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戊型肝炎 需把好病从口入关
预防戊型肝炎 需把好病从口入关
我国是肝炎大国,提起甲肝、乙肝谁都再熟悉不过,可是你知道有一种肝炎叫戊肝吗?一旦发生传染,它不仅容易引起群体性暴发,而且合并乙肝后死亡率高达70%。日前,浙江省疾控中心传防所接嘉兴市疾控中心电话报告,嘉善县干窑镇社会福利养老服务中心发现疑似戊肝聚集性疫情,立刻电话核实疫情,并组织专业人员紧急出动,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迅速判定本起事件是一起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戊型肝炎暴发疫情。由此可见,预防戊肝可以说是迫在眉睫,尤其是夏秋两季正值消化道传染病高发季节。
什么是戊肝?
戊型肝炎简称戊肝,是由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病毒性肝炎,是全国法定乙类传染病。在常见的甲、乙、丙、丁、戊五型病毒性肝炎中,戊肝发现最晚,但危害性却远高于最早发现的甲肝,病死率为1%~5%,约为甲肝的10倍。戊肝症状同甲肝相似,呈急性肝炎表现,如: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厌食油腻等。戊肝与其他各型病毒性肝炎相比,更容易出现黄疸,表现为眼白、黏膜及皮肤组织黄染,小便呈茶褐色,重症患者会出现极度乏力、呕吐、意识不清、肝衰竭乃至死亡。
戊肝是怎样传播的
戊肝的传播途径有粪口传播、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和接触传播,与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是一样的。
首先,戊肝会经粪口传播(消化道传播),病人或携带病毒的动物可以通过粪便将戊肝病毒排泄到体外,外环境中的病毒污染了水、食物、食具等引起传染。戊肝病毒能通过污染的饮用水、餐具、蔬菜水果、贝壳类海产品、手等,直接或间接经口传播。其中猪是戊肝病毒最主要的动物宿主,食用未煮熟的猪肉、猪肝、海产品等可感染戊肝。时下流行的生吃肉、鱼或海鲜,会让戊肝病毒有可乘之机。
其次,戊肝会通过血液和母婴垂直传播,输入带戊肝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可导致感染;孕妇感染戊肝后,可引起流产和宫内死胎,还可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导致新生儿感染戊肝。
另外,戊肝还会接触传播,即在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传染。
如何区别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
戊肝在很多方面与甲肝相似,都是通过"粪—口"方式传播的,而且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也都有消化道症状,病程都为自限性,无慢性化症状。但和较为相似的甲肝相比,戊肝有以下6个特点:
1、戊肝的潜伏期约为2—9周,平均6周,较甲肝为长。
2、戊肝患者中青年以及老年居多,而甲肝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
3、孕妇更容易患戊肝,而且孕妇感染戊肝后容易发生肝功能衰竭,病死率和流产率高。
4、戊肝发热,出现肝肿大的情况较甲肝少见,但皮肤瘙痒和灰白便较甲肝多见。
5、戊肝病理损害较甲肝明显,恢复缓慢。其血清胆红素升高水平和持续时间均长于甲肝。
6、戊肝病情并不像原来认识的那样轻,特别是老年性戊肝的病情相当严重,病人多有非常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胆道系统损伤突出,黄疸多持续加深,且黄疸期长。
预防:卫生饮食最重要
为加强人们对戊肝病毒的了解,增加戊肝防治知识,特别要提醒大家,戊肝发病年龄以中年人、老年人为主,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预防戊型肝炎,需把好病从口入关。为了预防戊肝的发生,大家一定要做好以下几点:
1、一定要管理好病从口入关,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一些海鲜食物应煮熟烧透。尽量不吃路边上的半生不熟的羊肉串食品。不去不卫生的饭店吃饭等。
2、亲戚朋友在一起聚餐时最好使用用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避免戊肝的感染。
3、防止戊肝的发生我们平时应该从小事做起,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食具、生活用具要经常消毒。
如何预防肝炎传染
五种肝炎中,甲、戊型肝炎由消化道传播,是夏季预防重点,同时,要防止过量饮酒导致酒精性肝炎。
甲肝戊肝由消化道传播
病毒性肝炎是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发病率高、流行面广的传染性疾病。甲、戊型肝炎由消化道传播,主要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和水、食物进行传播。乙、丙、丁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日常的生活接触一般不会传染。
夏季,市民外出就餐的频率增加,如果不注意饮食卫生,感染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因此,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
除了坚持饭前便后洗手外,还要注意用流动的水洗手及洗餐具,不要到不符卫生条件的、无证的饮食摊店就餐,聚餐时可实行分餐制或公筷制。要做好环境卫生及粪便无害化处理,防止粪便和生活污水污染食物,应尽可能避免吃可能已被污染的水、新鲜水果、蔬菜以及贝类食品。甲型肝炎还可接种疫苗。
