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人格障碍分类有哪些

人格障碍分类有哪些

⑴人格障碍者一般来说意识是清醒的,认识能力也保持完整。这种人是在没有意识障碍,智力活动无明显缺损的情况下,出现行为活动和情感等方面的明显障碍。这种人中的大多数都有求医的要求,希望治好自己的“病”。

⑵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青少年,并一直持续到成年,甚至维持终生。人格障碍关键在于预防,而不是治疗,因为治疗的效果一般不太理想。

⑶人格障碍者一般都能正确处理自己在日常工作和生活,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后果,也能理解社会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评价标准。但由于这种人缺乏自知力,尽管经常同周围发生冲突,并处处碰壁,却很难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因此,难以适应单位和社会环境。

⑷人格障碍者在智力水平、思维水平和创造等方面并不低,有的还超过常人,但由于人格异常,妨碍了他们的意志活动,破坏了其行为的目的性和统一性。

⑸人格障碍与一般疾病不同,它没有起病标志和病程变动。因此,人格障碍不能作为真正的精神病。

为了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方便,通常把人格障碍分为若干类型。类型也就是典型。实际上,过渡的或混合的人格障碍更多见。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戏剧性人格障碍

分裂性人格障碍

偏执性人格障碍

强迫性人格障碍

以上我们了解了,人格障碍分类,一般来说,这种现象都会给人们带来了一些心理上的障碍,会让人感觉到人格障碍,甚至说出现交朋友的困难,生活中要注意恢复。

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由于人格障碍的本质和发生原因尚未解决,因此对治疗作用的估价不一。Kraft(1965)复习有关治疗的资料后指出,即使是最严重的病例,经过一个阶段治疗后亦可获得好转。在人格障碍的治疗上应该清除无能为力的悲观论点,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矫治。

1.药物治疗 首先要明确,药物不能改变人格结构,但对人格障碍的某些表现可能有一定效果。目前精神药理学研究认为,抗精神病药、MAOI、锂盐、卡马西平、BZ类药物、抗癫痫药、β受体阻滞剂、5-HT类药物等对人格障碍有疗效。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分裂型人格障碍及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对分裂型人格障碍有效,主要对病人的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焦虑、人格解体及社会隔离等症状有改善作用。

人格障碍的精神生物脆弱性包括认知、情感、冲动控制和焦虑调节等4方面,从而与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相连。药物治疗可针对这些方面开展。

(1)认知/知觉障碍与古怪组(偏执型、分裂样型、分裂型)相连:氯丙嗪、甲硫哒嗪、氟哌啶醇、匹莫齐特(哌迷清)、哌嗪类等抗精神病药曾用于这一组人格障碍病例。人格障碍患者在应激影响下可发生急性精神病其时亦可使用抗精神病药。

(2)情感不稳定是边缘型、冲动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碳酸锂、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等心绪稳定剂可改善症状。冲动与5-羟色胺水平低有关,而且这些情绪不稳定人格障碍患者常伴发抑郁,则抗抑郁剂可发挥有益影响,特别5-羟色胺再摄取阻断剂(SSRI)如氟西汀、舍曲林。

(3)冲动/攻击性、边缘型、反社会型、冲动型人格障碍患者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用SSRI、碳酸锂、卡马西平等药物有效。对冲动性人格障碍伴有脑电图改变者可试用苯妥英(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并可合用普萘洛尔。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出现兴奋躁动时,可给予抗精神病药。

(4)焦虑、强迫型:焦虑型(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伴有明显焦虑,可用抗焦虑药改善之。既往曾用氯氮卓(利眠宁)、地西泮(安定)、奥沙西泮(去甲羟安定)等治疗此类人格障碍,目前多采用阿普唑仑。

(5)强迫型、表演型、依赖型人格障碍可试用胰岛素低血糖治疗。

(6)偏执型人格障碍如考虑与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有关,可给予碳酸锂。

(7)其他:早年曾用苯丙胺治疗反社会人格,但收效有限。哌甲酯(哌醋甲酯)对成人MBD有效。对冲动控制不良者可用抗痉药,特别是脑电图示每秒14~16阳性棘波者。电休克治疗仅限于改善人格障碍患者伴发的焦虑和抑郁。对兴奋、激动可给予吩噻嗪类药物。精神外科已为日益发展的药物治疗和精神治疗所取代。

