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崩漏怎么治疗

崩漏怎么治疗

一、止血治疗

1、孕酮类药物:黄体酮20mg/日,肌注3天;安宫黄体酮8—16mg/日、妇宁片4-8mg/日或妇康片 2.5-5.Omg/日,共5天,口服。对闭经较久,内膜较厚者,同时并用丙酸睾丸酮,年轻者25mg/日,年长者50mg/日,肌注3-5天。适用于血色素大于6克及更年期功血患者。

2、雌激素制剂:己烯雌酚2mg,每6-8小时1次,血止后3天递减1/3量,维持量O.5mg/日,至血止后20天。或用苯甲酸雌二醇2n氓,每6—8小时肌注1次,递减法同上,血止后改用口服己烯雌酚。适用于急性大出血而有明显贫血的青春期功血患者。

3、其他止血药物:如安络血、止血敏、止血芳酸、维生素K等,但效果不理想,故仅作为止血的辅助措施。

二、调整月经周期(血止后应用)

1、人工周期治疗(见月经稀发)。人工周期治疗是指模拟自然月经周期卵巢的内分泌变化,将雌、孕激素序贯或合并应用,使子宫内膜发生相应变化,引起周期性脱落,即在卵巢功能不足的情况下,人工地按卵巢生理活动的规律补充外源性雌激素和孕激素。

2、雌孕激素联合治疗:一般用口服避孕药。

治疗崩漏的中成药

治疗崩漏的中成药有哪些?

(1)十灰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血热者)。

(2)固经丸,每服9克,日服3次(适用于阴虚血热者)。

(3)荷叶丸,每服9克,日服3次(适用于血热或阴虚火旺者)。

(4)龙胆泻肝丸:每服6克,日服2次(适用于肝胆湿热者)。

(5)益母丸,每服6克,日服2次(适用于血瘀者)。

(6)震灵丸,每服9克,日服2次(适用于气滞血瘀者)。

(7)乌金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肝气郁滞者)。

(8)崩漏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9)全鹿丸,每服9克,日服2次(适用于脾肾阳虚者)。

(10)人参归脾丸,每服6克,日服2次(适用于脾气虚而不摄者)。

(11)补中益气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气虚下陷?者)。

(12)金匮肾气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肾阳不足者)。

(13)妇血宁,每服5片,日服3次。

(14)云南白药,每服0.3克,日服3次(上药各型均可使用)。

更年期崩漏怎么治疗

首先要到正规医院检查身体,确定自己患的是不是血热崩漏,是什么类型的血热崩漏,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遵循医嘱,不能自己对病情下结论。

在平时多注意生活饮食,俗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可以适当多吃一些鸡肉、兔子肉、猪肉等。辣椒等刺激性的食物要尽量忌口。

可以注射黄体酮,这种药物可以帮助子宫内膜脱落干净,达到止血的目的;也可以用些云南白药或者止血敏来止血。

崩漏中医艾灸治疗 崩漏艾灸操作方法

1.艾炷灸:隐白,百会,气海均可用如麦粒大艾炷灸10-20壮,肝俞,肾俞,脾俞各灸10壮,三阴交,地机,血海各5壮。

属寒者处艾炷重灸以上诸穴外,还可加命门,中极两穴,每穴用麦粒大小艾炷灸20壮,属热者,加大敦,太冲各5壮,急吹其火,使艾柱快速烧尽,取其散热泻火之效,属瘀者,气冲,冲门各灸3壮,支沟灸5-7壮

2.艾条灸:艾条悬灸,重点穴位是隐白,气海,关元,中极四穴,重者可用瘢痕灸法,局部灸疮可外敷药膏保护至结痂成瘢,其余诸穴可灸至皮肤潮红,一般灸15分钟左右。

3.隔物灸:隐白,气海,关元,中极四穴均可采用隔姜灸法,艾炷可大如蚕豆,应鲜姜上艾炷热力蒸透,水汽每至穴位皮肤起水疱,用消毒三棱针在水疱地部刺破放出水后,再外敷药膏,以防感染,促进吸收。

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治疗

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称之为“崩漏”。经血暴下为“崩”证,淋漓不断为“漏”。临床用以阿胶、三七为主药的“固本祛瘀汤”治疗效果显著。

