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应该做哪些检查
脑出血应该做哪些检查
一、脑出血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
由于现代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诊断明确者,一般不做脑脊液检查,以防脑疝发生。但在无条件做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时,腰穿仍有一定诊断价值。脑出血后由于脑组织水肿,颅内压力一般较高,80%患者在发病6h后,由于血液可自脑实质破入到脑室或蛛网膜下隙而呈血性脑脊液。所以脑脊液多数呈血性或黄色,少数脑脊液清亮,因此,腰穿脑脊液清亮时,不能完全排除脑出血的可能。术前应给脱水剂降低颅内压,有颅内压增高或有脑疝的可能时,应禁忌做腰穿。
2.血常规、尿常规和血糖
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在急性期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高。可有尿糖与蛋白尿阳性。脑出血急性期血糖增高由应激反应引起。血糖升高不仅直接反映机体代谢状态。而且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血糖越高,应激性溃疡、脑疝、代谢性酸中毒、氮质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二、脑出血影像学检查
1.CT检查
临床疑诊脑出血时首选CT检查,可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血肿,边界清楚,并可确定血肿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是否破入脑室、血肿周围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如脑室大量积血可见高密度铸型,脑室扩张。l周后血肿周围可见环形增强,血肿吸收后变为低密度或囊性变。CT动态观察可发现进展型脑出血。
2.MRI检查
可发现CT不能确定的脑干或小脑小量出血,能分辨病程4~5周后CT不能辨认的脑出血,区别陈旧性脑出血与脑梗死,显示血管畸形流空现象。并可根据血肿信号的动态变化(受血肿内血红蛋白变化的影响)判断出血时间。①超急性期(0~2h):血肿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与脑梗死不易区别;②急性期(2~48h):为T1等信号、T2低信号;③亚急性期(3天~3周):T1、T2均呈高信号;④慢性期(>3周):呈Tl低信号、T2高信号。
3.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
可检出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Moyamoya病和血管炎等。
4.心电图检查
脑血管病患者因为脑-心综合征或心脏本身就有疾病,可有心脏功能和血管功能的改变:①传导阻滞:如P-R间期延长,结性心律或房室分离。②心律失常: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③缺血性改变:S-T段延长、下降,T波改变。④假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等。
5.动态血压检测
急性脑血管病发病1周内血压明显升高,高于正常参照值,也高于发病前的血压水平,提示高血压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同时,血压波动以及低血压状态在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中占有一定比例。血压波动既可以导致血压升高,同时也可以作为高血压的后果。无论短期或长期血压波动较大的患者,其靶器官如大脑的损害严重程度与急性脑血管病发生率,均显著增高。血压波动常与血压升高伴存,出现血压骤降或骤升,此时患者往往伴有较明显的不适症状,如头晕、头痛、晕厥、胸闷、心慌等。
6.经颅多普勒(TCD)
有助判断颅内高压和脑死亡。当血肿>25ml,TCD显示颅内血流动力学不对称改变,表示颅内压力不对称,搏动指数较平均血流速度更能反映颅内压力的不对称性。
脑出血各种检查的注意事项
脑出血的患者如果做检查的话,我们都需要做什么样的检查呢?对于脑出血这种疾病来说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再者我们在护理脑出血这种疾病的时候还应该具体的做到什么样的诊断和治疗呢?如果你想了解的话还是看看专家是怎么总结的。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为脑卒中,是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脑部疾病的总称。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为120~180/10万,死亡率为60~120/10万。它与心脏病、恶性肿瘤并称为大多数国家的三大致死疾病。由于公众对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认识不足,不重视体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向年轻化、普遍化蔓延,因而在我国脑血管病病死率有降低趋势的状况下,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却在上升。