2.精神外科治疗 大脑一定部位(杏仁核、扣带回、内束前肢、尾状核下)定向破坏手术,可改善某种类型的人格障碍症状,如冲动行为明显者,手术可改善明显的冲动行为,但手术可导致不可逆脑局部损伤,故外科治疗应采取慎重态度。

3.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对人格障碍是有益的,通过深入接触,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人道主义和关心的态度对待他们,帮助他们认识自己个性的缺陷,进而使其明白个性是可以改变的,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改造自己性格,重建自己健全的行为模式。如遇到困境可进行危机干预。

可成立治疗性社区或称治疗性团体。营造一种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让人格障碍者在团体中,针对病人偏离常态的行为模式和人格特征,采用学习疏导等方法,通过参加其中有益的活动,控制和改善他们自己的偏离行为,逐渐纠正那些既往习得的不良习惯,校正他们的不健康心理。与参加这一活动的其他成员的相互交往,探索新的和较适合的恢复的方法和途径。Craft(1965),Mile(1969)都证明这种集体治疗方式较个别精神治疗有效。

4.教育、训练和安排 多数学者指出惩罚对这类人是无效的、需要多方面紧密配合对他们提供长期而稳定的服务和管理,特别是卫生部门和教育系统的配合。以精神科医生为媒介组织各种服务措施。丹麦有处理此类人的特殊中心,由精神科医生、社会工作员和律师组成,由一全日工作的管理人员主持日常工作,并经常与精神病福利官员、社会治安部官员、职业介绍所官员等取得密切联系。管理人员根据不同情况召开会议请部分有关人员参加。这类中心不仅起矫正诊室(clearing house)和整顿中心(sorting center)的作用,而且提供全日门诊咨询服务,给这类人以持续的关照和支持。在那里管理人员与寄宿舍、监护车间、日间医院、工业复员部门、综合医院、急诊室等机构取得密切配合,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慢性人格障碍是有益的。

对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必须从全社会着眼,采取综合治疗方针政策,从全局出发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防治结合统筹安排才能发挥良好的实际效果。尽管抗精神病药对反社会人格障碍无效,但当发生兴奋激动或短暂性精神障碍时,可考虑短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奋乃静等。

医生对偏执性人格障碍患者,应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信赖,由于这类患者往往不信任他人,也不相信治疗会对他有帮助,所以保持诚挚的态度在治疗中是十分必要的。要求这类患者主动配合心理治疗很困难,他们往往不能接受集体心理治疗,也难以忍受行为疗法对他的要求。医生要很有耐心,并努力寻找他们可接受的方式和现实的态度与患者探讨和商量某种可行的干预措施和方法,争取患者的主动配合。精神药物干预效果不明显。

目前尚无有效的冲动型人格障碍治疗手段。治疗针对患者对应激做出反应的阈值偏低,予以认知等心理治疗可能会对预防发作有所帮助。

认知行为治疗可能帮助焦虑性人格障碍患者,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紧张和忧虑是过分的,并且促使其逐渐克服。焦虑症状明显时,可适当予以抗焦虑药。

可对依赖型人格障碍进行心理治疗,如家庭治疗、行为治疗等,并加强自信心的训练,同时要鼓励患者多参与社会实践。

为什么独生子女会比较容易有人格障碍

专家介绍,儿童时期的家庭教育、父母的养育方式是形成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

独生子女承担了父母更多的期望,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压力,父母给予了他们更多的爱,同时不自觉地也希望索取得更多,比如荣誉、面子等等,让孩子感觉极不平衡、不对称,从而产生叛逆,所以独生子女是人格障碍的高危人群。

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养方式导致孩子出现的人格问题也不相同:父母比较强势或父母之间关系紧张,孩子容易形成焦虑、回避、冲动型人格障碍;父母比较冷漠,孩子容易形成分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容易出现自恋、依赖型人格障碍。

精神障碍的分类有哪些

我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如下:

1、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如老年期痴呆;颅内感染所致精神障碍;躯体感染、内分泌疾病、营养代谢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等。

