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湿疹怎样治比较好
慢性湿疹怎样治比较好
慢性湿疹是一种顽固性的皮肤病,一开始的时候很难被发现,也许会以为只是普通的痒痒而胡乱抓一通,因为表现的比较不明显而被忽略。慢性湿疹会因为受到刺激而突然急性的发作,慢性湿疹的皮肤比较肥厚,会有暗红色的色素沉着,会奇痒无比,一般出现在手,脚,背,胸前,肚子上等部位,所以一旦有痒的症状,就该及时的检查皮肤是不是得了湿疹,因为慢性比较难治疗,一定要趁早治疗。
慢性湿疹怎么治疗才好得快?慢性湿疹的治疗方法如下:
一、内用药物
一种或两种抗组胺药物,因湿疹多为晚上剧痒,最好晚餐后或临睡前各服用一次。一般不宜使用口服或肌注糖皮质激素。还可用中药治疗。
二、外用药物
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必要时可封包。局部免疫调节剂如他克莫司、砒美莫司疗效较好,也可减轻长期使用外用激素的副作用。
三、食疗方
1、红豆薏米粥 :准备红豆15克,薏米30克,玉米须15克(布包)。红豆、薏米和玉米须共煮熟食。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
2、桑椹百合饮:桑椹30克,百合30克,大枣10枚,青果9克,将以上共煮汤饮用。每天1次,2周为1个疗程。
3、绿豆、海带各50克,加水煎汤,代茶频饮。
4、马齿苋煎水:鲜马齿苋30~60克,水煎,每日分数次服用,并可配合外洗。
四、外用中药方
1、苦参研末,紫皮大蒜掐烂成泥外敷患处,1日3次。冶慢性湿疹效佳。
2、枯矾、煅石膏各20克,雄黄7克,冰片1克研末,加凡士林200克调匀外涂,适用于慢性湿疹。
以上就是关于慢性湿疹怎么治疗才好得快的相关介绍。上面为大家介绍的这四种慢性湿疹的治疗方法都是比较常用的方法,治疗效果也很不错,尤其是食疗方,不仅疗效好,还没有副作用。想要彻底治愈慢性湿疹的朋友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上面介绍的这些治疗慢性湿疹的方法。
皮炎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
皮炎湿疹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及慢性湿疹,治疗方法为:急性湿疹多湿热并盛,治宜清热祛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亚急性湿疹多脾虚湿盛,治宜健脾利湿,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慢性湿疹多血虚风燥,治宜养血润肤,方用四物消风散加减。中药外用急性湿疹可用鲜马齿苋煎液;亚急性湿疹外用青黛散加香油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慢性湿疹可外用天麻膏湿疹膏等。
常见皮肤病的治疗偏方
1、湿疹治疗。湿疹是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它的发病非常的频繁,带来的症状也较为严重。湿疹有急、慢性之分。急性湿疹皮疹呈多形性,红斑、丘疹、水泡、摩烂、渗液、结痂,瘙痒最后脱屑而愈。慢性湿疹多由急性湿疹未彻底治愈演变而成,病程数周数月至数年不愈。治疗:艾灸阿是穴、曲池、血海、大椎、合谷。渗出液多可用煅石膏、煅明矾各适量研粉过筛,调茶油外搽。选用木黄连、苍耳子、苦楝皮煎水外洗。芦荟100克,捣烂涂患处。
2、药物性皮炎的治疗。药物性皮炎是皮炎的一个种类,是由错误的用药而引起的皮炎。药物性皮炎是药物经口服、注射、吸入、灌肠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皮肤炎症,也可同时累及粘膜,不同的药物可引起相同的皮疹,有红斑、丘疹、水疱、脓疱、风团、结痂、色素沉着等。自觉瘙痒、疼痛,严重的有高热、肝、肾及造血功能、神经精神障碍。治疗:雷公藤、车前草、白茅根加白糖煎水1000~1500ml.局部用杠板归、九里明煎水外洗,或用灯火隔叶灸。停止原来引起过敏的药物。
以上主要介绍了一下、药物性皮炎等常见皮肤病的治疗情况,这类疾病如果在早期进行治疗,是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的,所以患者应该积极治疗,也可以适合的选择一些偏方来治疗疾病。
慢性湿疹是什么样子的
慢性湿疹是什么样子的?慢性湿疹常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而转为慢性湿疹。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慢性湿疹。
慢性湿疹是什么样子的?慢性湿疹开始不明显,因经常搔抓、摩擦或其他刺激,以致发病开始时即为慢性湿疹。慢性湿疹表现为患处皮肤浸润肥厚,表面粗糙,呈暗红色或伴色素沉着,皮损多为局限性斑块,常见于手足、小腿、肘窝、乳房、外阴、肛门等处,边缘清楚。病程慢性,可长达数月或数年,也可因刺激而急性发作。
慢性湿疹可选用皮肤外洗一方或皮肤外洗二方水煎外洗,并选用5%~10%硫黄软膏、5%一10%黑豆馏油软膏或青黛膏外搽,来进行慢性湿疹治疗。
慢性湿疹是什么样子的?相信您已经有所了解了吧?那我们就要做好慢性湿疹的预防工作了。 推荐阅读:怎样才能全面预防湿疹?
