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中医治疗脾胃湿热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治疗脾胃湿热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治疗脾胃湿热的方法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

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等。

脾胃湿热喝三仁汤来治疗

配方:杏仁15克;飞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仁18克;半夏15克。

配方解读:方用杏仁宣通上焦肺气,使气化有助于湿化;白蔻仁开发中焦湿滞,化浊宜中;苡仁益脾渗湿,使湿热从下而去;三药为主,故名“三仁”。辅以半夏、厚朴除湿消痞,行气散满;通草、滑石、竹叶清利湿热。诸药合用,共成宣上、畅中、渗下之剂,而有清热利湿,宣畅混浊之功。

以上就是有关中医治疗脾胃湿热的一些方法了,此外,脾胃湿热的朋友在生活中也要多吃一些利湿的食物,这样也可以对改善湿热体质起到很好的作用。

肝胆湿热的诊断和鉴别

肝胆湿热是湿热郁结肝胆所表示的证候,临床表示为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身目发黄或冷热往来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肝胆湿热可以其临床表现作为诊断依据。

肝胆湿热与脾胃湿热的鉴别诊断

一、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的共同点

1.病因相同: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所致。

2.都有纳呆,呕恶,腹胀等脾胃症状。

3.二者可有黄疸的症状。黄疸是由湿热熏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所致。二证如出现黄疸,皆为阳黄。

4.望舌苔均为舌红苔黄腻湿热之象。

二、肝胆湿热与脾胃湿热的不同点:

1.湿热偏重不同。

虽然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之病因均为湿热,但湿热偏重不同。脾胃湿热湿重于热,湿的表现如肢体困重,纳呆,腹胀,大便溏泻表现明显。热的表现相对较轻。肝胆湿热热重于湿。热的表现如身热,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的表现明显,而湿的表现相对较轻。

2.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都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

如腹胀,纳呆,呕恶。肝胆湿热产生上述症状是因为肝气横逆犯胃。脾胃受病,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呆,呕恶。故脾胃症状相对较轻。而脾胃湿热是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致腹胀,纳呆,呕恶。故脾胃症状相对明显。肝胆湿热多兼有脾胃症状。而脾胃湿热则不兼胁痛,口苦等肝胆症状。

3.肝胆湿热因湿热郁结肝胆,疏泄失职,肝气郁滞,通则痛,故胁肋部胀痛不适,而脾胃湿热为脘闷腹痛症状,无胁肋胀痛的症状。且肝胆湿热有湿热下注的症状,如阴囊湿疹,潮湿,睾丸肿胀,坠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症状。脾胃湿热则无这些湿热下注的症状。

4.从治疗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的疗程来看,脾胃湿热的疗程较长。愈后较少复发。肝胆湿热虽疗程较短,但屡有发作。因脾胃湿热湿大于热,湿邪致病的特点是病程较长,故缠绵难愈。

脾胃湿热的原因和调理方法

脾胃湿热的原因

脾胃湿热是指湿热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

脾胃湿热证的形成,虽有多种病因,但脾胃功能状态是决定因素。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

脾胃湿热推荐2款汤药调理

葛根芩连汤

湿热下痢多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若出现黄疸之症,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脾胃湿热可能因饮食伤脾,脾虚则湿蕴,主要应健脾、去湿。

温胆汤

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枣。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又治惊悸”。其药性的温凉全在组成药味量的大小。该方组方简,性质平和,通过灵活加减,虚实寒热表里证均可应用,临床应用远远超出了原记载的证治范围。

常用其方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陈皮理气和胃,气行则湿化,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生姜、大枣健脾和胃,使土健以胜湿,枳实下气导滞消积,祛痞助湿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热消痰。共奏祛邪扶正,化湿清热,理气导滞之功效。虽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滞,化湿而不助热。清热而不助湿,治疗脾胃热证颇为对症。

脾胃湿热怎么办?文中小编为大家介绍了2款调理脾胃湿热的汤药,温胆汤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调理脾胃的汤药,如果你有脾胃湿热的症状与表现,那么就可以服用这2款汤药来改善湿热体质。

