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病毒感染
小儿肠套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可能造成小儿肠套叠。系列研究报道急性肠套叠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有关。
宝宝肠套叠是怎么回事
1、饮食改变
在宝宝4到6个月的时候很容易发生肠套叠,因为这个时候妈妈会给宝宝添加辅食增加乳量。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2、病毒感染
由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侵染,可能造成肠套叠。
3、遗传因素
如果父母有肠套叠的发病史那么宝宝有可能遗传到这个疾病。
4、肠管疾病
先天性肠重复畸形、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等一些肠管疾病都会引发肠套叠。
肠套叠的病因
1.急性肠套叠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改变 生后4~10个月,为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2)回盲部解剖因素 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厘米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叠。
(3)病毒感染 系列研究报道急性肠套叠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有关。
(4)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 由于各种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毒素等刺激肠道产生痉挛,使肠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逆蠕动而引起肠套叠。
(5)遗传因素 有些肠套叠患者有家族发病史。
(6)先天性肠管畸形和其他器质性疾病 如梅克尔憩室、先天性肠重复畸形等都会成为急性肠套叠的诱因。
2.慢性复发性肠套叠
多见于年长儿及成人,其发生原因常与肠道存在气质型病变而引起的继发性套叠,肠管器质病变常见有肠息肉、憩室、重复畸形、紫癜血肿、肿瘤及结核等。
宝宝腹泻引发的并发症
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腹泻时机体不仅不能有效地从食物中吸收水份和电解质,而且还会以肠液的形式将它们进一步丢失。所以腹泻时,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补充水份和电解质的话,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其中,电解质紊乱包括低钠、低钾、低钙和低镁,它们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恢复,而且还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例如低钾可引起顽固性的腹胀,低钙可引起手足抽搦或惊厥。
病毒性心肌炎:它发生在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腹泻之后,腹泻使患儿的抵抗力进一步下降,病毒就可侵犯心脏而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并发此病的患儿会有胸闷、胸痛、心悸、头晕、乏力等症状。重症患儿会因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导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肠套叠:婴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见于4~10个月的婴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绝大多数婴儿肠套叠是原发性的,只有2%~8%的病例为继发性。由于肠蠕动失去正常节律性,肠环肌发生持续性局部痉挛,肠近端剧烈蠕动,遂将痉挛的肠段推入远端肠腔内。腹泻和伴随它的病毒感染是引起肠套叠的主要原因,应当引起警惕。
营养不良:多发生在迁延性腹泻或慢性腹泻之后。营养不良会使患儿的抵抗力进一步下降,易继发各种感染,如鹅口疮、支气管肺炎、结核病、中耳炎、尿路感染等,而且腹泻迁延不愈还会加重营养不良,造成恶性循环。
辅食乱喂可能“毁”掉宝宝肠子
“辅食应该4个月开喂,还是6个月开喂?”
“辅食喂养不当,宝宝的肠子也会被毁掉?”
在我们妈咪帮忙团的YY频道上,南京市儿童医院专业儿童营养师刘长伟,就给家长们在线讲解了关于辅食添加的奥秘。
问题大了!乱加辅食诱发肠套叠
肠套叠是小宝宝好发的一种肠道疾病,会导致小宝宝不明原因的哭闹,肚子还会胀鼓鼓的,所以经常被妈妈们当成肠胀气。
不过,肠套叠却是比肠胀气要危险得多的疾病。这种疾病多见于4-6个月的小宝宝,除了会引起阵发性哭闹、腹部包块,宝宝还会出现呕吐、血便等症状,便便看起来像果酱一样。如果时间长了,宝宝就需要手术复位,甚至还可能因此发生肠瘘、肠穿孔、肠坏死等严重问题!
那么,肠套叠是如何发生的呢?原因或许让你猜不到:它竟然可能和辅食胡乱添加有关。
刘长伟告诉记者,小儿肠套叠的病因目前还不明确,但胡乱添加辅食可能引起婴儿胃肠道功能紊乱,诱发肠套叠。“我在儿科病房见到的肠套叠宝宝,往往都比较胖,家长都反映宝宝特别能吃,所以除了奶,辅食也早早就加上,而且加得量还特别多。这种胡乱添加辅食的情况,增加了肠套叠发生的风险,甚至让宝宝大吃苦头。”
新生儿肠套叠的病因是什么
1.回盲部解剖因素: 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新生儿回肠盲肠直径比值1:1.43,而成人为1:2.5,提示回肠盲肠发育速度不同。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cm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叠。
2.饮食改变: 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3.病毒感染 :系列研究报道急性肠套叠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有关。
4.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 由于各种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毒素等刺激肠道产生痉挛,使肠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逆蠕动而引起肠套叠。也有人提出由于婴幼儿交感神经发育迟缓,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失调引起套叠。
5.遗传因素: 临床上发现有些肠套叠患者有家族发病史。
引起肠套叠的病因
原发性:
发生套叠的肠段及其附近找不出明显的器质性因素,占小儿肠套叠数的75%~90%,成人仅10%~15%为原发性,婴幼儿肠套叠发病年龄多在1岁以下,5~9个月乳儿的发病率最高,2岁以上逐渐减少,多发于气候变化较大的季节,特别多见于春秋季节,此季节上呼吸道和淋巴结的病毒感染较多,可能致肠蠕动失去正常的节律性,或形成痉挛,此外婴幼儿的食物性质突然改变、食物过敏、腹泻等都可能成为肠套叠的促发因素,新生儿回盲部系膜常不固定,一般要在生后数年内才逐渐固定附着于后腹壁;因系膜过长,松弛,致使回盲部游动过大,是该部位肠套叠发病的主要解剖因素。
