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乌的形态特征
首乌的形态特征
性状鉴别,块根纺锤形或团块状,一般略弯曲。长5~15cm,直径4~10cm。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凹凸不平,有不规则的纵沟和致密皱纹,并有横长皮孔及细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切断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粉性,皮部有类圆形的异型维管束作环状排列,形成“云锦花纹”,中央木部较大,有的呈木心。气微,味微苦而甘涩。以体重、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1、显微鉴别块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充满红棕色物质,皮孔可察见。韧皮部较宽,散有异型维管束即复合维管束,另一种为单个的维管束,均为外韧型。形成层呈环状,木质部导管较少,周围有管胞及少数木纤维。块根的中心为初生木质部。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粉末特征:棕色。①淀粉粒众多,单粒呈类球形、盔帽形或三角状锥形,直径4~50μm,脐点呈人字状、星状、弧线状或点状,层纹不明显。复粒直径6~51μm,由2~9分粒组成。②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约80μm,偶见簇晶与较大的类方形结晶合生。③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7~178μm;另有细小的网纹导管。
雪菊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达50厘米,茎平卧或斜升多少被毛;叶菱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2-2.5厘米,全缘,少有具齿,两面被疏贴短毛。头状花序单生于茎、枝顶端,径约1厘米;总苞片被毛,叶对生,基部 生叶2一3回羽状深裂,裂片呈披针形,上部叶片无叶柄而有翅,基部叶片有长 柄。头状花序着 生在纤细的枝条顶部,有总梗,常数个花序组成聚伞花丛,花序直2~4cm。舌状花单轮,花瓣 6~8枚,黄色,基部或中下部红褐色,管状花紫褐色。总苞片2层,内层长于外层。瘦果纺锤形, 千粒重0.259,种子寿命3~4年。花期8~9月。同属作一年生栽培的有金鸡菊外层总苞片基部软骨质,雌花约10-12个,舌状,黄色或橙黄色,顶端具3齿,两性花暗紫色,顶端5齿裂;托片膜质,长圆状披针形,麦秆黄色;雌花瘦果扁压,三棱形,顶端具3芒刺;两性花瘦果三棱形至扁,暗褐色,顶端有2刺芒或无刺芒,边缘有狭翅,外面有白色瘤状突起或无小瘤而成细纵肋。
蚕的形态特征
下面介绍一下蚕种、蚁蚕、蚕蛹、蚕蛾的形态及桑蚕的生长特点。
蚕卵:蚕以卵繁殖。蚕卵看上去很像粒细芝麻,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一只雌蛾可产400~500粒蚕卵。1700~2000粒蚕卵重约1克,直径0,.2cm。蚕卵的颜色,刚产下时为淡黄色或黄色,经1~2天变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经3~4天后又变为灰绿色或紫色,便不再发生变化,称为固定色。蚕卵外层是坚硬的卵壳,里面是卵黄与浆膜,受精卵中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摄取营养,逐渐发育成蚁蚕,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卵壳空了之后变成白色或淡黄色。
一龄 四至五天;二龄 三至四天;三龄 四天;四龄六天;五龄 七至九天;蛹期十四至十八天;蛾期 三至五天。
蚁蚕:蚕从蚕卵中孵化出来时,身体的颜色是褐色或黑色的,极细小,且多细毛,样子有点像蚂蚁,所以叫蚁蚕。蚁蚕长约2毫米,体宽约0.5mm,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后,经过2~3小时就会进食桑叶。