治疗脾胃湿热的中成药有哪些

“急则治标”,当湿热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就要以清化湿热为主,健脾助运为辅。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枣。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又治惊悸”。其药性的温凉全在组成药味量的大小。该方组方简,性质平和,通过灵活加减,虚实寒热表里证均可应用,临床应用远远超出了原记载的证治范围。老师常用其方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陈皮理气和胃,气行则湿化,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生姜、大枣健脾和胃,使土健以胜湿,枳实下气导滞消积,祛痞助湿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热消痰。共奏祛邪扶正,化湿清热,理气导滞之功效。虽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滞,化湿而不助热。清热而不助湿,治疗脾胃热证颇为对症。

由于湿热证的缠绵难愈,临证需审证求因,辨别湿与热孰轻孰重,灵活加减。脾胃湿热证多见脘腹胀满,痞闷不舒,恶心纳呆,口干不思饮或饮而不多,口中粘腻,大便粘滞不爽或秘结,舌质淡红或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缓。湿重于热加苍术、藿香、苡仁、蔻仁、菖蒲;湿热并重去生姜、大枣,加黄芩或黄连、茵陈;热重于湿较少见,亦不能过用寒凉,在湿热并重方中加芦根以清热生津利小便,加莱菔子、焦槟榔,使热从大便而去。伤食加焦三仙、莱菔子;肝郁气滞加柴胡、苏梗、厚朴;脾虚明显加苍术、白术。外感引发的脾胃湿热,在辨证施治方中合入温胆肠,表里同治。脾胃湿 热证患者,胃镜检查往往发现胃中潴留液较多,粘性较大,此时重用苍术,以芳香疏化水湿,醒脾助运。

需要注意的是,热属阳,湿属阴,清热用凉药,凉则助湿,治湿用温药,温则助热,加之治湿药多香燥,易耗伤津液,故临证需仔细辨别,用药要掌握好分寸。脾胃虚弱是生湿之源,往往先有湿而后化热,临床亦不多见湿重于热,即是湿热并重,治疗也多以化湿理气为主,因湿邪最易阻滞气机,理气有助祛湿,祛湿最常见藿香、佩兰、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渗平和之品,待湿去热孤再适当加入清热药。

治法:理气健脾,化湿清热。温胆汤加减。处方:陈皮10g,制半夏15g,茯苓30g,竹茹10g,藿香10g,苍术15g,厚朴 12g,菖蒲12g,苡仁20g,黄芩10g,甘草6g。服药4剂,上腹胀满痞闷减轻,厚腻苔变薄,前方去藿香、竹茹,加焦楂、神曲各15g,改苍术为白术15g,继服10余剂,诸症基本消失,进食觉香,食量仍少,大便软而量少,舌中心仍有薄白微腻苔,改服香砂六君子丸和保和丸以巩固疗效。

如果你有以上的症状,说明你就有可能是脾胃湿热,只要对症下药,很快就会调节好自己的身体,不过在饮食上也要特别注意,凡是有伤脾胃的食品都不能吃,要不然吃了治疗脾胃湿热的中成药也是无济于事。

治疗酒渣鼻需外调内治

酒糟鼻皮损常呈玫瑰红色,且形类痤疮,故又有玫瑰痤疮之名。酒渣鼻以鼻面部出现红斑、丘疹、脓疱、日久生有鼻赘为主要症状。中医认为酒渣鼻与脾胃湿热有关,与经常饮酒,嗜辛辣油腻,冰冻等刺激性食物有关,与局部细菌感染,高温和寒冷刺激,导致肠胃功能失调。

中医认为:治疗酒渣鼻需外调内治

中医上来讲为肺胃有热、肝气郁结,肺热易上蕴于面,终致酒渣鼻。故中医治疗酒渣鼻宜采用清肺胃之热、舒肝解郁、调节肝肾、调节内分泌、清肺热、祛游风、排毒素。

内服方:桑白皮12克,黄芩18克,白头翁20克,连翘10克,炙枇杷叶10克,野菊花10克,生地15克,知母10克,丹皮6克,赤芍9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外敷方:大黄、硫磺、杏仁、白果、密陀僧各10克。共研极细末,温开水调匀,睡前外敷于患处。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一般用药2~3个疗程可愈。

