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产生的原因 雾霾的成分
雾霾产生的原因 雾霾的成分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 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而现在空气的高频词汇PM2.5就是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 粒。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雾霾天气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雾霾带给您怎样的危害
雾霾穹顶之下,雾霾势不可挡,然而你知道它是怎么侵蚀你的健康吗?你知道雾霾将带给我们怎样的伤害吗?目前雾霾肆意蔓延,认识雾霾有关知识刻不容缓,下面求医网小编为各位补补有关雾霾的知识以及雾霾带给我们人体的危害。
雾霾是什么
雾是由水汽组成,水汽遇冷就结雾,雾本身并不是一种污染。和单纯的雾相比,“霾”又称大气棕色云,由细小颗粒物组成,是空气遭受污染的产物。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热电排放、工业尤其是重化工生产、汽车尾气、冬季供暖、居民生活(烹饪、热水),以及地面灰尘。组成霾的颗粒基本在微米量级,颗粒直径越小,对健康危害越大。霾中混杂的有害物质会对健康产生直接危害,包括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破坏。
气候变化绿皮书称雾霾会影响生殖能力
雾霾对健康有哪些伤害
1.伤肺
雾霾天对呼吸系统影响最大,这已成为多数人的共识。呼吸系统与外界环境接触最频繁,且接触面积较大,数百种大气颗粒物能直接进入并黏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并且大部分会被人体吸入。其次,雾霾天气导致近地层紫外线减弱,容易使得空气中病菌的活性增强,细颗粒物会“带着”细菌、病毒,来到呼吸系统的深处,造成感染。
2.伤心脏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证明,阴霾天中的颗粒污染物不仅会引发心肌梗死,还会造成心肌缺血或损伤。美国调查了2.5万名有心脏病或心脏不太好的人,发现PM2.5增加10微克/立方米后,病人病死率会提高10%~27%。
3.伤血管
雾霾天空气中污染物多,气压低,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雾大的时候,水汽含量非常高,人们在户外活动和运动时,汗液不容易排出,造成人们胸闷、血压升高。而且,浓雾天气压比较低,人会产生一种烦躁的感觉,血压自然会有所增高。另外,雾天往往气温较低,一些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从温暖的室内突然走到寒冷的室外,血管热胀冷缩,也可使血压升高,导致中风、心肌梗死的发生。
4.伤皮肤
皮肤也有呼吸功能,在干净的空气里,皮肤会很舒适、滋润,但如果在一个很脏的环境里,皮肤会很不舒服。
5.伤脑
雾霾不仅伤害器官,更在无形之中影响着神经系统。钟南山曾介绍,美国第65届老年医学会年会有个结论,空气中PM2.5增加10微克/立方米,人的脑功能就会衰老3年。
6.伤生殖泌尿系统
雾霾对精液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后期。雾霾中的可吸入物质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会逐渐堆积在人体各个器官,包括精液工厂的阴囊。此外,由于生殖泌尿系统是人体代谢最快的组织,当由外界吸入的颗粒进入人体血液循环时首先要受影响的就是生殖泌尿系统,会引起一些列生殖泌尿系统病变,比如肾衰竭、尿毒症、少精、精子畸形、前列腺增生等。
此外,还需注意的是,感冒、过敏等疾病在雾霾天更易发作或加重;雾霾中的一些病原体会导致头痛,甚至诱发高血压、脑溢血等疾病;雾霾天气还可导致近地层紫外线的减弱,使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传染病增多。
对于雾霾的十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到底是雾还是霾?
误区:自从“雾霾”这个词出现后,每当出现能见度降低的天气时,人们就分不清是雾还是霾了。
真相:没错,把雾和霾分开是科学的。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说,雾和霾其实是两种东西。雾是水汽凝结的产物,主要由水汽组成,是一种自然现象,霾则由包含PM2.5在内的大量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对健康危害更大。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说,以2014年十一期间的雾霾为例,北京的雾霾刚形成时湿度比较大,以雾为主。但由于没有风,也就没有扩散条件,污染物基本处于静止稳定的状态,当污染物浓度累积到比较高的值时,就由雾变成了霾。所以,污染物也是霾。不过北京密云水库、延庆等郊区,因这些地区本身污染物不多,湿度较大,因此以雾为主。
误区二:北京秋天的霾是烧秸秆造成的?