蚕的眠性:蚕宝宝
食桑量极大,因此,长得很快,体色也逐渐变淡。但它的食欲逐渐地有所减退乃至完全禁食,它吐出少量的丝,将腹足固定在蚕座上,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眠中的蚕,外表看似静止不动,体内却进行着脱皮的准备,脱去旧皮之后,蚕的生长就进入到一个新的龄期,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共蜕皮4次。具有眠性是蚕的生长特性之一,眠性是蚕的遗传性状,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饲养的蚕属四眠性品种。
蚕龄:又称龄期,表示蚕宝宝处于某一个发育阶段。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眠起后进入第二龄;再次蜕皮后进入第三龄;第三次蜕皮后进入第四龄,第四次蜕皮又称大眠。大眠后就进入第五龄,五龄的蚕宝宝长得极快,体长可达6~7cm,体重可达蚁蚕重量的1万倍左右。
熟蚕:蚕宝宝到了五
龄末期,就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食欲减退,食桑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驱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营茧场所,这样的蚕就称为熟蚕。
成虫期结茧:人们把熟蚕放在特制的容器中或蔟器上,蚕便吐丝结茧了。
结茧可分为四个过程:1.熟蚕先将丝吐出,粘结在蔟器上,再吐丝连接周围蔟枝,形成结茧支架,即结茧网。茧网不具备茧形,只是一些松软凌乱的茧丝层,以作为结茧的支架。2.蚕结制茧网后,继续吐出凌乱的丝圈,加厚茧网内层,然后以S型方式吐丝,开始出现茧的轮廓,叫做结茧衣。茧衣的丝纤维细而脆,排列极不规则,丝胶含量也多。3.茧衣形成后,茧腔逐渐变小,蚕体前后两端向背方弯曲,成“C”字型,蚕继续吐出茧丝,吐丝方式由S形改变成∞形,这就开始了结茧层的过程。4.当蚕由于大量吐丝,体躯大大缩小时,头胸部摆动速度减慢,而且没有一定的节奏,吐丝开始显得凌乱,形成松散柔软的茧丝层,称为蛹衬。
蚕蛹:蚕上蔟结茧后经过4天左右,就会变成蛹。蚕蛹的体形像一个纺棰,分头、胸、腹三个体段。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鼓鼓的腹部长有9个体节。专业工作者能够从蚕蛹腹部的线纹和褐色小点来判别雌雄。蚕刚化蛹时,体色是淡黄色的,蛹体嫩软,渐渐地就会变成黄色、黄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来了。经过大约12~15天,当蛹体又开始变软,蛹皮有点起皱并呈土褐色时,它就将变成蛾了。
桑蚕蛹 蚕蛾(成虫):蚕蛾的形状像蝴蝶,全身披着白色鳞毛,但由于两对翅较小,已失去飞翔能力。蚕蛾的头部呈小球状,长有鼓起的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胸足及两对翅;腹部已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雌蛾体大,爬动慢;雄蛾体小,爬动较快,翅膀飞快地振动,寻找着配偶。一般交尾3~4小时后,雌蛾就可产下受精卵。交尾后雄即死亡,雌蛾约花一个晚上可产下约500个卵,然后也会慢慢死去.
蚕蛾产下的卵→孵蚕→变蛹→化蛾,又将完成新一代的循环。这就是蚕的生活史。
白首乌的形态
白首乌是植物牛皮消的块根。