(1)CT:头颅CT检查目的是协助诊断和确定病变的部位,对人体无危害,也没有痛苦。
(2)核磁共振(MRI)是一种以磁场值标记人体内共振核的位置,通过原子核对外界磁力的反应来获取被检体化学信息的一种全新方法。常用于脑血管病变的检查。检查时注意事项患者要安静,保持不动;身体内不能有金属物体:如钥匙、手表、起搏器、金属支架等。
(3)其他检查:在发病急性期,可约床旁检查,如胸片、彩超等。
对于脑出血这种疾病的检查以上我们专家虽然做了这么多的总结,但是具体到临床上我们到底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方式还得看我们临床上患者的具体病情,再者对于脑出血的患者来说如果我们在疾病的开始阶段不能给予治疗,那么后遗症的概率就会提高。
脑出血的检查
1.CT检查
颅脑CT扫描可清楚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血肿形态、是否破入脑室以及血肿周围有无低密度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病灶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区,边界清楚,脑室大量积血时多呈高密度铸型,脑室扩大。1周后血肿周围有环形增强,血肿吸收后呈低密度或囊性变。动态CT检查还可评价出血的进展情况。
2.MRI和MRA检查
对发现结构异常,对检出脑干和小脑的出血灶和监测脑出血的演进过程优于CT扫描,对急性脑出血诊断不及CT。
3.其他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液生化、凝血功能、心电图检查和胸部X线摄片检查。外周白细胞可暂时增高,血糖和尿素氮水平也可暂时升高,凝血活酶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异常提示有凝血功能障碍。
老年人脑出血应该做哪些检查
1.血液检查 在许多脑出血病人,尤其在重症脑出血者,因神经性或内分泌性的原因,其血液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增高,血糖升高,血尿素氮和非蛋白氮升高,血清肌酶升高等。尤其是血白细胞和血糖的升高在半数以上的病人均可出现,重症脑出血者达90%以上。
2.尿检查 有部分脑出血病人的尿检查发现尿糖和蛋白尿。
1.脑血管造影 在CT之前,曾是脑出血的重要诊断方法。在脑血管造影上,主要表现为肿块性占位,例如基底节脑出血,正位为大脑前动脉移向对侧,侧裂动脉移向外侧,二者间距增大。侧位为颈内静脉部末段向下移位,大脑前动脉向前上移位,侧裂动脉被抬高,脉络膜前动脉、后交通支和大脑后动脉向后下移位等。
2.CT扫描 在CT上,脑出血的显影取决于血液中血红蛋白,它对X线吸收系数明显大于脑组织,故呈高密度影。其密度变化又随时间而推移演变。
(1)超急性期(发病至24h)新鲜出血为全血,血红蛋白不高,且混有脑组织,CT值50~60Hu,呈较高密度影。
(2)急性期(2~7天)出血凝结成血块,血红蛋白明显增多,CT值80~90Hu,呈显著高密度影。
(3)亚急性期(8~30天)血红蛋白和纤维蛋白分解,高密度血肿逐渐呈向心性缩小,周边呈高密度影。
(4)恢复期(5~8周)出血块完全溶解吸收,出血灶为黄色液体和软化,CT表现为低密度影,边界欠清。
(5)囊变期(2个月以上)病灶呈液性,和脑脊液相似,CT值0~10Hu。为低密度影,边界清楚。脑出血血肿早期,周围有程度不同脑水肿,呈占位性。相邻脑室、脑池及脑沟受压变窄或移位。以后血肿及脑水肿逐渐吸收,占位减轻,脑室、脑池受压消失,恢复正常位置。当血肿及脑水肿完全消散,继发胶质细胞增生,脑软化和脑萎缩,相邻脑室、脑池和脑沟局部代偿扩大,并向病灶处移位。贴近脑室之脑出血,可破入脑室。CT常可显示破入部位、脑室内血肿的分布及含量。少量脑室内出血,聚积于侧室三角区及枕角区,和脑脊液可呈等高液平面。大量者,脑室内为条块状血肿或充满脑室外系统,呈脑室外高密度铸型,脑室可扩大。
对原因不明的脑出血,可行增强CT扫描鉴别。脑出血1周以上,血肿边缘有肉芽组织形成,显示为环状强化,形状和大小与出血血肿一致,可持续4~6周。在增强CT电扫描上,显示灶周水肿、环状强化、液化血肿和中心凝血块等,是典型血肿吸收期CT表现。
3.MRI扫描 脑出血MRI成像的主要因素,不仅与血红蛋白含量有关,更重要的是所含铁的性状。铁属顺磁性物质,故血肿的演变,主要是各种血红蛋白内含铁血黄素的演变过程,它决定着MRI信号表现。在MRI上,脑出血可分4层:位于中央的核心层,缺氧最重;其外的核外层,缺氧较轻;再外的边缘层,吞噬细胞内有含铁血黄素;最外为反应带,脑胶质细胞增生和程度不一的脑水肿。因血脑屏障破坏,故为血管源性指状脑水肿。
(1)超急性期(发病至24h)血肿类似全血,主要为含氧血红蛋白,非顺磁性,无质子和T2弛豫增强效应。MRI上,T1为等或略高信号,T2为稍高或混杂信号。血肿周边无长T1、长T2水肿带。
(2)急性期(2~7天)凝血块形成,主要为脱氧血红蛋白,顺磁性。MRI上T1为等或稍低信号,T2为低信号。血肿周边呈长T1和T2水肿带。
(3)亚急性期(8~30天)血肿内主要为正铁血红蛋白,顺磁性,有质子弛豫增强效应,故T1、T2均缩短,血肿边缘含铁血黄素沉着增多。MRI上,显示典型血肿之分层现象,在T1、T2和质子密度加权上,均为中央低、周边高信号特点。
(4)恢复期(5~8周)血肿基本吸收,主要为正铁血红蛋白,游离状态。MRI上T1、T2和质子密度加权均为高信号,周围为含铁血黄素沉着信号黑色环。
(5)囊变期(2个月以上)血肿溶解吸收,主要为游离正铁血红蛋白,周边为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着。MRI上,病灶区呈T1、T2高信号,周边为低信号环。脑水肿消失。如为含脑脊液囊腔,则呈T1低、T2高信号影。
MRI较CT优越之处,在于易显示较小及较隐蔽处出血。例如,脑干出血和小脑出血。除常见的脑动脉硬化和高血压性脑出血外,对脑血管畸形所致的脑出血,还可显示畸形血管的流空效应,使病因诊断更准确可靠。