也可以试试中医外治法,如刮痧,拔罐,点穴等。用刮痧板刮拭脾胃的脊柱对应区刮督脉和膀胱经,可以调理脾胃功能。而拔罐能将深层次的风寒、湿热、火毒、淤血以及代谢产物等毒垢吸拔出来。

治疗脾胃湿热的四个偏方

肠胃湿热其实就是一种中医方面的说法,这种疾病发病比较急,主要表现为呕吐出现酸水、恶心、肚子痛、拉肚子,粪便的颜色主要表现为黄褐色的,带有一股恶臭味,心情也是比较的烦闷,舌苔的颜色则是黄色黏腻感,身体也是比较多疲倦,小便则是比较短颜色也是赤色的。除此之外,患者的皮肤也会发黄,就如同桔子的颜色一样,同时口腔之中也会出现口臭的情况。

身体患有这种疾病的主要原因就是日常的饮食习惯不科学导致的,所以想要治疗这种疾病,那么最好也是从饮食方面着手,这样效果更佳。

治疗脾胃湿热的食物

脾胃湿热者,有口苦、口臭、舌苔黄腻、尿偏少、大便不爽等症状。饮食要以清淡为主,戒除烟酒,保持体内清爽。还可选择清热、除湿等药食,如金银花、菊花、芦根、桑叶、竹叶、荷叶、苦瓜、冬瓜、丝瓜、芥菜、莲藕、鸭肉等。

另外,中医认为,脾有运化人体水湿的功能,脾胃好了,体内湿热得以运化,身体机能增强,湿热也就不容易入侵,所以,选择一些有健脾燥湿功效的药食辅助效果更佳,如淮山、薏苡仁、白术、芡实、莲子、党参、白扁豆等。

下面小编为您介绍几款治疗脾胃湿热的偏方:

1、素烧苦瓜:新鲜苦瓜200克,切丝,先用开水浸泡片刻以去苦味,再入油锅烧炒至九成熟,出锅,勾欠(含有盐、味精)浇汁。

2、赤小豆薏米饮:赤小豆30克、薏米30克,加清水文火炖煮30分钟后取100毫升汁液,再炖30分钟后倒出剩下的100毫升汁液,将两次的汁液搅匀,温饮或凉饮。

3、金针冬瓜汤:干金针菜20克,切段,开水浸泡20分钟后与50克冬瓜丝入沸汤,片刻即好,加盐、味精,点几滴香油。

4、五花茶:干木棉花30克、金银花30克、槐花20克、鸡蛋花20克、葛花20克。以上所有材料洗净,放入煲内,加入400毫升清水煎渚。此款五花茶能清大肠湿热。

脾胃湿热的发病症状和调理方法

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在中医里又称中焦湿热,其主要表现为脾胃运化受阻,湿与热蕴集在脾胃当中,从而导致脾胃虚弱,引发脾胃功能失调。

脾胃湿热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利湿为主。该证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囊息肉等。在肝癌手术、食管或胃或肠癌手术后,其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对于脾胃湿热证的形成,存有多种病因,其脾胃功能状态是决定因素。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综合而言,脾胃湿热的病因有三个方面:

1、感受外邪

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湿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为湿土,为“受湿之区”,湿邪最易伤脾;胃为燥土,喜润恶燥易患燥病,燥为阳热之邪,燥甚则热,胃热脾湿结合即为湿热。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之湿,结合亦成湿热。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虚弱之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

2、饮食不节

无节制的饮食是伤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见的病因。“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酒性本身即“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节因素均可成为脾胃湿热证形成的病因,胃虽喜润恶燥,但脾胃湿热的形成与胃也有直接的关系。食物先由胃纳,临床常先见胃纳失常的症状如胃脘痞满、纳呆、恶心等。脾与胃共为中土,生理上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纳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湿热证与胃的关系密不可分,故称脾胃湿热证。