1.牛皮消又名飞来鹤,蔓性半灌木。具乳汁。根肥厚,类圆柱形,表面 黑褐色,断面白色。茎被微柔毛。叶对生;叶柄长3-9cm;叶片心形至卵状心形,长4-12cm,宽3-10cm,先端短渐尖,基部深心形,两侧呈耳状内弯,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被微毛。聚伞花序伞房状,腋生;总花梗圆柱形,长10-15cm,着花约30朵;花萼近5全裂,裂片卵状长圆形,反折;花冠辐状,5深裂,裂片反折,白色,内具疏柔毛;副花冠浅杯状,裂片椭圆形,长于合蕊柱,在每裂片内面的中部有一个三角形的舌状鳞片;雄蕊5,着生于花冠基部,花丝连成筒状,花药2室,附着于柱头周围,每室有黄色花粉块1个,长圆形,下垂;雌蕊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柱头圆锥状,先端2裂。蓇葖果双生,基部较狭,中部圆柱形,上部渐尖,长约8cm直径约1cm。种子卵状椭圆形至倒楔形,边缘具狭翅,先端有一束白亮的长绒毛。花期6-9月果期7-11月。
2.戟叶牛皮消又名泰山何首乌、山东何首乌、地葫芦,大根牛皮消 攀援性半灌木。具乳汁。
块根每株一般生3-4个,亦可多至5-6个,常连接成念珠状。茎纤细而韧,被微毛。叶对生;叶片戟形,长3-8cn,基部宽1-5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两面被糙硬毛,以叶面较密;侧脉每边约6条。伞形聚伞花序腋生,比叶为短;花萼裂片披针形,基部内面腺体通常没有或少数;花冠辐状,白色或黄绿毛,裂片开放后反折,内面基部被微柔毛,副花冠裂片比合蕊柱长。
种子先端有多数白色长丝光毛,长约4cm。花期6-7月,果期7-10月。[1]
形态特征
梨果的功效: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等功效,适用于热病伤津烦渴、消渴症、热咳、痰热惊狂、噎膈、口渴失音、眼赤肿痛、消化不良。
梨果皮的功效:清心、润肺、降火、生津、滋肾、补阴功效。根、枝叶、花可以润肺、消痰清热、解毒。
梨籽的功效:含有木质素,是一种不可溶纤维,能在肠子中溶解,形成像胶质的薄膜,能在肠子中与胆固醇结合而排除。梨子含有硼可以预防妇女骨质疏松症。硼充足时,记忆力、注意力、心智敏锐度会提高。
知道了梨子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建议您春季不妨多吃些梨子来滋阴养肺
首乌的形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稀半灌木。茎缠绕;叶互生、卵形或心形,具叶柄;托叶鞘筒状,顶端截形或偏斜。花序总状或圆锥状,顶生或腋生;花两性,花被5深裂,外面3片具翅或龙骨状突起,果时增大,稀无翅无龙骨状突起;雄蕊通常8, 花丝丝状,花药卵形;子房药卵形,具3棱,花柱3, 较短,柱头头状。瘦果卵形,具3棱,包于宿存花被内。[1]
性状鉴别,块根纺锤形或团块状,一般略弯曲。长5~15cm,直径4~10cm。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凹凸不平,有不规则的纵沟和致密皱纹,并有横长皮孔及细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切断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粉性,皮部有类圆形的异型维管束作环状排列,形成“云锦花纹”,中央木部较大,有的呈木心。气微,味微苦而甘涩。
以体重、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1、显微鉴别
块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充满红棕色物质,皮孔可察见。
韧皮部较宽,散有异型维管束即复合维管束,另一种为单个的维管束,均为外韧型。
形成层呈环状,木质部导管较少,周围有管胞及少数木纤维。
块根的中心为初生木质部。
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
粉末特征:棕色。
①淀粉粒众多,单粒呈类球形、盔帽形或三角状锥形,直径4~50μm,脐点呈人字状、星状、弧线状或点状,层纹不明显。复粒直径6~51μm,由2~9分粒组成。
②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约80μm,偶见簇晶与较大的类方形结晶合生。
③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7~178μm;另有细小的网纹导管。
形态特征
