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上巨虚的准确位置图 上巨虚功效作用

上巨虚的准确位置图 上巨虚功效作用

类属:为大肠经之下合穴。

功效:调理肠胃,通腑化滞,行气活血,舒筋活络。

作用机制:1.该穴属胃经,为大肠腑之下合穴,是大肠腑气直接下通止穴,“合治内腑”,故本穴擅长调理肠胃之功能;六腑的特点是“泻而不藏”,以通为顺,以滞为病,故本穴能通腑化滞,行气活血,清利湿热,治疗肠腑气滞的脘腹胀满,腹痛,便秘及湿热壅滞肠腑的肠鸣,泄泻,痢疾,肠痈。2.因阳明经多气多血,本穴通过舒筋活络,补养气血可以治疗下肢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筋脉挛急的实证,以及经脉,肌肉失养之虚证。

上巨虚和下巨虚位置图 上巨虚和下巨虚的区别

上巨虚和下巨虚虽然同属于足阳明胃经,都具有调肠胃,通经络的作用,但各自的功用仍然有所不同,上巨虚主治大肠的病症,下巨虚治疗小肠的病症效果更佳。

上巨虚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上巨虚常用配伍治疗

1.配中脘,足三里,大横,公孙,合谷,神阙,针刺泻法,针后加灸,温中散寒,治疗寒积中焦之腹中切痛,肠鸣。

2.配下脘,梁门,天枢,曲池,支沟,四缝,针刺泻法,消积导滞,治疗饮食积滞之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等。

3.配天枢,合谷,阴陵泉,下巨虚,内庭,针刺泻法,清热除湿,治疗湿热泄泻。

4.配天枢,阴陵泉,水分,关元,神阙,针刺泻法,针后加灸,温中散寒,理肠化湿,治疗寒湿泄泻,腹痛肠鸣。

5.配行间,气海,太冲,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理气,治疗气滞泄泻。

6.配中脘,天枢,足三里,脾俞,关元俞,针刺补法,健脾和胃,化湿止泻,治疗脾虚泄泻。

上巨虚和下巨虚的位置及功效

位置

上巨虚在胫、腓骨间之巨大空隙处,跷足抬脚,在巨大空隙处之上方,上巨虚属于足阳明胃经,为大肠之下合穴。而下巨虚在人体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功效

上巨虚和下巨虚是人体常见的穴位,都属于足阳明胃经腧穴,经常进行按摩可以治疗胃肠道疾病;其中上巨虚主治大肠的疾病,比如便秘、过敏性肠炎等;而下巨虚对于小肠疾病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比如痢疾、泄泻等。

上巨虚的准确位置图 上巨虚保健按摩方法

用拇指指腹按揉本穴,每次1-3分钟,能健脾和胃,改善肠胃消化不良,肠鸣,泄泻,便秘,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保养下肢。

上巨虚和下巨虚位置图

上巨虚位于足三里穴下3寸,下巨虚位于足三里穴下6寸。先找到足三里穴,由此往下四横指,就是上巨虚,上巨虚再往下4横指,即为下巨虚。

足三里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上巨虚和下巨虚位置图 上巨虚和下巨虚保健用法

1.慢性腹泻,大便稀薄的患者,可用艾条先灸下巨虚,再灸上巨虚,每穴3-5壮,坚持数日即可缓解症状。

2.拇指揉按上巨虚5-10下,然后自上巨虚向下巨虚推按10下,再按下巨虚5-10下,反复3-5次,可以起到调理肠胃,缓解便秘的作用。

下巨虚在哪里

下巨虚穴的位置,位于人体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即:上巨虚穴下3寸。

长强的针刺方法 长强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清热利湿,调理下焦。配天枢,合谷,阴陵泉,上巨虚,下巨虚,针刺泻法,治疗湿热泄泻;配合谷,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气海,针刺泻法,治疗湿热痢疾;配次髎,上巨虚,承山,三阴交,大肠俞,针刺泻法,治疗大肠湿热便血;配三阴交,阳陵泉,膀胱俞,中极,针刺泻法,治疗湿热淋癃;配中极,下髎,血海,三阴交,支沟,针刺泻法,治疗湿热下注之阴部湿痒。

2.配腹结,合谷,曲池,支沟,天枢,上巨虚,针刺泻法,清热通腑,治疗热结便秘。

3.配阴陵泉,上巨虚,内庭,大肠俞,承山,针刺泻法,泻热消壅,清利肠道,治疗大肠燥热,血络瘀滞之痔疾。

4.配百会,脾俞,足三里,上巨虚,针刺补法,益气提升,治疗气虚下陷之脱肛,阴挺等。

5.配大椎,神门,身柱,膻中,丰隆,三阴交,太冲,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化痰,安神定制,治疗痰浊痹阻络窍之痫证,癫证,狂证等。