3、情志因素

“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张景岳曾说:“但苦思难释则伤脾”。过度思虑,情志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协调脾气健运的重要条件,即“土得木而达”。肝失疏泄无以调畅气机,脾升胃降失调,脾失健运生湿,湿郁化热,湿热乃成。

上述三种病因在不同的个体会引起不同的脾胃病证,这是由个体的体质素质不同,脾胃功能性状不同,对病因作用反应的形式不同所决定的。

脾胃生理特点在于升与降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特点主要集中于升与降。脾主运化,布化精微而升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而主降浊。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不健运,则清气不升;胃不和降,则浊气不降,反升为逆。脾为阴脏,胃为阳腑,互为表里,一升一降,升降相因,不但主持着水谷的腐熟,精微的布化,而且关乎整个人体的阴阳、气血、水火之升降,所以为人体升降之枢纽。脾胃之升降,又互为因果,胃失和降,则脾气不升;脾升失常,则胃亦不降,正如喻嘉言所说:“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而灌输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小肠从便溺而消”。脾清阳上升,胃浊阴下降,则气血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运不升则生化无端,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疾。

脾胃湿热的症状

脾胃湿热有很多明显的症状,最突出的辨识湿留气滞,其也是众多脾胃湿热患者共同的病机。究其原因,脾胃湿热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坏习惯,比如长期吃辛辣食物、生冷食物、油炸食品、甜食、长期的吃的过饱等。对于脾胃湿热的症状,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所言:脾胃湿热见症多端,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不欲饮,饥而不欲食,小便色黄,大便不畅是脾胃湿热的辨证要点,具体表现如下:

脾胃湿热的症状1:

一般湿热体质就是脾胃不好容易长痘痘、粉刺。

脾胃湿热的症状2:

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

脾胃湿热的症状3:

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

脾胃湿热的症状4:

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慢性肠胃病的临床表现为本虚标实,其是脾胃湿热的一种表现。由于湿热证的缠绵难愈,临证需审证求因,辨别湿与热孰轻孰重,灵活加减。此外,对于脾胃湿热证患者,其在胃镜检查时往往发现胃中潴留液较多,粘性较大。

怎样辨别脾胃湿热的症状

对于脾胃湿热的症状,很多人会混淆于肝胆湿热,那么二者之间怎样区分呢?

脾胃湿热是湿热内蕴中焦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脘腹痞闷,呕恶,厌食,肢体困重,大便溏泻,小便短赤不清,或面目肌肤发黄,色鲜明如橘子,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肝胆湿热是湿热郁结肝胆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身目发黄或寒热往来,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

二者的共同点:

1 、病因相同: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所致。

2 、都有纳呆,呕恶,腹胀等脾胃症状。

3、 二者可有黄疸的症状。黄疸是由湿热熏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所致。二证如出现黄疸,皆为阳黄。

4、望舌苔均为舌红苔黄腻湿热之象。

二者的区别:

1 、 湿热偏重不同。虽然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之病因均为湿热,但湿热偏重不同。脾胃湿热湿重于热,湿的表现如肢体困重,纳呆,腹胀,大便溏泻表现明显。热的表现相对较轻。肝胆湿热热重于湿。热的表现如身热,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的表现明显,而湿的表现相对较轻。

2、 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都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如腹胀,纳呆,呕恶。肝胆湿热产生上述症状是因为肝气横逆犯胃。脾胃受病,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呆,呕恶。故脾胃症状相对较轻。而脾胃湿热是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致腹胀,纳呆,呕恶。故脾胃症状相对明显。肝胆湿热多兼有脾胃症状。而脾胃湿热则不兼胁痛,口苦等肝胆症状。

3 、肝胆湿热因湿热郁结肝胆,疏泄失职,肝气郁滞,不通则痛,故胁肋部胀痛不适,而脾胃湿热为脘闷腹痛症状,无胁肋胀痛的症状。且肝胆湿热有湿热下注的症状,如阴囊湿疹,潮湿,睾丸肿胀,坠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症状。脾胃湿热则无这些湿热下注的症状。

