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脑卒中是怎么回事

脑卒中是怎么回事

脑卒中的病因:缺血性脑卒中时,血管阻塞可以发生在到脑部的任何动脉。例如脂质的沉积(动脉硬化)可以发生在颈动脉,从而使血流变细如像水流通过一条有障碍的管道。这种情形相当严重,因为每侧颈动脉通常提供大部分的脑血液供应。脂质也可以从颈动脉壁脱落,随血液流动,阻断小动脉,最后使之完全阻塞。

颈动脉、椎动脉及其分支可由其他原因造成梗塞。例如在心脏和心瓣膜形成的血栓脱落(成为栓子),随动脉血流至脑其结果造成栓塞性脑卒中(脑栓塞)。这一类型的脑卒中最常见于新近接受心脏外科手术、有心瓣膜损害及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的病人。脂肪栓塞是脑卒中的罕见原因;如果来自骨折断端骨髓的脂肪进入血流并最终融合在动脉内,会形成许多栓子。

脑部血管因炎症或感染而狭窄也可导致脑卒中。可卡因和苯丙胺等药物也可以使血管狭窄从而导致脑卒中。血压突然下降常严重地降低脑血流,导致晕厥。如果低血压严重并持续存在也可导致脑卒中。这种情形可发生于外伤和手术引起的大量失血,心肌梗死或心率不齐。

脑卒中高危人群有哪些

脑卒中是中医命名的一种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多为中、老年患者,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障碍等。

脑卒中的治疗 首先,应注意加强体力和体育锻炼;

其次,注意控制饮食。主要是应限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的摄入量,以减少脂类物质在血管内沉积,最好戒烟忌酒;

第三,药物治疗。

但是这些仅仅是一些保守的、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治疗方法,不能在根本上解除患者的痛苦。

脑卒中高危人群有哪些?相信通过以上的介绍,你已经有了更多的认识,一般脑卒中高危人群,都是在中老年人群当中,所以对于很多中老年人,如果你的血压很高,那么一定要更好的做好脑卒中高危这方面的预防和治疗,才能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脑卒中”的几大误区

症轻时不在乎,身在病中不知病

有些人对相关的医学知识不以为然,特别是自以为身体素质较好的中青年人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恢复后,饮食百无禁忌,烟照抽、酒照喝,也不坚持正规的治疗。他们对脑卒中的危害缺少了解。不清楚“小病闹,大病到”的道理,这是十分危险的。

轻信“中风预报”

某些商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热衷于搞伪科学,在街头、公园、商场、社区,弄个“仪器”就给人测出不少毛病,如高血脂、微循环障碍甚至“中风危险”等,接着就热情推荐他们的“特效药、保健品”。有些人特别容易上当,其结果是花钱添堵、添病,还延误疾病的及时诊治。能够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很多,不能只依其中的某一个因素来判断脑卒中危险性的程度。而仅凭血液流变学检验结果判断是否将患脑卒中是不可靠的,观测手指的微循环就更无科学依据了。

偏信虚假广告.迷信高价药物

有的病人和家属根本不了解广告宣传和高价药物的作用和疗效,盲目听信,自行选购所谓“疗效达90%以上”的药物,或误认为价钱贵的药品疗效也高。实际上,目前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疗效很难做出客观的评价,尤其是脑功能本身具有代偿功能,也就是说有自然恢复的情况。因此,应由医生针对病情进行适宜的治疗。

脑卒中肯定遗传

有人以为脑卒中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父母患脑卒中,自己也就惴惴不安。其实,脑卒中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其遗传度只有40%左右。由动脉硬化、高血压引起的脑卒中才与遗传因素有关,后天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等才是发病与否的关键,因此,脑卒中病人的子女不必为此而忧心忡忡,但应加强自我保健,并定期体检。

一旦发生脑卒中就难以康复

近年来,治疗脑卒中的新药及新疗法不断涌现,脑卒中的治愈率显著提高,使脑卒中后生存5年以上者达62%,生存6—10年者达20%,11—15年者达15%,16~20年者达3%,平均寿命已达60岁。肢体偏瘫的恢复也有提高,许多病人的后遗症轻微,甚至不留后遗症,生活可以自理,有些还能恢复正常工作。脑卒中后能否康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救治时间。如果病人在发病后6小时内能将其送往医院,并得到正确的诊治,致残率可以大大降低。另外,还取决于病后的功能锻炼,即康复治疗。因此.只要坚持治疗和加强锻炼,一般都会得到进一步的恢复,1/3的病人可以恢复到病前的正常水平。

