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手足口病有哪些用药误区

手足口病有哪些用药误区

手足口病有哪些用药误区?手足口病没有有效药物,绝大部分孩子也不需要治疗,轻症孩子都会自愈,重症孩子需要对症处理,家长们一定要记住。另外,如果有人给你推荐以下几种药物,声称能够治病,请一定坚决拒绝!

首先,就是各种中药、中成药,比如蓝芩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开喉剑喷剂、百蕊颗粒、施保利通等,这些药物的功效根本就没有循证学依据,而且毒副作用不明,这里小编要重点谈一谈,施保利通这种披着洋马甲的草药,在国外,它不是在超市都能买到的普通保健品,而且明确规定4岁以下孩子不要使用,到了国内几乎成了老少皆宜包治百病的神药,要注意了,这种药根本不可能对于手足口病有任何的疗效。

中成药注射液比如炎琥宁、喜炎平、热毒宁等任何情况下,都绝对不要用,这些药不仅普遍缺乏可靠的疗效证据、同时也存在成分复杂,微粒过多等问题,注射后有害成分直接进入到人体血液循环,可能会导致过敏反应,严重时可致死,据药监局的报告显示,中药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占到了全部中药不良反应的72.6%。

其次,就是各种抗生素,如果手足口病没有明确继发细菌感染,却给孩子吃抗生素,就是坑孩子,一定要拒绝滥用抗生素,第二,各种抗病毒药,虽然手足病是病毒感染,但目前还没有针对手足口病致病病毒的特异性药物,这里我要重点谈谈利巴韦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只批准利巴韦林用于治疗生病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和慢性丙肝,其他病毒感染用利巴韦林,不仅无效而且有溶血性贫血的风险。

另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抗病素药阿昔洛韦,同样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种药可以用于治疗手足口病,如果医生给你开了这个药,请拒绝使用!

最后,就是一些不能称之为药的东西,比如含有蟑螂提取物成分的康复新液或者传统的西瓜霜喷剂,使用这些东西,没有证据证明有用,这些不明不白的所谓的“药物”,坚决不要给孩子用!

现在大家可以清楚的知道手足口病在治疗的时候,家长往往也会存在以上这些误区,其实孩子生病,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千万不要听信他人的建议买药给还吃,比较你我都不是医生,没有资格给孩子用药治疗疾病。

成人会得手足口病吗

1成人手足口病有时候毫无表现,只是感到无力。但是也有一些成人的手足口病会有发烧,手脚溃烂,口舌生疮这些明显的表现。成人得了手足口病,要及时服用抗生素类的药物,以免病情扩散。

2成人手足口病是会传染给小孩子的,因此要注意得病之后,不要过多的接触小孩子。事实证明,很多小孩子的手足口病是大人传染的,因此在手足口病高发期,大人一定要特别谨慎。

3成人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抗病毒的药物来治疗。同时应该保证卧室里的窗户打开,空气流通,另外,得了手足口病的大人要注意休息,最好是等到手足口病的所有症状都痊愈再接触孩子。

注意事项:成人手足口病一样不可大意,它不仅关系着成人的健康,更关系着成人身边的孩子的健康,在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成人如果觉得自己感冒了,一定要去医院检查一下,因为手足口病前期是和感冒非常相像的。

预防手足口病的误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在手足口病的流行期间,积极做好预防手足口病的措施十分重要,但在预防手足口病方面也存在着一些误区,那么,预防手足口病的误区有哪些呢?现在给大家详细的做个介绍。

误区一:手足口病防不胜防

手足口病是可以预防的,最重要的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是防止手足口病发生的重要环节,如果是在病毒流行期,最好用稀释后的消毒液洗手。对于患儿家庭,当孩子伴有高烧、皮疹等并发症,则须送医院治疗;没有并发症的患儿,可以采用家庭隔离的办法,在家休息,多喝开水,一般10天就能痊愈。

