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神经性的慢性肠炎
什么是神经性的慢性肠炎
慢性肠炎主要包括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急性肠炎未彻底治愈而演变成的慢性肠炎等。其主要症状有腹部胀痛,大便稀薄并带有黏液,有的甚至带有少量脓血,排便次数增多,每日2~3次或更多。
慢性肠炎常反复发作,病情时轻时重,由于病程较长,营养丢失较多,对患者身体消耗较大,严重时由于失水、失盐,可以引起虚脱。
慢性肠炎经久不治,可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引起营养不良性贫血,对健康影响很大。所以得了慢性肠炎,除针对病因积极治疗外,还要安排好饮食。
1.低脂、少纤维。含脂肪太多的食物,除不易消化外,其滑肠作用常会使腹泻症状加重,因此患者不应吃油炸、油煎、生冷及多纤维食物,可选择容易消化的细挂面、烩面片、馄饨、嫩菜叶、鱼、虾、蛋及豆类制品等,以使肠道得到休息。
2.慢性肠炎患者如伴有脱水现象时,可喝些淡盐开水、菜汤、米汤、果汁、米粥等,以补充水、盐和维生素。
3.排气、肠鸣过强时,应少吃蔗糖及易产气发酵的食物,如土豆、红薯、白萝卜、南瓜、牛奶、黄豆等。
肠胃炎食物调理方法有什么
汤粥类是最养肠胃的,所以慢性肠炎可以选择下面的款食疗粥,用生山药60克,生薏苡仁60克,柿饼20克,扁豆15克煮粥食用,做时先把苡仁煮至烂熟,再入其它食材,熟后加调料即可,可一天分2次食用。
对于湿热型的慢性肠炎患者,最好是可选择湿竹叶鲜品30—45克加生石膏45—60克,还有扁豆15克,荷蒂1个,粳米100克,一起同煮成稀粥服用。日分2~3次顿服。对于湿热性慢性肠炎老是腹泻尤其有效。
最后一些汤饮食疗小偏方治慢性肠炎效果也不错的,如可用马齿苋60—90克加扁豆花10~12克。放适量水一起煎煮好后加红糖,每天一剂,一天服用两次,或是用车前子15克,煎汤代茶饮,对防治慢性肠炎也有效。
腹泻是怎么回事
急性腹泻多为感染性,也可曲于急性中毒或全身疾病引起。慢性者除感染因素外多与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分泌以及药物、精神因素、内分泌代谢障碍和免疫疾病相关,所以腹泻的病因繁杂。
1.急性腹泻
①饮食不当:如暴饮暴食或进食油腻过多等。
②食物中毒:如误食毒蕈、河豚鱼或食入沙门氏菌属类细菌、嗜盐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污染的食物。
③急性肠道感染:如霍乱、副霍乱、菌痢、阿米巴痢疾、肠道病毒感染、肠念球菌病等。
④肠变应性病:因摄食鱼、虾、蟹、牛奶、鸡蛋、菠萝或其他致敏原引起。
⑤药物与化学毒物:如服用泻药或有机磷农药、砷、汞等。
2.慢性腹泻
(1)消化系统疾病:
1)肠源性慢性腹泻:慢性细菌性痢疾、溃疡型肠结核、肠道菌群失调、慢性阿米巴痢疾、肠鞭毛虫病、胃肠型黑热病、慢性血吸虫病、肠道蠕虫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放射性肠炎、结肠癌、肠恶性淋巴瘤、发酵性消化不良、糖裂解酶缺乏症。
2)胃源性慢性腹泻。
3)胰源性慢性腹泻。
4)肝、胆道疾病所致的慢性腹泻。
(2)全身性疾病;糖尿病性肠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卓-艾综合征、类癌综合征、凡一莫(Verner-Morrison)综合征、水电解质平衡失常、尿毒症、糙皮病、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免疫球蛋白A重链病、硬皮病等。(3)功能性疾病:结肠激惹综合征、神经官能性腹泻。
早上空腹吃苹果减肥吗 苹果哪些人可以吃
1、一般人群都可食用苹果,对于中老年人和婴幼儿都可。
2、对于患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以及气渧不通的患者也可食用。
3、经常性出现便秘、慢性腹泻以及患有神经性肠炎的人群可食用。
4、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症的人群很适宜。
5、对于肥胖人群食用苹果有益于减肥。
治疗慢性小肠炎
1、药物治疗慢性肠炎:
慢性肠炎出现神经性呕吐,可用维生素B610-20毫克,每日三次或100毫克加入50%葡萄糖40毫升静脉注射。呕吐剧烈酌情给予冬眠灵、异丙嗪、吗丁啉等。抗胆碱能药物可使平滑肌松弛,有解痉止痛作用;如颠茄制剂、阿托品、普鲁本辛等。
2、一般治疗慢性肠炎:
除非慢性肠炎患者一般情况很差,无需卧床休息,可参加适量的劳动和工作。生活要有规律,经常参加适当的文娱活动。饮食以少渣、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刺激性饮食和浓烈的调味品。慢性肠炎患者须住院治疗,并逐渐培养正常饮食习惯。
3、中医治疗慢性肠炎:
大便时干时稀、时有粘液、便血,伴有腹痛、腹胀等症。(治疗一般20-60天) 慢性结肠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某些病原体感染、遗传基因及精神因素有关,大多病程长,病情缠绵难愈,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大便带粘液和脓血,患者十分痛苦,这些症状不是通过调理脾胃、健脾益肠就能解决的,而应寒热通补、健脾和中、调理阴阳,就能从根本上治疗肠炎。
慢性肠炎病因
病变多由急性肠炎延治或误治诱致,胃肠粘膜充血、水肿、渗出、逐渐加重,其表面片状黄色渗出物,呈弥漫性形成;粘膜皱壁层糜烂面加深或出血量大;表层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更加严重,因粘膜血管损伤严重伴出血,更明显可见血浆外渗,粘膜下层有出血,水肿甚至穿孔,或发现肠粘膜紊乱、肠痉挛、肠曲缩短,胃肠或肠曲之间瘘管、结肠袋形成加深或消失、充盈缺损等等,有时可伴发肠憩肉,或直肠恶变、结肠恶变病变。
根据临床腹泻量,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水样便,伴有肠鸣,但无里急后重,营养障碍,结合有反复发作史或有慢性肠炎的病因存在,诊断一般不难。
(1)慢性肠道细菌感染性疾病:
如慢性细菌性痢疾、溃疡型肠结核、沙门氏菌感染、肠道菌群失调。
(2)肠寄生虫病:
如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鞭毛虫病、结肠小袋纤毛虫病、肠道蠕虫病等。
(3)非细菌性炎症:
如克降氏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肠炎、结肠憩室炎、结肠息肉并发结肠炎等。
(4)肠肿瘤:
如结肠癌、直肠癌、小肠恶性淋巴瘤。
(5)胃原性慢性腹泻:
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晚期、胃空肠吻合术后。
(6)胰原性慢性腹泻:
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晚期。
(7)肝、胆道疾病所致慢性腹泻。
(8)内分泌、代谢障碍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糖尿病。
(9)尿毒症、糙皮病、放射性肠炎、硬皮病。
(10)痉挛性结肠(过敏性结肠炎)、神经精神性腹泻。
病变多由急性肠炎延治或误治诱致,胃肠粘膜充血、水肿、渗出、逐渐加重,其表面片状黄色渗出物,呈弥漫性形成;粘膜皱壁层糜烂面加深或出血量大;表层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更加严重,因粘膜血管损伤严重伴出血,更明显可见血浆外渗,粘膜下层有出血,水肿甚穿孔,或发现肠粘膜紊乱、肠痉挛、肠曲缩短,胃肠或肠曲之间瘘管、结肠袋形成加深或消失、充盈缺损等等,有时可伴发肠憩肉,或直肠癌、结肠癌病变。
大便是水状非常危险 大便是水状有哪些原因
(1)急性肠道疾病
1.细菌性食物中毒
包括常见的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金黄色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变形杆菌性食物中毒、嗜盐菌性食物中毒、肉毒中毒、致病性大肠杆菌性食物中毒、绿脓杆菌性食物中毒、韦氏杆菌(耐热型)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等。其性特点是在集体中暴发,或共同进餐者多人在短期内先后发生腹泻,且为同一致病菌。
2.急性肠道感染
常见者有病毒性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空肠弯曲菌性肠炎、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耶尔森氏肠炎菌性肠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白色念珠菌性肠炎,除此之外,尚有霍乱、副霍乱。
3.急性肠道寄生虫病