误区:有媒体报道称,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除了气象原因外,北京周边地区农田燃烧秸秆也是主要原因。
真相:从2014年9月份环保部关于秸秆焚烧的卫星遥感监测结果来看,河北、山西、内蒙等多个地区确实是燃烧秸秆比较厉害的区域。但是彭应登表示,雾霾是多方面组成的,因为某一个特殊的污染排放源直接导致大范围雾霾天气的情况是极其罕见的。燃烧秸秆绝对不是雾霾污染的直接原因或唯一原因,只是会在现有雾霾天气的基础上加重污染程度而已。
其实每年秋冬季节北京基本都会有雾霾,最首要的原因是秋冬季节北京容易出现静风强逆温天气,这是一种极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同时由于近几年华北地区污染物排放的大气污染总量居高不下,处于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旦出现不利天气,污染物累积会上升很快,这是北京污染的规律。所以说,秸秆燃烧只是助纣为虐,并不是首要原因。
误区三:雾霾天不能运动?
误区:遭遇雾霾天要停止锻炼。
真相:雾霾会对人体呼吸系统产生影响,容易引起气道的炎症反应。但若是因为雾霾严重而取消全部锻炼也是一个误区。健身锻炼并不只有跑步、打篮球、踢足球。在不能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时,可以选择在室内进行柔韧性、协调性、平衡性等方面的锻炼。这些素质都是身体所需要的,但同时锻炼又不会明显增加呼吸量。
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居住环境,打造一个小型的健身区域,只需要借助有限的家具、哑铃、瑜伽垫等就可以进行力量锻炼和有氧锻炼。原地跑步、俯卧撑、仰卧起坐、柔力球、健美操踏板都是适合雾霾天健身的项目。若空间足够大,可以充分进行有氧锻炼,可以选择的有氧型器械包括动感单车、椭圆机、跑步机、划船器等,可以锻炼腿、臀、腰腹部肌肉及心肺功能等。而早晚和下午六七点污染比较严重,建议不要选择在这个时间段运动,尽量安排在下午。
误区四:雾霾会大幅缩短人类寿命?
误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以及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教授进行的联合调研报告称,长期暴露于污染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每上升100微克/立方米,死亡率上升14%,平均预期寿命将缩短3年,且死亡率的上升几乎都是通过增加心肺疾病导致的。按照北方地区总悬浮颗粒物的水平,这意味着中国北方5亿居民因严重的空气污染平均每人失去5.5年寿命。
真相:环保部科技司副司长刘志全表示,“这个结论缺乏大量样本的实际证明,这个说法没有充分依据,且有争议。”他说,要得出煤烟污染影响寿命的结论,需要大量样本的取得,并经过长期观察、充分科学论证后才能得出结论。虽然燃煤可排放出重金属、细粒子、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这些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会产生影响,但是,其是否影响人的寿命,目前还没有充分证据,且国际上对这一问题也有争议。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清洁空气中心副主任朱怡芳表示,空气污染对公众健康的显著影响不容置疑,但人均寿命是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可这份研究结论是把其他所有因素全部剔除,只考虑了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这一个因素影响下的减寿数值。事实上,根据《2010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在中国导致民众减寿的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饮食结构不合理,第二是高血压,第三是吸烟,第四才是大气污染。
误区五:雾霾天不能戴隐形眼镜?
误区:“赶紧转!雾霾天别戴隐形眼镜!此时隐形眼镜=吸尘器!”按照这一说法,隐形眼镜会像吸尘器一样吸附更多的粉尘、颗粒和有害物质。
真相:网上流传的说法忽略了人眼的自我保护能力,那就是:泪液的冲刷作用。实际上,人眼哪怕进入一个极其细小的颗粒,都会有不适的感觉,随即启动自我保护功能——涌出泪液进行冲刷。此外,正规的隐形眼镜产品往往是用吸附性较弱的材料制成的,在泪液的冲刷下,并不会轻易粘上脏东西。
如果使用者不放心,建议适当增加清洗镜片的次数。比如,上班途中眼部接触到了重度污染空气,进入室内后可以先用眼镜护理液将镜片清洗一下再戴。或者,用正规的洗眼液清洗一下眼部。此外,戴隐形眼镜者一定要注意使用时间,抛弃型镜片每天戴的时间不要超过10小时。
误区六:食物具有抵御雾霾的作用?