误区二:去年得过今年就能免疫了

引发手足口病的病毒类型很多,一次得病后,孩子会对引起此次感染的病毒产生一定的抵抗力,但不代表对所有病毒都有用,因此很可能再次感染。

误区三:回家要亲小宝贝

亲吻孩子是父母表达爱意的方式,但在这个季节,嘴对嘴的亲吻带给孩子的可能不是爱,而是病菌。家长社交环境复杂,很难避免沾染一些病菌。虽然手足口病的患者大多是婴幼儿,但家长也及易致病。只是成人自身抵抗力强,即使感染了手足口病也没有什么症状表现,但是已成为了病毒携带者。因此,家长回家后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成为孩子致病的传染源。

预防手足口病的五句真经

没有一种药能有效预防手足口病

经常有家长在微博上给我留言咨询手足口病的预防,有人问:“一同事告诉我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宝宝从外面玩耍回家后给他洗手、洗脸、换衣服,然后再给他喷儿童型的开喉剑喷雾剂。说这是儿科医生说的。开喉剑喷雾剂能这么使吗?没病也喷这个预防合适吗?”也有人问:“宝宝的幼儿园每天晨检的时候都往宝宝嘴里喷一种叫利巴韦林的药,说是预防手足口病,安全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凸显了整个社会对手足口病的认识误区。

就目前的医学进展,作为专业药师,我还从来没听说过哪种药可以预防手足口病,而上述提到的开喉剑和利巴韦林都不属于疫苗的范畴,起不到预防手足口病的作用,滥用反倒会带来新的疾病(参见第018 页“抗病毒的利巴韦林注射液不治感冒”的相关内容)。另外,手足口病有那么可怕吗?家长们多了解一些手足口病的基本常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体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的飞沫)及被污染的毛巾、玩具等物品而感染。手足口病多发生在6 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所以手足口病预防的重点在幼儿园。

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2~7 天,没有明显的预兆,多数患儿突然起病,早期表现主要是发烧,随后会出疹子。手足口病引起的疹子是一种透明的水疱,主要集中在手、脚、口腔和肛门周围,疹子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出疹子的同时,患儿可能还会出现类似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比如咳嗽、流鼻涕、打喷嚏等。

只要对症护理,1~2 周多数可自愈

跟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一样,绝大多数的手足口病例,病症都比较轻。目前还没有针对肠道病毒治疗手足口病的药物,所以治疗手足口病就只能尽力去缓解它表现出来的症状。比如手足口病患儿身上表现出了高烧症状,就给患儿使用退烧药;如果出现了呕吐和脱水等症状,就给他们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多数手足口病患儿1~2 周可以自愈。

但也可能会出现极少数病情严重的患儿,因此如果宝宝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都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1. 持续高烧不退,2. 频繁呕吐,3. 四肢抖动、瘫痪或者抽搐,4. 白天过度睡眠、容易惊醒、烦躁不安,5. 呼吸困难。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实际上是肠道病毒。因为病毒种类比较多,因此得过一次手足口病不代表就不会得第二次,所以即使感染过手足口病的患儿也还是要预防这种病的。病毒主要是通过手口、粪口传播途径进行传播的。所以,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卫生部有一个五句真经: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

夏季宝宝出疹子或和手足口病没关系

长疹不是手足口病的“专利”

手足口病一般会引发手掌心、脚掌心、臀部和口腔内部长疱疹,并伴随发热等症状。但是,长疹子并非手足口病的“专利”,发热也不能当成衡量患儿病情轻重的标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手足口病患儿都会有长疹和发热的现象。若发现孩子出现低烧、食欲减退或口腔不适,需要重视,可查看小孩口腔四壁有无红疹、疱疹、破溃等异常情况;同时仔细查看四肢,尤其是手掌、足底等,观察有无皮疹发生,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诊。

手足口病得过还能再得

在众多家长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如家长认为手足口病在得过一次后就有了免疫力,不会再得,因此放松警惕。其实并非如此。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种人肠道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人感染后只获得某种型别肠道病毒的免疫力,而对其他型别的肠道病毒的感染仍然没有免疫力。所以患一次手足口病痊愈后还可能再次患手足口病。因此,家长千万不能在宝宝得过一次手足口病以后就掉以轻心,特别是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更应每天检查孩子的皮肤和口腔,注意孩子的体温变化,如发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诊。