2、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常见的疾病有:酒精所致精神障碍;鸦片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镇静催眠剂所致精神障碍;一氧化碳所致精神障碍;食物(如蕈类)所致精神障碍;有机化合物(苯、有机磷等)所致精神障碍。

3、 精神分裂 症及其它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分裂样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短暂精神病性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周期性精神病等。

4、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如躁狂症;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 抑郁 症;环性心境障碍等。

5、神经症及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精神障碍。如:恐怖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 神经衰弱 ;癔症;心理创K后应激障碍;适应性障碍;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等。

6、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生理障碍。如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 睡眠 与醒觉障碍(失眠症、嗜睡症、夜惊等);性功能障碍(性欲减退、 阳痿 、 早泄 、性乐 高潮 缺乏、阴道痉挛、 性交 疼痛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7、人格障碍、意向控制障碍(冲动控制障碍)与性变态。

8、精神发育迟滞。

9、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如儿童孤独症;儿童 多动症 (注意缺陷障碍);品行障碍;儿童情绪障碍;抽动障碍;儿童行为障碍等。

10、其它精神障碍及与司法鉴定和心理卫生相关的几种情况。

上述各类障碍,都是精神 医学 研究的范畴。

有了上述了解,我相信精神障碍在不久的将来将我不会成为我们的一大难题,但是我们最重要的是会把精神障碍分类,对症治疗,效果会更好。

人格障碍的病因有哪些呢

人格障碍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疾病,又叫异常人格,是指形成了一种明显偏离社会的人格,为了让大家进一步认识人格障碍,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人格障碍的病因,希望能加深大家的了解。

一、遗传因素:家系调查资料提示先证者亲属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呈正比,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双生子与寄养子调查结果都支持遗传因素起一定作用的观点,但家庭、社会环境及教育因素也不容忽视。

二、脑发育因素:研究发现情绪不稳定型性格障碍的人有较多的神经系统软体征,神经心理学测验也提示轻微脑功能损害。脑电图显示与年龄不相符的不成熟型,Williams发现常有攻击行为的男人中,57%具有异常脑电图,且多表现在前颞区,他认为问题可能在肉状态激活系统或边缘系统。

三、环境因素:缺乏家庭正确教养或父母的爱记是发生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Patridge强调病态社会的不良影响,他认为健康的社会是避免发生精神破裂的屏障,恶劣的社会风尚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均可影响儿童的心身健康,与人格障碍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通过上述文章的介绍,我们知道了人格障碍的致病因素,人格障碍作为一种精神疾病,不仅对个人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而且会危害社会或他人,因此,我们应该要远离一切诱发人格障碍的因素。

发生了人格障碍的病因是怎么样

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或异常人格,是指人格的畸形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明显的、偏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多数人认可的认知行为模式。人格特征的偏离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干扰了其社会和职业功能,导致此人不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难以适应社会生活。不但给别人带来伤害,而且其本人也深受其害或引起痛苦。病态人格原是广义的概念,泛指所有类型的人格不正常,后来一些学者发现病态人格的最初定义,符合现今称谓的反社会人格,从而又出现了病态人格的狭义的概念,专指反社会人格,提出以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代替广义的病态人格。

发病原因

人格是指由遗传决定,即个人先天素质及后天发育、习得,有机结合形成的总体精神活动(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人格特征可在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也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塑造和发展。如脾气的温和或急躁、对事物反应敏捷或迟缓、对人诚实或虚假、热情或冷漠、信任或多疑、顺从或好斗、严厉或宽容、自尊或自卑、勤奋或懒惰、认真有责任感或马虎放任、保守或激进、务实或空谈、松弛或紧张、孤独或合群等。

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角度看,人格障碍往往由以下因素综合形成,其中幼年期家庭心理因素起主要作用。

1.生物学因素 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Rombroso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亦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2.心理发育影响 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受到精神创伤,对人格的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常见如下:

(1)婴幼儿母爱或父爱的被剥夺。被遗弃或受继父、母的歧视;父母、亲人过分溺爱,使其自我中心的思想恶性膨胀,异常地发展至蔑视学校的校规与社会纪律。这为发展成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提供了温床。