株高2-3米。叶片披针形,长30-60厘米,宽5-10厘米,顶端渐尖而有一旋卷的小尖头,基部渐狭,边缘具短 柔毛,两面均无毛;叶柄长1-1.5厘米;叶舌长5-10毫米,外被毛。
花
圆锥花序呈总状花序式,下垂,长达30厘米,花序轴紫红色,被绒毛,分枝极短,在每一分枝上有花1-2 (3)朵;小苞片椭圆形,长3-3.5厘米,白色,顶端粉红色,蕾期包裹住花,无毛;小花梗极短;花萼近钟形,长约2厘米,白色,顶粉红色,一侧开裂,顶端又齿裂;花冠管较花萼为短,裂片长圆形,长约3厘米,后方的1枚较大,乳白色,顶端粉红色,侧生退化雄蕊钻状,长约2毫米,唇瓣匙状宽卵形,长4-6厘米,顶端皱波状,黄色而有紫红色纹彩;雄蕊长约2.5厘米;子房被金黄色粗毛;腺体长约2.5毫米。
果
蒴果卵圆形,直径约2厘米,被稀疏的粗毛,具显露的条纹,顶端常冠以宿萼,熟时朱红色;种子有棱角。花期:4-6月;果期:7-10月。
乌头的形态特征
块根倒圆锥形,长2-4厘米,粗1-1.6厘米。茎高60-150厘米,中部之上疏被反曲的短柔毛,等距离生叶,分枝。[2]
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茎中部叶有长柄;叶片薄革质或纸质,五角形,长6-11厘米,宽9-15厘米,基部浅心形三裂达或近基部,中央全裂片宽菱形,有时倒卵状菱形或菱形,急尖,有时短渐尖近羽状分裂,二回裂片约2对,斜三角形,生1-3枚牙齿,间或全缘,侧全裂片不等二深裂,表面疏被短伏毛,背面通常只沿脉疏被短柔毛;叶柄长1-2.5厘米,疏被短柔毛。[2]
顶生总状花序长6-10厘米;轴及花梗多少密被反曲而紧贴的短柔毛;下部苞片三裂,其他的狭卵形至披针形;花梗长1.5-3厘米;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下部,长3-5毫米,宽0.5-0.8毫米;萼片蓝紫色,外面被短柔毛,上萼片高盔形,高2-2.6厘米,自基部至喙长1.7-2.2厘米,下缘稍凹,喙不明显,侧萼片长1.5-2厘米;花瓣无毛,瓣片长约1.1厘米,唇长约6毫米,微凹,距长2-2.5毫米,通常拳卷;雄蕊无毛或疏被短毛,花丝有2小齿或全缘;心皮3-5,子房疏或密被短柔毛,稀无毛。蓇葖长1.5-1.8厘米;种子长3-3.2毫米,三棱形,只在二面密生横膜翅。[2]
花期9月至10月,果期10月至11月。
中药乌药叶的形态特征
植物乌药,别名独脚樟。为常绿灌木,高达4-5米。根木质,膨大粗壮,略成连珠状。树皮灰绿色。幼枝密生锈色毛,老时几无毛;叶互生,革质;叶柄长5-10毫米,有毛;叶片椭圆形或卵形,长3-7.5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长渐尖或短尾状,基部圆形或广楔形,全缘,上面有光泽,仅中脉有毛,下面生灰白色柔毛,三出脉,中脉直达叶尖。花单性,异株;伞形花序腋生,总花梗极短;花被片6,黄绿色;雄花有雄蕊9,3轮,花药2室,内向瓣裂。雌花有退化雄蕊,子房上位,球形,1室,胚珠1枚,柱头头状。核果椭圆形或圆形,长0.6-1厘米,直径4-7毫米,熟时紫黑色。花期3-4月,果期9-10月。
乌梅的形态特征
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0m。树皮淡灰色,小枝细长,先端刺状。单叶互生;叶柄长1.5cm,被短柔毛;托叶早落;叶片椭圆状宽卵形,春季先叶开花,有香气,1-3朵簇生于二年生侧枝叶腋。
花梗短;花萼通常红褐色,但有些品种花萼为绿色或绿紫色;花瓣5白色或淡红色,直径约1.5cm,宽倒卵形;雄蕊多数。
果实近球形,直径2-3cm,黄色或绿白色,被柔毛;核椭圆形,先端有小突尖,腹面和背棱上的沟槽,表面具蜂窝状孔穴。花期春季,果期5-6月。[2]
具有强大的根系和发达主根,地温在4-5度时新根开始生长,而且随着地温的上升,根系加快生长。每年春末夏初新根生长最快,侧根大量长出。植株顶端优势明显,自一个生长枝,先端常抽出少数长株,其中,下部多数的侧芽抽生成短枝。这些短枝得到适宜的营养时,能形成许多花芽,而成中果枝和短果枝。长枝基部与顶端的粗度相差不大。容易弯曲下垂。长主枝如任其开张,仰角降到30度以下,则抽生出大量徒长枝,扰乱树形和造成荫蔽,树冠下部枝条衰弱枯死,导致树冠外围结果,增加无效空间。适当短截长枝,可以促进中、短果枝的生长。
