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胃中干燥,因 转属阳明是何含义

胃中干燥,因 转属阳明是何含义

问曰:何缘得阳明胃实之病?答曰: 由邪在太阳时,发汗,若下,若利小便,皆为去 邪而设,治之诚当,则邪解而愈矣。如其不当, 徒亡津液,致令胃中干燥,则未尽之表邪,乘其 燥热,因而转属阳明。为胃实之病者有三:曰不 更衣,即太阳阳明脾约是也;曰内实,即正阳阳 明胃家实是也;曰大便难,即少阳阳明大便难是 也。三者虽均为可下之证,然不无轻重之别,脾 约自轻于大便难,大便难自轻于胃家实。盖病脾 约大便难者,每因其人津液素亏,或因汗下利小 便,施治失宜所致。若胃实者,则其人阳气素 盛,胃有宿食,即未经汗下,而亦人胃成实也。 故已经汗下者,为夺血致燥之阳明,以滋燥为 主;未经汗下者,为热盛致燥之阳明,以攻热为 急。此三承气汤、脾约丸及蜜煎、土瓜根、猪胆汁导法之所由分也。

湿热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者,每兼厥阴风木,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下,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乾呕,发痉发厥,而提纲中不言及者。

湿热属于中医中的体质之一,一般出现湿热体质的患者,一般性格都比较容易急躁,遇事也容易心烦意乱。在发病初期的时候,患者时常会出现口干舌燥,浑身乏力,头晕等病症的发生。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调理好心情,避免过度的忧虑烦躁。若有时间还可以多增加一些户外的运动,比如跑步,篮球等,这有助于改善身体体质。

巨髎是什么意思

巨髎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面目恶风寒,巨髂主之”。属:足阳明胃经。手足阳明、阳蹻之会。足阳明胃经与阳跷脉交会穴,跷脉足阳明之会。穴位含义为,胃经浊气在此化雨冷降地部。

1,巨髎穴:巨,大也,形容穴内气血场覆盖的区域巨大。髎,孔隙。该穴名意指胃经天部浊气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本穴物质为四白穴传来的天部之气,行至本穴后 散热化雨冷降,而因本穴位处天之上部(头面的天部),降地之雨覆盖的区域大,名为之巨,又因其降地之雨细小,如由孔隙漏落一般,名为之髎,故名。

2,跷脉足阳明之会:本穴物质既有天部之气又有地部之水,气血物质同合跷脉阴阳相济之性,故为跷脉足阳明之会。

怎么解释伤寒,其脉微湿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

此承上条辨发热、头痛、身疼、恶 寒、吐利等证,为类伤寒之义也。若有前证而脉 浮紧,是伤寒也。今脉微涩,本是霍乱也。然霍 乱初病,即有吐利;伤寒吐利,却在四五日后, 邪传人阴经之时,始吐利也。此本是霍乱之即呕 吐,即下利,故不可作伤寒治之,俟之自止也。 若止后似欲大便,而去空气,仍不大便,此属阳 明也。然属阳明者,大便必硬,虽大便硬,乃伤 津液之硬,未可下也,当俟至十三日经尽,胃和 津回,便利自可愈矣。若过十三日大便不利,为 之过经不解,下之可也。

辛夷的功效与作用 通塞利窍

《医学正传》云:“鼻为肺窍,“其经脉所至,专属阳明,自山根以上则连太阳督脉以通于脑、故此数经之病皆能及之。”辛夷能入肺、胃等经,引诸经清阳上行于鼻,祛邪止涕、通塞利窍。凡诸鼻塞流涕、香臭不闻,皆宜用之。

针灸是什么 一、针灸治疗疑难杂症六方

1、口 苦:目前国内外均无药物治疗。中医理论认为此症为三焦经热。用三棱针刺关冲穴放血一滴如绿豆大,隔天一次,两次可愈。 -

2、口 臭:此为常见之症,目前国内外均无特效药物治疗。中医理论认为此症为心经热。针刺大陵穴,一天一次,两次口臭自除。 -

3、胁肋痛(肋神经痛):此为常见之症,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针刺支沟穴,一天一次,两次可愈。此法简单效佳,不可轻之。 -