如急性阿米巴痢疾、急性血吸虫病、钩虫病、蛔虫病等。
(2)急性中毒
常见者植物类急性中毒(如臭米面、发芽马铃薯、白果、大麻仁、毒蕈等)、动物类急性中毒(河豚、动物肝、鱼胆等)、药物中毒、化学毒剂急性中毒(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性锌中毒、急性砷中毒等)。
(3)全身性疾病
全身性疾病常见有腹泻,习惯上称为肠道外(疾病)腹泻或消化不良,可为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 ,也可为肠道功能紊乱的表现。这种情况在小儿特别是婴幼儿比较常见。
(4)肠功能紊乱
在婴幼儿腹泻中,占有重大比重。可为先天性消化酶缺陷,或为消化道感染后继发性。特别是糖类及脂肪类消化酶的缺陷。
(1)消化系统疾病
1.肠原性慢性腹泻
可见于肠道细菌感染性疾病(慢性细菌性痢疾、肠结核、肠道菌群失调、盲袢综合征等),肠寄生虫病(慢性阿米巴痢疾、肠鞭毛虫病、结肠小袋纤毛虫病、胃肠型黑热病、慢性血吸虫病、肠道蠕虫病等),炎症性肠病(局限性肠炎、肉芽肿性肠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病性结肠炎等),肠消化、吸收不良[吸收不良综合征发酵性消化不良、糖裂解酶缺乏症肠道脂代谢障碍症(Whipple氏病)等。
2.胃源性慢性腹泻
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酸缺乏,如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等。
3.胰原性慢性腹泻
是由于胰腺外分泌不足或缺乏,引起肠消化和吸收不良所致腹泻,在儿科比较少见。
4.肝、胆疾病
脂肪的消化与吸收不良,可见于重症肝病及阻塞性黄疸时。由于胆汁形成减少或引流不畅所致。胆盐缺乏可使肠吸收脂肪发生障碍。
(2)全身性疾病
1.内分泌疾病
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性肠病等。
2.尿毒症
见于尿毒症性结肠炎。
3.糙皮病(陪拉格)
由于食物中缺乏烟酸引起,消化系症状为舌炎及肠炎。
4.药物性慢性腹泻
药物引起的慢性腹泻有多方面的原因。常见者有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所致肠道菌群失调,有些药物(如新斯的明、胍乙啶、新霉素、利血平等)对消化道有刺激性,或兴奋迷走神经,口服或注射后可引起腹泻,与个体耐受性及剂量过大有关。新霉素大量口服可引起吸收不良综合征表现。
5.其他
如变态反应性疾病易伴发腹泻,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可并发脂肪泻,免疫球蛋白A(IgA)重链病的主要表现为慢性腹泻、吸收不良与进行性消瘦。
胃肠道常见疾病有哪些
一、胃炎
胃粘膜的炎性变化,是一种常见病,可分为:
1、急性胃炎:最常见是急性卡他性胃炎,症状包括胃粘膜充血、水肿等,多由暴饮暴食和进食不洁食物引起。
2、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一般分为:
a、慢性浅表性胃炎:多为胃窦部的粘膜病变如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常见的幽门螺旋菌是一种主要病原因素。
b、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胃粘膜的萎缩性变化,胃腺减少致使胃酸减少,消化不良,贫血。
二、溃疡病:是常见病之一,周期性上腹部疼痛、返酸、嗳气。本病易反复发作,呈慢性过程。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两种。
三、肠道疾病:
1、急性肠炎:多由饮食不当、感染所致。
2、慢性肠炎:如结肠炎、肠结核等。常见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
四、胃肠道功能紊乱:是胃肠综合症的总称,多由精神因素引起,以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为主,无器质性病变,主要是进食和排泄不正常,并伴随有失眠、焦虑、健忘、头痛等其它功能性症状。胃肠道功能紊乱相当常见,多见于青壮年,如食管痉挛、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嗳气、神经性厌食、肠易激综合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