植株在每年2-3月开花,花谢后,果实逐渐发育。果实发育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即3-5月为硬核前期,是幼果生长迅速时间;5月中、下旬进入硬核期,果实的核开始进人硬化和完全硬化;6月上旬以后进入硬核后期,果实迅速增大,直至近采收期,增长才减缓。在幼果期,白天若遇到太阳曝晒,夜间降雨,或温度过高,会引起严重落果。
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生理落果现象较为严重,一般出现三个高峰期:早期落果在盛花期后10天左右,随着花的凋谢而脱落;第二次落果在开花后30天左右,是由于受精和营养不良引起;第三次落果在硬核期至完全成熟,是结果过多和施氮肥而引起
何首乌的形态特征
何首乌为多年生植物。块根肥厚,长椭圆形,黑褐色。茎缠绕,长2-4米,多分枝,具纵棱,无毛,微粗糙,下部木质化。
叶:卵形或长卵形,长3-7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或近心形,两面粗糙,边缘全缘;叶柄长1.5-3厘米;托叶鞘膜质,偏斜,无毛,长3-5毫米。
花:花序圆锥状,顶生或腋生,长10-20厘米,分枝开展,具细纵棱,沿棱密被小突起;苞片三角状卵形,具小突起,顶端尖,每苞内具2-4花;花梗细弱,长2-3毫米,下部具关节,果时延长;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绿色,花被片椭圆形,大小不相等,外面3片较大背部具翅,果时增大,花被果时外形近圆形,直径6-7毫米;雄蕊8,花丝下部较宽;花柱3,极短,柱头头状。
果:瘦果卵形,具3棱,长2.5-3毫米,黑褐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何首乌的形态特征
何首乌
[hé shǒu wū] 何首乌,为蓼科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根细长,末端成肥大的块根,外表红褐色至暗褐色。《本草图经》:“何首乌,今在处有之。以西洛嵩山及南京柘城县者为胜。春生苗叶,叶相对如山芋而不光泽。其茎蔓延竹木墙壁间。结子有棱似荞麦而细小,才如粟大。秋冬取根,大者如拳,各有五棱瓣,似小甜瓜。”
植物的块根、藤茎及叶均可供药用,中药名分别为:何首乌、夜交藤、何首乌叶。中药何首乌有生首乌与制首乌之分:生首乌功能解毒(截疟)、润肠通便、消痈;制首乌功能补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补肝肾。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喜阳、耐半阴、喜湿、畏涝、要求排水良好的土壤。块根肥厚,长椭圆形,黑褐色。茎缠绕,长2-4米,多分枝,具纵棱,无毛,微粗糙,下部木质化。叶卵形或长卵形,长3-7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或近心形,两面粗糙,边缘全缘;叶柄长1.5-3厘米;托叶鞘膜质,偏斜,无毛,长3-5毫米。
花序圆锥状,顶生或腋生,长10-20厘米,分枝开展,具细纵棱,沿棱密被小突起;苞片三角状卵形,具小突起,顶端尖,每苞内具2-4花;花梗细弱,长2-3毫米,下部具关节,果时延长;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绿色,花被片椭圆形,大小不相等,外面3片较大背部具翅,果时增大,花被果时外形近圆形,直径6-7毫米;雄蕊8,花丝下部较宽;花柱3,极短,柱头头状。瘦果卵形,具3棱,长2.5-3毫米,黑褐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地理分类
常生长在海拔200-3000米的山谷灌丛、山坡林下、沟边石隙。
产于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山西中条山主峰历山、华东、华中、华南、四川、云南、贵州遍布中国。日本也有。
乌贼的形态特征
乌贼亦称墨鱼、墨斗鱼,乌贼目海产头足类软体动物,与章鱼和枪乌贼近缘。现代的乌贼出现于2100万年前的中新世,祖先为箭石类。特征为有一厚的石灰质内壳(乌贼骨、墨鱼骨或海螵蛸,可入药)。