4 、 从治疗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的疗程来看,脾胃湿热的疗程较长。愈后较少复发。肝胆湿热虽疗程较短,但屡有发作。因脾胃湿热湿大于热,湿邪致病的特点是病程较长,故缠绵难愈

脾胃湿热怎么调理

正如上文所言,脾胃湿热的产生主要因为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因此,脾胃湿热的治疗也重在调理,包括患者的生活习惯以及日常的饮食。另外,由于湿、滞为病机之要,故在治疗脾胃病时,或温,或清,或补,或泻,总以行其滞,利其湿,复其升降为其总旨,兼以宣通肺气。脾胃病变多湿多滞,其中脾病多湿,易被湿困;胃病多热,易为热壅,总为气机升降失宜所致,故脾胃病变不宜大补大泄,而贵在调理,探本求源,明气机失调之因,审因论治,复脾胃升降之常,使湿滞消,升降和,诸症可除。具体调理方法如下:

1、温胆汤

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枣。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又治惊悸”。其药性的温凉全在组成药味量的大小。该方组方简,性质平和,通过灵活加减,虚实寒热表里证均可应用,临床应用远远超出了原记载的证治范围。老师常用其方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陈皮理气和胃,气行则湿化,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生姜、大枣健脾和胃,使土健以胜湿,枳实下气导滞消积,祛痞助湿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热消痰。共奏祛邪扶正,化湿清热,理气导滞之功效。虽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滞,化湿而不助热。清热而不助湿,治疗脾胃热证颇为对症。

2、葛根芩连汤

湿热下痢多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若出现黄疸之症,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脾胃湿热可能因饮食伤脾,脾虚则湿蕴,主要应健脾、去湿。

3、相关中药

薏仁:性凉,入脾经、胃经,健脾,逐湿

芡实:性平,入脾经、肾经

白术:性湿,入脾经、肾经,健脾,燥湿

红豆:性平,入脾经、心经,健脾,利水这几样可以作为食疗经常吃,熬粥,煲汤,炖菜等,口服药粉也可,但要注意配伍,长期吃不要偏于某一样,配合起来可以扬长避短。

中成药:归脾丸,香砂养胃丸,加味藿香正气丸。脾胃弱,土生金,影响到心肺,所以要加强锻炼,增强心肺功能,排出湿气。脾胃湿热也可能引起皮肤湿疹,这种情况可以在肺俞、大椎等处敲梅花针、拔罐、刮痧等,帮助把湿气病气排出。

4、日常饮食

不宜食物

不可吃冷饮、生冷瓜果,油腻、烧烤类,酒助湿热要禁绝,鱼虾、花椒、辣椒、葱、姜、蒜是发物,尽量避免,鸡蛋、牛奶也生热,少吃。不要喝茶,哪怕是全发酵的,茶对脾胃伤害很大,古人对其评价很低。

建议食物

醪糟:健脾,利水肿

海带:泄热,利水

冬瓜:主要是解热,健脾,利尿

豆腐:清热,排毒这几样搭配很好。

红糖:性温,入肝经、脾经,逐湿

老冰糖:性平,入肺经、脾经,维族人以冰糖为健脾胃之药,单晶的无效。

白糖:会助湿热,不宜吃。

鸡内金:鸡胃能消化沙子,可见很强大,能补脾健胃。

粗粮:多吃粗粮,多吃面食,少吃电饭锅煮的米饭,湿气大。

小米:小米,入肾经兼入脾胃经,能除脾胃的湿热(熬粥喝对脾胃特别好,听一当过兵的说部队上因吃饭不规律多有胃病发生,喝小米粥就能治好。

需要注意的是,热属阳,湿属阴,清热用凉药,凉则助湿,治湿用温药,温则助热,加之治湿药多香燥,易耗伤津液,故临证需仔细辨别,用药要掌握好分寸。脾胃虚弱是生湿之源,往往先有湿而后化热,临床亦不多见湿重于热,即是湿热并重,治疗也多以化湿理气为主,因湿邪最易阻滞气机,理气有助祛湿,祛湿最常见藿香、佩兰、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渗平和之品,待湿去热孤再适当加入清热药