误区:近期,微博、微信上流传着这一类消息,认为某些食物可以达到清除肺部沉积物的效果。白萝卜治痰多咳嗽;雪梨炖百合、银耳莲子羹润肺抗病毒;罗汉果茶清肺降火;木耳、葡萄、紫甘蓝滋阴润肺。特别推荐鸭血和猪血,清肺效果最棒!
真相:空气中的粉尘是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的,比较大的粉尘颗粒会被鼻腔内的纤毛拦截,更小的颗粒会通过鼻腔、咽部、喉部,而小于2.5微米的颗粒会进入肺部,沉积在那里。而我们吃的食物是通过消化道进入胃肠道中,然后被分解。消化道和呼吸道是两个系统,想让进入呼吸道的东西通过新陈代谢的方式“带出来”,这是说不通的。
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张作清表示,进入肺里面的粉尘,人体可以通过咳嗽,以咳痰的方式“排”出一部分,但有一部分是咳不出来的。粉尘对肺是一个刺激,短期可能没事,长期沉积可能导致肺组织发生结构性变化。目前医学上最好的办法就是洗肺,这只针对于尘肺病人,普通人不适用。
误区七:空气净化器不能24小时连续开?
误区:长时间开空气净化器会令空气污染更严重,这样的说法总是不绝于耳。
真相:市场上绝大部分空气净化器的净化原理是非常相似的,在选择空气净化器的时候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的新技术。从测试结果看,市场上常见的空气净化器是可以净化PM2.5的,但一些厂家说空气净化器净化效率达99%是不确切的。在选择空气净化器的时候,不用过分追求价格高的产品。
洁净空气量应根据自己的房间大小和性价比进行选择,而空气净化器可以持续开,只要风机寿命、磨损、散热没问题就行。有些静电式或等离子放电式原理的净化器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少量臭氧,这可以通过开启较长时间后出风口是否有明显异味产生进行辨别。
误区八:戴普通口罩能抵御雾霾?
误区:很多朋友在朋友圈晒出了各种口罩照片,包括纱布口罩、医用一次性口罩、N95口罩等等,还有用围巾捂住口鼻的,觉得捂住口鼻就安全了,至少聊胜于无吧。
真相:纱布口罩对PM2.5几乎没有阻隔作用,活性炭口罩中增加的一层活性炭是吸附气体的材料,可以减除一些异味,但并未明显增加对颗粒物的防护效果。相比而言,N95口罩的防霾效果更理想,但它也不能将细小颗粒物完全“拒之门外”,这是因为城市空气污染源太多,人们佩戴时又不能保证口罩与脸部完全贴合,降低了其实际防护效果。
而口罩滤除悬浮颗粒效率越高,呼吸越费力气,长时间佩戴容易出现缺氧、胸闷等情况。此外,口罩对空气的阻隔也很大,我们呼出的气体会反复进入呼吸道,对健康也有影响,戴半小时就要摘下来换换气。
误区九:人工消霾各种神器是否有效?
误区:兰州市购置了高射远程风送式喷雾机,可将自来水雾化并喷出600米远,有媒体称其“可有效对抗雾霾、粉尘等”。而西安市新城区市容园林局之后也新购多功能抑尘车投入使用,该“雾炮车”重10吨,能喷洒120米远、70米高的水雾,有喷雾降尘作用,媒体将之称为“治霾神器”。
真相:人工削减雾霾的具体方式有三种,分别是人工增雨(雪)、人工消雾和人工除霾。但由于雾霾颗粒物的直径等因素,人工增雨包括被称为“治霾水炮”的高射远程风送式喷雾机对细颗粒物也就是霾的冲刷效果不会太明显。而人工消雾和人工除霾的方法目前只适合在封闭或局部范围内运用。
人工消霾是一种不得已的方式。PM2.5是引起雾霾的罪魁祸首,治霾还应把重心放在降低空气中的PM2.5含量上。降低PM2.5含量就要对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的成分进行分析,反推出到底哪些污染源造成了雾霾污染。这就是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源解析技术,主要包括源排放清单、扩散模型和受体模型等三类方法。目前影响PM2.5源解析精度和准确性的两大障碍是源成分谱与二次颗粒来源的不确定性。各种源头解析方法结合使用起来,才可能会得出比较客观、更加切合实际的结果。
误区十:古代没有雾霾?