阿胶10克,生蒲黄20克,山萸肉10克,血余炭12克,生黄芪15克,党参30克,生地10克,花蕊石10克,鹿角胶10克,三七粉6克(冲服)。水煎,1日服3次,每日1剂。经血净后停药,于下次月经前5日再服此方至经血净,连续服药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随证加减:热重者加茜草炭10克,侧柏叶10克;气滞者加元胡10克,香附炭12克;偏寒者加艾叶12克,炮姜9克。

灸法:取穴:三阴交、隐白、大敦、关元、百会、血海、命门。方法:每次选穴3~4个,艾条温和灸、艾炷灸,每穴10到15分钟或5~7壮,出血时一天2次,无症状时可1天1次或隔天一次。注意灸后调养,卧床休息,出血时可同时口服三七片或者云南白药,已达到快速止血的目地。

崩漏中医艾灸治疗 崩漏艾灸哪里

治则:理血培元,调补冲任。

血崩方取穴:隐白,关元,三阴交,百会,肝俞,脾俞,肾俞。

漏下方:气海,脾俞,三阴交,地机,血海。属寒者加灸命门,中极;属热者加灸大敦,太冲;属瘀者取气冲,冲门,支沟。

鸡冠花有什么作用 凉血止血

鸡冠花甘涩性凉,具收敛凉血止血之功。治血热妄行之崩漏,常与丹皮、赤芍药、苎麻根、茜草等药同用;若配伍党参、黄芪、山茱萸、炮姜等药同用,则可用于冲任虚寒之崩漏。治血热便血、痔血,常与地榆、槐花、黄芩炭等药同用。

崩漏的中医辨证治疗

⑴ 实证

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三阴交 中极次髎

配穴 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操作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而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可通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

⑵ 虚证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配穴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操作 毫刺补法,可加用灸法.

方义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以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肝脾肾精血充盈,胞脉得养,冲任自调。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为任脉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

崩漏下血怎么治疗

崩漏是妇科疾病中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属于月经病中的功能性疾患。其主要证型为阴虚或偏阴虚,但在出血阶段时以瘀结、血热为突出。治疗崩漏下血,可以采取以下的的中成药:

1、 云南白药血多时,4小时1次,每次2~4克,血止停用。

2、 十全大补丸、归脾丸或补中益气丸每日2次,每次5克,吞服。用于气血虚弱漏下不止战血止后调治。

3、 新癀片每日3次,每次4片,饭后吞服。用于血热者。

4、 三七粉血多时,4小时1次,每次3克,血止停用。对血瘀者更直。

5、 震灵丹每日2~3次,每次6克,吞服。用于止血。

6、 野山人参粉血多时,2~4小时1次,首次剂量1克,以后0.5克温水吞服。用于暴崩血脱者。

有关崩漏的治疗必须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即在暴崩之际,急当止血防脱,用塞流止血法。血减后进一步求因治本,标本同治,止血和调理同时进行,即用澄源法。

出血完全止后,脏腑气血尚未恢复正常功能,采用复旧法进行善后调理和调整月经周期。以上治法是古人治疗崩漏重要的经验总结,也是现在临床上用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由上面可以看出,崩漏治疗三法必须循序进行:塞流、澄源、复旧。如果不循此规律治疗,就会耽误病情。患者最好是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积极进行治疗。

下面,笔者为大家介绍几种治疗崩漏的药品,供大家参考:

汇仁 乌鸡白凤丸:被誉为妇科三大圣药之一,目前已有百年历史。主要用于女性更年期忧郁、头痛头晕、失眠、易烦躁、心悸伴有皮肤潮红,手指皮肤温度增高和麻木等等。

同仁堂 人参固本丸:功能主治是血虚精亏,须发早白,颜貌衰老;或脾虚烦热,金水不足;或肺气燥热,作渴作嗽;或小便短赤,涩滞如淋,大便燥结等阴虚有火之证。

同仁堂 乌鸡白凤丸:功效与作用: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用于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血热崩漏的治疗

血热崩漏西医治疗

应用药物进行止血。药物止血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使子宫内膜脱落干净,可注射黄体酮;