4.腰穿检查 没有条件或不能进行脑CT扫描者,应进行腰穿检查协助诊断脑出血,但是,阳性率为60%左右,且有一定的假阳性率。脑出血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时,腰穿检查有血性脑脊液,同时,还可以检测颅内压情况,利于指导脱水治疗。但是,疑有大量出血或可能出现脑疝者,慎做腰穿检查,以免因发生脑疝致死。
5.脑电图 可以提示脑出血部位有慢波,但无特异性。
6.心电图 约有半数以上的脑出血病人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甚至发生心肌梗死。进行心电图检查可以了解心脏情况,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眼底出血做什么检查呢
1.眼底出血,一般和存在有视网膜脱落、高血压及糖尿病、外伤、用眼过度等有关。血小板减少血液方面的疾病也是引起眼底出现的因素。需要积极治疗存在的血小板减少疾病,如果眼底出血已经停止,淤血形成,可以考虑采取中药活血化瘀治疗及配合激光治疗消除眼底淤血。
2.眼底出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眼病,而是许多眼病和某些全身疾病所共有的特征。常见于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及肾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盘血管炎以及血液病引起视网膜病变,眼外伤性眼底出血。由于各种不同的病因导致相同的病理损害,如视网膜出血,渗出,微血管瘤、新生血管等。
本病由于病因复杂,所以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视力,引起诸多严重的并发症。如黄斑病变(黄斑囊样水肿、黄斑变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玻璃体积血、视神经萎缩、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如不及时有效的治疗,常可导致失明。
眼底出血的病因有:
(1)机械性阻塞,如血栓等;
(2)炎症性疾患或免疫复合物侵犯血管壁,如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盘血管炎等;
(3)全身性血管病和血液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视网膜病变;
(4)视网膜血管异常,各种不同的病因导致相同的病理损害,如视网膜出血、渗出、微血管瘤、新生血管等。
脑出血的辅助检查
关于脑出血,这个是一种很凶险的疾病,非外伤的情况下发病的,最常见的病因就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其他病因包括动静脉血管畸形,脑淀粉样血管病变,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脑内细小动脉长期的高血压的作用下,发生慢性病变破裂所致,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
所以脑出血的情况是非常危急的,需要紧急的抢救,主要 的临床表现,一般表现是多在情绪激动或活动中突然发病,发病后病情常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少数也可在安静的情况下发病,发病后有血压升高,常有头痛,呕吐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或者昏迷等。运动障碍以偏瘫为多见;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失语和言语含糊不清。
主要的辅助检查有CT检查,颅脑CT是诊断该疾病的首选方法,可以清楚的显示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大小,血肿形态等,动态 CT还能够评价出血的进展情况。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可检出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血管炎等,诊断明确者,一般不做脑脊液检查,以防脑疝发生。还有核磁共振的清晰度要高于ct检查,显现也是比较早的,比较清楚,病灶部位的性质的发现高于其他的检查。
脑出血的治疗也要及时的跟上,治疗原则是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内压,调整血压,防止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以挽救患者的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和减少复发为原则。一般的处理就是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这个是首要的做的,家人也要做好监护。严重情况小就要降低颅内压,高血压的患者,首次血压不要降得太快以免 出现脑部的供血不足,出血缺血缺氧。
创伤性脑出血需要做哪些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心肌酶学检查、尿常规、大便常规。了解有无贫血、肝肾功能、心肝肾功能。
(2)影像学检查:头部 CT,腹部彩超,胸片或 CT,颈椎平片或 CT;了解颅内情况以及有无并发心肺损伤、腹腔脏器损伤、颈椎损伤等。
(3)特殊检查:头部 CTA 或 DSA,了解颅内血管情况,明确是否存在海绵窦瘘、硬脑膜瘘等;四肢、骨盆、脊柱平片等,了解有无骨折等;颅骨三维重建,了解有无颅底骨折、确定脑脊液漏口等。