4、疟 疾:针刺大椎、期门(泻)、关元,针后各灸九壮。翌曰针风池(泻)、中脘(泻)、针后灸中脘九壮。第三天,针天枢(泻)、肓俞(泻),针后各灸九壮。以上为一疗程。无发病时,针一疗程;发病时,针二疗程。有立竿见影之效且多不复发。 -

5、失 眠:针大椎、陶道、心俞。效佳。 -

6、嗜 睡:针大椎、陶道、脾俞。有立竿见影之效,最多针二次就可痊愈。 -

功能:发汗、止汗

主治:用于表虚表实之汗证(自汗、无汗)

方义:复溜属肾经经穴,补之可温肾壮阳,卫外固表,泻合谷可清气分之热,热清表固而汗止;补合谷轻扬走表而托邪,泻复溜玄府不固,故而汗出。

功能:醒神开窍

主治:一切卒急昏厥

方义:百会为手、足三阳与督脉、厥阴肝脉之会,具有通阳安神,缓解厥阴筋急,清醒头脑之功。水沟为督脉和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督为诸阳之海,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泻此穴具有通泄督脉,清理阳明,调整气机,开窍救急之功。风府为足太阳经、阳维脉和督脉之会穴,刺此穴,以搜脑府之风邪。三穴相伍,能是关窍立开,随之苏醒,言语自如,转危为安。

功能:疏通气血,搜风除湿

主治:凡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如中风,偏枯,诸痹等上肢疾患。

方义:二穴俱属手阳明,肩髃卧针能疏通,曲池走而不守,故上肢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皆可治之。

4、 环跳、阳陵泉(治下肢之主方)

功能:疏筋利节,调和气血

主治:中风偏枯、诸痹不仁、痿废不用等下肢疾患。

方义:两穴均属足少阳经,能舒通宣散。阳陵泉又是筋会,具有舒筋利节之功,环跳搜经络之风,二穴相应,相得益彰。

功能:舒筋利节,清利疏泄

主治:上下肢麻痹,胸胁疼痛,热结肠胃之腹胀便浊。

方义:曲池、阳陵泉居肘膝之处,皆属大关节,肘部曲池行气血通经络,清肺走表。阳陵泉又能舒筋利节,泄肝胆清里,是方功能宣通下降,又能分浊泻火,肝肺气郁胸胁作痛,或热结肠中及胃,腹胀便浊,借之清利疏泄。 -

功能:清热凉血,祛瘀生新

主治:妇女经闭,崩漏带下,积聚毒疮,诸般肿痛,瘈疭热厥。

方义:曲池性游走通导,善清热搜风,三阴交为三阴经之会,属肝脾肾之枢纽,为治疗血分要穴。两穴配伍,则血分之瘀滞、热毒自清。

功能:益气养阴,健脾补虚

主治:脾胃虚寒、纳谷不香、饮食不化、食少纳呆、形瘦身弱、或呕或泻,腿脚麻木、疼痛。

方义:三里升阳益胃,三阴交滋阴健脾,乃虚损治疗不可缺少。胃强脾弱,阳亢阴亏,补三阴交而泻足三里,为补阴之中兼行清浊。又阳虚气乏,风湿客邪成痹,腿胫麻木疼痛时作,一以振阳,一以和阴,则有舒筋理痹之功。

功能:调和肝脾,舒肝健胃

主治:肝胃不和之症,如吞酸口苦,泄泻呕吐,下肢痿痹。

方义:阳陵泉为胆经合穴,泻之以肃清净之府,平肝火之上逆,胆府清疏,胆汁入胃,化食消滞;三里为胃府合穴,泻三里,以导胃中之浊气,使其浊阴得降,清阳自生,两穴配伍,对肝胃不和之症,用之有效。阳陵泉为全身之筋会,大有舒筋利节,搜风祛湿之力;足三里有通阳活血渗湿散寒之功,固又可治诸痹、膝关节痛、筋挛历节、痿躄脚气。

功能:宣导气血,镇肝熄风

主治:癫痫狂邪各症,手足抽搐,小儿惊风,中风昏迷、口禁不开等。

方义:合谷属手阳明原穴,为阳主气;太冲属足厥阴原穴,为阴主血,两穴皆为气血通行之关,故为治气血失常疾病之主方。

功能:降逆通便

主治:大便秘结

方义:丰隆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别走太阴,其性通降,阳陵泉为胆之合穴,亦有沉降之能,二穴同用有承气之功,而无承气之峻猛,治大便秘结,甚为稳妥。