一种是使子宫内膜生长,可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再用些止血药物,如云南白药、安络血、维生素K、止血芳酸和止血敏等,一般都可以达到止血目的。

恢复卵巢功能,调节月经周期。一般连续服用已烯雌酚等药物,每天0.5-1克,连用20天,用药最后5天增加注射黄体酮每天20毫克。一般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合理治疗,可以很快痊愈。对于有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在排卵前期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可望调节月经周期。

血热崩漏中医治疗

治宜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方用清热固经汤。若症兼胸胁胀痛,心烦易怒,时欲叹息,脉弦者,为肝经火炽,治宜平肝清热,止血调经,用丹栀逍遥散去生姜,加炒蒲黄、血余炭、益母草、香附炭之类;亦有素体阴虚,或更年期阴精渐亏,阴虚内热,虚火为患,症见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止或骤然量多,血色深红,头昏耳鸣,心烦潮热等,属虚热崩漏,宜养阴清热,凉血固经,用清热固经汤合生脉散治。

相关推荐

月经期崩漏该如何治疗

对于崩漏治疗,大多主张急则治其标,现行高等院校《妇科学》采用塞流、澄源、复旧以降的治法,并将塞流放于首位,即当即用止血之法,以救其急。这种治法对一般崩漏,确有效验。然而对于临床而言,大多数崩漏患者,首先采用止血的方法,血非但不止,反如涌泉,愈治愈烈,探究它的发病病理机制乃淤血内阻,血不归经之故。 尽管这一结论被诸多医家认可,久崩漏不止,多责之血热、肾亏、脾虚,宁愿凉血、固涩、补肾、健脾以求“无过”,而不敢投活血化淤之品以求有功,殊不知对淤血所致的崩漏患者,误用凉涩固补非但无益,而且常可招致崩漏久不止,一

崩漏吃什么药好

崩漏的自疗重点 月经量多,来势急猛时,首先要解决经量过多的问题,减少月经流量,以免并发失血性休克等危险症状。大出血自疗效果不明显,甚至出现虚脱危及生命时,应将患者迅速送往医院治疗,切勿耽误病情。待急性症状缓解后,再做治“本”治疗崩漏停止后,仍要进行身体调理性治疗,预防病情的反复发作。月经量多,来势猛烈时,患者一定要卧床休息,少翻动,上半身宜垫高,以利于经血的排出。月经期间禁止房事,保持外阴部清洁,毛巾、盆具等清洁用具要适当进行消毒处理。月经期间不适合坐浴,有条件的宜选择用流水冲洗外阴部。 崩漏患者的饮食

崩漏的刮痧疗法

崩漏指妇女不在经期,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一般以量多如注为“崩”,量少淋漓不尽为“漏”,两者可交替出现,且均属出血过多之证,并称“崩漏”。崩漏是妇科常见病症,以青春期或更年期、产后最为多见。 崩漏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崩与漏虽出血情况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互相转化,如崩血量渐少,可能转化为漏,漏势发展又可能变为崩,故临床多以崩漏并称。可分为实热、阴虚、气虚3型。 一、实热 (一)症状 临床特点为血量多,色紫红,气味臭秽,血质浓有瘀块

崩漏的刮痧疗法

崩漏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崩与漏虽出血情况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互相转化,如崩血量渐少,可能转化为漏,漏势发展又可能变为崩,故临床多以崩漏并称。可分为实热、阴虚、气虚3型。 一、实热 (一)症状 临床特点为血量多,色紫红,气味臭秽,血质浓有瘀块,腹痛拒按,口渴欲饮。 (二)治法 (1)选穴三阴交、血海、隐白、曲池。(见图5-l-2、图5-3-3、图5-4-l、图5-4-2) (2)定位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血海