手部湿疹用什么药比较好
手部湿疹用什么药好?手部湿疹是一种较为顽固的慢性湿疹,加上手经常接触到各种过敏物质,所以手部湿疹用药时间比较长。慢性手部湿疹一般有以下表现:手部表现增厚、结痂严重,搔抓或摩擦之后形成糜烂、渗液面,皮损干燥、结痂、鳞屑,皮肤逐渐增厚自觉剧烈瘙痒。
手部湿疹一般都为慢性湿疹,一般激素类药物不太适合长期使用,患者可服用中药进行调理方可痊愈。比如,在我国,被誉为湿疹治疗第一品牌的“清适敏”中药方剂,对治疗手部湿疹非常用效。
一般来说,采用中药治疗时,汤药的效果比中成药的效果来得更快一些,比如服用清适敏中药汤剂,即便是最顽固的手部湿疹,也可以一段的时间内看到明显的改善。
另外 ,手部湿疹用什么药好还取决于湿疹的症状,早期的手部湿疹可以服用中成药即可控制,严重的或慢性手湿疹,应该采用“汤药加中成药”结合的方式效果比较理想,后续还需结合调节患者的免疫力方可达到愈后少复发的目的。
慢性湿疹中医治疗方法
风湿蕴毒型的慢性湿疹
【湿疹症状】此类型的慢性湿疹主要症状是皮损肥厚,粗糙以及干燥,皮纹增宽加深,还会伴随色素沉着、瘙痒无度和脉细数等现象。
此类型的慢性湿疹主要症状是皮损肥厚,粗糙以及干燥,皮纹增宽加深,还会伴随色素沉着、瘙痒无度和脉细数等现象。
【湿疹治法】熄风止痒,除湿解毒。
【湿疹方药】全虫方。全虫(打)6克,皂刺12克,猪牙皂角6克,苦参6克,刺蒺藜15克,炒槐花15克,威灵仙12克,黄柏15克,白藓皮15克,川军15克。
【用法】煎服,一天一剂,忌食辛辣。
【湿疹按语】方中全虫性辛、甘、平。有毒。入肝经,走而不守,能息内外表里之风;能息内外表里之风;皂刺幸散温通,功能消肿托毒,治风杀虫;猪牙皂角能通肺及大肠之气,涤清胃肠积滞,消风止痒散毒。
盖“热”性散,“毒”性聚,若欲祛其湿毒,非攻发内托幸扬不得消散,而全虫、皂刺、猪牙皂角三者为伍,既能熄风止痒,又能托毒攻伐,对于顽固蕴久深在之湿毒作痒,用之最为相宜。
慢性湿疹性寒善行,味苦性燥,清热散风,燥湿止痒,协同苦参以助全虫祛除表浅外风蕴湿而止痒。
刺蒺藜性温味苦,对于慢性湿疹有较好的止痒作用。
过敏性湿疹的危害
1、瘙痒难耐,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得了慢性湿疹使人瘙痒难忍,无论身体的哪一个部位患了过敏性慢性湿疹,都会因剧烈的瘙痒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慢性湿疹的主要危害是影响其正常的工作、生活,长时间治疗不彻底可以导致精神萎靡,烦躁及精神因素障碍。慢性湿疹除了会并发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感染外,比较少见的像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疣、或是传染性斑块。
2、迁延不愈引起色素沉着,影响容貌:慢性湿疹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科学会导致产生色素沉着或疤痕。
3、具有遗传性:在五大易遗传的疾病中,慢性湿疹就位列其中。慢性湿疹跟过敏一样,属于过敏反应的一种,遗传几率是50%。
龟头湿疹有哪些表现