6.配身柱,承山,间使,三阴交,针刺平补平泻法,舒筋活络,强筋健骨,治疗督脉为病之腰脊,尾骶骨痛。

小儿消化不良推拿图解 揉按上巨虚

定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推拿手法:用拇指指腹按揉上巨虚1-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功效主治:揉按上巨虚具有通经活络,调和肠胃的作用,主治消化不良,胃肠炎,泄泻,便秘,下肢经络,膝关节肿痛等病症。

下巨虚的准确位置图 下巨虚功效作用

类属:为小肠经之下合穴。

功效:调理肠腑,行气活血,舒筋活络。

作用机制:1.该穴属胃经,为小肠经之下合穴,“合治内腑”,故本穴擅长调理肠腑,行气止痛,止泻,治疗小肠气痛,泄泻等;2.由于阳明经循乳里,该穴通过清泻阳明湿热可用于治疗乳痈;3.本穴通过舒筋活络可治疗下肢痿痹。

上巨虚的定位在哪里

上巨虚的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外膝眼”(膝盖骨下部外侧的浅窝)下面6寸,横向则距离小腿骨棱外边食指粗细的位置。

作用主治

上巨虚属足阳明胃经,同时又是大肠的下合穴,下合穴是六腑之气在人下肢上汇聚的穴位,而且只是在下肢上的3条阳经上汇聚,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上巨虚在治疗脾胃疾病方面的独特作用。它能够调和肠胃,行气化瘀,整肠止泻,通经活络,多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肠鸣,腹痛,泄泻,便秘,下肢痿痹,脚气等症。

保健按摩手法

将手握成拳头,中间突起的四个关节并排在一起,从膝盖一直往下推,推到脚踝处,这样不但可以刺激到上巨虚,还同时刺激到了胃经上的很多穴位,对于治疗腹泻等肠胃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上巨虚和下巨虚的位置在哪里

上巨虚和下巨虚位置图

上巨虚位于足三里穴下3寸,下巨虚位于足三里穴下6寸。先找到足三里穴,由此往下四横指,就是上巨虚,上巨虚再往下4横指,即为下巨虚。

足三里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上巨虚和下巨虚的区别

上巨虚和下巨虚虽然同属于足阳明胃经,都具有调肠胃,通经络的作用,但各自的功用仍然有所不同,上巨虚主治大肠的病症,下巨虚治疗小肠的病症效果更佳。

上巨虚和下巨虚的作用

上巨虚为大肠的小合穴,下巨虚为小肠的下合穴。经络中的下合穴是指脉气从足三阳经上分出,注入六腑的部位,所以下合穴和六腑的关系非常紧密。小肠,大肠作为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之一,基本任务就是参与体内的各种代谢与排泄。现代人“文明病”,“富贵病”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机体新陈代谢与排泄功能的障碍与紊乱,因而,像体内营养过剩,脂肪堆积,形体肥胖等疾病,都可取上,下巨虚穴进行必要的调整。

上巨虚功能主治:理气和胃,消积化滞,疏经调气,清利湿热,主治腰痛,痢疾,肠鸣,便秘,泄泻,肠痈,下肢瘫痪等。

下巨虚功能主治:调理肠胃,疏通乳络,主治小腹痛,腰脊痛引睾丸,乳痈,下肢痿痹,肋间神经痛。

上巨虚和下巨虚保健用法

1.慢性腹泻,大便稀薄的患者,可用艾条先灸下巨虚,再灸上巨虚,每穴3-5壮,坚持数日即可缓解症状。

2.拇指揉按上巨虚5-10下,然后自上巨虚向下巨虚推按10下,再按下巨虚5-10下,反复3-5次,可以起到调理肠胃,缓解便秘的作用。

相关推荐

巨骨的准确位置 巨骨穴功效作用

类属:为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处。 功效:舒筋利节,理气通络,化痰散结。 作用:1.巨骨穴属手阳明经,位于肩关节,并与阳跷脉相交会,其舒筋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甚强,为治疗肩背上肢沉重,酸痛,屈伸,抬举不利,功能障碍诸疾要穴;2.该穴具有通经理气,化痰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瘰疬,瘿气。

天枢如何针刺 天枢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下脘,梁门,璇玑,腹结,梁丘,上巨虚,针刺平补平泻法,消食导滞,治疗食滞胃肠之绕脐痛,腹胀,呕吐,不嗜食。 2.配二间,上巨虚,大肠俞,针刺泻法,理肠导滞,治疗积滞内停之腹痛肠鸣,或腹泻,或便秘,或里急后重,下利不爽。 3.配风池,合谷,中脘,足三里,阴陵泉,针刺泻法,至阳穴针后加灸,散寒化浊,和胃止泻,治疗寒湿中阻滞脘闷腹痛,肠鸣泄泻。 4.配曲池,上巨虚,大肠俞,关元,针刺泻法,针灸兼施,温经散寒,和肠止泻,治疗感受寒邪或内伤生冷不洁食物之腹痛,腹泻。 5.配下巨虚,合谷,足三里,公孙,合谷针刺