预防手足口病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手足口病防不胜防

手足口病可防可控,最重要的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是防止手足口病发生的重要环节,如果是在病毒流行期,最好用稀释后的消毒液洗手。

误区二:回家要亲小宝贝

亲吻孩子是父母表达爱意的方式,但在这个季节,嘴对嘴的亲吻带给孩子的可能不是爱,而是病菌。家长社交环境复杂,很难避免沾染一些病菌。虽然手足口病的患者大多是婴幼儿,但家长也及易致病。只是成人自身抵抗力强,即使感染了手足口病也没有什么症状表现,但是已成为了病毒携带者。因此,家长回家后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成为孩子致病的传染源。

误区三:去年得过今年就能免疫了

引发手足口病的病毒类型很多,一次得病后,孩子会对引起此次感染的病毒产生一定的抵抗力,但不代表对所有病毒都有用,因此很可能再次感染。

手足口病复发概率高吗 打了手足口病疫苗会复发吗

会复发。

上面我们也提到了,能引起手足口病的肠胃病毒有20多种,而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却只针对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有效,对其他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无效,因此即使家长们之前给宝宝打了手足口病的疫苗,也还是存在很大的概率会复发手足口病。

疱疹性咽峡炎严重时会变成手足口病吗

可能从临床理论上来讲,疱疹性咽峡炎是不会变成手足口病的,但为什么部分患者会从疱疹性咽峡炎变成手足口病呢?

但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发病时都可能出现口腔起水疱,破溃的症状。所以很多情况下,容易将手足口病误诊为疱疹性咽峡炎。

当疾病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如果在躯干和四肢出现疱疹,则可以基本诊断为手足口病,因此让许多患者误以为是疱疹性咽峡炎变成了手足口病。

如果患儿同时感染了多种肠道病毒,则可能在患有疱疹性咽峡炎的同时合并感染了手足口病,所以当疱疹性咽峡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合并出现手足口病的症状。

手足口病疫苗有用吗

手足口病疫苗有用。

手足口病由多种病毒所致,EV71疫苗只预防EV71病毒,其预防手足口病的整体效果约40%,预防重症和死亡的效果约67%和84%(推算结果),所以从数据来看,还是有用的。

手足口病有什么特点

手足口病有什么特点?手足口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手足口病有什么特征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看看传染科医院的专家是怎么给我们详细介绍的。

传染科医院专家解释说,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柯萨奇A16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流行性皮肤粘膜病,是以侵犯手、足皮肤和口腔粘膜为主的疱疹性疾病。

手足口病好发于儿童,特别是4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以春秋季节较为多见。此外,手足口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唾液飞沫中的病毒可悬浮在空气中经呼吸道吸入在人群中传播;所以在好发季节常可见到手足口病在幼儿园或小学校中流行。

手足口病通常有2-5天的潜伏期,发病初期全身症状较轻微,可能有低热、困倦、头痛、咳嗽、流涕及食欲不佳等症状;之后在口腔内颊部、齿龈、硬腭、舌、唇及咽部等处粘膜出现疼痛性小水泡,其周围绕有红晕,水泡可互相融合,并迅速破溃,形成白色的糜烂面及浅表溃疡。

由于溃疡疼痛而影响孩子吃奶或进食,口水增多;皮肤病损常和口腔损害同时或稍后出现,呈散在或密集分布于手掌心、足底及臀部,表现为斑疹或丘疹,斑疹周围有红晕,无明显压痛,中央为小水疱,呈黄白色椭圆形,水疱像米粒或豌豆大,孤立而不融合,疱壁厚而紧张,一般数日后干燥结痂。

手足口病经1-2两周可痊愈。有个别患儿可同时伴腹痛、腹泻等症状。手足口病的诊断比较容易,但应注意与其它疱疹类疾病如疱疹性咽颊炎,疱疹性口炎及多形红斑等病鉴别。

手足口病的治疗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首先要保持口腔卫生,进食后用淡盐水漱口,以防止继发感;口服抗病毒药如板蓝根、抗病毒口服液等;有继发感染者可服用抗生素。同时对患者应适当隔离,暂时不要上学或去幼儿园,以减少该病流行的可能。

上述内容传染科医院的专家详细介绍了手足口病有什么特点,希望通过上述内容的介绍能给爸爸妈妈带来帮助,如果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可到正规的传染科医院咨询专家,专家将为您解答各种问题。

手足口病的饮食误区会有哪些呢

患得了疾病之后,很多大大咧咧不注重细节的人,会在饮食上进入病症误区,从而耽误疾病的好转,手足口病患者就出现过这种情况。专家表示,对于手足口病的饮食误区我们应该了解,以便让自己注意。那么,手足口病的饮食误区有哪些呢?