功能:补肾壮阳,导滞清浊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奔豚、疝瘕、遗精阳萎、小便不利、妇女月经诸疾。

方义:气海为任脉之要穴,是本经脉气所发,生气之海,气血所会,呼吸之根本,藏精之府,故为下焦之要穴。针宜补法,犹如釜底添薪,蒸蒸不衰。天枢以分利水谷,吸收精微,传话糟粕,清导浊气,为其所长。两穴配伍,具有振奋下焦阳气,清浊导滞,非常适应于下焦积寒与痼冷。

中医对喉咙痒的辨证分型

咽喉之证,有内伤外感,或凉或热,或虚或实,或有传染或无传染之殊。今试逐条详论之于下。伤寒 病恒兼有咽喉之证。《伤寒论》阳明篇第二十节云:“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亦不痛。”按此节但言咽痛,未言治法。乃细审其文义,是由太阳初传阳明,胃腑之热犹未实(是以能食),其热兼弥漫于胸中(胸中属太阳当为阳明病连太阳),上熏肺脏,所以作咳,更因咳而其热上窜,所以咽痛。

中医对喉咙痒的辨证分型:

1.外袭侵袭,上犯咽喉

主证:咽喉疼痛,吞咽不利。偏于风热者,咽痛较重,吞咽时加重,发热、恶风、头痛、咳痰黄稠,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检查见咽部黏膜鲜红、肿胀,或颌下有臖核。偏于风寒者,咽痛较轻,伴恶寒发热,身痛,咳嗽痰稀,舌淡,脉浮紧; 检查见咽部黏膜淡红。

2.肺胃热盛,上攻咽喉

主证:咽部疼痛较剧,吞咽困难,发热,口渴喜凉饮,口气臭秽,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洪数。检查见咽部红赤肿胀明显,吞咽困难,颌下有臖核。

3.肺肾阴虚,虚火上炎

主证:咽部干燥、灼热感,疼痛不适,午后较重,或咽部哽哽不利,干咳少痰而黏,或痰中夹有血丝,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细数。检查见咽部 黏膜暗红,或咽部黏膜干燥少津。

消化的记载

消,削减、减小的意思,表示有形的物体体积的减少,也用于描述无形的物质、能量、时间的减少。消从水字边,原指固体的冰雪体积减小,变成液态的水。消的同音同义词“销”和同义词“烁”描述的就是固体的金属融化成液态。

消在《黄帝内经》中使用很广泛。如形容脑髓骨髓减少——《灵枢·决气》:“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灵枢·痈疽》:“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阳留不发,消脑留项,名曰脑烁,其色不乐,项痛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可治。”

形容人体消瘦——《素问·疟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素问·风论》:“其热也则消肌肉。”《灵枢·五变》:“热则消肌肤。”

形容有形或无形病邪消失——《灵枢·刺节真邪》:“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瘅热消灭,肿聚散亡。”

形容气的耗减——《素问·举痛论》:“悲则气消。”《素问·阴阳别论》:“是故刚与阳,阳气破散,阴气乃

回到我们所说的消化的主题——《灵枢·五变》:“胃中热则消谷。”《灵枢·大惑论》:“谷消则善饥。”《灵枢·经脉》:“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

总体来说,消表示的是量变,同一种物质的量减,也就是所谓的消到了极处,就是消失、消散、消亡、消灭。但是根据能量守恒的原理,这种量变导致了质变,“化”就应运而生了。

化的意思就是转化,质的变化,新的物质的化生。我们常说的天地造化、腐朽为神奇、化干戈为玉帛、庄周化蝶,都是这个意思。

就消化而言,大块的肉,成条的面,成颗粒的米,硬脆的蔬菜水果经过我们的口腔咀嚼、胃的研磨形成了乳糜,这就是消的过程。大块的猪肉消磨得再小,它还是猪肉。当它经过酶的作用重新组合,变成人体的组织的时候,这个过程就被称作“化”了,这就是“吃猪肉长人肉”了。