同时,要防止过量饮酒,盛夏季节不少人酷爱啤酒,以为啤酒对肝脏伤害小,其实不然,无论白酒还是啤酒,其所包含的酒精都会增加肝脏负担,长期大量饮酒很容易患酒精性肝炎。
冬季预防戊肝该怎么做
戊肝主要是由戊肝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中传染方式都是通过粪一口途径将病毒从肝炎患者的粪便排泄到体外污染了水源、食物、手及各种用具,当一些人接触了这些被污染的物之后.病毒就通过口腔进入身体内.特别是感染戊肝青壮年发病率高.儿童和老人发病率较低。值得注意的是.孕妇相对易患戊肝,且病情较重,死亡率高。绝大多数地区一般为散发流行.且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专家,现在是冬季,为了预防戊肝的发生,大家一定要做好以下几点:
1.一定要管理好病从口入关,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一些海鲜食物应煮熟烧透.尽量不吃路边上的半生不熟的羊肉串食品.不去不卫生的饭店吃饭等。
3.亲戚朋友在一起聚餐时最好使用用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避免戊肝的感染。
2.防止戊肝的发生我们平时应该从小事做起,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食具、生活用具要经常消毒。
4.集体食堂也是戊肝传染的一大要害,所以要加强卫生管理.加工凉、热菜的工具容器要分开.并定期消毒。特别是在节日的时候,必须做好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防止发生散发性戊肝。一旦患了戊肝,必须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期自发病之日起.应当有3周才可以出院。如果严重的话,建议听取医生的意见,治愈后再出院。
戊型肝炎患者饮食有什么注意事项
戊肝患者一定要把好病从口入关,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外出吃饭的时候要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饭馆,聚餐时尽量实行分餐制,餐具要定期消毒,生吃蔬菜水果时一定要洗干净,不吃放置时间长的、不新鲜的食物,不喝生水等等。
足量优质蛋白质可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增加肝糖原贮存,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和肝功能恢复。但由于饮食中蛋白质增加会使血氨增高,因此要多吃产氨低的蛋白质食物,如奶类。
饮食以合乎患者口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应含多种维生素,有足够的热量及适量的蛋白质,脂肪不宜限制过严。
饮食习惯与冠心病有什么关联
过去我们常说,要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就必须讲究卫生,谨防病从口入。现在要预防冠心病、糖尿病的发生,也必须把好“病从口入关”。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与“现代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据大规模的人群调查表明,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继发性载脂蛋白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1912年俄国学者给家兔喂养高胆固醇食物,造成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结果发现,建立模型过程中,先有血脂的异常升高,继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说明不良的饮食习惯可以导致脂质代谢紊乱,从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40年前,美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度曾上升很快,自60年代以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则有大幅度的下降,直至现在。究其原因,多数学者认为,主要归功于生活方式的改善,即减少胆固醇的摄入和控制吸烟等,从而降低了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但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膳食结构的不合理、吸烟等易患因素的影响,则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饮食习惯与冠心病之间有密切关系,平素喜食高胆固醇食物的人,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因此,必须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调整合理的膳食结构,以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戊型肝炎为何难预防
日前,历经14年探索我国自主研发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成为世界上首个获批上市的戊型肝炎疫苗。据悉,该疫苗适宜于16岁以上人群预防戊肝,尤其推荐中老年人、孕妇、餐饮服务工作人员、畜牧业从业人员等易感人群使用。