脾胃湿热诊断

一、诊断:

胃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的共同点

1 病因相同: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所致。

2 都有纳呆,呕恶,腹胀等脾胃症状。

3 二者可有黄疸的症状。黄疸是由湿热熏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所致。二证如出现黄疸,皆为阳黄。

4、望舌苔均为舌红苔黄腻湿热之象。

二者的不同可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1 湿热偏重不同。虽然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之病因均为湿热,但湿热偏重不同。脾胃湿热湿重于热,湿的表现如肢体困重,纳呆,腹胀,大便溏泻表现明显。热的表现相对较轻。肝胆湿热热重于湿。热的表现如身热,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的表现明显,而湿的表现相对较轻。

2 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都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如腹胀,纳呆,呕恶。肝胆湿热产生上述症状是因为肝气横逆犯胃。脾胃受病,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呆,呕恶。故脾胃症状相对较轻。而脾胃湿热是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致腹胀,纳呆,呕恶。故脾胃症状相对明显。肝胆湿热多兼有脾胃症状。而脾胃湿热则不兼胁痛,口苦等肝胆症状。

3 肝胆湿热因湿热郁结肝胆,疏泄失职,肝气郁滞,不通则痛,故胁肋部胀痛不适,而脾胃湿热为脘闷腹痛症状,无胁肋胀痛的症状。且肝胆湿热有湿热下注的症状,如阴囊湿疹, 潮湿,睾丸肿胀,坠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症状。脾胃湿热则无这些湿热下注的症状。

4 从治疗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的疗程来看,脾胃湿热的疗程较长。愈后较少复发。肝胆湿热虽疗程较短,但屡有发作。因脾胃湿热湿大于热,湿邪致病的特点是病程较长,故缠绵难愈。

得了胃湿的症状有哪些

脾胃湿热有很多明显的症状,最突出的辨识湿留气滞,其也是众多脾胃湿热患者共同的病机。究其原因,脾胃湿热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坏习惯,比如长期吃辛辣食物、生冷食物、油炸食品、甜食、长期的吃的过饱等。对于脾胃湿热的症状,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所言:脾胃湿热见症多端,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不欲饮,饥而不欲食,小便色黄,大便不畅是脾胃湿热的辨证要点,具体表现如下:

长期吃辛辣食物、生冷食物、油炸食品、甜食、长期的吃的过饱等

脾胃湿热的症状1:

一般湿热体质就是脾胃不好容易长痘痘、粉刺。

脾胃湿热的症状2:

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

脾胃湿热的症状3:

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

脾胃湿热的症状4:

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慢性肠胃病的临床表现为本虚标实,其是脾胃湿热的一种表现。由于湿热证的缠绵难愈,临证需审证求因,辨别湿与热孰轻孰重,灵活加减。此外,对于脾胃湿热证患者,其在胃镜检查时往往发现胃中潴留液较多,粘性较大。

脾胃湿热有哪些表现

脾胃湿热的症状?脾胃湿热 ,病证名。亦称中焦湿热。中医认为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那么脾胃湿热的人有什么症状?本文就是关于脾胃湿热症状的介绍,希望能您了解自己的体质,及早的发现及预防疾病,请往下看:

脾胃湿热的人有什么症状?

脾胃湿热的人有什么症状?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

1、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

2、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

3、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由上,我们知道了脾胃湿热的人有什么症状,相信您可以更好的检查自己的身体,是否属于脾胃虚弱的人。

黄豆芽是碱性食物吗 黄豆芽是热性还是凉性

黄豆芽是凉性食物。

黄豆芽味甘而性凉,入脾、大肠经,具有清热利湿、补气养血、消肿除痹的功效,所以从中医的角度来讲,黄豆芽是凉性食物,常吃黄豆芽可以治疗脾胃湿热、高血脂、大便秘结。

重症肌无力应该如何治疗

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中医治疗便是其中的一种,今天我们就好好的聊聊关于中医的治疗问题。