有的病人食欲不振,吃不进东西;有的则是食入即吐;有的是吃什么拉什么,这都是不消。消且不能,更谈不上化了。这一般是阳明胃肠出了问题,以实寒、虚寒为多见。

还有的病人,吃不了多少,却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处在虚性亢奋状态,比如诸葛亮、雍正皇帝、李贺之类。他们属于能化不能消的人,只不过化的都是自身的精血,用来提前透支生命了。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有的病人倒是能吃能喝,比如糖尿病,古人称为消渴。病人身体在逐渐消瘦,体力在下降,尿量却在增多。再如古代著名的老将廉颇,到了老年饭量仍然很大,但是一顿饭的功夫就去了三回厕所,其特点就是能消不能化,不能把摄入的营养转化成自身的组织和能量。还有的病人也是能吃,倒也不过多上厕所,却不停地长肉长脂肪。这也属于能消不能化,问题出在少阳,即三焦和胆的功能衰弱,无法把有形的物质转化成能量。

对于水的消化,千万别以为,喝水就能直接补充体液,如果没有小肠泌别清浊、膀胱的气化蒸腾,那些水要么穿肠而过,要么畜积中毒。喝得多尿得多,越喝越干燥,或喝凉水也长肉的例子不胜枚举。我历来反对不分青红皂白早晨起来先灌自己两杯水的做法,也反对输液。水和水不一样,起码应把输的液体温度加热到和人体体温相当。

消饮食的功能在于阳明胃和大肠,化食的功能在于少阳三焦和胆,化水的功能在于太阳小肠和膀胱。六腑为阳,饮食属阴,阴阳和合,生机盎然。

荨麻疹针灸治疗方法 荨麻疹针灸基本治疗法

治法:疏风和营,以手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用泻法,风寒束表或湿邪较重者可灸,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针灸处方:曲池,合谷,血海,膈俞,委中。

配穴:风邪侵袭者,加外关,风池;肠胃积热者,加足三里,天枢,湿邪较重,加阴陵泉,三阴交;血虚风燥者,加足三里,三阴交,呼吸困难者加天突,恶心呕吐者,加内关。

针灸方义:曲池,合谷同属阳明,善于开泄,既可疏风解表,又能清泻阳明,故凡荨麻疹不论是外邪侵袭还是肠胃蕴热者用之皆宜,本病邪在营穴,膈俞为血之会,委中与血海同用,可调理营血而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效。

阳溪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阳溪穴类属功效

类属:阳溪穴位手阳明大肠经经穴,属火。

功效:清泻阳明,通经活络,舒筋利节,清热散风,定惊安神。

主治:1.头痛,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2.热病心烦,癫狂。3.腕臂酸痛。

处暑养生早睡早起

天文含义

太阳黄经150度,夏季的暑热即将结束。“处”,有散、藏之意,处暑,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

季节特点

白天热,早晚凉。民俗意义上一般认为立秋之后就是秋天,而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说,北半球在秋分之后才正式进入秋季。而处暑恰巧处于这两个“秋季”中间,自然也就具有双重特点。

一方面,处暑仍具有“暑气”。由于从地理意义上还没有进入正式的秋季,所以处暑还有夏季“热”的特点。

另一方面,处暑已有秋燥。处暑代表暑气的结束,紧接着就要迎来秋燥,所以处暑也兼备秋季“燥”的特点。

中医调护

《黄帝内经》认为,处暑后阳消阴长,也就是阳气减弱、阴气增长。这种特征与人们的饮食起居都有密切联系。

中医认为,处暑占有“暑”和“燥”两种外邪。所以,这个季节要早睡早起,早睡可以收敛阴气;早起可以舒展阳气。此时,穿衣宜秋冻,散掉夏季在体内蕴结的湿热之气。

饮食养生

处暑属于长夏,这个季节的饮食养生讲究淡补。虽然已经立秋,但是此时不宜“贴秋膘”。淡补,也就是饮食清淡,用“淡”来养生。因为这个季节仍有暑气,脾胃功能较弱,过食辛辣、油腻容易造成食积。