误区一,急性期口味重

手足口病小儿生病时精神状态及胃肠道的消化功能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粗糙、难消化、刺激性大的食物会加重小儿胃肠道的负担,造成小儿口腔及胃肠道的不适。所以手足口病小儿急性期家长需准备清淡易消化、温度适宜的流质食物,避免食物对手足口病小儿口腔及胃肠道的刺激及损伤,促使营养较好的吸收,家长也可以给小儿准备一根吸管,缓解小儿对进食时口腔疼痛的抗拒情绪。让手足口病患儿少食多餐,维持其基本营养需要,待患儿进入疾病恢复期时,食物就可以逐渐改为泥糊状和正常饮食,选用一些患儿感兴趣的食物以提高食欲,摄入高热量、高营养素供给患儿每日活动所需。另外一岁以内的宝宝在生病期应减少辅食量或暂停辅食,以免造成消化不良。

误区二,让小儿喝冷牛奶去暑热

未加热的鲜牛奶,会因蛋白过敏而导致铁的丢失,造成患儿营养失衡,而冷凉的食物同时也会刺激手足口病患儿的胃肠道,导致腹痛、腹泻。

误区三,鲜榨豆浆放久点没关系

鲜榨的豆浆如果放置时间过长,会使细菌繁殖,食物变质,加重手足口病小儿胃肠道的不适。所以鲜榨的豆浆放置时间不可超过四个小时,最好是两个小时内喝完,保证患儿食物的新鲜。

误区四,患病期间吃素

民间有一种说法是,患儿在患病期间饮食要全素,不动荤腥。这是错误的。因为完全吃素,把牛奶、鸡蛋等营养品排除在外,营养质量不够,缺少优质蛋白质,而抗体是一种蛋白质,故全素不妥。

饮食就是在我们身边天天进行的,而其若护理不能周全,其对病症的康复影响将十分严重,因此,哪怕是手足口病这种微不足道的疾病,我们也应该十分重视饮食护理,切不可有搪塞的心理状态。最后,我们祝你早日康复。

相关推荐

小孩的手足口病怎么治

1、孩子手足口病症状较轻,伴发烧、呕吐、腹泻的症状,只要相应处理手足口病的症状便会自动消退。 2、家长可以给孩子服用一些解毒性的中药或一些含维生素B及C的抗病毒药物来治疗。此外,进食后注意用温水漱口,避免病毒的再次入侵,对治疗手足口病帮助。 3、尽量提升孩子的免疫力,这样才能抵抗病毒,避免继续扩展,同时采用药物治愈存在体内的手足口病疱疹。 4、若孩子手足口病症状比较严重,要及时的送医院住院治疗,让医生针对性的进行输液治疗,拖太久可能会危及孩子的生命。

疱疹性咽峡炎是手足口病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是两个不同的疾病,但是这两种疾病一个共性,那就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然后都会口腔的疱疹性的溃疡的表现,然后可能会合并流涎,发热的情况,但是一般手足口病,它除了口腔的疱疹,还合并手足的疱疹。小孩子如果是明显的哭闹不安,吃东西吃不下,然后流涎的情况,口腔合并疱疹,要观察一下手足疱疹,一般疱疹性咽峡炎可能是手足口病的一个首发的表现,疱疹性咽峡炎也可能进一步发展成手足口病

如何辨别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四”特征,教你如何辨别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初期表现与感冒类似,都发烧的表现。但是孩子发烧以后出现皮疹,皮疹的位置分布在四个部位——手、足、口、臀,且皮疹“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痛,和“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即为手足口病。如果孩子出现发烧并同时伴出皮疹的表现,需及时到正规的医院确诊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知多些:教你如何区分水痘与手足口病? 1、两者疹子形态不一样,水痘的特点叫做“三代同堂”,即表现为水泡,丘疹且结痂。 2、两者分