1、肺热伤津型的中医治疗:肺主皮毛、宣发、升降。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热叶焦、津液不足、气血运行失常、四肢五体失养而成为痿。重症肌无力治疗原则:清肺润燥、益气养阴。

2、湿热浸淫型的中医治疗:湿热之邪损伤胍脾胃,运化不能,湿从内生、浸入筋脉,路道不利,影响气血运行和荣养,致筋脉肌肉驰纵不收而成为痿。重症肌无力治疗原则:清热利湿、燥温化痰。

3、脾胃虚弱型的中医治疗: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统血、主肌肉、四肢。脾胃虚损,运化无能、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肌肉失养而成为痿症。重症肌无力治疗原则:健脾生血、益气生肌。

4、肝肾亏虚型的中医治疗: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筋骨经脉失去濡养而成痿。重症肌无力治疗原则:益肝补肾、滋阴清热。

对于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疾病也是要针对您自身的情况来定,希望朋友们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帮助自己尽早的恢复健康问题。

缓解口臭可以喝一种水

通常情况下,口臭跟脾胃湿热有关。中医讲:“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主降,使饮食物及 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气主升,则饮食物之精华得以营养全身”。如果脾胃湿热的话,就会湿邪困脾、脾阳不升。另外,还会导致“胃气不降、浊气上升”。而这种 “浊气上升”就会顺着食道上行到口腔,进而在口腔中形成类似于食物腐熟的味道,产生口臭。

给口臭患者推荐个验方:荷叶茶。每天用荷叶3~5克泡水喝,荷叶除了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之外,还可以健脾助阳,所以,用荷叶代茶饮可以清利湿热。

相关推荐

两种水去除口臭

口臭跟脾胃湿热关。中医讲:“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主降,使饮食物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气主升,则饮食物之精华得以营养全身”。如果脾胃湿热的话,就会湿邪困脾、脾阳不升。另外,还会导致“胃气不降、浊气上升”。而这种 “浊气上升”就会顺着食道上行到口腔,进而在口腔中形成类似于食物腐熟的味道,产生口臭。 给口臭患者推荐两个验方。 1.荷叶茶。每天用荷叶3~5克泡水喝,荷叶除了清热利湿的作用之外,还可以健脾助阳,所以,用荷叶代茶饮可以清利湿热。 2.淘米水漱口。淘米水具一定的消炎、杀菌、清洁作用,并一定的吸

脾胃湿热和肝胆湿热的区别

脾胃湿热是湿热内蕴中焦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脘腹痞闷、呕恶、厌食、肢体困重、大便溏泻、小便短赤不清;或面目肌肤发黄、色鲜明如橘子、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肝胆湿热是湿热郁结肝胆所表示的证候,临床表示为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身目发黄或冷热往来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 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的同点: 1、病因雷同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所致; 2、都纳呆、呕恶、腹胀等

胃湿热怎么调理

正如上文所言,脾胃湿热的产生主要因为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因此,脾胃湿热治疗也重在调理,包括患者的生活习惯以及日常的饮食。另外,由于湿、滞为病机之要,故在治疗脾胃病时,或温,或清,或补,或泻,总以行其滞,利其湿,复其升降为其总旨,兼以宣通肺气。脾胃病变多湿多滞,其中脾病多湿,易被湿困;胃病多热,易为热壅,总为气机升降失宜所致,故脾胃病变不宜大补大泄,而贵在调理,探本求源,明气机失调之因,审因论治,复脾胃升降之常,使湿滞消,升降和,诸症可除。具体调理方法如下: 1、温胆汤 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组成为陈