阴道出血做啥检查
1、阴道出血做啥检查
注意全身情况,有无贫血、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及甲状腺肿大等。
妇科检查时应仔细窥视阴道及宫颈,注意出血的来源;双合诊及三合修检查时注意子宫大小、硬度、是否光滑,有无宫颈举痛,子宫两侧有无包块及压痛。
对未婚患者,一般只做肛查,但高度怀疑有肿瘤可能时,也应进行阴道检查。
2、阴道出血的病因
卵巢内分泌功能失调可致子宫出血,另外,月经期卵泡破裂致雌激素水平短暂下降也可致子宫出血。
生殖器肿瘤,如子宫肌瘤、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等均可致阴道出血。
与妊娠有关的子宫出血,如异常妊娠,先兆流产、流产等。
生殖器炎症及创伤可导致阴道出血;
全身性疾病,如血小板量和质的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包括血小板减少性紫癫、再生障碍性贫血、肝功损害等均可引起阴道出血。
3、阴道出血治疗原则
病因治疗,针对具体病因治疗。
对症治疗,主要是止血治疗。
如果出血量较多,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虚汗、心慌、口干等表现,应尽快送入医院诊治。在到达医院前,如果病人有恶心、呕吐时,应把脸偏向一侧,防止窒息。
诊断脑出血需做的两项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
由于现 代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诊断明确者,一般不做脑脊液检查,以防脑疝发生。但在无条件做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时,腰穿仍有一定诊断价值。脑出血后 由于脑组织水肿,颅内压力一般较高,80%患者在发病6h后,由于血液可自脑实质破入到脑室或蛛网膜下隙而呈血性脑脊液。所以脑脊液多数呈血性或黄色,少 数脑脊液清亮,因此,腰穿脑脊液清亮时,不能完全排除脑出血的可能。术前应给脱水剂降低颅内压,有颅内压增高或有脑疝的可能时,应禁忌做腰穿。
2.血常规、尿常规和血糖
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在急性期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高。可有尿糖与蛋白尿阳性。脑出血急性期血糖增高由应激反应引起。血糖升高不仅直接反映机体代谢状态。而且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血糖越高,应激性溃疡、脑疝、代谢性酸中毒、氮质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影像学检查
1.CT检查
临床疑诊脑出血时首选CT检查,可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血肿,边界清楚,并可确定血肿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是否破入脑室、血肿周围水肿带和占位 效应等;如脑室大量积血可见高密度铸型,脑室扩张。l周后血肿周围可见环形增强,血肿吸收后变为低密度或囊性变。CT动态观察可发现进展型脑出血。
2.MRI检查
可发现CT不能确定的脑干或小脑小量出血,能分辨病程4~5周后CT不能辨认的脑出血,区别陈旧性脑出血与脑梗死,显示血管畸形流空现象。并可根据血肿信号的动态变化(受血肿内血红蛋白变化的影响)判断出血时间。
①超急性期(0~2h):血肿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与脑梗死不易区别;
②急性期(2~48h):为T1等信号、T2低信号;
③亚急性期(3天~3周):T1、T2均呈高信号;
④慢性期(>3周):呈Tl低信号、T2高信号。
3.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 可检出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Moyamoya病和血管炎等。
4.心电图检查
脑血管病患者因为脑-心综合征或心脏本身就有疾病,可有心脏功能和血管功能的改变:
①传导阻滞:如P-R间期延长,结性心律或房室分离。
②心律失常: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
③缺血性改变:S-T段延长、下降,T波改变。
④假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等。
5.动态血压检测
急性脑血管病发病1周内血压明显升高,高于正常参照值,也高于发病前的血压水平,提示高血压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同时,血压波动以及低血压 状态在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中占有一定比例。血压波动既可以导致血压升高,同时也可以作为高血压的后果。无论短期或长期血压波动较大的患者,其靶器官如大脑 的损害严重程度与急性脑血管病发生率,均显著增高。血压波动常与血压升高伴存,出现血压骤降或骤升,此时患者往往伴有较明显的不适症状,如头晕、头痛、晕 厥、胸闷、心慌等。
6.经颅多普勒(TCD) 有助判断颅内高压和脑死亡。当血肿>25ml,TCD显示颅内血流动力学不对称改变,表示颅内压力不对称,搏动指数较平均血流速度更能反映颅内压力的不对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