(2)一个孩子若有迅速消除恐惧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就要具备迅速、强大和良好的习得性抑制能力;反之,若自主神经系统反应迟缓,则习得性抑制能力就缓慢和软弱。人格障碍和犯罪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是异常的。有人提出自主神经反应性低下,皮肤电恢复的缓慢,可作为罪犯和人格障碍的一种易病素质特征。

(3)幼儿与青少年期受虐待导致产生仇恨与敌视社会或人类的心理。

(4)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幼儿园或小学老师教育方法失当或期望过高,过分强迫、训斥易造成精神压力或逆反心理,形成不良人格。

(5)父母本人品行或行为不良,对儿童的人格发育影响极大。

3.不良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合理现象、拜金主义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产生对抗、愤怒、压抑、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而发展至人格障碍。

目前一般认为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间的关系为:人格特征可成为精神疾病的易感因素或诱因;某些人格特征是精神疾病的潜隐或残留表现;人格障碍和临床综合征可有共同的素质与环境背景,两者可共存,但不一定有病因联系。

偏执型精神病治疗的方法

偏执性精神障碍治疗较为困难,应用抗精神病药物缓解患者的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针对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可选择SSRIs类抗抑郁药和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心理治疗对偏执性精神障碍的疗效一般。

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对妄想性障碍的诊断要点:妄想是最突出的或惟一的临床特征,妄想必须存在至少三个月,必须为病人的个人观念,而非亚文化观念。可间断性地出现抑郁症状甚至完全的抑郁发作,但没有心境障碍时妄想仍持续存在。不应存在脑疾病的证据;没有或偶然才有听幻觉;无精神分裂症性症状的病史。

通常需要和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偏执型人格障碍进行鉴别。

人格障碍和精神类的区别有哪些

精神病患者病前可能出现某些性格或行为的变化,类似于人格障碍表现,比如强迫性神经症与强迫型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与分裂型人格障碍等,有时相应两方的区别是困难的。下面将精神病中常见的神经症、躁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所致人格改变与人格障碍的区别简单作一介绍。

(1)神经症

大多数神经症是在人格已形成后发展起来的;而人格障碍一般从早年开始,恒定顽固,难以改变,在强烈的精神刺激下可以发生相应的神经症。神经症病人能体验到自己的痛苦,而人格障碍者对其人格偏离正常缺乏自知。神经症病人环境适应能力尚可,而人格障碍者一般社会适应不良。

(2)躁狂抑郁症

轻型或不典型躁狂症可以主要表现为易激动、好挑剔、惹事生非,无理取闹,攻击或侵犯他人等行为异常,如果既往情况不详,往往误诊为人格障碍。但仔细观察还可发现情感高涨、言语动作增多、兴奋性强等基本症状,如结合病史及病人以前的性格特征不难区别。

(3)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早期可表现为人格和行为的改变,如劳动纪律松懈、情绪不稳、态度恶劣、学习工作效率下降、越轨行为等,易与人格障碍混淆。但精神分裂症还同时伴有不适当的情感反应以及思维活动的异常,且精神分裂症发病以前,一般没有明显的社会适应不良。

精神分裂症缓解不全可遗留人格缺陷,但除人格改变外,情感、思维、意志方面也有障碍,他们往往缺乏自发性和自然性,这是人格障碍所不具备的。

轻型或处于静止状态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可误诊为偏执型人格障碍,但后者主要表现在过分敏感的基础上对日常事物和人际关系的误解,从而产生一定的牵连,不脱离现实,一般不发生幻觉、妄想,可与精神分裂症进行区别。

人格障碍的病因

遗传因素(25%)

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Rombroso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亦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心理因素(21%)

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受到精神创伤,对人格的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一个孩子若有迅速消除恐惧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就要具备迅速,强大和良好的习得性抑制能力;反之,若自主神经系统反应迟缓,则习得性抑制能力就缓慢和软弱,人格障碍和犯罪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是异常的,有人提出自主神经反应性低下,皮肤电恢复的缓慢,可作为罪犯和人格障碍的一种易病素质特征。

环境因素(15%)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合理现象,拜金主义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产生对抗,愤怒,压抑,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而发展至人格障碍。

