴等药物。在器质性心脏病中,窦性心动过缓可见。
心动过缓的症状包括眩晕、极度虚弱、气短或意识丧失。如果的心脏发生心动过缓,包含在ICD内的起搏器可以帮助的心脏恢复正常的电脉冲,使其泵出更多血液,以减轻症状。通常,心动过缓的原因是窦房结不能正常工作,或发生心脏内传导阻滞。
二、窦性心动过缓症状
多数窦性心动过缓,尤其是神经性因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者心率在40~60次/min,由于血流动力学改变不大,所以可无症状.也无重要的临床意义。如果不是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则心动过缓另一方面的意义是可减少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休息时间,心室充盈良好,因此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可代偿心率减少,故每分钟的心排血量并无减少。但当心率持续而显著减慢,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又不能增大时,每分钟的心排血量即减少,冠状动脉、脑动脉及肾动脉的血流量减少,可表现气短、疲劳、头晕、胸闷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晕厥,冠心病患者可出现心绞痛。这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心率持续而显著减慢还使室性异位节律易于产生,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容易发生。因为急性心肌梗死时细胞外液的钾离子浓度增高,细胞膜电位负值减少,心室异位起搏点易于发生自动舒张期除极,易于发生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由于心动过缓心肌细胞复极的时间不一致,相邻细胞间电位不等而易产生电位差,这也可引发异位心律。
1.窦性P波频率<60次/min,一般不低于40次/min,24h动态心电图窦性心搏<8万次。
2.P-R间期0.12~0.25s。
3.QRS波正常。
心动过缓病因
引起心动过缓的最常见的原因是病理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
病理性窦性心动过缓(25%):
病理性窦性心动过缓的表现为有不适症状的心跳慢。病因多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甲状腺机能低下、颅内压增高或使用了有减慢心率作用的药物(如倍他乐克、异搏定、洋地黄类药物、利血平等)。
窦性停搏(30%):
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的表现为心跳有较长时间的停搏。引起这种情况的病因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传导系统退行性改变、先天性房室传导组织、心肌炎、心肌梗死等。停搏时间超过3秒是非常危险的,可引起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
对于有症状的心动过缓患者,尤其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或心跳停搏在3秒以上,或伴一过性眼黑、晕厥者应进行积极的治疗。
心悸症状是怎么引起的
心悸的病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心脏器质性病变,有的是由于功能性的因素所致,临床上须加以鉴别,从而进行不同的诊治。常见的引起心悸的病因有以下几种。
一、心律失常
1、过早搏动 如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及室性早搏等。
2、心动过速 如各种原因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动过速及快速型心房颤动、心房补动等。
3、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二、高动力循环状态引起心脏收缩增强
1、生理性 如剧烈运动、大量烟、酒、茶的刺激、某些药物如阿托品、氨茶碱、肾上腺素应用等。
2、病理性 如高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缺氧、嗜铬细胞瘤等。
三、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如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等。
四、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动过缓需要治吗
心动过缓需要治吗?专家指出,心动过缓约占全部心律失常的近三分之一,心动过缓可使人出现憋闷、头晕、乏力、气短等不适,但不同的个体可能会伴有不同的症状表现,所以,并不是说只要心跳每分钟小于60次就属于病态,就一定需要治疗。那么,什么情况下心动过缓需要治疗呢?下面请专家为大家具体解析:心动过缓需要治吗?
心动过缓需要治吗?专家指出,在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需要予以治疗。
一、患者出现头晕、气短、乏力乃至晕厥等症状,明显属于心跳缓慢的症状时,需及时加以治疗。若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威胁生命;
二、患者心跳很慢,每分钟心跳常低于50次,即便活动后心跳次数依然不能升高。此种情况下即便患者没有明显的不适也需及时予以治疗,帮助改善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供血,以避免其功能受损;
三、患者既有心动过缓,又伴有阵发性的心动过速,尽管患者心动过缓时无症状表现,但使用完心动过速的药物后会使心动过缓程度加重;
四、患者有过短暂的心脏停搏。当心脏停搏一旦超过三秒,就有可能导致病人意识丧失等严重后果。
心动过缓需要治吗?专家为我们讲解了当患者出现头晕、乏力、气短甚至昏厥;心跳很慢;既有心动过缓,又伴有阵发性的心动过速;短暂的心跳停搏四种情况下,心动过缓需要予以治疗。祝您早日康复,身体健康!