每年春秋季定期输液

当前由于医疗过度市场化,个别医疗机构诱导病人“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再加上许多病人认为自己血液黏稠,在春秋季节易形成血栓,而定期输液可“活血化瘀”,使不少人每年春秋季都到医院输液治疗,这样做是有害而无益的。心脑动脉毕竟不像抽油烟机,每半年清洗一次就行了,血栓的形成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预防的最佳办法是每天适量饮水和口服药物。

当病人急性发病时,应及时就医,积极静脉输液用药,就像发生火灾时必须迅速灭火一样。而为防病定期去输液则是不可取的,就像为预防火灾每年请消防队、救火车到家里来两次一样,这显然是错误的。用药的原则是:能口服就不注射,能皮下、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

不重视非药物治疗

有些人坚持常年服药,却不注意心理、饮食、运动等非药物治疗,使药物的疗效将大打折扣。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取得协同作用,既可增强疗效,义可减少用药量。重要的是,非药物疗法对多种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有句古话说得好: “医生不治之病,快乐、节食、运动。”

不坚持正规药物治疗

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用药,不少病人由于种种原因而自行换药、减药、甚至停药,这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有人嫌药太贵而中断治疗,一旦病重住院,费用则高达成千上万,实际上,平时花些钱使用些必用药,细水长流地防治疾病才是最经济的。有些人担心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不敢用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但因噎废食而不用药,那七分好的作用也就得不到了。“治病如打仗,用药如用兵”,防治心脑血管病需要打持久战,医患之间完全可以充分沟通,制定出针对性强的用药方案,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七分、八分、几分甚至十分的最佳疗效。

这五种人最易猝死

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之一,超过半数的脑卒中发病与高血压相关。亚太研究团队(APCSC)研究显示,血压水平与亚洲人群脑卒中密切相关,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亚洲人群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53%。

长期血压高于生理水平,易造成血管内皮的损伤,脂质沉积,血管平滑肌增生,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改变,从而引起血管脆性增加,变窄变硬,形成血栓。而血栓、血管变窄等正是诱发脑卒中的关键因素。

糖尿病。

近3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显著增加,患病率增加了近20倍,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90%以上。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年龄更低,不同年龄段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也显著增加。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糖和脂类代谢障碍以及小血管损伤等都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同时由于凝血机制异常易导致血液黏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这些都可能间接诱发脑卒中。

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包括胆固醇或甘油三脂水平异常升高,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研究发现,亚洲人群总胆固醇每升高1摩尔/升,脑卒中发生率增加25%。降低胆固醇是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认为药物治疗是降脂治疗中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常用降脂药物有他汀类药物、烟酸、树脂、胆酸螯合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其中,他汀类药物的长期使用可使首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降低20%左右。同时,应注意日常饮食,坚持低油脂、低热量摄入,以粗粮代替精加工粮,多食用新鲜蔬菜。

心脏病。

研究显示,约1/5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心源性血栓造成的。相比非心源性脑卒中,心源性脑卒中的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损害更为严重,预后也更差。

在临床中总结发现,心脏病引起脑卒中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心脏自身的病变或心脏瓣膜、心室壁及心室腔内的血栓,进入血液循环,阻塞了脑部血管造成脑栓塞;二是由于严重的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导致心脏输出量减少,脑灌注不足,脑部缺血,进而发生脑血栓。

颈动脉系统疾病。

研究发现,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呈现正相关。经检查后证实颈动脉狭窄程度为中至重度(50%~99%)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他们每年脑卒中风险为1%~3.4%。药物治疗可使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脑卒中发病率降至1%以下。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能够判断脑、颈部血管狭窄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是确诊颈动脉疾病的重要检查项目。

如何避免患上脑卒中

心脏疾病是引起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会导致供血不足或血栓形成,许多原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病人会突然中风,也与此有关。

脑血管意外(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是三大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最重要的是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所以,脑卒中病重在预防。一般认为,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病率及残废率均显著上升,因此,这部分人应该注意自己有否下列危险因素,如果这些因素相加,脑卒中机会更高。

首先要预防高血压。患有高血压病的人脑卒中发病机会可高于正常人的6倍,如合并糖尿病,危险性升高至8倍。还有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瘤等均与脑卒中密切相关,有这类危险因素的人,应注意控制血压在一个稳定、安全的范围内。同时可考虑用手术或非手术方法治疗血管病变。

心脏疾病是引起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会导致供血不足或血栓形成,许多原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病人会突然中风,也与此有关。所以要积极治疗心脏的疾病,并请教你的医生是否可用一些抗凝治疗。如阿斯匹林等,部分研究表明,这样可以降低中风的危险性。