疱疹性咽峡炎是手足口病吗 病情严重程度不同

疱疹性咽峡炎一般预后良好,极少出现重症,而手足口病一定几率会转成重症。 疱疹性咽峡炎虽然可能合并细菌感染,但一般不会出现脑炎等并发症,很少出现重症。 病情严重的手足口病患儿则可能出现心肌炎、肺水肿、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可能导致死亡。

儿童患手足口会发高烧吗

到了就是七月份是儿童手足口病的高发时期,尤其是5岁以下的儿童更容易诱发手足口病。很多小朋友得了手足口之后就一直不停的发高烧,急的父母们团团转,不知该如何是好?下面具体介绍一下。 儿童患手足口会发高烧吗? 手足口病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高发季节在4月到7月之间,患儿口腔里面可以看到红色的小孢子,在手掌心、臀部一些小疱疹,它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痕迹,病程4—7天,具中度传染性。并通过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粪便传染。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手足口病不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间传播。

手足口病治疗事项

在预防方面,应注意在夏季此病流行时,尽可能少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平日教育小儿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对玩具、餐具要定期消毒。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若此病在托儿所或幼儿园内流行时,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儿童隔离,将玩具用消毒液消毒。 可将金银花、茵陈、生薏仁、大青叶(即板蓝根的叶子)、甘草等放入水中,煮开后20分钟倒出,当茶饮用。三五天即可,但体虚、容易拉肚子的孩子不要喝。 对于口里长疱疹、溃疡、口气臭的孩子,除了上述方子之外,还可用灯心花、藿香、生石膏、防风、淡竹叶煎水饮用,可清心火。

手足口病打针好的快吗

打针不能使手足口病快点好,理由3点: 1、手足口病无特效药 因为临床上90%以上的手足口病病例都是普通轻症得手足口病患者,目前主要采取的治疗方法是对症治疗,并没什么抗病毒特效药。 2、手足口病病程要一周左右 到目前为止所医生开具的,说明治疗手足口病的药物都只能缓解症状,并不能达到提前康复缩短病程,所以,即使让孩子打针吃药,手足口病病程也是在一周左右,建议家长们一般病情轻微的情况下不要自行主张用药或输液打针治疗。 3、手足口病是自限性疾病 另一个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若病情轻微的话,家长只需做好日

手足口病饮食误区

误区1、急性期口味重 手足口病小儿生病时精神状态及胃肠道的消化功能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粗糙、难消化、刺激性大的食物会加重小儿胃肠道的负担,造成小儿口腔及胃肠道的不适。所以手足口病小儿急性期家长需准备清淡易消化、温度适宜的流质食物,避免食物对手足口病小儿口腔及胃肠道的刺激及损伤,促使营养较好的吸收,家长也可以给小儿准备一根吸管,缓解小儿对进食时口腔疼痛的抗拒情绪。 让手足口病患儿少食多餐,维持其基本营养需要,待患儿进入疾病恢复期时,食物就可以逐渐改为泥糊状和正常饮食,选用一些患儿感兴趣的食物以提高食欲,摄入

得了手足口病要打针吗 得了手足口病要打疫苗针吗

不需要打疫苗针。 患者在手足口病病期期间,是不需要打疫苗针的,因为防治手足口病的疫苗要在患者为患病之前打针才用,而且通常患者已经患病的话,根据规定是不能注射疫苗的。

孩子手足口病容易治愈吗

孩子手足口病容易治愈吗?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多发性传染病,目前没特效的药物和疫苗,但家长们不用担心,通常情况下,都是比较容易治愈的。手足口病一定的自愈性,属于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孩子感染手足口病后,发病过程良好,病症轻微,只需要在家隔离休息,做好家庭护理工作,一周左右就可以自行恢复。 些孩子感染手足口病后症状比较典型和明显,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出现疱疹,这个比较容易判断。但大部分的孩子由于体制各异症状具体表现所不同,初期症状可能会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比如是咳嗽、流涕,甚至是呕吐和腹泻,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