目前一般认为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间的关系为:人格特征可成为精神疾病的易感因素或诱因;某些人格特征是精神疾病的潜隐或残留表现;人格障碍和临床综合征可有共同的素质与环境背景,两者可共存,但不一定有病因联系。

导致人格分裂症的原因有哪些

1、生物学因素

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Rombroso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亦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着高于正常人群。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2、心理发育影响

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受到精神创伤,对人格的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常见如下:

(1)婴幼儿母爱或父爱的被剥夺。被遗弃或受继父、母的歧视;父母、亲人过分溺爱,使其自我中心的思想恶性膨胀,异常地发展至蔑视学校的校规与社会纪律。这为发展成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提供了温床。

(2)一个孩子若有迅速消除恐惧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就要具备迅速、强大和良好的习得性抑制能力;反之,若自主神经系统反应迟缓,则习得性抑制能力就缓慢和软弱。人格障碍和犯罪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是异常的。有人提出自主神经反应性低下,皮肤电恢复的缓慢,可作为罪犯和人格障碍的一种易病素质特征。

(3)幼儿与青少年期受虐待导致产生仇恨与敌视社会或人类的心理。

(4)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幼儿园或小学老师教育方法失当或期望过高,过分强迫、训斥易造成精神压力或逆反心理,形成不良人格。

(5)父母本人品行或行为不良,对儿童的人格发育影响极大。

心理问题的类型

一、一般性心理问题

心理不适和心理失调是较为普遍的,我们成年人都会时有体验。

例如,一段时间脾气暴躁、一段时间心情闷闷不乐、一段时间心理不安、一段时间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等等。 二、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可以包括5个方面:神经症、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与性心理变态、行为障碍、酒精和药物依赖。

1、神经症包括神经衰弱、疑病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瘴病性神经症等。

2、人格障碍包括偏执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分裂性人格障碍、攻击性人格障碍、双重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和表演型人格障碍等。

3、性心理障碍与性心理变态

性心理障碍包括阳萎、早泄、性厌恶、性高潮缺乏等心理问题。

性心理变态包括露阴癖、窥阴癖、施虐癖、受虐癖、摩擦癖、恋物癖、异装癖、恋尸癖等等。

4、行为障碍

它包括自杀行为、攻击行为等。

具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男人

有句老话,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有这样想法的女孩,需要重新修订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汉的概念了。因为极有可能,在让你怦然心动的霸气和桀骜的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刻的心理内容。如果,你爱的男人是那种比较容易焦虑激动,情绪不稳定,反复无常,容易情绪爆发,包括勃然大怒。那你可要小心,你爱的人是不是具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现状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症是目前被低估的一种心理疾病。据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估计有3080万美国成人(占总人口14.8%)至少患有一种以上人格障碍疾病,其中大概有760万人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且男性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发病率高于女性。

目前,中国更为关注的是精神分裂等重型精神病,或大家都为熟悉的抑郁、焦虑等影响人群更大、药物治疗有效的病症。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由于很少主动求助,也不配合治疗,往往容易被忽视,让很多人受其危害或被其危害。

什么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一种类型的人:他们具有高度攻击性,能动手绝不吵架;不知道什么是脸面,缺乏羞惭感;他们是不可靠的人,对朋友无信义,对妻子(丈夫)不忠实;从来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更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等。这种人心理学称之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或社会性病态。

人格障碍与犯罪有什么区别

人格障碍者可以有违法犯罪行为,尤其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为最多。同一性质的屡次犯罪,罪行特别残酷或情节恶劣的犯人中,有约1/3的人属于此类型的人格障碍。但是,人格障碍与正常犯罪是不能等同的。

罪犯的犯罪,归根结底是为了取得所需要的东西,他们的犯罪活动始终贯彻这一明确目的,而人格障碍者的违纪或犯罪行为一般不是有计划、有预谋的,其动机模糊,很难说有什么目的,他们为何选择了这种危害行为,往往不为人所理解,有时他们甚至否认有什么特殊的企图驱使他们犯罪,只是由于一时冲动所致;罪犯通常是尽可能不伤害自己,而病态人格者使他人受到伤害,同时也使他们本人陷于耻辱和痛苦境地,一般罪犯不少见凶杀等重大罪行,但典型的人格障碍者似乎少有重大罪行。