大横的作用与好处 大横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中脘,天枢,合谷,上巨虚,清热利湿,通调肠腑,治疗湿热痢疾,绕脐腹痛等。 2.配中脘,足三里,天枢,关元,神阙,公孙,针刺泻法,灸神阙,关元,治疗寒积腹痛,洞泄,便秘等。 3.配大肠俞,支沟,腹结,上巨虚,清热通腑,治疗热结便秘。 4.配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健脾和中,治疗脾虚腹痛,泄泻等。

脊中的意思是什么 脊中的配伍疗法

1.配足三里穴、中脘穴:治腹胀胃痛; 2.配上巨虚穴、下巨虚穴:治腹泻痢疾; 3.配鸠尾穴、大椎穴、丰隆穴:治癫痫; 4.配肾俞穴、太溪穴:治腰膝痛; 5.配至阳穴、阳陵泉穴、胆俞穴:治黄疸。

按摩手法解酒肠胃不适

在中医里面认为,经常做穴位按摩,可以帮助健胃消食、化积滞等胃部养生。足三里、下脘、四缝等这几个穴位就是肠胃问题的关键穴位。 足三里穴 脾胃是后天之本,足三里就是人体里的一株灵芝仙草,用好它,几乎包治百病。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对消化系统有双向良性调节的作用,比如腹泻了按摩它可以止泻,便秘了按摩它可以通便。我们中医里有句话叫“肚腹三里留”,大致意思就是胃肠消化方面的问题,用足三里里就能治好。养胃护胃,扎针的方法效果好,按摩、刮痧等其他方法效果也一样。 四缝穴 四缝是经外奇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用穴。四

刮痧刮不好会怎么样 胃胀气刮痧哪个地方

取穴: 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均取双侧)。 治法: 用刮痧法中的补法,先刮天枢,再刮足三里、上巨虚至皮微红充血为止。每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 腹部术后腹胀。屡用效佳。天枢穴施术要避开手术切口处,可向左或右移开0.5寸处即可。 取穴: 脊柱两侧,胸8至腰骶椎及其两侧,脐侧区,下腹部,膝眼下。 治法: 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骶4)轻刮3行,至泛红为止,再重点刮胸8~12与腰骶椎及其两侧,用平泻法共刮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脐侧区、下腹部、膝眼下。每日1次。 主治: 腹胀或与腹痛并见。临床屡用

上巨虚是哪条经的

上巨虚穴,经穴名。见《千金翼方》。《灵枢。本输》名巨虚上廉。属足阳明胃经。大肠之下合穴。穴义为,胃经气血在处于较低的天部层次。 1、上巨虚:上,上部也。巨,范围巨大也。虚,虚少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处于较低的天部层次,较高的天部层次气血物质虚少。 2、本穴物质为足三里穴传来的气化之气,因其气水湿较多而滞重,至本穴后所处为较低的天部层次,天之上部的气血相对处于空虚之状,故名。巨虚上廉穴等其余穴名之名意与上巨虚同,上廉穴,指上部气血物质虚少、廉洁之意。 3、大肠合穴: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其性及

上巨虚在什么位置 上巨虚的临床应用

1、主穴:中脘 天枢 上巨虚 阴陵泉 2、配穴:寒湿内盛者,配神阙;湿热伤中者,配内庭、曲池;饮食停滞者,配下脘、梁门。 3、方义: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以健运中州,调理气机;天枢为大肠之募穴,穴居腹部,上巨虚为大肠之下合穴,“合治内腑”,两穴募合相配,调理胃肠气机,运化湿滞作用显着;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善于健脾化湿。 1、主穴:合谷 天枢 上巨虚 三阴交 2、配穴:湿热痢者,配曲池、内庭;寒湿痢者,配中脘、气海;疫毒痢者,配大椎、十宣放血;噤口痢者,配内关、中脘;休息痢者,配脾俞、神阙、足三里;纳呆

怎样找天枢的准确位置 天枢的配伍功效

1、配上巨虚,有解毒清热化湿的作用,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 配足三里,有和中止泻的作用,主治小儿腹泻。 2、配上巨虚、阑尾穴,有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急性阑尾炎。 3、配大肠俞、足三里,有温通气机,调理肠腑的作用,主治肠炎 。 4、配中极、三阴交、太冲,有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儿童消化不良怎么按摩

揉按中脘 定位: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按摩:用拇指指腹轻柔匀速地回旋按揉中脘穴。 揉按天枢 定位:天枢位于腹中部,距脐中2寸。 按摩:用拇指指腹匀速回旋按揉天枢穴2-3分钟。 揉按合谷 定位:合谷位于手背的第一,第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按摩:用拇指指腹匀速回旋按摩两手的合谷穴,至潮红发热为度。 揉按足三里 定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处。 按摩:用拇指指腹依次按揉足三里,以皮肤潮红发热为度。 揉按上巨虚 定位:上巨虚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处。 按摩:用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