戊型肝炎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发现的一种新传染病,由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引起。重组戊型肝炎疫苗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疫苗领域原始创新的一个里程碑,也使戊型肝炎的预防有了更有效的手段。
青年人戊肝发病率最高
戊型肝炎的传播方式与甲型肝炎一样,主要是“病从口入”。戊型肝炎病人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3周内,大便中都可检测到HEV。吃了被HEV污染的食物或用了被污染的餐具就有可能患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的症状也与甲型肝炎相似,但症状更重,黄疸较深,淤胆型肝炎多见,病程较长,病死率为1%~4%,高于甲肝。戊型肝炎感染的人群年龄较大,多在35~82岁,平均年龄为47岁。其中,青年人中发病率最高,达3%~30%。戊型肝炎对孕妇、胎儿、老年人和慢性肝病患者的危害更大。戊型肝炎死亡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岁,说明老年人感染了戊型肝炎后病情较重;妊娠女性感染了戊型肝炎,常导致重症肝炎,病死率高达10%~25%;原有慢性肝炎的患者如果感染了戊型肝炎,极易发生肝衰竭,病死率高达75%。
病死率居病毒性肝炎首位
戊型肝炎暴发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近半个世纪来,全球万例以上规模的戊型肝炎暴发达10余次。1978年11月初,印度克什米尔山谷巴拉穆拉地区的一条小河被HEV污染,当地饮用这条小河水的居民中275人发生戊型肝炎。新疆南部地区暴雨引起水源污染,导致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戊型肝炎暴发,持续流行20个月,波及3个地州23个城镇,发病人数达12万多,死亡近千人。2007年10月,非洲乌干达北部亦发生戊型肝炎大流行,至今仍未完全控制,疫情最严重的两个镇发病率高达30.9%和19.2%。
我国是肝炎流行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甲型、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用,甲肝和乙肝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而戊型肝炎的发病率却逐年上升,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991~1995年,我国对部分省市的调查显示,人群中HEV的感染率为9.6%;而最近的调查表明,我国人群中HEV的感染率已经上升至20%~40%。据卫生部疫情公告,2002年,我国仅报告戊型肝炎6830例,而2010年发病人数达23682例,较上一年增加16.22%,死亡率增加44.44%,其病死率在各类病毒性肝炎中居首位。
传染源复杂且人畜共患病
戊型肝炎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其传染源错综复杂。戊型肝炎病人不仅可从大便中排出病毒,造成疾病传播,还可以因水源污染造成疾病流行,更重要的是许多动物,如黑猩猩、恒河猴、猕猴等灵长类动物,猪、牛、羊、鹿、猫、狗、鸡、鸭等家畜家禽和大白鼠等均可感染并传播戊型肝炎。其中,猪的HEV感染率最高,达70%以上,是戊型肝炎的重要传染源。2007年山东戊型肝炎流行,是因为许多病人接触或食用了猪肝、猪大肠等动物内脏。
HEV不仅可通过消化道传播,还可通过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但由于缺乏戊型肝炎敏感的检测方法,感染者时常不能通过检测被发现。感染了HEV的孕妇还可以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其新生儿100%发生急性戊型肝炎。人畜共患和多种传播途径,尤其是没有戊型肝炎疫苗,成为戊型肝炎预防的难点。
疫苗是最主要的预防措施
以往,戊型肝炎的预防主要靠搞好饮食卫生等综合性预防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保护水源,改善供水条件,保证安全用水;加强环境卫生监督和食品卫生监督,改善居住条件,合理处理人畜禽粪便,防止粪便污染水源和周围环境;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倡喝开水,不喝生水;加工猪肉、海产品时要做到生熟分开,不要食用半生不熟的毛蚶和海蟹等贝壳类水产品。
接种疫苗是预防戊型肝炎最主要的措施。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医学工作者一直在研究戊型肝炎疫苗。厦门大学的研究者经过多年努力,招募志愿者超过11万名,进行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疫苗三期临床研究,其预防效果和安全性得到认可,并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如果戊型肝炎疫苗能像甲肝、乙肝疫苗一样得到广泛应用,我国的戊型肝炎流行一定会得到较好的控制,摘除“肝炎大国”帽子的日子将不会太遥远。
猪可传播戊型肝炎
不久前,山东省青岛市发现戊型肝炎发病率较往年同期上升,一些区、市还出现了暴发点。经检查发现,大多数病人进食了不洁食物,其中包括一些被猪肝、猪大肠等动物内脏污染的食物。
猪与戊型肝炎有什么关系
戊型肝炎的传播方式与甲型肝炎一样,主要是病从口入。戊型肝炎也可通过水源或食物引起大流行。
在这次青岛市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中,青岛市疾控中心发现,病人大多是因为不注意饮食卫生,进食了不洁食物而发病。其中许多病人是接触或食用了猪肝、猪大肠等动物内脏。这说明一些戊型肝炎病人是被猪传染上的。那么,猪与戊型肝炎的流行有什么关系呢?