冠心病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缓是指每分钟慢于60次的窦性心率。一般来讲此种心动过缓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病理性)两种;一些健康老年人在休息和睡眠时可出现,通常无临床症状,我们称之为功能性的。器质性窦性心动过缓,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
冠心病病人何以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呢?这要从冠状动脉解剖部位说起。右冠状动脉有一重要分支为窦房结动脉,该动脉是供应窦房结营养的血管。窦房结是心脏内主管心律的“最高司令部”,一旦窦房结缺血,起搏功能低下则发生了窦性心动过缓。冠心病病人另一个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的原因是由于心前区疼、精神不安等原因引起迷走神经亢进使心率减慢。应该引起注意的是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下壁心肌梗死的早期),经常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如老年人发生剧烈心前区疼,同时伴有心动过缓,就应立即服用急救药物硝酸甘油等;吸氧或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此种心律失常在临床及心电图检查发现心律不齐而缓慢,当心率在50~60次/分时病人多无症状,在50次/分以下时心排血量锐减,所以病人可出现精神不安、头晕、血压下降等症状。窦性心动过缓另一方面的危险性在于易于诱发快速心律失常。
老年人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如何区分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的呢?如果在平静时出现心动过缓,通过运动可提高心律而不出现任何症状,一般来讲多是功能性的。反之,窦性心律持续显著过缓或出现临床症状者应去医院作系统全面检查,以利早期诊断治疗。有些病人需作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试验,以便确诊是否患有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冠心病病人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必须进行特殊治疗,主要是针对冠心病本身进行治疗,通常服用硝酸盐类药物及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卡托普利等),调节血脂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窦性心率很慢以致引起黑蒙和晕厥,则应考虑安装起搏器治疗。需要指出的是此类病人不宜选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此类药物会使心律更减慢加重病情
窦性心律过缓的后果
1、窦性心动过缓会导致血供不足的症状
窦性心动过缓是有心脏的搏动量减少所导致的一种疾病,当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的时候代表着心脏的排出血量会减少,这样的时候会导致患者出现血供不足的现象,会影响心脑肾的正常器官的血液供应。
2、窦性心动过缓也会导致患者出现少尿的症状
导致毒素不能够正常的排出,长时间的这样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发生。
3、窦性心动过缓也会使患者出现头晕心悸的症状
会影响患者正常心脏的血液供应,患者容易出现心律失常或者是出现心力衰竭等现象,另外东西心动过缓的时候容易影响患者脑部的血液供应。
按摩胸部治好心动过缓症
我今年77岁,患心动过缓症有廿多年的病史。长年四肢发软、乏力、没劲,严重时甚至像一口气要沉下去似的。1979年经县人民医院心电图检查,医生诊断为“心动过缓”,每分钟徘徊在40-50次,有十多年。吃药、打针,久治不愈。以后在医生指导下,我每天参加集体晨练,学太极拳,舞太极剑,做医疗保健操,慢跑等数年不间断,病情有了好转,2001年每分钟上升到52次。以后我又采用自我按摩胸部二三年,效果显著。今年体检,心电图显示,每分钟76次,恢复了正常,并且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具体自我按摩方法如下,供同病患友参考。
一、双手掌重叠按摩胸部
脱去外衣留内衣,仰卧床上(冬天睡被窝里),以两乳之间 (膻中)为中心,双掌重叠,右手放底下,先顺时针方向转圆圈,逐步扩大,揉摩50下。再换左手放底下,逆时针方向揉摩50下。
二、深呼吸抹擦胸腹
仰卧或坐床上,双手掌分别按压在脖颈下左右两侧胸前壁上方(云门、中府)上,两拇指着力于胸腹中心线(任脉),同时并行往下,慢慢抹擦至大腿根,呼气,让胸廓尽量收缩、放松;再返回抚摩还到原处,随手慢慢上提,同时吸气,让胸腹尽量扩张。屏气、自然呼吸。如此反复进行鼻吸口呼lo次。做到细、匀、深、长。
三、双手交替拍打前胸
仰卧或坐于床上,先用右手掌拍打左胸脯一下,再用左手掌拍打右胸脯一下。左右两手交替拍打,反复进行,以一手计数,拍打50下。
四、双手交替按摩胸胁腹
仰卧或坐于床上,先用右手掌从右胁肋往左上方推摩经胸口至左肺尖部,再往下经腋窝、胁肋下抹擦到小腹回右侧:再用左手掌从左胁肋往右上方推摩经胸口至右肺尖部,再往下经腋窝、胁肋下抹擦到小腹回左侧。两手交替,上推时吸气,让胸腹慢慢鼓起来;下抹擦时呼气,让胸腹慢慢瘪下去。如此反复进行,鼻吸口呼10下,做到细、匀、深、长,吐故纳新。
五、捏拿内关穴