而且,因为处暑也有“燥”的特点,辛辣等刺激性的饮食会助长肺气,肺气旺则会伤肝,所以处暑时节的饮食应该“少辛多酸”。

淡补,既可以避免肺旺伤肝,又可以避免伤脾,同时满足了处暑季节的“暑邪”和“燥邪”。饮食主要以清热化湿、健脾化湿、润肺滋阴等为主。

水果:梨、葡萄蔬菜:百合、菠菜、莲藕、银耳

禽类:鸭子、鸭蛋粮食:粳米、薏米、红小豆

药材:西洋参饮品:水、牛奶

代表药膳:西芹百合+红小豆粥

红小豆粥功效:红小豆有清热利湿的作用,粳米可以滋阴益气,两者一起煮粥既能祛暑湿又能润秋燥。

西芹百合功效:西芹可以清热祛暑,百合具有滋阴润肺的作用,但脾胃虚寒者不宜。

相关推荐

舌头中医诊治

舌头1、正常舌 舌象:舌质淡红,胖瘦适中,舌苔薄白而干润适度。 2、淡白舌 舌象:舌质淡白,舌体胖嫩,舌苔白色稀薄。 意义:多为气虚弱或气血不足。 3、苍老舌糙苔 舌象:舌质淡红、苍老、白苔满布、微黄、粗糙如砂石。 意义:湿阻脉络、津不上承、或暴热伤津。 4、淡白舌白苔 舌象:舌质淡白、白苔满布,中部厚如积粉。 意义:阳虚热浮,可见于阳虚而外感湿热。 5、淡白舌黑燥苔 舌象:舌质淡白,舌体胖,舌苔灰黑燥裂。 意义:脾失健运、湿浊不化、痰湿上蒙清窍。 6、淡红镜面舌 舌象:舌质淡红而嫩,边有裂纹,舌面光莹

男人吃姜的好处

男人吃姜的两大好处 吃鲜生姜的好处:增食欲,缓衰老。中老年男性常会因寒、食欲不振导致身体虚弱,可常含服鲜姜片,刺激液分泌,促进消化。鲜姜不如干姜那样有强烈的燥性,滋润而不伤阴,每天切四五薄片鲜生姜,早上起来饮一杯温开水,然后将姜片放在嘴里慢慢咀嚼,让生姜的气味在口腔内散发,扩散到肠内和鼻孔外。 吃干姜的好处:治疗肾虚阳痿。干姜温中散寒,健活血,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此药膳可治疗由于肾阳虚衰引起的阳痿、畏寒肢冷、腰疼、腰膝酸软、倦怠等。不过,姜属辛温食品,只能在受寒情况下应用,但也不能用太多,

承泣的意思什么

1.承泣:承,受也。泣,泪也、水液也。承泣名意指经体内经脉气血物质由本穴而出。经属阳明经,阳明经多气多血,多气,即多气态物,多血,血为受热后变为的红色液体,也就既多液又多热。经的体表经脉气血运行由头走足,为下行,与其构成无端循环的经体内经脉部分,气血物质的运行则为散热上行。本穴物质即为经体内经脉气血上行所化,在体内经脉中,气血物质以气的形式而上行,由体内经脉出体表经脉后经气冷却液化为经水,经水位于经之最上部,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泪液之要滴下,故名承泣。 2.鼷穴、面髎、溪穴:鼷穴,地部之

秘的原因

1、脾肾虚寒:久病不愈的老年人都肾阳虚损、阳气不运,稍稍受寒就会导致脾肾阳衰,寒凝气滞,肠道无力,大便运行困难,引起的便秘属于冷秘。 2、津液不足:体质衰弱、气血两虚者脾内伤,加上饮水量少,大肠转送无力,血虚津亏则大肠滋润失养,肠道干涩,大便干结,称为虚秘。 3、燥热内结:饮食过于辛辣刺激,厚味食物摄入过多,过服温补之品等可致阳盛灼阴,肠耗伤津液,使肠道燥热,伤津而便秘,这种便秘又称为热秘。 4、气机郁滞:情绪忧郁、久坐少动、心情不佳者多有气机郁滞的情况,大肠传送缓慢,糟粕内停,形成便秘,称为气秘。