崩漏的自疗注意

(1)月经量多,来势猛急时,首先解决的是减少经量问题,以免并发休克等危险。 (2)大出血自疗效少,甚至引起虚脱(神昏、冷汗、糊话等)危及生命时,应速送医院,切勿贻误病情。 (3)待急性症状缓解后,再作治“本”自疗,即原因治疗。 (4)崩漏停止后仍要进行体质调理性治疗,预防反复。 (5)经量多,来势猛烈时,患者一定要卧床休息少翻动,上半身宜稍垫高以利经血排出。 (6)严禁房事,外阴保持清洁,毛巾盆具要消毒。不宜坐浴。 (7)饭菜品种要杂,荤蔬混合食用,并且容易消化。蛋类、猪肝、猪血、鱼类、菠菜、油菜、黑木耳

崩漏艾灸哪里 崩漏发病机制

崩漏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冲任损伤,不能固摄,以致经血从胞宫非时妄行,素体阳盛,外感热邪,过食辛辣,致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情志抑郁,肝郁化火,致藏血失常;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或产后余血未尽,瘀血阻滞冲任,血不归经发为崩漏;忧思劳倦过度,损伤脾气,统摄无权,而致冲任不固;肾阳亏损,失于封藏,使冲任不固,或肾阴不足致虚火动血,而成崩漏

崩漏下血食疗

一、民间食疗方 原 料:童子鸡1只,玉竹5克。 配 料:味精、盐各3克。 做 法:1、童子鸡宰杀后,除去脚爪、尾臊和内脏,抽去头颈骨(留皮)。2、光鸡用沸水飞水后,洗净其血秽,将其腹部向上,放入炖盅。3、加入味精、盐,加入适量冷开水,隔水炖至八成熟时,再投入玉竹,继续炖至鸡肉酥烂为止。4、食用前除去玉竹。 功 效: 童子鸡味甘,性温;玉竹味甘,性微寒。二者相互配合,能清肺阴,除肺燥,祛痰咳,消虚渴,有固精益气、生津止渴之功效,对肺热燥咳、胃热烦渴、体虚纳少、泄泻水肿、崩漏带下、产后乳少等症状均有疗效。 二

崩漏偏方

[方一] 乌梅肉15克,红糖适量。将上二味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日内分2次服。 本方适用于虚热之崩漏。 [方二] 豆腐250克,好醋120克。将豆腐与醋同煮,煮熟即成,一次顿服,可连服数剂,血止后停服;要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本方适用于血热崩漏。 [方三] 狗头骨1个,煅龙骨、棉花籽、百草霜各18克,黄酒适量。将猪头骨烧存性,龙骨煅,棉花籽炒与百草霜共研为细末,混合均匀即成。每次服24克,用黄酒送下,微见出汗为好。 本方适用于肾阳虚的崩漏。 [方四] 鲜藕、鲜白萝卜、鲜旱莲草各800克

崩漏的食疗方

芝麻粥 [来源]《圣济总录》 [原料]生苎麻根30克,炒陈皮10克,粳米、大麦仁各50克,细盐少许。 [制作]先煎苎麻根、陈皮,去渣取汁,后入粳米及大麦仁煮粥,临熟放入盐少许。 [用法]分作2次服,每日空腹趁热食。 [功效]凉血、止血、安胎。适用于血热崩漏,妊娠胎动下血及尿血,便血等症。 红米生地粥 [来源]《食医心鉴》 [原料]生地黄50克,红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作]取生地黄,洗净后煎取药汁,与红米加水共煮,煮沸后加入冰糖;煮成稀粥。 [用法]每日早晚空腹温热食。 [功效]清热生津,凉血止血。适

崩漏辩证

1.暴崩致脱 血崩日久不止,血多色淡,质清稀,头晕乏力,胸闷气短,肢冷汗多,面色苍白。舌淡胖,脉细弱欲绝,血压偏低或低于正常。 2.气血两虚 突然暴崩出血,色淡质稀,怕冷自汗,面色苍白,全身乏力。舌淡,脉细弱。 3.脾肾两虚 经血紊乱,经量多或淋漓,色淡清稀,乏力纳少,腰膝软酸。苔薄,舌淡,脉细弱而沉。 4.肝肾阴虚 崩漏日久,血色鲜红,潮热口干,手足心热,头晕腰酸。舌红,脉细数。 5.血热妄行 经血或崩或漏,色紫红稠,烦热口渴,下腹胀痛,尿黄便秘。苔黄糙,舌红,脉弦数或滑数。 6.气滞血瘀 崩漏日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