1.龟头湿疹具有渗出性。湿疹名字里面有一个湿字,这就说明这种湿疹具有渗出液体的特点,如果不会出现渗出液体,还不容易判断为湿疹,但是实际上在湿疹慢性发作的时候,也可能出现比较干燥的情况,但是急性发作的时候必定会有液体渗出,这是判断湿疹的重要依据。
2.龟头湿疹具有迁延性。龟头湿疹一般来说不容易治好,容易反复发作,并且会从身体的一个部位发展到其他部位,如果急性的龟头湿疹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就会转变成为慢性的龟头湿疹,如果治疗不当会发生龟头湿疹的大爆发,身体的其他部位也会出现湿疹。
3.龟头湿疹具有多形性。龟头湿疹往往不会出现一种湿疹,会出现多种形态的湿疹,可以分为原发性湿疹和继发性湿疹,原发性湿疹往往是丘疹、水泡等,继发性湿疹往往是溃烂、渗液等,通常情况下两种湿疹会同时发生。
4.龟头湿疹具有瘙痒性。龟头湿疹发作后,患者会出现持续性的瘙痒,这种瘙痒让人坐立难安,即使是分散注意力也难以消除瘙痒,并且当安静下来的时候瘙痒还会加剧,形成持续性的剧烈发作。瘙痒是龟头湿疹最明显也是最难受的感受。
5.龟头湿疹具有泛发型。一般来说湿疹可以发生在患者身体的各个部位,发生在龟头部位就被称之为龟头湿疹,龟头湿疹治疗不恰当可能会引起其他部位的湿疹。
慢性湿疹怎样治比较好
慢性湿疹病因复发,是一种极易复发的皮肤病,除了积极的治疗外,慢性湿疹患者还要注意做好日常护理工作,防止湿疹的反复发作。
1、忌刺激性食物,辣椒、酒、浓茶、咖啡等刺激食物,可使瘙痒加重容易使湿疹加重或复发,都应禁忌。
2、忌盲目用药,湿疹病程较长,易反复,患者要配合医生耐心治疗。有的人治疗心切,未经医生诊治在皮损处涂高浓度的止痒药;反而加重病情。因此,切忌擅自用药。
3、忌搔抓,搔抓可使皮肤不断遭受机械性刺激而变厚,甚至引起感染。搔抓还起强化作用,病人愈搔愈痒,愈痒愈抓,形成恶性循环,病程因而延长。
4、忌热水烫洗,湿疹在急性期,由于皮内毛细血管扩张,会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红肿、丘疹、水疱。用热水烫洗或浸泡,红肿加重,渗透液增多,加重病情。因此,皮炎、湿疹病人宜用温水淋浴,切忌在热水内浸泡和用力搓擦。
长期以来,湿疹反复发作,治疗方法单一,治愈率低,营造出湿疹是“不治之症”的假象。“清毒祛湿三联疗法”具有显著的修复和滋养表皮细胞的功效,彻底避免了传统激素类药物造成的皮肤快速硬化、色素沉积等弊端。
个性化治疗措施,快速清除过敏原、血毒,排脏毒,直达病灶,还皮肤一个干净的环境。该疗法不仅具有疏风、清热、除湿功效,还有显著的消炎解毒、养血润燥、活血化淤功效,对各种瘙痒症状均可标本兼顾。a
慢性湿疹治疗方法
1.去除慢性湿疹的各种病因,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就是避免过敏源。
2. 抗组织安药物。
3. 维生素类。选择针对性强的VB2和VB6
4. 皮损渗出明显的慢性湿疹患者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感染局部及全身加用维生素治疗。
5 .外治可以选择纯中药百肤乐湿克,清热解毒、祛风止痒、修复皮损等效果显着!