舌苔辨证透露你的身体状况

苔色: 苔色即舌苔的颜色,病态的苔色主要有白苔、黄苔、灰苔、黑苔。 (1)白苔: 一般表示为表证、寒证。舌苔薄白而润为正常人的舌苔,同时,苔薄白亦表示病在体表而未入里。舌苔薄白而过于润滑,多见于表寒证。苔薄白而干燥,为表热证或感受燥邪。舌苔白厚而干燥,代表湿浊化热伤津。舌苔布满白苔,摸之不干燥,称为“粉白苔”,表示得瘟疫病。苔白且干燥,称为“糙裂苔”,多见于温热病。舌淡苔白而滑润,代表寒证或寒湿证。舌苔白滑而粘腻,见于体内有痰湿或湿困于脾。舌苔白滑而腐,为腑蕴热。如果苔白如雪花片而质干枯者,称为“雪花

承泣怎么按摩 承泣穴穴名解析

承的意思受;泣指泪, 水液。承泣的意思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物质都从这里出来的。经属阳明经,阳明经多气多血,多气就指多气态物,多血,血室受热后变成的红色液体,即多液又多热。经体表经脉的气血运行由头走足,为下行。经提表经脉和经体内经脉构成无端循环,经体内经脉气血物质的运行方式散热上行。此处穴位的物质就经体内经脉气血上行所化,体内经脉中,气血物质以气的形式上行,并由体内经脉出体表经脉后,经气冷却液化成经水,经水位于经的最上部,处于不稳定状态,就像泪液要滴下来一样,所以称“承泣穴”。

苍术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

【性味】 味辛;苦;性温 《本草衍义》:气味辛烈。 《珍珠囊》:甘辛。 《晶汇精要》:味苦甘,性温,无毒。 【归经】 归脾;;肝经 《珍珠囊》:足阳明、太阴。 《纲目》:入足太阴、阳明,手太阴、太阳之经。 《本草新编》:入足阳明、太阳经。 《本草再新》:入脾、肝二经。 【功效主治】 苍术健脾,燥湿,解郁,辟秽。治湿盛困脾,倦怠嗜卧,脘痞腹胀,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痢疾,疟疾,痰饮,水肿,时气感冒,风寒湿痹,足痿,夜盲。 陶弘景:除恶气。 刘完素:明目,暖水脏。 《珍珠囊》:能健安脾,诸湿肿非此不能除。

急性黄疸性肝炎病因

急性黄疸肝炎,顾名思义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急性说明短时间内发生,黄疸顾名思义,说明由胆红素的升高,但急性黄疸肝炎这个概念,一般在临床不做确诊性,因为它没有说明导致肝炎发生的病因。一般发生黄疸由于肝脏炎症损伤的一个结果,而不病因,最常见的黄疸肝炎有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以及自身免疫性肝炎。

鼻尖痛什么原因 上火

鼻子疼中医认为鼻为肺之外窍,肺开窍于鼻,肺气充沛则呼吸通利,鼻炎,鼻窦炎其病源在“肺”,由于邪热伏肺,肺热不出或风寒犯肺,导致“水湿”停滞鼻窍,造成鼻甲水肿,通气不畅,鼻腔干燥或鼻涕不断,喷嚏连连等症。鼻尖疼也可能上火,上火中医的理论,西医一直没有明确支持 中医专家谈上火 上火有着更深层次的意思,也就上火的一些广义的症状,比如火可以有疼、大便干等症状,肺火可以有咯血、咳嗽、黄痰等症状,肝火会有一些烦躁、失眠、女性会有乳房胀痛等。人体里本身有火的,如果没有火那么生命也就停止了,也就所谓的生命之

舌苔辨证透露你的身体状况

舌苔辨证分为望苔色和望苔质,中医根据舌苔的情况来诊断疾病。 苔色: 苔色即舌苔的颜色,病态的苔色主要有白苔、黄苔、灰苔、黑苔。 (1)白苔: 一般表示为表证、寒证。舌苔薄白而润为正常人的舌苔,同时,苔薄白亦表示病在体表而未入里。舌苔薄白而过于润滑,多见于表寒证。苔薄白而干燥,为表热证或感受燥邪。舌苔白厚而干燥,代表湿浊化热伤津。舌苔布满白苔,摸之不干燥,称为“粉白苔”,表示得瘟疫病。苔白且干燥,称为“糙裂苔”,多见于温热病。舌淡苔白而滑润,代表寒证或寒湿证。舌苔白滑而粘腻,见于体内有痰湿或湿困于脾。舌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