鸡内金的功效与作用哪些

一、治疗小儿积食 鸡内金具消食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小作积食,效果非常好。对于小儿脾虚也一定的疗效,可用鸡内金干煎后磨成粉末服用。 二、解毒消肿 鸡内金具解毒消肿的作用,鸡内金味甘能和缓,性微寒能清热,解毒消肿之力。 三、治肾虚,遗精,遗尿 鸡内金还可以治疗肾虚,遗精,遗尿等病症。鸡内金可固精缩尿止遗。鸡内金单味炒焦研末,温酒送服治遗精;若本品配菟丝子、桑螵蛸等可治遗尿。 四、治疗胃炎 鸡内金还可以治疗胃炎。方法:炒鸡内金,磨成粉末,每天用蜂蜜10克加开水冲一杯,早晚饭前各一杯,对胃炎定的辅助治

慢性胃病易引发湿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恣嗜肥甘或嗜食辛辣等导致脾胃损伤、蕴湿生热者逐渐增多,使慢性胃病的脾胃湿热患者日趋增多,且多见于青壮年,因为青壮年多体质强壮、阳气旺盛,又易暴饮暴食,其感受外邪后易从阳化热,而易发湿热。 现代医学研究已明确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为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原因。研究探讨胃病与Hp、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发现:Hp阳性者实证、热证较虚证、寒证多见。实证Hp检出率为100%,虚实夹杂证为84.60%,虚证为76.7%。在中医各证型中,以脾胃湿热型Hp感染率最高。观察1366例

唇炎怎样彻底治愈

1.局部外涂皮质类固醇软膏 此治疗方法是西医治疗剥脱性唇炎的主要方法。大家的都知道,皮质类固醇软膏种类繁多,根据其所含药物成份不同,最主要的就是临床做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分别具不同程度的抗炎、抗过敏、抗增、止痒和抗菌作用,但只是治标,不能彻底治疗;而且长期应用还会导致唇部色素沉着、萎缩,甚至口周毛发增生等等副作用。 2.中医治疗 古方中医专业人士认为:剥脱性唇炎主要是由于风火毒邪搏结于唇;或因过食辛辣厚味,脾胃湿热,熏灼唇部;或因皮经血燥生风所致。相当于中医学“唇风”等范畴。

肝胆湿热脾胃虚寒什么区别

脾胃湿热是湿热内蕴中焦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脘腹痞闷、呕恶、厌食、肢体困重、大便溏泻、小便短赤不清;或面目肌肤发黄、色鲜明如橘子、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肝胆湿热是湿热郁结肝胆所表示的证候,临床表示为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身目发黄或冷热往来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 脾胃湿热和肝胆湿热的区别 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的同点: 1、病因雷同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所致;

小腹肉多什么原因

饮食不节、湿邪入侵可致脾胃湿热中医中,脾胃湿热又被称为中焦湿热,常可由饮食不节、湿邪入侵所致。脾胃湿热,顾名思义,即湿、热蕴集脾胃当中,使得脾胃运化受纳失健失职,从而引发脾胃功能失调,除了饮食不节,外感湿邪,很多原因都可引起脾胃湿热证,如长期过食肥甘、情绪不良等都可造成机体脾胃湿热。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长。具体临床症状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

脾胃湿热如何调理 改善生活习惯

1、脾胃湿热一个原因就是经常熬夜或是疲劳过度,身体疲倦状况下,脾胃机能受困,湿热最终积聚云化不开,所以要好的作息习惯才行。 2、不过久坐或是久立,身体的血液循环是代谢的重心,久坐久立都不利于血液循环,湿热自然得不到好的运化,所以要适当的活动筋骨。

两种水除口臭效果好

通常情况下,口臭跟脾胃湿热关。中医讲:“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主降,使饮食物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气主升,则饮食物之精华得以营养全身”。如果脾胃湿热的话,就会湿邪困脾、脾阳不升。另外,还会导致“胃气不降、浊气上升”。而这种“浊气上升”就会顺着食道上行到口腔,进而在口腔中形成类似于食物腐熟的味道,产生口臭。 给口臭患者推荐两个验方。1.荷叶茶。每天用荷叶3~5克泡水喝,荷叶除了清热利湿的作用之外,还可以健脾助阳,所以,用荷叶代茶饮可以清利湿热。2.淘米水漱口。淘米水具一定的消炎、杀菌、清洁作用,并