重症精神疾病的类型

一、中毒性精神障碍:某些非依赖物质(如苯中毒、铅中毒、一氧化碳、食物中毒、医学药物中毒)短期大量或长期少量进入人体,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后,造成精神障碍,这是一种常见的重性精神病分类。

二、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这是由于躯体疾病影响了大脑功能而造成的,如:心、肺、肝、肾发生疾病,导致脑供血、供氧不足,或代谢产物堆积,或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从而继发脑功能紊乱,这也属于重性精神病。

三、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本人精神上感到很痛苦。通常始于童年,并持续终生,主要有偏执型,反社会型、冲动型、表演型,依赖型、自恋型,人格障碍是重性精神病分类之一。

四、精神分裂症:为较常见的重性精神病分类,多起病于青壮年主要可分偏执型、青春型、紧张型、单纯型等,常见症状有:精神恍惚、狂躁不安、幻觉妄想、兴奋躁动、打人毁物、抑郁多疑等,病程迁延不愈,病人及家属痛苦万分。

五、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由于脑组织直接受到损害而造成的器质性精神病,如:脑外伤、脑出血、颅内肿瘤等因素所致,这类精神障碍也属于重性精神病分类。

相关推荐

多重人格障碍探秘

“多重人格”一词最早出现在希区柯克的那部1960年的黑白老片——《惊魂记》中。后来这种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多,大家非常熟悉的《致命ID》《搏击俱乐部》《禁闭岛》等等。多重人格个对大家来说可能非常生疏的学名:解离性身份障碍(DID,又称人格分裂),又称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可以从字面理解成分开后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 时候人会跟你开玩笑说:“你是爱我的肉体,还是爱我的灵魂?”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多重人格障碍看做是一个肉体中装了多个灵魂,它们轮流来享用、驱使你的肉体。 “肉体”,就是你的躯囊,是你照镜子时镜中

边缘性精神障碍怎么办

一、行为异常与神经生化学异常关,而人格特征的形成其神经生化基础,这提示许多人格的行为特征是由生物学决定而不仅仅是习得的。即使人格存在习得因素,继而也会导致神经生化的变化。因此,使得中枢神经系统维持正常得的神经生化水平是治疗的目标 二、药物治疗 ①锂盐:情感不稳定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重要表现,故给予情感稳定剂锂盐是适当的。 ②抗惊厥药:卡马西平对情感不稳定和冲动控制不良效,如边缘型患者共患抑郁症则不宜应用卡马西平。 ③纳曲酮:文献报道阿片拮抗剂纳曲酮对部分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效,尤其是可以使用自我伤害

人格障碍可使胃溃疡风险增5倍

人格障碍与胃溃疡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据国外媒体10月2日报道,法国一项新研究发现,患人格障碍的人罹患胃溃疡的风险增加5倍。 虽然压力长期以来被认为与胃溃疡危险关联,但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溃疡关联的发现,导致科学家更少注意胃溃疡的各种心理因素。 幽门螺杆菌会破坏消化道黏膜对胃及十二指肠的保护作用,进而导致消化道溃疡。但是心理因素究竟如何导致胃溃疡危险增加的呢?目前尚无统一定论,存在多种说法。 一种理论认为,依赖性人格(人格障碍的类型之一,又称被动-依赖人格)等某些类型人格障碍与吸烟、失眠和饮食不正常

分裂型人格表现

1:临床表现 A:在社交关系中感到孤独和不适,与亲友在一起感到很不舒服,很少动感情,而且还知觉或者认知歪曲以及古怪的行为,起自成年早期,前后过程多种多样,符合以上五项以上 1:牵连观念(未达关系妄想程度) 2:与其文化背景不相一致却影响其行为的古怪想法或魔术思想(如:迷信,特异功能,心灵传感或者第六感受,对于儿童或者青少年,表现为怪异的幻想或者整日沉湎的想法) 3:不同寻常的知觉或者身体幻觉 4:古怪的(比如:含糊的,琐碎的,隐喻的,过分推敲的或者刻板的)言语 5:猜疑或者偏执观念 6:感情不适合或者受

