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症状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症状
1.出血
多部位出血常预示急性DIC。以皮肤紫癜、瘀斑及穿刺部位或注射部位渗血多见。在手术中或术后伤口部位不断渗血及血液不凝固。
2.血栓栓塞
由于小动脉、毛细血管或小静脉内血栓引起各种器官微血栓形成,导致器官灌注不足、缺血或坏死。表现皮肤末端出血性死斑;手指或足趾坏疽。
3.休克
DIC的基础疾病和DIC疾病本身都可诱发休克。
4.各脏器功能受损
重要器官①肾脏受损率25%~67%,表现为血尿、少尿、甚至无尿;②中枢神经功能障碍表现意识改变、抽搐或昏迷;③呼吸功能受影响表现肺出血、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④消化系统表现消化道出血等;⑤肝功能障碍22%~57%,表现黄疸、肝功能衰竭。
死胎孕妇有什么反应 全身疲惫
如果胎儿死亡的时间较长,孕妇会感觉到全身疲乏,食欲不振,腹部下坠等症状。在产后变会出现大出血或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内毒素会不会引发内毒素血症
内毒素血症可以出现在多系统的多种疾病中,通常导致致死性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病死率极高。内毒素血症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①发热反应:内毒素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或作用于白细胞使之释放内原性致热原②促使血管活性物质如缓激肽、组胺、5-羟色胺等释放,使血压下降,导致微循环障碍即中小血管动脉粥样硬化③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激活凝血、纤溶系统,产生出血倾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如脑血栓等④经C3旁路或经典途径激活补体⑤直接或间接损害肝脏,如脂肪肝等;引起糖代谢紊乱及酶学、蛋白代谢的改变,如糖尿病等⑥激活白三烯、前列腺素、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及内皮细胞活性即产生亚急性和慢性的炎症反应。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预防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措施:
1.早期诊断和治疗:
早期治疗需以早期诊断为基础。及早诊断和早期合理治疗是提高DIC救治率的根本保证。例如对超急性的DIC,如产科意外引起的DIC,真木正博主张采用床边检查。当血沉1h值<15mm或15min值在0-4mm,在肯定基础疾病条件下这种变化常与Fbg降低有关。床边检查血栓弹力图有助于较快地同时分析机体凝血与纤溶两方面的基本状况,并有助于确定治疗措施。
2.积极防治原发病:
预防与迅速去除引起DIC的病因是防治DIC、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例如,认真对孕妇进行出、凝血指标检查和产程监护;针对病因作抗白血病和抗癌治疗、抗菌治疗、抗休克治疗及保肝治疗等。
3.抗凝治疗:
DIC的基本发病机制是凝血亢进,故使用ATⅢ、肝素或其它新型抗凝剂以阻断凝血反应的恶性循环,是DIC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4.脏器功能的维持和保护:
严重DIC的死因常与发生MSOF有关,故DIC防治需注意主要脏器的功能保护。明显的器官功能障碍应当采用适当的人工辅助装置,如血液透析、人工心肺机等。
5.补充支持疗法:
指在适当情况下应用新鲜全血或血浆、浓缩血小板血浆或各种凝血因子制剂,可能有助于纠正机体凝血于抗凝血间的平衡。但若在没有很好阻断凝血反应恶性循环的情况下使用这类制剂,反而会加重病情,故必须注意配合抗凝剂才使用。
6.抗纤溶治疗:
一般把抗纤溶疗法列为DIC的禁忌。但在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当有明显纤溶亢进和出血倾向时可考虑使用该法,有时会有很好的效果。现认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主要因原发性纤溶亢进引起出血,故应用抗纤溶治疗能有显效。
DIC的最终结果早已被知晓。由血栓形成和斑块的去纤维蛋白作用,引起外周血坏疽和出血的“黑色死亡”对人类的危害已历时千年之久,病死率高达31%~80%。由于DIC病因是各种不同的基础疾病,所以对基础疾病及对总的临床表现的了解和认识,则更为重要。
脑梗塞的常见病因
1、血管病变:
血管壁病变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先天性异常、外伤、中毒、肿瘤等。
2、血液病变:
(1)血液粘稠度增高,如:高蛋白血症、高血脂症、高血糖症、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等。
(2)凝血机制异常,如:血友病、应用抗凝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另外,妊娠、产后、手术后及服用避孕药等可造成易凝状态。
3、血流动力学改变
如高血压、低血压、心力衰竭、冠心病、心房纤颤、传导阻滞等。
4、其他
(1)血管外因素,主要是大血管邻近的病变(如颈椎病、肿瘤等)压迫,影响供血不全。
(2)颅外形成的各种栓子等。
胎停育后多久排出体外 胎停育自然流产怎么处理
