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子的功效与作用
青葙子的功效与作用
祛民热;清肝火;明目退翳。主目赤肿痛;眼生翳膜;视物昏花;高血压病;鼻衄;皮肤风热瘙痒;疮癣。用于肝热目赤,眼生翳膜,视物昏花,肝火眩晕。
1、《本经》:疗唇口青。
2、《滇南本草》:明目。治泪涩难开,白翳遮睛。
3、《日华子本草》:治五脏邪气,益脑髓,明耳目,镇肝,坚筋骨,去风寒湿痹。
4、《药性论》:治肝脏热毒冲眼,赤障、青盲、翳肿。主恶疮疥瘙,治下部虫露疮。
5、《本草原始》:除心经火邪。
6、《会约医镜》:去风热。
木鳖子功效作用
消肿散结,祛毒。
治痈肿、疔疮、瘰疬、痔疮、无名肿毒、癣疮,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木鳖子
①《日华子本草》:醋摩消肿毒。
②《开宝本草》:主折伤,消结肿恶疮,生肌,止腰痛,除粉刺酐蹭,妇人乳痈,肛门肿痛。
③《纲目》:治疳积痞块,利大肠泻痢,痔瘤瘰疬。
④《本草备要》:泻热,外用治疮。 利大肠,治泻痢疳积,瘰疬疮痔,乳痈,蚌毒。 消肿追毒,生肌除酐。
⑤《本草求原》:治一切寒湿郁热而为痛风瘫痪、行痹、瘙厥、脚气、挛症、鹤膝。
头顶头发稀少怎么办 桑白皮洗发水
材料:桑白皮30克,五倍子15克,青葙子60克。
做法:将以上的药材洗净后加入大约2000毫升的水中煮沸15分钟,待水温合适后洗头半小时即可。
功效:桑白皮能够滋阴清热,养阴生发,而五倍子具有很好的固精效果,搭配能够帮助有效促进毛发生长,缓解头顶头发稀少。
高危性行为后多久检测梅毒 高危性行为后感染梅毒食疗
[组方]雄黄30克,青葙子、黄连、苦参各45克,桃仁.21克。
[制法]将上药择净,研细,和匀即成。每次6克,每日3次,
清粥饮适量送服。同时取药散适量绵裹如杏仁大,纳于下部中,每日1换。
[功用]清热利湿。退用于下部生疮,蚀肛门疼痛。
[组方]麝香、雄黄、朱砂、羚羊角屑、青葙子、黄连、川升麻、桃仁、
贝齿各7克。和匀
[制法]将上药择净,研细,即成。每次6克,每日3次,小麦粥饮适量送服。
[功用]清热利湿。适用于心中懊,下部有疮,疼痛等。
[组方]青葙子30克,藜芦60克,野狼牙、陈橘皮、竹叶各30克。
[制法1将上药择净,研细,和匀即成。每次6克,每日3次,清粥饮适量送服。
[功用]清热利湿。适用于下部生疮疼痛。
[组方]藜芦15克,桂心30克,巴豆7克,附子30克。
[制法1将上药择净,研细,人巴豆研匀,炼蜜和丸即成。每次3克,每日3次,清粥饮适量送服。
[功用]清热解毒。适用于下部生疮,时久不瘥
青葙子的功效与作用 明目退翳
医书《滇南本草》记载:“青葙子明目。治泪涩难开,白翳遮睛。”凡目生翳膜者,均可与谷精草、密蒙花等并用,以增强明目退翳之功。
青葙子的营养价值 缓解便秘
青葙子中含有较多的油脂,具有一定的通便润肠的功效,适量服用能起到缓解便秘的功效。
脂溢性脱发用什么洗头好 除脂乌发洗头方
材料:桑白皮30克,五倍子15克,青葙子60克。
用法:将上述材料加水2000毫升,煮沸约15分钟后,待水温后洗头,每次20分钟,每周洗2次。
功效:可以去脂、乌发、护发,适用于脂溢性脱发及脂溢性皮炎外洗使用。
青葙子的营养价值 抑菌作用
青葙子的有效成分对绿脓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
青葙子的药用价值
药名】青葙子
【别名】野鸡冠花、狗尾花、狗尾苋。
【来源】本品为苋科植物青葙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苦,微寒。
【归经】归肝经。
【功效】清肝,明目,退翳。用于肝热目赤,眼生翳膜,视物昏花,肝火眩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捣汁灌鼻。
【注意事项】《本草备要》:瞳子散大者忌服。
【摘录出处】《中国药典》
一天吃几颗黑枣最好 黑枣适合什么人吃
黑枣中的矿物质含量相当丰富,尤其是钾元素,这对于控制血压和保持心脏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血压患者若常食用黑枣,便可达到降低血压的功效。
用黑枣、青葙子、蜂蜜煎水喝下可治疗夜盲症。
黑枣富含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可促进胃肠蠕动,同时增加消化液的分泌,起到良好的润肠通便的作用。因此,便秘患者常食黑枣,可以起到软便、通肠的功效。
青葙子的营养价值 扩张血管
青葙子中的烟酸有较强的扩张周围血管作用,临床用于治 疗头痛、偏头痛、耳鸣、内耳眩晕症等。
如何挑选青葙子
生药材鉴定性状鉴别 种子扁圆形,中央微隆起,直径1-1.8mm。表面黑色或红黑色,光亮,于扩大镜下观察,可见网状纹理,侧边微凹处为种脐。
种子易粘手,种皮薄而脆,胚乳类白色。气无,味淡。
以粒饱满、色黑、光亮者为佳。
新鲜的食物吃起来口感更好营养也更加丰富,上面就是对什么样的挑选好的介绍,我们在购买的时候就能够更好的去选择了,另外平时在吃食物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口味和饮食习惯去制作。
青葙子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燥湿
青葙子清热燥湿,用于皮肤瘙痒、风疹、皮火,可与荆芥、防 风、蝉蜕等同用。医书《药性论》记载:青葙子治肝脏热毒冲眼,赤障、青盲、翳肿。主恶疮疥瘙,治下部虫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