乌贼身体可区分为头、足和躯干三个部分,躯干相当于内脏团,外被肌肉性套膜,具石灰质内壳。
头位体前端,呈球形,其顶端为口,四周围具口膜,外围有5对腕。头两侧具一对发达的眼,构造复杂。眼后下方有一椭圆形的小窝,称嗅觉陷,为嗅觉器官,相当腹足类的嗅检器,为化学感受器。
足已特化成腕和漏斗。腕10条,左右对称排列,背部正中央为第一对,向腹侧依次为2-5对,其中第4对腕特别长,末端膨大呈舌状,位体前端,呈球形,其顶端为口,共有10条腕,有8条短腕,还有两条长触腕以供捕食用,四周围具口膜,称为触腕,可以捕食,能缩入触腕囊内。
各腕的内侧均具4行带柄的吸盘,触腕只在末端舌状部内侧有10行小吸盘,此称触腕穗。雄性左侧第5腕的中间吸盘退化,特化为生殖腕或称茎化腕。可输送精荚入雌体内,起到交配器的作用。
根据茎化腕可鉴别雌雄。腕和触腕是乌贼的捕食和作战武器,不仅弱小的生命将丧生于乌贼的腕下,即便是海中的庞然巨物——鲸,遇见体长达十余米的大乌贼也难对付。漏斗位头的腹侧,基部宽大,隐于外套腔内,其腹面两侧各有一椭圆形的软骨凹陷称闭锁槽。
与外套膜腹侧左右的闭锁突相吻合,如子母扣状,称闭锁器,可控制外套膜孔的开闭。漏斗前端呈简状水管,露在外套膜外,水管内有一舌瓣,可防止水逆流。当闭锁器开启,肌肉性套膜扩张,海水自套膜孔流入外套腔;闭锁器扣紧,关闭套膜孔,套膜收缩,压水自漏斗的水管喷出。此为乌贼运动的动力。
乌贼的身体像个橡皮袋子,乌贼有一船形石灰质的硬鞘,内部器官包裹在袋内。
在身体的两侧有肉鳍,体躯椭圆形,共有10条腕,有8条短腕,还有两条长触腕以供捕食用,颈短,头部与躯干相连,有二腕延伸为细长的触手,用来游泳和保持身体平衡。头较短,两侧有发达的眼。头顶长口,口腔内有角质颚,能撕咬食物。
乌贼的足生在头顶,所以又称头足类。头顶的10条足中有八条较短,内侧密生吸盘,称为腕;另有两条较长、活动自如的足,能缩回到两个囊内,称为触腕,只有前端内侧有吸盘。
躯干呈袋状,背腹略扁,位头后。外被肌肉非常发达的套膜,其内即为内脏团。躯干两侧具鳍,鳍在躯干末端分离、鳍在游泳中起平衡作用。由于躯十背侧上皮下具有色素细胞,可使皮肤改变颜色的深浅。乌贼躯体方位依其在水中的生活状态,头端为前,躯干末端为后,有漏斗的一侧为腹,相反一侧为背。
但根据软体动物的体制与乌贼的形态比较,其前端应为腹侧,因足让腹侧,后端为背,背侧为前,腹侧为后,这是乌贼的形态学位置、但为了观察叙述简便多采用前种定位。
乌贼身体扁平柔软,非常适合在海底生活。乌贼平时做波浪式的缓慢运动,可一遇到险情,就会以每秒15 米(54公里/小时)的速度把强敌抛在身后。有些乌贼移动的最高时速达150 千米。
它不但逃走快,捕食更快。乌贼是水中的变色能手,其体内聚集着数百万个红、黄、蓝、黑等色素细胞,可以在一两秒钟内做出反应调整体内色素囊的大小来改变自身的颜色,以便适应环境,逃避敌害。乌贼的体内有一个墨囊,里面有浓黑的墨汁,在遇到敌害时迅速喷出,将周围的海水染黑,掩护自己逃生。
形态特征
马兰头根状茎有匍枝,有时具直根。茎直立,高30-70厘米,上部有短毛,上部或从下部起有分枝
基部叶在花期枯萎;茎部叶倒披针形或倒卵状矩圆形,长3-6稀达10厘米,宽0.8-2稀达5厘米,顶端钝或尖,基部渐狭成具翅的长柄,边缘从中部以上具有小尖头的钝或尖齿或有羽状裂片,上部叶小,全缘,基部急狭无柄,全部叶稍薄质,两面或上面有疏微毛或近无毛,边缘及下面沿脉有短粗毛,中脉在下面凸起。
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并排列成疏伞房状。总苞半球形,径6-9毫米,长4-5毫米;总苞片2-3层,覆瓦状排列;外层倒披针形,长2毫米,内层倒披针状矩圆形,长达4 毫米,顶端钝或稍尖,上部草质,有疏短毛,边缘膜质,有缘毛。花托圆锥形。舌状花1层,15-20个,管部长1.5-1.7毫米;舌片浅紫色,长达10毫米,宽1.5-2毫米;管状花长3.5毫米,管部长1.5毫米,被短密毛。
瘦果倒卵状矩圆形,极扁,长1.5-2毫米,宽1毫米,褐色,边缘浅色而有厚肋,上部被腺及短柔毛。冠毛长0.1-0.8毫米,弱而易脱落,不等长。花期5-9月,果期8-11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