误区:大家普遍认为,雾霾天气是因为尾气的排放、工业污染等原因造成的,古代应该空气质量优良,应该就没有雾霾天。
真相:历史上称雾霾为“霾灾”“雨霾”“风霾”“土雨”等。《元史》《明实录》和《清实录》等史料中多有记载。古代人认为,雾霾是“天神之怒”,治理方式则是“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如果用现代方法分析古代雾霾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焚烧秸秆、木炭、树木等,二是扬尘扬沙,如果遇上静止稳定的天气系统,不利于空气流动和污染物扩散的话,也一样会产生雾霾天气。
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雾霾的认识极少,对于如何预防“霾灾”,没有什么记载。但是可以看到雾霾确实在很久之前就有,只是现在城市规模变大,经济发达,导致雾霾情况变得更加严重,人们的关注度升高了而已。
雾霾有什么鉴别方法
雾和霾相同之处都是视程障碍物。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却有很大的差别。雾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形成条件要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因素。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和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大,可达1-3公里左右。出现雾时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雾有随着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出现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的现象。出现雾时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KM。当有效水平能见度1-10KM时称为轻雾。雾是指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的天气现象。霾在发生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霾是由汽车尾气等污染物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当水汽凝结加剧、空气湿度增大时,霾就会转化为雾。霾与雾的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其实雾与霾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有很大差别的。 比如:出现雾时空气潮湿;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60%以下。其形成原因是由于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空气混蚀的现象。符号为“∞”。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当气团没有大的变化,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较长,有时可持续10天以上。由于雾霾、轻雾、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都是因浮游在空中大量极微细的尘粒或烟粒等影响致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有时使气象专业人员都难于区分。必须结合天气背景、天空状况、空气湿度、颜色气味及卫星监测等因素来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而且雾和霾的天气现象有时可以相互转换的。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如长期吸入,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雾霾可导致不孕不育吗
雾霾天气分为雾和霾,雾是由水蒸气组成的,水蒸气遇冷就会形成雾,大雾天气多出现高山地带和秋冬季节,也较为常见,并且大雾天气并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而霾之所以和雾放在一起,是因为霾的形成原因与雾有异曲同工之妙,雾是水蒸气遇冷形成,而霾则是由非常细小的颗粒组成,并且其细小程度为雾的十几或者二十分之一,其细小程度可想而知了。
再者,再给大家普及一下PM的相关知识,PM2.5大家都知道是可以吸入的颗粒物含量,其实,其全称是可以吸入肺的颗粒物含量。PM1则是比PM2.5直径更小的可以吸入肺的颗粒物,而这些颗粒物多含有致癌物质。
那么,雾霾天气真的会导致不孕不育吗?答案是真的。雾霾天气很容易造成不孕不育。就政府部门发布的关于雾霾天气的可靠报道,我国的雾霾天气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大家对化工能源的使用而造成的,例如化工厂排放的废烟废气、燃油汽车排放的尾气、还有居民烹饪产生的油烟以及路面的扬尘等。这些污染物进入大气,可以形成光化学烟雾、酸雨等,不仅破坏树木和建筑物,更主要的是影响能见度,阻碍交通正常运行,还会加剧心脏系统及呼吸系统恶性病的恶化,从而影响人们的生育能力,导致人们容易不孕不育。
什么是雾霾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霾常见于城市。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雾霾的来源
第一、是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排放PM10的“重犯”,包括大公交、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 卡车等。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车子是排放细颗粒物的“重犯”。使用汽油的小型车虽然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等,但碰上雾天,也很容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
机动车的尾气是雾霾颗粒组成的最主要的成分,最新的数据显示,北京雾霾颗粒中机动车尾气占22.2%,燃煤占16.7%,扬尘占16.3%,工业占15.7%。但随着汽车技术进步以及油品质量的上升,环境管理者发现机动车尾气对雾霾天气形成并不起决定性作用,但作为一些汽车拥有量较大的城市,管理者依旧需要控制机动车排放标准,避免雾霾天气的形成。
第二、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
第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比如冶金、窑炉与锅炉、机电制造业,还有大量汽修喷漆、建材生产窑炉燃烧排放的废气。
第四、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第五、可生长颗粒,细菌和病毒的粒径相当于PM0.1-PM2.5,空气中的湿度和温度适宜时,微生物会附着在颗粒物上,特别是油烟的颗粒物上,微生物吸收油滴后转化成更多的微生物,使得雾霾中的生物有毒物质生长增多。