内关穴在肘横纹上二寸,两筋之间。先用右手拇指端按压在左腕内关上,右手食指抓托住左腕外关穴(在内关对侧),拇食两指同时用力扣揉捻转,一捏一松,行25下。换用左手拇食指捏拿右腕内关,同样行25下。内关有直接影响心脏血液作用。
以上方法,我每天于晚睡前、早醒后在床上各做一遍,约 10分钟。关键在于坚持。按摩胸部能刺激胸腺和有关神经,促进心脏血液循环,保证心血供应,增强肺活量,舒理气机。从而调节和改善了心肺功能。此法对心动过速、心绞痛、冠心病等也有一定的帮助。
心跳过缓有什么坏处
心动过速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在临床工作中,心动过缓却往往被人们忽视,特别是中青年。不少人说心跳慢说明身体好,当然如果他精力充沛,这是经常锻炼的结果,是正常的,但是有些人经常委靡不振,这就要引起特别重视了。病态的心动过缓如果不进行及时纠正,病情可能进一步发展,轻则影响正常生活,重则危及生命。
正常成人的心率在每分钟60—100次之间,如果超过100次称为心动过速,低于60次称为心动过缓。
长期体育锻炼的人、运动员或重体力劳动者,虽然心率只有每分钟50—60次,但精力充沛,无任何不适,不属于病态,这种情况多为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是正常现象,不会影响健康。此外,健康的成人睡眠期间的心率也可在每分钟50—60次左右。
心动过缓是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类型。有些患者平时的基础心率偏慢,在每分钟50—60次左右,甚至低于50次,平时有头晕、乏力、倦怠、精神差的症状。有些患者平时心率可表现为正常,心动过缓可突然出现,下降到每分钟40次以下,可出现头晕、一过性眼黑、乏力、心悸、胸闷、气短、有时心前区有冲击感,严重者可发生晕厥。还有些患者以头晕、乏力、晕厥的症状就诊,检查时可发现心脏间断出现长时间的停搏。
引起心动过缓的最常见的原因是病理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
病理性窦性心动过缓的表现为有不适症状的心跳慢。病因多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甲状腺机能低下、颅内压增高或使用了有减慢心率作用的药物(如倍他乐克、异搏定、洋地黄类药物、利血平等)。
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的表现为心跳有较长时间的停搏。引起这种情况的病因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传导系统退行性改变、先天性房室传导组织、心肌炎、心肌梗死等。停搏时间超过3秒是非常危险的,可引起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对于有症状的心动过缓患者,尤其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或心跳停搏在3秒以上,或伴一过性眼黑、晕厥者应进行积极的治疗。
在心动过缓急性发作时,除针对原发病因进行治疗、停用可减慢心率的药物外,可以使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提高心率。对于心率在每分钟40次或者更慢者,药物提高心率效果不明显,尤其是伴有反复晕厥或晕厥前兆的患者,应置入临时心脏起搏器。
在积极纠正可逆转的原发病因并排除了药物的影响后,如果患者的心动过缓症状不能逆转,则需要置入心脏起搏器。心脏起搏器有火柴盒大小,重量在25—50克之间。脉冲发生器埋在上胸部的皮下,起搏导线经静脉血管送入心脏。起搏器按一定形式的人工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心脏产生有效收缩,从而提高心率,缓解或消除病人的症状,挽救生命。
因此,平时经常有乏力倦怠、心脏不适、头晕、一过性眼黑或晕厥症状者,应当注意数数平静时及有不适症状时的脉搏数。如果不是一个经常爱运动的人,平时白天的心率总是偏慢,尤其小于每分钟50次,或是不适症状出现时患者的脉搏明显减慢,或有很长时间的停搏时应当引起注意,要到医院心内科的心律失常门诊进行详细的检查。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是否具有遗传性呢
心动过缓是由于心脏病变引起博动异常变慢的病理现象,现在还没有证据证明这个疾病直接遗传。
感冒时如果发生心肌炎,可能会引起窦性心动过缓。心电图检查发现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应及时完善检查,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肌酶、心脏彩超,以明确诊断。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应遵照医嘱进行比较和缓的运动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健身操等,量力而行,以不感到头晕不适为度。窦性心动过缓患者不能进行剧烈的运动锻炼。
心动过缓不是遗传性疾病,没有遗传性,但也有家族性窦性心动过缓之说。心动过缓如果太缓有危险性,不过大多数窦性心动过缓无重要的临床意义(心率不低于50次/分钟)。
建议出现心动过缓时,注意进行对症的治疗就行了。看看现在有没有引起头晕等情况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情况是可以继续的观察,用点心宝进行治疗。如果引起了阿斯综合症,是可以安装心脏起搏器的。
老年人胆石症的诊断
胆石症(gallstones)或(choleliths),胆管或胆囊产生胆石而引起剧烈的腹痛、黄疸、发烧等症状之疾病,称为“胆石症”。胆石症是最常见的胆道疾病。那么,胆石症要如何诊断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胆石症的诊断吧!
