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涌泉针刺深度

涌泉针刺深度

简易取穴:

1.足底前1/3处,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处是本穴。

2.仰卧或俯卧位,5个足趾屈曲,屈足掌,当足底掌心前面(约足底中线前1/3处)正中之凹陷处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足心直刺向足背。

进针深度:直刺,深0.5-1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1-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可有痛,酸胀感。

曲泉针刺深度

取穴:坐位,膝关节半屈,半腱肌,半膜肌腱内侧面前方,股骨(内髁)和胫骨的交界,腘窝横皴牧内侧终止处。

进针方向:从内侧向外侧直刺与内侧面成90°。

针刺深度:屈膝或正坐位,在膝内侧横纹端凹陷处,直刺,深1-1.5寸,留针20分钟,局部可有酸胀感。

施灸: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涌泉针刺深度 涌泉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百会,水沟,十宣,丰隆,太冲,针刺泻法,十宣点刺出血,平肝熄风,豁痰开窍,治疗风痰阻窍之中风昏迷。

2.配水沟,大椎,曲泽,委中,百会,针刺泻法,曲泽,委中点刺出血,泄热苏厥,治疗热毒蒙心之昏厥,暑厥等。

3.配前顶,印堂,神门,针刺泻法,镇惊熄风,治疗惊恐小儿惊风。

4.配风池,百会,太冲,针刺泻法,平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

5.配大陵,合谷,中脘,丰隆,针刺泻法,豁痰开窍,清热醒神,治疗痰火扰心之狂证。

6.配神门,大陵,三阴交,针刺补泻兼施,清心安神,治疗心肾不交之心烦,失眠等。

7.配鱼际,廉泉,太溪,照海,针刺补泻兼施,滋阴清热,利咽开音,治疗阴虚火旺之咳嗽,咽喉肿痛,喑哑,失音等。

8.配中极,关元,三阴交,太溪,针刺补泻兼施,温肾利水,治疗肾气不足之遗尿,小便不利,癃闭等。

9.配脾俞,中脘,足三里,针刺补法,灸涌泉,温肾健脾,治疗脾肾阳虚之泄泻。

10.配百会,足三里,血海,三阴交,针刺补法,益气补血,治疗气血虚弱之头晕,眼花等。

11.配关元,太冲,公孙,针刺泻法,平肝降逆,治疗肝热奔豚气。

12.配少府,太溪,昆仑,照海,针刺补法,补肾通络,治疗肾虚之足跟痛,手足心热,足趾麻木等。

耳门针刺深度

针刺耳门一般取正坐或侧卧位,微张口,可斜刺,从浅向后内0.5-1寸;或向下透听宫,听会,进针1-1.5寸,以局部出现酸胀感,有时可扩散至半侧面部为宜。

阳陵泉针刺深度 阳陵泉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绯肠外侧皮神经分布,到该穴皮肤的神经纤维来自第5腰神经。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皮神经和浅静脉。

3.腓骨长肌:由绯浅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来自第4腰神经到第1骶神经。

4.趾长伸肌:位于腓骨长肌的内侧,由腓深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来自第4腰神经到第1骶神经。

5.胫腓关节:若水平直刺,碰到的硬性阻力即胫腓关节,此时针必须改变方向朝下,才有可能穿过小腿骨间膜,向内透刺阴陵泉。

深层有胫前返动,静脉,膝下外侧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和腓总神经分支。

针刺曲骨怎么操作

曲骨的针刺深度和方法

取穴:仰卧,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取穴。

进针方向:从腹侧面向背侧面直刺,与腹壁成90°。

针刺深度:直刺0.1-1.5寸,其局部会有酸胀感,并可向外生殖器扩散。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针灸曲骨的作用

类属:属任脉。

作用:温肾培元,清利湿热。

主治病证:

1.肾虚之遗尿,遗精,带下,月经不调诸症。

2.湿热下注之小便淋沥,阴囊湿痒,小腹胀满,带下,疝气,痛经诸症。

注意事项

曲骨穴近膀胱,该穴忌深刺,以免针尖穿过腹白线刺破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进入腹腔膜而有可能刺中膀胱,故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尿闭者沿皮刺。

曲骨的针刺深度和方法

取穴:仰卧,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取穴。

进针方向:从腹侧面向背侧面直刺,与腹壁成90°。

针刺深度:直刺0.1-1.5寸,其局部会有酸胀感,并可向外生殖器扩散。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瞳子髎针刺深度

取法:坐位,平眼外眦外方约2分,眼眶外缘凹陷处。

简易取法:眼眶骨外缘有一凹陷,距外眼角5分处是本穴。

进针方向:沿颞平面向后直刺与冠状面成90°。

针刺深度:取正坐或仰卧位,若平刺,可从前向后向太阳穴方向沿皮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放射至耳道;还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水沟针刺禁忌 水沟常用配伍疗法