此外,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戒酒、戒烟、减肥,养成从容的性格,适量运动,低脂饮食,这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如果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如一次性黑朦,肢体麻木,头痛,耳鸣,面部感觉异常,言语困难等,就是高度危险信号,这类患者最终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较正常人高5—8倍,应该及时去找神经科医生,作系统的检查及积极治疗,以避免脑卒中的发生。

缺血性脑卒中预防方法是什么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一般都是出现中老年人身上,也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这种疾病最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预防,而且现在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在不断的上升,大家应该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免疾病出现在自己的身上,那么缺血性脑卒中预防方法是什么呢?

高血压。患有高血压病的人脑卒中发病机会可高于正常人的6倍,如合并糖尿病,危险性升高至8倍。还有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瘤等均与脑卒中密切相关,有这类危险因素的人,应注意控制血压在一个稳定、安全的范围内。同时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考虑用手术或非手术方法治疗血管病变。

心脏疾病是引起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会导致供血不足或血栓形成,许多原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病人会突然中风,也与此有关。所以要积极治疗心脏的疾病,并请教你的医生是否可用一些抗凝治疗。如阿斯匹林等,部分研究表明,这样可以降低中风的危险性。

此外,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戒酒、戒烟、减肥,养成从容的性格,适量运动,低脂饮食,这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如果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如一次性黑朦,肢体麻木,头痛,耳鸣,面部感觉异常,言语困难等,就是高度危险信号,这类患者最终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较正常人高5—8倍,应该及时去找神经科医生,作系统的检查及积极治疗,以避免脑卒中的发生。

以上就是关于缺血性脑卒中预防方法是什么的一个介绍,大家可以根据上面的方面来进行预防,因为缺血性脑卒中这种疾病是属于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是会危及到我们的生命的,所以大家对于它的预防工作是非常有必要进行了解的。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脑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祖国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

中年人预防脑卒中须从控制血脂开始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中国脑卒中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中年人面临着较高的卒中风险,40岁以上人群中约15%属于高风险人群(《中国卒中项目人群筛查数据分析》);而血脂当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又称“坏胆固醇”,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预防脑卒中,须从控制血脂水平开始。

第六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王红梅博士从“坏胆固醇”在导致脑卒中的重要作用讲起,倡导预防脑卒中须从控制血脂开始。她指出,脑卒中分为两种,一种是出血性脑卒中,另一种是缺血性脑卒中,其中70%为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根本原因是沉积在血管内壁的由“坏”胆固醇组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血栓,阻塞血管,造成局部脑部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这些“坏”胆固醇组成的斑块就像潜藏在血管内壁的不稳定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在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等诱因下发生破裂,使动脉迅速被堵塞,引发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而‘坏’胆固醇恰恰是这场‘血管保卫战’的关键所在”。王红梅表示,控制血脂,特别是“坏”胆固醇水平,对于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至关重要。她建议公众定期进行血脂检测,根据自身所处的风险等级,从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两方面入手,谨记“健康生活方式是基础,医嘱药物治疗是原则,进而有效预防脑卒中的新发和复发。

仁济医院徐群副教授介绍说,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近一半死亡;在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三的人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全国每年治疗脑卒中等脑血管病的费用约为100-200亿元。

“特别值得提醒的是,由于许多患者出院6个月后自行停药,因此我国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率达到16%,5年内复发率高达50%,并且脑卒中的危害会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加而加重。”徐群强调,充分认识脑中风的严重性,提高脑中风的治疗与预防水平、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

相关推荐

房颤要预防出现脑卒中

脑卒中脑科疾病的一种,不慎加处理,同样会威胁到自身的生命安全,研究表明,房颤脑卒中的一种症状,三成忽视房颤的人往往导致脑卒中。因此出现房颤此类症状的患者们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及时预防脑卒中。 2012年欧洲研究资料显示:房颤患者预防卒中治疗指南在很多患者中未得到有效遵循。一方面,抗凝治疗,尤其能显著降低患者卒中风险的治疗药物维生素K拮抗剂在卒中高风险的房颤患者中使用不足,此类患者中近4成从未接受过抗凝治疗;另一方面,卒中低风险患者却存在过度使用现象。此项结果来自加菲尔德研究(全球抗凝剂登记研究)的第一