虽然有些人胎停育后可以自行完全流产,不需要再进行刮宫手术,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大多数女性在胎停育后,医生都建议住院进行刮宫,因为死亡的胚胎组织没有在短时间内排出体外,退性变的组织释放凝血活酶进入母血循环,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可引起严重的大出血。因此建议尽快住院处理。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
一、病情观察:
1.观察出血症状 可有广泛自发性出血,皮肤粘膜瘀斑,伤口、注射部位渗血,内脏出血如呕血、便血、泌尿道出血、颅内出血意识障碍等症状。应观察出血部位、出血量。
2.观察有无微循环障碍症状 皮肤粘膜紫组缺氧、尿少尿闭、血压下降、呼吸循环衰竭等症状。
3.观察有无高凝和栓塞症状 如静脉采血血液迅速凝固时应警惕高凝状态,内脏栓塞可引起相关症状,如肾栓塞引起腰痛、血尿、少尿,肺栓塞引起呼吸困难、紫绀,脑栓塞引起头痛、昏迷等。
4.观察有无黄疽溶血症状。
5.观察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含量、3p试验等。
6.观察原发性疾病的病情。
二、对症护理:
1.出血的护理
(1)按本系统疾病护理的出血护理常规。
(2)按医嘱给予抗凝剂、补充凝血因子、成分输血或抗纤溶药物治疗。正确、按时给药,严格掌握剂量如肝素,严密观察治疗效果,监测凝血时间等实验室各项指标,随时按医嘱调整剂量,预防不良反应。
2.微循环衰竭的护理
(1)意识障碍者要执行安全保护措施。
(2)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
(3)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尿量、尿色变化。
(4)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给药,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血压。
(5)做好各项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时应作相关护理,详细记录。
三、一般护理:
1.按原发性疾病护理常规。
2.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清洁。
3.给予高营养,易消化食物,应根据原发疾病调整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品种。
4.正确采集血标本,协助实验室检查以判断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四、健康指导:
根据病因或原发性疾病作相关指导,促进患者进一步康复。
死胎的表现
1.胎动停止,胎心消失,子宫不继续增大。
2.子宫底及腹围缩小,乳房胀感消失、缩小。
3.胎死时间长者可全身疲乏、食欲不振、腹部下坠,产后大出血或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生完孩子不来月经怎么回事 生产带来损伤
生孩子对妈妈身体的消耗是极大的,尤其是一些剖腹产的妈妈,手术后若出现大出血、休克、产后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都可能会导致产后闭经的情况出现,妈妈出现月经不调。
死胎的症状
1、胎动停止,胎心消失,子宫不继续增大。
2、子宫底及腹围缩小,乳房胀感消失、缩小。
3、死胎时间过长,可导致准妈妈全身疲乏、食欲不振、腹部下坠,产后大出血或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胎儿死亡后约80%在2-3周内自然娩出,如果死亡后3周胎儿仍未排出,退行性变的胎盘组织释放凝血活酶进入母血循环,激活血管内的凝血因子,容易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胎死宫内4周以上,DIC发生机会增多,可引起分娩时的严重出血。
流行性感冒有什么症状 中毒型流感
流感病毒侵入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可引起中毒型流感,出现脑炎或脑膜炎等中毒性症状,表现为持续高热,昏迷,成人可见谵妄,儿童可出现抽搐,并出现脑膜刺激征,脑脊液细胞数可少量增加。有些病例可由于血管神经系统紊乱或肾上腺出血导致血压下降、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症候,病死率高。
胃出血的原因 全身性疾病和其他
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肺原性心脏病、肺气肿合并感染、凝血机制障碍、白血病、紫癜、血友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淋巴瘤、尿毒症、淀粉样变性、结节病。
从上面可以看出,有很多病症都可以引起胃出血。但不要害怕,打败胃出血,从了解它的起因开始。希望上文对您了解胃出血有所帮助。
哪些肝衰竭患者不宜进行人工肝支持治疗
(1)严重活动性出血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
(2)对治疗过程中所用血制品或药品如血浆、肝素和鱼精蛋白等高度过敏者;
(3)循环功能衰竭者;
(4)心脑梗塞非稳定期者;
(5)妊娠晚期。
打促排卵针有什么危害 引起妊娠并发症
打促排卵针相对来说更容易出现多胞胎的情况,极易造成孕妇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早产、流产,怀孕期间孕妇的心、肝、肾也会超负荷运转。在生产时,大出血、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功能衰竭甚至休克的风险也会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