1.配巨阙,尺泽,大陵,丰隆,太冲,针刺泻法,泄热化痰,清心开窍,治疗痰热壅盛,内闭心包之昏迷,厥证。

2.配中冲,合谷,丰隆,太冲,涌泉,针刺泻法,中冲点刺出血,清热启闭,开窍醒志,治疗中暑昏迷。

3.配曲泽,曲池,神门,委中,内庭,针刺泻法,曲泽点刺出血,解暑清热,醒神开窍,治疗中暑昏迷。

4.配颅息,神门,丰隆,太冲,针刺泻法,清心开窍,镇肝熄风,治疗痰热扰心之惊风。

5.配曲池,劳宫,神门,合谷,委中,太冲,针刺泻法,清心平肝,熄风开窍,治疗热入营血之痉证。

6.配大椎,神门,后溪,丰隆,太冲,针刺泻法,熄风豁痰,开窍醒脑,治疗风痰扰神之癫痫。

7.配上脘,大陵,丰隆,内庭,行间,针刺泻法,清火涤痰,开窍醒脑,治疗肝火挟痰,上扰心神之狂证。

8.配素髎,神阙,关元,足三里,涌泉,针刺补泻兼施,重灸神阙,关元,益气固脱,苏厥醒神,治疗元气虚脱之晕厥。

9.配风池,曲池,外关,列缺,针刺泻法,祛风散邪,宣肺行水,治疗风水面肿。

10.配风池,四白,下关,颊车,地仓,合谷,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散邪,舒筋通络,治疗风邪入络之口眼㖞斜,牙关紧闭等。

11.配印堂,风池,迎香,合谷,针刺泻法,疏风散热,通利鼻窍,治疗风热鼻塞,鼻衄等。

12.配风府,大椎,后溪,夹脊,针刺平补平泻法,通络止痛,治疗经脉痹阻之脊背强直。

13.配肾俞,大肠俞,委中,针刺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治疗闪挫腰痛。

针刺带脉怎么操作正确

带脉针刺深度及方向

带脉位置: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简易取法:腋中线上,与通过其中的水平线相交处是穴。

进针深度及方向:直刺,针0.5-1.0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5-7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注意:带脉不宜深刺,忌猛力快速提插,以防刺破肠管。

作用主治

带脉穴为足少阳胆经穴,是胆经与带脉的交会穴,起于泻下,环形腰间一周,络胞而过,具有约束诸经之功,可固摄本经经气,起到调节止带,疏经活络,疏肝理气的作用,为治疗带下之要穴。常用于治疗经带病,腹痛,腰胁痛,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盆腔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带状疱疹等。

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调经止带,是治疗带下病的要穴。配中极,阴陵泉,下髎,行间,针刺泻法,治疗湿热带下;配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白环俞,针刺补法,治疗脾虚带下;配关元,肾俞,次髎,照海,针刺补法,治疗肾虚带下。

2.配三阴交,关元,归来,针刺平补平泻法,清利湿热,益气养阴,治疗湿热下注之阴挺。

3.本穴活血理气,调经止痛。配中极,四满,膈俞,太冲,针刺泻法,治疗气滞血瘀之月经不调;配太冲,三阴交,气海,膈俞,地机,针刺泻法,治疗血瘀经闭腹痛。

4.配侠溪,阴陵泉,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利胆,通经止痛,治疗肝气郁结之小腹减退,月水不通。

5.配大敦,期门,气海,阴陵泉,针刺泻法,散寒除湿,治疗寒湿疝气。

曲泉针刺深度 针刺曲泉的作用主治

曲泉为足厥阴肝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入,为合水穴,本穴具有清胆泻肝,清热利湿,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功,多用于治疗阴挺,少腹痛,小便不利,阴痒,外阴部痛,遗精,疝气,惊狂,膝,股内侧疼痛诸症。

腰阳关的针刺深度

简易取穴:俯卧位,在腰部,两髂嵴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取穴。

进针方向:从背侧面向腹侧面直刺,与背面成90°。

进针深度:针1.0-2.0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服向周围,如捣针则放射至两侧。