小中风也要及时就诊

我国卒中防控形势严峻 脑卒中危害最为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现有卒中患者约为750万,而发病率正以每年近9%的速度快速上升。据推算,假如不采取更有效措施,到2030年,中国将有3177万名卒中患者。 现存脑卒中患者中,有四分之三的人丧失了劳动能力,重度致残者约占40%。全国每年用于脑卒中等脑血管病的治疗费用为100-200亿元。脑卒中不仅严重危害民众的身体健康,也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已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脑卒中的病因

1、 高血压病。无论出血性中风还缺血性中风,高血压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2、 糖尿病。通过控制饮食、降糖药,将血糖降至3.9---6.1mmol/L正常的范围内。 3、心脏方面的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等。尤其防止心房颤动引起的栓子脱落所造成的脑血栓。 4、 血脂代谢混乱。极低浓度的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抗动脉硬化脂蛋白。 5、 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TIA)。TIA本身缺血性中风分类的一个类型,也可以脑梗塞的先兆或前区症状,应及时治疗。 6、

如何避免患上脑梗塞

1.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包括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症状性外周动脉病变等。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法,如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可以同时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2.高血压病:降低血压(特别收缩压)可以减少脑梗塞和脑出血的发病率。一般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以下(糖尿病患者130/80以下)。注意降压治疗引起低灌流性脑梗塞的危险,对于长期高血压、长期糖尿病、及有脑动脉狭窄的患者,采用分阶段逐步降压的方案更为稳妥。 3.生活方式:(1)饮食一般应多进食蔬菜和水果,减少钠盐的摄入(

脑中风祸起颈动脉亚健康

数九寒冬,脑卒中的高发期来临。脑卒中俗称“脑中风”,由于脑血管突然堵塞或破裂出血造成严重的脑功能障碍,轻者肢体偏瘫,感觉异常;重者意识障碍、生命垂危。临床上最常见的脑卒中缺血性卒中,也称脑梗塞,约占所有脑卒中病例的80%以上。据统计,我国每年缺血性脑卒中新发病例约150万-200万人,其中近40%的病人遗留重度残疾,80%病例又会在2-5年内复发。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人群发病率不断上升。脑卒中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目前认识到颈动脉粥样

脑卒中危害有多大

当前,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的最大威胁,而脑卒中(俗称中风)对个体健康和生活造成的危害最大,已成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下面我从3个数字给大家讲讲脑卒中的危害。 每12秒有1人发病。2008年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调查结果公布——脑血管病已成为国民第一位的死因。我国每年死于脑卒中者有150万人,全国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我国脑卒中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的4—5倍,日本的3.5倍,甚至高于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 增长率达8.7%。近

脑出血脑卒中

脑卒中(Stroke)脑中风的学名,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大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0%。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主要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

老年人脑中风有哪些前兆

中风,也叫“脑卒中”,神经科常见的疾病,脑血管意外的总称。脑卒中可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梗塞、脑血栓。脑卒中的发病基础非常复杂,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疾患,无论其发病的程度如何,对人体的损害都极其严重。之所以称为脑卒中,说明这种病的发作突然的,急骤的。虽然脑卒中属于突发疾病,但在其发病之前也会有些征兆,通常称为不祥之兆,这些不祥之兆,提醒着人们应该警惕即将发生的不幸。 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前都会有些前兆。下面,谈谈与脑卒中有关的“中风前兆

脑卒中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脑脊液、眼底检查及头颅CT、核磁共振等有助脑卒中的准确诊断。早期头颅CT检查有助于鉴别脑卒中属于出血性或者缺血性,还可以区分不同部位的出血,脑卒中必须的首要检查。 1、缺血性脑卒中 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发病急骤,多数无明显头痛、呕吐等先兆症状。有颈动脉系统或(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闭塞或扭曲。造影摄片时应将颈部包含在内。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发作24-48小时后,头部CT可显示缺血病灶。核磁共振检查提示动脉系统的狭窄和闭塞。局部脑血流测定,可提示局部脑缺血病

脑中风发病率增高导致自杀率升高

脑中风发病率增高导致自杀率升高,脑中风很常见的疾病,日常生活中导致脑中风的原因很多,得了脑中风之后患者一定要想办法积极的去治疗,否则对患者的危害非常大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脑中风与自杀率的关系。 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日前发表一份研究结果说,脑卒中患者发病后5年内,因自杀和意外事故而死亡的风险相当于普通人的10倍左右。 此前的研究显示,脑卒中发病后1年以内患抑郁症的风险将提高。而这项新研究首次调查脑卒中与自杀和事故死亡的关系。 研究小组从1990年开始,用约20年时间,对日本8个县约9.3万居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