第六、家庭装修中也会产生粉尘“雾霾”,室内粉尘弥漫,不仅有害于工人与用户健康,增添清洁负担,粉尘严重时,还给装修工程带来诸多隐患。
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
雾霾天气自古有之,刀耕火种和火山喷发等人类活动或自然现象都可能导致雾霾天气。不过在人类进入化石燃料时代后,雾霾天气才真正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能源迅猛消耗、人口高度聚集、生态环境破坏,都为雾霾天气的形成埋下伏笔。
雾霾的形成既有“源头”,也有“帮凶”,这就是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一旦污染物在长期处于静态的气象条件下积聚,就容易形成雾霾天气。雾霾形成有三个要素:
一是生成颗粒性扬尘的物理基源。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地区,其土壤质地最易生成颗粒性扬尘微粒。
二是运动差造成扬尘。例如,道路中间花圃和街道马路牙子的泥土下雨或泼水后若有泥浆流到路上,一小时干涸后,被车轮一旋就会造成大量扬尘,即使这些颗粒性物质落回地面,也会因汽车不断驶过,被再次甩到城市上空。
三是扬尘基源和运动差过程集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颗粒最终与水分子结核集聚成霾。目前来看,在我国黄土平高原地区350多座城市中,雾霾构造三要素存量相当丰裕。
形成雾霾的主要来源
第一:是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排放PM10的“重犯”,包括大公交、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 卡车等。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车子是排放细颗粒物的“重犯”。使用汽油的小型车虽然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等,但碰上雾天,也很容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
机动车的尾气是雾霾颗粒组成的最主要的成分,最新的数据显示,北京雾霾颗粒中机动车尾气占22.2%,燃煤占16.7%,扬尘占16.3%,工业占15.7%。但随着汽车技术进步以及油品质量的上升,环境管理者发现机动车尾气对雾霾天气形成并不起决定性作用,但作为一些汽车拥有量较大的城市,管理者依旧需要控制机动车排放标准,避免雾霾天气的形成。
第二: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
第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比如冶金、窑炉与锅炉、机电制造业,还有大量汽修喷漆、建材生产窑炉燃烧排放的废气。
第四: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第五:可生长颗粒,细菌和病毒的粒径相当于PM0.1-PM2.5,空气中的湿度和温度适宜时,微生物会附着在颗粒物上,特别是油烟的颗粒物上,微生物吸收油滴后转化成更多的微生物,使得雾霾中的生物有毒物质生长增多。
第六、家庭装修中也会产生粉尘“雾霾”,室内粉尘弥漫,不仅有害于工人与用户健康,增添清洁负担,粉尘严重时,还给装修工程带来诸多隐患。
除了气象条件,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排放、冬季取暖烧煤等导致的大气中的颗粒物(包括粗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浓度增加,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因素。如今很多城市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已处于临界点,对气象条件非常敏感,空气质量在扩散条件较好时能达标,一旦遭遇不利天气条件,空气质量和能见度就会立刻下滑。
形成雾霾的气候因素
“‘雾’和‘霾’实际上是有区别的。雾是指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的天气现象;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成因有三:
一、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
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
二、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
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
第三,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和有机污染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导致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
霾与雾的区别
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雾霾形成有三个要素:一是生成颗粒性扬尘的物理基源。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平高原地区,其土壤质地最易生成颗粒性扬尘微粒。二是运动差造成扬尘。例如,道路中间花圃和街道马路牙子的泥土下雨或泼水后若有泥浆流到路上,一小时干涸后,被车轮一旋就会造成大量扬尘,即使这些颗粒性物质落回地面,也会因汽车不断驶过,被再次甩到城市上空。三是扬尘基源和运动差过程集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颗粒最终与水分子结核集聚成霾。目前来看,在我国黄土平高原地区 350多座城市中,雾霾构造三要素存量相当丰裕。
其实雾与霾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有很大差别的。 比如:出现雾时空气潮湿;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60%以下。其形成原因是由于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空气混蚀的现象。符号为“∞”。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当气团没有大的变化,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较长,有时可持续 10天以上。由于雾霾、轻雾、沙尘暴、扬沙、浮尘、烟雾等天气现象,都是因浮游在空中大量极微细的尘粒或烟粒等影响致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有时使气象专业人员都难于区分。必须结合天气背景、天空状况、空气湿度、颜色气味及卫星监测等因素来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而且雾和霾的天气现象有时可以相互转换的。
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长期吸入严重者会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