天冲的准确位置图片 天冲对症针灸疗法

1.配百会,前顶,神门,丰隆,涌泉,针刺泻法,化痰熄风,定惊安神,治疗惊恐惊风。

2.配百会,神庭,听宫,中渚,针刺泻法,清泻胆火,治疗胆火上炎之眩晕,耳鸣等。

3.配风池,太阳,角孙,头维,合谷,针刺泻法,祛风散邪,治疗风邪外袭之头痛。

阳陵泉针刺深度 阳陵泉常用配伍疗法

1、配中极,阴陵泉,针刺泻法,清热利湿,利胆退黄,治疗黄疸。湿重于热者,加脾俞,足三里,胆俞,三阴交,气海;热湿重于湿者,加至阳,腕骨,大椎,太冲,内庭;脾阳不振,湿邪内阻者,加阴陵泉,脾俞,足三里。

2、本穴为治疗胁肋痛之要穴。配日月,支沟,太冲,针刺泻法,清利湿热,治疗湿热胁肋痛;配膈俞,血海,内关,三阴交,针刺泻法,祛瘀止痛,治疗瘀血阻滞之胁肋痛;配间使,三阴交,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止痛,治疗气滞胁肋痛;配中庭,太冲,期门,侠溪,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利胆,治疗肝郁胁肋痛。

3、配上脘,太冲,神门,梁丘,内关,针刺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治疗肝气犯胃之呃逆,呕吐。

4、本穴为筋会,为治疗筋急,经痉,筋患,经萎等经筋病要穴。若风热伤肺阴,筋失所养,配尺泽,内庭,复溜,针刺平补平泻法,清肺润燥,养阴荣筋;胃热筋伤者,配内庭,侠溪,针刺泻法,清泻阳明邪热;肝热筋痿者,配合谷,太冲,针刺泻法,清肝泄热,疏利筋脉;脾热肉痿者,配内庭,合谷,针刺泻法,清热舒筋祛邪。

5、配身柱,筋缩,太冲,针刺平补平泻法,解痉止痛,治疗风痉筋急之舞蹈病,痉病,破伤风等。

6、配太阳,率谷,风池,针刺泻法,祛风通络止痛,治疗风热侵袭少阳经脉之头痛。

曲泉针刺深度 针刺曲泉注意事项

1、本穴忌粗针重刺,本穴深部有大静脉,不可用粗针乱刺重捣,以防损伤血管。

2、透刺膝阳关时,进针宜缓,以防损伤血管,肌腱。

相关推荐

足五里准确位置视频 足五里常用配伍

1.配中极,三阴交,阴陵泉,针刺泻法,清热利湿,治疗下焦湿热之小便不通,小腹胀痛,尿闭,遗精等。 2.配气海,中极,下髎,血海,三阴交,风市,蠡沟,针刺泻法,清湿热,利下焦,治疗湿热下注之阴囊湿痒,睾丸肿痛等症。 3.配脾俞,足三里,三焦俞,阴陵泉,针刺泻法,健脾祛湿,益气化痰,治疗痰湿困脾之嗜卧,四肢倦怠。 4.配足三里,三阴交,百会,气海,针刺补法,益气升陷,治疗脾虚中气下陷之阴挺。

针刺公孙穴怎么操作正确

公孙的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第一跖骨与第一楔骨关节内侧(黑白肉交界处) 简易取法:由足大趾内侧后有一关节(第1趾跖关节)往后用手推,有一弓形骨,弓形骨后端下缘的凹陷(第1跖骨基地内侧前下方)即是公孙穴。 进针方向:从足内侧向外侧直刺与足内侧垂直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透向涌泉,针0.5-0.8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觉向脚底放射。 公孙的位置和功效 位置: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地的前下方。 功效:公孙为足太阴脾经腧穴,络穴,别走足阳明胃经,为八脉交

按摩涌泉的副作用 按摩涌泉的方法

利用涌泉穴养生治病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 用拇指的指腹垂直按压足心涌泉穴,也可以用食指操作,把食指屈曲,用指尖关节点按涌泉穴,按下片刻后再提起,一按一放,反复进行,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每次3分钟,每天1次。 用拇指按揉涌泉穴,顺时针揉60次,再逆时针揉60次,速度保持在每分钟60次左右,每天1—2次。 以拇指在涌泉穴上从足跟向足尖方向反复搓动,速度不宜过快,每次2分钟,每天1~2次。 这个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搓脚心”, 操作时,先将两手对搓,直至掌心发热。先以右手心的劳宫穴对准左脚心的涌泉

针刺涌泉的作用与好处 涌泉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足底内,外侧神经的皮支分布,两侧神经均是胚神经所属的分支。到该穴皮肤的神经纤维来自第1骶神经。该部皮肤较厚,进针时有一定的弹性阻力。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的分支,并有众多的纤维束,外连皮肤,内连足底腱膜。 3.足底腱膜(跖腱膜):是足底筋膜的浅层,发达而坚韧。由足底内,外侧神经支配,针刺此层时,有很强的韧性阻力。 4.第2趾足底总神经和第2趾底动,静脉:在针的内侧,相距很近,可以刺中。第2趾足底总神经是足底内侧神经的分支。 5.第2蚓状肌:由足底外侧神经支配。 若针继续深刺可达位于第2,