大家知道,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人。除此之外,甲肝病毒也可在毛蚶等贝类生物体内存活3个月以上,人们可通过食用这些贝类生物感染甲肝。那么,戊型肝炎在流行的间歇期病毒存在于何处呢?此前,在印度和我国新疆戊型肝炎的暴发流行中,似乎找不到与甲型肝炎一样食用贝类生物的证据。于是,科学家们想到了家畜。为了寻找戊型肝炎的源头,我国研究人员对家畜感染戊型肝炎病毒的状况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研究人员采集了上百头猪、牛和上百只羊、鸡的血清,检测了戊型肝炎病毒抗体和病毒核酸。结果发现,猪血清中抗体和病毒核酸的阳性率最高,而且猪体内的戊型肝炎病毒核苷酸序列与人戊型肝炎病毒非常相似。
这一研究结果说明,戊型肝炎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猪可能是戊型肝炎的重要传染源。因此,青岛市这次戊型肝炎流行很可能源于猪。
戊型肝炎喜欢“欺侮”老年人和孕妇
戊型肝炎在成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其中有不少老年患者。我国戊型肝炎患者的年龄多在35~82岁,平均年龄为47岁,戊型肝炎死亡患者平均年龄为62岁。这说明老年人感染了戊型肝炎后病情较重。在印度,患急性肝炎的孕妇中约有80%为戊型肝炎感染。妊娠合并戊型肝炎危害相当严重。有报告显示,妊娠早、中、晚期戊型肝炎病死率分别达到1.5%、8.5%和21%。妊娠戊型肝炎重症病例高达25%~30%。产妇往往在分娩或流产后病情立即恶化,或分娩前一天急剧恶化,迅速发生肝性脑病,产后出血也较多,死胎率亦高。
秋季儿童养生谨防腹泻纠缠
预防秋季腹泻,把好“病从口入”关口
专家表示,预防小儿腹泻,要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做好饮食卫生,培养孩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切忌喝生水,少吃冷食,睡觉的时候注意腹部保暖。如果是婴幼儿,饮食时使用的奶瓶、碗筷、汤勺每天要煮沸消毒,剩下的粥水和饭菜最好全部倒掉,不要再食用。另外,成人的口腔细菌对孩子来说也可能是致病菌,因此家属最好不要嚼饭给孩子吃。
由于轮状病毒具有传染性,家长要注意不要带宝宝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去,避免接触患有腹泻的孩子。且要预防宝宝感冒,因为感冒会导致抵抗力下降,容易被轮状病毒侵袭,导致秋季腹泻。
药食同补,增强脾胃抗病能力
对于秋季腹泻的预防,除了上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注意卫生之外,刘艳晨认为适当进行药补和食补,也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小儿“脾胃娇嫩”,补益脾胃不仅能够短期预防秋季腹泻的发生,长期来看,“脾胃为后天之本”,好的脾胃功能能够促进胃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加快儿童成长,避免胃肠道疾病发生。
专家说:药补方面,市中医院有“人参五味子汤”、“异功散”、“理中汤”、“保元汤”、“保和汤”等多种从古方化裁下来的汤剂,能够补脾益气、健脾益胃,还熬制了专门治疗小儿脾胃虚弱的“肥儿丸”、“肥儿膏”等膏方,甜而不腻的口感很受患儿喜爱。
常见的肝炎病因都有什么
1、过度劳累
过度劳累作为现代人最常见的状态,不但可能破坏机体相对平衡的免疫状况,更可能促使乙肝病毒复制加剧,肝脏负担加重,导致肝炎复发。过度劳累的情况有以下几种:长途跋涉、熬夜、精神高度紧张、工作压力过大、情绪波动、暴怒和斗殴以及房事过频等等。
2、饮食方面
俗话说得好,病从口入。肝炎患者饮食当以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避免多吃油腻、油炸、辛辣食物,这些食物难以消化,会加重胃肠负担,损害脾胃,诱使肝病发作。饮酒是引起肝病复发最主要原因之一,酒在肝内氧化,形成有害物质乙醛,可以直接损害肝脏,损害的后果包括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硬化。持续饮酒5年以上者,有90%可发生各种肝损害;10年以上则有约三成发生慢性肝炎,约有四分之一发展为肝硬化。
3、感染
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目前病毒性肝炎主要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其中甲型和戊型肝炎为急性肝炎,为粪-口途径传播。这两种肝炎具有自限性,一般不会转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乙型和丙型肝炎是由肠道外途径传播的,以血液途径最多见,通过母婴垂直传播的乙肝比例很高。
4、药物
许多药物和化学毒物都可引起肝脏损伤,发生药物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对肝脏的损害程度取决于药物或化学毒物的服用或接触剂量的时间,以及个体素质差异。长期服用或反复接触药物和化学毒物,可导致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
5、环境影响
肝炎患者在病情平稳后不久,就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如出差、旅行等,因生活环境、水土条件变更,造成体内环境紊乱而出现肝功异常。肝病发作的季节各不相同,春、夏两季为肝炎容易发作季节,秋冬季发作者相对较少。
肝损伤的病因
1、病毒感染
有一部分的患者是由于多种肝炎病毒引起,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比较复杂,流行面比较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
目前病毒性肝炎主要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近年又发现有己型肝炎和庚型肝炎。
其中甲型和戊型肝炎为急性肝炎,为粪-口途径传播,即通常所说的“病从口入”。
2、药物或化学毒物
许多药物和化学毒物都可引起肝脏损伤,发生药物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
对肝脏的损害程度取决于药物或化学毒物的服用或接触剂量的时间,以及个体素质差异。
长期服用或反复接触药物和化学毒物,可导致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