西医对慢性湿疹治疗方法的总概:
第一 红斑丘疹无渗出者外用粉剂或散剂
第二 糜烂渗出者首先以水剂冷湿敷然后以植物油调散外用
第三 慢性湿疹皮损肥厚外用膏剂或油膏
慢性湿疹的治疗方法
一、风湿蕴毒型的慢性湿疹
【湿疹症状】此类型的慢性湿疹主要症状是皮损肥厚,粗糙以及干燥,皮纹增宽加深,还会伴随色素沉着、瘙痒无度和脉细数等现象。
【湿疹治法】熄风止痒,除湿解毒。
【湿疹方药】全虫方。全虫(打)6克,皂刺12克,猪牙皂角6克,苦参6克,刺蒺藜15克,炒槐花15克,威灵仙12克,黄柏15克,白藓皮15克,川军15克。
【用法】煎服,一天一剂,忌食辛辣。
【湿疹按语】方中全虫性辛、甘、平。有毒。入肝经,走而不守,能息内外表里之风;能息内外表里之风;皂刺幸散温通,功能消肿托毒,治风杀虫;猪牙皂角能通肺及大肠之气,涤清胃肠积滞,消风止痒散毒。
盖“热”性散,“毒”性聚,若欲祛其湿毒,非攻发内托幸扬不得消散,而全虫、皂刺、猪牙皂角三者为伍,既能熄风止痒,又能托毒攻伐,对于顽固蕴久深在之湿毒作痒,用之最为相宜。
慢性湿疹性寒善行,味苦性燥,清热散风,燥湿止痒,协同苦参以助全虫祛除表浅外风蕴湿而止痒。
刺蒺藜性温味苦,对于慢性湿疹有较好的止痒作用。
刺蒺藜协同祛风除湿通络的威灵仙,能够辅佐全虫祛除深在之风毒蕴湿而治顽固性的瘙痒。
另外脾胃气滞则蕴湿,湿蕴日久则生毒,顽湿聚毒,客于皮肤则瘙痒无度,故方中佐以炒枳壳、黄柏、炒槐花,旨在行气清肠胃之结热,以期调理胃肠,清除湿热蕴积之根源,标本兼顾,寓意较深。
川军能活血破瘀,少用则泻下,多用反而厚肠胃,与诸药相配合,不但止痒功效增强,而且可以促进肥厚皮损的消退。
慢性湿疹能治好吗
西药治疗慢性湿疹,应当尽量避免激素药物治疗,以免产生副作用,给您带来不必要的烦恼。西药对慢性湿疹治疗应注意止痒抗过敏控制症状。
另外,慢性湿疹患者平时应做好护理,禁忌烟酒等易过敏的食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过度疲劳和精神过度紧张对于本病都是十分不利的。清洁肌肤很重要,不用热水烫洗皮肤,不外用刺激性止痒药等。
中医治疗慢性湿疹以清热利湿凉血为主,是利用药物疏散风邪的作用,以疏散经络,肌肉、关节间留滞的风邪的方法。风有外风、内风的区别。内风应平熄,外风应祛散。祛风法适宜于外风。分为"祛风除湿"、"疏风泄热"、"祛风养血"、"搜风逐寒"等法来治疗慢性湿疹。
湿疹症状只要有哪些方面
湿一般疹的症状表现为两侧对称性的丘疹、丘疱疹、水炮等各型湿疹。急性湿疹发病急,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糜烂、结痂等可循序出现,但常有2-3种湿疹同时并存或在某一阶段以某型湿疹为主。常因剧烈瘙痒而经常搔抓,使病情加重。女性也是比较容易发生湿疹的。亚急性湿疹以丘疹、鳞屑、结痂为主,但搔抓后可能糜烂。慢性湿疹患处皮肤浸润增厚,变成暗红色及色素沉着。
第(1)急性发作。病初为原发性和多形性湿疹,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常呈对称分布。在红斑基础上可见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融合成片。境界不清。自党剧烈瘙痒,抓后呈点状渗出或小片状糜烂。若有继发性感染可出现脓疱、脓液及脓痂。重症者可伴有发烧及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如处理不当,病程迁延,易发展成亚急性或慢性湿疹。
第(2)湿疹常对称分布。多见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严重时可扩展全身。
第(3)损害多形性。湿疹呈多形性,起初在红斑、水肿基础上出现密集的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或水疱,疱破后出现点状糜烂、渗出、结痂,损害易融合成片,中心较重,且向周围扩展,外围又有散在丘疹、水疱,境界不清。如伴继发感染。可有脓疱、脓液及脓痂,相应淋巴结可肿大。
第(4)自觉剧痒及灼热感。
第(5)病程2~3周。湿疹治疗不适当、可转变成为亚急性或慢性。
慢性湿疹到底可以治好吗
湿疹按照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一般患者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是急性湿疹的炎症、症状减轻后的状态,而慢性湿疹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演变而成,并开始呈现慢性炎症,是湿疹中最难治愈的类型。
治疗湿疹要辨识湿疹的种类。一般慢性湿疹会反复发作,应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药物治疗,并注意清热利湿和疏风止痒的结合。在生活护理方面需注意:湿疹患者要避免再接触可诱发湿疹复发的因素,如花粉、油漆等;避免外界刺激,忌用热水烫洗、过度搔抓伤处,多穿棉质内衣;少用碱、肥皂或化妆品类;利用中药外洗时,禁止过热烫洗或用力擦洗伤处,宜微温轻柔泡洗。
以上就是关于慢性湿疹治疗的难易介绍。湿疹尽管难治,但是小编建议大家不要灰心泄气,只要尽力找出和去除可疑发病原因并对症下药,湿疹也是可以控制的。而且现在医疗科技也在进步,要抱有能治愈的希望,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