精神障碍吃什么药

1、焦虑、强迫型:焦虑型(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伴明显焦虑,可用抗焦虑药改善之。既往曾用氯氮卓(利眠宁)、地西泮(安定)、奥沙西泮(去甲羟安定)等治疗此类人格障碍,目前多采用阿普唑仑。 2、强迫型、表演型、依赖型人格障碍可试用胰岛素低血糖治疗。 3、偏执型人格障碍如考虑与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关,可给予碳酸锂。 4、其他:早年曾用苯丙胺治疗反社会人格,但收效限。哌甲酯(哌醋甲酯)对成人MBD效。对冲动控制不良者可用抗痉药,特别是脑电图示每秒14~16阳性棘波者。电休克治疗仅限于改善人格障碍患者伴发的焦虑

人格障碍的类型

(1) 偏执性人格障碍: 这种人敏感多疑,心胸狭窄,对谁都不信任,做慢,妒忌心强,看问題主观片面,同时又自我估计过高,对手工作上的不順利,事业上的挫折和失败过度敏感,対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从不反省自己何缺点与过失,而总是归责于别人意与他作对所致,他们习惯于将功劳归于白己,将错误推给别人,听不进任何批评意见,总感到受人欺负,别人対他不忠诚,为了个人利益,他们到处申诉,甚至写控告信,不达到个人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强意志。 (2)分裂样人格障碍: 这种人性格明显内向,行为怪癖,为人孤独,不合群

强迫症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一、焦虑强迫障碍焦虑的特点是精神性焦虑为主,躯体性焦虑评分并不高,缺乏突出的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如心慌、心跳、手脚出汗)和运动性不安。强迫障碍可以合并多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患者合并社交恐惧症较多见,而单纯恐惧症、广泛焦虑障碍、惊恐发作相对较少。二、抽动障碍强迫障碍与合并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强迫障碍及抽动障碍之间的现象学联系已许多报道。研究发现8.8%的强迫障碍合并慢性抽动。三、人格障碍在对强迫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中发现,28%合并人格障碍,但从临床实践方面的观察来看,人格方面问题的患者还会更多一些。此类患者

精神障碍的病因

1.人格:人格障碍本身就是一种精神障碍。人格不健全者更容易患精神障碍。而且某些人格障碍与特定的精神障碍密切联系。 2.应激:应激一般只是精神障碍的诱因,只在很少的情况下(如急性应激障碍)才可能是直接病因。 3、心理学角度: 意识论:精神分析 认知论:认知分析 行为论:行为分析 4、老年期常见精神障碍:老年性痴呆 温馨提示:我们决不能忽视社会环境对病人心理上的影响,所以要是保持一个良好稳定的心态,即使精神障碍遗传基因的人也未必就会发病。

多重人格障碍

多重人格障碍也被叫做分离性人格障碍,可以由严重情感创伤导致。这种心理疾病也生物学方面的原因,如颞叶癫痫等疾病造成的长期机损害,感觉剥夺和阿尔茨海默氏病等。多重人格障碍可以发生在癫痫手术后,连接左右两个半脑的胼胝体被分裂开减少症状以及与严重癫痫关的神经损伤后。 与创伤关的多重人格障碍被定义为一种情感型人格障碍。患这种疾病的孩子往往经历过严重的心理创伤,通常是身体或性虐待形式,但也包括孩子目睹过暴力或灾难现场。遭受过严重创伤的孩子可能会把自己与周围痛苦和可怕的现实分离开来,因此在他们年轻的思想中,创伤

心理疾病哪些

常见心理疾病哪些 常见的心理疾病很多种,在临川上一般分为轻型心理疾病和重型心理疾病两种。 轻型心理疾病包括: 1、神经症,如: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抑郁症。 2、癔症,如:人们睡觉醒来之后对现实中的食物种模糊不认识的感觉。 3、人格障碍,如:偏执性、情感性、分裂样、冲动性、强迫性、表演性、反社会性、依赖性、边缘性、其他类型等。 4、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常见的如:病理性偷窃、病理性纵火、病理性网瘾等)。 5、性心理障碍,如:恋物症、异装症、露阴症、窥阴症、易性症等。 重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