胆石症疾病的诊断
1、B超、CT检查发现胆结石、胆囊炎。
2、诊断不明时,作腹膜穿刺,可了解是否存在穿孔。
3、右上腹明显压痛,但不一定出现肌紧张或反跳痛。
4、60岁以上老年人,突起右上腹痛。伴发热,黄疸,既往有类似病史。
胆石症的鉴别诊断
1、冠心病。除外与肺炎,肾绞痛,血管栓塞鉴别。
2、急性胰腺炎腹痛较剧烈,常伴休克,上腹痛偏左,Mur-phy征阴性,血,尿淀粉酶高、CT检查可鉴别。
3、急性肠梗阻肠梗阻绞痛多在下腹部,伴肠鸣音亢进,且呕吐频繁,腹胀明显,x线检查可发现肠道气液平面。
4、胃、十二指肠穿孔腹痛程度重,为刀割样持续痛,常呈“板样”强直,x线检查膈下可见游离气体、既往有胃病史。
5、疼痛性质很难鉴别,凡60岁以上病人,有腹痛症状,伴有心悸。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或过缓,血管硬化,高血压,一般术前作心电图,可有效进行鉴别。
以上就是胆石症的诊断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
心动过缓的治疗方法和发病原因
治疗方法
在心动过缓急性发作时,除针对原发病因进行治疗、停用可减慢心率的药物外,可以使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提高心率。对于心率在每分钟40次或者更慢者,药物提高心率效果不明显,尤其是伴有反复晕厥或晕厥前兆的患者,应置入临时心脏起搏器。
在积极纠正可逆转的原发病因并排除了药物的影响后,如果患者的心动过缓症状不能逆转,则需要置入心脏起搏器。心脏起搏器有火柴盒大小,重量在25 —50克之间。脉冲发生器埋在上胸部的皮下,起搏导线经静脉血管送入心脏。起搏器按一定形式的人工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心脏产生有效收缩,从而提高心率,缓解或消除病人的症状,挽救生命。
发病原因
引起心动过缓的最常见的原因是病理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
病理性窦性心动过缓的表现为有不适症状的心跳慢。病因多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甲状腺机能低下、颅内压增高或使用了有减慢心率作用的药物(如倍他乐克、异搏定、洋地黄类药物、利血平等)。
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的表现为心跳有较长时间的停搏。引起这种情况的病因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传导系统退行性改变、先天性房室传导组织、心肌炎、心肌梗死等。停搏时间超过3秒是非常危险的,可引起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
窦性心律过慢饮食禁忌
专家提醒,窦性心动过缓患者需要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应选择低脂、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一些饮食禁忌不可不知,下列食物不符合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的保健要求,具体介绍如下:
(1)窦性心动过缓饮食应禁忌喝酒。喝酒有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的可能,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摈弃烟、酒等不良嗜好。
(2)高盐、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也不适合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吃,常见的有酱菜、腌制食品、奶油、肥肉、蛋黄、螃蟹、鱼子等。常吃这些食物,容易诱发高血压、冠心病等各种心血管疾病,不利于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的病情。
(3)此外,窦性心动过缓饮食禁忌还包括生冷、刺激性食物,如冷饮、凉菜、辣椒、花椒、蒜、芥末等.这些食物都可导致胃部负担加重,刺激迷走神经,增加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风险。
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与生理性或病理性因素有关。发现窦性心动过缓,在注意饮食禁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了解患者的最低心率,以及心动过缓是否由基础性疾病引起。
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每分钟心率不低于50次,未出现严重症状者,可暂不处理。如果心率过低,伴有严重症状,往往属于病理性心动过缓,应积极治疗原发病,进行药物治疗,必要时需植入心脏起搏器。
以上便是关于窦性心律过慢饮食相关知识的介绍。患有窦性心律过慢,患者一定要注意保持饮食的规律性。若是症状不明显的话,无需采取治疗措施,只需要保证心情愉快即可。若是症状严重的话,需要及时就医,以便于能够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