肿瘤:
是成人肠套叠最常见的原因,肠道的息肉、平滑肌瘤、脂肪瘤、纤维瘤及癌肿等均可引起继发性肠套叠,这是因为回盲部或其他肠段如有肿瘤存在常会导致肠蠕动失常,而成为引起套叠的诱套点,Felix分析1214例肠套叠,小肠套叠668例,其中383例(57%)为肿瘤,116例(30%)为恶性;结肠套叠546例中379例(69.4%)为肿瘤,其中261例(69%)为恶性,Nagomey统计2/3结肠套叠和1/3小肠套叠为癌肿,后者70%为转移癌,小肠套叠以绒毛状腺瘤、脂肪瘤、平滑肌瘤和各种息肉包括Pentzjeghers综合征等良性病变为多见,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引起套叠较为罕见,Orenstein曾报道1例绒毛状腺瘤致十二指肠空肠套叠并发胰腺炎,Jennings亦报道过1例脂肪瘤引起十二指肠套叠。
创伤与手术:
腹部创伤及手术后发生肠套叠的报道日渐增多,Duncan因腹部创伤行剖腹术586例中,21例发生术后肠梗阻,其中6例(28.6%)为肠套叠,值得注意的是此6例原无小肠损伤,但多伴有休克和肝损伤,咸阳市第二医院曾收治1例锐器所致的多发性小肠损伤,剖腹后见损伤邻近肠管形成多部位套叠,实属罕见,腹部手术后的肠套叠常见于部分胃切除,毕Ⅱ式或Roux-Y胃空肠吻合术后,治疗肥胖症的空回肠短路分流和各种肠造瘘术后。Cooperman报道阑尾切除术后残端套叠多在术后2周发生,也有至术后6年出现症状者,对创伤或腹部手术后发生肠套叠的原因尚不清楚,推测可能与肠壁血肿,水肿,粘连,肠道功能紊乱,电解质失衡,肠腔内置管及慢性肠扩张,肠吻合口对位不良有关,腹部创伤和手术后多为小肠型套叠。
为什么会有小儿肠套叠
1、饮食改变和辅食刺激:
婴幼儿期为肠蠕动节律处于较大变化时期,易发生肠蠕动紊乱,且外界引起肠套叠的因素较多,如增添辅食或食物性质、环境、气温的改变,肠管本身疾病如肠炎等诱发肠蠕动紊乱而引起肠套叠。
2、局部解剖因素:
婴幼儿回盲部较游动,回盲瓣呈唇样凸入盲肠,当回肠蠕动发生异常时,即可牵拉肠壁形成套叠。
3、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
引起回盲部集合淋巴结肿大因素:小儿腺病毒或轮状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末端回肠集合淋巴结增生,局部肠壁增厚,甚至形成肿物向肠腔突起构成套叠起点,加之肠道受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刺激,蠕动增强,导致发病。
4、免疫反应不平衡因素:
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1岁以内,是机体免疫功能不完善时期,肠壁局部免疫功能易破坏,蠕动紊乱而诱发肠套叠。继发性肠套叠多因肠壁或肠腔内器质性病变,如肠息肉、肿瘤、肠壁血肿、梅克尔憩室、肠囊肿翻入肠腔,牵带肠壁作为起点而引起肠套叠,发病率约占2%~5%。
小儿肠套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小儿肠套叠多大宝宝会得
一般小儿肠套叠易发生在4-12个月大小的宝宝身上,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男女之比为2~3:1。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且无明显原因。而4-12个月往往是幼儿断奶及改变食物的年龄。
警惕孩子腹泻的并发症
1、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腹泻时机体不仅不能有效地从食物中吸收水份和电解质,而且还会以肠液的形式将它们进一步丢失。所以腹泻时,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补充水份和电解质的话,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其中,电解质紊乱包括低钠、低钾、低钙和低镁,它们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恢复,而且还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例如低钾可引起顽固性的腹胀,低钙可引起手足抽搦或惊厥。
2、病毒性心肌炎:
它发生在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腹泻之后,腹泻使患儿的抵抗力进一步下降,病毒就可侵犯心脏而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并发此病的患儿会有胸闷、胸痛、心悸、头晕、乏力等症状。重症患儿会因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导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肠套叠:
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见于4~10个月的婴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绝大多数婴儿肠套叠是原发性的,只有2%~8%的病例为继发性。由于肠蠕动失去正常节律性,肠环肌发生持续性局部痉挛,肠近端剧烈蠕动,遂将痉挛的肠段推入远端肠腔内。腹泻和伴随它的病毒感染是引起肠套叠的主要原因,应当引起警惕。
4、营养不良:
多发生在迁延性腹泻或慢性腹泻之后。营养不良会使患儿的抵抗力进一步下降,易继发各种感染,如鹅口疮、支气管肺炎、结核病、中耳炎、尿路感染等,而且腹泻迁延不愈还会加重营养不良,造成恶性循环。
肠套叠原因是什么呢
临床上常见的是急性肠套叠,慢性肠套叠一般为继发性。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一种特有疾病,以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男女之比为2~3:1。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结病毒感染有关。 急性常见于4~10个月婴儿,慢性常见于成人 ,慢性与肿瘤等有关。 急性肠套叠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饮食改变: 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2.回盲部解剖因素: 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新生儿回肠盲肠直径比值1:1.43,而成人为1:2.5,提示回肠盲肠发育速度不同。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cm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叠。3.病毒感染 :系列研究报道急性肠套叠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有关。4.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 由于各种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毒素等刺激肠道产生痉挛,使肠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逆蠕动而引起肠套叠。也有人提出由于婴幼儿交感神经发育迟缓,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失调引起套叠。5.遗传因素: 临床上发现有些肠套叠患者有家族发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