嗓子疼怎么办最简单的方法偏方 针刺合谷治嗓子疼

一些咽喉疾病像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等引起的嗓子疼,可以采用针刺合谷穴止疼,有比较好的效果。 位置:合谷穴位于手背部,又被称为虎口,在大拇指和次指岐骨之间,靠近次指边缘。 具体做法:针刺深度5-8分,一般留针10-15分钟,针感能串到同侧的肘或肩部,由于取穴方便,一般家庭内就能做这种治疗,但建议找专业医生操作为好。

涌泉穴为补肾之要穴

涌泉穴,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即—泉水涌出之处,涌泉穴,在人体的经络系统归属于人体的足少阴肾经,肾又为人的一身之根本,而涌泉穴又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为补肾的重要穴位之一。 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大约当足底2、3趾趾中点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处。 那么涌泉穴有什么功效呢,王医师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 第一,涌泉穴可以治疗人体的神志疾病,如癫痫、晕厥、狂躁、神志不清、精神分裂症等等,同样对于小儿高热惊厥(俗称抽风),有较好的疗效,常常是急救常用穴位之一,可以选择针刺,也可以用普通的艾灸。 第二,头痛、头晕

期门针刺方法 针刺期门注意事项

1.禁直刺过深,否则针尖可通过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膈肌,腹膜及腹膜腔而刺伤肝(右侧期门穴),横结肠或胃(左侧期门穴)。尤其是右侧期门穴,如针刺加提插和捻转,可损伤肝脏而引起肝出血,后果严重。 2.对右侧期门穴下内部因是肝脏右叶前缘,故进针时宜用指切押手法,使针尖沿爪甲缓慢刺入,这样一则取穴准确,二则能掌握一定针刺深度,可防治针刺过深伤及肝脏。 3.对体瘦者,忌用长针,年老体弱者,肌肉瘦薄,皮肤松弛,用长针直刺,进针虽浅,但在留针时由于患者体位移动,呼吸幅度加大,咳嗽等,针体会徐徐自行进入,所以宜用短针斜刺

中医芒针治疗女性子宫脱垂效果好

(一)取穴 主穴:维道、维胞、维宫、环上。 配穴:关元、曲骨、阴陵泉、三阴交、百会。 维宫穴位置:维道下2寸。 环上穴位置:自尾骶骨至大转子连线上2寸为环中穴,其外上5分即是穴。 (二)治法 主穴每次选1穴,配穴酌取2~3穴。维道、维宫、维胞之操作如下:用26号6寸长芒针,令病人取仰卧位,双腿屈起,快速进针,针尖沿腹股沟向耻骨联合方向透刺,深度在肌层与脂肪层之间。双侧同时进针,至得气后,进行捻转,捻转幅度和频率均由小到大,由慢渐快,强度则以病人可耐受为度,直运针至会阴部有抽动感,自觉子宫体徐徐上升。 环上

针灸有什么注意事项

针灸禁忌症:急剧热性病,急性传染病,不可针灸;急性腹膜炎,脑膜炎,急性阑尾炎,斑疹伤寒不可针灸;饮食过饱,饮酒过多,过度劳累,大怒大惧时,不宜针灸。 取穴宜忌:相应病症对应相应穴位,并且要注意针刺深度;不可妄自针灸,以免发生威胁;禁止施针的部位一般都是人体重要脏器所在,不能有丝毫损伤;延髓部附近的穴位,不可过深刺激。 针灸前诊断要确实:针灸前应先了解清楚病人的症状,详细检查,诊断清楚后再施针。只有诊断确实,选穴正确,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 注意施针深度:在针刺部位施针的时候要注意针刺范围,比如,针灸前后胸廓

哮喘按什么穴位

通常涌泉穴保健手法有:揉、搓、摩、敲、踩。其中最简单、最易操作的手法是踩;也可坐在椅子上,用脚底转动小球,按摩脚底穴位;或穿防止哮喘一双根据人体脚部穴位设计的按摩鞋、拖鞋,尤其是在涌泉穴处放置药片的保健鞋,可在行走、办公、做家务的同时起到按摩和保健的作用。 清喘穴(位于廉泉穴和天突穴之间,环状软骨正中下方凹陷,以手指触之有抵触感)。 应用方法:患者取仰头位,用酒精(或碘伏)常规消毒针刺穴位,医生以右手持针于清喘穴垂直进针0.2厘米,震颤5秒钟,患者可即刻止喘。若5秒钟时未达到止喘,可将针提至皮下,先向左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